杨修之死导学案配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

语文: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

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1、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⑦人皆不晓其义4、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二、探究展示1.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5课文中写曹丕要请吴质入府密谈时,非常谨慎“乃用大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而杨修得知这个秘密后“迳来告操”请你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练习反馈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关、张”分别指的是和两人,文中曹操所说话中隐含一则成语,即2、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3、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个性?4、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5、当曹操指出“近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6、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火,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7、文段中曹操把天下英雄比做是“龙”,我们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写出三个有“龙”字的成语:8、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玄德和杨修二人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导言《杨修之死》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为了逃避惩罚而躲入山中的杨修遇到了一对夫妇。

夫妇为了让杨修安心留宿,特意透露了自己并非凡人的身份。

可是,杨修并没有听从夫妇的劝告,而是用来自于自己嘴巴里的毒言攻击了夫妇。

随后,夫妇离开杨修,而唤起了神力的夫妇为杨修的咒语所伤。

最终,夫妇惊恐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杨修也因此身亡。

在这篇故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文学成文的背景。

一、文学内容与背景1、源于古代传说《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成文后被极度流传。

故事中的人物各自扮演着对应的角色,而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与中国古代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2、情节设定深入人心故事主角杨修的性格复杂,自负、傲慢、忌妒、无礼等恶习在社会中大为普及。

只不过在故事中,杨修遵循了这样一种自私的执念,就是要把自己保全。

因此,他的心态转换不可避免地让人反思: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3、寓意毕生《杨修之死》的寓意毕生。

故事中夫妇曾劝过杨修,他们说出的话语富含诱人深思的含义和抽象性的社会性质。

杨修原本可以借此改变自己局势,而他偏偏不去夕阳的诱惑,反而固守自己内心的执念,迎来暴风雨的结束。

4、离经叛道的故事此类故事也许不符合主流文化规定,但是它们更能吸引读者。

中国传说中,有关人物的记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这些故事中,编者采用的不是“合理”而是“符号性”表述。

二、文学价值分析1、文学语言体现艺术感染力故事寓意长久,文学语言体现了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以精炼简洁的文字写出了人间百态、永恒的道理,让读者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孝敬家庭、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和促进和谐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2、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传达故事内容形式独特,透露了中国古代时期一种宏大的文化主题:人的自然状态。

由于情色习惯的树立和似是而非的来历,故事遗产有利于推广高端文化。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试用稿(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掌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杨修的死因。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有关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3.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

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

《杨修之死》导学案1

《杨修之死》导学案1

《杨修之死》导学案1【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3)、人皆不晓其义。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③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是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④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作者在选文第①段中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曹操关于“龙”的论述?
(2)在选文第②段中,曹操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听了曹操的话语,刘备为什么“吃了一惊”,以至于“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呢?
(4)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如果刘备承认了曹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的话语,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学有所获】
②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字公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字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刘表,字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孙策,字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刘璋,字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字公祺)、韩遂(字文约)等辈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杨修之死(一)导学案及答案

杨修之死(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搜集、整理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 夏侯惇.( ) 主簿.( ) 恃.才放旷( ) 麾.军( ) 分食讫.( ) 大簏.( ) 伺.察之( )谮.害( ) 弃弓绰.刀( ) 三、解释下列词语。

庖官: 班师: 号令:恃才放旷:分食讫:佯:谮害:麾: 诈: 绰:新知探究探究一:阅读链接材料,根据小说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探究二: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七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分别写出对每一次犯忌,曹探究三:(1(2)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古来第一奸雄”,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曹操性格特征。

综合提升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在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

【当堂检测】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恃.()才放旷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杨修之死》教师导学案

《杨修之死》教师导学案

18.《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

作者简介: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课文背景:文选自《三国演义》的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

《杨修之死》即是后半回的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派兵攻打蜀国,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又退至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

课文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写了杨修被杀的前因后果。

人物简介:曹操: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为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曹操集》。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东)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遂遭杀害。

疏通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适庖.官进鸡汤而心恶.之夏侯惇.入帐半晌.而起禀.请夜间口号佯.惊问行军主簿.杨修何人杀吾近侍.喝.刀斧手推出斩之众以实对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曹丕.知之数.犯曹操之忌.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心甚忌之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因疑修谮.害曹丕匹夫安敢欺我耶!令各出邺.城门操乃叱.退夏侯惇植然其言操方麾军回战马超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自立马于高阜.处拈.弓搭箭延弃弓绰.刀折.却门牙两个翻译以下几句话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庖官(páo)食讫(qì)佯惊(yáng)伺查(sì)谮害(zèn )诈败(zhà)麾军(huī)绰刀(chāo)夏侯惇( dūn )簏( lù)鸡肋(lèi)沉吟(yín)褒贬(bāo)(biǎn)主簿(bù)邺城(yè)高阜(fù)酥(sū)曹丕(pī)伺(sì)(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家作品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张飞、关羽、周瑜等众多人物。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2、背景资料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后半部分。

曹阿瞒即课文的曹操。

“杨修之死”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争夺汉中期间。

曹操率大军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

再战,再败,只得兵退斜谷。

曹操屯兵日久,是进是退,犹豫不决。

看透曹操心意的行军主簿杨修,擅自命令军士准备撤退,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3、积累词语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

3、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认识杨修的死因。

4、积累文言词汇。

杨修之死导学案配答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配答案.

