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_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青海省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青海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青海特色农产品以牦牛、羊肉、青稞、中草药等为主,这些产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青海还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如冰川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寒医药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些特色产业的壮大,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青海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青海省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同时,青海还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使青海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青海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高效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青海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青海省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全面推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对天然草场和湿地的保护,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青海省也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摘要】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理论探讨地方经济优势及发展方向,并在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期刊名称】《青海金融》【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财税;金融【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9.24一、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背景近年来,青海省围绕着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生物资源农牧业加工和高原旅游业等,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链条,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优势工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
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尚未有效发挥,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和变革,国家大力推进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因此,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既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影响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青海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主要以资源、能源、化工为主,作为上游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压力会更大。
浅谈我国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战略选择
研 究 如何 在 微 观 ( 业 内部 清 洁 生 产 ) 中观 ( 企 、 生 态 工业 园 )和宏 观 ( 区域 或 社会 )层 次 上 建立 区域
收 稿 日期 :0 0 0 — 5 修 回 日期 :0 0 0 — 5 2 1— 7 0 ; 2 1— 8 0
作者简介 : 建丽 ( 9 3 , , 孙 1 6 一) 女 山西太原人 , 经济师 , 主要从事经济与能源管理研 究, - i sni l 4 @1 6cm。 E ma : j n 73 2 . lu a i o
统 和 生 产 系统 ,是 内 部 范 围 的 狭 义 的 循 环 经 济 理
论。
世 纪 6 代 ,当时 美 国著名 经 济学 家 E・ 尔 丁 提 0年 鲍
出 了著 名 的 ” 宇 宙 飞 船 经 济 理 论 ” 。直 到 2 0世 纪
2 循环 经济 创新
9 0年代 ,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的指导下 .
策参 考 E
文章 编 号 :6 4 9 4 (0 0 0 — 0 6 0 1 7 — 16 2 1 )9 0 6 — 2
该 我 国黍来循环经济 发展与 战咯选择
孙 建丽
( 晋西工业集 团有限责任公 司,山西 太原 摘 002 3 0 7) 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 的物尽其用的经济发展模 式。它强调资源的再使 用和 再循 环 。实行 循环经济是保 障工
在 发展 预 防和全 过 程控 制理 念取 代 末 端治 理成 为 环 境 与发 展政 策 主流 的 国际大 背 景下 .循 环 经济 才 作
为一种 实现 可持 续 发展 的理 想 经济 模 式 引起学 者 和
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及其特点与其产生的背景直
接 相关 。2 0世纪 中叶 以来 ,发 达 国家 的污染产 业 大 量 向发展 中 国家转 移 ,资 源配 置 在全 球 化 的号 召 下 更 加 广 泛 地 建 立 在 广 大 发 展 中 国家 的 资 源 基 础 之 上 ,环 境 问题 得 到 基 本 控 制 .发 达 国 家 正 朝 着 绿 色 、环保 、可 持续 发 展 方 向发 展 。 而发 展 中 国家 为
双循环视角下青海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第40卷2021年第1期2021年2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 Heights(Bimonthly)Vol. 40No. 1. 2021 February 2021双循环视角下青海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孙发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1)摘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青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本文围绕“十四五”期间青海如何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主题,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四条主攻方向和战线,即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五国和湄公河五国,并分析了青海的优势条件,阐述了开展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双循环;青海;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5647(2021 >01—0087_0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 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 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青海省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深度融入 新发展格局是青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深 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 战略支撑作用,布局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深人开展交 流合作多元互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这 些重要论述和重大要求,为青海深度融人双循环新 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 来,青海省积极响应,把融入“一带一路”作为搭乘 国家发展战略快车的重要机遇和抓手,全面部署,积 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 周边省区相比,青海的差距仍比较大,对全省经济的 带动作用还不够强,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境外投 资、中欧班列等主要指标在西北五省区均排名靠后。
因此,“十四五”期间,青海应以深度融入双循环新 发展格局为己任,立足青海的区位、通道、人文、产业优势,集中有限资源和主要精力,创新发展路径,重 点开辟和打造四条战线,奋力闯出一条国内国际双 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青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路 径,推动“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塑造由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经济构成的特色经济,实现生态立省战略
