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篇目索引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下)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下)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下)
方汉奇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为了及时报道和鼓吹抗日,《大公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做出了重大的牺牲。

首先是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先后被迫委弃了五处馆舍。

《大公报》抗抗日战争爆发前,只出有天津、上海两个版。

抗日战争时期,除这两个版外,又先后增出了香港、汉口、重庆、桂林等四个版。

这四个版都自备馆舍,分头编辑,分头出报。

到了抗战后期,除重庆版继续出版外,其余的五个版都先后被迫停刊。

天津版停刊于1937年8月5日,汉口版停刊于1938年10月18日,上海版停刊于1938年12月14日,香港版停刊于1941年12月13日,桂林版停刊于1944年9月12日。

每一次停刊和市相应的转移,都要损失一砦物资,委弃一些馆舍和设备。

如汉口版西迁重庆时,就因交通工具不足,弃置了不少办公片用品,勉强送上船的纸张和器材,又在宜昌附近江面遭到日机轰炸,造成重大损失。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方汉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浅谈新记《大公报》抗日战争时期的办报艺术 [J], 曹小芳
2.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公报(上) [J], 方汉奇
3.《大公报》视角下的1910-1911年鼠疫传播与防控 [J], 任吉东
4.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视野下的西医东渐研究 [J], 翟凌枫
5.民国报刊视野下的书法研学——以《大公报》为例 [J], 吕行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期《大公报》在渝纪事

抗战时期《大公报》在渝纪事
抗 战 时期 大公报 在 渝纪事
一 衡 元庆
在2 0 世纪 三 四十 年代 ,重 庆 作 为战时首 都 、第二次 国共合 作 的重要 政治 舞台和世 界反 法西斯 战争远 东指挥 中心 , 留下 了众 多 的抗 战历史 文化遗 迹 。重 庆 大
公 报 报社 旧址位于 渝 中区李子
坝正 街1 0 2 号 ( 原 李子 坝 建设 新 村 ), 即是其 中重要 的文 化遗址
之 一 , 记 录 了 当 时 大 后 方 新 闻 媒
体一段 艰苦卓绝的抗 战往事 。
报馆 3 次 被 炸 仍 坚 持 出报
大公报 于1 9 0 2 年在 天津 由英 敛 之创办, 是世界 上现存 历 史最悠 久 的 中文报 纸之 一,在 国 际上享有极大 声望 。 1 9 2 6 年6 月, 天 津盐 业 银 行 总经 理 吴 鼎 昌 出资 5 万元 ,邀 胡 政之 、张季 鸾组成 新记股 份公 司 接办该 报, 吴鼎 昌 自任社 长,胡 政 之任 经理兼 副总 编辑, 张季 鸾 重 庆 大公报》 创刊 于1 9 3 8
方,就在 它能创 造历史 :人 家却
只能追逐 历史 ” “ 大公 报适应 了
我们要把 坚持 的精神传 递与每 一
个人 。 ”
这个 时代 ,这个 时代也 锻炼 了大
公报 ” 。
1 9 4 1 年4 月, 《 大公 报 收 到美 国密苏里 新闻学 院的来 函, 被 认为是 “ 大 公 报 : F l J 行 悠 久 , 代 表 中 国 报 纸 。” “ 在 中
爱。
排 好 , 立 即 送 入 防 空 洞 打 版 上
机, 大公报》 即可保 证绝 无间 断。 日机 轰炸严 重时期 ,各 家报 社 因此停 刊。1 9 3 9 年5 月5 日,重 庆各 报 出联合版 , 《 大公报 休

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

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

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大公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汇聚了一大批精英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以笔为枪炮,采取新闻轰炸、融情于文、树立典型、干扰压制等策略,极大地支持了全民抗战事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标签:抗战时期;舆论宣传;《大公报》《大公报》是由英敛之在1902年创办的,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

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抗日战争时期,信息传递不便,人们了解外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报纸。

由于当时热销的报纸《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等都带有政治色彩,其中某些内容会显得不够客观。

相比之下,《大公报》的内容则更能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实真相,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作用。

一、《大公报》的抗战简史日军侵华战争开始之后,《大公报》领导层力主抗战,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与日军进行斗争。

当时《大公报》是国内抵抗日军最激烈的报纸,同时也遭到日军的无数次清缴。

迫于形势,《大公报》曾五次搬迁,每次搬迁时原有的设备都要丢弃。

《大公报》坚持报道日军在华的种种劣迹,揭露日军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同时还积极在国际上寻求帮助,争取中立国和同盟国的支持。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1937年12月《大公报》发表社论《巴纳号案》:“如果听任日本为所欲为,那么日本炸英美军舰,就是今后大趋势的缩影,至于霸海关,封闭门户,那更不必论了。

” 1938年,《大公报》又在报纸上指出苏日之间未来依旧会在战场上对峙,现如今的平静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告诫苏联要重视日本这个潜在敌人。

