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作者:刘博宇来源:《中国房地产》2012年第07期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还需继续予以高度重视李克强副总理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硬任务”。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措施,通过责任追究、检查督办和财政扶持等多重方式强力推进该项工作。
武汉市也抓住此机遇,并以此为契机,将保障性住房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虽然经过各级动员和广泛宣传,各方对该项工作的认识逐渐趋同,但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是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保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将该项工作作为短期内应急工作予以对待,直接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不够平衡、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建设不尽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是仅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作为一个救助、扶贫性质的公共产品来看待,没有从整个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保障性住房作为中央调控楼市过热的重要措施,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和为城市房地产行业“挤泡沫、去过热”起到的重要作用。
更没有从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认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加快城市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
2.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用地还需继续加强落实从全国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地方政府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用地总量控制指标的严格限制。
为了确保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倾向于优先安排大型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
在住宅用地上,不少地方为了获得更高的土地出让收入,把商品房用地作为主要供给对象,保障房用地在计划指标中占比不足。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用地供应计划执行情况公告,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和新疆建设兵团)住房供地计划实际完成12.54万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2.47万公顷,仅占住房用地总量的19.7%。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保障性住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亟需进行深入探讨和改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供应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现阶段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资金管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利用效率不高等方面的挑战。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着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居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瓶颈或滞后,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问题影响着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如果管理不到位、效率低下,将会损害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居住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如果存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广大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
研究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也能够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观察Һ㊀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肖志涛摘㊀要:近年来ꎬ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ꎬ我国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ꎬ虽然我国针对住房问题实行了保障性住房的政策ꎬ但是在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ꎬ导致保障性住房不能完全发挥其保障作用ꎬ因此ꎬ需要重视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ꎬ针对问题健全处理对策ꎬ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保障作用ꎮ关键词:保障性住房ꎻ建设ꎻ管理㊀㊀保障性住房是国家为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推出低于市场价的住房ꎬ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出卖或出租房屋ꎬ解决我国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一种政策ꎬ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ꎬ应当符合当地的发展需要ꎬ坚持统筹规划㊁合理布局ꎬ政府主导㊁社会参与㊁严格监督的原则ꎮ接下来文章就针对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ꎬ提出改善对策ꎮ一㊁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保障性住房建设法制不明确当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中ꎬ由中央确定建设目标㊁制订总计划ꎬ下发文件到各个地方实施ꎬ但是地方实施计划的执行力不强ꎬ落实计划得不到保障ꎮ各个地方的可利用资源较少ꎬ大部分地方在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时ꎬ以消极的态度对待ꎬ且以追求住房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ꎬ对一些违规行为视而不见ꎬ惩罚措施不明确ꎬ加深了保障性住房的问题ꎬ对政府的公信度有一定的影响ꎮ没有严格和统一的调查制度ꎬ对申请人的具体信息和实际㊁拥有住房数量没有准确的调查ꎬ且部分地区执行保障性住房人员不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审查㊁建设保障性住房ꎬ导致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ꎬ使一些真正有需求的人没有分配到保障性住房ꎮ(二)建设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ꎬ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中央的财政收入增长率ꎬ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ꎬ地区需要承担住房㊁公共教育㊁卫生㊁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70%的资金支持ꎬ资金投入数量非常大ꎬ但是由于实施制度的不完善ꎬ经常出现资金使用恰当㊁浪费资源的现象ꎮ且当地政府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ꎬ除出让土地外获得的资金ꎬ另一资金来源就是公积金ꎬ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ꎬ没有考虑将出让土地的资金拿来建设保障性住房ꎮ这也是资金预算管理不明确㊁不透明的原因造成的ꎬ严重阻碍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实施ꎮ且由于中央政府很难做到一一监管各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ꎬ所以给了部分相关建设人员有机可乘ꎬ降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ꎬ将房屋建设在一些偏远地区ꎬ比如郊区等地ꎬ且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没有落实ꎬ导致出现部分群众在获得租住和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权利后ꎬ又因为住房建设地较远㊁交通不便利且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原因放弃购买和租赁ꎬ这一现象导致浪费了较多的投入资金和资源ꎬ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ꎮ(三)入住分配管理难我国经济发展㊁土地资源㊁社会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住房问题ꎬ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是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社会资源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ꎬ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ꎮ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ꎬ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住户都搬迁到城市ꎬ提高了城市的住房问题ꎬ以及每年毕业生的人数增加ꎬ毕业生会留在不同的城市工作ꎬ这对该城市的住房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ꎬ且新加入城市的人群暂时无法负担买房和住房需求ꎬ只能通过国家政策和政府扶持解决住房问题ꎮ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数量远远不及住房需求量ꎬ为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ꎮ同时当地政府为了能够提高财政收入ꎬ更好的投入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ꎬ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毕后政府需要将住房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出租或卖给符合条件的中低等收入人群ꎬ但是由于住房分配