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_市场声誉与资本市场有效性
政府干预与风险资本市场:基金的基金
的逆向选择还是 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 的道 德风险都非常严重 , 这两种类型 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导致市 场失
灵从而无法实现经济效率 。风险资本之所以能够作为金融市场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存在 , 正是 因为风 险资
本家在处理上述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增值服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所拥有 的专业技 能和 比较优势。然 而 , 风 险资本 家的存 在并 不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 , 信息不对称仍有可能导致 风险资本供 给低 于有效供给 。第 二种
2 .政府干预对风险资本市场产生 的影 响
政府干预首要和最直接 的 目标是增加风险资本市场 的总供 给 , 因此首先来 看看政府 干预对风 险资本 供 给的影响。L e l e u x和 S u r l e m o n t 是最早关 注这一 问题 的学者之 一 。他们使 用欧洲 1 5国 1 9 9 0年 一1 9 9 6年的 数据研究表 明, 公共风险资本项 目虽然 可 以增 加风 险资本 供给 , 但 并不 能带动 风险 资本市 场发 展。也 就是 说, 公共风险资本项 目既没 有 挤 出 ( c r o w d o u t ) 私 人 风险 资本 , 也 没有 带 动更 多 私人 资本 进 入风 险 资本 市 场。 ② 同样是针对欧洲 的研究 , D a R i n 、 N i c o d a n o和 S e m b e n e l l i 使用 欧洲 1 4国 1 9 8 8年 一 2 0 0 1年 的数据 研究
厶走 私。 2 0 1 3 年 第 1 0 期
成功?影 响政策效果 的因素有什么?等等 。为回答这些 问题 , 本 文首先探讨 了政府 干预风 险资本市场 的动 因、 目标 以及 产生的影响 , 其后在 G o m p e r s 和L e me r 、 以及 L e me r 提 出的理 论框架 下着重对 基金 的基金进 行 了分 析。 ① 结果表明, 由于风险投资活动中存在 的信息不对称和正外部性 , 私人风险资本供 给低于社会最优供给 , 因 此政府试图通过基金 的基金来增加风险资本供给 , 从 而促进创业企业融资 。但政府干预 的 目标并非必然 能够
资本市场有效性
资本市场有效性一、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涵义与范畴的界定资本市场既是一个有形的资本融通平台,又是一个无形的资源配置系统,更是一种组织的、社会的资本交易关系。
目前,中国学界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多集中在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层面,即指包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在内的证券市场,这一方面突显出中国“大资本市场”客观上尚不成熟,存有结构上的不健全,另一方也体现了证券市场在广义资本市场中的绝对影响性,本文讨论的资本市场的范畴沿袭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并将对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进行集中的考察,但其中的债券市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讨论范畴。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界定,传统经典理论是围绕着信息效率展开的(哈瑞·罗伯茨,1967;尤格尼·法玛,1970)。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倾向于配置效率角度,如山东大学徐涛博士的专著《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就专门研究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凡此种种,在此不多赘述。
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论述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包括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两个层面,前者指市场本身的运作效率,包含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畅通水准及信息的完整性,股价能否反映股票存有的价值;后者指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重新优化组合的能力及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能力的大小1。
二、中国资本市场总体特征及其效率分析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部分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仍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仍尚待完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1.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挥效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目前资本市场的四级结构:(1)主板市场,即设立于1990年的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得主板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境外上市的优质大型企业开始加快A股上市的步伐,截至2009年6月8日,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合计1603家,上市证券2260只,总市值高达187707.7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基本政策
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基本政策
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基本政策有以下几点:
1.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改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增强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程,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市场乱象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3.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推进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银行业等领域的市场开放,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4. 增加市场活力: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培育长期投资者,增加市场活力,推动市场价格更加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
5. 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和研判,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
6. 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科技发展和应用,推动金融创新,引入更多新型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市场活力和投资者保护水
平,推动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
1.政府干预强。
中国的资本市场受政府干预影响较大,政策调整和监管力度往往会引起市场波动。
2.市场成熟度不高。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国的市场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市场机制和投资者教育也需要完善。