抗战时期《大公报》在渝纪事-精选资料

抗战时期《大公报》在渝纪事-精选资料

抗战时期《大公报》在渝纪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

重庆《大公报》报社旧址位于渝中区李子坝正街102号(原李子坝建设新村),即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记录了当时大后方新闻媒体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往事。

报馆 3次被炸仍坚持出报《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大声望。

1936年4月,《大公报》创办上海版,把经营重心南迁。

报纸在津沪两地同时发行,行销全国。

沪版《大公报》的销数最高,曾达145000份。

抗战爆发后,《大公报》津、沪两版随着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相继失陷而被迫停刊。

《大公报》辗转迁徙,先后创办过汉口版、重庆版、香港版、桂林版。

重庆《大公报》创造历史现年94岁的张炳富于1939年至1944年在重庆《大公报》任职,恰逢日机对重庆进行大轰炸,他不仅是幸存者,也是《大公报》在防空洞里办报历程的见证人。

据张炳富回忆:“1939年5月3日和5月4日,是重庆惨遭日本敌机狂轰乱炸的日子,为了不让重庆人民忘记这段惨痛历史,原来的‘鸡街口’街道已命名为现在的‘五四路’。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东至白龙池(今民族路),南至大梁子(今新华路),西至较场口,北至代家巷,这些重庆当时最繁华的街道都被炸成了一片焦土,毫无生气。

当时的‘太平洋大药房’与‘心心咖啡厅’都装有象征着城市繁荣景象的霓虹灯,大轰炸后如同荒郊旷野,变成一片废墟。

”1941年4月,《大公报》收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来函,被认为是“《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

”“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

”“《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获得最佳报纸称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是新闻界内很高的荣誉。

浅析抗战不同时期《大公报》的报道效果

浅析抗战不同时期《大公报》的报道效果
陈 菲
( 重庆 日报报业集 团 ,重庆 4 0 0 0 1 0)
摘 要: 时值 中国人 民抗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 1 ] 7 0 周年 , 本文选取在抗战时期颇具影响力的 《 大公 报5 5 作 为研究对 象, 透过 《 大公报 5 5对当时重大事件做 出的系列报道 , 展现 出 《 大公报 》作为在 国统 区公开发行
景下 , 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在此时也变得 日益激烈。军 队 的召集在政治上又是一个相当敏感 的话题 , 所 以曾经在很
长的一段时期里 , 人 民群 众 对 这 场 “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都有 着各 自不 同的想 法 与评 价 。作为 当 时在 国统 区相对 进 步的报纸, 《 大公报》还是对其进行积极 的宣传报道 , 下面 就为 大家 梳 理 了其 中几个 重要 的 背景 。


篇热血沸腾 , 慷慨激昂的文字 , 不仅坚定了我们抗战到底 的勇气与坚定 , 也牢牢地把 国家存亡与人 民, 民族拴 在了
起。

二、 《 大公 报 》与青 年从 军运 动 在抗 战 的末 期 , 国 民政府 发 起 了 一场 知 识 青 年从 军 运 动, 但是 由于它兴起于抗 日战争即将结束 的这一大历史背
报 纸 的 独特 视 角 , 以及 其报 道 所起 到 的威 慑投 降派 , 鼓 舞 中国 军 民抗 日斗 志 的 重要 作 用 , 为 中国取 得反 法西斯 战 争的胜利做 出了舆论先锋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锄奸行动 ; 青年从军运动; 舆论引导; 作用 中 图分 类号 :G2 1 6 . 1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1 8 - 0 0 0 9 — 0 1

抗战时期《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抗战时期《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抗战时期《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王鹏程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群人在背后默默地为抗日战争做着贡献.虽然他们名不显达,但是他们创办的报纸却送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大公报》是我国抗日战争年代最重要的报纸之一,在抗战期间指引了整个民族前进的脚步.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研究,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大公报》,随后分析了《大公报》的历史,详细分析并指出《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宣传策略,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
【总页数】2页(P72,74)
【作者】王鹏程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公报》科举停废的舆论宣传探索 [J], 赵江龙;赵江燕
2.《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舆论主战场——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文化宣传中的突出贡献 [J], 王珊
3.抗战时期《大公报》的宣传策略与意义 [J],
4.抗战时期青海媒体抗日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实践启示 [J], 陈思言;冯永香
5.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 [J], 赵永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一、本文概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发挥的宣传作用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大公报》的历史背景和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大公报》如何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特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抗战,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凝聚力。

文章还将探讨《大公报》在抗战宣传中的特点、策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评价。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媒体在国家和民族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天的新闻传播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二、《大公报》的发展历程与抗战背景《大公报》自其创刊以来,就以其独立、客观、深入的报道风格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它的发展历程,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尤其在抗战时期,其影响力更是达到了顶峰。

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最初只是天津的一份地方性报纸。

然而,凭借其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逐渐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并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抗日战争的爆发,《大公报》的社会责任感也日益增强。

抗战期间,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公报》凭借其深厚的新闻功底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投身于抗战宣传中。

它不仅及时报道战况,传递前线消息,还通过社论、专栏等形式,深入剖析战争形势,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抗战期间,《大公报》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报社不断调整报道策略,增强抗战宣传的力度。

