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科学课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行论述。
一、借助问题探究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探究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确保学生在高效的科学课堂中独立思考,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学《消化和吸收》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人体中器官有哪些?(2)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3)消化系统的疾病与哪些因素有关?(4)如果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会造成怎样的结果?……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思考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实验操作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验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实验,以确保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斜面作用实验》时,为了确保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借助“弹簧秤、钩码、木板、木块、夹子、电池、磁带、螺丝”等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实验,并记录下斜面坡度的大小、提升力的大小等数据,并认真分析,最后得出力与斜面的关系。
可见,这样的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主体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发挥精品文档4页
学生主体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发挥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常常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被动的学习状态既让学生看不到科学课堂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效科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期能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习兴趣生活与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有效地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同时,也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展示。
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时,我将一些食物带入了教室,比如:花生米、大黄豆、淀粉、馒头、饼干、熟土豆、苹果、橘子、黄瓜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食物进行分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也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的有效探究,培养创新意识问题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提高效率,同时,也能在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综合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早上的影子与中午的影子有什么不同?(2)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3)对于一些不容易测量的物体,为什么可以借助影子进行测量?……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确保高效科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者:李珍海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年第10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学习或者被动的学习,那么任何的教学方法都错误的;如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任何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现象,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举足轻重的,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方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合理进行语文教学。
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文由如下几种观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流砥柱,缺少了教师就好像失去了主心骨。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学生则处在被动的位置,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去学,大多数都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只是教师站在讲台满堂灌,学生就是接受灌输的容器,整个教学是生硬的、机械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能动性,学生都不敢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上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阅读、思考、讲说”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在教学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从整体出发反复阅读,教师常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干线。
学生读得好,不仅可以深入地表达出所讲课文的思想感情,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阅读中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语文阅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渐渐懂得上课不仅仅只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自己也是要积极主动的配合。
其次,古语说,学起于思。
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语文学习在很多人认为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学科,这是不正确的。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太成熟,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做的工作很多。
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体会。
一、增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师传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
二、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上常会遇到这样的局面:英语教师精心设计了语言交际的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但总有学生羞于开口,特别是叫他们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对话时,众目睽睽之下,不远处还站着英语教师监督着,他们更显得局促不安,英语说得语无伦次。
因此,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的愿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一种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
三、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播放声音创设具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情景,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
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最佳的语言学习状态,有助于把英语知识信息储存到学生深层的记忆中。
四、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例如:在教初中英语第三册Unit 11 THOMAS EDISON 一课时,我们在课文整体理解和分段讲述之后,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以多种方式做展开性的提高练习。
我们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
根据课文线索,分别请学生扮演Edison、Edison’s father、Edison’smother、Edison’s teacher、the doctor who saved Edison’s mother等,其余同学均为Reporter进行现场采访:采访Mother and Father,了解Edison小时候的爱好;采访Teacher,了解Edison在学校的情况;采访Doctor,了解抢救Edison’s Mother的过程;也可直接采访Edison。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自主空间。
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这意味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水平。
例如,在备课阶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期望。
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来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资源。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采用多样化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交流想法、分工合作,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拓展思维。
问题导向式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并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和思路。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者,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此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也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课题或项目,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实验、分析数据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但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在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
