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_为什么看不懂毕加索
陈丹青语录,艺术家是最狂的
陈丹青语录,艺术家是最狂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名人名言、经典语录、人生感悟、励志名言、励志的话、爱情名言、英文名言、读书名言、人生哲理、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elebrity quotes, classic quotes, life insights, inspirational quotes, inspirational words, love quotes, English quotes, reading quotes, life philosophi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陈丹青语录,艺术家是最狂的1、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陈丹青语录篇11、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全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都是权力问题。
――陈丹青《谈话的泥沼》2、我自知识见寡陋。
友人笑说:这算什么?各地宾馆多的是,按宾馆的级别而分年龄姿色身材的“档次”,我所去的宾馆在那一带要算是“高级”的,姑娘自然也就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夜夜上班,白天不出门的。
――陈丹青《剩余的素材》3、我所谓的“权力”,不是说谁在欺负谁,谁在受欺负。
说破了,所谓体制,就是饭碗。
四十多年前毛主席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今日,体制警告大家,并成功地使大家随时随地自我警告:“千万不要忘记饭碗。
”――陈丹青《退步集》4、可是人的心理线索很复杂,既通向熟悉亲切的,有认同感的历史景观,又会迷失在异己的,陌生刺激的新奇景观。
一百多年来,中国持续发生剧烈的西化和现代化运动,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发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景观变化,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开始模糊混乱断裂,到了今日,我们几乎找不到自我的线索了。
――陈丹青《退步集》5、我不知世界各国可有其他古遗址如希腊,城郭历然,柱石遍野,裸裎着前生的骨骸,成全来世的凭吊与赏看:古埃及更古,遗迹多为神庙,玛雅故址倒也完好,巫气太重,都不及希腊城邦的废墟堆,处处留情,给你怀想当初的盛世与人烟。
那些年走在曼哈顿,举目仰看,忽儿想:这超级城市总有溃亡的一天吧,数千年后,谁元万里迢迢飞过来,只为瞻仰形销骨立的钢精水泥群?――陈丹青《无知的游历》6、您是否害怕太有思想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做老婆会怎样样?陈:听这意思,男人们以为自我很有思想么?我注意到,今日的许多女子要比男子有思想,所以问题可能是:“这样的男人做老公会怎样样?”――陈丹青《退步集》7、齐白石先生去世后,他的手稿草图和晚年的精品,全都捐献北京画院,几个月前,我有幸亲眼看到这批珍贵的文物,总有上千份吧,居然还像半个世纪前那样,以最简陋的方式,就像我们家里收拾早年的信札账单那样,折叠着,放在旧信封或破烂的塑料袋里。
为什么我们体验得越多,得到的却越少?
为什么我们体验得越多,得到的却越少?大公司让实习生轮岗,希望他们找到自己想做的,但很多人轮岗轮晕了。
为什么当我们想体验的东西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过去一段时间的职业咨询,我时不时地碰到这样一些同学。
一类是特别想进咨询类公司的同学。
为什么想进咨询呢?回答是咨询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解决各类问题,觉得比本专业狭窄的方向更有意思。
我问:“看过各行各业,如果你觉得都差不多怎么办?”……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我问了个外星球问题。
另外一类同学是问“选择xxx 工作将来限制大不大?”,因为他们想体验更多东西,怕入了某行以后方向就变窄了。
第三类同学是履历上有非常丰富的经历,各种项目经历、出国经验、公司实习,他们的问题是“尝试了很多,我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仔细寻根一下,这三类问题貌似都和“体验更多”相关。
前两类是想怎么体验更多,后一类是体验很多后迷惑了。
因此我想今天来谈谈关于更多体验这件事儿,和大家探讨。
一、“体验更多”与“微妙之境”我想自己还是理解很多同学“想体验更多”的心情的。
一来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流动顺畅和交通发达的时代,电视、媒体和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商业社会也生产了很多东西鼓励我们去体验和消费,从各类美食、各类活动到环球旅行。
现在很多家庭也富裕了(我看到很多同学很小就有了出国旅游、学习等经历),所以我们可以负担更多的尝试和体验。
另一方面,作为年轻人,我们当然对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思维和学习速度也快,所以想尝试更多是非常自然的。
有一天我问自己:“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第一份工作,我会去做什么?”我的答案是“好像我也会选 Consulting (顾问),虽然知道自己注定会离开那里”!呵呵……但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
第一类现象就是那些体验更多后迷茫的朋友,他们想通过“体验更多”来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很明显,“体验更多”没把人搞明白,反而搞晕了,愈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随便插一句:这也是很多公司综合类管理培训生项目的困惑。
陈丹青名人语录
陈丹青名人语录陈丹青名人语录大全1.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
搁现在,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
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
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陈丹青2.知识的封锁与匮乏,使人失落,书籍的杂乱与无序,同样使人失落。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话说在有书可读的年代。
……这可能是一个书籍不断增多,而书籍的影响日渐萎缩的年代。
--陈丹青《荒废集》3.笨,可能意味着无保留的相信、激情,源自无可劝说的真挚。
--陈丹青《无知的游历》4.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
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5.翻译不看你懂多少外语,而是考验你中文怎样。
--陈丹青《荒废集》6.年轻人真的要很珍惜青春。
