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科学思想文化学案
第21--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学案
第1页(共2页)第21、22课 科技与思想文化 学案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詹天佑、侯德榜的典型事迹、魏源、严复的思想主张、近代新式教育开端、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2.尝试运用表格归纳近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成就,培养梳理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近代杰出科学家、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自主学习(18分钟)认真阅读教材,包括小字、图表等,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惑”处。
(一)自学教材 15分钟1.鸦片战争后,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成为一股进步的思想潮流。
请回答:性的文学艺术成就。
3.新式学堂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时间: ,标志: 。
⑵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什么意义? ⑶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有没有使国家得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为什么?为此清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p117(二)自主检测2分钟 请迅速识记第1题表格内容并对桌互查。
(三)我的疑惑 1分钟二、合作探究(15分钟) 先独立思考并写下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班内交流展示。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图“学”历史】(1)京师大学堂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它和北京大学之间是什么关系?第2页(共2页)【史料“话”历史】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时及课程:(2)结合你的课程和课时,概括说明与材料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探究“得”启示】材料三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蔡元培(3)从蔡元培的名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然后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三、当堂训练(10分钟)仔细审题,规范书写,独立完成!1.科举制被废除的时间是( )A.1860年B.1903年C.1905 年D.1910年2.“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23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内容,其地位相对而言不是很重要。
但是它展示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不少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取得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成就,其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教材内容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弘扬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西方赶西方,超西方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
支撑这一主题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两位思想家的启蒙思想。
本课有三目: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学习时,要让学生懂得尽管当时中国较为落后,但科技思想文化方面也有进步,同时出现主要成就。
我们应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置身于历史的背景中,与社会的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并使同学们对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贡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
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有几个问题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但思维活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能够说出中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和主要成就:詹天佑—京张铁路、侯德榜—“侯氏制碱法”、魏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
2、阅读历史教材能力、自主提炼历史有效信息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过程与方法:1、创设“感动中国——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教材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归纳总结出他们取得突出成就的共性:有崇高的爱国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学案
4、魏源是道光、咸丰年间的著名思想家。1842年,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并且说明编这部书的目的是。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课题
21近代科技、思想文化
主备人
授课人
禇清池
时间
12月23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2、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他主张设立工厂,;学习西方练兵方法,。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
5.阅读材料,回答:
“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1)这种纯碱的研制者是谁?
(2)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3)举出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需要纯碱的例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4、严复翻译的著作是()
A、《海图国志》B、《四洲志》C、《天演论》D、《三国志》
我的思考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魏源编纂《海国图志》严复译著《天演论》
难点:教师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要思想。
学习过程
包括:预习交流、小组合作、展示提升、引导点拨、当堂达标等。
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观水二中徐进梅一、课标要求:1、掌握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严复译著《天演论》。
2、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够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学习詹天佑、侯德榜和杰出的思想家魏源、严复,他们那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颂扬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西方、赶西方、超西方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
支撑这一主题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两位思想家的启蒙思想。
本课有三目: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学习时,要让学生懂得尽管当时中国较为落后,但科技文化方面也有进步,同时理出主要成就。
我们应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置身于历史的过程中,与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对之有一个合乎实际的认识和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贡献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针对初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即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和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与能力: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合理安排课本内容的顺序。
按时间先后进行,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贯穿本课内容,突出主题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利用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结合分析、比较、例证、讨论、启发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4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
22课23课科技思想文化
新郑市龙湖二中历史导学案九年级班姓名第22、23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4页)【学习目标】1.熟记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2.通过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进步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3.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我们要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科学的革命。
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学法指导】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本比较法图示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通读本节课文在教材上勾画记忆;在通读基础上独立完成预习题目,自检预习效果1、思想启蒙的火种:启蒙思想家比较表2、科学的革命:近代社会三大科学家概况【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回答:材料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材料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材料三:“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他们是哪三位科学家?(2)材料一反映了科学家什么样的科学精神?他能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重原因是什么?(3)以上三则名言,给了你哪些启示?【精讲点拨】1、牛顿取得成就的原因:吸取先前科学巨匠的研究成果,同时离不开他个人的勤奋和执著;三则名言的启示: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继承前人成果,并勇于创新;勤奋学习,珍惜每一分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敢于思考。
2、卢梭否定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最重要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专制等。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223课科学思想和文化
成为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国别
居里夫人
波兰
发现镭
将镭的提炼方法公布于世,造福人类。
世界的文化杰作
文学: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美术:梵高《向日葵》
音乐: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二、科学的革命
2、在此过程中,杰出的科学家是谁?