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ꎬ每年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有限ꎬ申请人数较多ꎬ对审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ꎬ且存在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严格调查申请人家庭年收入ꎬ对当地人口的家庭收入了解不够彻底ꎬ导致部分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获得购房或租住权ꎬ使得年收入较低的人群的住房需求就无法得到解决ꎮ(四)退出机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ꎬ但是保障水平与国外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和实施对比还是相对较低ꎬ对有真实住房需求的群体不能落实保障政策ꎮ没有健全㊁有效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ꎬ出现部分群众收入超过了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条件ꎬ但是仍然使用不法手段获得保障性住房ꎬ所以要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作用ꎬ解决群众住房需求ꎬ就要完善退出和准入机制ꎬ防止收入较高的人群使用不法手段从中谋取利益ꎮ二㊁改善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一)完善相关行政法规要想切实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ꎬ就要朱红完善相关行政法规ꎬ统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问题与目标ꎮ首先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范围内ꎬ使当地政府能够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ꎬ利于促进形成统一的目标ꎬ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落实ꎮ其次ꎬ要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落实程度的监管力度ꎬ改变地方政府对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的观念ꎬ提高地方政府的责任感ꎬ进一步推动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ꎮ(二)加大资金投入要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制度ꎬ解决我国住房问题ꎬ就要增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成本投入ꎬ不能只通过出让土地和公积金中的收益开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ꎬ中央政府73要根据当地的财政状况ꎬ提高财政支出比例ꎬ地方政府要合理分配和利用投入资金和土地资源ꎮ同时对擅自挪用资金㊁违规操作等行为制订严格的惩罚制度ꎬ从根本上杜绝灰色地带和违规行为的产生ꎮ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将出让土地所获得的其中一部分资金投入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ꎬ可制订合理政策鼓励企业加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ꎬ使资金来源多元化ꎬ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ꎮ(三)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地方政府应该合理选择保障性住房的选址ꎬ建房材料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ꎮ对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ꎬ针对当地人口住房需求ꎬ确定建设目标和计划ꎬ将房屋建设结构㊁使用材料以及周边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等信息明确规定ꎬ从而保障房屋质量ꎬ完善保障性住房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ꎬ合理利用资源ꎬ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率ꎮ(四)完善退出㊁准入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严格调查申请人的年收入等相关信息ꎬ筛选出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ꎬ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居民实际收入情况划分居民收入阶段ꎬ确定符合条件的居民ꎮ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ꎬ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基础资料建立档案ꎬ并对社会发布公告ꎬ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ꎬ杜绝不法人群利用保障性住房获得利益情况出现ꎮ其次ꎬ建立有效的退出制度ꎬ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讲解保障性住房的使用人群㊁申请条件以及退出制度ꎮ同时建立复查制度ꎬ当复查过程中出现转卖㊁转租保障性住房的人ꎬ采取对应的惩罚ꎬ如取消住房人的资格等ꎮ对复查时年收入超过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标准时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ꎬ从而真正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ꎬ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作用ꎮ三㊁结语综上所述ꎬ要解决我国住房问题就要注重统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ꎬ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和推出㊁准入制度ꎬ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ꎬ合理利用投入资金和土地资源ꎮ在建设中充分利用群众监管的外部力量ꎬ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作用ꎬ解决我国住房问题ꎮ参考文献:[1]邓晟.保障性住房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ꎬ2019(12):73-74. [2]宫丽环.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ꎬ2019(7):72.[3]张静ꎬ张建新.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ꎬ2019ꎬ41(19):9-10.作者简介:肖志涛ꎬ南京全新城市管理维护中心ꎮ(上接第36页)度ꎮ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ꎬ使这些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包袱从国有企业身上卸下来ꎬ使国有企业能与其他经济性质的企业平等地竞争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初期ꎬ财政必须为社会保障改革投放必要的启动资金ꎬ促使社会保障体制快捷有效地运转起来ꎻ二是要开征社会保障税ꎬ使我国从长期国有企业统包转到国家㊁企业㊁个人三者共同负担ꎬ以减轻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ꎮ(五)抓紧财政法制建设首先ꎬ健全规章制度ꎬ强化财税管理ꎬ规范单位㊁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ꎻ其次ꎬ要做到有法可依ꎬ加强法律约束ꎻ第三ꎬ严格执法ꎬ惩治各类犯罪活动ꎬ其中更要严肃处理一些直接领导人要敢于查大案要案ꎻ同时也要反对财经工作中的官僚主义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ꎬ保证国家税收不损失㊁不浪费ꎬ相对地增加财政能拨给国企的资本金量ꎬ缓解国企资金紧张的矛盾ꎮ四㊁结语国有企业的资金紧缺现象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而造成的ꎬ想要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ꎬ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ꎬ不仅需要国有企业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ꎬ与时俱进ꎬ还需要我国财税政策的大力扶持ꎬ不断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ꎬ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ꎮ参考文献:[1]王英锋.浅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ꎬ2009(10).[2]王崇卿.刍议国有企业中的内部财务审计及对策[J].中国外资(下半月)ꎬ2002(3).[3]徐新兰. 营改增 对国有地勘企业的影响与对策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ꎬ2018(9):90-91.[4]常立静ꎬ常丽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 营改增 后的内部控制[J].今日财富ꎬ2020(1).[5]马琳.关于煤矿企业的纳税筹划研究[J].纳税ꎬ2019(30). [6]王海燕.论煤矿企业纳税筹划的科学实施[J].时代金融ꎬ2018(12).[7]田金芳.建筑安装业务混合销售纳税筹划策略与技巧[J].企业改革与管理ꎬ2020(6).[8]方菲.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以G公司为例[J].辽宁经济ꎬ2020(3).[9]苏莉.营改增条件下的热电企业纳税筹划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ꎬ2015(9).[10]张乐焕.制药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探析[J].经营与管理ꎬ2019(11).[11]韩琦.新税法背景下的企业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ꎬ2020(2).[12]樊永枝.火力发电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ꎬ2016(15).作者简介:胡群英ꎬ衢州市柯城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ꎮ83。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保障性住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作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质量,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着管理水平不均衡、服务不到位、居民满意度低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居民参与度不足等。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社会参与度低。