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段时间过了不会再有了。
人的成长其实不是知识,所有的成长背后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他知道时间过去了。
所以你想做什么,你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到。
二十五六岁以后其实已经晚了。
” --陈丹青《微博》7.我不记得遇到过让我厌恶的同性恋。
某些同志让人厌恶,但绝不因为他是同志。
异性恋,那些所谓“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不也有太多叫人厌恶的家伙么? --陈丹青《陈丹青谈同性感情我们远远不了解人性》8.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
--陈丹青《退步集》9.老有人来问我,你是怎么成功的?妈的我没想到成功。
我画画,因为我喜欢。
我不记得小时候有过“成功”的说法。
成功观害死人。
你要去跟人比。
第一名还是第二名,挣一亿还是挣两亿......我对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没有反应。
画家陈丹青的经典语录
画家陈丹青的经典语录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那么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文风语录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画家陈丹青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画家陈丹青的经典语录精选1) 开发房地产是一回事;盖更多的房子给人住,又是一回事,别给弄混了。
2) 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不要拿筷子敲碗。
3) 做事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狂吃喜欢的食物还是闹脾气。
4) 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是错的,没有主语:为人民服务?您是谁?5) 有礼貌应该是对所有人,无论是上司、长辈、餐馆服务员或是路边捡垃圾的老者。
6)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7) 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8) 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9) 学无止境,不仅要学书本知识,更要学会怎么待人处事,社会远比你想像的要复杂。
10)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最新陈丹青的经典语录1)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否则会显得很没礼貌。
2) 记者问:“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同意吗?陈丹青答:“男子无德便是才”,你同意吗?3) 停车要入位,给别人开车门留好空间,车头向前,方便离开。
4) 捡东西或者穿鞋的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5) 人只要是坐下来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都是“谈自己”。
6)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
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
7) 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8) 别人给你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9)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辩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10)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11)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
陈丹青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坚持做自己的陈丹青一、人物简介1.人物经历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2.艺术经历(1)艺术启蒙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陈丹青访谈
陈丹青:我居然能画到今天谢天谢地一切都被规定了,何来责任?记者:这些年,你和这个国家的关系怎样?陈丹青:我是北京一介合法居民,这就是我与“国家”的关系。
记者:你曾写过,出得国门,“整个人自由了,但关键是,接下来,你拿自由做什么?”而回国后呢,称心如意吗?陈丹青:回国后得到部分言说自由,虽然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会奉命删除若干字句,但仍然能够言说,能够出版,尚未被完全禁止。
这就好,这就是国家的进步,至少进步到略微接近—注意,我说的是“略微接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言说状况。
我不觉得住在这国家“不称意”,不觉得有离开的理由。
记者:十年后再回想,清华事件算是你这十年中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吗?陈丹青:没那么严重。
辞职只是私事,谈不上转折点。
媒体渲染这件事,不是因为我,而是全社会对教育不满。
但大家都知道,不会有一件事、一句话,足以使今日教育发生“关键的转折”。
记者:清华事件之后的公开发言,是基于对时代的责任感吗?陈丹青:一个人被要求做他厌恶嫌烦的事,于是犟了几下,骂了几句,就算责任感?太严重了。
事实是,虽然我曾被封为“责任教授”,却不知道责任在哪里:一切都被规定了,我连续四年招不到半个研究生,何来责任?记者:现在的你,多被人看见的一面是写作,画画是否已不能完全表达自己?陈丹青:我不能画一幅画表达对考试的怨恨。
就算能,那一定是很糟糕、很滑稽的一幅画。
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记者::对于时间,你现在是否有种紧迫感?陈丹青:活到近六十岁,瞧着时间少下去,顶多有点芜然,谈不上紧迫感。
谁不会老下去呢?记者:你曾说,中国一百年来,整体看,除了个别人物,没有哪一代是自我完成—要不给时代糟蹋,要不自己糟蹋。
那么,严苛一些地看待,你算是被糟蹋的其一吗?陈丹青:我的父辈,全被糟蹋了,就是说,在他们的壮年,二十几岁到将近五十岁,都在挨整,或者整人,都在荒谬的岁月中,荒废一生。
我很幸运,青少年吃点小苦,壮年晚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我可没被糟蹋,虽然我也并未“完成”。
陈丹青谈毕加索
陈丹青:我们为什么不懂毕加索?著名画家陈丹青曾应“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之邀,发表过一场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
