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这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机构,西南联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贡献,并且被其悠久历史和独特氛围所震撼。
首先,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令人钦佩。
它成立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挑战。
西南联大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国家紧急需求,培养更多高级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西南联大的创办者们非常有远见和勇气,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西南联大旧址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也非常吸引人。
整个校园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
我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同时,这些建筑也展示了西南联大创办者对教育环境的重视,他们创造了一个宜学宜居的校园。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西南联大曾经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候,西南联大是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授。
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西南联大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辐射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正是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西南联大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变迁。
在抗战胜利后,该校被迁至北京,并与其他大学合并为清华大学。
原址则成为了纪念馆和文化遗址,用来展示西南联大的历史脉络和价值。
这一点让我深感惋惜,因为我能够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西南联大的荣光和辉煌。
通过这次观后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代表着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崛起和进步。
我对西南联大的创办者和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的师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213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里求知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观后感:
1. 艰难求知的历程:纪录片中展现了西南联大在战争年代中的艰难求知的历程,包括学校设施的简陋、物资的匮乏、战争的威胁等等。
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学生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2. 知识的力量: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们在困境中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3. 敬仰优秀人才:西南联大的历史也展现了对于优秀人才的敬仰和推崇。
纪录片中讲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学术界的泰斗、战地记者、医生等,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优秀的人才在纪录片中被高度赞扬和敬仰。
4. 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战争年代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们面对战争的威胁和困境,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通过讲述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表达了对知识的崇高敬
意和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知识的力量。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
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纵使会被千刀万剐,也要傲然伫立于废墟之间。
虽然沧海一粟,却无法让忘怀,也许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下面是作者为您推荐学生观看《西南联大》观后感内容锦集五篇。
在当时,日本军队的全面进攻,早已将北京吞噬,许多学校也被迫撤出了所在地。
在西南联大,老师和学生如同中国的一寸火苗,燃起熊熊的希望;如同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指引中国人前进的方向;又如同一堵高墙,用生命用尽全力地阻挡日本人思想的掠夺。
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击垮中国人内心的顽强,但又一次一次被中国人的毅力所屈服。
当时条件如此简陋,无时无刻都心惊胆战,尽管图书馆被日军炸出一道又一道的裂缝,学生们却依旧打着雨伞,前去借书。
他们对知识的热衷,如同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当时中国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我们坚持不懈的毅力如同一根韧劲十足的绳子。
有时可能会被无情的蹂躏扭曲,但是只要拉紧两端的绳子,它又再一次回到了属于它原来那个坚定不移信念的样子。
钱学森曾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终究会有成果的。
”抗日胜利的真谛,细细品味,便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妙哉!当我观看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所描绘的,在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硝烟的年代,有这么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守护着国家的重要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波澜壮阔的一段精彩历史,担当着民族的栋梁。
他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一半的日子在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师生几乎都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寒窗苦读。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拥挤在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学习,不用再忍饥挨饿。
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呢?联想到过去的他们因为一场浩劫四处分散,命运不一,再想想如今我们学习的氛围和状态,是不是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正是因为祖国有着像闻一多、蒋梦麟、汪曾祺等头脑清醒的人士,中国才逐渐强大了起来,繁华了起来。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南联大,这几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坚韧、太多的梦想。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那破旧的校舍。
想象一下,那简陋的教室,雨天可能会漏雨,风大的时候也许会灌风。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们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些木质的桌椅,可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每一道划痕都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坚持和努力。
当时的学生们,背着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珍贵的书本和笔记。
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走很长的路去上课。
有时候,甚至要饿着肚子,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一位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书本上了,可他依然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那本书。
老师们也是让人敬佩不已。
他们有的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却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有一位教授,在讲到关键的知识点时,激动得手舞足蹈,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长衫。
还有一位老师,因为没有黑板擦,就用自己的袖子去擦黑板,弄得一身粉笔灰,可他毫不在意,继续讲着课。
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讨论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
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过后,又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种纯粹的学术交流,没有功利,没有算计,只有对真理的追求。
纪录片中还提到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充满了活力和乐观。
一场简单的篮球赛,就能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大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同学加油助威。
还有那小小的文艺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服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表演。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 引言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United University)是中国的一所顶尖综合性大学,位于中国重庆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校园,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对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并分享我对这所大学所达到的卓越成就的赞叹。
2. 校园氛围和历史底蕴进入西南联大校园,我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悠久的历史底蕴。
校园内的建筑物大多保持着原貌,给人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
在校园中心的广场上,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纪念碑遥相呼应,让人不禁回想起西南联大曾经的辉煌岁月。
校园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老校门、教学楼和图书馆,这些都是见证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
和校园的历史底蕴相匹配的是浓厚的学术氛围。
西南联大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许多国内外的学术翘楚。
