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框架研究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

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

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

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探讨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探讨

关 的 国 际 法 制 建 设 , 要 是 参 加 安 理 会 、 大 气 主 联
候 变 化高 级 别 会 议 、 E 领 导 人 非 正 式 会 议 、 AP C
亚 欧 峰 会 和 东 亚 峰 会 以 及 中 日 韩 、 美 、 中 海 拉 地 等 全球 和 区域 多 边 会 议 关 于 气 候 变 化 问 题 的讨
动 目标 , 国 际 社 会 共 同应 对 气 候 变 / 7 面 迈 出 在 4 y
了十分重 要 的一 大步 , 有 积极 而 重要 的法 律价 具
值 与行动 指南 意义 。 近 些 年 来 , 国积 极 参 与 并 推 进 了 一 系 列 相 我
框 架 公 约 》( UNF C) 简 称 《框 架 公 约 》)、 联 CC ( 《< 合 国 气 候 变 化 框 架 公 约 > 都 议 定 书 》( 称 《 京 简 议 定 书 》)(K oo P oo o )、 y t rtc 1 “巴 厘 路 线 图 ”(B l ai
R a ma ) 《 本 哈 根 协 议 》 定 的 原 则 与 具 体 od p 和 哥 确 任务 , 终 坚持 公 平 、 义 和效率 原 则 , 主动 承 始 正 并 诺 在 19 9 0~2 0 0 5年 单 位 国 内生 产 总 值 二 氧 化 碳 排 放强 度 下 降 4 % 的基 础 上 , 22 6 到 0 0年 单 位 国
番 保 障 经 济 翻 两 番 的 目标 。 到 2 5 0 0年 , 果 如
实 施 量 化 的 二 氧 化 碳 减 排 目标 和 在 某 个 经 济 发
展 时 段 实 施 绝 对 量 减 排 目标 , 可 以 实 现 两 个 具 就 强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能 力 建 设 和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科 学 有 重大意 义 的拐 点 。第 一 个 拐 点是 在 2 2 0 0年 , 在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增 长 显 著 减 慢 的情 况 下 , 持 经 保 济 快 速 增 长 ; 后 在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基 本 不 增 长 的 随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水利

发展 阶段
应 负 责任 和 实 际 能 力 相 称 的 国 际 义 务

为 应 对 气候 变

编 制 土 地 利 用 的有 关 规 划 和 区 域


流域 能源


化 做 出应 有 的贡 献


开 发利用规划
以及 工 业


农业、Biblioteka 畜牧 业、林业


会 议 要 求 应 对 气 候 变化 工 作 要 立 足 于 推 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和

达 到 2 0 % 等 目标
国家方 案


十二 五

期 间 继 续 完 善 和 实施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制订 了 《 国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国 家 方 案 》 不 断 增 加 对 气 候 变 中
. .
(三 ) 大 力 发 展 绿 色 经 济

紧 密 结 合 扩 大 内需 促 进 经 济 增
( 六 ) 积 极 开 展 国 际 交 流 与合 作

京 我 国 将 继 续 坚 持 《 合 国 气 候 变化 框 架 公 约 》 和 《 都 议 定 书 》 联 基 本 框架

继 续对 外开 展 应 对气候 变化政策 对话 与 交流 际合作渠道

拓 展 应 对 气 候 变化 国

坚持

共 同 但 有 区 别 的责 任

加快建立

个 负责 任 的发 展 中 大 国 充 分 认 识 到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重 要 性 和

相 配 套 的法 规 和 政 策体 系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现状及其完善建议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现状及其完善建议