陈丹青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同时将他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透彻见解,借助艺术探讨传达给听众。
整场讲座既有绘画艺术领域的信息输出,更兼具社会文化层面的思维推进。
被遮蔽的历史,历史的碎片,现在能够有机会把它们粘连起来是珍贵的。
懂与不懂是个永无止境的问题,想去懂的前提是要有相对完整的文脉和理解其所在的文化生态。
至于懂到什么程度,是每个人自己创造的,是无法衡量的一件事。
我觉得我不但连毕加索不懂,董其昌不懂,而且越来越不懂中国,有谁敢说我住在中国就一定懂得中国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是错位进行的,造成我们认知上的困境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
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生,1973年他去世时我正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毕加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画。
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些前辈曾经住在法国留学,像徐悲鸿,徐悲鸿就是很早说出来对毕加索和马蒂斯不懂的人。
他不但不懂毕加索,还讨厌毕加索,他喜欢的是古典艺术。
1949年以后,新中国对文艺十分重视,但文艺创作从模仿西欧转到模仿苏联。
到“文革”结束,中国恢复了正常的市民生活和文化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了19世纪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印象派画家,像米勒、柯罗等。
这些直接影响到后面我们画的东西。
可是等到1982年我第一次到纽约,进入大都会美术馆,我发现毕加索在西方早就过时了。
当你在西方的博物馆根据时间脉络看,毕加索相当于中国的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年代。
毕加索不是过时了,而是已经进入了历史的背景变成了一个山峰,变成了一个记忆。
他不再是一个问题。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跟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有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错位进行的,有一个时差。
所以错位和时差是我们认知困境的原因。
认知像毕加索这么丰富而矛盾的艺术家,是需要时间的话说回来,毕加索在西方绝大部分民众看到未必喜欢,在他的时代更看不懂。
一文让你读懂毕加索: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
一文让你读懂毕加索: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作者:丹尼尔来源:丹尼尔先生(MRDANIEL777)毕加索,现代艺术的代表,艺术史上无人能及的里程碑。
他的名字早已冲破艺术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甚至生活态度:当你说「这个很毕加索!」所有人都会心领神会。
他作为唯一在世就见证自己作品进入卢浮宫的第一人。
要论名气和财富,世上没有第二个艺术家能跟毕加索相提并论。
他赶上资本主义黄金时代,艺术品价格飞涨,年纪轻轻就靠画画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曾用一张静物画就在法国南部买了度假别墅,顺便带火了当地旅游。
毕加索如此重要,但极少有人能理解他的绘画,以至有句笑谈:「世上没听说过毕加索的人,不超过5个,能明白他画了些什么的,也不超过5个人。
」面对毕加索的很多作品,几乎所有人的第一感觉都是——看不懂,这也能算艺术吗?如果你有这个疑问,说明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毕加索的很多作品,确实是因为它是毕加索画的,才重要,才有价值。
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年是毕加索诞辰140周年。
本期就以全新视角解读毕加索,这个世界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也是人类史上绕不过去的艺术大师。
艺术不是真理,而是一种谎言但这谎言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Pablo Picasso1881.10.25 – 1973.4.8毕加索就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一出山就已是顶尖高手。
10岁的时候,毕加索的素描就比美院老师画的还好。
14岁时他参加艺术学校考试,一天时间,就画完了别人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作品。
First Communion, Picasso,15岁画16岁那年,西班牙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告诉他:你不用再参加考试了。
毕加索还没成年,整个西班牙的美术教育,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他的了。
Science and Charity, Picasso, 16岁画但只有天赋,还远远不够。
1900年,19岁的毕加索孤身一人,从旧世界西班牙,来到新世界巴黎。
如同怀春的少年,憧憬爱情,自信满满,却不知道真爱为何物。
人物素材积累之一——陈丹青
陈丹青人物介绍陈丹青(1953年-),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
祖籍广东,1953年出生于上海。
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重大事件陈丹青一共制造过两次舆论轰动。
第一次是1980 年,27岁他推出《西藏组图》。
当时的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中国油画摆脱苏联油画风格的影响,向西方写实手法转变的标志。
第二次是2004 年,51 岁的陈丹青因不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招生体制而毅然离职。
一封犀利激进的离职信使陈丹青再次成为中国画坛最有脾气的艺术家。
素材积累●说陈丹青的出走——现代中国以自由主义精神深刻思考的坚定先行者●说素描批判——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我有时候真想写本《素描批判》。
不好像现在那样把素描作为金科玉律。
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中有如此地位,与徐悲鸿有关。
徐悲鸿好像说过,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陈丹青“素描批判”的言论,冒犯了大师,也触犯了现行美术教育的“金科玉律”。
大师的话振聋发聩,但不是每一句;“金科玉律”掷地有声,但不是每一处。
如果大师说,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一切”就值得商榷;如果美院招生,素描必考,这“必考”也未见合理。