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人员培训、增加居民参与、创新管理模式等。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经济适用房小区物业管理综述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负担得起、可靠的住房保障。
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涉及住房规划、建设、分配、维护、运营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住房保障的受益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同时提高住房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住房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和创新管理模式。
住房保障对象出入管理:通过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审查,确保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
同时,做好住房保障对象退出管理工作,确保住房资源合理流动。
住房保障资源规划建设:根据住房保障需求,合理规划住房保障项目的位置、规模和布局,确保住房保障资源的合理布局。
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保障性住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的重大举措,因此,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确保了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可供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设计;施工;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保障性住房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党中央、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专门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由此可见,保障性住房的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极易引发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就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质量,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1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分析1.1 建设程序和行为方面(1)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构成了我国建设工程管理制度,而工程质量管理则包括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质量监督、质量保修等制度,并要求实行建设工程的土地使用规划、施工许可等制度;但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政府主导、社会保障的性质,“十二五”规划中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必须保质保量完成。
(2)施工现场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不能到岗履职或施工、监理单位随意变更中标人员,对人员更换不按规定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变更备案,施工现场存在不具备与工程规模和特点要求相适应的所谓“项目副经理”或“执行项目经理”,而真正的项目经理长期不能到岗等现象,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责任得不到落实。
(3)施工现场不能按规定配置相关的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和规范、标准,施工单位不能及时编制法律法规和工程执行标准清单,分部工程施工方案及重大专项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等主要质量管理文件编制不完备,工程质量标准得不到全面贯彻执行。
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意义、问题与对策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增加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
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首先,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发展最为需要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大气力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
其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权威测算显示,今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
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
再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1]二、商品房供应体系与社会保障性住房供应协调发展现状分析城市住房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伴生的问题,产业和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导致城市房屋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使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房价居高不下。
城市住房供应与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住房供应与保障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供应与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许多城市面临着住房价格过高、存量住房不足、质量不高等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住房供应与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I. 城市住房供应问题城市住房供应不足是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首先,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需求持续增长,而供应跟不上。
其次,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开发商面临不少制约。
此外,住房市场供应的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城市核心地区的住房资源过度集中,而城乡结构不均衡,农村地区与小城镇的住房供应问题相对突出。
针对城市住房供应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住房供应的投入。
政府应通过增加住房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土地供应量,激励开发商参与住房建设,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住房供给的效率。
3. 改善城乡住房供应不均衡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小城镇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II. 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城市住房保障问题主要指的是一些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合适的住房条件。
这些群体包括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口、老年人、残疾人等。
他们由于经济原因、法律法规限制或其他原因,面临着住房保障的困境。
为解决城市住房保障问题,以下对策可供参考:1. 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房,提供低收入群体合理的租金补贴和购房补贴等措施,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可负担的住房。
2. 加强流动人口住房保障。
政府应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住房登记制度,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租房市场的监管,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3. 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住房需求。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住房保障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适应老年人和残疾人需求的住房设施和服务。
III. 对策实施与建议为了有效解决城市住房供应与保障问题,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和居民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与建议(精选篇)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与建议一、引言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是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1. 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一方面,我国城镇人口持续增长,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2. 保障性住房布局不合理。
部分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过于集中,导致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不足,降低了居住品质。
3. 资金投入不足。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当前政府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持续加大投入。
4. 土地供应政策制约。
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不足,部分地区存在土地价格高昂、土地用途调整困难等问题。
5. 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
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影响居民居住安全和生活品质。
6. 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三、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1.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