3.股权分散程度高。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往往比较分散,大股东控制力不够强,这也导致了公司治理问题。
4.市场参与主体相对集中。
相对于国外,中国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较为集中,大部分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而散户比例较低。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1.市场化程度加深。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2.机构投资者比重提高。
未来,随着投资者教育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散户投资者的比例有望增加,但机构投资者仍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3.股权结构优化。
随着公司治理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逐渐优化,大股东的控制力将逐步加强。
4.金融科技创新。
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会涌现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产品。
- 1 -。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摘要:目前,中国经济下行面临多种风险,资本市场相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造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严重低效率。
中国资本市场之所以低效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性行为演进的结果。
文中分析了造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的根源,以及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根本因素与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环境等因素。
提出了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各项资本市场改革,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这对于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机制改革,提高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机制一、引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演变,同时也是政府行为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政府一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通过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调整,确保顺利执行其制度安排。
由于各种利益集团对资本市场制度演进,没有足以匹敌的能力,所以只能被动适应。
在经济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资本市场制度演化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制度化演进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大的资金支持,在建设筹集资金方面做出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快速增长。
资本市场也是政府行为主导的演变结果,由于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在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市场严重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因此,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本身造成的。
另外,资本市场本身是没有效率高低之分的,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制度环境都是人为的结果。
因此,要想改变目前这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严重低效率的情况,就必须从决定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上找原因,阻碍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是制度环境的约束。
同时,产权、信用、寻租也都将成为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机制。
二、资本市场上的制度环境因素从产权约束激励机制上来看,国家的金融制度特征是资本市场上产权的界定与交易行为决定的,影响着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形成。
以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以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摘要】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是联系投资者和筹资者的纽带。
资本市场有效性有助于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予投资者合理回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重点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市场;信息一、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及分类(一)有效市场的含义有效市场理论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又称为有效市场假设,该理论是预期学说在金融学或证券定价中的应用,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模型以及期权定价模型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下建立起来的。
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的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的披露和均匀的分布,是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存在三种形式:1.弱有效市场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可能会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2.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他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
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过的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做出反应。
如果这种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3.强式有效市场假说。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的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有内幕消息者也一样。
二、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及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有效性不足。
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
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政府的市场失灵干预逻辑及实践效果评估问题。
本文将分析政府的市场失灵干预逻辑,探索政府实践效果评估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案。