3、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
达尔文
牛顿
二、科学的革命
主要贡献: 天文学:发现万有引力律; 数学:创建微积分; 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牛顿三定律”)
代表人物:牛顿
二、科学的革命
成就:著有《物种起源》 提出“进化论”思想。 影响:①第一次把生物学 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②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③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一、乐坛雄狮贝多芬
◆贝多芬的其它名作有哪些?
1、《第三(英雄)交响曲》 2、《第五(命运)交响曲》 3、《第六(田园)交响曲》 4、《第九(合唱)交响曲》 5、《月光奏鸣曲》 6、 钢琴曲《致爱丽丝》等
《英雄交响曲》献给谁的?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
2.极力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卢 梭
鲁教初中历史八上《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word教案 (5)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目标板书设计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一、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詹天佑2.京张铁路的修建二、揭示制碱奥秘的侯德榜1.原因2.经过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1.背景2.代表人物(魏源、严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名师精编学案2 鲁教版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讲课教师:备课时间:讲课时间: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诸于世,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严复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侯德榜和杰出的思想家魏源、严复,他们那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师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使用力量,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代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个备受列强凌辱和蹂躏的国家,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抵制外来的侵略,在近代史上,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比较四位文化名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3)认识并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学指导要求首先教师明确把思想家提到前面学习的原因: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
自学要求: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把核心词语填表,若有疑难可同桌或前后四人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位同桌或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材料三: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X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教师小结:
民国时期,正值国家多难之秋,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手中的笔作武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那么这一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呢?指导学生制作表格。
展示《民国时期文艺成就》表格,作为小结。
学生以表格形式归纳民国时期文艺作品。
使学生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表格的能力。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设计理念:从现实入手,搭建历史与现实的平台。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置疑: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为什么创办新式学堂,启动新式教育?它新在哪里?
学生表演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短暂交流后,以模拟采访形式分角色表演短剧《蔡元培访谈》
通过短剧,揭示创办新式教育的原因、过程及新旧教育的主要区别,认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注重相关学科知识渗透;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展示讨论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①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②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人教版(教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掌握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系的制定再到科举制度的取销的基本史实。
.认识在中国近代后期,文学艺术领域里,浮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代巨匠。
.认识晚清政府迫于局势的压力,终于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认识弘扬科学精神,批评封建愚笨,歌颂光明,抽打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能力目标.经过对新式学堂出现到新式教育体系的制定再到科举制被取销等内容的学习,培育学生掌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经过对先进的文艺工作者的成就的思虑,培育学生对重要问题的提炼能力。
德育目标.经过本课学习,联系旧有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点是宣传进步科学,反对落伍迷信;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专制;歌颂民族独立,抗争外来侵略。
这一时代特点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经过本课学习,认识必定的文化是必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
●教课要点.新式教育的初步。
.歌颂光明、抽打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教课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教课方法.“温故而知新”。
大量指引学生回想旧知识,力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推导出新知识的主题。
.主线贯串法。
在文学艺术类内容里,让学生掌握近代文艺的主题,由这个主题去对待获得的成就。
.解说剖析法。
对于知识点,可由学生自己掌握,但对于内容中包含的主题思想则由教师讲解剖析,以保证讲堂教课深度。
.列表概括法。
.例证法。
把主题思想在详细例子中表现出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一个社会能否进步,教育制度是权衡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方面不一样程度地遇到了西方的影响,教育制度也遇到了冲击。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第一步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下边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年代日,光绪帝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国公布《明定国是诏》,吹响了戊戌变法的军号。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案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注重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认识和应用;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思考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关系(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2)科学技术对思想文化的推动作用(3)思想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引导作用2.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1)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2)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3)科学技术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3.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和挑战(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2)科学技术对人类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冲击(3)科学技术的利益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2.讲解结合讨论法:适时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科学家画像,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科学技术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选择一个实际的科技创新案例,通过分析该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步骤四: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就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展开思考。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案
