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教案第二页蒙昧中的觉醒
![教案第二页蒙昧中的觉醒](https://img.taocdn.com/s3/m/9f0445d54028915f804dc253.png)
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派别;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难点
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教鞭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等
板书设计
授课班级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40分钟
课型
综合课
课题
蒙昧中的觉醒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
(2)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
本课采用纲要式板书与综合式板书、正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布局如下所示:
一蒙昧中的觉醒
(一)智者的启蒙
1、背景(智者运动兴起的条件)
2、主要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3、评价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1、生平
2、苏格拉底的思想
3、评价
(三)斯多亚学派及“人生而平等”
1、学派信息
2、“人生而平等”
(2)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3)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阐述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的问题都应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蒙昧中的觉醒_教案
![蒙昧中的觉醒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0c80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f.png)
蒙昧中的觉醒_教案
教案标题:蒙昧中的觉醒
教学目标:
1.了解“蒙昧中的觉醒”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分析蒙昧中的觉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蒙昧中的觉醒”的概念;
2.分析蒙昧中的觉醒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学习内容:
1.介绍“蒙昧中的觉醒”的概念;
2.分析蒙昧中的觉醒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探讨如何在蒙昧中觉醒,以及如何利用自身觉醒影响他人。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引入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主题的了解并探讨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Step 2:呈现材料。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8139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a.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蒙昧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探讨,引导学生领会蒙昧时期的社会现象,了解历史背景,以及深入了解蒙昧时期觉醒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变革,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和思想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并通过研究发现蒙昧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必然产物。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内容:介绍蒙昧时期及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安排: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蒙昧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第二至三课时:蒙昧中的思想觉醒内容:探讨蒙昧时期出现的思想变革和思想觉醒的历史事件。
安排: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蒙昧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变革,学生通过PPT、小组演讲等形式呈现,加深学生对蒙昧中的思想觉醒的理解。
第四至五课时: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内容:探讨《蒙昧中的觉醒》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安排:老师讲解《蒙昧中的觉醒》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影响,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梳理《蒙昧中的觉醒》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
第六至七课时: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内容:分析蒙昧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安排: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和分析,了解蒙昧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八课时:课程总结内容:对本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展开相关思考和表达。
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和展示,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手段:1. 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展示、案例分析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综合展现蒙昧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主动性。
评价方法:1. 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和思考,并进行书面总结。
2. 课堂展示: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表达加深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
3. 课程考核:通过期末考试或者大作业,对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的理解和应用进行检验。
人民版必修三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doc
![人民版必修三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fa765b3a5fbfc77da369b193.png)
专题六第一节蒙昧中的觉醒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3、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预测】重点:理解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在看待“人”自身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差别难点:1、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2、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学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思考探究题目【预习案】一、智者的启蒙1、产生条件:政治条件:雅典_______________ 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基础:古希腊_____________ 的兴起和繁荣平民的提高和 ____ 的成长解决的需要2、时间、地点: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与中国__________ 时期相当)3、代表人物:_________4、王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特点:倾向于 _________ 和_________ ;言辞和言论大胆而惊世骇俗;怀疑,否认― ________________ ,敢于批判 ______ 和创新;注重实利;6、意义:积极性:肯定和强调 _________ ,将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
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___________________ 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_____________ O局限性: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二、苏格拉底的智慧1、王要观点: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______________ ”,哲学探索的指南是“ _____________ ”。
提出“美德即 __________ ”。
高中历史3 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1)
![高中历史3 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af9efcd482fb4daa48d4b94.png)
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的主张以及对人和人的价值的阐述.2、知道古希腊人文精神演变的历程,理解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
3、感悟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养成批判精神和怀疑意识,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教学重难点】重点: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对人和人的价值的阐述。