趋势 ,解放思想 ,明确发展思路 ,认真分析存在的问 题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创新体制机 制 ,全力调动和组织科技资源 ,目标鲜 明、准确而有
力地 支持新 青 海 的建设 。只有这 样 才 能有效 而 充分 地
发挥科 技创新 的作 用 。
一
提出 “ 当前青海面临的最 紧迫 的任务是加快发展 ,最
色经 济 不 断壮 大 ,如果 再 加 入 科 技 及 时 而有 力 的 支
持 ,将会不断有新 的产业依托于青海 的特色资源发展
4 §T
20 年第 6 08 期
青海 斟 技
塑造 由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 经济构成 的特色经济 ,实现 生态立省战略
青 海 省 科 学 技 术 厅 党 组 书 记 、厅 长 解 源
在中国 3 0年 改 革 开 放 的推 动 下 ,特 别 是 中 央 “ 部 大开 发 战 略 ” 的支持 下 ,经 过全 省 各 族 人 民的 西 齐心努 力 ,青 海 已经 进入 一个 新 的发 展 时期 。 “ 我们 已经 站在 了加速 起 飞的新 的历 史 起点 上 ,正 处 于 向科 学发 展 迈进 的关 键 阶段 ” 。省 委 明确提 出要 闯 出一 条 欠发 达 地 区实 践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成功 之 路 。 毫无 疑 问 ,
北大论文格式要求
北大论文格式要求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仅要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大论文格式要求,仅供参考!北大论文格式要求一、学位论文版式、格式1、论文开本及版芯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2、论文用中文撰写3、标题:论文分三级标题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二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4、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5、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 ”(3磅);单面打印;页码采用阿拉伯数字五号宋体,排在页脚居中位置;页码从第一章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
6、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7、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8、文中英文、罗马字符等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学位论文各组成部分学位论文一般由封面、版权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等部分组成,并按前后顺序排列。
具体要求可参看第三部分书写要求。
1、封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封面(见附件1)、书脊(见附件3)要求如下:(1)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切题、简洁,不超过26字,可分两行排列;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2) 院系统一填写政府管理学院;(3) 专业为公共管理;(4) 日期:学位论文提交时间。
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
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一直以来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区。
为了进一步推动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青海省提出了八大行动实施方案。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青海省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省将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青海省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推进碳排放减少工作青海省将制定并实施碳排放减少工作方案,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加强碳排放监测和管理,推动碳排放减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青海省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预警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青海省将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七、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青海省将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青海省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
总之,青海省八大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青海省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唯一的多民族省份。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青海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青海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别是青海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青海省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海省的农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方面,青海省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党参等。
在畜牧业方面,青海省以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畜牧品种为主导,青海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省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
然而,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青海省的交通运输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望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青海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青海省将继续注重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者,青海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青海省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增加经济的多元性和稳定性。
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A s at h eio f ̄ ga Poic i teuuee n m c ee p n ut rce o er l f L g bt c:T e cino m h i rv en h tr c o i dvl met spoedf m t at o m - r d s O n f o o m r h ei y O
[ 文章编号]10 — 42 (09 9 09 0 0 5 6 3 20 )1 — 00— 2
Ec n m i a a t rsi s Ec l g c la d Ec n m i r u a o o y o o c Ch r c e itc , oo ia n o o c Cic l r Ec n m
o me tc n tan s ly t u te ghs S a r e l t d ao ed v lp n f,faiit.T eeo e h ed v l p n o srit ,pa o rsrn t , Ot t mo er ai i ie f e eo me to o h a sc h t e sbl i h rf r ,t e e- y
约 发展 的主要 障碍 ,扬 长避 短 ,发 挥优 势 ,使 发展 的 思路 更 具现 实性 、可行性 。故 ,发 展特 色经济 ,生 态经 济 ,循 环 经
济是青 海经济发展 的战略 选择 。 [ 键词 ] 特 色经济 ;生 态经济 ; 环 经济 关 循
聚焦“四个转变” 推动“四个扎扎实实”
“四个转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双元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历史任务。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四个转变”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示范区,彰显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引领。
“四个转变”,就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等有效途径,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劲,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契合。
“四个转变”,就是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同人民的热切期盼相呼应。
民有所呼,我必有所应。
通过扎实推进“四个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协调统一。
