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卿的总计 16 例, 迁为其他官的 7 例。太常少卿 御史的 7 例, 迁为其他官的 10 例。
迁为通政司通政的总计 39 例, 而迁为太常寺卿的
通政司 掌管四方奏章, 设通政使 ( 正三品) ,
35 例、佥都御史的 34 例、太仆寺卿的 30 例、大理 左、右通政( 正四品) , 左、右参议( 正五品) 。参议
顺天府和应天 府府尹的 8 例, 迁 为其他 官的 79
都察院职掌纠劾, 设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
例。太仆寺卿迁为副都御史的总计 32 例, 迁为侍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 左、右佥 都御史( 正四
郎的 25 例、佥都御史的 23 例、太常寺卿的 22 例、 品) , 监察御史( 正七品) 。监察御史迁为按察佥事
官员升迁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 官员的管理意图。而在明代, 我国传统政治已发 展得相当完善。因而对明代官员流向的分析具有 典型意 义。国内对明 代官员升迁路径 的研究颇 少, 大都散见于传记之中, 缺乏对有明一代官员升 迁路径的总体把握。为了从总体上描绘出明代官 员升迁的路径, 本文对 明实录 所载的官员升迁 情况, 按内、外官两类加以统计, 由此分析明代官 员的升迁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官员流动的 主要路径。
一 明代官员升迁的路径
( 一) 内官升迁的路径 内官指中央机关的官员和管理北京与南京地
方事务的顺天府与应天府的官员。明罢中书省, 析中书之权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下分司。 各部设尚书( 正二品) 、侍郎( 正三品) 、郎中( 正五 品) 、员外郎 ( 从五品) 、主事 ( 正 六品) 。按 明实 录 所载官员升迁情况统计, 其主事迁为按察佥事 的总 计 158 例, 迁为郎 中的 73 例、员外 郎的 61 例、主事的 58 例、监察 御史的 49 例、知 府的 41 例、布政司参议的 29 例、按察副使的 24 例、光禄 寺丞的 20 例、尚宝司丞的 19 例、给事中的 15 例、 通政司参议的 7 例, 迁为其他官的 79 例; 其中, 主 事迁为知府、员外郎、郎中的多在宪宗朝之前, 如 英宗、代宗时期, 升为知府的就有 36 例、员外郎的 48 例、郎中的 63 例。
按察佥事的 11 例, 迁为其他官的 26 例。
63 例、布政司参政的 62 例、太仆少卿的 58 例、知
郎中升迁路径统计表
迁任官职
按察佥事 按察副使 按察使 布政使 府丞 布政参政 布政参议 知府 转运盐使 太常少卿 太仆少卿 光禄少卿 尚宝司卿 大理寺丞 通政 通政参议 侍郎 佥都御史 其他
太宗
英宗
太祖
宣宗
宪宗 孝宗 武宗 世宗 穆宗 神宗 熹宗
仁宗
代宗
10
2
1
15
35
19
69
7
14
8
1
11
15
20
39
六部主事升迁路径统计表
迁任官职
主事 员外郎 郎中 按察佥事 按察副使 布政参议 知府 光禄寺丞 尚宝司丞 监察御史 给事中 通政参议 其他
太宗
英宗
太祖
宣宗
宪宗 孝宗 武宗 世宗 穆宗 神宗 熹宗
仁宗
代宗
42
1
15
2
2
4
48
5
3
1
63
4
2
26
5
43
13
3
23
15
1
24
5
3
6
13
2
5
9
2
10
3
3
1
38
史学月刊
2004 年 第 1 期
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
唐克军
( 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关键词] 明代; 官员; 升迁路径 [ 摘 要] 在我国古代, 官僚是亲民治国的主体。这批人能否进行有效的治理 与他们的经 历密切相关 。合 理 的升迁路径有助于官员积累治理经验。明代官员的升迁 已成规律, 其突出 特点有二: 其一, 内外皆 历, 即 低 级 中央官流向地方, 高级中央官员须有地方任事经历; 其二, 行政与 监察轮历, 也就是行政官迁向监察官, 监察 官流向行政 官。明代 官员流向也有两大问题: 一是内重外 轻局面的 加剧, 从 而妨碍了 内外皆历制 度的有效 发 挥 ; 二是由翰林累官升尚书入阁者因缺少地方任事经历, 故其治理能力大打折扣。 [ 中图分类号] D691. 4; K 24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83 0214( 2004) 01 0038 10
中迁为行省参政的 26 例、布政使的 4 例、侍御史 寺卿的 13 例、副都御史的 13 例、六部侍郎的 10
的 2 例。
例( 多发生在明前期) 、太常寺卿的 10 例, 迁为其
太常寺掌礼 仪, 设太 常寺卿( 正三品) 、少卿 他官的 26 例。大理寺卿迁为六部侍郎的总计 83
( 正四品) 、寺丞( 正六品) 。其太常寺丞迁为太常 例, 迁为大理寺卿的 14 例、右都御史的 7 例、副都
三品) 、少卿( 正四品) 。其太仆少卿迁为太仆寺卿 官的 27 例。通政使迁为六部侍郎的总计 24 例,
的总计 47 例, 而迁为佥都御史的 46 例、大理少卿 迁为尚书的 8 例、副都御 史的 4 例、通政使的 4
的 26 例、通政司通政的 23 例、光禄寺卿的 17 例、 例, 迁为其他官的 3 例。
例, 迁为其他官的 13 例。由尚书迁为尚书的总计 察佥事 的 2 例。大理 少卿迁为佥都御史的总计
297 例, 多系平 迁他部; 由尚书迁 为都御史的 20 81 例, 迁为大理少卿的 80 例( 多为右少卿迁为左
例, 迁为其他官的 32 例, 这主要发生在太祖朝, 其 少卿) 、太仆寺卿的 19 例、光禄寺卿的 14 例、大理
大理寺卿的 7 例, 迁为其他官的 57 例。
的总计 597 例, 迁为按察副使的 480 例、监察御史
行人司职掌为捧节、奉使。行人正八品, 其迁 的 227 例、大理寺丞的 138 例、布政司参议的 108
为监察御史的总计 279 例, 迁为给事中的 138 例、 例、知 县的 102 例( 多 在宪宗朝以前) 、按察使的
例、按察副使的 34 例、布政司参政的 30 例、光禄 天府府丞的 10 例、大理寺丞的 10 例、通政司参议
少卿的 5 例, 迁为其他官的 69 例。
的 10 例、佥都御史的 7 例、按察使的 5 例, 迁为其