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分布,确保供需平衡。
2. 优化土地供应政策。
政府应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简化土地供应程序,降低土地成本。
3. 创新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政府可探索运用PPP(公私合作)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资金需求。
4. 强化质量监管,确保住房安全。
政府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管,严格执行住房质量标准,确保居民居住安全。
5. 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监督检查。
6. 注重人才培育,提高住房保障能力。
关于当前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当前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当前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存在着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审计结果不及时、不全面、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有效监督和反馈机制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完善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提高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等建议。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问题、建议、标准、规范、数据真实性、专业人才、监督、反馈机制、及时性、全面性、培养、引进。
1. 引言1.1 概述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保障性住房是指由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廉租住房或购房补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保障性住房的审计工作是确保政府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和合理性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其不被浪费或滥用。
通过审计,可以揭示项目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促使政府及时整改和提高管理水平。
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可以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为政府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审计可以客观评估项目在提高住房保障程度、缓解住房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效果,为政府改进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还可以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信任和认可度。
通过审计,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对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必须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确保其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
1.2 目前保障性住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1. 审计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部门之间审计工作存在较大差异,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客观和可比性。
浅谈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
浅谈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住房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却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一、住房价格过高目前,我国的房价居高不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着买房难的问题。
同时,一些城市的地价也快速上涨,导致政府在土地拍卖中失去了话语权。
因此,控制房价和稳定地价成为了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租赁市场不完善在我国,租赁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房源供应不足,租金水平也不合理。
同时,租赁市场的监管不够规范,存在着虚假宣传、欺诈等问题。
因此,完善租赁市场也是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为了解决住房保障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防止房价过度上涨;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加大对租赁市场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租赁行业,提供更多的房源和就业机会。
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的基础性工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个方面。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温暖关怀。
总之,解决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保障住房供给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然而,当前我国保障住房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如供给不足、分配不公等,亟待研究和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文献综述保障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保障,旨在保障人民基本居住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概述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体现,旨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住房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区物业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质,其物业管理面临着资金来源单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与物业管理服务的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社区环境、安全、服务等方面的问题频发。
1.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物业管理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保障措施,其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优质的物业管理能够确保住房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维修损坏的设施设备,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物业管理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性住房社区通常居住着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协调居民关系、处理矛盾纠纷的职责。
通过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物业管理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物业管理对于提升保障性住房社区的整体形象和价值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保障性住房社区,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居民入住,进而提升社区的整体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物业公司以及居民应共同努力,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2.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区物业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保障性住房社区通常聚集了大量中低收入家庭,居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对物业服务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相对较低,这导致物业管理经费紧张,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和服务水平。
2024年住房保障工作总结
2024年住房保障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2024年是我国住房保障工作的关键之年,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调控等诸多挑战。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部署、全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政策措施1. 加大住房保障政策倾斜力度。
为了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公租房覆盖范围、提高住房保障金补贴标准、完善租赁市场等。
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2.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为了稳定房价,我们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多种调控手段,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
通过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迅速趋于平稳,有效防范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保障了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3.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住房保障。
