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教学设计1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通过学习《野望》,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1. 《野望》的诗意和意境。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野望》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野望》,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背诵《野望》。
3.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指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野望》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课后学习要求。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与《野望》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模仿《野望》的意境和风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教案设计《野望》
教案设计《野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创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野望》的原文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朗读设备和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2)教师朗读《野望》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3. 课堂互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
(2)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背诵《野望》和其他王之涣的诗作,或者寻找自己的“野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创意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拓展任务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翻译水平。
1.1.3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的内涵。
1.2.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野望》的艺术特色。
1.2.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王之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眼前生活的情感。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野望》诗文内容。
2.1.2 掌握《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2.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诗句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所蕴含的节气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学生齐读《野望》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野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4 诗歌欣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野望》的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绘。
3.4.2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表达对《野望》的喜爱和收获。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野望》。
4.2 结合诗句,描绘《野望》中的画面。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
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
【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
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明确】望。
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望”【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
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明确】东皋。
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
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
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的家乡东皋隐居。
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明确】隐居期间。
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傍晚。
薄暮、落晖。
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12 《古诗五首》之《野望》教案设计
野望【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的《野望》。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3.了解字词字义。
东皋(ɡ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1)薄暮:傍晚。
(2)徙倚(xǐ yǐ):徘徊。
(3)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作者简介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四)深入探究1.教师:全诗通过景色的描写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讲解: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教师:诗中第一联的描写中,哪些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野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王绩,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雄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诗作《野望》二、教学新课(一)了解常识,美读诗歌。
1.唐代诗人创造的两种新诗体——律诗和绝句。
这首诗是律诗,五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美读。
美读,把诗歌描绘的画面美美的展示出来。
让人能通过听读就能感受到它的美。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学生再读。
(个人读、齐读)(4)齐声美读。
(二)参考注释,描绘画面。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对部分词语做补充批注。
2.译读诗歌,交互分享。
教师要有示范。
(三)深入解读,学会品析。
教师示范,明确三个层次的要求。
(1)诗句描写的似乎什么.(2)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内外、动静、远近、正面侧面等。
)(3)对诗中的某一个字或一个词进行赏析。
(词性、修辞、情感等)(四)再读诗歌,小结本课。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野望》(王维)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象分析。
(3)诗歌的情感理解。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野望》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野望》。
2. 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读后感、诗歌鉴赏的质量。
3. 学习效果:对《野望》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野望》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野望》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野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野望》的诗意和诗境。
2.2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和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图片自然风景的图片。
5.2 教学材料《野望》诗歌文本。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在解析诗歌时,运用讲授法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6.2 互动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为学习《野望》做铺垫。
7.2 步骤二:朗读诗歌学生朗读《野望》,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
7.3 步骤三: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并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7.4 步骤四: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美好之处。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教学设计1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了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首联叙事兼抒情,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颈联写秋野动景,尾联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彷徨。
这首诗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写景含情,摒弃了雕饰华靡之,发展了新形武,成为了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有一定的影响。
1.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熟悉五言律诗的体裁和基本章法。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他们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和基本章法。
2.阅读:分段教学,让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结构。
3.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背景。
4.创作:让学生仿写五言律诗,让他们体验律诗的形式和章法,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总结:让学生总结五言律诗的特点和基本章法,回顾课堂研究内容,加深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在研究诗歌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同时研究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这是我们研究诗歌的基础。
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我们可以理解其内容,感受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研究重点在于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研究难点则在于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忆以往研究古诗的方法,研究本诗。
听读诗文,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译读诗句,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说读诗文,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最后,我们需要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是一篇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在研究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创新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教学设计1
12唐诗五首教案王绩《野望》教学设计【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2.欣赏诗歌中的美景,体会诗歌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唐诗合解》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后世的很多诗人、评论家都给予此诗极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绩的这首五言律诗《野望》。
二、了解律诗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一)“我”知律诗1.学生观察诗歌,说说这首诗在诗歌体式上有什么特点?预设:(1)这首诗由八个诗句组成,并且每句诗的字数相同,每句5个字。
(2)这首诗句式对仗工整2.学生浏览课后关于律诗的知识点,了解律诗相关知识,说说本诗哪里体现了律诗的特点?(二)“我”来诵读学生在了解律诗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地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徙倚欲何依”,“徙倚”即徘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满腹心事无处诉说,只好徘徊不定的诗人,请你在旁边批注“孤独”一词。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颔联和颈联详细描述了诗人望的景物,登高远望,诗人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运用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画面。
