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说起西南联大,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追寻真理的人来说,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战火纷飞中,师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辗转多地,坚持办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位教授在漏雨的教室里授课。
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也滴滴答答地漏着水。
教授全然不顾,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分心。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仿佛外界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与他们无关。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住着简陋的宿舍,几个人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
每天的伙食也只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但他们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他们会在课后热烈地讨论问题,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会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读书,哪怕眼睛已经酸涩不堪。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学生为了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和喜悦,真的让人动容。
他如获至宝般地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宿舍后,他立刻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当时的联大,老师们也是倾尽全力地教导学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
他的耐心和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受感动。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我简直是热血沸腾,心情激动得就像是在火锅里涮了十八遍的毛肚,那个弹跳力,简直了!这部片子,不仅仅是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这个现代小青年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首先得说,西南联大那个年代的学生,简直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
你想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不仅能逃过敌人的炮火,还能在简陋的教室里研究学问,这学习劲头,比我玩游戏冲级还猛。
片子里的老师们,一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大神级人物。
比如那个陈寅恪,他的学问深不可测,讲课风格独特,我看着他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心里直呼:“这哪里是教书,分明是在演绎一场知识的盛宴!”还有那个梅贻琦校长,他的领导力简直是一绝,把一群才华横溢的教授和学生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个超级英雄团队,共同抵御外敌,守护学术的自由。
梅校长,您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管理学界的网红大咖!纪录片里那些艰苦的学习条件,幽默得让我哭笑不得。
学生们在茅草屋里听课,蚊子比老师的声音还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看着他们,心想,要是换了我,估计早就拿着蚊帐去上课了。
更夸张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仅学习好,体育也不差。
篮球打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我看着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心里想:“这哪里是打球,分明是在用篮球传递抗日精神!”总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看得我是心潮澎湃,眼泪汪汪。
它让我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毅力。
下次要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崇拜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我肯定会说:看了《西南联大》,你会明白,真正的学霸,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光发热的!这不,我现在都想去图书馆啃几本书,感受一下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了呢!。
213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里求知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观后感:
1. 艰难求知的历程:纪录片中展现了西南联大在战争年代中的艰难求知的历程,包括学校设施的简陋、物资的匮乏、战争的威胁等等。
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学生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2. 知识的力量: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3. 敬仰优秀人才:西南联大的历史也展现了对于优秀人才的敬仰和推崇。
纪录片中讲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学术界的泰斗、战地记者、医生等,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优秀的人才在纪录片中被高度赞扬和敬仰。
4. 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战争年代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们面对战争的威胁和困境,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通过讲述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
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知识的力量。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片子里展现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可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智慧与坚韧的光芒。
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学生们上课的教室,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滴答滴答的雨水声和老师讲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挡住大家求知的热情。
我就特别注意到片子里的一个细节,有个学生为了能听清老师讲课,不顾雨水打湿了衣裳,愣是站在靠近讲台没漏雨的地方,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里的笔不停地记着笔记。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老师的声音和他手中的笔。
还有啊,住宿条件也是差得让人咋舌。
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翻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旁边的同学。
冬天的时候,被子薄得像纸,晚上睡觉都得裹紧了身子,缩成一团。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们晚上还会凑在一起,点着昏暗的油灯,讨论着白天学到的知识,为了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吃的,那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糙米饭配着一点咸菜,就算是一顿饭。
可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抱怨,反而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镜头,一个学生端着饭碗,一边吃一边看着手中的书,不小心把饭粒掉到了书上,他赶紧捡起来放进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这可都是粮食,不能浪费。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那也是个个令人敬佩。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在课堂上,他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记得有位教授,身患重病,还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
讲着讲着,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但他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去,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说:“这点病算什么,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你们,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千字篇一西南联大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西南联大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真的是感触颇深啊!说起西南联大,那可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学校居然能汇聚那么多的大师和优秀的学子,简直就是个奇迹!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个学校嘛,有啥了不起的。
但你要是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它真的太了不起了!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可能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还要糟糕。
教室简陋得不行,宿舍也是破破烂烂的。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的学习热情却像燃烧的烈火一样,熊熊不灭。
我就在想,要是换做我在那种环境里,我能坚持得下来吗?也许我早就打退堂鼓了吧。
那些教授们,个个都是大牛啊!他们本来可以在更舒适的环境里搞研究、做学问,可却偏偏选择来到西南联大,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他们的那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师者风范!再看看那些学生,一个个也是拼了命地学习。
