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佛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净佛性”到“无依道人”
• 怀海:佛只是来去自由,只如今于一切 境法都无染,亦莫依住智解,便是自由 人。(《古尊宿语录》卷二) • 临济义玄: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虽 是五蕴漏质,便是地行神通。 • 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著脱自由,即今识取 听法的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 处,活泼泼地。( 《古尊宿语录》卷四)
• (汉武帝)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 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 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 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 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 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 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 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魏书· 释老 志》)
佛诞(四月初八)处· 蓝毗尼园
佛成道处· 菩提迦耶
初转法轮处· 鹿野苑
佛逝世(二月十五)处· 拘尸那迦
二 佛教基本教义
•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六入 (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触、受、 爱、取、有、生、老死) • 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 静,有漏皆苦
• • • • •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
•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 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 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青 原惟信禅师)
• 禅风简洁峻急,提倡“即心即佛”、 “不假修证”、“平常心是道”的顿悟 法门,最能代表中国禅随缘适意的特色。 一般认为,禅宗后来的五家中,临济和 沩仰两家就是出自这一系。 • 大体上是把禅宗瓦解理性、语言、真理 等等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
临济宗
• (临济义玄禅师)你如欲得如法见解, 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 佛杀佛,逢祖杀祖,…… 始得解脱。 (《古尊宿语录》卷四)
阳关遗址
对于一般信众的文化震撼
• • • • 身虽朽,神不灭 地狱与六道 善恶与报应 时间与空间的拓展
格义
• 法雅,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 通佛义,衣冠子弟,咸附谘禀,时依门徒, 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 格义。(梁· 慧皎《高僧传》卷四) • 用中国本来就有的意思相近的词语来帮助人 们理解繁复深奥的佛义,是最早一种融合印 度佛教与中国思想的方法。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语
•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 常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象征性意义
• 对于“空”的不同理解:“法”有“我”空 与一切皆空 • 修行方式的变化:苦修渐悟与顿悟 • 修行的必要性被取消,那么戒律与宗教组织 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预示着作为宗教的佛 教自我瓦解的开始) • 两首偈语代表了一种思路的转换:从印度本 土佛教追求解脱的立场到中国佛道融合追求 自由和超越的立场的转换。
• 禅师们所着重的是内心修持,而不需要做任 何特殊的事情,诸如宗教组织里的仪式祈祷 之类。人只要澄心凝思,一无滞着,这时,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自然便是修持。 • 人本来的无知和自然是一种天赋,而“不知 之知”和“不修之修”则是内心修持的结果。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二章:禅 宗:潜默的哲学)
达到涅槃的途径或方法· 八正道
• • • • • • • • • 正见(远离邪恶的正确见解) 正思(远离世俗的思想意志) 正语(纯正的佛教语言和说话方式) 正业(按照佛教规定的正当行为) 正命(符合佛教要求的生活方式) 正勤(正确而努力的修行) 正念(专心一意观想佛教真谛) 正定(正确的禅定) 三学:戒(外在节制)、定(内在约束、禅 定)、慧(理性洞察)
3.慧能以后禅宗的理论发展
• • • • 从“自心即佛”到“即人即佛” 从“清净佛性”到“无依道人” 从“道不在坐”到“随缘任运” 从“说即不中”到应机勘辨
从“自心即佛”到“即人即佛”
• 怀海:自古至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 (《古尊宿语录》卷二) • 希运:据我禅宗中,前念不是凡,后念 不是圣,决不分别佛与众生,始得入我 曹溪门下。(希运《传心法要》) • 临济义玄:你欲识佛祖么?只你面前听 法的是。 (《古尊宿语录》卷四)
五 禅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传说与历史
•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众皆默然,唯迦 叶破颜微笑。世尊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 法门,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宋· 悟明《联灯会要》 卷1,《卍续藏经》第79 册,第14页)
• 禅:静虑——结跏趺坐 • 西天二十八祖 • 东土六祖(菩提达摩— —慧可——僧璨——道 信——弘忍——慧能) • 南能北秀 • 神会与菏泽宗 • 南宗五支(河北临济、 湖南沩仰、江西曹洞、 广东云门、南京法眼)
第六讲 佛教
• • • • • •
一 佛陀 二 佛教基本教义 三 印度佛教宗派 四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中国化 五 禅宗 六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 释迦牟尼· 佛陀(Buddha)
• • • • • 乔答摩· 悉达多 出生 游观四门 访学修行 觉悟· 成道节(中国十二 月初八) • 初转法轮 • 祗园、竹林精舍 • 双树圆寂
白马驮经——佛教西来说?