圈划一下“返”“归”和第一联的“欲何依”,诗人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两者相比,内心的忧郁、孤独不言而喻。
请你在旁边批注“忧郁”一词。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化用了隐者伯夷和叔齐的典故,请大家看注释7了解典故。
诗人想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向前贤哪里寻找慰藉了。
请你在旁边批注“落寞”一词。
师小结:诗中表达的情感大致四个方面:无所依傍的彷徨、怀才不遇的压抑、知音难觅的苦闷、避世归隐的愿望。
四、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教师链接王绩生平,了解弃官归隐的无奈,体味他身处田园中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五、回顾总结阅读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用到的阅读方法:1.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句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所描述的画面;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4.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具体的写诗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野望》(教案+说课稿+反思)
(4)历史文化意义的理解: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野望》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
举例:在讲解《野望》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如何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通过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哲理,使学生了解到诗人如何在繁华尘世中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意象运用和哲理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自然景色或生活情境。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诗,模仿《野望》的风格。
5.探讨《野望》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野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野望》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4.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野望》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还将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注意正确把握节奏,感受诗歌的音声之美。
2. 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凡诗能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中表现的是整个人格的活动。
《野望》一诗包含了王绩的整个人生的境遇和情感,因而是其代表作。
让我们共同走进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野望》。
二、解题“野望”这一标题的含义是?【明确】在山野远望。
三、整体感知那么诗人在何时“望”?何处“望”?“望”什么呢?(板书“望”)(1)何时:“薄暮”,傍晚,暮色本身有一种朦胧衰退的氛围。
(2)何处:“东皋”。
(3)东皋源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既然来源于陶渊明,你们觉得王绩有什么想法?【明确】把自已比作陶渊明,想过归隐躬耕的生活。
(板书“归。
”)(4)望:有什么意思?回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望的是“故乡”“泰山”,望的对象即是目标,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明确】追寻诗人点出来自己是在“望”,具有追寻的意味,追寻放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显然与屈原以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人求仕的情意结相连。
(板书“追寻”)望——归,即是对归隐的追寻。
(读首句)(5)望什么呢?【明确】优美画面的再现: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映入眼帘的景色非常优美。
登高望远,山间景色尽收眼底: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一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光辉之中。
漫山遍野,一片秋色,夕阳西下,更显得萧瑟悲凉。
望“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野望》
教案名称:《野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王绩的《野望》,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野望》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自然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绩的生平和《野望》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自然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自然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自然中游赏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自然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野望》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案使至塞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知1.教师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为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诗歌打下基础。
2.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唐诗,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停顿,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二、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读五首唐诗,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首唐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的熏陶。
三、课堂练1.教师让学生默写五首唐诗,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师让学生朗读五首唐诗,检验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五首唐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的熏陶。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的朗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能力。
诗人登上黄鹤楼,远眺江山,感慨万千。
他看到了汉江的壮阔,听到了钟声的悠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
他想到了自己的离别和归来,也想到了古人的辉煌和荣耀。
这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
2.名句赏析。
1)“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这是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黄鹤楼曾经是许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但如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楼。
诗人通过黄鹤楼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XXX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交流点拨】这两句诗是对江山美景的描绘。
江水蜿蜒曲折,穿过芳草甸,月光照耀下,花林中的景象仿佛下起了雪花,美不胜收。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追忆,对江山美景的赞美和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们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野望》这首诗。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看王维是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看法。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感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古典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一词多义,学生需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诗人情感的内隐性:王维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
2.等;
3.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地位的理解,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野望》;二、详细内容:本文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秋夜野外眺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背诵《野望》;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三、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二、重点:背诵《野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多媒体课件;二、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秋夜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野望》;三、诗文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四、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自然之美;五、随堂练习: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景象;六、背诵指导:引导学生背诵《野望》;板书设计:一、板书《野望》;二、板书内容:意象、意境、情感。
作业设计:一、作业题目:背诵《野望》,并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作文;二、答案: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野望》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描绘秋天景象时,部分学生表述不够生动形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二、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文讲解:1. 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
在《野望》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描绘了一幅秋夜野外景象。
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
2. 意境解析: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野望》中,诗人通过描绘野径、江船、火光等景物,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寞的秋夜野外景象。
这种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诗歌。
第13课《野望》教案
-在词语解析中,强调“野望”一词在诗中的双层意义,既指实际的远望,又暗含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2.教学难点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模仿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和讨论。
4.诗歌意境: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野望》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需要通过对比、联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会。
-诗歌意境的感悟: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但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情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举例解释:
-在节奏和韵律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平仄、对仗等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对比现代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差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歌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唐诗五首教案王绩《野望》教学设计【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黄鹤楼崔颢空空悠悠孤寂苦闷历历萋萋触景生情愁思乡之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
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1、个人示范背2、唱诵。
3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二)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