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
生态危机根源论
生态危机根源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日益成为全球的焦点。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参考。
生态危机背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此外,资源短缺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也相继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根源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人类的活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野生动植物灭绝等,都是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所导致。
2、科技进步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虽然人类享受到了很多便利,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化学制品和新型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3、经济因素对环境发展的制约: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行为,都是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所导致的。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生态危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环保意识:人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2、推行绿色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绿色发展模式,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对于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生态危机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我们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确保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论生态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深刻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行绿色发展模式,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以应对生态危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危机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危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旨在探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我们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环境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然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干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扩张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水源被污染、生物栖息地被破坏。
这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生态危机的程度。
3. 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自然辩证法提出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这与当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一致。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4. 促进绿色发展为了减轻生态危机的压力,我们应推动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
只有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构建生态保护体系通过构建全面、均衡的生态保护体系,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
企业应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6. 加强国际合作生态危机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来应对。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
国际组织可以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推动各国进行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和环保项目的开展。
生态危机
论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对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便遭遇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不仅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秩序,更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破解生态危机?这是我们人类必须认真探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 1、认识论根源生态危机的发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人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错误认识造成的。
近代工业革命,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初祸首,而近代工业革命是建立在近代主客二分认识论基础之上的。
近代主客二分认识论把人和自然决然分裂、对立开来,认为人是主体,是自然的中心,而自然则是客体,可以由人这个主体对其任意改造、宰割。
这种主客二分认识论仅仅把人当作目的价值,过分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类中心,过分贬低自然,把自然当作物,片面强调自然对人的满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了歧途,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而且随着近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类主体性的过于张扬,结果导致了自然被肢解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2、人性根源人是自在存在物与自为存在物的统一体。
人的自在存在体现为人的生物性存在、肉体性存在,而人的自为存在则体现为人的精神性存在。
人的自在性存在体现为一种实存性和有限性,而人的自为性存在则体现为一种精神性和无限性。
正是由于人是一种自为性存在使其本身具有的精神性和无限性特质,使人对自身的需求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之中,处于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状态。
人的这种对自身需求无法满足的状态体现在物质上则表现为人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财富。
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无限性必然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掘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3、发展观根源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等于经济增长,发展就等于物质财富充裕,并且认为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是没有限度的,“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
于是,人类就按照自己的欲望去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
而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创造大多都是建立在耗费大量能源基础之上的,伴生严重的生态危机成为一种必然。
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今天,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然而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带来难以承受的生态灾难。
从《寂静的春天》问世,到十大污染事件震惊全球,再到现在随处可见的雾霾,生态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态问题已经从18世纪的西方蔓延出来,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工业革命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技术进步与财富积聚,也消耗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的养分。