是 , 护 和改善 环境 , 保 防治 污染 和其他 公害 将对 温
室气 体 的排放 控 制产 生 直 接 或 问接 的积 极作 用 ,
而植 树造 林是 减少 温室气 体排放 的重要举 措 。 ( ) 环境 保护 法》 二 《 中的相 关规定
我 国《 环境 保护 法 》 是一 种 综 合性 的实 体法 ,
( 0 A8 0 3 1 YJ 2 0 4)
作者简介 : 胡珀(9 3 ) 男, 17 一 , 甘肃 兰州人 , 法学博 士 , 兰州大学法学 院副教授 ; 强晓捷 ( 9 7 ) 男, 建福 州人 , 18 一 , 福 兰
州 大 学 法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8 ・ 2
的排放 。如该 法第 3 8条规 定 : 城 市人 民政 府 应 “ 该 有 计 划 地 改 进 燃 料 结 构 , 展 城 市 煤 气 、 然 发 天
除宪法 之外 , 环 境 法体 系 中 占有 核心 的最 高 地 在
位 。我 国《 境 法 》 总 则 和 分 则 中都 包 含 有 对 环 在
大气 保护 的条 文 , 总则 中明文 将 “ 气 ” 入 环 如 大 纳 境 法调 控和保 护 的 范 围之 列 , 明文 规定 大气 为 环 境 的一 部分 , 在分 则 中第 2 规定 了 防治 粉尘 等 4条 对 环境 的污染 。
关键 词 : 对 ; 应 气候 变化 ; 法 立
中图分类号 :4 8 F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3—8 3 (02 0 0 8 0 17 0 9 2 1 )4— 0 2— 4
近年来 , 由于 气候 变 化 所 引起 的 自然灾 害 频 发 , 类 的生存 与发展受 到 了前所 未有 的威胁 , 人 世 界各 国相 继提 出并构建 了应 对气 一 系列 的 法律 来 应 我 对气候 变化 。但 由于气 候变 化所 引起 问题 的多样 性 与复杂性 , 国现有 的法 律 已不 能 满 足 现实 的 我 需求 , 这需 要我 国立法 机构 根据现 实需 求 , 实和 充 完善应 对气 候变 化 的法 律制 度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目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三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适应能力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四、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将采取以下适应策略:一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加强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应对,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五、资金与技术支持为顺利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

2 . 3 水 资源领 域响 应和适应措 施
水 资源对气 候变 化 的响 应 不仅 是 在水 资 源量 上 更 加 短缺 , 还包括水 质量 和 水环 境 严重 恶 化 , 水 资 源灾 害 频发 以及水 资源供需 平衡 问题 突 出。综 合分 析 和 总结 相 关 文 献, 水 资源领域 应对 气候变化 的 响应 和适应 措施 主要 包括 以下若 干方面 : 发展 节 水集 水 技术 ; 加 强水 利 基础 工 程 建 设; 有 步骤地 实施跨 流 域调 水 工程 ; 开展 污 水 治理 和 循环
临灭绝等 。
带生态保 护 区 ; 做好 海岸带 开发利 用规划 等 。 2 . 5 生态 系统领域 响应和适 应措施
气候 变化 给人类 及 自然 生态 系统 带来 的风 险和 危 害 日趋增 大 , 不同类 型的生态 系统应对 气候 变化产 生 不 同的 反应特 征 , 如沙漠绿 洲 数量 和面 积 不断 缩 减 , 草 原生 态 系 统退化 , 森 力生态 系统 病 虫灾 害 增 加 , 生 态 系统 生物 多 样
等。
程受 到破 坏等 。 1 . 5 生态 系统领 域影响 气候 变化正在 普遍 改 写 人类 及 其 它地 球 生命 体 所熟
悉并 赖 以存 在 的生态 系统 , 影 响生 态系统 和生 物多 样性从
2 . 4 海 岸带领 域响应 和适应措 施
海岸 带对气 候变化 的响应 一是海洋 灾 害频发 , 如 海洋
域 的影 响主要表 现在 以下若 干 方 面 : 海 水温 度 升 高 ; 海平 面上升 ; 海水 倒灌入 侵 ; 风暴潮 等气候灾 害事 件增 加 ; 滩涂
湿地 面积 减少 ; 海岸 带地 区生 物 多样 性 破坏 ; 围海 造 地工

应对气候挑战,加快适应气候变化主流化进程

应对气候挑战,加快适应气候变化主流化进程

囟有 问 如 被 到 个 生 人 :“果 带 一 陌 的
I= 国 , =I 度 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 ”

