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故乡》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学案新版苏教版
第五课:故乡【学习目标】1.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3. 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4. 感悟鲁迅憎恶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 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
2.体会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构建文章的方法。
【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五行.( ) 潮汛.( ) 愕.然( ) 嗤.笑( ) 髀.间( ) 瑟索..( ) 深黛.( ) 恣睢..( )( ) 颧.骨( ) 惘.然( ) 潺.潺( ) 2. 朗读课文两遍。
3. 课文在“我”回故乡的路上插入对少年时的回忆,用的是插叙的写法。
如果小说用顺叙的写法,先叙少年时的生活,然后再叙“我”这次回乡的经过,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课堂助学】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1.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3.明确体裁: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三、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理清文章的结构: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以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成三个部分。
四、分析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段。
2.概括“我”所看到的故乡和“我”当时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自然段起什么作用?五、分析闰土人物形象:1.朗读第12—30自然段和第55自然段。
第5课《故乡》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5课《故乡》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案例如之一«故乡»教学设计王尊政教学方法:依照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采纳比较教学法。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青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庞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期望制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对比朗读;第二课时——比较分析;第三课时————辨析判定。
第一课时对比朗读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朗读的内容:一景物对比〔一〕现实的故乡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经历中的故乡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突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模糊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对比〔一〕闰土肖像的庞大变化1.闰土30年前的肖像从〝这时候,我的脑里突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从〝一日是天气专门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庞大变化从〝哈!这模样了!……〞到〝……因此竟完全忘却了〞。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一〕闰土青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从〝我们那时候不明白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从〝我这时专门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1.从〝然而圆规专门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如此快〞。
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表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对比得十分鲜亮。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教学设计苏教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我也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此外,我也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闰土的形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其性格特点。
(2)提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激发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主题思想阐述
-故乡情结: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故乡的变化与个人梦想的碰撞
-封建礼教的束缚:闰土与迅哥儿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
板书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课堂
1.课堂评价
-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故乡》的理解程度。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故乡》的基本概念、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强调《故乡》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课文中的思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可以提供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语文九年级上苏教版第5课《故乡》教案.
故乡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展示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联系背景,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4、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分析景物描写。
三、小说题材复习1、什么是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小小说)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四、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苏版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苏版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明确教学重点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小说的要素是: 、、。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
),按顺序安排情节。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6、小说开头描写了故乡哪一季节,怎样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样?这个景物描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①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②“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故乡》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故乡》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2、掌握字词3、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4、研读重要段落及句子深刻理解主题教学重点、难点:3、4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自主学习(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背景(二)时代背景:《故乡》作于1921年1月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字词(音、形、义)1.阴晦huī,2.篷隙péngxì,3.萧索xiāosuǒ,4.断茎jīng,5.凄凉qī6.寓所yǜ,不7.捏niē8.猹chá,9.胯下kuà,10.祭祀jìsì,11.。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教案1【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5《故乡》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
《天使的礼物》答案:
8、表层: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深层:儿子对我的爱
9、(1)担忧儿子沉迷于网吧
(2)为了儿了对我的冷落感到失望
(3)为自己给家人造成的负担感到内疚
10、痴痴在文中是执著的意思
文章通过儿子想方设法寻找我最喜爱的那首英文歌这件事来表现的的痴
11、问的人:对小男孩的关爱
儿子:对别人的关心充满感激,为买到唱片感到兴奋
母亲: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明白真相后的感动,震撼
12、开放题,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触,表达通顺即可。
如:读了全文,我被文中的儿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如此地爱着母亲,千方百计寻找“灵芝草”给母亲治病,令人动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
(二)诗歌鉴赏
1、全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2分)
全诗描绘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X灯结彩,欢度佳节的情景,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图景。
2、“春风送暖”中的“暖”仅仅是身体上的温暖吗?(2分)
不仅仅是,春风把温暖送进了每一户人家,每一个都感到很温暖,让人心里充满了希望。
3.请赏析“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诗。
(3分)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中的爆竹送旧岁相呼应,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指出新生事物总是取代没落事物的客观规律。
第5课《故乡》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5课《故乡》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讲内容的把握,深刻明白得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1.小讲思想容量专门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能够布置课前预习。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经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讲内容,以加深印象和明白得。
3.关于小讲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明白得。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讲线索和故情况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突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讲«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漂亮、令人向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讲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庞大的变化,作者什么缘故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查找答案吧。
秋苏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故乡》word教案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4.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一)了解有关小说知识:(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明确: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明确: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略)(2)对鲁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略)(3)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三)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1.把握下列词语,准备默写。
