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文档资料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析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201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1 / 1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 94%~98%;(1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 ROSL 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 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 10 mmol/L 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解读课件共24页
心肺复苏
1. 这些建议使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更加灵活, 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 呼救”,这是很多医院门诊及辅助检查科室通 常做法,急诊科经常是被呼叫者。当急诊医护 人员携带“重型”装备冲到现场之时,发现患 者仅仅是个单纯晕厥,已经爬起来走路了。
作为专业医护人员,你必须评估反应、呼吸、 脉搏三个内容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呼叫启动紧急 反应系统,如果是心脏骤停,更要重点提醒急 诊人员携带除颤设备(当然,急诊科在接到任 何院内急救呼叫时都应该携带除颤器到现场)。
心肺复苏
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 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 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 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心肺复苏
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 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 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旧指南还要求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 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 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 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心肺复苏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 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 受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 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 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 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 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心肺复苏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 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 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 能完好存活率。
2019版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心源性猝死者,每分钟 大约为10%的正相关性: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实施CPR--成功率约20%(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继续 5个周期CPR
自主循环恢复,复苏成功
(基础双生人命法支心持肺,复最苏初最标紧急准最操重要作的处流理流程程)
C Circulation
胸20外1心9脏按压30次
A Airway
然后才徒手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器械或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
D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2020/4/11
CPR2019国际新指南
修改要点-11
11. 除颤电极的贴放位置 前方(右胸前方,锁骨下)-侧壁(左乳
房的侧壁)电极片放置是适当的电极位置
前方-后方 前方-左肩胛下方 前方-右肩胛下方
但默认位置,仍为前方-侧壁。 理由:新资料证明四种2020/电4/11 极贴放位C置PR2同019样国际有新指南
中医院手术
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 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2020/4/11
CPR2019国际新指南
时间就是生命-早CPR
2020/4/11
CPR2019国际新指南
2、基础生命支持(BLS)
①应提高急救人员与非专业施救者对心脏停止的辨识能力 ②BLS的步骤由 A-B-C→C-A-B ③刪除“看、听和感觉判断呼吸”步骤 ④胸部按压速率:由大约100次/分钟更改为至少 100 次/分钟。 ⑤胸部按压深度:成人胸骨的压下深度由4-5cm更改为至少 5 cm,对儿
2019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2019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9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1.发现病人倒地,首先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确保自身安全,以免影响救治。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并请求他人拨打电话,与急救系统联系。
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 2 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将第 2 和第3 根手指滑到气管和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5 秒感触脉搏10 秒),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4.按压 30 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进行人工呼吸时,病人仰卧,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低头观察病人胸廓无呼吸起伏动作,口鼻亦无气息吐出,颈动脉搏动消失,判断其呼吸心跳停止,迅速松开其领口和腰带,并抽去枕头,用纱布或手帕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手抬起患者颈部,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压迫病人前额保持其头部后仰位置,使病人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床面垂直;一手将病人的下颌向上提起,另一手以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
术者仅需平静呼吸,将口唇紧贴病人口唇,把病人嘴完全包住,深而快的向病人口内吹气,时间应持续 1s 以上,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
1 / 6此时,脱离接触,面向病人胸部再吸空气,以遍再行下次人工呼吸。
与此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观察胸部的恢复情况,并有气体从病人口中排出,然后在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
呼吸频率维持在每分钟 8-10 次。
5.单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术者两只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双乳乳头连线中点处。
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重力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压。
按压应使胸骨下陷 5cm 以上,不超过 6cm(婴幼儿下陷 1-2cm)后,突然放松。