在农村地区,我们注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民住房保障政策。
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条件。
三、工作成效1. 公租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我国公租房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公租房项目多个,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公租房的建设进展不仅解决了大量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且为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租赁市场规范发展。
在住房租赁市场方面,2024年我国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租赁,建立健全了租赁合同制度、租金调控机制等,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提高了租房者的权益保护水平。
3. 住房保障金实施效果显著。
为了满足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2024年我国提高了住房保障金补贴标准,并将补贴范围逐步扩大。
住房保障金的实施效果显著,为困难群体提供了有力支持,改善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 公租房建设仍存在供应不足问题。
尽管公租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建议进一步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提高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切实解决市场供应不足问题。
保障性住房可行性分析报告
保障性住房可行性分析报告1. 引言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手段,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或公共租赁住房,能够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无房可居的问题,增加社会公平与稳定。
本报告将对保障性住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实施的必要性、优势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2. 可行性分析2.1 必要性保障性住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低收入家庭无法承担高房价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上涨迅猛,普通低收入群体已经很难买得起房屋,甚至有些人无法找到稳定的租房。
而住房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如果大量低收入人群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行具有必要性。
2.2 优势保障性住房政策不仅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还有以下优势:- 实现社会公平。
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或公共租赁住房,可以缩小住房差距,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
- 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
保障性住房的推行,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稳定的居住环境,使他们融入社会、提升生活品质。
-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
- 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租售、税收等方式获得收入,弥补保障性住房支出。
2.3 面临的挑战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资金来源不确定。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财力有限,如果无法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将影响项目的实施。
- 土地资源有限。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需求增加,将面临用地困难的问题。
- 治理体系不完善。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当前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3. 建议为解决上述挑战,我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财政支持。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财政投入,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 发挥市场机制。
中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研究
中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保障性住房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住房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头等大事。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民生福祉,涉及千家万户的居住问题,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居住问题愈发突出,因此研究保障性住房问题能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支撑,促进城市发展与社会稳定。
保障性住房政策涉及政府的公共资源分配,对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可以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今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推动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确保更多需要人群能够享有基本住房权利,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稳定。
【出现内容重复,请核对内容后再提问】2. 正文2.1 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概述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出台旨在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主要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不同类型的住房保障措施。
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自2007年起,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通过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中国政府希望能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推动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与建议(精选篇)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与建议(精选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成为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 资金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
由于财政资金有限,且银行贷款利率较高,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较大。
2. 土地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土地价格昂贵,使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较高。
3. 供需矛盾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不足,无法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
4. 管理问题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部分保障性住房被滥用或转租;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维修和管理资金不足,导致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二、建议1. 多元化资金来源为了缓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可以考虑采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发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债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
2. 土地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通过土地划拨、减免土地出让金等方式,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3. 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结构,包括户型、面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考虑,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
4. 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政府应该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管,防止保障性住房被滥用或转租。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维修和管理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我国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探析
我国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探析摘要:近年来,我国认真贯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部署要求,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重要内容,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但是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我国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风险,分析了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保障房;风险;对策引言保障性住房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限定人群使用,限定建设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目前,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房以及限价商品房和安置房等。
