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同3.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教学难点: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材料准备:学生:塑料袋2个、水槽1个、轻小物体、毛巾、记录单、注射器1个;教师:吹泡泡的一套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铺垫:1.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回忆学过的知识说说对水的了解)二、教学新课:(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0分)1.空气知识的了解师: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2.学生说说自己对空气的了解,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空气知识班级气泡图。
3.在这些想法中,你认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二)空气存在吗?1.提出研究问题(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你能将空气装周围的空气装在这个袋里吗?(学生演示)这个袋里真的有空气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存在的?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记录单上。
2.同桌讨论研究方法后边实验边记录。
(记录方法和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3.汇报交流。
(请学生逐一上台展示方法与看到的现象,充分感受空气的存在)4.小结:同学们有许多方法证明了塑料袋里是有空气的,而塑料里的空气是来自于我们周围的。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三)比较空气和水1.学生四人小组对比观察水和空气。
2.师生讨论水和空气的异同。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提出问题:A:空气与水相比,谁更重,谁更轻?如何证明?(机动)B: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如何证明?(1)刚才的实验中有没有现象可以证明空气是否可以流动?(2)生活中有没有现象说明空气是可以流动?(3)你可以让我们感受空气在流动吗?(4)教室中的空气在流动吗?4.师生整理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维恩图。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②发展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③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也有人说地球其是一个“气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称它为气球吗?生:因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白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2.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你们了解空气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科目:化学-教学对象:初中学生-课时:2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⒈了解空气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⒉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
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2乐趣。
⒊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教学目标⒈了解空气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的体积分数。
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⒉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2乐趣。
⒊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同学们,在学习了小学自然课后,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化学的基础,初中化学主要是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为中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的体积分数。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情境导入】:猜谜1.“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2.“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深呼吸、放松心情,也暗示着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活动深呼吸设计意图放松心情,也暗示着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我们周围的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装水的水槽、80毫升的烧杯一只、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根吸
管、一只气球、一把小纸扇、一块抹布。
教师准备:一筒透明塑料食物袋、学生材料一套、两张气泡图及活动记 录表。
【教学准备】:
教师:瓶子(1、2、3、4号瓶)各1个、烧杯、量筒2个、量 杯、课件。 学生:瓶子(2、4号瓶每组1套)、尺、天平秤、弹簧秤、一 次性塑料杯子(若干)、 烧杯、量杯、观察记录单等。
一、说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 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让学生探究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 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 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 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 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 解。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 单元水和空气 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 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次活动为学生后继学习“空气的存在”给予提示与帮助,原来看不见 的空气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使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
(二)、探究新知 空气的存在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烧杯里有空气,而且也想办法证明了 烧杯里确实有空气,那么除了烧杯里有空气外,哪里还有空气呢?下面我们来 举行一个找空气比赛,看看你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空气?比一比,哪一组找到空 气的地方多?找的方法好?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借助实验桌上材料,先在 座位周围找,再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到教室外面找。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名师教案(新版)教科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_ 、找空气活动1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用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
1、谈话:老师在每个实验桌上准备了几个袋子,你们能不能抓住一袋空气?在收集的过程中,运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空气。
2、提问:刚才同学们抓了空气,冃定有很多的发现,谁来说说,你们都发现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谈话:拿出你们的1号实验盒。
三年级科学上册 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新版)教科版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猜谜引入1、谈话: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会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打一身边的事物。
2、谈话: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身边的材料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课题:周围的空气)猜谜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设计猜谜的形式作为教学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找空气活动1: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用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
1、谈话:老师在每个实验桌上准备了几个袋子,你们能不能抓住一袋空气?在收集的过程中,运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空气。
2、提问:刚才同学们抓了空气,肯定有很多的发现,谁来说说,你们都发现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谈话:拿出你们的1号实验盒。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6篇)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1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
这一课从说说自己的认识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
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
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2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应该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应该以学生为重点,教会孩子们如何学,如何做,如何真正地掌握知识点,从被动的学习演变成主动地学习。
本周讲课空气这一节课的内容,叫我感受颇深,多位老教师的指正叫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课后思想总结。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探讨的,人类离不开空气,空气又是人类生存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的成分有哪些呢?我们如何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呢?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展开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空气的成分、比例以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到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组成,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不足,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比例和性质;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空气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比例2.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3.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
2.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水、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硫、铁丝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哪些组成?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呈现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操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多少?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_教案3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学情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用气球感知空气的存在将一气球吹起来,问为什么会鼓?活动2【活动】活动一:我们知道的空气你知道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吗?用气泡图的方式来展示对空气的认识。
活动3【活动】活动二:空气的存在1.怎么证明袋子里有空气?2.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空气会吹动小纸条,空气在水中可以成为气泡,空气会流动说明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可以被我们感知到。
活动4【活动】活动三:比较水和空气1.用证据说明水和空气哪个重?哪个轻。
2.用维恩图记录水和空气的比较。
3.怎么证明空气会流动?4.人们如何利用了空气会流动的特点?活动5【练习】重难点练习一、判断题:1.空气看不到,摸不着,无色,透明,不会流动。
()2.空气有质量。
()3.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一氧化碳组成的。
()4.人们要呼吸空气,地球上的生物离不开空气。
()5.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案咱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案《咱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咱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看,学生对空气的原有熟悉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看,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熟悉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照观看,使学生对空气的特点有更多的熟悉,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点的明白得。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咱们周围的一种物质,能够被咱们感知;空气和水相较,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二、进程与方式:对无法直接进行观看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看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明白空气的要紧特点。
难点:用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实验进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三、教学具预备: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珠、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预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四、教学进程设计:一、情境导入一、导语:同窗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窗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二、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早晨》。
师用语言帮忙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咱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丛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轻巧清脆的鸟叫声。
何等美好的早晨,咱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