(完整word版)心肺复苏术(2019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心肺复苏术(2019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术(2010 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 1、发现患者意识不清,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来快速判断患者的是否心跳骤停,并快速建成患者是否呼吸停止或处于濒死喘息,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术。
2、根据《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3、胸外按压:如果只有一名施救者在场应该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在进行 30 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按压和通气之比为 30: 2。
按压方法:(1)按压部位在胸骨正中线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处(胸骨下半部);(2)双手掌跟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按压;(3)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按压幅度至少 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 (4)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 5100 次。
4、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成人):用仰头抬颌法首先打开气道,是下颌角与耳垂垂直地面 70-90 度,形成气道开放,用人工气囊面罩覆盖患者的鼻子和嘴进行吹气,吹到看到患者的胸部隆起,吹起时间为 1 秒以上,吹气频率为10-12次/分钟。
开放气道的 4 种方法:(1)仰头提颈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五只并拢、掌心向上,放在病人的颈项部,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
2019年J心肺复苏指南
人工呼吸—B
原则:给病人进行两次人 工通气
人工呼吸方法
方法1(口对口) 1.抢救者用按前额手的拇
指和食指,捏闭病人的 鼻孔; 2.抢救开始时先缓慢吹气2 次,以扩张萎陷的肺脏, 并检查气道开放的效果 (可见胸部抬起)
人工呼吸方法
方法2(简易呼吸器) 1.保持气道开放位置(仰
头提颏法) 2.将简易呼吸器面罩紧紧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一、评估意识及呼吸 判断意识:拍双肩,呼双
耳,轻拍重叫 识别 :不呼吸或仅仅是
喘息
启动急救系统
若患者无反应,请大声 呼救,及早呼救取得自 动体外除颤(AED) (如果可能)
二、复苏体位
病人仰卧于硬木板或地 上,头、颈、躯干平直, 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解开衣领、腰带
闭胸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
1.快速按压、用力按压 2.每2分钟(5个循环)人员交换 3.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尽量将中断控制
在10秒中之内 4.正确按压 5.尽可能不挪动病人
开放气道—A
仰头提颏法:一手压 前额,另一手抬下颏 (此方法安全,易行)
推举下颌法(只适用 于专业人士怀疑有颈 椎损伤时)
2、在循环停止的情况下,单独进行通气并不能 改善血氧;
C-A-B 代替 A-B-C
3、于学忠教授说:“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或仅 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 施心肺复苏”。(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10月 27 10版CPR摘要中国研讨会。
非专业施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扣住口鼻部 3.挤压气囊2次 4.有效(可见胸部抬起)
人工呼吸原则
1.每次吹气时间为1秒以上 2.如果仅有人工呼吸,呼吸频率为10~12次/分,
2019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21/10/10
21
高级生命支持---ALS
BLS 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大脑和其他 主要脏器所需的最低血供,使其不至发 展为不可逆损伤。
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2021/10/10
4
死亡
– 临床死亡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特点——可逆
– 生物学死亡 标志——脑死亡 特点——不可逆
–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2021/10/10
5
心肺脑复苏历史
• 现代CPCR: 产生与描述阶段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 1956年-----电除颤(Zoll)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 1966年-----定义了CPR
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使下面手的手指抬起
(以避免按压时损伤肋骨)。
2021/10/10
34
• 按压位置
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 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 上,两手手指跷起(扣 在一起)离开胸壁。双 肩正对人胸骨上方,两 肩、臂、肘垂直向下按 压。平稳地、有规律地 进行,垂直向下按压, 每次抬起时,掌根不要 离开胸壁,保持已选择 好的按压位置不变。
2021/10/10
26
心肺复苏
A: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
a) 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 及裤带;
b) 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 、假牙等;
c) 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 下颌法。
2019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 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 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 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 。这些患者CPR早期最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 和电除颤。
2019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 1.发现病人倒地,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
BLS 与 ALS
飞雪迎春转载
概述
Ⅰ期:基础生命支持(BLS): A、气道控制:主要措施有仰头抬颌,清除异物 及分泌物,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气管切开。 B、呼吸支持: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氧气 面罩、人工气道给氧、呼吸机的应用。 C、循环支持: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压。
概述
Ⅱ期:高级生命支持(ALS) D、药物与液体 . E、心电监测. F、除颤. Ⅲ期:长期生命支持(PLS): G、估计可救治性. H、意识的恢复 I、加强监护
• 按压位置
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 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 上,两手手指跷起(扣 在一起)离开胸壁。双 肩正对人胸骨上方,两 肩、臂、肘垂直向下按 压。平稳地、有规律地 进行,垂直向下按压, 每次抬起时,掌根不要 离开胸壁,保持已选择 好的按压位置不变。
• 以掌跟按压
• 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
• 肿瘤 • 外伤与创伤 • 各种咽喉疾病引起的声带瘫痪。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 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 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 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