《杨修之死》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人: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开篇词】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

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

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

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于此,引起了你哪些思考?【学习目标】1. 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 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 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一一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 背景链接。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预习导学】一、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夏侯惇•(鸡肋•(主簿•(恃.才放旷(分食讫•(佯•装(心恶•之(大簏.(伺•察(潛•害(麾•军(阜•(绰•刀(二、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2. 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 杨修之死 导学案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 杨修之死 导学案1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3)、人皆不晓其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2 杨修之死导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典型事件;多角度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

4.形近字比较:肋胁;簿薄5.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知识。

6、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讫.()、簏()、谮.害()、绰.刀()、麾.()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肋()簿()胁()薄()3.解词: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4.作者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名本,字贯中,号,是中国章回小说的。

5.背景介绍: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

顷刻间,军心大乱。

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庖官、惇、谮害、讫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肋与胁”“薄与簿”易混淆。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
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
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
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
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
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
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本题要求练习朗读,把握课文主要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理
解。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就切合第二点思考,雷锋只活了
22岁,他短暂的生命确实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他确实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
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
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将这篇课文跟下面的同题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幺?(《生命
得志,转而编着《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
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
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
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着《三国演义》。罗
贯中在这部巨着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杨修之死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杨修之死》是九班级人教版语文第18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

下面是我共享的杨修之死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供大家参考! 杨修之死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缘由。

4、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学习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缘由。

(一)说一说《三国演义》与罗贯中资料链接:及作品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生气的抨击,提出自己的鲜亮政治抱负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亮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亮对比,相互衬托,以剧烈责备暴政,热闹颂扬仁政思想。

(二)做一做(1)注音写字庖官( pao ) 鸡肋( lei ) 麾军( hui )佯惊( yang ) 恃才放旷(shi) 数犯曹操之忌(shuo )操因疑修zn害曹丕(谮 ) 延弃弓chāo 刀(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4)叙述挨次有:①挨次、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及相关画面)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生:(齐声答)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是的。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观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一、默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中故事,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鸡肋.麾.军佯.惊数.犯曹操之忌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意.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注意与本文相关的情节。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_____体小说,《杨修之死》选自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作者_______,_________(年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著。

五、课文中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体现了修的什么性格?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有什么心理变化?体现了操的什么性格?六、我的预习收获和疑惑收获:疑惑:18、《杨修之死》预习检测(共20分)1.《杨修之死》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小说家。

(5分)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分析曹操的性格。

(4分)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

4.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5分)(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杨修之死
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

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

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

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于此,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páo)夏侯惇.(dūn)鸡肋.(lèi)主簿.(bù)恃.才放旷(shì)
分食讫.(qì)佯.装(yáng)心恶.之(wù)大簏.(lù)伺.察(sì)
谮.害(zèn)麾.军(huī)阜.(fù)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

丕如其言:如,遵照。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要;之,代词,指曹操。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4.背景链接。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

【交流点拨】①鸡肋事件。

②改建园门。

③分食酥饼。

④语破奸心。

⑤轻视吴质。

⑥教植斩吏。

⑦巧作答教。

3.找出后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

【交流点拨】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

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

4.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交流点拨】①(第1—3自然段)曹操焦虑战事,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②(第4—9自然段)插叙杨修之死原因;
③(第10—12自然段)曹操强行进兵失败,厚葬杨修。

5.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中间六段是插叙。

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叙事的主体;插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

四、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1.改建园门甚忌之
2.分食酥饼心恶之
3.语破奸心愈恶之
4.轻视吴质愈恶之
宫廷争斗5.教植斩吏曹大怒
6.巧作答教曹大怒
7.“鸡肋”事件大怒斩之
五、拓展延伸
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

【交流】插叙: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的部分是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

插叙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开头来说,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的接榫的地方上来,结束全文。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位置在前。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复述故事比赛。

2.复习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接着我们来深入探究人物在这些故事里所体现出的性格特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人物赏析
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曹操借故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的痛哭,“佯怒夏侯惇”,厚葬杨修,又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

曹操性格:嫉贤妒能,狡猾虚伪,老谋深算。

曹操梦中杀人,修指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写出了杨修的聪明,也暗示了杨修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

在吴质事件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

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修性格: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结合前面所分析的,依据课文,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

【交流点拨】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②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左右自己的家事。

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交流】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精兵法,善诗歌。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了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要把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区别开来。

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历史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作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知识链接: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鸡肋事件
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点破梦中杀人告发曹丕事件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