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合集下载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1. 解释概念:间歇脉、短绌脉、
达标检测 2.高热病员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状是( )
( 5 分钟) A.皮肤苍白、寒战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布置预习 1、正常脉搏的评估 ( 2 分钟) 2、正常呼吸的评估
课后记
对体温的观察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并不陌生,但要想正 确评估并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就需要认真的观察并熟练掌握 并能灵活应用
分为测腋温法、测口温法和测肛温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2、体温计的检测 相差 0.2℃以上或体温计有裂痕,即不能使用。
三、课堂小结
见首页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五、布置预习(指出具体要求)
4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原因
2、发热过程
3、临床分度
4、常见热型
5、体温过高的护理
(二)体温过低
1、原因
2、体温过低的护理
三、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副板书
5
2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设疑的方式,同学们有过体温高的时候吗? 知道体温的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本次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指 T P R BP (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指机体内部的温度,相对恒定
F=C×9/5+发热程度的划分
达标教学
( 80 分钟)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2.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4.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如何护理高热和体温不升的患者?
2怎样正确地进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
3.阐述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脉搏形成的机制
2.脉搏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常用诊脉的部位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
分析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4)健康教育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1.体温计的清洁、消毒
(1)口表、腋表消毒法: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后取出,擦干用离心机甩水银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
1.发热程度的划分
(1)低热:37.5-37.9℃(99.5-100.2℉)如结核病等。
(2)中等热:38.0-38.9℃(100.4-102.0℉)如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0-40.9℃(102.2-105.6℉)如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0℃(105.8℉)及以上。如中暑。
2.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
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骤升见于肺炎双球菌性肺炎;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
3.热型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内部的基本生理功能状态的反映。

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并帮助医护人员做出诊断和评估患者的情况。

因此,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是提供基本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观察和护理这些生命体征的目的是检测患者的身体功能是否正常,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在特定条件下的热量产生和散发的平衡状态。

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并将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上。

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退热药物或保暖措施,以帮助恢复体温到正常范围。

其次是脉搏的观察和护理。

脉搏是指血液在动脉中通过的脉动。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并记录每分钟的脉搏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如果脉搏过快或过慢,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安抚患者、增加液体摄入或给予心脏药物。

第三是呼吸的观察和护理。

呼吸是指氧气通过鼻子或口进入肺部,然后二氧化碳通过肺部呼出的过程。

护理人员可以观察患者的胸部的起伏或听诊呼吸音,并记录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范围是12-20次/分钟。

如果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或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

最后是血压的观察和护理。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40mmHg,舒张压80-90mmHg。

如果血压过高或过低,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增加液体摄入。

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人员应具备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使用方法,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应善于沟通和交流,及时汇报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是提供基本护理的重要环节。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的要点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体温观察危重病人的体温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体温,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如耳温计、口温计、腋温计等。

3. 确保测量体温的环境条件稳定,避免在进食、活动或药物使用后立即进行观察。

4. 危重病人应当全天候进行体温观察,特别是在发热、寒颤、出汗、低温等状况下。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根据体温的变化,及时调整环境温度,保持病人的体温稳定。

2. 如发现病人发热或低温,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退热或保暖措施。

3. 注意观察病人的出汗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 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确保病人体温的调节功能正常。

二、心率观察危重病人的心率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心率,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心率观察方法,如听诊、脉搏触诊等。

3. 确保观察心率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心率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如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口服或静脉注射心率调节药物。

2. 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律情况,如有心率不齐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心律失常导致的并发症。

3. 提供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心理支持,促进病人心率的恢复和稳定。

三、呼吸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呼吸,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呼吸观察方法,如观察呼吸起伏、听诊呼吸音等。

3. 确保观察呼吸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如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氧气治疗。

体温发热护理文书书写

体温发热护理文书书写

体温发热护理文书书写体温发热是指人体温度升高,通常为38℃以上的症状。

体温发热可能是身体对外界环境或内部疾病进行抵抗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可能是一种疾病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中,我们需要关注并正确处理体温发热的情况,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

体温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于感冒、流感、中暑、排卵、过度劳累、过度活动、药物反应等引起。

而某些疾病如肺炎、膀胱炎、结核病等也会导致体温发热。

对于体温发热的护理工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1.观察体温:护士在接触患者时,首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体温变化。

