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

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到了发展的顶峰。意识流这种创作技巧“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尤其是不合理性的意识),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意识流叙述有很大的跳跃性,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

正是由于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得意识流小说普遍给读者的印象是朦胧晦涩。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意识流大师,致力于描摹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到灯塔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组成,情节十分简单。第一部“窗”叙述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携儿女及朋友在海滨别墅度假的情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是这个部分的主线索,作者使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围绕着子女、丈夫和朋友展开,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尽管是多个人物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该部分却主次分明,并不散漫。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将十年的人世沧桑高度概括到一夜之间。这部分写了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第三部分“灯塔”发生于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拉姆齐先生率全家乘船驶往灯塔。他仰望灯塔,思潮起伏,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女画家莉丽伫立岸边,思绪万千,努力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这三个部分没有情节的连续性,完全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本文着重探讨作者通过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该部作品既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格局,又摆脱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普遍存在的朦胧晦涩。

叙述视角,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传统小说中,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该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而是作者的“代言人”,他处于“全知”的地位,不受小说情节发展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甚至可以叙述某个人物在想什么,还可以就人物的言行代表作家发表评论。采用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中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肤浅。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伍尔夫扬长避短。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叙述视角——多重选择性

全知视角。所谓“多重”视角,指的是视角的不断转换。德国学者奥尔巴赫说:“伍尔夫写作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识表现,而是很多人意识的表现,并且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所谓“选择性”指的是“叙述者”把他的“所知”只局限于某一人物,并从该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弗里德曼(Friedman)在《小说中的视角》将叙事视角划分为八种类型。根据他的划分方式,《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可归于他所列举的第五类,即“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 Selective Omniscience)类型。弗里德曼认为“在此类型中,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

下面通过《到灯塔去》的段落章节对该视角进行举例说明。

《到灯塔去》的同一段落中,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范例不胜枚举。第一部第十七节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这是大大的成功,”班克斯先生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叉说道。(2)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3)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4)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5)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6)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又重新恢复了。(7)她意识到这一点。第一句是直接引语和全知视角;第二句仍是全知视角;第三句转换为班克斯先生的视角。第四句是意识流创作手法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自由间接引语:第五句是班克斯先生的直接内心独白;第六句转换为拉姆齐夫人的意识;第七句又转换为全知视角。此处短短的七句话,视角转换多达四次。再比如说:当拉姆齐先生正在手舞足蹈、大声吟诗时被莉丽和班克斯撞见,他顿时怒形于色。(1)他确信布里斯库小姐心里明白:“什么人又闯祸啦。”(2)拉姆齐先生凝视着他们。他目光盯着他们,却好像没见到他们。(3)那使他们俩觉得有点尴尬。他们俩无意之中看到了他们没想到会看见的事情。他们侵犯了别人的隐私。(4)因此,莉丽想到,班克斯先生可能是想找个借口躲开,走到听不见拉姆齐先生吟诗的地方去,(5)所以他几乎马上就说,有点儿凉飕飕的,建议去散散步。因这之前刚刚叙述了班克斯先生对莉丽的欣赏及二者之间的默契,据此对该段作出如下分析:(1)为班克斯先生心中所想,即班克斯视角;(2)是作者的叙述,为全知视角;(3)是班克斯先生和莉丽的共同感受,是他们二人的视角;(4)是莉丽的内心活动,即莉丽视角;(5)作者的叙述。这段话视角转换多达五次。

这部小说的第一部第五章中涵盖了拉姆齐夫人,她的儿子詹姆斯,班克斯先生,瑞士姑娘玛丽的意识,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也就是说,这一章同样体现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的特征。

运用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伍尔夫自如地穿梭于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人物的意识流动、自我感觉和沉思遐想重合叠加,既凸显连绵不绝的意识流,又能够更自由、更微妙地展现人物丰富而细腻的精神生活,使得整部作品的叙述更加自由流畅,从而不仅达到了小说的叙述效果,而且增添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作品成为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瞿世镜,伍尔夫研究[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瞿世镜。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Friedman.N.Point of View in Friction[M].New York P.Stevick,1967:118.

吴雷(1982-),女,汉族,硕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外语学系教师,助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