“四个转变”是省委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青海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产物,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必将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
“四个转变”是省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确立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的行动纲领,必将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
“四个转变”回应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青海各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必将开启青海“十三五”新征程。
“四个转变”指明了实现中国梦青海新篇章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青海发展的坚实基础、重要保障、重要手段和重要抓手,必将不断开拓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青海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青海发展战略转换、发展路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提升青海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变 ,最终实现经济从粗放到 集约的转变 。作为一种新 的社会 珍 稀野生动植物生境胁迫 的状况还未扭转 ;柴达 木盆地因大
发 展理念 ,循环经济坚持 以人为本 ,着眼于提高人类 的生活 量 开荒 、弃耕及开发建设 项 目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等导致荒
质量 ,为大 量 人力资 源的 就业开 辟 出更多 的就 业 岗位 和 空 漠 化趋势加 剧 ,生态环境保 护和建设 面临 的形 势十分 紧迫 。
( 农 监发 展 l
农业经济 2 0 1 4 / 1
循环经济是提 升青海农产 品国 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余 敬 德
摘 要 :本 文首先从循 环经济和农 业可持 续发展 的 内涵 出发 ,论证 了循 环经济是农 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 然选择 和 实现途
径 ;接 着深入探讨 了青海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是导致青海特 色农产品 国际竞争 力低下的长期性 、深层 次原因,据 此提 出了基
“ 双赢 ” 。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 、: 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 人均农 业资源的 自然禀赋 不足 ,再加之质量不高 ,成 为掣肘 统 一起 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 ,循环 经济首先要求减少 农业和农村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在 此 经济活 动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 ,其次对于 源头不能削减的废 基础上 提高 农产品国际竞争 力 ,就必须付出更多 的代价去努 物 要加 以回收利用 ,使它们 回到经济 循环 中去 ,只有当避免 力 改善 农业资源先天不足 的问题 ,这势必会 削弱农产 品的国 产 生和 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 时,: 才允 许将 最终废物进行无害 际竞争力 。
青海东部是 全省最主要的农业 区 ,虽然土地面积 仅 占全
实 现 途 径
省 总 面积 的 2 . 8 4 % ,却 集 中了 全省 2 / 3的人 口 ,平均 1 7 0 . %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包括农业 生态 可持 续发展 、经济可持 人/ k n i 。海东 地区全 区耕 地面积 2 I 8 6 万h m ,农 民人均耕 地
特色大青海 资源聚宝盆—访中共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引下 我们坚持不
展 方式的重要举措 , 大力推进 , 成效显著 。 懈地推进资源开发向综合 开发 、有效配置 特色 和优 势工 业成 为拉 动经 济增 长 的主 和循环利用方向发展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
在 西部 大 开 发 建设
搬 迂 安 置 牧 民 6 ∞ 户 、32万人 。城 镇 垃 省战略 ,以保 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8
圾 、污水 处理等 一批重点 工程建成 投产 , 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 内容 ,坚持在综合循 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大对村庄环境的 环利用资源 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在保护
治理 ,城 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环境 中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 ,走 出 取得积极成效 ,2 0 0 7年单位生产总值 能耗 下降 2 %,实现 由升转降的突破 。
以来 ,青海 的知 名度 进 一步提 高 ,2 0 探 索和建设 ,我 省循环经济取得 了积极 的 07 年接 待旅 游 总人 数突破 千 万人 次 ,总收 成效。
入达 4 . 元。 74亿
记者 :柴达木循 环经济试验 区和西 宁
8I 中国经济信息 1/ 0 1 08 2
维普资讯
豆 、药、薯 等特 色 作物 种植 面积 占总播 宁工业 园区按照统一规划、统 一管理 、统 种 面积 的 6 .%。畜 牧 业产值 占全 省 农 53
一
特色经济成为青海未来的
发展 方向。
政策进行整合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 区于
牧 业总产值 的 5 %。旅游 业进 入 了快 速 2 0 6 0 7年 1 2月获国家批准 ,列入第二批 国 发展 的 时期 ,特别 是青 藏铁 路全 线通 车 家循环经济试验区试点。经过两年 多来 的
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在西宁召开
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在西宁召开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骆惠宁作重要讲话郝鹏安排经济工作12月28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西宁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讨论修改了《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省委书记骆惠宁代表省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做好全省明年的工作作了重要讲话。
省委副书记、省长郝鹏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省委副书记王建军,省委常委骆玉林、吉狄马加、多杰热旦、王令浚、王小青、张光荣、王晓、苏宁、毛小兵、旦科出席会议。
全会认为,今年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常委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谋划治青理政新方略,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完成玉树灾后重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营造了新风气,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任务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
这一战略任务,围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和拓展好,注重远近结合,鲜明回答了事关我省全局与长远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问题,体现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反映了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回应了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必要论YAOLUN责任编辑:魏有玲邮箱:***************刘端强/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须肩负起的新时期历史使命。
“一优两高”战略推动青海实现新发展
2018年8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从我省“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两年多时间,我省坚持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目标追求,以务实有效的实际行动,一笔一划、工工整整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草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一、“一优两高”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一优两高”战略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呈现出系统的思维方式,辩证的基本原则,涉及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