我们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等设备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另外,还可以观察患者是否有其他与体温发热相关的症状,例如咳嗽、头痛、乏力等。

2.给予适当的服药:对于因感冒、流感等导致的体温发热,可以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来控制体温。

但是,在给药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确定合理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

3.维持良好的环境温度和空气流通:在医院或家庭中,要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不过热或过冷。

同时,保持空气的流通也是必要的,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净化器来保持空气新鲜。

4.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体温发热会导致患者出汗和水分流失增加,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

因此,护理工作中要及时提醒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饮用温水、果汁或清汤等。

此外,合理的营养摄入也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要保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5.注意个人卫生:患者在发热期间往往容易出现出汗、体味等问题。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可以帮助患者擦拭汗水,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6.进行必要的疾病筛查:如果患者的体温发热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与医生一起进行进一步的疾病筛查和诊断,以确定患者的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在护理体温发热的患者时,我们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年龄、健康状况、病因等,并根据医嘱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指导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温 变化来制定或调整治疗方 案。
监测病情
观察体温变化可以监测病 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2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清洁体温计
使用前先将水银体温计用肥皂 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棉球擦干

准备测量
让患者排空腋窝,然后将水银 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 ,放在腋下夹紧,保持5-10分 钟。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体温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
01
体温是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 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记录体温 ,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或不适症状 ,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02
正确的体温护理有助于降低体温 异常对人体的影响,缓解不适症 状,促进康复。
对家庭护理的建议
定期测量体温
家长应定期测量宝宝的体温,了解宝宝的体温变化情况。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 等方法降低体温。
多喝水
高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鼓励 患者多喝水补充体液。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观察体温变化 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休息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
消毒处理
用酒精棉球擦拭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然后放
入清洁盒内保存。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记录体温变化
如剧烈运动、进食、冷热饮等,应在 测量前让患者休息30分钟以上,避免 影响测量结果。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 高热持续42℃以上2~4小时可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 体温的观察方法 • 异常体温的护理 • 体温观察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对病情的判断
01
体温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初 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 况。
02
高烧或持续低热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征兆,如感冒、肺炎等,观察 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 潜在疾病。
04
异常体温的护理
高热护理
总结词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高热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解开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等,以降低体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舒适。如果高热 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护理
总结词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腋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腋下温 度。测量前应保持腋窝干燥,避免穿着过厚或手臂活动等 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 紧贴皮肤,用毛巾等物品固定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10分 钟。腋测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需注意保持腋 窝干燥,避免汗液影响测量结果。
对护理效果的评估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护理 措施的效果,如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等是否有效。
如果护理措施得当,体温应逐渐恢复 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异常或反复波动 ,可能提示护理措施需要调整或存在 其他问题。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观察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VS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测量 口腔温度。测量前应保持口腔干燥,避免 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 。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闭 嘴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5分钟。口测 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 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智能体温计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护理学基础课件)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护理学基础课件)

(二)体温过低
定义: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低于 35℃以下称体温过低。 1、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
(二)体温过低
2、分期: 轻度 32-35℃ ; 中度 30-32℃ ;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消失 致死温度 <25℃
3、症状:发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紊乱, 昏迷。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临床常见热型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持 续数日又逐渐降至正常,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称波状热。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 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有规律的交替出 现,称为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2、发热过程及症状
分为三个阶段:
特点
表现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温
上升。
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 寒战(骤升、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体温维持 在较高水平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 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尿量 减少
③退热期
散热>产热,体温 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 度降低(渐退、骤退)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1次 (2) 保暖:室温、保暖、暖箱 (3)尽快去除病因,做好抢救准备 (4)给与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 抗力
四、体温的测量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主讲人:张晓含地点:护士站一.概念:一般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的温度,又称体核温度。

二.体温的相对恒定取决于产热(以化学方式,主要器官内脏安静骨骼肌运动散热辐射传导体标温度>外界气温对流蒸发--------体表温度<外界温度㈠正常体温:临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

(直肠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1、正常范围口温 36.3℃—37.2℃腋温 36.0℃—37.0℃肛温 36.5℃—37.7℃2、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不超过0.5℃—1.0℃影响的生理因素:①昼夜差异清晨2—6时最低,下午14—20时最高②年龄一般儿童的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偏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环境影响。