“一切”在学术的话语里显得武断,“必考”在制度里显得“僵化”。
事物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
突出共性,亦兼容特性,才是正理。
没有素描基础的陈丹青,美院破例接受其读研究生,而后成为著名画家,正是正理结出的正果。
陈丹青批判素描,千万不要理解为他否认素描是基础。
任何学科,都有基础,都需基础,只是盖什么房子要怎样的基础,在怎样的地基上打怎样的基础,这就值得科学地分析论证。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经典语录陈丹青经典语录1、我真想知道是什么因素、在什么时刻、他们的胡子开始萌生,并确认为络腮胡子,而我却没有。
回答记者问什么时候萌生艺术年头,并什么时候确认自己是艺术家。
2、明星挺好,有个别人猖狂,欺负人,但决不会比贪官更猖狂,更欺负人。
哪位明星使一回性子,众人就吐口水,要他道歉。
中国人到了欺负弱者,欺负站在明理的人,立马个个义正词严。
3、上网、看杂志,都没有问题,那是另一种阅读方式。
但以可怜的一点阅读经验,觉得看书的经验仍然不可能代替的。
读书不代表学问,不代表见解,更不意味着人文水准。
4、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公共事务时,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
5、今天,全国的院校,全国的教育,大谈人文可是大家要知道,一个民族忽然要来大谈人文,不是好事情,正好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
6、我不记得遇到过让我厌恶的同性恋。
某些同志让人厌恶,但绝不因为他是同志。
异性恋,那些所谓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不也有太多叫人厌恶的家伙么?7、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什么也拦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8、《断背山》真的不是关于同性恋,而是关于压抑,关于那个时代。
李安刷新了牛仔文化,他深知什么是压抑。
在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异性恋们也压抑得一塌糊涂啊。
9、放松**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
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10、连续剧你不要批评它,不要当它是艺术,它就是生活。
你给我看电影,我马上计较哪个镜头没用好,哪个光没用好,连续剧你计较这些干什么?多深多浅,我不计较。
我不喜欢,换台就是了。
11、国画的国字,贬了,国画的画字,除了生财,唯剩下两件法宝:一是工具,二是图式凭借国画**尘埃落定的历史能见度,我们想起了伟大的古典传统。
陈丹青:认清艺术,要两三代人才能醒来
陈丹青:认清艺术,要两三代人才能醒来前面的话上一集以“传统沙龙学院派vs印象派”稍微探讨了下法国画坛的“规范与偏离”问题,这一集,接着继续聊。
中国人论画,讲究“神似”;西洋画则重“形似”,法国沙龙画派就是代表。
拿破仑三世大爱的卡巴内尔,正是沙龙画派的宠儿,如今在美术馆中却成了印象派的陪客。
但19世纪,不管沙龙画派和印象派在法国争得如何不可开交,一度都不被中国所接受,而另一“逍遥者”巴比松画派,在当时的中国倒是颇受欢迎。
这其中,有多少历史的“道理”和“不讲道理”,不妨听陈丹青一讲。
《局部》第二季第三集:昏睡与醒来上一集介绍了梅索尼埃和勒帕日,不晓得大家喜欢不喜欢。
我呢,偏爱勒帕日,因为他的画富于情感。
但是表达情感不是绘画最重要的特质,这层道理要说下来呢,太费周章,不容易说服人,暂且不表。
1.伟大的规范X 2中国人论画,梅索尼埃属于“能品”大师。
文人画家推崇逸品、妙品、神品,“能品”是个贬义词。
工匠画被贬为“匠气”,意思无非是说:功夫好,你很能画,没有格调。
西洋画首重能品。
重刻画、重形似,能品是第一条,没有大量的能品,谈什么逸品和神品。
中国的百年油画,要是没有大量的能品垫底,其他免谈。
如果能品是一个褒义词,印象派德加也算一位,谁都服他,他的气质、才华,他的叛逆性、现代性,远远超过梅索尼埃,现在你去问法国人、欧洲人,梅索尼埃和勒帕日被淡忘了,但人人知道德加。
沙龙画家几乎全是能品画家,我们今天来介绍沙龙的宠儿——卡巴内尔。
他比马奈大八岁,当时是法国画坛正宗的规范,一度成为楷模。
请看这幅《维纳斯的诞生》,多么漂亮,维纳斯就像一块奶油蛋糕,横躺着,性感、羞涩,好像我们闯进了她的卧房,撞上她刚刚醒过来,可是她的床呢,居然是海浪。
这幅画,将十九世纪的世俗幻想和古代神话,完美结合,同时,完美地偷换。
维纳斯的诞生(局部)1863年,它在巴黎春季沙龙展出,震动巴黎。
拿破仑三世喜欢坏了,两万法郎买回家去挂着。
卡巴内尔呢,因此连续获得,荣誉军团高等骑士勋章,当选美术院院士,成为教授。
陈丹青,我们为什么要画油画
随着时空的变迁,在中国“油画”一词内涵显得丰富而笼统,如今人们可以通过诸多渠道进入它的领域。
它既可以特指一种材质,一项技术,一个画种;又可以特指一门专业,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或者一项产业,一个工具,一种权利......这些由它衍生出来的诸多角色连同它相关的经验谬误一起,干扰着我们的认知。
如何回溯到油画的根源,捋清它的脉络,最后找到油画的当今位置而避免囫囵吞枣,就必须依赖完整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理性的治学态度作为手段,慢慢的将其“剥离迷障”。
2012年4月9日陈丹青在中国油画院跟师生们面对面的就“油画”的话题展开交流,作为一名油画家历经文革,插队,考学,成名,移民,回国,任教,辞职,写作......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后,立足当下的视角,反躬自问“我们为什么要画油画?”引发了在场者的激烈讨论和深入的思考......“ 今天油画在学术上非常矫情,繁琐,在经济上变成一个天文数子”,所以最后我会有逆反的情绪,问题这么复杂自问我们为什么要画油画?答案就是喜欢......我想诸位也会给我一个答案。
”正文:陈丹青:现在来油画院好严重哦,去年四月份我来油画院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山西去画画,画到五月初,一直到现在差不多一年之中我又没怎么画过画。
我起了这个题目,其实还是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因为油画的话题已经很烂了,所有画油画的人都谈论过油画,中国我记得比较有规模的谈油画离今天快有三十年了,85 年黄山油画会议。
当时我已经在纽约,一方面我很高兴,一方面又很不适应:高兴的是当时八十年代刚过,油画居然变成这么重要的话题,搞到黄山去开会,不适应的是我当时已经到了纽约,发现在纽约没有油画这个问题,只有绘画。
没有人在乎你是水彩画家,油画家,还是版画家。
当时我正在一个错位当中,一个是西方的包括欧美共同构成起来的艺术环境,一个是非常中国本土非常国情的一个话题——油画。
油画是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很不适应。
到了2000年回来,包括九十年代回来后越来越惊讶,油画在中国已经变成一个群体,一个行政机构,几乎变成了官方名词,一个权力的代名词!我第一次听说有中国油画协会,当然我知道中国有国画院,我体谅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强调画种是为了区别国画。
历史趣闻揭秘天才画家毕加索死因 长时期的纵欲过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天才画家毕加索死因长时期的纵欲过度?