体现了创新性,“一优两高”战略是对全省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的一次重大创新,对于青海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体现了协调性,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
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一优两高”战略给出了明确答案。
体现了绿色性,青海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把生态保护提高到了战略优先的位置,对于重塑青海价值,挖掘青海潜力,履行青海责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体现了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生存,只有开放才能发展,这个认识进一步提升了青海开放的境界和层级,登高望远、开放融入已成为“一优两高”战略的鲜明特征。
体现了共享性,“一优两高”战略为各族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作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总之,一优两高战略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内生特点是协调,普通形态是绿色,必由之路是开放,根本目的是共享。
二、“一优两高”战略的实践价值十分重大“一优两高”战略是我省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推动美丽新青海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彰显了释放生态新动能,顺应各族群众新期待的责任与担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域。
近年来,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变得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所在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青海湖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和水源涵养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符合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青海省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面对当前全球环保意识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符合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于保护青海省独特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脆弱,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并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青海省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促进青海省的经济转型升级。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核心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绿色农业等产业的巨大潜力。
通过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摘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好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相协调要大力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好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到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效率性。
因此,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却是贫乏,我国的许多能源资源总量在世界名利前茅如煤炭、天然气等;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然而这些作为我国人均资源却是很低,远远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的破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始终还没有真正完成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有待提高和推进。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一、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1、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上下工夫。
我国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特色的生态循环经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生产方式单一、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能源资源人均量低且浪费严重、科学技术落后、教育水平滞后、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等等这些摆在我国面前不可逃避的现实,都给我们发展经济带来严重的阻碍。
直接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效果和前景。
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我国的特色,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丧失竞争能力,那么肯定会在残酷的世界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我国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
青海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方案
青海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方案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富集区,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青海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当地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具体的实施方案:1. 完善产业结构: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农业等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
引导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转型,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2. 推进能源革命:依托青海特有的宽阔高原和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推动能源消耗方式的优化。
3. 增强生态修复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抓好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
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推动退化地区生态恢复和植被治理。
4.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利用,推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
5. 改善环境治理水平:加大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排放控制,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绿色改造和污染治理。
提高环保监管力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6.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绿色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培育一批绿色科技创新企业和团队。
7.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绿色转型的企业和项目优惠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青海绿色转型发展。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推动青海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2011-09-20前言编制《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区格局,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一、区域划分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把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
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市4区3县,海东地区6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共16个县(区),面积3.04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390.7万人,生产总值562.4亿元。