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发表观点。
对于学生的回答和想法,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即使存在错误,也要以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修正。
教师还应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不怕犯错。
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必须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下面就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注重感受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雷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这句话说明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科目,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义务。
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课前的感受指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学生自己采集、制作各种植物、昆虫标本,接触、观察自然物,探讨自然现象,逐步增加感性知识,最终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内在本质的特征。
如教学科学《各种各样的根》,我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学生们兴趣很高。
大家把采集的根共同分类,结果发现所有的根不外乎有细小的根和大一些的直根两种。
教师问学生们根有几种?有的肯定,有的不敢肯定。
这时我结合课文内容给予肯定答案,接着归纳根的分类:细小的分散的根属于须根,直立较大的根属于直根,粗壮、胖的贮藏着营养的属于贮藏根。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兴趣浓,积极性高,学得快,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课堂上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今天的讲,目的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为明天的学生会学。
“学”与“会”两个字的位置轻易调换了,而在实际当中要达到这个要求并非轻而易举。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运用灵活多样,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打开思路,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在其前进的步伐中也与时俱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产生,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课改随之产生,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课改当中。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注重角色转变,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为了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均作了大量的积极的探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研究与探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肤浅的认识与做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意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教学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自己转,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参与讨论或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这纯粹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的目标来实现。
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是一种与学生之间的“授受”活动。
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这又主要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以及教得怎么样。
教师被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被看作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主体教育思想则透过教育活动的表面,看到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它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过程,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
它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会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学生会学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基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本质,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思想要变革。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得有个学生的样子。
学生就要听教师的话,老师教什么,他就要学什么。
这种陈旧的观念我们必须转变。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试完全成了教与学的指挥棒。
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应该得到转变。
再者,要变“讲堂”为“学堂”。
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新,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
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理念的更新,不少科学课教师犯难了:科学课难教了。
实验室配备落后,教材尺度难以把握,课堂上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是茫茫然;当然,不少的教师面临新问题,迎难而上,更新理念,创新教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的材料,理性的认识。
然而深入课堂调查一下呢,教师仍然是探究活动的主角,学生围着教师转,标榜的探究活动只是个花拳秀腿。
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
通过听课交流,亲身实践,我静坐深思,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给时间让学生想,教师少出点子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质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临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研究摆的秘密时做得就很好,当学生做对比实验验证摆动快慢跟摆线长短有关时,有位小组得出的数据对比不明显,教师只问了一句:“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实验结果差别更大呢?”学生马上缩短摆线,两次摆线长短差别大,得到数据差别也大,结果显而易见: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只有这样做才能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二、给时间让学生说,教师少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并不等于教师要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向,要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到自己设计好的圈套中。
在教学《面包发霉了》一课时,我深有体会:当学生观察了发霉的面包后,让他们猜测面包发霉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的学生说跟时间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跟阳光有关,还有的说跟温度和水分有关。
怎么办?书上只设计了发霉与温度和水分有关。
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们觉得跟什么有关,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验证吧!结果一堂课下来,不但完成了预期目标,还让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浓了。
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有些教师还要对有些知识点反复强调,以示这里是重点。
殊不知这是画蛇添足,既然学生说出来了,就证明已经引起他们重视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一过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以充分体现。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前提教师要学习,要进步,要转变。
关键是要树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体的当代教学观,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教学思想,要实现“教法研究——‘教与学’方法研究”的转变,即把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想,把教师的教法转变为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主动权,懂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创造“乐学——学会——会学”的教学与学习境界。
所谓“乐学”,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所谓“会学”,也就是会思维。
教师的主导作用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并且遵照学生思维规律和学习过程规律成功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萌动、活跃起来并且走向深化和创造。
教师要想起到主导作用,那就必须做到:一是心中有书,即吃透教材,在课堂上灵活驾驭教材;二是目中有人,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三是手中有法,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有特点。