其中,廉租住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房是今后城镇保障性住房中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应当成为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所在。
一、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居住权是现代公民赖以生存与社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也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
作为以提高民生质量为目标的政府,为暂时无力在市场购房的人提供保障房也就成为现代政府的责任之一。
自从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领域一直实行所谓双轨制,即市场轨道和保障轨道并行,高收入者自己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房,中低收入者由国家提供保障房购买或租住,共同确保城镇居民的“居者有其屋”。
但由于曾有领导所指出“权责不对应”,“权力不受制约,责任不可追问”的状态,保障房建设一直存在某些问题,无法缓解城镇居民住房的巨大压力。
一是保障对象资格审查不清,把关不严。
在社会保障性租赁对象的审核过程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不能了解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只能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资料和自己已经调查到的信息资料来审核申请对象是否符合申请条件。
因而主管部门和申请人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由于个人收入征信系统不健全,难以很准确地做到对收入标准的审查,导致一些居民采取虚报瞒报收入的手段去骗取租赁房,私开证明甚至出具假证明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中高收入者鱼目混珠,享受了不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使有限的社会保障性租赁房资源未能用在最需要的居民身上,造成保障性住房制度福利成效低下。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1.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的形势下,保障性租赁住房既具有租售并举、以租为先的性质优势,又与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保障人才和人力资源沉淀增长的重要措施。
同时,又有别于公租房仅面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兜底之策,具有解决流动人口和夹心层的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住房品种。
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推出,新市民、青年人等作为城市发展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人口资源,在住房层面的需求得到有力支持,低租金、小户型的供给端住房结构得到改善,为中大型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当保障性租赁住房交用入住后,拿地建设成本已然固化,而这占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的大部分成本,此时完善租务运营,看似对成本影响不大,但租务直接面对供应对象,是成本变现的最终方式。
好的运营管理不仅意味着降低运营支出,加快租赁入住,提高入住率,还会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性支撑,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反过来提升项目融资、募资水平,最终综合降本增效,使保障性租赁住房步入良性循环。
而从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提出的初衷看,根本目的是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只有租得顺畅、住得安心,才能真正解决保障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问题,所以深入研究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模式,不断提升租赁服务水平,采取一系列优化服务措施意义重大。
2.保障性租赁住房界定及特征2.1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界定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以销售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渐形成,商品化住房获得迅速发展与壮大,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对保障性住房的种类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限价商品住房五大类,并与不同收入、不同类型的住房困难群体一一对应。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摘要:住房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在促进普通住房市场加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建设,同步加快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
住房保障发展至今更呈现出其现代化特色。
如何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成为保障性住房设计建设等阶段中需同步考虑的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体系意义;建议措施1、前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群众生活与居住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
相较住房供给面积,城市的住房供给面积相对较少,许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仍未得到满足,这些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
为积极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切实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这既可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也可能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内涵。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城镇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城镇内部产业升级与人口、土地等相关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影响,住房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土地供给、城镇承载能力与人口持续增加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不但可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更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住房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住房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摘要:住房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在促进普通住房市场加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建设,同步加快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
住房保障发展至今更呈现出其现代化特色。
如何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成为保障性住房设计建设等阶段中需同步考虑的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体系意义;建议措施1、前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群众生活与居住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
相较住房供给面积,城市的住房供给面积相对较少,许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仍未得到满足,这些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
为积极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切实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这既可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也可能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内涵。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城镇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城镇内部产业升级与人口、土地等相关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影响,住房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土地供给、城镇承载能力与人口持续增加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不但可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更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住房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住房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方面,我国人口政策历经变迁,大体上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再到鼓励生育的曲折转变过程。
这样的过程带来了较大的人口结构演变,大体由初期的人口年轻化阶段演变为人口结构相对稳定阶段,后因人口政策的节制调整,虽有效降低了出生率并控制了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但也带来了家庭规模减小、老龄化加快、新生儿数量较少、城镇人口较快增加等影响,这些影响还需要时间去消化。