③性别一般女性的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约高0.3℃,月经来潮下降约0.2℃--0.3℃,后期处于最低,排卵日最低。

④环境⑤活动活动使骨骼肌强烈收缩,产热增加,体温升高,因此临床测量体温应在安静状态下。

⑥药物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而降低体温,所以麻醉手术或术后应注意病人保暖。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

㈡异常体温1.体温过高(1)概念:又称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程度诊断低热 37.3℃--38℃(以口腔温度为例)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 41℃以上3.发热的过程a.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伴寒战。

b.高热持续期表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皮肤干燥,R加深加快,心率增快,头痛头晕甚至昏厥,谵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c.退热期(散热>产热)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骤退:指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而丧失大量汗液,对于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

体温护理措施

体温护理措施

体温护理措施体温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护理中,体温的监测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温护理措施,包括维持正常体温、监测体温变化、评估发热程度、增加摄入水分、保持舒适体位、调节室温、保持清洁卫生、观察病情变化、报告医生处理和提供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维持正常体温正常的体温范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前提。

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给患者提供适宜的室温和湿度,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二、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包括温度计的使用和观察。

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评估发热程度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和护理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发热程度,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四、增加摄入水分发热会导致人体水分蒸发加速,容易造成脱水。

因此,应增加患者的饮水量,以补充体内水分。

同时,应注意患者的饮食搭配,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五、保持舒适体位患者应保持舒适的体位,有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翻身和拍背等护理措施,以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调节室温室温的调节对于患者的体温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季节变化,调节室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体温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体温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体温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等指标。

在医疗护理中,观察和护理这些生命体征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调整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是人体内部组织与环境之间热量交换的结果,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体温的正常范围为36℃-37.5℃。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体温:在观察体温时,应选择适当的测温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窝测温、耳温和肛温等,选择方法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判断。

在测温之前,应确保患者休息好,避免食物、饮水、咖啡因等因素的干扰。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消毒的测温仪器,以防止交叉感染。

观察期间应及时记录并记下体温数值。

2.分析体温变化:体温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

持续升高的体温可能表明炎症或感染的存在,而持续降低的体温可能与一些疾病如中毒、休克等有关。

因此,在观察体温变化时,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3.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维持或调节体温。

当体温升高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冰袋等来散热;也可以给予药物如退热药物以降低体温。

当体温降低时,可以采取保暖措施,如给予保暖毯、调整室温等。

在采取护理措施时,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反应,避免过度降温或升温。

4.监测热量摄入和消耗:体温的维持还与热量摄入和消耗有关。

患者需要获得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体温。

因此,要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此外,要注意监测患者的代谢情况,避免过度消耗热量,如在高热状态下,患者可能出现代谢亢进,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等。

综上所述,观察和护理体温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体温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因此,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体温观察和护理的重视,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简述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要点

简述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要点

简述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要点
体温过低(低于36摄氏度)的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来保持体
温正常。

以下是护理要点:
1.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通常每4小时测量一次。

如果体温过低且低于正常基准值,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2.保持环境温暖:将患者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避免寒冷的空
气和寒冷的表面接触。

使用电热毯、加热器或暖气设备来提供额外的温暖。

3.保持室内温度适合:将室内温度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一般
为20-22摄氏度。

4.使用保暖措施: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被褥和暖水袋,注意保持
患者的身体暖和。

也可以使用加热的毛巾或热水瓶来给患者提供局部温暖。

5.避免寒冷环境:避免患者接触寒冷的物体,如冰水、冰袋等。

6.监测体温变化: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
理方案。

7.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发冷、乏力等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

8.保持患者的充足营养: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以帮助
患者增加能量和体温。

9.保持患者的衣着干燥:及时更换患者的湿衣物,保持其衣着干燥。

10.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医生的治疗建议,给予患者药物、注射等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体温。

记住,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生理状态,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患者免受寒冷的影响。

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过低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请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医疗常识培训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医疗常识培训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28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1、物质代谢的改变
❖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血糖↑ ,乳酸↑ ❖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温升高。
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温升高。
昼夜: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实验表明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 可能是生物节律 的控制中心。
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生理性体温

