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本义意义拉开弓牵、拉拉长抽、拔出伸着拿引申义带领承担举荐、提拔延请援引引导掉转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吭高歌(成语)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解答本题,考生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 境来推断,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的辨
别。一般来说,选项中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如“归”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中有“吾妻来归”,“庶几”在《庄暴见孟子》中有“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 体现了由课内指向课外的原则,考生只要熟读课文,稍加迁移即可明确;对于陌 生的实词,考生一方面可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解析 B项“容止”指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
(
)
【名师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
考点点击
常见文言实词(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疾 克

及 类

即 怜

既 弥

假 莫

间 乃

见 内

解 期

就 奇

举 迁

绝 请

堪 穷

适 亡

书 王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考向三词类活用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

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该项解释不正确。

B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个“骛”就是“追”的意思。

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的含义..文言实词在文中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

比如,觐:朝见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

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列传》)动词写作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1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互训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1、语境分析法
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 给缝衣服的任务呢”?
【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 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 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 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 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22.(陈寿)遭父丧有病,使婢丸药 23.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 敛诸大谷者尤亟。(郭)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 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96) 24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 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 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 人见而夺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 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 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 此。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
从恢复高考以来的语文试卷看,文言文 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基本上都是课内学过的词 语,而且也是平时所读的文言文中极常见的 词语。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 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 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 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 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的 办法,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 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 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

9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1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喜爱
11则又爱之太殷
爱护
1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喜欢
13诸侯以惠爱为德
爱惜
1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爱护
15最爱湖东行不足
喜爱、喜欢
16古之遗爱也
恩惠

17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舍不得
18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19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20兄爱弟敬 ——《左传》 2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22 爱莫能助

9、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遮盖
10、被以不慈之伪名 加在……之上,加于,给于
11、屈原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披散;散开
12、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被子
13、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及;到达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 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心爱的 贪;喜爱 友爱 男女间有情 同情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 “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 (如“爱女”)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0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 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例如】
“秋”。 《说文》:“禾谷熟也。”本指
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 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 不见,如隔三秋”。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1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 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 的现象。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
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
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
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4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谢Fra bibliotek你的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1
【考点阐析】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 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 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 我们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文言文分点训练(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点精讲【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

----摘自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考点解读】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常考题型】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推断)和翻译题上。

(注:由于翻译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本专题将专门探讨选择题。

)金题回顾1.(2008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金题回顾2.(2009年广东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二、尝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关桥老僧事朱辰应①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

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 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

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僧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②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

崇祯间,老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Ⅰ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比喻义: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比喻义:(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 通流,都叹气吹嘘”;
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 卖”; 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 “孔明急唤细作问之”; 今,小气,吝啬,形容 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
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今,面貌。
13.至于: 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 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
如“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寡”改称“少”。
【附: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出使的人,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
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 如“惟君左右之”; 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 死”; 今,导致死亡。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怨”,古义:恨 ; 今义:不满意,责备 。 如“谷”,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 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古义:迁移、变换, 调任、升职, 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点难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点难

(三)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 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尤其是 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类词主要 有以下几类:
1.词义扩大
一是由专名扩大为通名。如:“江”、 “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江河。 二是词义表示的范围扩大。如“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国”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解析:此题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不偏不生,在 懂得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只要回归原句,依据文 意就可判断出不正确的项,“录”意为“抄录”, 不是“记载”。如果解释为“记载”,上下文就 不贯通了。因而做题时要特别注意类似易混词语 的细微差别,尽量辨析出它们的异同。
考点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分布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单独命题考试;②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
所以对于实词除了理解记忆外还要注意能够 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偏义复词
一、文言实词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常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代替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现象。如“具” 通“俱”、“惠”通“慧”、“直”通“值” 等,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联系上下文去理 解,切莫望文生义。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 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 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 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四 类:
一、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 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 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 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 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 说明》上的120考“文言实词”的考查 会有如下特点:

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A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

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

”(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

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②词汇、成语联想法。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B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③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A.chen陈列B、zhen 阵地C.zhen阵容D.zhen列阵。

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

”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

④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复习方法]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复习重点]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一般来说,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高考要求的常见的多义词共有120个,平时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指的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4)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例: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解析】宽假:宽容,是一个双音复词,“假”的义项有借、凭借、借助、不,真、给与、如果、假如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妁。

在课外文言丈的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实词,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见过哪些义项,试着把这个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则能推断出正确的理解。

记得多了,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2.怎样熟记课文中常用文言实词的义项?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3.实词的语境义的推断技巧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1)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例如:“引”,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

”《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引导”“率领”的意义。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又如:“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

”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

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

”这是“责”的本义。

(2)字音推断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融会贯通法要求我们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当你遇到某一实词,你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符合。

这种方法是以夯实课内基础知识为前提的。

它在复习备考中尤其值得重视。

因为历年的高考变革均充分体现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其“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例:2003年上海试题文言文阅读22题:指出“延默庵诊之”和“苟不得其情”两句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需要把这个句子这个词放到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里的“延”有相同意思,是“请”“邀请”的意思。

而在《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中“苟”与题干中的“苟”的意思是一样,是“如果”的意思。

/2004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四小题A项:“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后,跟随旅伴上路。

”推断这句翻译是否正确,难点在“随旅进道”,其中“旅”字与《岳阳楼记》中的“商旅不行”的“旅”意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题时,如果想到“商旅不行”就不难推断。

(4)成语印证法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势均力敌(敌:相当、匹敌)]/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的放矢(的:箭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短兵相接(兵:兵器)](5)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例:“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句中“怙”的意义。

“怙”对“恃”,根据相似结构意义相同的特点,可以推断“怙”即为依仗、凭借的意思。

/“振困穷,补不足”句中“振”和对应位置上的“补”意义相近,可推知“振”释为救济。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义了。

/2001年北京春季试题“贫民虽平价不能籴”,“籴”从“入”从“米”,意义自然与此有关,再结合“粜”字不难推断出“买进粮食”的意思。

(6)语法分析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语法分析还有助于认识词类的活用,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

例: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C楚王贪而信张仪。

/D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可以推断出“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在C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因而断定“信”作“相信”讲。

B句中“信”也是作“相信”讲。

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是句中的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7)语境推断法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8)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数量最多的是实词。

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文句中又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尤其在高考试卷的阅读过程中,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同时掌握并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以便增强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师生互练]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②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