报社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如物资匮乏、新闻来源受限等。

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大公报》展现出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抗战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可以说,《大公报》的发展历程与抗战背景紧密相连。

它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侵略的生动写照。

《大公报》的抗战宣传及对国民精神动员的影响(1931-1936)

《大公报》的抗战宣传及对国民精神动员的影响(1931-1936)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文):《大公报》的抗战宣传及对国民精神动员的影响(1931—1936)论文题目(英文):The Anti-Japanese War Propaganda and Its Influences on National Spirit Mobilization of Ta Kung Pao(1931-1936)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中国史研究生姓名喻鹏学号1523040038导师姓名封海清职称教授2018年5月13日摘要摘要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31年到1936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一直进行着步步蚕食,对中国一直步步紧逼,而国民政府面对已经打上门来的日本侵略者,却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国际调停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一再忍让,一面却积极发动内战,把精力放在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上。

面对越来越恶劣的时局,《大公报》本着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及传统士大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此种危局之下挺身而出,用自己客观的报道、一针见血的评论,启发、鼓舞军民奋勇抗战,为全国军民做战争精神动员,为随后的全面抗战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成打下基础。

本文除绪论、结语部分之外,共有三章。

第一章“1931年到1936年的时局与舆论变化”,论述从济南惨案到绥远抗战之间的中国国内的时局状况与变化,其中分为两个部分,日本侵略者对华侵略政策是如何步步加深,和国民政府面对步步紧逼的日本侵略者,其应对政策以及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对《大公报》在1931年至1936年间所要面对的时局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和叙述。

第二章“《大公报》的抗战宣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论述《大公报》的起源以及发展概况,以及分析《大公报》在“九一八”时期、“一二八”时期、长城抗战时期以及华北事变时期的抗战宣传情况。

第三章“《大公报》的抗战宣传对于国民的影响”,分两个部分,分别从其为前线将士举办的募捐活动的宣传与成果,以及《大公报》的著名栏目《读者论坛》两部分入手,讲述《大公报》在宣传中对受众的影响以及与受众的相互交流。

《大公报》纪念抗战胜利言论浅析

《大公报》纪念抗战胜利言论浅析
述 日期 前 后 发 表 纪 念 抗 战 胜 利 的 言 论 前 途 和 命 运 发 表 了 看 法 。认 为 抗 战虽 然 胜 共 内战 的爆 发 ) 使 得 他 们 的期 望 迅 速 地 落 却 (9 9年 以 后 , 大 公 报 》 、 、 版 相 继 利 ,但 中 国也 丧 失 了 大 批 的物 质 财 富 和 宝 空 ; 14 《 津 沪 渝 因此 , 当抗 战 胜利 一 周 年 的 日子 到来 时 , 停 刊 ) 本 文 拟 以年 份 为 顺 序 对 《 公 报 》 。 大 的 贵 人 才 ,而 且 抗 战胜 利 也 可 能 使 人 们 普 遍 《 公 报 》所 发 表 的 言论 中充 满 了对 于 时局 大
化 的 。如 12 9 8年 , 阳 时 有 挖 吃 山 土胀 肚 门 ,被 逼 到死 亡 线 上 的饥 民 不惜 奔 向绿 林 , 造 成 的 影 响 是 深 远 的 。人 口是 社 会பைடு நூலகம்发 展 的 南
心态来对 待 日本 , 而使 日本 民族 “ 从 在民主 由 ” “ 、 承认 各 政 治党 派 ” ] I 3 等
世 界 的 旷野 上 ” 得 到 改 造 与 复 兴 。 这 种 认 促 进 民 主 化 的措 施 ,并 且 力 …
可 贵 , 出良心来 , 拿 挽救这几
乎 完 全 丧失 的胜 利 ”。 1 5 ]
114 , 5年 。 14 9 9 5年 是 抗 战 的 胜 利 之 建 国事业 , 我们 的国家还是不得 了! 甚至更 望 , 至绝 望 悲 观 。 由此 更 出现 了社会 风气 甚
年。 在胜利 的喜讯传来之后 ,大公报 》 《 于第 危 险”1 [ 2 。而至 于该如何 完成 “ 国 ” 建 事业 , 的堕落与 国民精神 的低潮 , 至于今 日, 人心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社评、星期论文篇目索引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社评、星期论文篇目索引

九月
1 日 记者节的惕勉
一-迫所罗门和窥吉斯
卡 13 日 "八一三"五周年念上海
2 日
3 日
谈民族健康运动
英国抗战三周年
14 日
祝空军节
一-并论建设中国空军
15 日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二十
4 日
东乡"大东亚省"及其他 杨敬之
5 日印度回教论 6 日 7 日
周年纪念
16 日
献告季莺先生公葬典礼 {辛丑条约〉的毒害与教训
261
3 1 f:l
南洋之战莫失掉时间
23 日
贺苏联建军二十四周年
二月
24 日
25 日
蒋委员长对印度之发言
各贷各的帐
1 U
太平洋上之菱形国防
26 日
27 日
英 l到再度改组
朝鲜问题
张其向
2 fl
3 门
调整机构提高效率
赠卡尔大使之行
28 日
从积极意义谈紧缩
4 日 5 日
英美贷款之内外意义 保卫仰光! 1 日
战后建设无取"乌托邦"
8 日
抗战第六年再认识日本
29 日
第二战场的呼声