难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下,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去向何方?在《人类的故事》中,人类是怎样觉醒的?人在宇宙世界中究竟处于什么一种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昧中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早期希腊:人是神灵的玩物提到西方文明的起源,美国作家房龙的一篇文章特别重要.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房龙在这里“昔日的荒山”是指什么山呢?(奥林匹斯山)为什么呢?补充:根据公元前12世纪《荷马史诗》的记载,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仙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却喜欢争风吃醋。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狄忒也喜欢土豪金,为了争一个有具有土豪金颜色的苹果引发特了特洛伊战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源头,人是处于什么地位?二、公元前6世纪:人是自然的产物【过渡】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整个希腊的文化中心由希腊半岛转移到小亚细亚沿岸,产生了希腊第一批哲学家。
这批人因为主要在米利都,因此通常称为米利都学派。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主张泰勒斯:万物起源于水;赫拉克利特:万物起源于火在这里,泰勒斯等哲学家的研究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由研究神转变为研究自然)。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希腊的文化中心会转移到亚洲地区?这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城邦的独立自治;远离传统文化的控制;东方文化的影响)2.为什么他们的研究对象会由神转变为自然呢?(城邦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加强,开始摆脱神的束缚)显然,和以前相比,到了公元前6世纪,人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由神的玩物变成了自然的产物)三、公元前5世纪中叶:人是万物的尺度过渡: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文化中心又回归到希腊半岛本土.希腊本土的这批哲学家,我们是怎么来称呼他们的?(智者学派),1.请大家注意看教材100页第二段,什么的智者学派?(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老师)2.为什么希腊半岛本土会出现这些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智者呢?(请大家前后排交流讨论,回忆我们高一必修一的知识,时间半分钟)➢公元前499年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希腊免受波斯帝国的统治,从而保存了西方古代民主政治的火种,同时也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的最鼎盛的“古典时代”➢战争期间,雇工贫农踊跃参战,政治地位也随之大大提高➢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频繁。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c108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e.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蒙昧中的觉醒》是一部提倡人类进步与自由思想的文艺作品,其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在当代社会,传媒的发达和信息的繁杂,也使得人们更需要思考自我和社会的问题,因此,本文的教学意义非常重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意义与价值;
2、学习文艺分析方法;
3、理解文章主题;
4、分析主题贯穿全文的方式。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背景、作者简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兴趣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问问题和引发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二步:文本分析
(一)词汇掌握: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文中生词、难词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进行析错; 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将生词、难词进行解读并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二)段落分析:根据文章的开头,在学生的帮助下,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并要求学生梳理出文章内容的中心,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
(三)主题分析:分析文章的主题,并梳理出所有涉及到主题的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四)语言分析:分析文中语言运用的特点及适用场景,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步:收尾
针对学生在第二步的思考与讨论,进行总结,整合思路,完成文章对于学生的启发与思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评估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结合教师上课时的提示进行个人总结;评估主要考虑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程度,对于文章主题及文本中重要语言代表意义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分析方法数量和质量的情况。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9498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6.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矛盾冲突;
2.理解蒙昧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
3.认识蒙昧中觉醒的因素和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以一幅插图为例,让学生分析插图中人物、服饰、环境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矛盾冲突。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蒙昧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蒙昧思想如何使人民困于迷信、无知的状态。
2.讲解蒙昧中的觉醒,引导学生了解觉醒的因素和方式,例如经济困苦、个人体验、社会变革等。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讨论该事件或人物是如何从蒙昧中觉醒的,以及觉醒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四、小组报告(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报告,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展示给全班。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对小组报告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对其他小组的报告进行评论和补充。
六、反思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蒙昧中觉醒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作业:
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和讨论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蒙昧中的觉醒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
1.插图,用于导入课堂内容;
2.教材或相关资料,用于讲解蒙昧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和蒙昧中的觉醒的因素和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题目和指导方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87f1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1.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
2.视频导入:播放古希腊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古希腊的美丽与神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古希腊的传奇故事,如特洛伊战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古希腊文明发展历程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点。
3.重点提醒:提醒学生关注古希腊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作业,包括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让学生深入思考。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介绍爱琴海、希腊半岛等地形地貌,分析其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2.讲授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爱琴文明、古风文明到古典文明,讲述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人文精神的起源:介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4.西方文化的传播:讲解古希腊文明如何通过战争、贸易、学术交流等方式传播到罗马、欧洲等地。
4.掌握西方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了解古希腊文明对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5.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运用史料教学,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入理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95f0e525c52cc58ad6be70.png)