凡是优秀教师教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学生、教材、课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因情而异,创造运用,达到“异曲同工”和“同工异曲”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为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
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摘要:当前阶段,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学生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并展现出了不可或缺性。
由此,为了顺利达到预期教育教学目标,初中科学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总结系列有效教学措施,并将其恰当应用于实际,以为学生们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教学参与积极性,最终便于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优质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成果。
关键词:初中科学;学生主体作用;优质教学在以往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都对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不足,很少给予他们自主发挥的时间与空间,但这样做的结果则是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难以在课堂有限时间里高质量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更遑论实现理想教学目标了。
鉴于此,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中,各初中科学教师都需要对以往不足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进而明确学生主体的价值与作用。
接着,教师们需要做的就是综合详细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特点等,据此探索适用于他们的多元教学策略,以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条件与学习环境。
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就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还可以拥有自主课堂空间,那么自然能够将自身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增强科学学科综合素养。
一、布置预习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任何一个学科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都非常关键,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预习通常在课前完成,是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机会。
鉴于以上所述,实际以初中阶段学生为对象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布置一定的预习作用,鼓励学生们提前自主学习新知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顺利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例如,实际组织学生们学习《物质的变化》部分知识的时候,因为充分认识到了预习环节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与价值,所以我就着重为学生们布置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作业。
具体而言,在课前阶段,学生们首先需要通读课本将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据此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以进行系统分析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三三六模式课改下,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中都体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设计出各项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并且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和方法。
那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完成目标要求,目标任务要明确要细化,例如:“预习过程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具体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配合是否默契到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差学生不参与时要给他安排较简单的任务,给他创造发言的时机。
小组内组长起关键的带头、帮助和协调作用。
”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设计首先要中要体现这一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来完成。
首先预习过程中教师安排任务,预习任务一定要明确,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和责任心。
还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在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
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制止一些话语霸权的现象,扩大学习的参与面,尽量使小组成员的发言机会均等,保证合作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就要对小组内的合作进行必要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
其次学生展示过程,主要由之下学生完成,在展示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和补充完善,做到由中上学生对对知识点的梳理。
第三方面是学生练习和困固,安排练习任务小组讨论后完成。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在科学课堂中的实践
学生主体地位在科学课堂中的实践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关键词:学生主体科学课堂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
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感觉“探究”、“电化”、“评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小学一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用心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构成的过程。
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潜力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潜力,一个明白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电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持续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带给超多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何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能让孩子在自己能做到主的时候,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的潜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的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
因此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所关注。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既没有公式可套,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它更是需要千变万化的。
虽然教师对这一方面有所关注,但仍有不少的老师“穿新鞋走老路”,仅仅流于形式。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老师们为了追求片面的“学生的主体性”而放大了主体性概念的外延,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近乎失控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在本专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上,往往听到这样的话:“你们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对于这种话,我也经常听到。
我想,这种教学语言的出现,应该有个语言环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语言的情境可以对这句话定不同的“罪名”。
比如,老师和学生已经讨论出了材料选择的范围,或者是研究主题的范围和方向,那么老师的这句话顶多算是用词不当。
但要是老师和学生还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没有明确的材料选择的准备,那么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
说明这位老师是为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漫无目的地说了这些足以导致课堂失控的话的。
他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中的热闹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吵闹,而没有更加深刻的价值。
学生的主体地位究竟应该体现在什么时候,是学生操作活动的时候,还是思考、讨论、汇报的时候,还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瞬间?我觉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出现在老师的潜意识里。
老师设计教案,如果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挂在心头的话,那么他设计出的教案应该是一份帮助学生学习、探究的帮助性的指导材料。
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自己表演的一份完美的剧本。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水平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
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水平得不到有效发挥。