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一、尝试导入,认定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四位文化名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分析中国近代史上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
学习难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使用力量,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二、尝试预检,发现问题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这条铁路于年全线通车,它的设计和建造者是。
2.(时间),我国著名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
他还撰写《》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世,打被制碱业的垄断。
并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
3.魏源生活在时期,他编成《》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4.严复是时期的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影响最大。
书中提出了“”的进步观点。
三、尝试探究,导解疑惑学习过中国近代史后,有的同学认为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就是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现代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海国图志》是一本什么书?(2)魏源编《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哪一类人的什么思想倾向?(3)上述思想与严复译作的《天演论》里的思想有何不同?(4)上述同学的看法对吗?为什么?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1.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的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D.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2.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是()A.《天演论》B.《四洲志》C.《海国图志》D.《中外纪闻》3.在清末修筑铁路的高潮中,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A.京汉铁路B.京张铁路C.京九铁路D.钱塘江大桥4.有关京张铁路的叙述错误的是()①1905年建成②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保证了安全顺利通车④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5.190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是()A.李善兰B.徐寿C.王锡阐D.詹天佑6.打破西方列强对制碱业垄断,揭开制碱奥秘的中国科学家是()A.詹天佑B.张謇C.侯德榜D.范旭东7.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一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士大夫,除林则徐外,还有()A.严复B.魏源C.赫胥黎D.康有为8.译述《天演论》并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进步观点的思想家是()A.严复B.林则徐C.魏源D.孙中山9.下列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中,曾出国留学的是()①詹天佑②侯德榜③魏源④严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关于京张铁路正确的表述是()①它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干线②它的起止点是北京至张家口③詹天佑为确保行车安全,设计出“人”字形路轨④它是由外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的铁路线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五、尝试自结,拓展延伸1、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教案(21-22)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课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具: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展示复习提纲:一、科技1、詹天佑:铁路工程师1905年---1909年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2、侯德榜:化学家《制碱》(打破碱业垄断)“侯氏制碱法”(探索新工艺)二、思想1、魏源: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海国图志》(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介绍西方著作)“师夷长技以制夷”2、严复: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启发知识界探索西方,打击封建顽固势力,倡导救亡图存)三、教育1、新式学堂 1862年京师同文馆1898年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办最高学府)2、新式教育体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四、文化1、文学巨匠:鲁迅2、美术大师:徐悲鸿3、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4、历史剧作家:郭沫若5、解放区小说家:赵树理、丁玲当堂检测:)A. 鲁迅B. F. 聂耳G. 冼星海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g.《黄河大合唱》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学案1 鲁教版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一、学习目标: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我们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我们要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学习重点: 四位文化名人的主张、成就、著作或主要贡献。
学习难点: 培养我们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①时间: 。
②总工程师: 。
1.京张铁路③困难: 不足, 短缺, 薄弱。
④成就:完成和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成“”字形轨道。
⑤意义: 。
科①原因:学 2.揭开制碱奥妙。
的侯得榜②成果:20世纪20年代侯得榜研制出;技侯得榜撰写《》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布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 40年代,他又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 ,术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①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与状,必须学习。
思想主张: ,思 3.开眼看世界魏源。
的思想家②代表《》编写的目的是 . 想人物内容是系统介绍了。
思想主张: ,文严复。
化《》进步观点:,意义:,。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四、合作探究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1)上述材料是谁的言论?(2)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1)谁说的?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你受到哪些启发?3.(1)右图人物的名字是什么?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2)他的主张是什么?五、当堂测试(一)单项选择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滇越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凇沪铁路2.20世纪上半期,在制碱工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詹天佑 B.李四光 C.侯德榜 D.茅一升3.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4.严复翻译的著作是()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四洲志》 D.《天演论》5.魏源和严复的主张的共同点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学习西方的长处,改变中国的现状 D.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六、教(学)后记。
最新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学案
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理安排课本内容的顺序。