放眼全球,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问题困扰着整个人类,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敏锐地预见到人与自然这一潜在的尖锐矛盾,从哲学自然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揭示了生态危机幕后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当前,我国也面临着生态恶化的困境。
如何破解生态难题?正确的思路只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理性探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来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全球牲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而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
生态危机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人类的生存。
在2013年第六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表示,全球巳经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等八大生态危机。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人类诞生初期,地球陆地曾有2/3被森林覆盖,总面积达76亿公顷。
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3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森林面积为亿公顷,全球森林覆盖率仅为%。
每三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2012年的数据表明,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而且在空间上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只有%的淡水资源能够供人类、动物和植物使用?。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环境污染、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森林锐减等现象,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和挽救一切与生态有关的事件呢?如何从哲学上反思生态危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进行反思。
首先,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绝对化、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观念,人对自然认识上的这种错误,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次,将自然看成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试图用人工自然取代天然自然,实际上仍然是把自然看成是一种“第二性”或“客体”,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尊重自然。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人类才可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能使自己健康地发展下去。
同样,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来看,人类对自然的需要不断增长,但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却越来越多。
尽管各国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计划,但只有极少数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大多数人却依然破坏环境。
这说明对自然的需求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
因此,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树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才能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要持慎重态度,对待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少对自然施加压力,促进生态平衡。
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敬畏的心情善待大自然,维护自然的安宁与和谐,改变那种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另一方面,从生态危机产生的条件来看,当今的人类社会,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逐步实现工业化,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在客观上使资源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社会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更应该高度警惕生态危机的产生,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在历史上,宗教对人们解决这类问题也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危机之根源
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所致。
所以,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活动。
体地分析,是由人和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和形成的各种因素相互关联而综合作用的结果。
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有人类的观念、人类的本性、工业化文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
一、人类观念与生态危机对生态环境危机之根源的人类观念分析的依据是: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持有怎样的观念,会引导和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实际行为。
人类的生态观念、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存在着内在密切的关联性。
应该说,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上的整个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反自然、非生态化的,是以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价值取向,最终达到自然向人类生成、为人类目的服务的价值目标。
诸如此类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思辨的哲学思想中,也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教条。
二、人类本性与生态危机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自然本性是有欲求的,并通过其活动满足和实现自己的欲求。
并且人类的欲求在量上和质上、在满足和实现的程度和方式上,与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相比又有内在的差别。
由于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及无止境的扩张性,使得在欲求驱使下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突破自然生态系统可能提供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混乱,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三、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大量产生,并随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扩张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工业化的水平和规模的大幅度提高和扩大,也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效用与能力的大幅扩大和提高。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生产扩张而增多的各种废品、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和有害物又向自然界排放,转嫁给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四、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对于生态环境,: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向自然挑战的能力,但也改变着自然的形态和结构,更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和稳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是被动与敬畏,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由于铁器的应用,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以及为了争水源而频繁发生战争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的不和谐,但人与自然整体上保持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逐步的提高,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试图改变自然和改造自然,虽然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但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来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人与自然整体上还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不再敬畏自然而要改造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不仅在物质生产活动,而且在精神生活中也逐渐地实现了对自然界的统治,人成了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中,获得经济无限地增长和尽情地享受,而不必向自然付出什么,于是资源的消耗超过自然界的承载力污染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导致人与资源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尖锐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找到它的哲学根源也就找到了解决危机的出路。
