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听课记录
师徒结对活动师傅小结最新22篇
师徒结对活动师傅小结最新22篇师徒结对师傅工作总结1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担任师徒结对制的师傅,与我的学徒一同工作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师徒结对工作,我不仅获益良多,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认为师徒结对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与学徒共同工作,我有机会将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作中的技能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且通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其次,师徒结对的方式也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师傅,也是一个学习的人。
通过与学徒的互动,我了解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也通过学徒的问题和疑惑进一步深化自己的。
理解。
另外,通过师徒结对的工作,我也更加体会到了责任和使命感。
作为师傅,我要为学徒的学习和成长负起责任,尽力帮助他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自身的使命,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最后,我认为师徒结对的工作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师徒间的积极配合和互相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师徒结对的师傅工作是一种双向的学习和教育方式,既能够帮助学徒学习和成长,也能够让师傅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师徒结对的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单位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师徒结对活动总结2本学年我是第一次担任师傅的任务,觉得身上担子重大。
既然学校安排了,我也只有接受这一任务,并尽力把它做好。
方丹辉老师是一个上进的徒弟,工作热情,平时的备课和上课非常认真,教学的过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教材的研究和使用都有她自己的想法,教学的基本功相对扎实,能力较强。
相信今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一定会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接下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师徒结对的体会。
一、平等首先我觉得徒弟和师傅是平等的,不管是听课还是评课,大家应该是摆在同一起跑线的,相互促进的。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听课记录: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那么你们知道空气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并在进入肺部之前经历了哪些处理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过程1.2.1 呼吸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首先使用挂图或多媒体展示呼吸道的基本结构,包括鼻腔、喉、气管等部分,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如,鼻腔能够过滤和温暖吸入的空气,喉部是空气进入气管的通道,而气管则是连接喉部与肺部的管道。
1.2.2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1、鼻腔的作用:教师详细解释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如何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以及鼻腔内的血管如何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
2、喉部的功能:教师指出喉部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还是声音产生的场所。
通过让学生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喉部的振动,增强学生对喉部功能的理解。
3、气管的结构和功能:教师介绍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和黏液腺,它们能够清除进入气管的异物和细菌,保持气管的清洁。
同时,教师还强调气管的柔软性和弹性,使其能够适应呼吸时胸腔的起伏。
1.2.3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在介绍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呼吸道,预防呼吸道疾病。
例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烟、注意个人卫生等。
二、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在学习呼吸道结构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和图示,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呼吸道的立体模型。
•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呼吸道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在讨论如何保护呼吸道时,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展示了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巧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合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
听课记录课程名称: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论证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学会运用合理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来支持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写作中的论证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表达自我、善于说服他人的交流能力。
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展示一段包含不合理论证的新闻片段或学生作文节选,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或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尝试指出其中的问题。
过程点评: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论证的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常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强调论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以及论证方法的恰当性和逻辑性。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论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过程点评:理论讲解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2.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论证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是论证的合理性方面。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并讨论如何使论证更加合理有力。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过程点评: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或论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写作。
•强调论证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撰写作文,尝试运用合理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写作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论证的技巧和方法。
初二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初二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在当时听课时需要记下重点,只记关键词等听完课后在整理。
下面是关于初二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的内容,欢迎阅读!(一)说教材【分析教材】1、《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品格,进行情感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
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
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
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⑴ 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⑴ 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目标感悟安妮。
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
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⑴ 理解人物形象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⑶ 进行一次爱的教育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用简短的话语唤起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