一、政府的市场失灵干预逻辑政府在市场中的干预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修正市场失灵,另一种是实施产业政策。
以下是对这两种市场失灵干预逻辑的分别探讨。
1、修正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可分为外部性、公共物品提供和风险分散。
政府以修正市场失灵的方式干预市场,可实行税收、补贴或贷款等政策手段,以有效地拉平市场。
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这种情况下的市场行动力进行了修正,以恢复市场运行效率和公正性。
这样不仅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参考价值,还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决策数据。
当然,政府在修正市场失灵时,也要遵循市场原则,不能干扰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价值的自主评价权。
2、实施产业政策政府实施产业政策,通常是在产业链某个节点上的政策干预。
政府有目的地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此时,政府旨在通过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力求保持或提高产业竞争力。
而不是引起市场过度干预,从而影响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种干预手段,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线上充分发挥了作用。
二、政府实践效果评估的局限性政府市场失灵干预逻辑的实践效果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实践效果评估的目的主要是评价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运行状态的影响,并发现和纠正不足和缺陷。
但是,政府实践效果评估问题存在以下两个局限性。
1、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政府实践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在制订干预政策的过程中,往往拥有市场行为者所没有的信息,或者在干预政策实施中收集的信息战略重要性较高。
这会导致政府在制定的政策过程中,只能考虑已知部分的情况,而忽视未知部分的情况给市场带来的影响。
2、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问题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问题也是政府干预市场实践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问题。
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博弈
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博弈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是市场经济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力量的自由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市场的力量是基于供需关系的自然调节,政府干预则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优化经济结构。
在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
本文将对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博弈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市场力量的作用与限制市场力量是一种自然调节的力量,它基于供求关系,通过价格的变化,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力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动态平衡。
市场力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更加有效的配置,二是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然而市场力量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导致市场价格的失真。
二是市场力量在某些时候存在着外部性,即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负面效应。
第二部分政府干预的现实意义政府干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政府干预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政策来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
微观调控则是通过政府的监管机构、税收制度和行业规范等手段来调节市场局部的失灵。
政府干预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市场发生重大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有效地解决问题。
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也能够提高社会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实现有序的市场生态环境。
然而,政府干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干预过度,导致市场失真和资源的浪费。
二是政府干预不当,导致市场的扭曲和失衡。
因此政府干预必须依据市场情况的不同,有所适度和灵活。
第三部分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博弈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是市场经济中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力量,它们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
市场力量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干预可以对市场进行调节和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市场。
市场经济中的弊病主要源于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失灵,而政府的干预正是为了调节市场失灵。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03宿舍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
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
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
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
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
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露出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大缺陷。
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在批判“经典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即在放弃自由放任原则的前提下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凯恩斯指出:“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
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
2023年199管综考试大纲
2023年199管综考试大纲2023年199管综考试大纲参考内容1. 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 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供应量理论等。