在我参观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学术讲座,与西南联大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们的学术素养和见解令我印象深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严谨且前沿的学术氛围。
3. 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著称。
在参观校园期间,我注意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我还发现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外,西南联大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出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增长知识和视野。
4. 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西南联大承担着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层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还鼓励学生关注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精选10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西南联大》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南联大》观后感篇1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许多感慨。
“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后1937年11月1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
1100名学生直接参战,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
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
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2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2022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魅力,也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校园内的建筑风格各异,古朴典雅。
尤其是那座古老的图书馆,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智慧和知识,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敬畏和敬重。
校园内的雕塑、园林、建筑无一不展现出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厚重历史。
其次,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令人钦佩。
在参观中,我得知西南联大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学术大师,也有教学能手。
这些老师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理念让人印象深刻。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更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和机遇。
另外,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也是令人赞叹的。
学校内部设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实践机会。
在这里,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更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理论,这对于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西南联大的学生氛围也是我所向往的。
在校园里,我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们,他们在校园内自由自在地交流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更能够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所学校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有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这些都让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我相信,在这样的学府中,我一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观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后,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驱”的艰辛和青年学生的勇敢和坚定。
《西南联大》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初中国困境的时代背景和西南联大的创建历程。
这部纪录片主要由历史资料和个人回忆录拼接而成,讲述了一群有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的年轻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环境中成长、学习和奋斗。
电影的内容涵盖了上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背景,包括英国侵华,八国联军和辛亥革命等。
与此同时,电影重点讲述了创办西南联大的故事。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聚集在一起,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和坚定的信仰,以便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的“革命先驱”。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的愁苦和国家的落后,以及西南联大这所学校的价值和重要性。
创办西南联大对于整个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意义非凡,西南与其他地区的联合,标志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直面国家困境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这所学校也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独特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作为一名年轻人,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和振奋。
这些年轻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启示。
电影中的一句话——“不破不立,没有牺牲就没有胜利”深深地触动了我。
为了想要取得胜利,我们必须付出牺牲和努力。
本片在画面、音乐和气氛方面也充满了感染力。
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广阔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在拉萨,当时的校长蒋南翔带领着一个小队奋斗在荒山前线。
那种在生命的边缘上与死神搏斗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命之脆弱和珍贵。
音乐也给电影增色不少,旋律动听而节奏明快,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时那一代中国青年人的革命血脉和精神。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给我们年轻一代敲响了应该怎样立志、奋斗和成长的警钟。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时代的机遇,尽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历史和社会更加光辉和繁荣。
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西南联大是我参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交流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结识了一群优秀的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与成长的平台。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首先,西南联大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
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
我还参加了数学建模、英语口语等课程,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机会与优秀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总是愿意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思考。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西南联大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
在课程中,我们常常会组成小组进行实践项目。
这些实践项目要求我们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我提升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发现和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团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此外,西南联大还注重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在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多样化的文化和体育活动。
例如,我们参观了附近的历史名胜,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
我们还进行了篮球、足球比赛等体育竞赛,锻炼了身体。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放松身心,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成功不仅仅依靠专业知识,还需要全面发展。
最后,西南联大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的同学。
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在这个团队中成长。
我们一起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日子,分享了喜怒哀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些朋友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支持。
总之,西南联大是我一个宝贵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事迹如激昂乐章,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总有一些精神如不朽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西南联大,便是这样一座精神的灯塔,它在民族危亡之际,汇聚了无数知识精英,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守着教育的阵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
观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迁至长沙,后又西迁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教学条件异常艰苦。