• (蔡)愔之还也,以 白马负经而至,汉因 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 西。摩腾、法兰咸卒 于此寺。(《魏 书· 释老志》) • 伯希和、梁启超、胡 适关于西南通道与南 海通路的意见
丝绸之路路线全图
• 绵延几千里,途经新 疆、巴基斯坦、阿富 汗、伊朗、伊拉克、 土耳其和塔吉克斯坦、 阿塞拜疆等地,南到 印度,西到地中海。 • 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 到公元10世纪,这是 一条人来人往的、很 热闹的重要通道。
从“说即不中”到应机勘辨
• 怀让:说似一物即不中(《古尊宿语录》 卷一) • 希运: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 为金,止小儿啼,…… 与你本体有甚交 涉?(《传心法要》)
• 有僧问首山省念:“如何是古佛心?” 云:“镇州萝葡重三斤。” • 有僧问赵州真际:“如何是祖师西来 意?”云:“庭前柏树子。”
• 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别无提 唱。有一童子于外被人诘问和尚说何法 要,童子竖起指头,归而举似师,师以 刀断其指头,童子叫唤走出,师召一声, 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头,童子豁然领 解。(宋《无门关》)
马祖道一· 洪州宗
• 马和尚在一处坐,(怀)让和尚将砖去面前 石上磨,马师问:“作什么?”师曰:“磨 砖作镜。”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 “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马师 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车 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又曰: “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 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 可取舍,何为之乎?若学坐佛,却是杀佛, 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祖堂集》卷 三《怀让和尚》、《古尊宿语录》卷一)
认识的方式
• 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 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 没。证实相,无入法,杀那灭却阿鼻业。若 将妄语讹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宋· 玄觉 《永嘉证道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 册) • 第一义不可说;自悟;不修之修
佛教神不灭论与神灭论的争论
• 问曰:佛道言:人死当更生,仆不信此 言之审也。牟子曰:人临死,其家上屋 呼之。死已,复呼谁?或曰:呼其魂魄。 牟子曰:神还则生,不还,神何之乎? 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 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 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 死,种实岂有终已?得道身灭耳。(牟 子《理惑论》,《弘明集》卷一)
自性清净——人性的根本预设
• 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 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 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知如月, 知惠常明。(《坛经》(敦煌本)第二 十则)
解脱的基本途径
•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 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坛经》第十六、十七则)
• 实际创始人是唐代慧能。 •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 人都可以成佛。
2.慧能与《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中国人 所写佛教著作中唯一称 经的作品。 • 胡适:《坛经》乃神会 炮制 • 折衷说法:原来可能有 一本《坛经》,神会掺 进自己的思想。 • 《坛经》文本在不断被 增添、修改。
饥来即食,睏来即眠
• 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即食,困 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 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 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景德传灯录》 卷六) •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传灯录》卷八)
隋唐间中国佛教宗派
• • • • • • • • 三论宗 唯识宗 密宗 天台宗(法华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佛心宗)
净土宗
• 以东晋慧远为初祖,实际创始人是唐代 善导。 • 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往生论》,专念“阿 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 • 在下层民间很有影响。
• 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 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怀 海)
• 如果说初期的慧能禅主要在于实现心境 的“清净”,那么后来的洪州禅、临济 禅注入了庄子的“逍遥游”精神,主要 在于追求幻想中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的理想人格。(《古尊宿语录》前言)
从“道不在坐”到“随缘任运”
• 慧能:道在心悟,岂在坐焉! •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无修无证 • 义玄:你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 业,…… 看经看教是造业,厌喧求静是 外道法。 • 义玄: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 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睏来即眠。 (《古尊宿语录》卷四)
•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僧曰: “道士莫背佛!”道流曰:“大德!本 教中道:佛身充满法界,向什处坐得?” 僧无对。(《五灯会元》) • 黄檗禅师: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 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 上安嘴。(《古尊宿语录》卷三)
• • • • •
焰里寒冰结, 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 木马逐风嘶。 (曹山本寂五相偈之 三,《五灯会元》卷 十三)
• • • •
若此有则彼有, 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 若此灭则彼灭。
• • • • •
诸法因缘生, 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北京西山辽代佛牙 舍利塔偈)
苦难人生解脱之道· 四谛
• 三毒:贪、嗔、痴 • 苦谛:三世(前世、现世、来世)轮回与六 道(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 往复 • 集谛:造成人世苦难的原因:三业(身、口、 意即行为、语言、思想)与因果报应 • 灭谛:苦难的消灭:修行以达到涅槃状态 • 道谛:超越苦难达到涅槃的种种理论与方法
三 印度佛教宗派
• 小乘(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自我解脱, 证得阿罗汉果为目标) • 大乘(以普渡众生、修持成佛、建立佛 国净土为目标) • 以《大品般若经》、《中论》等为主要 经典的大乘空宗(中观学派)系统 • 以《解深密经》、《瑜迦师地论》等为 主要经典的大乘有宗(瑜迦行派)系统
四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中国化
佛教与传统中国在政治、伦理 观念上的冲突
• 宗教权力与世俗王权:沙门不敬王者论 •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孝道问题
佛教与中国汉民族中心主义观 念之间的争论
• 《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 • 夷夏优劣之争 • 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 汉地未必为天中也(《牟子理惑论》,《弘 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 道在则尊,未拘夷夏也(道宣《辩惑篇第二 之二》,《广弘明集》卷六) • 天竺,地之中心,夏至北行,方中无影,则 天地之正国也(《广弘明集》卷十一《辩惑 篇第二之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