“天人合-”和“主客二分”分别是中西学主导
地位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对自然的决定性影响。
生态危机根源的经济哲学透析
及价值观上 的价值通约主义等。
一 、
欲望支配世界
巴尔扎克说 : 欲望是支配生命 的力和动机 , 是幻
想的刺激素, 是行动 的意义。人类的欲望引起人类的 活动 。 人类最基本 的追求经济利益 的欲望是推动社会 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根。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提 出了
是直接为了消费 。 而是把剩余价值转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本 , 投入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3 ) 1 3 — 0 0 7 9 — 0 4
生态危机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 生态 危机 的克服离不开对其根源 的深层 把握 。生态危机 无疑是经济现实的产物。在经济哲学看来 , 对生态危
内容提要 :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 阈中。 生态危机的根 源主要体现 为: 奠基 于资本逻辑之上的人性论上的欲
望 支配世界 、 方 法论 上 的 经济 个人 主 义及 价值 观 上 的价 值 通 约主 义等 。在 人 类欲 望 、 经济 个人 主 义 、 价 值 通 约
主义过度膨胀的背后 , 是 资本增殖 , 资本过度扩张逻辑的主导 , 资本原则的过度应用。资本是集善恶一身的悖 论性存在 。 “ 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 , 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 ” 因此 , 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 于承认资本 , 发展资本 的 同时, 引导资本 , 驾驭资本。社会主义有其制度优势, 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时代应答。 关 键 词: 欲 望 经 济个人 主 义 价值 通 约 主义 货 币 资本 生 态危机
惟 有通 过 理解 那 些 指 向其 他人 并 受 其 预期 行 为 所 指 导 的个人 行 动 , 方 能达致 对 社会 现象 的理解 ” ( F _ A . 冯. 哈耶克 , 2 0 0 3 ) 。经济个 人 主义认 为 , 个人 对经 济利 益
探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应对策
探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应对策摘要: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在于人类思想深层的认识根源。
本文主要从人类的认识根源出发,论述了当代社会生态危机存在的深层根源以及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危机认识根源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迈进。
然而,高速发展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生成危机日益凸显。
因此,深入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事关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最深层的根源是认识根源,对这种根源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有效对策。
一、生态危机的认识根源1.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主体性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意识、思维或理性设定为主体性。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最初代表,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把“思”中的“我”当作唯一不可怀疑的存在,而其它的一切都是虚幻和值得怀疑的;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突出地强调了主体的理性认识功能,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当作衡量万物的标准,使得“人”与“自然”成为对立的主客二元。
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过分强调,最终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困境,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俞发紧张,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加剧。
2.以人为价值世界的中心纵览近代西方哲学史,我们发现,不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总体上他们都以纯粹地探索知识论作为哲学的主流,方向,而很少真正关注到自己身边的生存环境,很少关注到人类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明确提出主客观世界中主体的独立与至上地位,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人看做是自然的支配者和统治者;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的推动下,人类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
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其警示意义
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其警示意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可以追溯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这种对自然的盲目剥削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过于追求所导致的。
但在深入分析过后,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还有更为深远的原因。
首先,人类的物质消费模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开展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林木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
此外,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促使了对消费品的无止境追求,这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改变人类的消费习惯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
其次,政府的短视行为也是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一些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投入。
他们过于关注一时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长期利益。
例如,一些政府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导致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大面积爆发。
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治理。
此外,全球化和人口增长也加剧了生态危机的发展。
随着全球交流和贸易的加强,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扰动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频繁。
同时,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加剧了对能源、水资源和食物的需求,使得生态系统处于巨大压力之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生态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基础,应该将其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从高度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危机的哲学及实践分析