- 国际金融体系: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支付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2. 微观经济学- 需求与供给理论:研究需求和供给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关系。
- 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 生产与成本理论:包括生产函数、边际生产力、成本曲线等方面的内容。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类型及政府干预的有效性。
3. 企业管理与组织行为学- 经营管理理论:包括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 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
- 领导与管理:研究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效果。
- 创新与创业:包括创新过程、创业风险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4. 会计与财务管理- 会计理论与制度:包括会计的基本假设、核算方法和制度等。
- 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 资本市场与投资:研究资本市场的机制、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等。
- 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财务比率分析、财务健康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5. 市场营销与市场调研- 市场营销理论:包括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内容。
- 市场调研方法:研究市场调研的方法和技巧。
- 品牌管理:研究品牌的价值、定位和管理。
- 电子商务与数字营销:包括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影响和数字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6. 战略管理与国际商务- 战略规划与执行:包括战略管理的过程、方法和技巧。
- 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际投资的决策与评估。
- 跨文化管理:研究跨国企业和跨文化环境下的管理问题和文化差异。
-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企业竞争的战略选择和竞争优势的建立。
资本市场不同制度下的投资效率分析
资本市场不同制度下的投资效率分析一、投资效率投资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投资所得的利润与投资所需的资金相比较的效率。
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投资效率=(投资获利-投资成本)/投资成本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投资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资获利,二是投资成本。
投资获利越高,投资成本越低,投资效率就越高。
二、资本市场制度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制度不同。
在传统制度下,资本市场顶端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制定规则,调控市场。
新型制度下,市场受到更多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支配。
下面将介绍传统制度下的资本市场及其优缺点,以及新型资本市场的优缺点。
1. 传统制度下的资本市场在传统制度下,资本市场是由政府来管理的。
政府有权发行债券,发挥公共投资的作用,也有权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政策来影响资本市场。
这种制度优点在于,政府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可以为市场注入大量的资本;同时,它也可以通过管理和调控控制市场膨胀。
然而,这种制度也有缺点,其中最显著的是政府的干预可导致市场的僵化,效率低下,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腐败。
2. 新型制度下的资本市场在新型制度下,政府逐渐减少了对资本市场的管控和干预,而将决策权和控制权交给市场和投资者。
这种制度的优缺点是与传统制度相反的。
市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需要投资者和市场来推动市场的增长。
市场的增长和发展依靠于市场的合理调整和市场接受信息的能力。
三、不同制度下的投资效率1. 传统制度下的投资效率在传统制度下,政府会干预市场,优先考虑重要部门的资本需求,这样会导致市场能力的分配不平等,而不是考虑市场的利益。
此外,政府开展的一些项目往往是为了符合政治利益而非市场需求,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政府和市场的利益不一致,政府的投资效率很低,难以实现市场发展。
2. 新型制度下的投资效率在新型制度下,市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投资效率得到提高。
市场和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管理投资资金,这样会很好地维护市场的利益。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不完全性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不完全性在现代经济学中,市场效率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了分析资本市场的重要框架之一。
资本市场的效率通常是指在一个市场中,资产价格能够及时和完全地反映所有可得信息。
根据尤金·法马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资本市场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弱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及强有效市场。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资本市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完全性。
一、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基础在讨论资本市场的效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其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是由经济学家尤金·法马于1970年提出的,该理论指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所有投资者都能够获取到相同的信息,并依此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这种情况下,资产价格将始终反映其真实价值,从而使得在这个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
1.1 强有效市场在强有效市场下,所有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资产价格中。
因此,即使拥有内部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这些信息获得超额收益。
这种状态下,信息的不对称被完全消除,理论上任何投资者都无法打破市场均衡。
1.2 半强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只要求所有公开信息已被纳入到价格之中,但不包括内部消息。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仅依靠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的投资者是无法实现超额收益的,但若能够获取非公开信息,则可能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
因此,在实际情况下,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就成为了影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1.3 弱有效市场弱有效市场意味着仅考虑历史价格和交易量等历史数据,对未来价格没有预测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分析无效。
