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5×2×7 25×4×8 9×10×6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1)出示例题7:(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0.81×100=81(平方米)(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5)如果有110块够吗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0.81×110=0.81×10+81=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小学数学面试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说出乘法的概念及定义。

2. 了解乘法的基本性质和乘法表。

3. 学会利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够熟练地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板书:准备一个乘法口诀;2. 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和表格,如一个九宫格,用于让学生进行练习;3.电脑:准备一台电脑,以放映PPT或者资料等;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投影出来,让学生预习。

2. 教学检测:先引导学生思考并整理知识,抛出问题,letting the students think and sort out the knowledge,检测学生是否有基本的乘法知识。

3. 乘法概念复习:让学生看乘法口诀,了解乘法的概念及定义,明确乘法法则及特点。

4. 乘法表练习:让学生填写乘法表,完成九宫格,练习乘法运算,以此提高学生对乘法的认知。

5. 乘法应用:给学生提供问题,让学生利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到达模范运用的要求。

6.课堂收尾: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总结,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以及理解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及提取乘法的技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经久不衰的作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重视乘法的思维能力训练,尤其注重实际问题的检测和解决,通过练习题和游戏,增强对乘法的理解程度,加大训练空间,强化记忆力,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面试试讲教案面试试讲教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竖式计算方法,正确完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自主完成竖式计算,发现并纠正错误。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们体会到乘法运算的实用性和魅力,培养学生们乐于计算、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和进退位运算。

三、教学内容1. 认识乘法符号“×”。

2. 考虑如何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转化为竖式计算。

3. 解释竖式计算的步骤和要点。

4. 分步演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5. 练习竖式计算,理解进位、借位的意义和方法。

6. 带着问题分析和总结,检查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纠正计算错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用举例的方法给学生们演示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认识乘法符号“×”。

* 老师详细讲解竖式计算的步骤和要点,分步演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 老师带领学生们理解进位、借位的意义和方法。

3. 立体演示与练习(30分钟)* 老师提供竖式计算示例,逐步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 老师安排学生自主完成计算,并逐个点评学生的计算方法与结果。

* 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计算错误逐一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掌握总结方法。

4. 错误解析与答疑(10分钟)* 老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纠正措辞不当,计算错误的现象。

5. 总结与归纳(5分钟)* 老师让学生回答乘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总结竖式计算的方法与关键点。

五、课堂延伸1.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小动物或者单位换算等实例,加深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认识。

2. 在课后,老师可以布置练习题,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位置与方向》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位置与方向》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位置与方向》教案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位置与方向》教案(精选14篇)方向是各方向的位置,四方位或基本方位就是东、西、南、北,相对方位是前、后、左、右、上、下。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位置与方向》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并且能够根据方向与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并能绘制出简单平面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坐标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教学难点:描述任意角度的具体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每到夏季,浙江沿海一带就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台风过境时常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影响。

瞧,今早气象专家发现:在A市东南沿海方向已形成一股较强台风,这股5号台风将直接影响A 市。

(课件出示信息)师:请帮助气象专家在图上标出台风中心的位置。

(引导学生理解东南方向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无法确定具体位置。

)课件演示:以A市为观测点,出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标志)师:气象专家经过精密测量,确定了台风中心位置。

(课件出示台风中心位置)现在你能准确描述它的位置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实践感悟,探索新知(一)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1.理解方向(1)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1:与哪个方向更接近;生2:与A市之间的距离;生3:角度;生4:经纬度……(2)在练习纸上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先测量,再介绍。

xx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xx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一、第1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能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2 教学内容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第2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数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将小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策略设计有趣的小数游戏和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直观的教具和图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小数的运算规则。

三、第3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小数的乘除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小数的知识。

四、第4章:教学准备4.1 教学资源小数教学PPT。

小数运算练习题。

小数实际应用的案例。

4.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教学资源。

提供足够的练习纸和计算器,供学生练习使用。

五、第5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入小数的实际例子,如购物时价格的表示,引发学生对小数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意义和作用。

5.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示范使用PPT展示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示范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5.3 学生练习与互动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小数的运算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

5.4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强调小数的意义和运算规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第6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5篇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5篇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5篇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篇一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计算过程中进位问题的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请大家回顾一下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1:先算个位数,再算十位数。

生2:如果个位数乘以十位数有进位,就要把进位加到十位数上。

师:非常好!那么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否会和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有相似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2.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例题:23×12。

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呢?生1:可以把23拆成20和3,把12拆成10和2,然后分别相乘。

生2:也可以先算23乘以10,再算23乘以2。

师:这两种方法都非常棒!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计算。

(2)讲解计算方法师:下面,我以23×12为例,给大家讲解一下计算过程。

我们可以把23拆成20和3,把12拆成10和2。

然后,我们先算20乘以10,得到200。

接着,我们算20乘以2,得到40。

再算3乘以10,得到30。

算3乘以2,得到6。

现在,我们把这几个结果加起来,200+40+30+6,得到266。

所以,23×12=266。

3.练习巩固(1)计算:15×24(2)计算:36×17(3)计算:25×321.拆分两位数时,要清楚地标出十位数和个位数。

2.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进位问题。

3.计算完成后,要检查一遍,确保没有错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02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5篇)

202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5篇)

202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5篇)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1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数学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能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苹果的图片,5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6个苹果,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如计算苹果总数(6+6+6+6+6=6×5)。

接下来,教师提问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相当于拿出了这个篮子苹果数的几分之几?如果从每个篮子里各拿出一个苹果,一共拿出了几分之几?给大家讨论的时间,适当提示学生,相当于拿出了几个1/6,列分数加法式(1/6+1/6+1/6+1/6+1/6) 得出结果,询问大家的计算方法,然后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连加算式,并启发学生列式×5。