哲学主客二分观念。主客二分思想是西方近代哲学 的基本 点 ,也是 工业 文明 的价值观 基础 。所谓 主客
二分 , 在统一 的世界 中把人 机械 的划分 出来 , 是指 以 人的思维为认识主体而其他一切外在于思维的为认 识 客体 , 为人与 自然 、 维 与事物 是相互 分离 、 认 思 各 自独立、 不能统一的, 蕴含着主体与客体、 人与 自 然 二元对立 的涵 义 。在 这种思 维方式 的指 导下 ,为 了
、
生 态 危 机 的原 因分 析
谈 及 生态危 机 ,人们往 往认 为这是 一个单 纯的
( ) 一 哲学层 面 的分析
自 我修复的范围, 必将遭致 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 并
最终 导致生 态危机 。
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 的进步。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 机 做 出的理解 , 均未 触及 到其深 层原 因 。究其 本质 ,
形势 日 益严峻的形势下产生的世界观和发展方式。 关键词 : 生态危机 ; 生态哲 学 ; 循环经 济 中图分 类号 :X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8 7 { 0 8 0 .0 60 10 .9 6 2 0 )30 1 - 4
肇始 于 1 世 纪 6 8 O年代 的工业革命 带来 了现代
工业文明, 使世界在短短 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 化 ,人类 生产 方式 和生活方 式都 发生 了巨大 的 变化 , 并创造出了 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工业革命使 ‘ 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 ‘ 我 了 自然力 。 迫使 它 为人 们服 务 , 这样 我们就无 限地增 加 了生产 , 一个 小孩 所生产 的东西 , 比以前 的一百个 成 年人 所 生产 的还要 多” 。这充 分说 明人 类在 这个 时代所 创造 的生产 力 ,比过去 一切 时代创造 的还要 多, 还要大。但是 , 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 的福祉 的同时 , 困扰 全人类 的诸 多全球 问题也不期 而至 , 人 类 开始 陷人生态 危机 的桎梏 。面对 此情此 景 ,社会 各界都在反思 原 因并寻求对策 以实 现更和谐 的发展。
试析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试析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论文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理论。
它的主要任务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今天所面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本文概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态批评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基督教;科学技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如果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将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思想家沃斯特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
反对简单地将生态问题还原成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
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技术或经济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
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打破基于二元论、机械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
生态批评家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是根植于西方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多视角、深层次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批判。
一、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
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是工具价值。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
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
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人靠自然生活”。
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
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施加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关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论生态危机及其根源
对于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这两种关系的关联,西方的一些生态哲学家也有过论述。
莱斯(WilliamLeiss)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指出:“‘征服’自然的观念诱发了虚妄的希望,在这种虚妄中隐藏着现代最致命的历史动力之一:自然的控制和人的控制之间有着难以解脱的联系。
”布克钦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征服。
“社会生态学最基本的要义就是:我们首要的生态问题根源于社会问题。
”“人统治自然绝对根源于人统治人,”例如男人统治女人,一个阶层的人统治另一个阶层的人,一个民族统治另一个民族。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其实意味着生态学之外的更大更紧迫的社会危机,即等级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家长制的和阶级的矛盾加剧和发展。
”布克钦甚至说“要解决这些社会危机,只有通过依照生态的路线、以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作为指导来重新组织社会的方式才能实现。
”凯伦·沃伦(KarenWarren)在她主编的《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等著作里总结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在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有历史的、体验的、象征性的、理论上的重要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者坚信,这种统治的逻辑既被用来为人类的性别、人种、族群或阶级统治辩护,又被用来为统治自然辩护。
”“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分析的就是这样的两种孪生的统治——统治自然与统治女人,并思考对有色人种、儿童和下层人民的统治。
”其次,儒家生态思想对人在自然界里的巨大能动作用给予了突出的强调,而对这种能动作用的忽视,恰恰是生态整体主义的又一个缺陷。
《中庸》强调了人类爱护自然的天赋责任和参与并辅助自然进程的能动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辅助和保护万物依其本性充分发展,发挥能动性补足天地之化育,这是人类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具建设力和破坏力的人类,如果不能尽其自然责任,完成其自然使命,必将给整个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生态危机的哲学解读
生态危机的哲学解读摘要:生态危机的表面上是人与自然的异化所致,其深层次原因是人与人现实异化的突出展现。
要解决好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需建构全球生态文明,其中一条重要的哲学路径是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生态危机;哲学;异化;文明随着工业化的全球推进,人类面临的最大共同问题是全球生态危机。
这个问题在哲学视野下折射出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同一性,其表层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哲学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一般指生态系统崩溃的可能性,人类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甚至生命维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危及人类的福利和生存发展。
[1]生态平衡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造成损坏可通过负反馈机制自我调节得以修复而维持稳定与平衡。
但当外界干扰压力很大,使系统变化超出生态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当严重到威胁人类生存时,导致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表现为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秩序紊乱、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严重危害人类利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态哲学作为生态学和哲学综合形成的学科,用生态系统方法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