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对该问题实行分析探讨。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乐学的境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设置了情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乐于学习知识。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二、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1.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把知识的结果直接表现给学生,而没能让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记得我一次去听一位教师的课,她采用多媒体上课,几乎整节课都是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和不停地演示,很少提出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毫无兴趣。
对此,我们必须将教学变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参与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研究者,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加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者:李增友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71-0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能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践,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和结论,自己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交流。
笔者通过实践,融合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论证,期望能对教师的教学给予一定的借鉴。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情感,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只有听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都必须接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模式中转圈,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减弱,主体意识丧失。
如青岛版科学课《心脏和血管》的教学,这节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寓于活动之中。
在本节课教师可以设计了“抱头下蹲运动”、“摸心脏”、“捏矿泉水瓶”、“测脉搏”四个活动,以描述、感受、体验、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心脏和血管的工作过程。
这四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递进,融为一体。
“抱头下蹲动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学生通过这个游戏,初步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此活动创设了一种轻松有趣的探究情境,课的开始,学生就自然投入地进入了探究的氛围。
“摸心脏”活动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让学生很快知道心脏的位置。
“捏矿泉水瓶”游戏时。
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中,体验并感知到心脏工作的原理,学生的这种亲历体验,为后面理解心脏与血管的协调配合奠定了基础。
“测脉搏”是在小组内进行的,同学之间合作配合,通过数据的分析知道心脏在不同的情况下跳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为下面梳理心脏的跳动次数与什么有关奠定了基础。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 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 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教学实践中,我是 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下去吗?”……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质疑的精神。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平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都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功。 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建立自信心,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演示 实验,我都注意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并使他们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一片完整的叶》一课中,我先展示一片树叶画,那幅画马上引起了同学 们的注意,直观、感性的感受让学生对一片平凡的小树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 这时让学生对树叶进行观察,学生便非常地投入。组织活动时,学生们按照教师 的要求认真观察了树叶的叶脉、叶筋、叶缘等,并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不同的 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研发认识后,让他 们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观察所得及所产生的想 法,大家分享各自的观察所得,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我更是坚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 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也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 于我坚持经常地这样做,使得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参与到探究活 动中。 四、以学生探究为主,但不能排斥教师传授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义中心校杨清明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能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践,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和结论,自己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言行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能做的教师不演。很多实验,实践操作应该由学生自己做,即使有一定的困难,也仍然要由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先探索,先经历,让他们在优做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失败,支成功。如此才能真正磨砺品质,提高素质,也才能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课标理念。有的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担心他们在操作中遇到困难做不成功,耽误时间,于是动不动就先看老师怎么做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科学教师更应如此。我在教学《哪杯水更热》时就是这样:课前分组准备玻璃杯、温度计、钟;上课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方法,接着进行实验,同学们很快就讨论出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用手接触,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小心烫手;然后同学们讨论出第二种实验方法: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部分同学方法出现错误,温度计损坏,怎么办呢?我马上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卡、问题出在哪时里呢?同时教育孩子气们使用温度计要经‘轻放,同学们恍然大悟,纠正实验方法,练习读温度计,读错了也随机纠正,最后让孩子们自由想办法怎样使热水的温度降得快?注意时间变化。这节课同学们很快就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了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种不同的温度计。
2、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讲。努力克服两种弊端,一种属于包办代替,该由学生自己说出的东西或者该在老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说出的东西,结果有意无意间就从老师口中说出来了。学生因此失去了思维与表现的机会和权利,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一种是重复罗嗦,学生已经向全班表述了,老师怕学生没听清楚,怕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于是嘶声哑气地一遍遍的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不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不仔细阅读书面材料的非科学态度——反正老师要强调的,我仔细听别人的,看别人的干什么呢?包办代替,重复罗嗦,其原因都是教师缺乏开放的教学观念造成的,因而不解放学生,也不解放自己。例如:我在教学《纸的秘密》一课时,课前让孩子们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上课时同学们小组交流各自生活中的纸和纸制品,同时发现了什么?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都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自己搜集的纸和纸制品的特点,接着讨论交流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知道纸的用途多,而且还懂得了注意回收废纸,保护环境。最后同学们自由玩或制作自己喜欢的纸制品,孩子们学起来轻松又快乐。
3、学生能思的老师不诱。学生能自己思考的东西一定要学生自己思考,不论怎样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我们都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均等,让他们经历思考的过程,在痛苦地孕育过程中提升人的科学质量。可是我们的老师总是热衷于循循善诱,该诱也诱,不该诱也诱,老师的主导地位倒是显现出来了,可学生自性,主动性呢?从何体现?所以我认为,学生自己能过河,我们就坚决不去拉他,摔几个跟斗,呛几口水,对们是很有益处地,不经风雨,怎风彩虹?过多诱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教程,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