有研究表明,在弱有效的市场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交易策略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可观回报,但长期来看依然难以战胜整体市场表现。
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以上提到的理论表明资本市场是相对高效的,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普遍表现出市场的不完全性。
不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行为金融学因素还是其他外部干扰,许多情况下都显示出资本市场在效率上的局限性。
西方会计信息披露的三个基本理论
西方会计信息披露的三个基本理论随着会计日益国家化和国际化,会计信息披露已不再只是公司行为,它的供给将主要受市场机制和公共权力等力量的交叉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下面笔者将简述西方会计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它既存在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公司、政府、工会、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也存在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公司)。
如果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正常运转,那么,市场力量就会激励信息供给方提供信息直至每一单位会计信息产生的边际成本等于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此时市场就达到了完全市场竞争均衡状态,从而实现资源配套的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但这种状态需要以下假设:(1)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和供给者;(2)会计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Perfect&Complete);(3)市场无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4)会计信息需求者完全有能力理解信息的实质内涵(Content)并对此有一致性预期(Homogeneous expectation);(5)参与会计信息市场交易的个人都是理性的,都追求效用最大化。
实际上,上述假设就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应具备的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有用的信息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全部在证券价格中得到了反映,那么可以认为市场是有效的(Farna,1970)。
威廉。
比弗(1973)曾在《Whatshould Be the FASB 's Objectives?》一文论述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对财务会计及其报表的若干启示:(1)只要会计政策没有导致现金流量产生有差别的后果,或对所采用特定会计政策所形成的差别予以披露,以及投资者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以至能够在不同的会计政策之间作出抉择的话,公司所采取的会计政策便不会影响证券的市价;(2)有效证券市场是与充分披露的概念紧密相关――实质重于形式;(3)市场有效性意味着公司不必过分考虑无知的投资者,即会计报表信息不必用过于简单的方式表达,以至任何人都能理解;(4)会计报表并不是惟一的财务信息来源,市场竞争机制会促使信息需求者通过其他渠道(如财务分析师、媒体以及公司管理人员的披露等)来搜集信息,从而使信息需求者能够衡量公司的真正财务状况。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03宿舍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
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
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
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
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
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露出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大缺陷。
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在批判“经典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即在放弃自由放任原则的前提下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凯恩斯指出:“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
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完善资本市场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1.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我国的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还存在着许多政府干预的情况。
政府对股市的调控过于频繁,市场波动大,股市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政府对企业的上市审核也存在过多的干预,导致了上市公司数量的明显减少。
2.信息披露不透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不透明情况。
许多公司为了掩盖自身的问题,选择性地披露信息,这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投资风险,也给市场注入了不确定性。
3.资本市场创新不足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能力较弱,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漏洞较多,市场缺乏创新活力。
这导致了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4.监管不足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监管手段和手段不足。
监管机构的人员素质和质量也存在问题,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监管缺失导致了市场违规交易和内幕交易等乱象层出不穷。
5.投资者保护不到位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不到位,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资者维权机制,这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二、完善建议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
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模式,减少企业选择性地披露信息。
还可以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内容的完整性,增加投资者的信息透明度。
我国资本市场应当加强市场创新,促进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可以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要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审核质量和监管素质。
可以提高监管机构的资金支持和监管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市场违规交易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投资者监督、政府干预与企业价值——基于机构投资者的经验证据
5 — 0
一
《 海立信会 计 学院 学报》 双 月刊) 上 (
21 0 0年 第 5期
的估计风险 , 进而有助于降低企业 的资本成本 、
为仍是有待检验的命题 。
票市值 占当期流通 A股 市值 的 4 % , 2 机构投资 者 已经成为 中国股票 市场上 最重 要 的参 与者 。