早期的生态哲学宣扬人和宇宙的统一性,确认自然界的和谐和完整。
生态哲学拥护者反对非理性的工业发展、技术统治的理性主义和大都市主义等。
二、生态危机表层哲学解读:人与自然的异化肇始于古希腊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战胜恶劣的自然界,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使用工具能力空前强大,技术的滥用对自然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恶果,数次出现生态危机的兆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遭遇空前的异化。
在西方,长期以来人类中心论占据主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活动固定在主客两极化的框架内。
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危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后来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 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理论认为现实社会存在着不平等、压 迫和不自由等问题,理论应该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超 越。
02
法兰克福学派对生态危机的
认识
消费异化与生态危机
消费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脱离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转而追求过度消费和炫耀消费 ,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德国哲学传统
德国哲学传统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哲学家们强调思辨、批判和超越,这种哲学 传统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主要代表人物
要点一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对后来的生态学、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产生了重 要影响。他提出了“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 展应该以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为目标。
反对过度开发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过度开发是导致生态危 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应该限制对自然资 源的开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性。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提倡生态文明建设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 关键。人类应该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生 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要点二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法兰克福学 派的理论观点和贡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批判 理论”的观点,认为理论应该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超越,而 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
理论观点与贡献
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是一种“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 为理论应该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超越,而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 。这种理论观点为后来的生态学、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对生态危机的经济哲学进行研究
对生态危机的经济哲学进行研究生态危机表征了主体性的人对作为客体的自然所进行的压榨与盘剥。
从本质探究,追求财富“欲望”的张扬是现代性发育的基石,也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核心程式。
因此,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要将人的财富欲望纳入到历史的通道作为反思的起点。
由追求财富的欲望所牵引的世俗化运动激发了对商业精神的推崇,货币和资本成为带动社会运转的风轮,一切都在利润的风向标下进行。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激发了会计核算,使经济理性成为整合人们思想的意识形态,并由此维持对现行经济社会关系的肯定; 追求财富的欲望和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合流,促进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产生了科学理性,技术的高效性成为人类控制自然的关键性力量;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为生产而消费的经济模式,导致脱离了使用价值而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消费,并使之成为一种暴力,即消费不是出于需要的本能,而是理性设计的产物,“生产—消费”频率的加快,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动力机”。
自然是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前提,追求财富的“欲望”推动了对自然的索取和压榨,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并进而产生生态危机。
一、经济理性:生态危机产生的意识形态根源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亚当·斯密“国富民强”的经济构想使得“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成为社会运转的轴心。
那些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尽可能获取最大的利润的人被现代经济社会定义为驱动社会发展的“经济人”,获得了现代人的普遍共识。
自由的市场竞争体系颠覆了传统社会以等级制度和政治权力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使货币和资本成为分配社会资源的尺度。
世俗的财富欲望扬弃了以德性为基础的希腊精神、以权力为基础的罗马精神和以神性为基础的基督精神,推出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精神。
追逐财富的欲望是商业精神的始基和原动力,商业精神的盛行催生了一种以“理性”为特征的经济秩序。
对财富的追逐不再是传统社会那种通过抢夺或劫掠的野蛮方式,而是通过自由生产和交换的互利互惠,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正当的企业运作追求利益,能否抓住商业机会成为决定企业生死攸关的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在一个具有完全资本主义秩序的社会中,任何一个资本主义企业如果不能抓住机会获取利益,那么它注定要破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有两种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世纪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和宗教统治,神学是第一学科,人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圣经和祈祷上,把钱花在建教堂上。
当时的欧洲教堂遍布,上面的这座是著名的科隆大教堂,高157米,建了600年。
这也看出在当时那种生产力条件下,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投进宗教,直接导致科学文化难产,人性自由解放被压制。
正是由于千年的厚积薄发,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3个代表科学精神人物,牛顿、伽利略、培根。
对他们的理论加以深化、学习、拓展就有了现在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各样的设备工具,我们潜入最深的海底,可以遨游太空,可以截断大江,可以建几百米的高楼。
于是人们固执的以为大自然已经是他们的奴隶。
几乎与此同时也出现了3个代表人文精神的人物尼采、康德、笛卡尔。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康德说人的精神是绝对的价值,尼采强调心外无物,人们只需尊从于自己的思想。
被宗教捆绑了1000多年的人们,他们以前只能信上帝,只能禁欲望。
通过这些哲理,他们找到了情感的渠道,释放了自己的同时也解放了科学,科学的牛顿们又反过来强化了人的力量,人的价值,人是中心。
于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烟雾挡住了阳光,森林被连根拔起,一只欧洲的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却让全世界掀起了飓风。
接着冰山融化了,海洋变大了,诺亚就算驾驶着泰坦尼克来又能拯救多少人呢!
人们这时候想到,或许我们错了,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我们只不过是自然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