阿菲尔:中午到我家讨论公民发言权问题,如何?阿里托:不行,我要去听普罗泰格拉老师的课。
我想参加陪审法庭,但演说水平不够。
上次与你讨论的问题想好了吗?阿菲尔:“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者对标枪刺死事件负责?”我思考很久,但没有结论。
2、背景:(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2)奴隶制民主发展到顶峰(3)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过程三:提供文献,归纳智者学派的观点。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论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论语》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正如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材料四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
惟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规进行评估、修改和裁断。
过程四:多媒体展示漫画,评价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设计意图:(1)通过文献的阅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
(3)通过漫画,抽象问题形象化,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阐述能力(4)通过学生答案的呈现,培养学生获取文献关键字词和对文献的归纳能力。
(5)通过以上几个过程,达到突破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二、苏格拉底过程一:根据课文内容,得出背景。
1、背景①智者运动忽视道德、重视功利②雅典民主政治弊端显现设计意图:解决多媒体课堂,学生经常忽视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的问题。
过程二: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献和图片的方式,介绍苏格拉底的生平。
2、生平简介材料一: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7d54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人类从蒙昧时期到觉醒时期的演变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到科技进步和思想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1.2 教学目标了解蒙昧时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认识觉醒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分析科技进步和思想变革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蒙昧时期和觉醒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蒙昧时期和觉醒时期的理解和看法。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深入探讨科技进步和思想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蒙昧时期的特点2.1 定义蒙昧时期解释蒙昧时期的概念,包括其时间范围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蒙昧时期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2.2 蒙昧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分析蒙昧时期的经济形态,如游牧经济和农业经济。
探讨蒙昧时期的社会结构,如家族和部落组织。
2.3 蒙昧时期的文化和宗教了解蒙昧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口头传统和图腾崇拜。
探讨蒙昧时期的宗教信仰,如原始宗教和一神教。
第三章:觉醒时期的曙光3.1 定义觉醒时期解释觉醒时期的概念,包括其时间范围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觉醒时期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性。
3.2 觉醒时期的科技革新分析觉醒时期的科技进步,如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探讨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城市化和全球化。
3.3 觉醒时期的思想变革了解觉醒时期的思想变革,如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探讨思想变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四章:蒙昧时期到觉醒时期的转变4.1 转变的背景和原因分析蒙昧时期到觉醒时期转变的背景,如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
探讨转变的原因,如科技进步和思想变革的相互作用。
4.2 转变的过程和特点描述蒙昧时期到觉醒时期的转变过程,如城邦国家的兴起和帝国的扩张。
分析转变的特点,如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1bf4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7.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蒙昧中的觉醒》的主题和意义;2.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蒙昧中的觉醒》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文学作品《蒙昧中的觉醒》的封面;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阅读《蒙昧中的觉醒》的情景和感受;3.提问:“你们对这本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有什么理解和感受?”二、讲解主题和意义(15分钟)1.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蒙昧中的觉醒》的主题和意义;2.教师简要讲解主题和意义,解释主题和意义的内涵;3.与学生们就主题和意义的理解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分析和解读情节和人物形象(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说《蒙昧中的觉醒》的主要情节;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插图,让学生对情节有更直观的理解;3.提醒学生要注意情节中的冲突、转折和高潮等;4.教师鼓励学生对情节中的一些关键场景和对话进行分析和解读;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手法。
四、阅读与写作(15分钟)1.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蒙昧中的觉醒》的经典章节或片段;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3.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与读者对话;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五、展示与交流(15分钟)1.鼓励学生自愿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进行展示;2.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交流和讨论;3.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进行点评和评价;4.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中获得启示和反思。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篇文学作品;2.布置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作业;3.要求学生按时提交自己的作业。
总结(5分钟)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过程;2.提醒学生注意复习和总结;3.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caaa0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e.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的盲点以及外来思想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
2.学生能够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的盲点及外来思想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学生能够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首先,开宗明义地讲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在学生中建立起相应的概念和认知。
2.正文
通过学生主动听课,并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的盲点以及外来思想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总结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
1.在家自行查阅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实际案例,并写一份综述。
2.观察身边同学的学习状态,顺手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七、板书设计
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的盲点