机构投资者是否 比一般投资者更积极地监督 上 市公司 , 其监督行 为 是否改进 了上 市公 司 的信 息质量或者公 司治理 , 进而提 高了企业价值 , 机 构投资者积极监督的效果是 否受其他 因素 的影 响是本文要 回答 的问题。
多 的披露 , 可 以降低管 理层 和外部投 资 者 的 这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 的降低减少 了投资者
【 作者简介】 1林 志伟 (90 )男 , . 18 一 , 广东汕头人 ,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 生 , 研究方 向 : 与公 司治理 ; 萱 会计 胥佚
(9 6一) 女 , 17 , 四川南充人 , 上海财经 大学会计学博士生 , 研究方 向: 会计与公司治理 ;. 2 郭琳 (9 2一) 女, 18 , 山东 淄博人 , 管
【 摘
要 】 文章通过模 型证 明大投 资者( l ko es与 个人投 资者相比对上 市公 司 Bo hl r) c d
实施更 多的监督 , 并且大投 资者的监 督行为 能够增加企 业价值 ; 模型也表 明机 构投 资 者 但 是否实施监督及其为企业带来 的价值 增量取 决于监督 的成 本和收 益。文章利 用 中国资本 市场的机构投 资者数据 , 检验 了理 论模 型 的四个基本 结论。结果表 明 : 构投 资者比个人 机 投 资者更积极地监督上 市公 司, 并有助于提 高企业价值 ; 政府干预 ( 用上 市公 司最终控 制人 为政府代表 ) 少了机构投 资者监 督 的收益 , 减 降低 了机 构投 资者对企 业价值 所起到 的正 面
政府在要素市场中的政策引导与调控
政府在要素市场中的政策引导与调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交易市场。
政府作为一个中央调控机构,在要素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来促进要素市场的平衡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政府在要素市场中的政策引导与调控方式,并分析其效果和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政策引导与调控资本市场是指用于创造财富和资产配置的市场,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调控在资本市场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规范金融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例如,建立证券监管机构,加强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监管,防止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发生。
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资本市场。
例如,通过调整利率和税收政策来刺激或抑制投资需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然而,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政策引导与调控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的政策往往受到官员的利益和不当干预的影响,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其次,在政策引导与调控中,政府需要权衡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度,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引发负面效应。
二、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引导与调控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劳动力交易市场,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调控在劳动力市场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和教育政策来引导和调控劳动力市场。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劳动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就业创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
然而,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政策引导与调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来促进供需的匹配。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黑市和非正规就业现象也给政府的调控带来了困难。
三、土地市场的政策引导与调控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资源的交易市场,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调控在土地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来引导和调控土地市场。
首先,政府可以制定土地规划,合理划分土地用途,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资本市场是指中国境内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一、特点1.政府干预较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干预,政府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发布规定、调整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的运行。
2.股权融资占主导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占主导地位,股票市场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者也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4.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自主选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趋势1.加强监管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将会越来越严格,监管机构将会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
2.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将会不断推进,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会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加强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加强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国际化的推进将会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4.推进科技创新中国资本市场将会推进科技创新,引入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科技创新的推进将会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能力。
总之,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等多方面的努力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2021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单选题与答案解析(53)
2021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单选题与答案解析53一、单选题(共60题)1.下列属于场外交易市场的有()。
①拆借市场②期货交易所③黄金市场④证券交易所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场外交易市场。
银行信贷市场、拆借市场。
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市场传统上比较松散,通常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也不一定有统一的交易时间。