导语:毕加索是西班牙一位天才画家,1973年逝世,享年92岁,他在生前有很多故事,很多画家只会默默作画、风格单一,而毕加索确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
毕加索是西班牙一位天才画家,1973年逝世,享年92岁,他在生前有很多故事,很多画家只会默默作画、风格单一,而毕加索确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著名画家毕加索死因是什么呢?
毕加索非常热爱锻炼身体,可以说是因为高龄导致他的逝世。
有位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向大家揭露了毕加索一些轶事,她所认为的毕加索是位比较粗糙,没有责任感,自私自利,诡计多端的一位,她也在书上说:“毕加索曾经有过一次同性恋”,后来他所谓的同性恋因离开而告别,因此毕加索还遭到了“被报复”,阿里亚娜还在书中写到:“毕加索曾在巴黎街头与一位17岁的少女——玛丽相遇”,萌发了想跟她在一起的念想,并对玛丽介绍了他自己,并告诉她说:“您和我在一起会出名,而且会很幸福的”,但是,当时的毕加索是有妻子的,每次与妻子一起度假时候就把玛丽安排到附近,白天,毕加索会让玛丽出去当模特,晚上便与玛丽出去约会。
从那开始,毕加索就开始纵欲,变得非常可怕,但是这次出轨并没有让她和玛丽在一起多久,后来他们两个也分开了。
正是因为这样,让很多人都认为长时期的纵欲也是导致毕加索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的创作当中很多灵感是来自女人,感情因素是促进他爆发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线”,毕加索和妻子雅克琳结婚后又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他的妻子非常激励和被迫导致他与死神相互交错,在他生命最后一年里,他的妻子“神经不正常”使他非常心痛,这也会影响了他的创作,但是,谁也摆脱不了高峰过后的衰退期,这个原因对毕加索打击很大,
生活常识分享。
毕加索
极端简化,线条主义。
在《舞蹈》(1909)中,受希腊瓶画艺术的影响,虽然人物在浓烈颜色的衬托下显得孤立,而色彩的跳跃造成视觉的颤动与人物造型的动势依然是我们感觉到其中的空间与运动。
把线条主义发展到最极端的是《舞蹈2》(1932-1933)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让海魂衫风靡全球,让白鸽成为了和平的象征,当今十幅最贵名画,他独占三幅,还活着看见自己的作品被端进了卢浮宫。
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根,逆袭之路江湖上已经有了各大主流门派,高手云集。
传说,毕加索出生的1881.10.25晚上,刚出生浑身青紫,没有哭声,毫无气息,以为是死胎,准备放弃。
叔叔深吸了一口雪茄,对准鼻孔一吹,活过来了。
此子以后必成大器。
名字:帕布罗.迭戈.荷瑟.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之前那个救命恩叔再次出现,对毕加索的人生产生了又一次重要影响,西班牙巴塞罗那高等美术专修学校,16岁在全省美术大赛上凭借写实、构图获得冠军。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二维平面展示三维世界。
传统:透视法,模拟人的眼睛,近大远小的原则,所有的线条都会在远处交汇成一个点,而向这个点飞奔而去的线条就会造成空间深入的感觉。
(最后的晚餐)不用透视法,二维的平面里展现三维的东西,把人分成好多块,每一块都画上了不同的角度,比如正面的脸上画一个侧面的鼻子,正面的胸脯上,画一个背面的扭曲,在一个平面上看到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角度啦~就叫他立体主义吧笑里藏刀(哭泣的女人),除了很丑以外,还看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他先是把一个人的脸分成几块,然后每一块都用不同的角度去填充它。
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新招:他把一个人脸上表现的和心里想的全部去都画了出来。
眼睛是楚楚可怜的,但是嘴上却像是咬着手帕一样,恶狠狠,阴森森,心是看不到的,但是毕加索却又本事把它画出来,怎么红?制造已经很红的假象。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以下是关于陈丹青经典语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陈丹青经典语录1、“科以人传科尤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解释起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这博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可要是你没啥名堂,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你这家伙是个什么料,可想而知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高人一等的那张脸。
2、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
西方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但私下很纯朴、真实。
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好”必须牺牲很多东西,如果反抗,就得把“好”作为代价。
中国人的人格不丰富,太单面。
3、中国的一切都没有充分现代化,就忽然进入后现代了。
4、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
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
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5、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
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6、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
“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