1" 'k:大学地质系教授朱森因在重庆大学兼谍,兼领了两校的平价米,被人告
发,受到停职迫米的处分。朱遭此打击,旧病复发,是日病故。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社评、星期论文篇 H 索 'JI (~:)
265
30 日 31 日
养才与用才 助升大学的学生
19 日
20 日
21 日
从林世良案①说起
邱史会晤与第二战场
如何建设西北

抗战时期中国报纸中体现的韩国形象_以对_大公报_的内容分析为例_徐玉兰

抗战时期中国报纸中体现的韩国形象_以对_大公报_的内容分析为例_徐玉兰
【关键词】《大公报》;国家形象;中国;韩国
绪论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说明我们生活在被媒体包裹 着的世界中,人们依赖大众媒介制造的媒介事实来认识围绕 在自己周围的“真实世界”。 那么,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人形 象的认识,没有直接体验,而是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形成。 继 而,中国人对韩国形象的认识也多是根据中国媒体报道而得 知的。 因此,从中国人个体对韩国形象的认识和大众媒体对韩 国形象的报道传播的相互关系上看,中国媒体对韩国相关报 道在怎样的时期内传播什么内容, 以及内容的数量和方向, 将对中国人形成并修正对韩国及韩国人的印象产生重要的 影响。 2012 年是中韩建交 20 周年,值此之际,以两国建交为契 机,韩国国民和中国国民之间不仅增加了沟通的频率,而且 也激活了各方面的交流和两国关系的学术性研究的增长。 但 目前,有关两国报纸媒体相互报道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毫无 疑问,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关系对双方的友好发展、朝鲜半岛 的统一问题以及全世界的和平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曾有传 媒学者就两国报纸中体现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发表过相关 论文,但这些研究的时间都限于 1945 年以后。在 20 世纪上半 叶,中韩两国人民都一致抵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 的侵略,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两国媒体以怎样的视角 来看待双方国家和国民? 对此话题,目前的学术研究还尚没 有成果。 本文借中韩建交 20 周年之际, 通过对中国报纸 中 体 现 的韩国国家形象分析,考察抗战时期中韩关系,以此研究在 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国民对韩国持有的态度以及韩国形 象在中国媒体中的体现方式。
分为肯定的、中立的和否定的。 分析结果如表 3。
报道态度 主题
独立运动 临时政府 政治、外交 经济、贸易 军事、安保
社会 文化、体育 自然灾害 犯罪、暗杀、裁判

不屈不挠的声音——论抗战时期的《大公报》

不屈不挠的声音——论抗战时期的《大公报》

不屈不挠的声音——论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04新闻传播9号李瑛摘要:早已超过百岁高龄的《大公报》是一本典型的“近代史”,作为一个影响甚大的报纸,她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而在她的104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许多人认为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是不支持抗日的,本文由此入手,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大公报》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其在抗战时期的进步性。

关键词:大公报抗战时期不屈不挠的声音正文:一九零二年,《大公报》在天津问世。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历经沧桑,饱览世事,用她自成一格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浮沉百年的近代史。

而在这104年充满烽烟的路程中,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大公报》在新闻领域创造出最多辉煌的时期,是其报史上最值得被铭记的一页。

在整个抗战时期,《大公报》报馆辗转于天津、上海、汉口、桂林、重庆、香港,曾先后六次进行迁址。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报馆一次次毅然放弃控制区的全部固定资产,所有人员全部撤退回不被日军占领的后方,《大公报》从来没有在敌人的统治下出版过一天。

1937年,上海的《大公报》因为抗议日军的新闻检查制度,决定自动停刊。

停刊的社论中称:“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我们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社评中还写道:“我们是中华子孙,服膺祖宗明训我们《大公报》以及我们的人义不受辱。

”[1]其实《大公报》的爱国与抗日的思想,在整个抗战时期是贯彻始终,坚定不移的。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大公报》的报人就开始对日本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预见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狼子野心。

当时报纸的三位主编是曾留学日本的吴鼎昌、张寄鸾和胡政之,他们在为《大公报》撰写发表的社评和论文中对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在当时就曾引起公众的瞩目。

事变发生后第二天早晨七时,张学良就在北平的协和医院单独接受了《大公报》记者胡政之的采访,二十日,《大公报》发表了《张学良对本报记者的谈话》。

大公报,社评

大公报,社评

《大公报》社评(1934年11月23日~30日共七天的)《匪区之追击与清理》【《大公报》;1934年11月23日(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夏历甲戍年十月十七);星期五;第123本,第324页;第二版】近来剿匪工作,已集中于追击与清理。