2.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的途径包括()。
①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促使股价下跌②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③调节税率,影响企业利润和股息④干预资本市场各类交易适用的税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考查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①属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3.按照《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律师事务所及其指派的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及其相关规定,遵循诚实、守信、独立、勤勉、尽责的原则,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保证其所出具文件的()。
①真实性②及时性③准确性④完整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按照《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律师事务所及其指派的律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及其相关规定,遵循诚实、守信、独立、勤勉、尽责的原则,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保证其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4.按照发行流通性质,可以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和()。
A:债权市场权益市场B:—级市场二级市场C:货币市场资本市场D:证券市场非证券金融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金融市场的分类,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结果不同。
5.(2021年真题)目前基金注册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
以下适用简易程序的有()。
①常规股票基金②分级基金③ETF④货币基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点:考查使用简易程序注册的基金产品,分级基金应按照普通程序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干预、市场声誉与资本市场有效性*○冯茜颖程宏伟[摘要]以价格随机游走来衡量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逻辑前提是股价要正确反映上市公司信息。
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声誉链为分析框架,将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划分为政府干预和市场声誉,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的角度解析对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政府干预和市场声誉机制作用的差异是影响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制度根源,非市场化因素导致资本市场依托价格发现机制甄别优劣公司的内生治理机能发生了扭曲。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构,以及建立声誉产权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资本市场有效性;政府干预;市场声誉[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1)—05—0161(04)[作者]冯茜颖,助教,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程宏伟,教授,硕士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三聚氰胺事件、“皮革奶”事件使乳品企业的食品安全承诺与病患儿童、质检结果形成强烈反差,奶制品行业整体陷入公众声讨困境;紫金矿业渗透有毒废水,对外瞒报长达9天,污染祸及整个汀江流域。
上市公司系列声誉危机接连发生,按照资本市场运行的正常逻辑,违规公司受到市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现实与设想却产生了背离:光明、伊利等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乳品企业股价最快在一周内就超过事件曝光之前的水平;紫金矿业自收到福建省环保厅的处罚通知后,甚至出现放量涨停。
为什么陷于声誉危机的上市公司反而收获了看涨的市场反应?是什么因素导致资本市场依托价格发现机制甄别优劣公司的内生治理机能发生扭曲?本文拟借鉴产业链思路,以中国资本市场声誉链作为分析框架,从政府干预和市场声誉的机制作用比较出发,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进行解析。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效市场假说(EMH)[1]建立在随机游走理论[2]基础之上:有效市场中,信息对于投资者是平等的,证券价格将反映有关证券的所有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是决定证券内在价值的全部因素,因此,证券价格将总是等于其内在价值,价格波动具有随机性,市场上没有套利行为。
国内学者运用实证研究检验了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得出非有效或阶段弱有效的结论,并从市场结构性、会计信息披露、投资者理性等角度解释了原因。
[3 8]现有验证性研究的共同点是:采用数理计量模型,通过检验股票价格随机游走特征的显著性,判断是否具有系统性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估市场的效率。
不足之处在于:(1)研究思路隐含重要假设:只要股价满足随机波动,市场一定有效,侧重于分析股价单方面的变化,忽视信息类型和股价变化间的关系。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信息完整、快速、正确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是市场有效的前提,其中“正确”是指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根据信息类型,做出投资决策,如果信息利好,则证券价格上涨,反之下跌。
由于中国股市具有较浓的投机氛围,声誉恶劣的上市公司可能越会受到市场炒作,声誉良好的上市公司蓝筹股反而可能无人问津,导致信息类型与股票价格之间的配比变化关系常常在理性预期之外,呈现出的是偏离正常经济规律轨道的波动随意性。
可见,依据161*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源控制权、专用性投资与产业链声誉危机治理”(09YJC790021)以及成都理工大学优秀创新团队项目“资源企业管理工程评价方法与应用创新团队”(2010T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股价走势来判断资本市场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价格已经正确反映信息的基础之上,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是资本市场声誉机制有效,仅凭股价走势来加以判断较为片面。
(2)现有研究对中国股市效率的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指出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原因是什么?经济环境的不同归根结底是资源配置机制力量对比的不同,政府干预和市场声誉谁在“跷跷板”博弈中占据支配地位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差异,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是衍生资本市场一切问题的根源。
如果仅从中国股市运作和上市公司行为的表面现象予以解释,而不抽象出机制作用博弈中的主要利益主体,分析组织形式、契约设计与声誉链的耦合程度,就无法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问题做出更为本质的回答。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声誉链资本市场是资金需求者、资金供给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交易和监督关系的总和。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交易标的,其价格的确定是利益主体间力量博弈的结果。