7、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8、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9、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
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
10、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11、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
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12、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彻底看清陈丹青的真面目
彻底看清陈丹青的真面目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陈丹青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陈丹青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先看看新作吧陈丹青于尤勇工作室,拍摄:尤勇,2021回顾其他作品陈丹青临摹俄罗斯油画作品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 文革”流放农村。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写给敬爱的毛主席泪水洒满丰收田进军西藏陈丹青黄素宁合作自画像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人文艺术学院还要考政治,然后艺术的在考外语。
所以我四年找不到研究生,就是仅仅因为他的政治差一分,他的英语差一分。
8434897_陈丹青靠谱吗?____
87ESSAY 随笔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画家陈丹青的老师木心先生于2011年12月21日去世的一些报道,深为陈丹青对老师的尊重所感动。
看到陈丹青说:“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要用一生来宣传、推广他的老师的文字时,觉得真是太古人心肠了!我想他的老师木心先生肯定是一个大作家。
但我问一个写作的朋友对木心的文章怎么看时,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很差,腐朽得要命”。
我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彻底让我懵了:“你想想,陈丹青的文章这么烂,文学水平这么差,头脑也糊涂,他推崇的人能好得了吗?”我的神啊,真是震死人不偿命呀!他给我讲了一通理由,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下面的几点:首次,陈丹青说九十年代在纽约听木心讲了五年的世界文学史。
那时候他出国都十年以上了,十年中他随便找几本英文的世界文学介绍看看,就用不着再听什么世界文学史了。
因为这种文学史都是入门的介绍。
再说上五年的世界文学史,每周四课时,真的是开世界玩笑。
因为文学史稍稍讲讲就行了,好学的成年人知道某个作家,马上找来那个作家的书看就行了。
而陈丹青能听五年,却不自己找书看,真的是笨死或差死了!因为文学必须读作品,而不是听人讲作品。
其次陈丹青总是说五四,1949年,1966年,如何如何中断了中国的文脉,觉得他的老师在那一片空白中是如何突出。
他老师的厉害只不过是由于他自己的水平太差,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水平。
他不知道在那之后好几代人都成长起来了:1966年出生的现在已经46岁了, 70后,80后都成长起来了。
1977年到现在,35年了,三代人成长了。
文革之类的包袱他们根本没有。
他们只要有学习欲望的,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他们的文学阅读视野,比陈丹青好太多了。
陈丹青的问题是:他只知道五六十年代的荒芜,却理解不了比他年轻得多的人早就不是他那个水平了。
最后,作为一个画家,陈丹青水平如何不好说,作为一个对文学的鉴赏者,他的水平太差,根本就不了解当今文学的精华,不了解现在诗人作家对世界文学的了解程度。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我们看到的那些看似随便涂抹的抽象画,究竟是艺术家故弄玄虚没水平,还是真的标新立异的创作,这些抽象艺术画和四岁小孩涂鸦的绘画有什么区别呢?美国心理学家安杰利娜‧霍利─多兰和埃伦‧温纳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调查,无论是有标签或者故意贴反,结果都显示,即便是普通观众也足以分辨抽象艺术派艺术家画作与儿童画作的高下,抽象派艺术家的画更受欢迎,观众也认为他们画的更好。
打破传统特奥·凡·杜斯堡,《奶牛》,1916年20世纪荷兰抽象画家笔下的奶牛,在经过抽象过程的两个阶段,牛渐渐变成了几何模块,与此同时画中模块的明、暗对比增强了,亮处更亮,暗处更暗,最后呈现的就是牛的抽象画。
直到20世纪,西方艺术还遵循着传统,运用熟悉的方式创作可识别的图像,通过三维透视来描绘这个世界。
抽象艺术打破了这一传统,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探索形状、空间和色彩的相互关系。
这种描绘世界的新方式深深地挑战了我们对艺术的固有想象。
我们用科学还原主义用于解释我们对一根线条、一个复杂场景或一幅激发强烈感受的艺术作品的感知,为什么行家寥寥几笔就能创作出一幅比真人还有感染力的肖像画,或者为什么特定几种色彩的组合能激发宁静、焦虑或兴奋的感觉。
关注艺术家采用的还原主义方法,会冲淡我们对艺术的迷恋,作品所蕴藏的真理会被我们知觉得支离破碎吗?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认为理解艺术家所采用的还原主义方法,绝不会削弱我们对艺术所作反应的丰富性或复杂性。
法国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观察到:通过简化想法和形象,我们距离达致令人愉悦的宁静更近了。
简化想法以实现愉悦的表达。
这就是我们唯一要做的。
抽象表现主义,是美国艺术运动尝试摆脱欧洲影响的结果。
观看者份额我们不仅配合艺术家将画布上的二维具象图像转换成对我们所看到世界的三维描绘,而且还从个人角度来解读我们在画布上看到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为图画增添新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日报/2012年/1月/20日/第010版聚焦・访谈毕加索的原作在今年春天就有可能来到成都。