追击方面,重心在于湖南;清理之事,则江西福建,均在积极进行之中,而江西匪化最深之宁都,石城,兴国,瑞金,雩都,会昌六县,行将划为特区治理,尤征当轴重视清理工作不在追击军事之下,吾人于此,愿更贡献所见,或可供万一之参考。

查赣匪之终必突围西窜,早在识者意计之中。

本年六月,何X(看不清)特作广州之游,最大任务,即为晤商粤桂军事领袖,预谋赣匪脱围后共同堵截之方略,此系一公关秘书,至今尽可复按。

自八月萧克股匪,突出赣南,赣西以进湘南,间道入黔,卒抵川黔边境,达到其会合贺龙之目的。

世人因是对于湘粤军之能否截击共匪主力窜往湘川,重恢疑问。

迨十月下旬,赣匪主力,逐渐自赣县上游,出南路军防地之信丰,南康,大庾等处,进陷崇义,十一月一日复窜达湘边汝城,经湘军迎击,幸未得逞,乃又回窜粤边,绕道以入湘之宜章临武而据之。

窥其意殆欲经郴州耒阳宝庆武冈。

突出湘西,以入川黔,幸而国军兵力甚厚,宜章临武,先后经湘粤各部队收复。

本月十六七日李宗仁白崇禧复赴湘桂边布置防务,预料此次赣匪主力,不易循萧克故道,远走黔川,然而所可虑者,国军现在皆以全力布防湘南,而萧贺合股以后,虽一度进陷四川之酉阳,随即弃去,移师湘西,突入永顺,其地距辰沅仅二百数里,故昨日外讯,湘西外国教士,已奉有警戒命令,准备避难;抑贺龙之于湘西,纵横出入,不计次数,现在合萧贺之力,固不难走慈庸以窥常德,威胁长沙,脱曰不然,顿兵湘西,亦足以在可虑也。

吾人犹忆萧匪脱围以后,国军尾追,捷报迭至,结果则萧贺卒合,损失甚微,即最近进陷四川酉阳,亦属川军放弃。

据闻匪军未到酉城前数日,驻军田部一带,幸另一部队之旅长达某闻警驰援,萧贺乃仓皇退出,而田部竟贪功诳报,克服酉阳,实则真相恰得其反,驻军如此,匪祸焉得不烈?以此为例,则湘西陈渠珍之惟知养兵害民,无力剿匪,又正与不肖川军之经过,即不啻为铁的事实之说明。

大公报

大公报

《大公报》与中国八年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对日抗战问题成为朝野的热点话题,而报纸作为重要的舆论载体也立即作出回应,天津《大公报》与上海《申报》表现尤甚,两报对事变的反应几乎主导了当时的整个舆论界。

虽然从整体上看,《申报》对日外交言辞敏感度大于《大公报》,批驳力度亦大于《大公报》,不仅涉及到各个方面且常常连续评论。

从语气上看,《申报》的犀利反衬出《大公报》的持重,其痛快淋漓的批驳衬托出《大公报》的迂回含晦。

且与《大公报》相比,《申报》被认为关于军事抵抗的态度是积极的。

《大公报》初始试图通过少抗议多劝省的做法使日本停止军事行动,而后来则以抗议、批驳、劝省三者交相运用的方法以阻止日军扩大侵略。

再后来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战。

不管怎么样,《大公报》强烈的爱国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大公报》对中日形势的变化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报道。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紧﹐《大公报》主张抗日﹐并发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情况。

为了应变﹐《大公报》开始筹备南方各版﹐《大公报》同人分赴各地办报﹐先后有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庆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销售额最高近十万份。

它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对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大公报》在中日抗战作出了重大的努力与贡献。

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揭露日本野心,宣传抗日救国,《大公报》针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企图和野心,不断持续地发表文章向日本声明中国虽然目前处于弱势,但是中国人民不可侵犯,倘若日方把中国逼到了一定的绝境,中国将不惜一切奋起反抗,到时日本将为此付出严重代价。

抗战前期《大公报》的锄奸报道与宣传

抗战前期《大公报》的锄奸报道与宣传
An t i ・ J a p a n e s e Wa r
S UN Ta o
( C o l l e g e o fH i s t o r y a n dH u m a n i t i e s ,T i a n i f n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 i n , 3 0 0 3 8 7 , C h i n a )
关键词 : 抗战前期 ; 《 大公报 》 ; 锄奸 ; 宣传 ; 舆论效应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6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8 5 0 5 ( 2 0 1 5 ) 0 3— 0 0 0 9—0 4
The Re po r t s a n d Pub l i c i t y o f El i mi n a t i n g Tr a i t o r s i n T a Ku n g Pa o a t t he
t r a i t o r s ,c r e a t e d a s o c i a l a t mo s p h e r e o f p o s i t i v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c o n s t i t u t e d a d e t e r r e n t f o r c o l l a b o r a t o r s a i r d t r a i t o r s w h o h a d lr a e a d y
Ab s t r a c t : An a l y z i n g t l l e t r a i t s .p r o mo t i o n me t h o d s a n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n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o f t h e r e p o r t s o n e l i mi n a t i n g t r a i t o r s i n T a Pa o d u in r g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t h e An t i — J a p a n e s e Wa r , t h e p a p e r u n v e i l e d t h e h a t r e d f o r t r a i t o r s a n d t h e s u p p o t r o f t h e c a mp a i g n o f e l i mi n a t i n g t r a i t o r s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g o v e r n me n t a n d i t s p e o p l e ,wh i c h i n s p i r e d p o p u l a r mo r a l e f o r r e s i s t i n g t h e e n e my a n d e l i mi n a t i n g