然而,师生们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片中,那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教室是由茅草屋搭建而成,每逢下雨,屋内便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学生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听讲,做笔记。
宿舍也是拥挤不堪,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睡的是上下铺。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依然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他们清晨早早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课后还会自发组织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大师们,如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等。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授课,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学生传授知识。
朱自清先生,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文人的铮铮铁骨。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激昂,呼吁学生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文字,描绘着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
这些大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
深入的了解。
影片以战争背景为背景,以西南联大的创办为线索,展现了一群年轻人
在动荡的年代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
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产物,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也为中国在战争中保
持持久的抵抗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电影中所展现的西南联大精神令人敬佩。
这所大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
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将教育的意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
一幕幕情节让我感受到了联大学子们对知识和学术追求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最后,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爱情也是触动人心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战乱之中相互
扶持、互相帮助,展现了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
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的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用来娱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索、激励和感动的影片。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西南联大》观后感一、影片介绍《西南联大》是一部关于中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电影讲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定信念,保卫家园的故事。
该片是一部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作品,通过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和生动展现历史背景,引人深思。
二、剧情概要本片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线,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命运和抗争历程。
故事从西南联大的建立开始,聚焦于一批优秀青年学子的成长与挚友情谊。
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校园生活,他们选择了坚守信仰、顶住压力并投身于抗战中。
经历了艰辛和牺牲,他们最终凭借着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敌人,谱写了壮丽的抗战篇章。
三、影片亮点1:真实还原历史背景:《西南联大》通过细致入微的布景和服装设计,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观众可以感受到整个抗战时期的紧张气氛和群众生活。
2:人物形象鲜明:影片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深入塑造,使得观众不仅能看到他们的英勇抗争和豪情壮志,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挣扎,使人物更加鲜活。
3: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又有感人至深的友情、爱情和家庭情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又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的存在。
4: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西南联大》在表达历史的同时,还注重艺术的表现力。
影片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想象、隐喻和符号等,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性,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影片的启示《西南联大》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深层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强精神和坚定信仰。
影片告诉我们,在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精神才能驱使我们战胜困难,追求最终的胜利。
同时,影片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记历史的苦难和牺牲,时刻准备着面对未来可能的困境和挑战。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1:《西南联大》观后感图片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抗日战争:指中国人民抵抗和反对军国主义的战争。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大,即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座重要学府,也是中国共产党与革命的一段历史见证。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并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的参观体会和心得。
一、历史背景西南联大成立于1938年,是为了应对抗日战争而设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国家形势十分危急。
西南联大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后方文化教育运动的开展。
这所大学在当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悲壮历史参观西南联大,我对这所学校的悲壮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联大多次迁徙,经历过灾难和磨难,但从未放弃。
特别是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在1951年,西南联大被解散,令人非常遗憾。
尽管如此,西南联大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三、红色记忆在西南联大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记忆的力量。
西南联大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们的圣地,曾经有许多杰出的党员、革命家和学者在这里学习、工作、战斗。
在红军校场上,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激情和豪情壮志。
而如今,这些红色记忆仍然鼓舞着人们,让我们铭记历史,感悟革命的力量。
四、英勇精神西南联大是英勇精神的象征。
在抗战年代,西南联大师生面对日寇的侵略,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斗志。
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毫不气馁地坚持抵抗,展示出了人类顽强拼搏的精神。
这种英勇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并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五、人文景观除了历史和精神外,西南联大还有许多美丽的人文景观。
校园植被葱茏,湖水碧绿,让人身心愉悦。
而校园内的雕塑和纪念碑更是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
在这些景观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六、思考与启示参观西南联大后,我深思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努力成为更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一群怀揣着梦想与热血的师生,仿佛穿越时空,向我走来,让我对教育、对国家、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西南联大,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承载着太多的苦难与辉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土沦陷,硝烟弥漫,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最有志向的青年学子。
他们不畏艰险,坚守着知识的殿堂,传承着文化的火种。
片中,那些教授们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有的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坚持着学术研究,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给学生讲授《诗经》《楚辞》,朱自清先生饿着肚子写下《经典常谈》,陈寅恪先生在目盲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柳如是别传》……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教会了学生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同样令人敬佩。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有的投身于科研,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有的奔赴前线,为保卫祖国英勇杀敌;有的深入基层,为民众的福祉奔走呼号。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刚毅坚卓”的校训。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老师们对学生关爱有加,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