懂不懂毕加索,这是一个永远的问题。
陈丹青:为什么看不懂毕加索主持人语“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于2012年1月10日闭幕,结束了上海站的展出。
85天的展期里,除了上海市民,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慕名前往,欣赏大师真迹。
据悉,展览的中方主办公司已与成都当代美术馆达成合作意向,顺利的话,初步预计今年3月,成都人就可以亲睹毕加索的原作了。
不久前,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应“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之邀,在中国馆展厅发表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
陈丹青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同时将他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见解,借助艺术探讨传达给听众。
整场讲座既有绘画艺术领域的信息输出,更兼具社会文化层面的思维推进。
人物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画家,文艺评论家。
初中毕业,在赣南与苏北农村当了八年知青。
1978年恢复高考时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
1980年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
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2000年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陈丹青工作室”工作。
2006年因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而辞职。
从徐悲鸿不懂毕加索说起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知识准备和眼界。
毕加索1881年生,跟鲁迅同年,1973年他去世时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毕加索,但我看不到他的画。
毕加索的名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传到中国了,在1949年以前,中国政府没有可能邀请一些欧洲的展览来到中国。
但那时有一些前辈曾在法国留学,像徐悲鸿就是很早说出来不懂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人。
他不但不懂毕加索,还讨厌毕加索。
他也不喜欢印象派,他喜欢古典艺术。
一直到出国以后我才知道徐悲鸿懂的不是古典主义,也不是印象派,而是沙龙文化。
刘海粟觉得毕加索的画跟中国画文化相同。
他们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徐悲鸿为主的北方现实主义阵营,一个是以刘海粟为主的现代主义阵营。
1949年后,以北方徐悲鸿为首的现实主义阵营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就销声匿迹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文艺非常重视,但文艺创作从模仿西欧转到模仿苏联,留苏学生回来后建立了整个中国的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
有几位大家应该知道,比如上海的陈逸飞。
不过“文革”又是对苏联影响绝灭的一个年代,我们再也看不到苏联的原作。
“文革”结束,中国恢复了正常的市民生活和文化生活。
第一件事就是请来了法国乡村画展,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纪的一些现实主义、印象派画家,像米勒、柯罗等。
这些直接影响到后来我们画的东西。
北京,上海,激进的青年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就是超越古典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超过早期现代主义,甚至超越毕加索这一代人,直接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现代主义。
当时中国美术界大部分较有主见的人,其实已经不再对毕加索感兴趣了。
1982年我第一次到纽约,进入大都会美术馆、现代美术馆,我发现毕加索在西方早就过时了。
据时间脉络,毕加索相当于中国的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年代。
毕加索进入历史的背景,变成了一座山峰,一个记忆。
又过了30年,现在突然毕加索来了,我看了刚才的画册和展览,觉得这是我国引进的展览中比较严肃、完整的一个。
一是从他小时候直到他去世的画都包括了,二是也有一些国外策展的特点,经典的画没来,但有1/4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他画儿子的一些作品,还有晚期的一些涂鸦作品也来了不少,不容易。
认知毕加索,需要时间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错位进行的,有个时差。
错位和时差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西方的一个认知困境。
我们不能说,这个困境对我们是负面的作用,因为机会也来了。
我为什么把讲座题目定为“机会与困境”?我们有机会,但机会提醒了我们困境,困境中我们如何把握机会?话说回来,毕加索在西方,绝大部分民众未必喜欢。
在他的时代更看不懂。
1907年毕加索推出了他的《亚维侬少女》,它使美术史有一个大转弯。
但当时只有毕加索的几个老朋友喜欢,公众都不喜欢,十几年以后才被人所认知。
我们认知一个艺术家,比如说像毕加索这么一个丰富的矛盾的艺术家,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并不是我们的问题,西方人也有同样的问题。
有一次我跟木心先生到纽约博物馆去看一个专题大展,其中有毕加索晚年的作品,到第二楼的时候木心先生非常快地往下走,说这没有什么好看的。
他不喜欢这些作品,我非常惊讶,为什么不好?他说毕加索有才气,但花已经枯败了,只是没有从树上掉下来。
我跟木心有差异,我非常认同毕加索晚年画的非常奔放本能的东西。
但木心不喜欢。