受气 候 变化 影 响 ,近年来 干 旱 、
认 ,减缓气候变化是 国际压力 、国 内约
位评 论 家答 : “ 好来 一场 倾 最
洪涝 、高温热浪 、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 束性指标 ,当全力而为 ,但 这不应当成 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 区呈现多发 、并发 为减少适应投入的理 由,因为适 应是 一
但纵观 中国的应对 天北京 、上海 、武汉等地 因强降水而频 变化问题 高度重视 ,
( N C C)在制 定磋商过程 中原来 一 U FC
繁遭遇 的城市 内涝现象 ,就是明证 :经 气候 变化 政策 与行 动 ,不 难发 现 以节 直认为适应机制大部分是地方性 的 ,而 济持续快速增长 的中国仍然是一个 发展 能 、能效提 高为 主要 内容 的减缓行动始 且仅仅关注最弱势的群 体和国家。这种
自下 中国家 ,因为 即使在 中国经济较为发达 终 占据主导地位 ,适应政策与行动鲜有 认知的结果是在方案制定时采取 “
的地 区,也亟需加强适应气候变化 的能 作为 ,这明显有悖 于国家方案 中所确定 而上” 的政策制定方法 ,然而现阶段来 的 “ 减缓 与 适应 并重 ”原 则 。我 们承 看适应机制 的重要性 日益明显 ,它更需 力建设 。


要 的 是 一 种 “ 上 至下 ” 的 战 略方 式 。 从
来 ,许多 国家纷纷制定并颁布 了国家适 到关 注 ,并逐 渐 被纳 入社 会经 济 规划
因此 ,在近年来 的气候 变化 国际谈判 进 应战略和适应行动计划 ,旨在加强适应 中。在2 0 年发布 的 《 07 中国应对气候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与应对策略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与应对策略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与应对策略分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它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得到全球范围内的控制,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机制之一。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是一项全球性协议,旨在推动全球各国共同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以全球视野制定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被195个国家和欧盟共同签署并批准,被誉为《地球宪章》。

公约的目标是防止危险的人类干预气候系统,尽最大努力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适应不可避免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约还强调了各方共同责任、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要求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议题1. 温室气体减排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各国应努力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并尽可能将升幅控制在1.5℃以内。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减排行动。

公约要求各方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达国家应先行并带头采取行动。

2.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公开透明公开透明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对于形成准确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十分重要。

公约规定,各方应每年向秘书处提交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和温室气体吸收量数据。

3. 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国都应采取措施,为社会和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公约鼓励各方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开展合作并共同分享技术和知识。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应对策略1. 政策大力推进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林业、城市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制定行动计划和政策文件。

国家气候变化方案

国家气候变化方案

国家气候变化方案第1篇国家气候变化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致力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

本方案旨在进一步细化国家气候变化策略,明确各部门、各行业责任,促进全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 目标(1)到2030年,全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以上;(2)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3)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较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4)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重点领域与任务1. 能源(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2)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技术;(4)完善能源市场化机制,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2. 产业(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2)推动工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附加值;(3)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监管,严控新增产能。

3. 交通(1)优化交通布局,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2)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提高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比例;(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利用效率;(4)创新交通管理手段,缓解交通拥堵。

4. 建筑与城市规划(1)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2)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3)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能耗;(4)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5. 农业(1)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排放;(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草原和森林保护,增加碳汇。

6. 生态保护与碳汇增加(1)加强生态保护,严守生态红线;(2)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3)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高湿地碳汇能力;(4)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安全。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且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与我所相关联的一些问题的看法1、全球减排技术转移中心:发达国家在千年减排目标中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为了履行其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金取得减排技术,然后无偿提供给发展中国国家,从而实现减排。

全球减排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市场独立的第三方,一方面帮助减排技术与所需方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减排技术通过市场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并确保其价值性。

2、CDM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携手应对。

中国的排放总量大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但是中国的人均排放是很低的,累计排放也是很低的。

但中国愿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也正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

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影响农业生产和渔业资源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

夏季高温、干旱天气频繁出现,导致农田水分短缺、作物减产。

同时,由于降水不足,一些农业大省如河南、湖南、四川等省份出现了大面积的枯水。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我国渔业资源,北极冰融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改变、水温升高和流动性减弱,给我国渔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像对于黄海和东海等沿海渔业资源的影响尤为明显。

2. 影响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减少,新能源的消费增加。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将加速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如将煤炭和石油转变为化石燃料。

3. 影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市场气候变化对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市场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例如,洪涝灾害频繁导致城市水环境恶化,市民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威胁,并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我国的资本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加剧,资本市场对于环保型和新能源型企业的投资持续增加。

