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

解决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邮编:

摘要

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就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支撑的最重要的环境。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从这个简单的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一方面以生物圈作为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资源,一方面又用人类创造的文化技术来适应、改造和干扰生物圈。人类社会的这种生物性的新陈代谢和技术性的新陈代谢,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对于日益减少的地球资源的影响,地球表面四处蔓延的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当今地球上所有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破坏,都是人类社会对生物圈影响的结果。

生态经济学家用下述方程式表示人类社会对生物圈的影响:

=⨯⨯

I P A T

式中: I——影响;

P——人口;

A——富裕程度(即消费);

T——对环境不利的技术。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有三个事实:一是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

事实;一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以人为主体而主动和能动的进行关系建构的事实;还有就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构和演变中出现的关系紧张与对抗,即生态环境危机这一事实。把这三个事实联系在一起,可以知道生态环境危机是在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构中,由于有着欲望支配和利益动机与追求的人类借助于作用巨大的先进工具,在违背自然生态规律和法则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所以,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活动。是由人和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和形成的各种因素相互关联而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有人类的观念、工业化文明、现代化科学技术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环境退化有三种破坏性影响:损害人类健康、降低经济生产率和导致‘舒适感’的丧失。”“人类对破坏环境必须付出的——可能是马上,也可能是将来某个时候——代价主要是人类的健康、生产率和舒适感的损失。”损害人类健康主要体现在大气和水质的恶化以及其他环境危害造成了人类的病痛疾苦和过早死亡,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健康受损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环境退化会降低许多由人类直接使用的自然资源的生产率;减少舒适感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效应,会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物圈,在人类出现以前,曾是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物种丰富的圈层,在生物圈众多的生物中,人是最后一个进入这个圈层的,也是智慧无比的物种。绿色的生物圈开始被人类弄上了黄色的、黑色的斑点。

生态危机己引起国际社会、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类尝试了各种手段以期解决所面临的困境。以下就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以往解决生态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1)首先要改变人类传统的道德观念,使其从“人类中心论”的发展模式向“生态中心论”模式转变。要改变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为此,要限制人们的消费,以减少人们对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同时应该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对自然采取更加人性化的道德态度,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对自然的至上地位和优势心理。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平等,也要求代际平等。

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掉占全球25%的商业资源,排放出占全球25%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消耗掉的能源却占世界总量的3/4,木材的85%,钢材的72%,其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9~12倍。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可谓最先享用了地球,也最先破环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特别是海湾战争和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释放了大量有毒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和造成生态失衡。因此,发达国家对“全球生态赤字”理应负有更大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结束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均等。要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享用自然的平等权利。联合国环境署、开发署、世界银行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发表的《1996~1997年度世界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