纵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能发现,为了消化上述影响通常也都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
人口政策的变迁发展、较快的人口结构演变也产生了差异化的住房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使城镇同步提高了对流动人口数量的吸收能力,但随着人口源源不断向城镇转移,导致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差异化的住房需求也加快涌现了出来。
因此,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新阶段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住有所居是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明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
3.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发展遇到的问题(1)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机制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等实物保障形式为主的保障框架。
近年来,随着住房保障相关的政策、意见等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人群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政策所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因个别与政策相配套的运营管理机制等仍在协调、需不断完善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上涉及到资格准入、轮候、退出及多部门联合办公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执行上如果缺少配套的运作细则、机制做支撑,都可能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运营管理机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多个环节中是一个重要要素。
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城市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及投融资等过程中,资金方面大多以依托财政资金为主,较少利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同时相较普通商品房的平均租售价,大多保障性住房的平均租售价也相对较低。
受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较低的平均租售价等因素的影响,当地财政部门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融资等环节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并且期限相对较长,对财政渠道资金的依赖,也可能会影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
(3)保障性住房区域分布不均保障性住房的区域分布、方位规划等都与被保障群体的长期生活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关联,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
通过观察几个比较典型的城市对保障性住房的区域分布和规划,不难发现有些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位于城市内较宽阔城区,有些位于城市内稍偏远城区,有些位于城市内交通较为不便城区等,上述这些区域分布都影响了保障性住房供应的空间平衡。
建设和供应保障性住房,在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这些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上文提到的个别保障性住房的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为薄弱,交通较为不便,被保障群体虽然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政策带来的基本住房福利,初步解决了在基本住房需求上的燃眉之急,但生活上可能仍然面临就业、就学、就医等困难,部分被保障群体或因这些困难做出弃购、租决定,这不仅会带来再次处置、处理前的保障性住房资源的闲置问题,也会因为相应资源需要再次处置而带来较为重复的工作量。
4、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措施(1)进一步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政策实施的有力保证。
随着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被保障的群体越来越广,被保障群体的个性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随之带来的基层住房保障工作对配套的法律、制度的需求也越来越急切。
如在保障性住房的申请、轮候、退出等多个环节都涉及到被保障群体的住房、收入、财产等信息的资格审核,虽然很多地区已经通过与企业、银行等多方联动加强了对被保障人员的监管,但在很多环节上仍然采用被保障人先填报信息,民政、社保、公安等各部门后核查的方式来执行和操作。
若在各环节中,被保障人员能够对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负责,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并有效,无疑可以大幅度缩短核查时间,降低核查工作量,提高保障效率。
这些都亟需信用、申报等多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住房保障政策的配套制度迫切需要。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在继续执行好现有相关的资金筹措政策要求的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创新吸引社会渠道资金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多个环节中,或针对不同的受益主体,探索实施较个性化的保障性住房资金筹措方案。
一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与社会资本相互合作的模式经验,探索引入社会资金。
这个模式的亮点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在项目资金筹措的过程中各自担负有限的风险和责任,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融资、建设和后续管理经营。
该模式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资金的注入,在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通过将运营权与管理权进一步细分明确,最终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被保障群体三方收益。
借鉴引入该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城市可尝试探索将社会组织或个人等多方面的社会资金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各环节中,资金成功引入后不仅能为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奠定资金保障,有效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还能按照合同签署约定的具体内容,提高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更有利于提高加入合作模式的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
二是可以根据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住房合作社经验,探索符合当前城市发展实际的合作社模式。
在发达国家,住房合作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住宅和集资形式,成为解决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的手段之一,个别国家在一段时间内运用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此模式也可以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融资和运营等环节中。
合作社模式探索确立后,一方面可对参与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给予土地或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鼓励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参与的被保障人员,能够实实在在的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福利,用较低的房价买到适合的住房,并能在后续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中,更增强被保障人员的归属感。
(3)优化规划布局,统筹建设进度。
前文已经提到保障性住房供给区域分布不均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针对该影响,建议在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时,可以与当前城市的整体发展与用地调整规划等多方面相结合,优化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
一是在城镇的新城区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时,可将保障性住房项目与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统筹管理,尽可能将项目与配套的相关设施做到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满足被保障群体的生活需要;相对偏远的新城区可以加大投入,加快完善配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满足被保障群体的生活与工作便利的需求。
二是在城镇的老城区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时,应当考虑到老城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就业、就学等机会相对较为集中,可根据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配比建设模式,进一步加快解决被保障群体的住房、就业、就学等多方面需求,提高被保障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1]曾国文.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新思路[J].四川水泥,2016(08):62.[2]杨小静,钱璞,赵旭.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路径[J].学术界,2015(05)22~33+323~324.[3]程晓玲.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以蚌埠“喜迎门”小区规划设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