他们心里清楚,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得学好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学习是为了啥?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西南联大培养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师教得好吗?我觉得不是,更多的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那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我们有时候还不珍惜,还在抱怨学习辛苦。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比起来,我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这一路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也许,我们都应该从西南联大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努力前行。
你说呢?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嘿,朋友!你知道西南联大吗?我最近看了关于它的一些东西,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西南联大,这四个字一出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无数人的求学之路。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西南联大如此特别?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教授?还是那些怀揣梦想的学生?可能都有吧。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南联大,这几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坚韧、太多的梦想。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那破旧的校舍。
想象一下,那简陋的教室,雨天可能会漏雨,风大的时候也许会灌风。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们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些木质的桌椅,可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每一道划痕都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坚持和努力。
当时的学生们,背着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珍贵的书本和笔记。
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走很长的路去上课。
有时候,甚至要饿着肚子,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一位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书本上了,可他依然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那本书。
老师们也是让人敬佩不已。
他们有的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却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有一位教授,在讲到关键的知识点时,激动得手舞足蹈,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长衫。
还有一位老师,因为没有黑板擦,就用自己的袖子去擦黑板,弄得一身粉笔灰,可他毫不在意,继续讲着课。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讨论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
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又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种纯粹的学术交流,没有功利,没有算计,只有对真理的追求。
纪录片中还提到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充满了活力和乐观。
一场简单的篮球赛,就能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大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同学加油助威。
还有那小小的文艺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服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表演。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精选10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西南联大》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魅力,也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校园内的建筑风格各异,古朴典雅。
尤其是那座古老的图书馆,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智慧和知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敬畏和敬重。
校园内的雕塑、园林、建筑无一不展现出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厚重历史。
其次,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令人钦佩。
在参观中,我得知西南联大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学术大师,也有教学能手。
这些老师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理念让人印象深刻。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更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和机遇。
另外,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也是令人赞叹的。
学校内部设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实践机会。
在这里,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更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理论,这对于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西南联大的学生氛围也是我所向往的。
在校园里,我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们,他们在校园内自由自在地交流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更能够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所学校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有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这些都让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我相信,在这样的学府中,我一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观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后,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驱”的艰辛和青年学生的勇敢和坚定。
《西南联大》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初中国困境的时代背景和西南联大的创建历程。
这部纪录片主要由历史资料和个人回忆录拼接而成,讲述了一群有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的年轻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环境中成长、学习和奋斗。
电影的内容涵盖了上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背景,包括英国侵华,八国联军和辛亥革命等。
与此同时,电影重点讲述了创办西南联大的故事。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聚集在一起,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和坚定的信仰,以便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的“革命先驱”。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的愁苦和国家的落后,以及西南联大这所学校的价值和重要性。
创办西南联大对于整个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意义非凡,西南与其他地区的联合,标志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直面国家困境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这所学校也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独特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作为一名年轻人,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和振奋。
这些年轻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启示。
电影中的一句话——“不破不立,没有牺牲就没有胜利”深深地触动了我。
为了想要取得胜利,我们必须付出牺牲和努力。
本片在画面、音乐和气氛方面也充满了感染力。
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广阔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在拉萨,当时的校长蒋南翔带领着一个小队奋斗在荒山前线。
那种在生命的边缘上与死神搏斗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命之脆弱和珍贵。
音乐也给电影增色不少,旋律动听而节奏明快,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时那一代中国青年人的革命血脉和精神。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给我们年轻一代敲响了应该怎样立志、奋斗和成长的警钟。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时代的机遇,尽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历史和社会更加光辉和繁荣。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在某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部纪录片叫做《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民族抗战时期的人民精神和民族气节。