”2.接着,教师展示一张旧时的学校教室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能想象在这样的教室里,上最后一节课的情景吗?”3.教师简单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和作者都德,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学生活动:1.聆听教师的引导语,对爱国情感产生思考。
2.观察教室图片,想象在特定环境下上最后一课的情景。
3.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产生兴趣,准备开始新课的学习。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而富有启发性,教师通过爱国情感的引入和图片展示,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与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最后一课》,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3.鼓励学生自行朗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2.文本解析:1.逐段分析文章,解释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文章的主旨,即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3.情感体验:1.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小弗朗士,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1.介绍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示范,跟读并自行朗读文章,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2.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4.拓展延伸环节,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
小学教案常规检查通报
小学教案常规检查通报小学教案常规检查通报强化我校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常规环节的扎实推进,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10月14日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本次的检查内容包括:备课笔记、听课记录、学生作业批改。
现将检查结果通报如下。
一、备课检查情况;教师能较好的执行教学计划,教案采用了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备课书写认真,格式正确,层次清楚。
教案中对教学过程书写比较详实,注意因材施教。
备课中能有机渗透情感教育,能及时地写好课后反思,部分教师还能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进行改进和指导。
不足之处有:1、个别教师书写马虎,态度不够端正。
2、有的教师教案过简,近似于提纲。
3、有的课后教学反思欠缺或反思肤浅。
二、听课记录检查情况;每位教师(不含外聘)均能提供听课记录本,都有2次以上的听课记录,部分教师有6次之多,记录书写工整,大部分教师听课认真,对上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都做了旁批记录。
评语中肯简洁,有助于交流学习、互相提高。
不足之处:1、个别教师听课记录的填写不完整,记录过程提纲式。
2、听课过程中对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无点评,无指正,无旁批。
3、有的教师虽写了评语,但评语单调,概念化。
三、学生作业检查情况;从本次作业检查情况来看;在作业布置上,老师们都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突出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作业量适中,并及时的进行了批改。
一些教师能用亲切的评语、笑脸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1、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马虎,老师未严格要求。
2、批改不及时。
有的作文连续2篇未改,有的一次作业只批改了部分,3、部分高中科目作业未批改。
必须指出: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更是教师分内的本职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多听课多交流有助于教学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业批改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教师必须认真做好。
这次的检查既是一次教学情况的交流,也是学校对教学情况的了解。
小学下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2010
小学下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2010听课评课记录(1)科目:语文听课人:黄静芬上课老师:鸿都小学巫小娜老师课题:文天祥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
(板书:文天祥)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
”(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
(名句、文章等)二、品读课文“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
(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
如:“凛然”)2.朗读文章。
(小组轮流读)“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
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
)(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
(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
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师:“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
请读最后一段。
”-听课评课记录(1)_希望风帆黄静芬三、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四、拓展。
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观评记录-《海燕》
XXX老师《海燕》》评课意见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阅读教学课,扎实、真实,富有浓浓的语文味。
1、合理巧妙地处理了教材,突出了教学重点.《海燕》一文义时间为顺序,结构清晰,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
2、注重品味和发展语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词句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一定像一个寻宝行家一样一眼就能看到文本中的宝藏,并挖掘出来。
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语言赏析,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
3、科学设计与使用了ppt课件,简洁高效地辅助了教学在本课的设计中,李老师本课导入采用多媒体操作法,具有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
运用多媒体操作,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适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趁机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
如果说这节课有美中不足的话,我觉得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某个语句的含义时,表达是存在语病的,教师由于紧张没能及时纠正。
XXX《海燕》评课意见《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而其中“海燕”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
李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通过朗读,通过学习了新字新词,较好地解决了难点——理解海燕的独立、高傲、顽强的精神品质,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我认为李老师这节课许多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的培养《海燕》是一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
教师在读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在读中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获得新知。
“读”成了该教师教授课文的“主心骨”贯穿全课。
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以“读”为根本。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
听课记录课程名称: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学习并运用文中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文本细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知识框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问的探求欲,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
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张名人名言图片(如“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中需要怀疑?”1.2 简述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怀疑与学问》。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尝试口头回答,表达自己对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初步理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名言图片和教师的简短阐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并尝试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2 精读分析,深入理解:•分段落精读,每读完一段,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该段落的主要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特别强调文中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如“戴震难师”等)来论证“怀疑”对“学问”的促进作用。