二、应对策略1. 加强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支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应在国际合作的框架内认真履行自己的减排承诺,加快实现自己的应对和减排目标。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推行节能减排工程、集约化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

2. 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以提高我国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我国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日益加剧,国际社会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公约,它的签署和执行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环境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此话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气候公约对我国的影响。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一个全球性气候变化公约。

其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公约规定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需履行的义务和责任,而最终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并实现气候稳定。

二、对我国的影响1. 推动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国家之一,而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对于我国来说也十分必要。

联合国气候公约的签署,使我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及早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2.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恶化,要想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气候公约的签署和执行,可以促进我国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加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气候公约的签署与执行,将推动各国之间实现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和交流,加强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强化团结与合作,带动其他国家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应对措施,共同维护全球气候稳定。

4. 加速我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重点关注温室气体的减排,加速了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1. 引言1.1 概述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和海洋系统长期以来发生的变化,其中污染物排放过多和温室气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变化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深远影响,也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面临全球气候危机,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应对这一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首先,我们将探讨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物种灭绝等问题。

其次,我们将分析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所带来的挑战,例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最后,我们将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健康与经济带来的冲击,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

具体而言,我们将探讨国际合作与协议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减排和能源转型措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分析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角色。

具体而言,我们将评估政府角色及其制定和执行气候变化政策的情况,同时分析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自律行动和责任担当。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个人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的角色和责任观点。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强调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风险认识的必要性,并展望未来面临的挑战。

接着,我们将提出未来全球气候应对领域发展方向的建议。

最后,在结语中,我们呼吁各界一起行动起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为读者提供关于该问题的综合性了解。

通过分析气候变暖的生态环境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带来的挑战和对人类健康与经济的冲击,我们将探讨国际合作与协议、减排和能源转型措施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等应对策略。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凡努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卓越成效 总结
Page 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 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 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Page 5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成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11月,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数据上看,中国做出的减排承诺 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的约四分之一。 2013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 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Page 11
THANK YOU!
12
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 已分别下降29.9%和33.8%。


Page 9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显著成效
2014年9月,张高丽副总理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宣布,从2015 年开始,中国将在原有基础上把每年的“南南合作”资金支持翻一番, 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将提供600万美元支持联合国秘书长 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2015年9月,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 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 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 国。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估计,201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已产 生26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球该领域就业岗位总数的40%。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程及我国应对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程及我国应对策略

1 9 9 0 年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 调小组以来,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和机制不断健全。目前 ,
段, 目 标是淡判制定 2 0 2 0 年后至2 0 3 0 年前适用于所有缔约方
的国 际减排安 排 。
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 国家发改委归口管 理、 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 、 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 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 —
为比劳动力 、 资本 及土地等 自然资源更为稀缺的生产要素。
2 0 O 7 年第 1 3 次缔约方会议 。会议着重讨论 了“ 后
京都时代” ( 即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 0 1 2 年到期后) 如何进一步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历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 国际社会 的共 同关注和行动。气候 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 要取得一致的行动只能通过谈
C o v e r s t o r y I专题
应对气候 变化 : 国际谈判历程及我 国应对策 略
气候 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 问题 。世界各 国在《 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 约》 框架下开
展 了一系列谈 判 , 取得 了重要成 果。我国政府积 极履行联合 国气候 变化 框架公约及 其京都 议定书 , 绿色低碳发展 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大政策取 向和战略任 务
我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 认真 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 在 国际合作 中发挥着积极建设『 生 作用, 并秉持以下 四大主张 :
— —
施, 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低碳试点示范工作先行启动并扎实推进。我国于
2 0 1 0 年和2 0 1 2 年分两批启动了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 点工作 , 2 0 1 1 年在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 2 0 1 3