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贯穿本课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四位文化名人的主张、成就、著作或主要贡献,通过分析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近代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代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个备受列强凌辱和蹂躏的国家,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抵制外来的侵略,在近代史上,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比较四位文化名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3)认识并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学指导要求首先教师明确把思想家提到前面学习的原因: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
自学要求: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把核心词语填表,若有疑难可同桌或前后四人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位同桌或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四、出示自学思考题(可用多媒体出示)1、根据课本比较近代两位杰出思想家2、比较近代的两位科学家3、由表格比较近代史上四位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由此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六、师生共同探究(生展示,师点拨释疑)1、魏源和严复师生共同总结:成就: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抨击愚昧言论。
七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课学案2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课学案2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课学案2鲁教版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联系旧有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考生看榜图》,质疑此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简要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必须进行变革。
从而引而新内容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了解中国近代后期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3.了解近代后期进步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自学指导:自学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基本的知识点,自学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补充完善,完成自学任务。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京师大学堂》、鲁迅、《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应的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1.我国近代前期的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2.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什么?3.完成下表: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作品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废除的时间起点是1906年。
2.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然后指出: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赋予民国时期文化的新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学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学案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京师大学堂,科举制度的废除,文学、艺术家们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分析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二、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清朝沿用的教育制度,学校以为教材,国家通过选拔人才。
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
时期,创办了是洋务派创办的所新式学堂。
时期,创办了,是中国近代所学府。
它的创办表明中国近代迈出了重要一步。
洋务派大臣奏请停止科举,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拟定建立起包括、、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
清政府于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
填写表格。
类别代表作文学艺术美术音乐合作交流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你最佩服谁?你能向大家讲讲他吗?假如没有废除科举制,你能想象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吗?巩固小结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19页连线搭配题。
巩固练习: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近代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翰林院D.清华大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A.1905年B.1912年c.1919年D.1949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孔乙己》D.《子夜》《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A.歌颂祖国山河B.宣传抗日救亡c.追求革命理想D.反对黑暗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梵高和他们的著作。
【课前检测】:
1.、德国的___________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__________.。
2、列宁称______________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梵高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一)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________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而作,完成于1804年。
影响:标志着贝多芬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成就
(二)文学巨匠
俄国伟大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被列宁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美术名家
荷兰的______________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创作于法国南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达标检测】
1.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宗教改革D.巴黎公社
2.近代力学的奠基人是()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哥白尼
3.《向日葵》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琪罗D.梵高
4.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A.托尔斯泰B.莎士比亚C.伏尔泰D.卢梭
5.连线
梵高《复活》
达•芬奇《哈姆雷特》
贝多芬《向日葵》
托尔斯泰《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英雄交响曲》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拓展延伸作业】
姓名等级
一、选择题
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俄国作家是( )
A .列夫•托尔斯泰
B .普希金
C .果戈里 D. 泰戈尔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
①《战争与和平》②《安娜•卡列尼娜》③《钦差大臣》④《戈拉》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3.《向日葵》这副名画的作者是( )
A.达•芬奇
B.拉斐尔
C.米开朗琪罗
D.梵高
4.“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这是谁的名言?( )
A.梵高
B.贝多芬
C.托尔斯泰
D. 斯特劳斯
5.要想了解俄国人民是如何反抗拿破仑的,你可以去图书室借阅( )
A.《战争与和平》
B.《安娜卡列尼娜》
C.《复活》
D.《母亲》
6.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 )
A.贝多芬
B.莫扎特
C.海顿
D. 约翰•施特劳斯
7.下列艺术家组合,恰当的一组是( )
A.达•芬奇约翰•斯特劳斯梵高
B.约翰•斯特劳斯海顿贝多芬
C.海顿约翰•斯特劳斯梵高
D.梵高约翰•斯特劳斯贝多芬
8.梵高是________ 著名画家( )。
A. 德国
B.意大利
C. 荷兰
D.奥地利
二、材料分析题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
──贝多芬
(1)《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什么?
(2)贝多芬原来把《英雄交响曲》题名为什么?后又为什么改名?
(3)贝多芬作为一位“英雄”是否战胜了“命运”?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