• 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就出现了心脏骤 停,紧急赶到的医护人员也无法使他苏醒。在医护 人员赶到之前就已经死亡。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设计解读汇报)
实用文案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 94%~98%;(1 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 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 ROSL 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 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 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 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 1 0 mmol/L 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 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
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
1)突然意识丧失,面色死灰 2)瞳孔散大 3)呼吸停止或成喘息样呼吸 4)大动脉搏动消失 5)心前区搏动及心音消失 6)皮肤苍白或发绀 7)有外伤者伤口不出血。
二、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1、首先判断: ⑴ 现场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⑵ 是否昏迷、呼吸正常吗? 2、呼救与摆放体位: ⑶ 确定昏迷立即呼救
⑷ 摆放仰卧体位,解开上衣 3、开始徒手心肺复苏 :⑸ C胸外按压
⑹ A开放气道 ⑺ B口对口人工呼吸 4、如果现场有AED: ⑻ 必需尽快实施电除颤
第一步:评估判断
评估判断 1)意识(轻拍双肩双耳5CM呼叫,不可摇晃、拍打其
它病人,判断有无反应) 2)颈动脉搏动 (喉结旁2CM) 3)呼吸(看胸廓有无起伏)注意:判断时间10秒 4)确认无呼吸意识者立即呼叫拨打120; 5)急救医生没有到达之前摆放患者为仰卧位。 总结:一听:听呼吸音、二看:看胸廓起伏、三感觉:
感觉颈动脉搏动。由第一目击者实施。
评估场地是否安全,选择位于病人一侧,双腿自然分开与肩 同宽跪贴于(或立于)伤病员的肩、胸部。双手轻轻拍打病 人双肩,同时呼叫病人。 高声呼救,记录时间。
第二步:体位摆放
• 检查病人体位是否正常,颈部无损伤,去枕平卧硬板床,头颈躯干位 于同一条直线上。
• 清理呼吸道异物 ,检查口腔内是否有分泌物及异物,如果看到即采用 头偏向一侧体位,用食指将异物取出。
• 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为“4~6分钟”
CPR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心源性猝死者,每分钟大约10%的正相关性: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实施CPR--成功率约20%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2019心肺复苏指南精品文档10页
2019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第五部分电生理治疗:体外自动除颤器、电除颤、心脏复律、起搏治疗(Electrical Therapies: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Defibrillation,Cardioversion, and Pacing)本章旨在为体外自动除颤仪(AEDs)除颤、人工除颤、同步电复律和起搏治疗提供一个临床应用指南。
在基本生命支持阶段(心肺复苏第一阶段),施救者和医务人员通常使用AEDs为患者进行抢救,而人工除颤、心脏复律和起搏治疗则在进一步救生的过程中(即心肺复苏第二阶段)使用。
除颤+心肺复苏术:关键性联合早期除颤对于救活心脏骤停(SCA)病人至关重要,其原因如下:1.SCA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室纤颤(VF);2.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4.短时间VF既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目前已有数个研究证实了电除颤的时间效应和CPR的旁观者效应。
在没有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始到生命终止,每过一分钟,VF致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则下降7%到10%。
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病人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
从目击SCA发生到除颤,CPR能够使生存率增加2-3倍。
如果旁观者对VF型心脏骤停者立即进行CPR,尤其是在SCA发生后大约5分钟内予以除颤,则能救活病人并使其神经功能免于受损。
CPR可以延长VF的除颤时间窗,并提供少量的血流为脑和心脏输送一些氧气以维持代谢的基本需要。
然而,仅有基本CPR则不太可能终止VF 和恢复有效灌注心律。
新指南推荐CPR和AED联合为了成功救治VF型SCA病人,施救者必须能够迅速地联合运用CPR和AED。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必须采取一下3个步骤以为病人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1.激活急诊医疗服务(EMS)系统或急诊医疗反应系统;2.立即进行CPR;3.熟练运用AED。
2019年最新-2019心肺复苏-精选文档
25
2021/10/10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2019新
•建议在围停博期为插管 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 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 认气管插管位置 •根据PETCO2监测心肺复苏 质量和监测是否恢复自主 循环的建议。
• 检查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时会快速检查呼吸;进 行第一轮胸外按压后,气道开放,施救者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并开始按压。
12
2021/10/10
不建议常规性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2019新
2019旧
不建议为心脏骤停 患者常规采用环状 软骨加压
仅在患者深昏迷时 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通常需除人工呼吸 或按压以外的第三 名施救者。
以每分钟大约100次 的速率按压
3
2021/10/10
更改的理由
•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 ROSC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 功能非常重要。
• 给予更多的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
• 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 的减少中断的时间和次数。
4
2021/10/10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例如:
• 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 另一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并求援,
而第三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
17
2021/10/10
简化成人BLS流程
施 救 施救者应同时获得两点 者 信息:患者有无反应以 应 及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 同 正常 时 获 如果医务人员在10秒钟内 得 没有触摸到颈动脉搏动, 两 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点 AED 信 息
没有针对经过培训 和未经过培训的施 救者给出不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58年美国人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 • 1960年Kouwenhoven发明了胸外心脏按压,从而奠定了现代 心肺复苏的基础 • 分别于1966,1973,1985,1992召开全国性的CPR会议; 1983召开首次儿科CPR会议(美国);2000年召开首次世界 CPR和ECC大会;2019年1月23-30,在美国达拉斯召开第二 届世界CPR和ECC会议。 • 1974年AHA开始制定心肺复苏指南,1980,1986,1992, 2000,2019,2019年多次修订。欧洲于1992,2019,2019年 制定修订指南。