而在我国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发育非均衡的转轨经济时期,利益关系博弈包含了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双重因素。
借鉴产业链的分析方法,将中国资本市场中主要的利益主体单独识别出来,根据纵向的层级属性,构建中国资本市场的声誉链(如图1所示)。
声誉链中的对象既是利益主体,也是声誉主体,是“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力量博弈的抽象代表。
图1的上半部分表示政府干预的机制作用主体: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证交所等;下半部分表示市场声誉的机制作用主体:投资者、中介机构、市场监督机构等,它们共同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监督。
从主体数量和内在关系的复杂程度看,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资本配置的机制作用大于市场声誉,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状态,机制力量没有合理配比。
而从主体作用的广度和深度评估,则需要以中国资本市场声誉链为逻辑分析工具,提炼出典型主体,对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单独分析。
图1中国资本市场的声誉链资料来源:程宏伟:《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精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三、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声誉链解析1.政府干预机制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1)外部环境对于转轨经济进程中的市场化国家,政府干预机制很容易使得表征证券信息与价格间的资本市场有效性规律发生变化。
原因有二:1)政府干预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经济基础,政策性社会的资源配置逻辑几乎受用于所有的经济活动领域,改变正常的资本市场运行通道相对容易。
直到今天,政府这一国家使命代理者头上的光环效应仍然没有减弱,“支持之手”和“掠夺之手”[9]的政府功能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和国家利益、国家声誉有着直接联系的区域、产业、企业发展路径的规划设计上,更是体现着至高无上的国家意志。
政府干预对于政府而言已经演化为一种惯性,而对政府以下的其他市场化利益主体而言,也滋生出由政府引导一切行为的惰性。
政策性社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政府关系成为社会交易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直接后果是使中国社会成为人为操纵的潜规起很大作用的伦理型关系社会。
置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现实背景下,以政府干预为重要手段的市场外生治理机制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而市场声誉作为对优劣资源进行甄别的隐性契约,是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内生治理机制,它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应该发挥的基本功能。
基于机制设计的系统性和互补性,当且仅当政府干预和市场声誉的作用在空间结构上优化配比时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治理,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系统风险根源正是来自于转轨经济时期,由政府和声誉主导的外在和内生制度安排间的矛盾与摩擦:一方面,资本市场自身的声誉产权保护机制尚未健全,对声誉恶劣的上市公司惩罚不足,而对声誉良好的上市公司奖励不够,长此以往,有关公司声誉的利好或利空信息逐渐被同质化,判断标准逐渐被模糊化,由于投资者的鉴别成本无形中被增加,导致其不愿意花费成本评估某个信息对公司声誉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选择从众的投机决策,以套取短期利益为主要目的,加剧“劣币逐良币”的“柠檬市场”[10]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弱化了声誉机制对许多劣质企业的约束,使得融资成本等具体约束手段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摆设,影响价格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正确反应。
特别是对于具有政府背景或与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依托与政府间的“父爱”亲缘关系,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而政府通过上级声誉主体对下级的单向扶持,透支政府信用来为声誉差的企业进行信用弥补。
在以关系型交往为主要特征的政策性社会环境中,具有强势话语261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NO.5.2011权的地方政府一旦界入企业声誉危机治理,声誉信息的类型可能发生转变,本该由企业个体承担的违规成本转嫁到整个资本市场,最终由社会福利代替其支付,以社会公众财富为抵押攫取私人利益,违规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
2)转轨经济下国家信用垄断的过渡特征为政府隐性担保提供了权力来源,生产要素向资本市场上的强势利益主体聚集,规范的市场价值判断体系难以实质性地建立。
国家信用垄断呈现出由狭义垄断向广义垄断、由绝对垄断向相对垄断、由显性垄断向隐性垄断转变的过渡特征。
人为地分割股权结构造成股权分裂以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制度背景是国家信用垄断在资本市场早期的直接反应。
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2007年底开始逐步实现的大小非解禁,使得一部分非流通股进入市场开始流通,流通股比例呈逐渐升高趋势,相应地,国家股比例自2003年不断下调。
但是,从整个市场结构看,2008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至多占6%左右,其中还包括转移后的控股股东仍然是具有政治关联背景的上市公司,①可见,不管公司股权内部的相对比例如何设计,代表国家信用的组织仍然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具有主导话语权,国家信用的垄断决定了国家资本的垄断。
国家信用垄断与政府隐性担保在政策性社会关系型交往模式的驱动下,逐渐形成彼此依赖的互强机制,能力结构的差异和动荡导致资本市场声誉机制的失效成为常态,表现为上市公司更倾向获得长期稳定的政策性租金,而非需要以大量专用性投资为代价的声誉租金;另一方面,国家信用垄断和政府隐性担保将上市公司信息从政府干预和市场声誉的机制作用角度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区分,政府干预信息往往会逆转市场声誉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方向,使得投资者从减少风险的角度出发,对具有政府隐性担保的公司存在强烈的偏好,缺乏价值投资的标准和需要,资本市场也就逐渐失去了以价格来甄别优劣公司的动力和能力。
(2)内部治理从图1看,通过作用于上市公司行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政府干预机制力量主要来自于证监会、国资委和地方政府。
证监会在1989 1998年间,股票发行制度采取的是行政审批和额度管理制度,上市资格是按照计划方式向各地派发名额,导致企业质量并非上市的唯一标准,国资委控股企业和具有良好政府关系的企业很可能会夺得这部分稀缺的优先资格,从而国资委、地方政府凭大股东的身份可以相对容易地干预企业内部事务,以现金股利、关联交易、容纳就业等各种各样的隐性方式进行利益输送,用企业职能来代替政府职能,达到某些社会政治目的,而上市企业则依靠政治背景为规模扩张扫清阻碍。
1999 2000年属于过渡时期,2001年,证监会启用核准制正式代替审批制,将公司上市资格的首次选择权赋予中介机构,二次选择权保留在证监会,证监会既无权绕过法律的空白,也无法直接和企业内部对接,权责的有限使得资本市场监管力量间的博弈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