这里所指的“西南联大”指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设立的一个高等学府,那么,让我们逐步分析这部纪录片吧。
首先,这部纪录片很好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景象。
从建校初期的筹备到学校正式运作,整个过程紧张而又充满意志力。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为了避免失去文化中心,国民政府特别在山区成立了这所学校,并聘请了众多左翼知识分子担任教师。
这些教师看到国家的危局,舍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家庭,来到了这个山区里,从事当时最艰苦的教育工作。
整个建校历程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压力和纷争,还表现了中国精英分子的自我牺牲精神。
其次,这部纪录片强调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独特性格。
在学校里,“保卫西南联大”的口号随处可见,师生们的“爱国情怀”、“民主精神”、“自由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除此之外,学校里的师生还有一种“知识斗争”的氛围,在这里,同学之间和教师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的谈话都是很深挚的,甚至讨论起“未来的中国”也很投入。
这些精神不仅成就了学校的学术,也造就了那个时代的学生、教师,成为了历史的典范。
更为让人感动的是,这部纪录片深刻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气节。
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中,而西南联大学子在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却让一片百姓们对他们的赞誉备至。
学生们是革命的火苗,以勇敢和无畏精神在千里之外传递着爱国主义,这在一段时间后变成了一种传统。
不仅如此,学校里的教师们也自发地组织了一次为抗战献血活动,他们的行为不仅鼓起了学子的士气,也展示了民族气节的内涵。
最后,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的一座“文化堡垒”,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看看学校的一些校友,他们一个个成为了德高望重的学者、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企业家。
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国之栋梁”,是民族文化的“脊梁”,如何不让我们敬仰和怀念他们呢?总而言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事迹如激昂乐章,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总有一些精神如不朽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西南联大,便是这样一座精神的灯塔,它在民族危亡之际,汇聚了无数知识精英,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守着教育的阵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
观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迁至长沙,后又西迁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教学条件异常艰苦。
然而,师生们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片中,那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教室是由茅草屋搭建而成,每逢下雨,屋内便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学生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听讲,做笔记。
宿舍也是拥挤不堪,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睡的是上下铺。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依然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他们清晨早早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课后还会自发组织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大师们,如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等。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授课,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学生传授知识。
朱自清先生,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文人的铮铮铁骨。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激昂,呼吁学生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文字,描绘着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
这些大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通用10篇)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通用10篇)西南联大的观后感(通用10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南联大的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篇1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西南联大》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叙事,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被片中展现的历史画面所震撼,被那些曾经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学子们的坚韧与担当所感动。
纪录片以西南联大的创办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专家学者的讲解,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校的创办过程。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都悬在空中,而西南联大的创办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创举。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们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内外的各种挑战。
然而,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应对这些挑战。
纪录片中展示的西南联大的校园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学生们的生活并不轻松,但他们却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困境。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被他们的勤奋和坚持所感动,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
西南联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教育理念。
许多优秀的教授和学者在这所学校扎根并发光发热,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西南联大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求学。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西南联大师生们在抗战时期的奋斗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西南联大的学子们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而努力。
他们投身于国家的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
深入的了解。
影片以战争背景为背景,以西南联大的创办为线索,展现了一群年轻人
在动荡的年代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
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产物,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也为中国在战争中保
持持久的抵抗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电影中所展现的西南联大精神令人敬佩。
这所大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
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将教育的意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
一幕幕情节让我感受到了联大学子们对知识和学术追求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最后,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爱情也是触动人心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战乱之中相互
扶持、互相帮助,展现了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
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的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用来娱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索、激励和感动的影片。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影片介绍《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中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电影讲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定信念,保卫家园的故事。
该片是一部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作品,通过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和生动展现历史背景,引人深思。
二、剧情概要本片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线,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命运和抗争历程。
故事从西南联大的建立开始,聚焦于一批优秀青年学子的成长与挚友情谊。
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校园生活,他们选择了坚守信仰、顶住压力并投身于抗战中。
