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朝代:唐朝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品翻译】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作品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piāo)泊(bó)西南天地间。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jié)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yǔ)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作品赏析】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这五首律诗都是杜甫的后期作品,写于他从入蜀到飘泊洞庭的十年间。
五首诗的艺术风格不同:有的淡泊闲静,有的绵丽精确,而以沉郁雄浑为主。
读这几首诗,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局面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咏怀古迹①(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
一去紫台④连朔漠⑤,独留青冢⑥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a空归月夜魂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⑨。
注释:@a为字库未存字,左王右“佩”的右部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杜甫组诗《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歌咏王昭君的。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一说,大历三年(768)作于出峡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
②〔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③〔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东北40里处,相传是王昭君的出生地。
④〔紫台〕即紫宫,汉宫名。
⑤〔朔漠〕北方流沙之地。
朔,北方。
⑥〔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
传说边地多白草,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
冢,坟墓。
⑦〔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
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
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
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zhī),元帝派昭君去。
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没有办法。
省识,约略认识。
省,约略。
一说,省识,辨识。
春风面,青春容貌。
⑧〔环@a空归月夜魂〕空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
这是说昭君已死葬沙漠,不得归汉,即使月夜魂归,也是徒然。
环?,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佩:通“佩”。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其三)文章解释详细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 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 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 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
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 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 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 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 (其三)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 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 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 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 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 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 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 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 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区别何在?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 瑜的功绩。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 什么不同?
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 景,是由古迹引发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 史镜头,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
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 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 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 房中就可以写作。
咏史诗一般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 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是先 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 让读者思考的。
赏析诗歌
诗歌研读
• 1、这首诗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为什么却在开头写景? 请赏析。
• 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 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 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 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佩:通“佩”。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标签唐诗三百首、思乡、怀古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于大历三年( 768)从夔州到达江陵所作。
每首多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其一是咏怀庾信,叹其“萧瑟”,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其二是追怀宋玉,伤其“空文藻”,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三是叹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其四是咏唱刘备,感其身后“虚无”,以寄君臣相契之怀;其五是缅怀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己的无限哀思。
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或显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赏析】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诗句发端不凡。
群山万壑, 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
“赴”字画龙点睛,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蜿蜒流走,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也使荆门成了视野中的焦点。
“群”字,很有音乐之美。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
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
”“千山”二字都属于清音,读起来声音单调,不如“群山”二字浊清兼有,更能表现出诗歌语言清浊相间富于变化的音乐之美,读起来风韵摇曳,富有韵致。
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叹昭君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唐代还有昭君故居遗址,所以说“尚有村”。
“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人已逝,遗迹犹在,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欷歔。
联系组诗来看,一个“尚”字,与第二首联系了起来。
“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宫“泯灭”了,而昭君村尚存,存废对比中突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和爱戴。
山川灵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绝代佳人。
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
咏怀古迹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 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 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 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 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 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 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 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 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 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 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 “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 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 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 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 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 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 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 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 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 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 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 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 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 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 “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 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深刻印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 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 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 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 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 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 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 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 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 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 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 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 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 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 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 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 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诗词赏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意思
诗词赏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意思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意思千年的琵琶弹奏着边地音,琵琶的乐曲声分明在向人们诉说着满腹的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
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
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唐诗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其三》即《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
此诗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千山万壑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解析诗句。
1.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这开篇就很有气势呢。
你看啊,“群山万壑赴荆门”,就好像那些山啊壑啊,都朝着荆门这个地方跑过去似的,这是一种很夸张的写法,其实就是在说荆门那个地方的地势很有特点,周围的山川像是聚集在那里一样。
然后就引出了明妃生长的村子。
明妃就是王昭君啦,说她生长的村子还在呢。
这就像先给我们画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把焦点慢慢对准到主角的出生地。
2.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这两句就有点凄凉的感觉了。
“紫台”就是皇宫啦,王昭君离开皇宫就到了北方的沙漠地带,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连朔漠”就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她从皇宫那种华丽的地方一下子到了荒凉的大漠,对比可强烈了。
然后“独留青冢向黄昏”,她死了之后就只留下那座长满青草的坟墓对着黄昏。
你想啊,黄昏的时候,一个孤零零的坟冢在那儿,多孤独、多哀伤啊。
这就把那种对她命运的同情写出来了。
3.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这里面有个故事呢。
说是汉元帝是通过看画来选宫女的,结果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画师,被画得很丑,所以元帝就没发现她的美貌。
“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说元帝只凭着画像来认识王昭君的美貌,这多不靠谱啊。
“环佩空归夜月魂”就更神了,说王昭君的魂魄在夜里带着她的环佩声归来,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她已经客死他乡了,这就把那种遗憾和哀怨表现得很深刻。
4.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王昭君到了匈奴那边,经常弹琵琶嘛。
这琵琶弹的曲子都是胡地的曲调,可是呢,在这曲子里却分明能听出她的怨恨。
都过了一千年了,人们还能从她弹奏的琵琶曲里感受到她的那种怨恨情绪,这就说明她的怨恨有多深,她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对故乡的思念都在这曲子里了。
二、整体赏析。
1. 结构上。
-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秋午后
又是一个凋谢的季节,看着满地飘落的枯叶心里凉凉的,如同这个季节的风吹透单薄的衣衫带来的凉,虽谈不上刺骨却足够让人颤抖。
不知道每次花开花落是否都如了花意?而,他们却毫无怨言默默遵循着这样的自然规律。
相对而言,我们多么幸运!因为我们可以选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而,我却又深信面对客观现实,我们都是无奈的、渺小的,我们总是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无从摆脱,也无力改变命运的约束。
即便你可能选择了爆发,而结局也无外乎是灭亡,如此看来,我们只有选择权却没有掌控结局的能力亦或是权利。
既然,万物的始终已被安排,何须挣扎?何须痛苦?何须逆流而上?顺者昌逆者亡,谁能战胜天定的结局,逆着规律而繁华?
淡定,因为情绪化并不能使人到达理想之城。
感激,虽然我们也是上天的一个棋子,但我们却拥有一个自由的心灵,我们可以修养自己,让心灵充满快乐,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
落叶归根,无论是规律还是叶对根的回报,谁都改变不了。
我们只是一个棋子,也许会在上帝的不经意间走出一段奇迹,却必定会因上帝的安排而让我们戏剧性的进入他的局里。
何为戏剧性?
一切天已定!。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记,我念的人。
2011.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