柴达木地区包括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和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大柴旦行委,面积24.22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1.9万人,生产总值255.9亿元。
个县(市、区、行委)。
二、区域特征(一)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差异明显青海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国土空间大,适宜开发面积小;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大,适宜生活、生产的空间小。
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6860米,最低点1650米。
年降水量17.6~759.8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空分布不均。
年平均气温-5.6~8.1℃,气温垂直变化明显。
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和柴达木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上游及祁连山东段等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和环湖地区。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地区,占全省的63%,环青海湖地区占全省的24.7%,东部及柴达木盆地仅占全省的12.3%。
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黄河干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昆仑山、唐古拉山和积石山五大含煤区,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北祁连、鄂拉山、东昆仑等地。
青海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来源 于 《 中国统计 年鉴 2 L) OO 。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西部项 目 “ 西部地区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和发展优 势产业研究 ” (7 J 06 0XY 0 )
[ 作者简介] 陈永 忠 ,四川 省社会 科 学 院产业 经 济研 究 所研 究 员 ,四川 成都 胡晶 晶 ,成 都 电业局 青 白江供 电局 ,四川 成都 600 。 13 0
人 由 20 的 3 .2亿元 提高 到 20 的 8.4亿元 , 05年 38 09年 77
① 20 — 09年数据来源于 《 05 20 中国统计年鉴 2L) 2 1 OO , 00年数据来源于 2 1 年青海省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00
报 ,以 下 同 。
② 21 00年增长速度按可 比价格计算 ,来 源于 2 1 00年青海 省 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统计公报 ;20 0 5—2 0 0 9年增 长速
、
青海省综 合实力明显提 高 。但经济发展仍长期滞
后 — — 发 展 之 路 任 重 道 远
增长 14 .9倍 。人 均生 产 总值 由 20 0 4年 的 80 6 6元 增长 到 20 09年 的 14 4元 ,现价 增长 12 95 .6倍 。财政 一般 预算 收
( )纵向 比较 :综合实力 明显提高 一
上 升 ,从 2 0 0 5年 的 0 2 %上 升为 20 .9 09年 的 0 3 % 。2 1 .2 00
好 、资源 消耗低 、环境 污染 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 的新 型 工业 化道 路 。
一
年青海省地 区生产 总值 比 2 0 05年增加 8 7 1 亿元 ,现价 0 . 1
实现 了经济快速发展 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 200915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周成仓(青海大学 社科系,青海 西宁 810016)[摘 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
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9-0090-02Econom ic Character istics,Ecolog i ca l and Econom ic C ircul ar Econom y———Th e S tra te g ic C h o ice o f Eco n om ic D e ve lopm e n t in Q in gh a iZHOU C he ng 2ca ng(Pepart m ent of Social Sciences,Q inghai University,Xi ’ning 810016,China )Abstract:T he decision of Q inghai P rov ince in the fu tu re econom ic developm en t m ust p roceed from the reality of Q ing 2hai,and iden tify the advan tages of developm en t to choose the developm en t of p osition ing,iden tify the m a in obstacles to devel 2opm en t constra in ts,p lay to ou r strengths,so tha t a m o re rea listic idea of the developm en t of ,feasib ility 1T herefo re,the devel 2opm en 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 ic,eco logica l and econom ic,circu lar econom y is the econom ic developm en t of Q inghai stra tegic cho ice .Key W ords:econom ic cha racteristics;eco logica l and econom ic;circu lar econom y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决定了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有必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
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
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
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
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
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
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
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
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
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年第19期(总第530期)供应链20091591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
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
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
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
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
种草本身(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拉动畜牧业。
草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实现眼前利益。
搞得好,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因此,,加大力度,不断扩大退还规模。
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
在退耕还草的同时,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
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
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
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这对保护生态,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青海经济的发展,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
根据核心产品特点,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
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此,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李战奎1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初探[J ]1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周成仓(1964—),男,青海大通人,青海大学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
周成仓: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