外来思想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https://img.taocdn.com/s3/m/a7a2f53f33d4b14e84246812.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臧晓玉【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思考”及“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学习,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提高辩证思考问题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出的材料及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有为捍卫真理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教学难点】: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向同学们推荐两部电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异漂流》,《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少年派的奇异漂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有人这样评价:李安手下的诸多作品尽管故事千变万化,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李安却从未改变过!他永远是沉静的视角配以一成不变的人文关怀,并最终在华丽的视效中升华为寓言的史诗。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精神。
导语分析1、人文精神(humanism)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①人性,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②理性,追求真理;③超越性,追求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
2、西方人文精神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智者运动---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蒙昧中的觉醒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兴(14--17世纪)——神权下的自我启蒙运动---发展成熟(17、18世纪)——专制下的启蒙新课教授一、蒙昧中的觉醒(一)、出示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9bbf6bad51f01dc381f1b5.png)
方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2)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3)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从图书资料或网上收集整理苏格拉底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孔子等)的道德说教,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水平。
(3)编演两幕历史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水平。
(4)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为若干个问题包,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负责在课前搜集本小组所需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与其他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它对人类精神觉醒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文精神是以往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指标。
(2)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动社会的良性发展;(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注重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4)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树立尊重别人,善待生命,平等与人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课前探究1、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人文主义、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物相关的资料。
2、查阅与课本相关的史实。
3、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导学单》,并写出没有弄懂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人文精神”?导入新课。
第三个环节:教学相长在突破教学难点“分析智者学派的观点及其影响”方面,请学生“试用一句话来评价智者学派”。
蒙昧中的觉醒》精品教案(6页)
![蒙昧中的觉醒》精品教案(6页)](https://img.taocdn.com/s3/m/30d3f8f8ad51f01dc281f1d2.png)
蒙昧中的觉醒(一课时)【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古代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智者学派、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收集并鉴赏苏格拉底的名言。
2.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本“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自我测评”等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以人为本,同时认识到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学会对所有问题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要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别。
【教学难点】古代人本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设计理念】本专题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理论性强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用人文主义这一主线贯穿本专题全部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而本节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的内涵。
理解它的关键就是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因素结合起来。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相关的内容,本节就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它还与必修一专题六、七,必修二专题五,本册专题七有联系,因此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本专题的时候,要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加深对人文素质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相比有何特点。
【教学构想】一、导入先请大家看两个案例: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
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
复旦大学投毒案嫌疑人一审被判死刑,引发热议。
专业知识丰富的名校生守不住基本的道德和人性底线,让人警醒:过于功利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忽视最基本健康人格的培养,灌输仇恨的不良风气让心浮气躁的青年人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7bd11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e.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蒙昧时代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知非常有限,迷信和无知普遍存在。
正是这个蒙昧的时期,孕育了人类文明的觉醒。
本课程将通过探讨蒙昧时代的情况,以及人类如何从蒙昧中觉醒,来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1.2 教学目标了解蒙昧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掌握人类从蒙昧中觉醒的历程和主要事件。
认识到蒙昧时代的局限性和人类觉醒的重要性。
第二章:蒙昧时代的认知困境2.1 蒙昧时代的认知特点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自然现象的不可解释性导致了迷信和神秘主义的产生。
社会结构与信仰:蒙昧时代的社会结构通常以部落或家族为单位,信仰和宗教观念也开始形成。
2.2 觉醒的契机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人类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寻求解释。
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蒙昧时代末期,人类开始通过文字记录知识,并逐渐形成更为系统化的学问。
第三章:觉醒的历程3.1 觉醒的里程碑古代文明的出现: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觉醒的开始。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和耶稣等思想家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精神指引。
3.2 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科学革命的爆发: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启蒙时代的思想: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和洛克等提倡理性思考和人权保障,为人类社会的觉醒铺平了道路。
第四章:现代文明的发展4.1 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科技进步的推动: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认知领域。
4.2 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文化冲突、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等为人类社会的觉醒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五章:蒙昧中的觉醒反思5.1 蒙昧时代的评价蒙昧时代的局限性:蒙昧时代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迷信和无知普遍存在。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bbef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2.png)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蒙昧中的觉醒》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理解《蒙昧中的觉醒》所传达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学会运用文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文本。
