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复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复习方法]

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

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

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

[复习重点]

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

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高考要求的常见的多义词共有120个,平时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指的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2)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4)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例: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解析】宽假:宽容,是一个双音复词,“假”的义项有借、凭借、借助、不,真、给与、如果、假如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妁。在课外文言丈的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实词,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见过哪些义项,试着把这个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则能推断出正确的理解。记得多了,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2.怎样熟记课文中常用文言实词的义项?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3.实词的语境义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1)字形推断法

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例如:“引”,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引导”“率领”的意义。《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又如:“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2)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融会贯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