升 高 的
病理性体温
发热 多数病人
(体温 = gt; 调定点)
? 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
过热 发热 (hyperthermia)
(fever)
病因 无致热原
(产热↑、散热↓、中枢损伤)
发病 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
(被动性体温↑)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 发热的定义:
•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的 病理过程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T > 37℃
POAH
传入N
37℃
T<37℃
传出N
散热
(汗腺、皮肤血管、呼吸)
传出N
产热
(骨骼肌、肝、甲状腺)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准备
1.护士准备 2.病人准备 3.用物准备 4.环境准备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备物检查
测量体温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操作规程〗
检视读数
检查消毒

舌下热窝
腋温测量法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注意事项〗
检((查31))体若测温病量计人体是不温否慎前完咬,好应破,清水体点银温体柱计温是,计否应的在立数3即5量℃清,以除并下玻, 测璃(量碎5体)屑温测,前肛避2温免0~方损3法伤0分禁口钟用腔应于黏避腹膜免泻;剧、口烈直服活肠蛋动或清、肛或进门牛食手奶、, 以进术保冷后护热病消饮人化、;道做慎黏冷用膜热于敷并心、延肌沐梗缓浴塞水、病银坐人的浴,吸、以收灌免;肠刺病等激情。肛允 许门(,引2)进起婴粗迷幼纤走儿维神、食经昏物兴迷,奋、以而精加致神快心异水动常银过、的缓口排。腔出插疾。入病肛、表 口鼻手勿术用、力张,口以呼免吸损者伤及肛不门能、合直作肠者黏测膜体。温时, (医(4护6))人腋新员下入应院有守病创候人伤在每、旁日极,测度防量消止体瘦发温者生4意不次外,宜,连采并续用不测腋宜量温 测3量日法,。3日后体采温用正口常腔者测改量为。每天测量2次。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临床常见热型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
• 评估 • 降温措施 • 加强病情观察 • 饮食调养 • 保持清洁和舒适 • 安全护理 • 心理护理 • 健康教育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临床常见热型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以上,但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温差达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 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生命体征之体温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之体温观察与护理