学生们对老师尊敬爱戴,虚心求教。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西南联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更在于它所孕育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爱国精神,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是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是团结精神,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携手共进的力量;是创新精神,是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精选5篇)
西南联⼤的观后感(精选5篇)西南联⼤的观后感(精选5篇) 当观看完⼀部作品后,⼀定有不少感悟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西南联⼤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西南联⼤的观后感篇1 近年来以传统⽂化、科技创新掀起了⼀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
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味的纪录⽚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活,⽆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路⾛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祖国的庇护,有稳定的⽣活和⼯作。
⽽当时的⽼师和学⽣为了中国的教育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化的种⼦,国家的明天。
西南联⼤之所以会出现,跟⽇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
她的成⽴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巨⼤贡献的联⼤教授。
梅贻琦、蒋梦麟、闻⼀多、朱⾃清、沈从⽂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
西南联⼤当年却是以⼏间茅草屋、⼏⽀粉笔在⽇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数国之栋梁。
故,物质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
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份⼯作,那你在乎的就是⼯作条件和薪⽔;如果你把教书当做⼀种职业,你就会在乎你的⼯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种情怀,你便会⽤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个孩⼦。
我想《西南联⼤》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师吧。
西南联⼤的观后感篇2 “所谓⼤学者,⾮谓有⼤楼之谓也,有⼤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这部纪录⽚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苍苍,东海茫茫,⽂⼈⾔语之间,描绘出那令⼈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可敬可叹的风⾻。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你知道西南联大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
我去了西南联大观旧址,那一趟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超级奇妙又震撼心灵的穿越之旅。
刚到旧址那儿,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好像充满了知识的味道,还夹杂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气息。
看着那些老旧的建筑,虽然有些破旧,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你能想象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教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教室里的桌椅看起来都很简陋,可就在这些桌椅之间,曾经坐满了热血沸腾、一心向学的师生。
他们没有因为战争的炮火、恶劣的环境而放弃求知。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大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授课,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执着和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们呢,一个个眼睛发亮,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哪怕头顶上时不时有敌机飞过,也不能阻挡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而且啊,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肯定超有趣。
我猜他们不像现在有些师生之间那么拘谨,而是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在艰苦的环境里互相扶持,一起探讨学问,一起憧憬未来。
那时候的学术氛围肯定浓得像化不开的糖浆,随便在校园里走走,都能听到激烈的学术讨论声。
在旧址里转着转着,我就特别感慨。
现在咱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跟当年比起来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有时候我们还会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看看西南联大的先辈们,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都能坚守教育的阵地,创造出那么辉煌的成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这次参观西南联大观旧址,就像是被打了一针超强的“鸡血”。
我觉得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得像西南联大的前辈们一样,对知识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热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这西南联大旧址啊,可真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去一次就像给灵魂做了一次深度清洁,让我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起来了呢!。
西南联大博物馆观后感
西南联大博物馆观后感
西南联大博物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校园内,是纪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在滇八年的办学历史而建,隶属于云南师范大学,属国家行业性博物馆。
博物馆的整个参观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所包围。
整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非常具有特色,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历史与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创立背景到其在滇八年的办学历史,再到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展示。
展览还通过大量的人物访谈、历史影像和模拟场景等手段,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不易,同时也为那些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感到敬意。
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今天是由那些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人们所铸就的。
此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热情、专业,为参观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观体验。
整个参观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博物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参观者的关心。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博物馆是一座非常值得参观的博物馆。
它不仅展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们这些后人深刻反思那段历史,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非常独特且震撼心灵的体验。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精神内涵,确实是令我万分钦佩。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师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画面。
他们的教室,有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茅草屋,窗户可能都是透风的,桌椅是那种最简易、甚至可以说是破旧的。
看到这里我感觉,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换做是如今衣食无忧、有着各种舒适教学设施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求学的艰难。
而那时的学生们,却丝毫不为简陋的环境所影响,他们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当时还看到了他们遭遇日军轰炸的场景,那真是一片慌乱。
但即便如此,学校不辍弦歌。
联大师生在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在临时找的露天场地继续上课讲学。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坚韧不拔。
当危险来临,知识的火种不能熄灭,教育的使命不能被打断。
这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无论遭受怎样的暴风雨侵袭,总是坚定地散发着光芒。
看完这些场景后我明白了,刚毅坚卓不是一句简单的校训,它体现在每一个老师的授课细节里,体现在学生们挑灯夜读的背影中。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动不动就可能抱怨或者想放弃。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一比,真是羞愧难当。
另外,纪录片里还有那些联大师资的介绍也让我非常动容。
那么多大师如璀璨星辰汇聚在这里。
他们自身博学多才,但却甘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教书育人。
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这也是刚毅坚卓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守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历史上这么一所伟大的学校,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并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
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
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
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
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
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
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
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
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