师生共同完成计算过程。

2、让学生尝试总结分数乘整数的方法。

教师把×5改为5×,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3、把苹果放回篮子,重新取出,每个篮子各取2个,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2/6×5),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果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

(有的会在算前约分,有的在算后约分)让同学讨论,哪个更简便。

这时可以出一些题,让同学竞赛计算,体会算前约分的重要性。

(7/30×10)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课本中试一试的习题,4/5×3=?,5×1/3=?学生掌握算法后,在具体实际问题中应用。

拖拉机耕地,每小时耕这块地的1/9,一天工作7个小时,耕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四、回顾总结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收获:1、分数乘整数的算法;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第一章: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读写能力,能够正确地书写和读出整数。

2. 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

3. 让学生掌握数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整数的读写能力培养。

2. 数的意义和大小顺序的理解。

3. 数的运算方法的教学。

第二章: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基本几何图形。

2. 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几何图形的计算和变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的教学。

2.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运算方法的教学。

3. 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计量与单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地进行计量和换算。

2. 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常用计量单位的教授和换算方法的教学。

2. 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的教学。

3. 计量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方程与比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方程的解法和应用的教学。

2. 比例的意义和应用的教学。

3. 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数据与概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能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2. 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能够计算简单的概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概率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教学。

2. 概率的意义和应用的教学。

3. 数据处理能力和概率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分数与小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能够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换。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课题名: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四、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讲授新课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1÷11=0、0909…2÷11=0、1818…3÷11=0、2727…4÷11=0、3636…5÷11=0、4545…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

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6÷11=7÷11=8÷11=9÷1l=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篇一:小学数学教师面试题】小学数学教师面试,十分钟说课(随机抽一说课内容)我面试时说课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垂直概念、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实际情景引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表象来抽象出概念,从而在这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钝角三角形钝角边上的高在这里不作要求),最后,通过实验探索特性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形的面积及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做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三角形内做高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做高三、说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但是对于三角形做高,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垂直的概念”,它的依附性很大且作高还需学生动手、动脑多方面结合。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多)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多)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多)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0分钟。

四、授课教师XXX(姓名),具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及教学经验。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如计算、图形、逻辑分析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趣味性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知讲授(2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生动的例子、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10分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拓展延伸(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八、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引导、讨论、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一、结论本节课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数学素养。

十二、教学反思授课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缺点,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校园生活场景或学生熟悉的事物,如校门口的树木、教室里的桌子等,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如果我们想要计算这些树木围成的一圈有多长,应该怎么办?”- 通过简短的小故事或数学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古代数学家发现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圆周率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资面试教案模板逐字稿

小学数学教资面试教案模板逐字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加减运算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苹果可以怎样分成相等的几份?(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苹果可以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等。

(3)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表示其中的一份,应该怎样表示呢?(4)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分数的概念。

2. 新课讲授(1)教师出示分数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构成。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3)教师举例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2、3/4等。

(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分数的表示方法。

3. 分数加减运算(1)教师出示分数加减运算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运算规则。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分数加减运算的运算规则。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分数加减运算。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分数加减运算的运算规则。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分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具体数学知识点,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数学方法或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或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阐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某个数学概念、定理或方法2、教学难点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数学方法的运用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具体的导入方式,如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提出问题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

有一堆苹果,小明拿走了一半多一个,小红又拿走了剩下的一半多一个,最后还剩下 5 个苹果。

那么,原来这堆苹果有多少个呢?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

”2、讲授新课(1)讲解数学知识点的概念、定义和性质,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突破难点。

比如:“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它体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的哪些特点?”(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例如:“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第X页第X题,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具体知识点,大家要记住它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篇一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小学数学面试口才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面试口才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学面试的基本技巧,提高面试口才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其在面试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面试中能与面试官进行良好的互动。

教学重点:1. 数学面试的基本技巧2. 面试口才表达能力教学难点:1. 如何在面试中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2. 如何与面试官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学准备:1. 数学面试相关资料2. 面试模拟场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面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面试有哪些基本技巧吗?二、讲授新课1. 数学面试的基本技巧(1)了解面试流程,做好充分准备。

(2)保持良好的心态,自信地面对面试。

(3)掌握数学知识,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

(4)与面试官进行良好的互动,展现团队协作能力。

2. 面试口才表达能力(1)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2)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注意语速和语调,展现自己的亲和力。

三、案例分析1. 分析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面试中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

2. 分析失败案例,让学生了解面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模拟面试场景,进行实战演练。

2.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学生的表现。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学面试的基本技巧和面试口才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面试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数学面试基本技巧和面试口才表达能力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在模拟面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二、课堂讲解1. 针对学生在模拟面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2. 强调面试中与面试官进行良好互动的重要性,讲解如何与面试官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第二轮模拟面试,教师巡回指导,点评学生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篇一:数学试讲教案】试讲教案123【篇二: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

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

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

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

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

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

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

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2厘米3厘米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a、b、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三:面试教案材料之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材料之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一、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二、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六、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七、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答:(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999○1010601○564687○678(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2)教学例5①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99864和101010356000和360000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

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98965○10000096780○109650④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使学生明确: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该如何比较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

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

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

356000<360000⑥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教师板书: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⑦反馈训练:70080○7010150140○63140(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板书:50000和1800000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2)教师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50000=5万(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4)反馈训练: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1)出示例6: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引导学生想: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9375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引导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教师板书;84380≈8万726310≈73万(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