2.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你在日常学习中是如何运用怀疑精神的?”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或观点。
•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和体验。
•部分学生能在讨论中提出新颖观点,展现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精读、讨论等)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中心论点:怀疑与学问相辅相成,怀疑是学问的起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课程:“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能说说你们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吗?为什么喜欢它?”2.收集学生的回答,并简要点评。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爱莲说》就是一篇描写莲花的文章。
莲花在古文中常常被赋予特别的含义,它象征着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生活动:1.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喜欢的花及原因。
2.聆听教师的引导,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得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指导: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爱莲说》,注意语速、节奏和情感表达。
2.指导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和语调。
3.鼓励学生多次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意境。
2.文本解析:1.逐句解析文章,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感受莲花的美丽和特性。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莲花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3.情感体验:1.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莲花相关的经历或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莲花的美丽和精神内涵。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莲花在其他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中的象征意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莲花的文化知识和故事。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示范,跟读并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意境。
2.积极参与文本解析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和莲花的特性。
3.回忆与莲花相关的经历或感受,与同学分享。
4.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莲花的美丽和精神内涵。
5.思考并分享莲花在其他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设计得详细且深入,教师不仅注重朗读指导,还通过文本解析、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莲花的象征意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活动·探究学习任务一《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听课记录
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活动·探究学习任务一《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还有没有必要?”2.展示一些与“格物致知”相关的历史典故或图片,如古代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研究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起源和重要性。
3.简要介绍本文作者丁肇中及其科学成就,为学习课文做好背景铺垫。
学生活动:•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观看图片和典故,了解“格物致知”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课文概述:•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强调“格物致知”精神在文章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2.内容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句子,解释“格物”和“致知”的含义,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论证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
•讨论文章中所提到的科学方法和实验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3.思考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4.拓展延伸:•结合当前的科学热点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格物致知”精神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研究,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思考并讨论“格物致知”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讨论和拓展延伸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活动丰富多样,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2011-2012学年银盏学校听课记录一则
学校
都匀三小
班级
六(3)
学科
语文
执教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孙瑛
时间
2011年11月8日第11周星期二上午第三节
课题
老人与海鸥
听课人
李长明
课堂笔记:
瞬时点评:
一、课前准备
1、师:学生科代表领读古诗(已学过的)。
2、师:很好,我们上课开始了。
二、导入并初步阅读课文
1、师:你们预习了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
8、学生的回答有演练之疑
9、教学引导缺乏磁力。
这节课,让我感觉太完美了,太完美反而让我感觉不太真实,有演练之嫌。
16、师: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来描写呢?
生:人与海鸥和睦相处
……
1、课前背古诗,强化了学生的积累。
2、划分自然段概述自然段为传统教学,老师用得自然。
3、老师设问多,而学生读得少。
4、教师教学有面面俱到的感觉。
5、此处的学生与海鸥声音形成共鸣。
6、教师的情感价值观很到位,但鼓励少了。
7、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①老人与海鸥,②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好的词句。
生:阅读勾画。
2、师:课文层次分明,可以分为几部分?(生:回答。)能不能给每部分标个小标题?生:分别说出。
3、师:有一个段落讲出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是——?
生:13段(13段讲出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生:(答)……(师:老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生:(看书作答)。
5、师:读第九段自然段(两个学生领头读)
6、师:同学们,我们呼唤海鸥,会有不同效果的。
2018学年第二学期听课记录及反思
2018学年第二学期听课记录及反思听课人:王夏茜教学内容:中班体育活动《玩椅子》听课时间:2019、3、13上午执教者:王宇珊课堂纪实:一、游戏热身热身活动,教师说口令,幼儿边听边完成椅子上的动作。
二、自主探索椅子的多种玩法1.一个人玩:幼儿自由探索一个人可以怎样玩。
请部分幼儿示范玩法,其余幼儿跟做。
学习从椅子上如何正确往下跳:双脚弯曲,轻巧地跳下着地。
集体练习规范动作。
2.进行听口令游戏,让幼儿听口令绕椅子跑,然后迅速完成老师发出的口令动作,再从椅子上跳下来。
(蹲、站、单脚站等)逐渐增加椅子的高度,让幼儿挑战从更高处向下跳。
3.合作玩:幼儿自由探索多个人玩椅子的方法。
评析——王老师是每次活动的中心,而且在回应中有目的进行停顿孩子能更多地倾听同伴的回答并引发幼幼互动。
幼儿尝试用椅子搭一个地洞。
幼儿探索用怎样的爬行方法能顺利爬过地洞。
请个别幼儿示范匍匐前进的方法,幼儿集体练习,游戏一次。
评析——第二部分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有合理在策略在使用。
三、结束部分幼儿听口令做一些放松动作。
幼儿将椅子抱回。
评析——整个活动大问题紧扣目标,追问层层深入。
可以看出王老师在前期准备中的预设很足,对活动目标的确定、把握很足。
然后在活动中王老师语言多变,让提出的问题很有吸引力。
2018学年第二学期听课记录及反思听课人:王夏茜教学内容:中班体育活动《玩垫子》听课时间:2019、3、29上午执教者:王宇珊课堂纪实:一、导入师生共同听着明快的音乐在草地上和垫子上做热身操,并交流在垫上运动的感受二、好玩的垫子1、玩平铺的垫子垫子可以怎么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1)探索在平铺垫子上的各种爬的方法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垫子?评析——这里做到了让孩子自由说,但是又没有给我感觉杂乱,主要还是王老师的回应能及时的把孩子拉回到主题中.(2)幼儿交流玩法(3)幼儿讨论商议后进行动作练习2、玩竖放的垫子除了刚才的玩法,还可以怎么玩?教师引导幼儿竖放垫子进行探索。
《端午的鸭蛋》听课记录
4.重在培养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达到了备课磨课的最终目的.