六部郎中升为布政司参议的总计 383 例, 迁 他官的 52 例; 其中, 郎中升为侍郎的主要在宪宗
少卿的 23 例、太常少卿的 17 例、右侍郎的 12 例、 迁为通政的总计 58 例, 迁为参议的 41 例、太仆少
光禄寺卿的 11 例、通政使的 4 例, 迁为其他官的 卿的 10 例、太常少卿的 7 例、府丞的 6 例、右侍郎
18 例。太常寺卿迁为右侍郎的总计 59 例, 迁为 的 4 例( 皆在宪宗朝以前) , 迁为其他官的 15 例。
合计
158 309
5 37 10 304 383 147 39 52 47 33 16 10 24 10 53 7 52
40
侍郎迁为侍郎的总计 881 例, 且多为右侍郎 例, 迁为大理寺丞的 71 例( 主要是右寺丞迁为左
迁为 左侍郎; 迁为尚 书的 366 例、都御史 的 113 寺丞) 、佥都御史的 21 例、通政司通政的 4 例、按
为按察副使的 309 例、布政司参政的 304 例、按察 朝以前, 如太祖朝 22 例, 太宗、仁宗时期 7 例, 宣
佥事的 158 例、知府的 147 例、六部侍郎的 53 例、 宗朝 6 例, 英宗、代宗时期 18 例, 此后则无此种升
太常少 卿的 52 例、太仆少卿的 47 例、布政使的 迁之例。
副都御史的 26 例、通政使的 10 例、太常寺卿的 7 通政迁为通政的总计 48 例, 迁为通政使的 26 例、
例, 迁为其他官的 18 例。
太仆寺卿的 26 例、光禄寺卿的 18 例、佥都御史的
太仆寺隶属兵部, 负责养马, 设太仆寺卿( 从 18 例、太常寺卿的 13 例、侍郎的 10 例, 迁为其他
17
39
19
137
28
1
2
1
1
18
16
2
1
1
3
1
2
1
2
6
50
6
44
35
32
8
9
4
80
30
1
25
4
21
55
72
59
37
18
67
24
7
13
46
1
80
8
8
13
7
2
1
1
3
2
2
9
7
19
9
1
1
4
5
8
5
12
2
3
6
1
2
2
15
6
7
2
3
8
2
1
1
1
1
1
3
3
1
1
4
3
2
5
6
2
2
2
1
4
1
22
7
6
18
4
1
1
1
14
8
2
5
1
6
1
8
7
36
1
1
1
4
10
4
1
2
3
7
6
1
30
17
1
14
1
2
2
3
17
11
6
11
7
1
5
12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3
合计
58 61 73 158 24 29 41 20 19 49 15 7 79
六部员外郎升为按察佥事的总计 310 例, 迁 37 例、转运司盐使的 39 例、光禄少卿的 33 例、通
为布政司参议的 129 例、知府的 51 例、郎中的 47 政司通政的 24 例、尚宝司卿的 16 例、顺天府和应
Ways of Promotion in Ming Dynasty
T ANG Ke jun
( S chool of Pol it ics and L aw , CCN U , W uhan 430079, H ubei , Chi na) Key Words:M ing Dynasty ; officials; w ays of promotio n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bureaucr ats w er e the carrier of political system of loving people and g over ning country. W hether t hese officials can effectively govern the countr 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 heir exper ience. Reasonable ways of promotion for officials help them accumulate governing exper ience. In M ing Dynasty, officials moved up reg ularly, w hich had two character istics. F irstly, flow occurs bo th bottom up and top down. T hat is to say, local officials have opportunity to be pro moted to centr al g overnment, while low o fficials in central government flow to local go ver nment and high local officials in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have local office exper ience. Secondly,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take turns: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flow to super vi sio n w hile supervisory officials flow to administration. T here also exist two problems in the flo w of officials in M ing Dynasty. F irst , the phenomenon of heav y central and light lo cal gets serious, and thus imped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of officials flow ing both bottom up and top dow n. Second, officials in t he Imperial A cademy w ho are promoted to be ministers and go into t he cabinet hav e little local o ffice ex perience, t heir gov er ning ability, because of lacking local practice, is discounted larg 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