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四单元苏武传全套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2. 文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3. 写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2)向学生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写作练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设备、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武传》,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擅长作赋,著有《两都赋》。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 230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引①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②引佩刀自刺(拿、举)(2)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2、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的身份)(2)为①兄弟并为郎(担任)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3、句式(1)判断句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五)文本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被扣留匈奴后,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的态度有何不同?4、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支撑他坚守的信念是什么?(六)人物形象分析1、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3)能够鉴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3)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拓展对传记文学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2)认识民族气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3)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2)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关键信息;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4. 比较联系法:通过比较其他传记文学作品,深入理解《苏武传》;5.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 讲解分析:讲解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2. 针对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复述《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学生能够分析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并理解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3. 学生能够鉴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4. 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5.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
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教案2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5
苏武传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疏通字词通译课文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一、通假字1.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通“沾”。
通“襟”,衣襟。
通“诀”,诀别。
10.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 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12. 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 与武决去决:通“决”,辞别。
14.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 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 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苏武的形象,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2)问题探讨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苏武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4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学生齐读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父亲: 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主要作品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与《史记》齐名,合称“史汉”。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 《苏武传》教案
个性补充:
背景链接:秦末汉初,北方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奴作战,取得了
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塑,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倒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奴修好。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积累文中实词与虚词(发、当、以)5.积累古今异义词,这里举例,不受限此。(引导学生归纳)
例字
例句
课文中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意思
假
假吏常患等慕士斥候百余人俱
临时充任
虚假
稍
稍迁至栘中厩监
渐渐
稍微
当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正在
遗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送给
丢失、落下
会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正当
聚会
【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总结)
1.给各个自然段拟写小标题。
示例①武至匈奴,单于受受赠。②猴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殿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⑧李陵再动,忠诚如一。
课题
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
鉴赏课
二课时
备课组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章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旧知
二讲解“反劝降”情节
(一)串讲重点字词
(二)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1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
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
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 2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汉书》不仅在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并论,展示,学生朗读)(ppt3.故事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疏通字音1.注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 kuī)观;②数(shuò)通使相窥(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i)单于;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y③以状语(ù)武;chù)弥山;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⑤后随浞野侯没(m ⑧武复穷厄(è)shuì)足下;⑦故使陵来说()乎。
wèi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⑨何以汝为(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2. 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
以及古今异义词。
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3. (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1)通假字:(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2)古今异义词:(ppt(今义:副词,表程度。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业绩。
古义:提拔。
皆为陛下所成就..今义:动词,靠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兄弟亲近..今义:岳父。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相当于所以。
降武古义:趁这时。
欲因此时..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诚实、老实。
古义:确实存在。
武等实在..3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ppt展示如下)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
(使动)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4.点拨重点实词。
(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4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讨论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5“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3. 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讨论明确: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大骂卫律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荣华富贵:马畜弥山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