体温观察的记录与解读
记录
每次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 日期、时间、体温值。
解读
观察体温变化趋势,如持续高热 或低热,应及时就医。
03
异常体温的识别与处理
高热与降温护理
01
02
03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湿毛巾敷额头 、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 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
根据医生指导使用退热药 ,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 酚等。
01
确保病人在接受体温测量时,有 足够的隐私保护措施,如使用床 帘、屏风等遮挡物。
02
在测量体温时,应尊重病人的尊 严,避免在公共场合暴露病人身 体或进行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遵循医疗护理规范
医护人员应遵循医疗护理规范,定期 记录和监测病人的体温,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测量体温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 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测量结 果不准确或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体温的异常变化可能反映身体的 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因此对体 温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医学中的
重要内容。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平均值为36.5-37.5°C。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下, 体温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 ,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男性的体温略高于女性。
体温的正常范围也会受到环境、 活动量、饮食和情绪等因素的影
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
玻璃水银体温计
耳温枪
精度高,但易碎,使用时需小心轻放 。
适用于婴幼儿,但测量结果可能受耳 垢影响。
电子体温计
快速、方便,但对电池依赖性强,需 定期更换。
测量体温的时机与频率
每日定时测量
如早晨起床时、午饭后、晚上睡 觉前。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学说课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学说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2分钟
布置作业
10分钟
总结测试
70分钟
任务实施
5分钟
任务引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1分钟 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预习体温的产生及调节机制
提问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冷”
任务1:评估王同学病情, 提出护理问题。
综合性 评价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 重难点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 激励、唤醒和鼓励!
——第斯多惠
谢谢各位评委
任务2:实施护理措施。
任务3:判断王同学的热型。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布置作业 边讲边演示
角色扮演 图片展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模拟病房分组练习
布置作业 实践教学
小组合作
反思讨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小儿:2-3CM
酒精擦浴 波状热、回归热
通过新知识的回顾,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提升知识点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布置作业
以问题为中心 分组讨论
病例讨论
患者李某,女,38岁,持续高热1周, 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与上午 8时收入院。入院时体温40℃,脉搏110次/分 钟,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 口唇干裂,食欲不振。上午8:20给与退热剂 后,体温降至38.9℃,下午2:00体温升至 39.8℃,大量出汗,口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低
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低于35℃称体温不升
原因: 散热多;产热少;中枢受损
环境温度过低;新生儿;全身衰竭;中枢性;休克、极度 衰竭、重度营养不良用退热药以后
临床分期:
轻度:32-35 ℃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护理
收集患者资料 降温措施: 低于39℃:通风、调整盖被、限制活动 高于39℃:采取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观察;伴 随症状;原因及诱因;观察降温效果; 记录液体出入量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补充营养和水分:注意营养与水分的摄入,每日 约3000ml,少食多餐,必要时静脉补液 促进患者的清洁和舒适:休息;保持皮肤清洁, 及时更换衣被;加强口腔护理;高热要防止压疮 安全护理 心理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课时目标: ➢ 掌握相关名词:生命体征、发热、稽留热、驰张热、
间歇热 ➢ 掌握体温的正常值及发热程度的判断 ➢ 熟悉常见热型、发热的过程及临床表现 ➢ 掌握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 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掌握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方法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特点: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 伴寒战。 骤升: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渐升: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
高热持续期:特点:
表现:热性面容;心率增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 谵妄、昏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 口干、尿少
口腔:37.0℃; 直肠37.5℃ ;腋窝36.7℃ 正常情况下,个体的体温比平均温度增减0.3-0.6℃
°F=℃×9/5+32 ℃=(°F-32)×5/9
生理变化
(1)昼夜因素;(2)年龄;(3)性别; (4)肌肉活动;(5)药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评估 体温过高 1.定义:又称发热,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
体温的测量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 , 应清点体温计数量 , 并检查有无破损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 合作者,禁用口腔测温,在测温时,护士应守护在旁并用手扶托, 以防体温计失落或折断。 ❖3、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禁用直肠测温, 坐浴或灌肠后,应间隔30分钟后,方可测直肠温度。 ❖4、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冷热敷等;发 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应查明原因并在病人床旁监督测量 , 必要时作肛温和口温对照,予以复查。
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
症状:皮肤苍白、口唇耳垂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
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护理:
(1)提高环境温度: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合适的环境温度;
新生儿置温箱;给予毛毯、热水袋等;热饮;摩擦。
(3)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一次。
治疗性低温要防止冻伤。
体温的测量
5、病人如不慎咬碎体温计而吞下汞时 , 应立即清除口 腔内玻璃碎屑 , 以免损伤唇、舌、口腔及食管和胃肠道 粘膜 , 随后口服蛋清或牛奶 , 使蛋白与汞结合 , 延缓汞的 吸收。病情允许者可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 如韭菜 ), 促 进汞的排泄。
6、传染病病人应用专用体温计 , 并单独进行清洁、消 毒 , 以防交叉感染。
(4)心理护理:
体温的测量
三、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1.水银体温计
根据刻度分类: 根据测量部位分类:口表、肛表、 腋表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体温的测量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一、单独使用的体温计:浸泡,使用前取出 二、集体使用的体温计:两次浸泡,擦干备用 2.体温计的检查:定期检查
7、新入院患者每天测量4次,连续3天若正常改为每天 2次;手术患者前天8pm测量体温,术后每天4次,连续 3天若正常改为每天2次。
体温的测量
(三)测体温的方法 目的:判断;监测;协助诊断 评估:是否存在影响测量准确性
的因素 计划:病人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体温的测量
测量方法 部位
体位
时间
口温 腋温 肛温
舌下热窝
腋窝
插入肛门 3-4cm
紧闭口唇,用鼻 3min 呼吸
紧贴皮肤,曲臂 10min 过胸夹紧
侧卧、俯卧、屈 3min 膝仰卧位
生命体征(vital signs):指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温: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是身体内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 体核温度 体壳温度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的形成 热的产生与散失: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体温的调节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下降期:特点 表现:大量出汗、偶然有脱水现象(血压下降、
脉搏细速)
骤降:数小时内恢复正常,注意观察并适时采取措施 渐降:数天内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 伴随症状:寒战;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肿痛;
出血现象;单纯疱疹;意识障碍皮疹等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热型:各个点体温在体温单上绘制成曲线的形状
节中枢的测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2.原因:
感染性发热: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 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热、中枢性
发热等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机体最高耐受热:40.6-41.4 ℃
稽留热: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多 见于肺炎、伤寒、儿童肺结核等 弛张热: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多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很大,多见于疟疾、成人 肺结核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多见于流行 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体温过高的评估及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