《大公报》拉上了一张比《新民报》更大的虎皮

《大公报》拉上了一张比《新民报》更大的虎皮

《大公报》拉上了一张比《新民报》更大的虎皮《大公报》拉上了一张比《新民报》更大的虎皮_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传奇故事其实,《大公报》和蒋介石的“缓抗论”根本就不是什么不谋而合,而是相谋而合。

《大公报》的三个臭皮匠吴鼎昌、胡政之、张继鸾与蒋介石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而且他们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从九一八开始的,他们与蒋介石关系最密切的是张继鸾,他和蒋介石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28年。

1928年夏天,蒋介石随北伐军北上。

7月1日,专列到郑州。

这时,张继鸾曾经跟随冯玉祥到郑州迎候蒋介石,这是张继鸾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通过于右任电告张继鸾支持他的“缓抗论”,于是张继鸾就按照“蒋先生”(张继鸾在私下一直这样称呼蒋介石)的吩咐在报纸上和蒋介石保持一致,这样彼此的关系又拉进了一步。

西安事变的时候,张继鸾大骂张学良、杨虎城,国民党的飞机在西安上空大量散发传单,传单上印的就是张继鸾骂张学良的文章。

还有,蒋介石因为在西安事变的时候,为了逃命,拼命向山上逃跑,结果扭伤了腰。

张继鸾又把一个自称两百岁的“刘神仙”的膏药送到蒋介石的老家溪口。

1938年,张继鸾去香港,临行前向王芸生交代工作的时候说:“我和蒋先生有交情,你写社论,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

”甚至自1937年至1945年日本人投降,蒋介石一直与日本人有着秘密的接触,而张继鸾就曾经参加了其中的部分活动。

1941年9月张继鸾去世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到嘉陵宾馆行礼吊唁。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到二人的交情的确是非同一般的。

吴鼎昌与蒋介石的关系是通过张继鸾牵的线。

开始的时候,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并没有张继鸾走得亲密。

但是,吴鼎昌当时出资办报纸的目的就是想以报纸作为自己的晋身之阶,所以他一直在寻找和蒋介石接近的机会,向蒋介石靠拢一直是他的心中所想,只不过他没有办法在报纸上公开喊出来而已。

后来经过张继鸾的联络,他终于与蒋介石搭上了桥。

1932年夏季的某一天,蒋介石邀请吴鼎昌到庐山避暑,他们在一起晤谈了一个星期,这是吴鼎昌和蒋介石走近的开始。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

《大公报》与抗战宣传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于1902年,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在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大公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宣传作用,为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公报》在抗战时期的宣传策略、影响及其历史地位,以期对当代媒体宣传提供启示。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大公报》在抗战时期的报道进行深入研究。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大公报》原始报纸、相关档案资料、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等。

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些资料,力求客观、全面地揭示《大公报》在抗战宣传中的作用与影响。

1.3 《大公报》简介《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报纸之一。

历经百年风雨,《大公报》始终秉持“敢言、客观、公正”的办报宗旨,为民族进步事业发声。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坚持民族立场,积极宣传抗战,呼吁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成为民族抗战的重要舆论阵地。

《大公报》在抗战时期设有多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强大的宣传网络。

其报道内容丰富,包括战况报道、战时评论、抗战故事、国际动态等,为民族抗战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同时,《大公报》还积极与国内外新闻机构合作,传播抗战声音,扩大了抗战宣传的影响力。

2 《大公报》在抗战时期的宣传策略2.1 报道立场与主张《大公报》在抗战时期,秉持坚定的爱国立场,明确主张全民族抗战,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与投降。

它以报道真实、评论公正为原则,积极宣传抗战,呼吁民众觉醒,支持国民政府抗战政策。

在报道中,强调战争的正义性,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大公报》主张全国团结一致,认为只有全民族共同抗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报纸上,经常发表有关抗战形势的分析文章,以提高民众对抗战的认识。