实现全球绿色气候的路线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实现全球绿色气候的路线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对于发达 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履约所进行 的特殊
发展战略 、 优先性和创造性 ; 主要在发展 中国 ③ 家按照《 公约》 条款进行能力建设 。 ②
( ) 力 建 设 在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中 的 重 要 2 能
张 婷 曾文革
(.重 庆 大 学 , 庆 1 重 4 04 ) 0 0 2
摘要 : 发展 中国家应 对全球 气候 变化 的能 力建 设 问题 是 国 际 气候 制 度领 域 一个 崭 新 的重 要议 题, 它直接 决定 着包 括 中国在 内 的广 大发 展 中 国家切 实 履 行 国际公 约义 务 的能 力 和程 度 。 用 法律 手段保 障气候 变化 能力建 设 的实施 具 有 重 要 的 战 略意 义 , 是 我 国不 断提 升 应 对 气候 变 这 化 综合 能力 的必然选 择 。我 国应 当 以全 球 气候 变 化 能 力建 设 法 律 保 障 的 国 际法 依 据 为基 础 , 结合 我 国相 关能力 建设 的基本 国情及 其 法律 保 障 的现 状 , 快构 建 应 对 气候 变 化 能力 建设 的 尽
气候公约 的主要 障 碍是缺 乏 资金来 源 、 关制 相
度、 技术 和技能 , 以及发展 中 国家之 间进 行交 流
过程 ; ②能力建设 必须是 国家驱动 的 , 考虑 发展
中国家的特殊 需求 和条 件 , 映其 国家 可持 续 反
的机会 。因此 , 发达 国家应 当严 格依 照《 约》 公
收稿 日期 :0 1 72 ; 2 1- -7 修订 日期 :0 11 -7 0 2 1— 2 。 0
根据《 1 纪议程》 2世 的表述 , 能力 建设意 味
着发展一个 国家在人员 、 科学 、 技术 、 组织 、 机构 和资源方面的能力 。在应对气 候变化 的 国际法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谢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低碳论坛,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位来宾和各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实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今后我们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

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维护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原则共识,为进一步的谈判明确了政治的推动力。

中国代表团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尚未明确发达国家中期减排指标的量值及其可比性的问题,也未明确每个发达国家的出资额和资金治理机制,发达国家承诺的近期远期资金量与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继续协商解决。

今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中国希望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继续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几点基本的立场: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权利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的人权。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的累积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减少排放。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政策措施编者按: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现实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携手应对。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据统计,此次会议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

因此,这次会议尤其引人注目。

两周前,中美两国均提出了具体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11月25日,在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方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同一天,美国白宫也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被舆论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国际社会希望这次会议对2012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达成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取代2012年第一减排承诺期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因此,这次会议是继1997年12月日本京都会议之后,全球关于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一次谈判。

为了帮助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此次会前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政策措施,促进湖北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刊特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供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全球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国外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或制定政策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

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计划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其二氧化碳排放占欧洲排放总量的46%)。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能源结构调整、低碳交通、节能减排、森林资源保护、环境监测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首先,我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已经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转变能源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加大天然气和核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广清洁煤技术等。

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我国加强了低碳交通领域的政策支持。

交通是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

首先,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其次,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和换电站,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再次,优化交通网络规划,提高交通拥堵的缓解能力,减少空车里程。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第三,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如制定和实施节能法、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

此外,建立了节能和碳排放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节能工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这些措施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第四,我国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中国积极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建立了国家公益林体系,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等。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

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

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

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

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

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

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

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框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积极应对、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努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文章将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探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现状,厘清中国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并试图构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框架。

标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中国1 概述全球气候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国际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挑战。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形成到《哥本哈根协议》,再从坎昆会议到去年的巴黎会议,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了很多努力,气候协议也随着国际政治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每个参与国增强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基本准则。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上,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发达国家则面临着更加紧迫的任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应积极承担责任和义务,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加快气候变化应对的能力建设,使中国在全球减排降碳中起引领作用。

能力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含义,各方解释不同:《21世纪议程》指出,能力建设意味着发展一个国家在人员、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①。

根据《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术语表,能力建设被定义为:“在气候变化中,开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技术技能和机构运转能力,使这些国家参与从各个层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和研究并执行京都机制等工作” ②。

在此可以概括出,能力建设是指一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介入从各个层面的适应、减缓工作,并研究、履行公约义务的技术技能和机构运转能力。

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现状2.1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我国政府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就开始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其中对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保护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2007年颁发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概述了从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系、有效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3个方面建设我国机构和体制。

2008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其中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几大原则,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的依据,如建立地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建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产业财税等政策体系。

2010年及以后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都在法制保障、管理和工作机制、统计监测制度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做了更具体的要求。