阴晦(huì) 萧索心绪聚族而居谋食寓所猹(chá) 胯(kuà)下祭(jì)祀(sì) 弶(jiàng) 秕(bǐ)谷獾(huān)猪如许潮汛(xùn) 苏生颧(quán)骨髀(bì)间愕然(â) 确乎伊忘却鄙夷嗤(chī)笑吓(hâ) 应酬(chóu) 瑟索红活圆实寒噤(jìn) 景况启程惘(w ǎng)然隔膜(mó) 展转恣(zì)睢(suī) 偶像切近茫远鹁(bó)鸪(gū) 贝壳(kã) 折(shã)本深黛(dài)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故乡》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教案苏教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和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弄清本小说的主人公,探讨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弄清本小说的主人公,探讨小说的主题教学难点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课前延伸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
1.导入新课。
由学生谈自己高效阅读小说的方法,引入新课《故乡》的学习。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3.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在“故乡”前添加一些修饰语?②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还有哪些重要人物?③品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并体会各自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带着相关的学习任务去合作探究,针对性强,有梯度,学习目的性也非常的明确。
】(2)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1)关键词语用框框。
2)关键语句(写得好的语句或写得深刻有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4.小组合作。
【要求各小组用书面的形式对这几道题目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以便在班级内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如何“教”,也要看学生如何“学”,然后从学生“学”的这个基点上看教师如何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故乡》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故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揣摩语言,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2)了解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2.过程与方法(1)朗诵。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通过读,品味言外之意;通过读,了解作者的感情。
(2)比较。
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其外貌及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人物性格变化及其变化的根源;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作比较,分析其变化的深层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分析;(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语言﹑动作﹑外貌描写。
2. 难点结尾的含义;对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回忆﹑讨论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及曾经学过的鲁迅作品,由此导入新课。
2.简介小说创作的背景。
(二)自读感知,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隐晦.(huì)脚踝.(huái)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嗤.笑(chī)愕.然(è)惘.然(wǎnɡ)恣睢.(suī)潮汛.(xùn)隐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2.了解《故乡》《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
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到北京。
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小说中都有反映。
3.整体感知(1)了解性阅读,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2)学生分小组复述故事,相互评价,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复述。
【提示】教师适当的指导复述的要求及方法,使学生能说出主要的情节,不必在枝枝节节上占太多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故乡》(鲁迅)教材分析:《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
作品叙述了“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故乡”,着力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描述了旧时代广大农民的生活际遇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表达了“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和执着信念。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文,其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其难点在于作者情感的把握。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还要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3.揣摩、品味课文的环境描写和抒情性强的语言,学会应用于写作。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2.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1.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及议论句的作用;2.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文章蕴含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自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根据阅读,说说本文的体裁及其三要素各是什么。
3.填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情节安排可分为哪三部分?文章着重塑造了哪两个形象?4.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词语障碍。
5.问题导读:(1)文章为何以“故乡”为题目?(2)第二段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故乡景物的总特征?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第二段写的的是现实中看到的故乡,第四段写了记忆中的故乡,“两个故乡”对比的作用是什么?(4)少年闰土的形象寄予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你能用简短的文字评述作者笔下的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吗?(6)闰土小时候称“我”为“迅哥儿”,而重逢时却称“我”为“老爷”,其原因是什么?“我”见了闰土有许多的话要说,但为什么“吐不出口去”?(7)“我”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想想文中的“我”一个什么样的人?(8)故乡本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为什么离别时“我”并不感到怎么留恋?(9)“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害怕起来”?(10)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1)文章到底写了几个故乡?分别是什么?你能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了解背景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秕谷( bǐ)鹁鸪( bò gū)颧骨(quán )折本( shé)潺潺( chán )阴晦( huì )伶仃( 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猹(chá )獾( huān ) 弶( jiàng ) 脚踝( huái )髀( bi ) 愕然(è ) 嗤笑(chī )瑟缩( sè ) 黛( dài ) 惘然( wǎng )祭祀( jì sì ) 寒噤(jìn ) 廿( nian )(二)复习小说的知识点(三)作者简介(1881 ~ 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樟寿),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三、【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3.梳理情节结构。
四、【学生活动三】思维体操阅读1~5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过渡: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景物色彩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
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2.看看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五、分层作业:1.说说使我悲哀的因素有哪些?2.列表找出文章对杨二嫂、闰土的描写的变化之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感受到的不是欢快明朗,笼罩在你我心中的是一种阴郁和悲哀。
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故乡,探究其发生了哪些变化?快速浏览课文,思考:1.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哪些人?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二、【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走进闰土分析人物形象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1.迅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
文章写闰土着重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作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到书中把它画出来,小组合作讨论,填写表格。
2.填表外貌对比分析: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动作、语态对比分析: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闰土欢喜的是见到了儿时的伙伴“迅哥儿”、想到自己的现状而凄凉、自己的自卑而恭敬。
说起话来断断续续;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分析:少年闰土和我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变成了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3.闰土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走进杨二嫂1.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了杨二嫂的变化。
跳读39—52段,找出文中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2.填表明确:年轻漂亮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3.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4.本文既然写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感悟探求人生的的强烈愿望;2.揣摩、品味文章的精彩语段,学会应用于写作。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小结)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二、【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挖掘主旨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2. “故乡”是谁的?3.“故乡”在哪里?4.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5.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三、【学生活动二】研读文本,赏鉴精华自由朗读86—88节。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3. 86段“我”希望什么,不愿意什么?三个“辛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句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5.对于能否实现这样的希望,“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的?6.(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9、结尾的作用?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四、【学生活动三】探究形象“我”是小说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
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