抗战时期的_大公报_评论_刘娜

抗战时期的_大公报_评论_刘娜

《大 公
经多少困难、顶住多少压力。 一、《大公报》 站在民族立场上的抗战

言论。 《大公报》的可贵就在于其时时站在民
族的立场上,为整个民众、为整个国家尽自 己的力量,分析形势、议论国事、鼓舞民众。
》评
卢 沟 桥 事 变 发 生 后 第 三 天 ,即 1937 年 7 月 9 日,《大公报》就在第三版刊登了有关卢沟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并未取得骄人战绩,但《大公报》并
未因此而悲观失望。 为了鼓舞中国军民的斗志,增强抗战到
底的决心,《大公报》曾发表《中国国民应有的自信》,分析中
日双方的对比,文中指出:第一,日本抵抗力有限,而中国抗
战力无穷;第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比世界任何国
家都强。 通过分析来鼓舞军中将士及后方民众,增强整个民
族的自信心。 另外,《大公报》还不失时机地为每一次重大战
役 欢 呼 ,赞 扬 中 国 军 队 的 英 勇 、鼓 舞 士 气 。 1938 年 3 月 21
日,它发表《临沂之战》,评论中写道:“我们并不铺张胜利的
效果,但确切相信这个胜利,更增强了全国
将士的自信心, 有这一胜利就可能有无数
胜利。 我们同时也并不专赞扬临沂线的部
的决心和对胜利的希望。
日本人固然是凶残的,但也是狡猾的,
他们好象从来没有放弃对国民党的拉拢,

没有放弃随时根据需要释放出“和解”的幌

子来迷惑世人。 《大公报》虽是一份民族资

产阶级的报纸, 但其同人对政治时局的掌
握与分析却相当明晰、透彻,从来没有被日
本人的幌子搅花过眼睛。 1937 年抗战刚开
始,日本就打出中日和解的幌子。 对此,《大
能击碎某些国人的和解幻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日
14 日
论东京御前会议
国家战时军治化
,
15 日 16 日
今后的国家教育 建国与E 国
吴其昌
z
1 日 2 日 3 日 4 日 5 日 6 日

7 日 8 日 9 日 10 日 11 日
知彼知己
反侵略运动
新加坡的会操
保护难民的迫切问题 悲愧奋力② 三论川事
中国青年
英美日海军问题
难民伤兵 敌军纪律问题之本质观
23 日
24 日
特别对英美政府一言
中国与德义③·
勉空军将士
8 日
9 日
10 日
美国声明日本违反两公约
论北线战事
国庆之辞
25 日
沪战形势的说明
11 日
天空轰炸平民问题 一一从国际法上观察天空轰 炸平民之非法 陶描
26 日
27 日
28 日
全国更需要切实团结
勉北战场各军
沪局与国民的觉悟
12 日 13 日
14 日
之志趣>>,载 1926 年 9 月 1 日天津版《大公报衍。 抗战期间, <<大公报》也象当时中国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饱尝了战争 的创痛,"颠沛流离,随倒随迁,随起随建,亘逾八年,. ( <<大公报八年
来的社难)) ,载 1946 年 7 月 7 日上海版《大公报>> ) ,先后发行有天津、上
海、武汉、香港、重庆、桂林等版。本目录索引只选取了《大公报》在
翻检之苦,提供一个参考利用的工具。
1937 年(天津版)
7
1 日
2 日

3 日 彻查投机之发展
本报科学奖金征文揭晓②
川康整军之前途
4 日
我们能行的宪政与宪法胡适
①凡篇目后注有作者姓名者,皆为社评。 也)该奖共设数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 5 类, 6 名获奖者均是 30 岁 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此次评奖为首届。
253
2 日 3 日
4 日 5 日
几个紧急请求 如何推销救国公债
日本就要进攻苏联 趁战时建设西北西南
17 日 黄卓 18 日
严明战时赏罚大权张君肋 从南开复兴说到一般教育
19 日
20 日 21 日
中国与"调解"
中国的外交态度 购买救国公债!
6 日 7 日
对战事前途应有的认识 国联决议援助中国
22 日
②义,指意大利,下同。
。)从"七七"芦沟桥事件算起,业已四个多月,对日抗战的认识.
254
17 日
18 日
近代史资料
比京会议宣言以后
怎样才对得起 E 国将士? 根本原则之争 英德义外交的新动向
24 日 25 日 26 日 27 日 28 日 29 日 30 日
全国智识青年的责任
最大决心与最低打算
比京会议延会 眼前的几个要点
21 日
22 日 23 日
国民应有之觉悟
严重时局的新阶段
11 日
从"国防经济学"观察中国 "人"的问题一一庐山讲演之
片断
我们未曾期待外援
国家的重大时机
力①
蒋方震
24 日
25 日 28 日
12 日 13 日 14 日
危机一发的东亚大局
黄炎培
希望日本政府持重 殖民地和原料品的争夺
和平绝望的前一秒钟
8
2 日
从沪局说到国际问题
抗战中之平民教育
世界大势与英美
秉志
20 日
21 日
困难所奠定的复兴基石 陈衡哲
长期抗战与鼓舞民心
22 日
23 日
24 日 25 日
英美海军尔威说的检讨
对于学生问题的具体建议
6 日 7 日 8 日 9 日 10 日
国家主权与国际信义
军事第一
对于今后军事的正确认识
敬谢全世界同情中国的宗教
日本经济上危机之解剖 陈博生
24 日
今后的四川
加紧航空化
25 日 26 日
27 日
日本议会的狂妄空气
绝对的爱国主义 张君助
11 日
欧洲大陆英雄之覆辙
(英雄跳·我们笑! )蒋百里
看"抗战特缉"
再论川事 对国际的一点希望
论政治教育 春节念受难同胞 陈之迈
12 日
现阶段的军事
28 日 29 日
30 日 31 日
中美关系的过去未来 希望促成太平洋会议 勉出川抗敌各部队
论北部战局
不干涉还待何时?
10
l 臼