经历了艰辛和牺牲,他们最终凭借着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敌人,谱写了壮丽的抗战篇章。
三、影片亮点1:真实还原历史背景:《西南联大》通过细致入微的布景和服装设计,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观众可以感受到整个抗战时期的紧张气氛和群众生活。
2:人物形象鲜明:影片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深入塑造,使得观众不仅能看到他们的英勇抗争和豪情壮志,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挣扎,使人物更加鲜活。
3: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又有感人至深的友情、爱情和家庭情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又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的存在。
4: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西南联大》在表达历史的同时,还注重艺术的表现力。
影片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想象、隐喻和符号等,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性,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影片的启示《西南联大》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深层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强精神和坚定信仰。
影片告诉我们,在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精神才能驱使我们战胜困难,追求最终的胜利。
同时,影片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记历史的苦难和牺牲,时刻准备着面对未来可能的困境和挑战。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1:《西南联大》观后感图片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抗日战争:指中国人民抵抗和反对军国主义的战争。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由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电影《西南联大》,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抗战时期的长沙。
作为一名观众,我深受其打动,也有很多话要说。
首先,影片讲述的是一段关于西南联大校园爱情和战争的故事。
从恋人之间的情感困境,到科学家们振奋人心的抗战情怀,影片不仅展现出了抗战历史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的精神面貌。
影片通过精良的镜头技巧及剪辑手法,完美地展现出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学院风貌。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主人公的的勇气和坚韧,以及他们为了全国反抗日军而付出的鲜血和牺牲。
片中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用自己的聪慧和智慧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效的反击。
电影中还出现了不少经典的台词,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国家有难,不能远离天际。
民族何在,不顾成败?”这句话直
指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也警醒我们自强自立、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此外,电影还通过一些细腻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热血精神,特别是结尾部分交响乐《向前冲》的悠扬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气氛,更是深深嵌入观众的内心深处。
总之,我的看法是,《西南联大》是一部让人既感到光荣又热血的电影作品,是一部富有感染力和启迪性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刻领略到民族抗争历史的佳作。
通过这次观影,我深深地意识到:历史的存在必须吸取教训,才能够让自己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更是全球社会共同需要设置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当始终保持革命和奋斗的心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去。
(字数:535字)。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一群怀揣着梦想与热血的师生,仿佛穿越时空,向我走来,让我对教育、对国家、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西南联大,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承载着太多的苦难与辉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土沦陷,硝烟弥漫,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最有志向的青年学子。
他们不畏艰险,坚守着知识的殿堂,传承着文化的火种。
片中,那些教授们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有的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坚持着学术研究,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给学生讲授《诗经》《楚辞》,朱自清先生饿着肚子写下《经典常谈》,陈寅恪先生在目盲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柳如是别传》……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教会了学生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同样令人敬佩。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有的投身于科研,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有的奔赴前线,为保卫祖国英勇杀敌;有的深入基层,为民众的福祉奔走呼号。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刚毅坚卓”的校训。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老师们对学生关爱有加,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
学生们对老师尊敬爱戴,虚心求教。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西南联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更在于它所孕育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爱国精神,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是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是团结精神,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携手共进的力量;是创新精神,是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是一部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该剧的时间线从1937年一直延续到1947年。
此电影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和演员,他们的生活、爱情和事业的起伏和挫折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
作为一名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它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这部电影结构清晰,排版整洁,语言通顺和流畅,使得读者容易理解和阅读。
整部电影的表达非常清楚,导演没有用太多的画面或音乐来煽情,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整个故事的切换和叙述也非常自然,这使得这部电影既具有讲述性,又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一部描绘中国抗战时期的电影,其中的情节和内容非常有意义。
故事主要讲述了西南联大学生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战争岁月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些学生们不仅面对对手的困扰,还要克服内部的斗争与困难。
电影中反映出的这种人民生活,生动地描绘出了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身临其境的生活方式。
此外,电影还试图表述抗日战争背景下,人们最大的信仰不仅来自于家庭和祖国,还来自于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一些感受和评价。
首先,我认为该电影挖掘了普通人的命运和感情,通过概括情节和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信息。
此外,电影描绘出了一支团结、勇敢、有智慧的青年队伍,他们齐心协力,与侵略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抗争并成功地保卫了家乡。
这些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深入思考这种情感背后的真正意义。
最后,我认为该电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作为一名观众,我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并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持一颗勇敢的心。
此外,我也感受到了抗议背景下人们们的团结、勇敢和智慧。
它们提醒我要敬佩别人,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发扬自己的优点,并最终成为一个拥有清醒政治认识和创新精神的人。
在观看电影之后,我确信西南联大这部电影会影响我并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全世界观看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观后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2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
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3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4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
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