执教人签字:王丽
是作者儿时所想体现了儿时对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这一活动的喜爱和快乐的心理而这些正是作者怀念儿时生活的原因所在紧扣文章主旨
都匀十中课堂教学评价记录
2013-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级
八(6)
科目
语文
执教人
王丽
听课人
骆庆芬
课题
端午的鸭蛋
时间
2013.11.12
教学活动记录
一、导入:
请问有哪些端午的习俗?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品读文章第4-6段,这部分围绕端午节的鸭蛋习俗写了几件事情?
(4)、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5)、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
2.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2、教师归纳总结汪曾祺语言特点:
①平淡质朴而有味。
②熔方言、口语、书面语、古汉语于一炉,很典雅。
③淡淡的幽默
六、拓展训练
请大家以“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听课人意见或建议
1.以传统节日引入文章,在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吸引力。
2.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常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道习俗说鸭蛋品鸭蛋
(二)分组讨论
(a)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悄悄变化的我听课记录文字
悄悄变化的我听课记录文字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悄悄变化的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包括“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
两个目题。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体会青春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青春成长的力量,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发展的差异性,形成接纳自我、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关心自己的成长,注重外在美,更要提升内在美。
能力目标:学习正确面对和处理矛盾心理的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矛盾心理的表现,学会矛盾心理的调节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悦纳青春期身体变化,追求内外兼修的青春之美,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矛盾心理。
2难点:悦纳青春身体变化,追求内外兼修的青春之美确立依据: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身体发育带来的困扰,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认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关注外在身体的发育变化到关注内心成长,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体验内外兼修的青春之美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2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经验相结合,进行探讨,生成主要观点,达到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通过分析明事理,懂得青春期变化因人而异,要悦纳自己的变化,同时也要尊重同伴的变化。
三、学法指导学情: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身体外形,心理和精神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面对身体变化的态度,学会调节青春期矛盾心理的方法。
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参与学习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活动·探究学习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听课记录
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活动·探究学习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精彩的演讲视频,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好的演讲?一个好的演讲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3.总结学生的讨论,提出撰写演讲稿的目的、重要性以及基本结构。
学生活动:•观看演讲视频,感受演讲的魅力。
•思考并讨论好的演讲的要素,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演讲的要素,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明确演讲稿的结构:•讲解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场白(吸引听众注意)、主体部分(阐述观点、论证)、结尾(总结、呼吁或号召)。
•举例说明每个部分的具体写法和技巧。
2.分析案例:•提供一篇优秀的演讲稿作为案例,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结构、语言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演讲稿中。
3.实战演练:•让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开始撰写自己的演讲稿。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小组交流:•学生完成初稿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点评。
•鼓励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帮助同学完善演讲稿。
5.全班分享:•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演讲稿。
•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演讲稿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分析案例,学习如何应用技巧到自己的演讲稿中。
•动手撰写演讲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与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接受同学和教师的点评,并据此进一步修改演讲稿。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战演练、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撰写演讲稿的技巧。
同时,通过同学和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演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和电子系领导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
听课人:方婷部门:09通信本科班职称: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