几张必须兑现的支票②
①此文提出"训练以加强人力,生产以加厚物力 ρ 此训练和生产,须努力到大
战前一分钟为止。"
③对"作战军队、战区人民"的牺牲者,应给予抚恤,希望能兑现这些支票。
抗日战争期间 4 大公报》社评、星期论文篇目索引(一)
抗战八年期间的出版主线,即津、汉、渝版,编辑了它在这八年间所刊
发的社评①、星期论文的目录,按年、月、日、总期号的顺序排列。这 些社评、星期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
化、教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同时对当时世界风云的变化、国际
斗争的激荡也多有反映。本刊编发此目录索引,意在为研究者减少一些
拥护实行抗战建国纲领 t乏期抗战与振兴小工艺 日间或将扩大冒险
论国民参政会
25 日 26 日 27 日 28 日 29 日 30 日
对抗战前途之一般考察
这一战 团结的增进 四川军政机构调整以后 振济委员会的使命 敌惰的认识与判断
英义协定
5
1 日

14 日 15 日 16 日 17 日
要竭力抵御日本在占领区内 的经济侵略 陈豹隐
今后的战局
敌阁改组与内部摩擦 陈博生
陈之迈
20 日 21 日 22 日 23 日 24 日 25 日 26 日
6 日
7 日
我们的把握
论工业问题
正告宇垣! 我们的准备 英法应作严正表尔
社会节约
8 日
9 日 10 日
送鹿主席赴任 对爱国妇女贡献几句话
制裁暴日!
怎样给民众一个表率 江西省之生命线
今后的出口贸易 世界病根在东方 贺苏联选举成功 英国的远东政策 张其向
31 日
中国抗战与世界和平
4
1 日

2 日
关于救护负伤将士之紧急呼吁
北方健儿吐气!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社评、星期论文篇目索引(一〉
257
3 日
议会闭会后敌方情势 陈博生
17 日
日本对华作战兵力之推算
张君肋
4 日 5 日 6 日 7 日 8 日 9 日
10 日
全代会之决议及宣言
18 日
中国与国联主义

5 日
关于时局的几点说明
关于外交立场的剖析
1937 年〈汉口版)
9
18 日 19 日 20 日 21 日 22 日 23 日 24 日

25 日 26 日
本报在汉出版的声明
感谢卫国军人 论美国政策
读蒋委员长谈话 非常时期的认识
暴日自掘坟墓
顾毓臻
27 日
28 日
29 日
30 日
世界大势与中国
勉全国公务员工

最低调的和战论 怎样加强自卫力量? 巩固武汉中心
26 日
论利用游资
11 日 12 日 13 日 14 日
置之死地而后生 敬慰问蒋委员长及全军将士 对于一切爱国者的警告
敌机轰炸英美军舰 打倒北平伪组织! 诉诸全国军民各界
27 日
28 日
巴纳号案①
为匹夫匹妇复仇 杭州济南之失陷
29 日 30 日
31 日
11 日 12 日
14 日
15 日
中国民族的严重试验 美英法与虎谋皮
当今大学生的责任些可帧
部.
3 日 4 日 5 日
比京会议今日开始 比京会议之前途 比京会议与调解中日问题
13 日谨防几点
6 日
东京传来之对我宣战消息
张其陶
现阶段的军事外交
7 日西战场之形势 8 日劝从军
16 日
抗战前途再检讨
①指在比利时召开的九国公约签字国的会议。
妇女与抗战
救救孩子! 津浦战局转好以后
中华战士们注意! 文艺与宣传 一-为庆祝"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的成立 郭沫若
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二周〔年〕
纪念
13 日 14 日
15 日
敌人政局之动向 论德奥问题
知耻!
陈博生
28 日 29 日 30 日
闻鹿地亘氏讲演感言
闻津浦捷报 汉贼不两立!
16 日
贡献给武汉抗敌运动大会
速决与持久
日本的海军覆牒
蒋百里
15 日
16 日
感谢伦敦反侵略大会 现阶段的军事 战时工业问题
敬悼陈锋士先生
英国外交的演变 失业问题应统筹救济办法
17 日 18 日
19 日
敌我的军事大势 空战大捷与重庆受袭 国难与教育
陈序经
曾昭抡
28 日
20 日
广固的日苏关系论
3
1 日 2 日

17 日 18 日 19 日 20 日 21 日 22 日 23 日 24 日 25 日 26 日 27 日
251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
社评、星期论文篇目索引(一)
刘丽编
说明<<大公报》于 1902 年创刊于天津,创办人为英敛之。它是 中国近代史上民办报纸中历史最久、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报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