20多年以后,我读到了英国人写的一本书叫《毕加索的成败》,其中有大量的篇幅谈到毕加索60多岁后再也没有画出重要的作品,仍然保持勇气、诚恳,在自己累积的资源里往前走。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再也没有像年轻时那样从芭蕾舞演员、妓女、乞丐人群里找灵感,也没有在二战时期找到格尔尼卡这样的素材,他等于封锁在绘画的一个神的躯体里,再也找不到题材和主题。
木心不喜欢毕加索晚年的作品,但一点都不贬低毕加索。
理清文脉后,再读毕加索但是毕加索不一定过时,据我所知,我在美国居住的18年,包括这些年我每年都回去,关于毕加索的研究,展览,画册,专题,从来没中断过。
比方上世纪80年代末抛出来毕加索一生跟所有女人的关系,出了个展览叫《哭泣的女人》。
这些展览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毕加索。
我在2005年还看到一项真正前卫的关于毕加索的展览,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提议举办毕加索和安格尔的展览。
安格尔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鼓吹希腊美的一个画家。
我们完全无法想象毕加索和安格尔有什么关系,毕加索反对美的概念,反对宫廷的概念,反对资本主义的概念,崇拜非洲,崇拜本能,崇拜所有他看到的原始艺术,怎么会跟安格尔有关系。
我看了后才知道,毕加索的素描和安格尔的素描放在一起,毕加索的女性题材和安格尔画宫廷画的素描放在一起,很一致。
我就想到,所谓时差、错位、支离,对我们认知西方文化,造成的困扰也包括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
我的意思是,你今天把毕加索拿过来很好,但我们无法知道他活着的那个年代还有多少流派跟他不一样同时又跟他呼应。
比如我们读书,读五四,五四到了1949年以后,只剩下一个鲁迅。
很奇怪,鲁迅一个人写作吗?谁是他的朋友,谁是他的敌人?还有郁达夫,他最大的敌人被认为是胡适,他的好朋友是瞿秋白。
我们了解西方艺术也是这样的。
毕加索来了,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懂?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生态没有过来,只有他一个人过来。
等于这句话讲得再精彩,没有上下文,你真的没法理解。
我感慨,欧洲在这方面太丰富、太成熟,中国在这方面太匮乏、太浅薄,我们只是觉得把展览拿过来就是做了一件好事,我不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我非常渴望展览能够进来,让年轻人开开眼界,让暂时无法出国的人看到好的原作。
但看到原作,如果热爱艺术的人还是不懂,怎么办啊?我们真要回到时间的脉络,我们不得不讲塞尚。
塞尚从哪里来?表面上他从印象派来,印象派又是从巴比松来,包括一部分是从英国过来的。
刺激印象派的还有一个原因,石油已经发现了,整个资产阶级和现代文明已经开始。
18世纪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已经无法满足,画得像不像美不美,已不是画家关心的了,画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用颜料、用笔触、用光线、用温度表达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模拟现实世界,模拟一张脸一个房间。
资产阶级时代开始了,这才会有印象派。
塞尚自己的理想是要回到图桑的时代。
图桑是17世纪的人,一辈子呆在意大利,他的理想是文艺复兴,是希腊。
所以,塞尚是现代主义之父,马蒂斯说我们都从这里来。
塞尚的思想回到图桑,图桑的思想回到希腊。
这样的脉络,对以后中国引进展览就是一个名单,把西方的整个文脉就带进来了。
我们未必也懂自己的艺术我要说的是,我们今天有钱了,也有机会了,尤其是欧洲和美国遇到了经济萧条,他们非常渴望到中国来,非常愿意跟我们合作,所以我们今后有的是机会。
但是我们懂不懂这个机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会不会邀请展览。
比方说印象派的展览早些年来过,第一我不知道观众是不是踊跃,第二我知道美术界大约不太喜欢这样的展览,因为出国的人多了。
第三我真正关心的是不是年轻人、小孩子和老百姓,也即大街上的人都能进来看。
但大街上的人一旦进来又说不懂怎么办?这些责任在我们的策展人。
我们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不必花这么多钱,但是把文脉理得很清楚的展览。
我们借鉴欧美人办展览的方法。
比方说仅仅关于印象派,我就看过好几个不同版本的展览。
还有一次真的很珍贵,它的名字叫“印象派和它的时代”。
它展出印象派痛恨的沙龙画家,就是当时他们的敌人的绘画,他们的老师的绘画,和他们自己抗争的结果。
类似这样认知上的迷失,不仅发生在中国的绘画上,也发生在文学、音乐、戏剧、哲学和历史上,就是一个人物过来,一件作品过来,缺乏上下文,缺乏周围的对照和前后的脉络。
我们经常看到艺术家单一崇拜、模仿某个画家或某个流派,缺少一个全景观。
对于我们今天说不懂毕加索,我们未必也懂自己的艺术。
大家说懂齐白石,你真的懂齐白石吗,懂吴昌硕吗?你要懂扬州八怪、金陵八家,再往上走你不可能绕开董其昌,你真懂董其昌吗?我们今天说毕加索我们不懂,谁谁的诗我们也不懂,其实问一下自己,中国自己的名家我们懂吗?我们可能也不懂。
回到毕加索,如果真的要懂毕加索,你大约要看一下非洲艺术,看一下塞尚的艺术,看一下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安格尔的艺术,当然你还要看一下希腊的艺术。
当你了解这些艺术以后,再来看毕加索,情况可能会不太一样。
结束语一些历史的碎片,现在能有机会粘连起来,而懂不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的问题。
我绝对不能说我已经懂了毕加索,我也绝对不能说我已经懂了西方美术史,我更不敢说我懂了中国的美术史,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但我出国这么多年,我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想懂,前提是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脉。
懂到什么程度,是每个人自己创造的。
我非常渴望回到小孩一样,像乡下人一样,非常质朴地面对一件作品。
有时候我看到不懂的东西会非常喜欢,这个不懂本身就是一种状态,一种非常质朴的原始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非常在乎懂不懂这件事情,第一你不要自卑,第二如果你真的想懂,还有其他的途径。
我觉得我不但连毕加索不懂、董其昌不懂,而且越来越不懂中国,我回来已经11年了,许多事情还看不懂。
有谁敢说我住在中国,就一定懂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