2.2 初步建立战略方案2006年,中国提出了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审议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性文件,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

2008年出台了第一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制定了政策路线图。

2009年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

2012年开始组织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

201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

除此之外,国家还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方案,如2014年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等。

2.3 初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2007年,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部委组织编制的《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出版,成为政府制定气候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由发改委、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分别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方案与办法,勾画了中国的“减排路线图”[1]。

中国前后制订出台了诸如《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有关能源的单行法;随后还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项促进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规章制度;完善了推动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和相关法规。

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4 设立能力建设相关部门国务院于1990年就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建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负责中国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活动和对策。

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应对策略。

2008年成立國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为了支持政府决策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成立了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2009年中国气象局初步建立了国家、区域、省三级气候变化工作交流平台,成立了专门科研业务机构;国家海洋局成立了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2010年成立了以总理为主任的国家能源委员会[2],同年,发改委确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逐渐辐射全国建立低碳省市,并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2016年国家开始建设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旨在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合作,对非试点地区进行跨区域输出交易经验,以推动全国碳市场的能力建设。

3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3.1 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滞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内容的仍不够完善,除了欠缺“基本法”从总体上应对极端变化的全球气候之外,相关的“能源法”、“石油和天然气法”、“原子能原法”等都迟迟没有出台。

以《能源法》为例,该法于2006年初开始起草,2008年12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历经七年后,虽然2015年8月5日发改委称《能源法》已上报国务院,但至今尚未正式公布。

另外,促进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的支持政策欠缺,相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也成为我国应对能力建设的障碍。

3.2 配套基础建设薄弱大数据时代推动了国家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应对气候变化各部门纷纷建立起相关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各城市也开始努力建设智能化城市;但是各部门以及城市之间的系统仍处于封闭状态,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和共享平台,缺乏合作信息和渠道,导致信息不流通、获取信息进行统筹管理的工作难以展开;每个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各具优点和特色、不统一,给管理者带来操作上的不便和信息获取的难度。

3.3 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国家虽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相当重视,但对于相关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却显不足。

“十一五”期间,中国平均每形成1吨二氧化碳减排能力,则需财政投入167亿元人民币③;2010年到2030年,全国抗旱适应成本将达5000亿元人民币;而2005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仅投入了10.4万亿元人民币,因而为了實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INDC)目标,国家在未来15年内要投入更多资金以加强相关基础建设。

3.4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是靠人才的推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从管理、研发、技术、机构等方面齐头并进。

我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综合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匮乏,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储备不够,普通技术人员也缺少技术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相关研究机构科研基础条件差、提供高水平的研究环境,缺乏研究经验、难以完成输入技术的消化吸收[3]。

3.5 企业应对意识不强节能减排计划是各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意味着需要各行业企业都要付出更高的生产成本和治理污染成本,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要使国家从全球变暖的根源上去控制并防止气候的极端变化。

中国也在努力推进减排进程,这需要来自各方的努力和配合,然而企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很强的意识,在利益的驱动下继续选择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运营。

4 构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CP.7号决定的附件《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框架》中确定了应当予以考虑的九大因素,用以指导进一步落实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各级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发展并酌情促进交流各缔约方开展的能力建设活动方面的最佳做法、经验和信息”,以及“将能力建设融入规划过程之中” 等等。

之后历届气候协议大会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建议举措,逐步做了细化和完善,这些对于我国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由于中国长期缺乏高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法,各行各业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首要目标而采取应对措施;各个省市政府也仅仅是出台相关的规范条例,不具备法律性质;国家整体的能力建设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出现问题。

因此,我国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填补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空缺;考虑各大省市之间的地域差异和共性,应建立一个以“气候变化基本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与目标资源的匹配度,逐渐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性。

在法律的制定上,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原则,两手抓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急剧改变,只有长期目标和短期对策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要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发展的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博弈中选择环境优先,并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低碳、循环经济等积极效应,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经济竞争力。

4.2 优化政府部门职能要保证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就必须保障各政府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

政府要善于运用财税减免、减低等政策,引导并吸引企业和公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要注重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碳交易机制的效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深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治理,形成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有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要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加强预防灾害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会服务基础和水平。

4.3 重视低碳技术研发与国外新兴领域技术相比,中国起步并不晚,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等,技术进步也对我国节能减碳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