2019年: 心肺复苏 高级心肺复苏
2019年:
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伦理问题
脑复苏及复苏后 处理
团队问题
2019心肺复苏指南的几个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 (2)按压深度由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 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 “C-A-B”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早期CPR
早期除颤
早期ACLS
• 2019年生存链:由2019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
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 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
的CPR;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
胸外按压
CPR时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下1/3或两乳 头连线中点提供一系列压力
胸外按压技术
有效按压的标准:
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 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对正常形体的患者,按压幅度为﹥5 cm。 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 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
• 2019(旧):应将成人胸骨按下大约 4 至 5 厘米。
• 理由:
•
按压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 脏产生血流。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 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 虽然已建议“用力按压”,但施救者往往没有以 足够幅度按压胸部。另外,现有研究表明,按压至 少 5 厘米比按压 4 厘米更有效。
• 2019(旧):以每分钟大约 100 次的速率按压。
• 理由: •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
(ROSC) 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每分钟的实际 胸外按压次数由胸外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例如, 开放气道、 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 AED 分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决定。
启动急救系统—EMS 2019年:医务人员不应延误启动急救系统,还应 同时获得两点信息: 施救者检查患者有无反应以及有 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
如果患者无反应且根本不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即仅
有濒死喘息),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同时立即启动急
救系统并找到 AED,或者由其他人员寻找 AED。
如果医务人员在 10 秒钟内没有触摸到脉搏,施救者 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
• 理由: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 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 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 (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在这些患者 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 除颤。
在 A-B-C 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 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 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 改为 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 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 会降低存活率。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 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如果按压速率不 足或频繁中断(或者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会减少每分钟给予 的总按压次数。
•
胸外按压幅度
• 2019(新):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 5 厘米。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无脉电活动(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自主循环恢复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 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 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A-B-C 更改为 C-A-B
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 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 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 呼吸)。
2019年生存链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2019(新):取消心肺复苏程序中的“看、听和感觉
呼吸”。在进行 30 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 者的气道并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2019(旧):“看、听和感觉呼吸”过去用于在开
放气道后评估.
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 100 次
• 2019(新):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 少 100 次按压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 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
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
统。
2019年:医务人员在发现无反应患者先启动急
救系统。然后,施救者再回到患者身边、开放气 道并检查患者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再进行 心肺复苏。
2019生存链
早期获得帮助
•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 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 能是 A-B-C 程序。 • 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 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 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
基础生命支持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操作,对于单人施 救者,情况仍然如此。不过,医务人员都以团体形式工 作,且团队成员通常同时执行各个基础生命支持操作。 例如,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另一名施救者拿 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并求援,而第三名施救者开放 气道并进行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