5.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蒙昧中的觉醒》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字材料和图文并茂的PPT展示,向学生介绍《蒙昧中的觉醒》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讨论法:在介绍小说的主题和核心观点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3.课堂活动: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用图文展示PPT,介绍《蒙昧中的觉醒》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用文字和图片描述《蒙昧中的觉醒》的故事背景,并提出观点。
第二步:主题和核心观点(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说主题和核心观点的理解。
2.展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
第三步: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1.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性格、思想和行为。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并比较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用。
3.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五步:文本分析和写作练习(35分钟)1.选择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并比较不同的文本分析结果。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写一篇关于该片段的短文。
4.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资源:1.《蒙昧中的觉醒》的全文和介绍文字材料。
2.图文展示的PPT。
3.学生小组讨论的材料和工具。
4.写作练习的材料和工具。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写作练习。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069d6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9.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蒙昧时期的背景,掌握人类文明初期的主要特征,理解蒙昧中的觉醒的含义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古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学习并比较不同古文明的发展特点,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蒙昧中的觉醒,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艰辛历程,培养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的精神。
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树立平等、包容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4.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5.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等,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作业:设计一份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道选择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题目内容应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古文明、发展特点、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古文明的基本情况:详细讲解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古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蒙昧中的觉醒:阐述人类在蒙昧时期对自然、社会、宗教等方面的认知,以及这些觉醒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安排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古文明。
2.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建筑和文物分别代表了哪个古文明吗?它们为什么能在蒙昧时期崛起?”引发学生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cd62fd5bbfd0a78567363.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蒙昧中的觉醒教案《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别。
难点:古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
2. 结合教材及课件提供的图片及史料,培养学生借助史料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1. 学生可以根据史料,尝试运用讨论法、阅读法等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学会对所有问题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北重三中高二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但仍属于经验型的,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典型、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资源丰富,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以学生为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采取讲解、设疑、汇报、讨论相结合,及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有效组织教学。
3.大部分学生对哲学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普遍兴趣浓厚。
【设计思路】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材料的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问题探究,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在协作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课程要求的是: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释,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材分析本课为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的第一课的内容《蒙昧中的觉醒》,本课是本单元的起点,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点。
在整个专题中起着开头和启下的重要作用,并且这一课直接和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关联,在整个高中历史体系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因而此课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导入,学生引发关于人的思考。
通过举例说明,理论联系现实解释普罗塔戈拉的主要思想,学生能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含义。
通过图表对比,学生能够认识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深刻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学会对所有问题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要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别。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武林外传》电视剧片段导入新课,指出人文主义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来之何方,去往何处?强调视频的中心思想即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强调人认识自己,认识人的价值。
而人文主义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在这之前分别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和以自然为万物的尺度。
完成了万物的尺度由神到自然到人的转变。
新课教授1、智者运动问题1: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的古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设计意图)学生回忆必修一所学知识,归纳出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原因,培养学生的树立历史的整体思维的能力,将必修一和必修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1、希腊的自然环境(客观条件),2、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参见必修Ⅰ)(根本原因)3、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原因),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波战争中希腊获得的决定性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伯里克里时期达到高峰期。
4、平民地位的提高。
5、个人主义的成长。
6、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哲学家们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穷理析微,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问题。
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是“智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已从对神秘浩渺的宇宙探索转向喧嚣的人类社会。
那么什么是智者?“智者”意为哲人,指非常聪明的人物。
由于民主政治的需求,公民要想在公共事务中有所作为,就需要有在公众目前演说的能力和知识。
因此人们需要学习。
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问题2:归纳分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熟读课本的习惯,通过阅读教材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普罗塔戈拉,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戈拉说出了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人自身当作评判万物和世界以及一切知识的唯一标准。
传统哲学关于知识、真理、善、神、正确和正义等问题的论证和解释,在智者学派看来是不足和不够的,他们的这种怀疑主义思想和观念,实际上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看法:哲学思考必须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才能进行。
智者学派的这种思想和学说,导致了古代希腊哲学的一种转变,即把哲学家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转向人本身,从理论批判转向理论思维本身。
影响:是将人从宗教和自然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的第一次自我意思的觉醒,是西方人文净胜的滥觞,他也成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问题3:怎样去评价智者运动?(或者是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从课本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积极方面: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局限性: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问题4:仔细阅读材料归纳总结苏格拉底的思想由哪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苏格拉底的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归纳概括中寻找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各自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深刻的记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各自的思想主张以及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思想主张: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③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④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就是“美德即知识”以及“认识自我”问题5:什么是美德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发出思考?什么是美德即知识,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将原本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通过故事的形式有趣的呈现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氛围,增加了课堂的灵气。
《熊与隐士》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德即知识”。
有一位隐士同一头熊成为要好的朋友。
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
这时,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下去……熊品德好不好?为什么会做出“蠢事”?熊品德是好的,但由于无知,酿成了恶果,这说明知识的重要性。
应该如何理解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人和任何事物具有的优点长处,如智慧、正义、勇敢、自制等;知识:对美德本性的认识,懂得什么是美德。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要想获得美德就需要相应的知识做基础,不知道道德的本性就不能做到道德(“无知即恶”)。
知识的获得需要接受教育,“德行可教”。
什么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
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
认识:“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做人的道理,是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针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氏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评价:“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时年70岁)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由鞋匠、裁缝、游手好闲的和看好戏凑热闹的组成的501位陪审团法官投票表决,以略过半数的281票通过有罪判决。
苏格拉底拒不认罪,结果,第二次表决以360票通过了死刑判决。
问题6:从这段材料能够得出什么信息?(设计意图)通过这段材料能够了解学生必修一的学习情况以及关于必修一知识的记忆,检查学生出高一教学的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历史的时空感官,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之间彼此紧密联系的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空敏感性。
从这段材料能够得出必修以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陪审法庭,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以及相关的克里斯提尼相关的改革吗,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是克里斯提尼而是处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里时期。
面对死亡,其实苏格拉底有四种逃生的办法?1、承认错误请求宽恕。
2、带着家人哭诉哀求博得同情。
3、越狱逃跑。
4、煽动叛乱,颠覆政权从而解放。
问题7:思考,为什么苏格拉底没有原则这四种方法而是选择从容赴死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探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伟大,进一步是学生理解苏格拉底的主张以及以死去实践自己思想主张的伟大精神。
答案:不承认错误是因为坚持思想自由的主张。
不带着家人哭诉博同情是因为坚持人的尊严的主张,不越狱逃跑是坚持法制的主张,不煽动叛乱是因为坚持理性的主张。
问题8:那么到底是感性重要还是理性更重要?(设计意图)通过强调感性和理性都重要,是平等的,既回顾了提出感性的智者学派的内容又回顾了苏格拉底相关知识,更引出了本节课的第三个子目,也就是人文精神成熟的重要体现,以及对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影响极其深远的“天赋人权”以及“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即斯多亚学派。
评价: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问题9:比较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以及斯多亚学派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
(设计意图)即锻炼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以及达到教学应该有的良好效果。
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都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作用。
体现人文精神。
不同点:研究重点不同:人文精神不同,评价不同。
研究重点分别是:社会问题、人的内心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
人文精神不同:感性、理性、超越性的阶段。
评价不同: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古代西方是人文精神的起源;认识到人的理性与智慧,第一次哲学意义的觉醒,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升华;第一次认识到人生而平等,古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顶峰。
问题10:什么是人文精神?(设计意图)小结全课多学知识,阐释本课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强调人的价值,尊崇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主张人生而平等。
核心:肯定人、人性和人的价值板书智者学派:1、背景2、内涵3、特点4、代表人物5、思想主张6、评价:A、积极 B、局限苏格拉底:1、主张2、特点3、评价斯多亚学派:1、主张2、代表人物3、评价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以及斯多亚学派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2、不同总结:人文精神的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尊崇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主张人生而平等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在于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难点仍然也是在抽象的哲学观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领域中几乎没有知识的交汇点,很难产生共鸣。
本课虽然能够让学生对古希腊哲学观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学生讨论的时间和课程进度上没有找到平衡点。
同时,本课ppt制作比较仓促,内容粗糙,不够细致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