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比身高》一课。
我们将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让学生掌握用适当的方法比较身高,并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了解和掌握比身高的方法。
2. 能够正确选择并使用长度单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单位进行身高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身高测量工具(尺子或者卷尺)。
2. 身高数据记录表。
3. 身高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站起来,两两一组,互相测量并记录身高。
2.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几组身高数据,让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如何比较身高,并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身高比较的练习。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操作,完成身高统计图的制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比身高的方法直接比较使用长度单位比较2. 长度单位厘米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回家后,测量并记录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并制作一份简单的身高统计图。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因个体差异而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们对比较身高方法和长度单位的掌握程度。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个别指导,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比较商品的长度或者测量房间的大小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以及长度单位的使用至关重要。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身高这一物理量的意义,学会用身高作为标准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身高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较现象,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的含义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身高的比较。
但学生对比的概念以及比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比来描述和比较物体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学会用比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现象,引出比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比较身高,加深对比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比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
2.准备身高数据,如学生身高、教室物品高度等。
3.准备PPT,展示生活情境和比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身高比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一物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身高数据,让学生进行身高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较现象,引出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每组选出一个标准身高,其他组员与标准身高进行比较,得出比值。
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比较,用比来描述和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比的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身高的概念: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2. 比身高的方法:直接比较、间接比较。
3. 比身高的应用:生活中的比身高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间接比较的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高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对比身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身高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比身高是对物体长度的比较。
3. 比身高的方法:(1)直接比较: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直尺或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进行比较。
(2)间接比较:通过观察、推理,比较物体的高度。
例如: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影子长度、手臂长度等。
4. 比身高的应用:讲解比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挑选物品等。
5. 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身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比身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比身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比身高(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本单元主要介绍比较大小的知识,其中包括另一种比较大小的方法——比身高。
通过学习比身高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符号。
2.学会使用比身高的方法比较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比较大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小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购买东西要看价格,评比一种事物的好坏等等。
2.讲解比身高的方法(10分钟)(1)PPT呈现:“比身高”简介。
解释什么是比身高,为什么使用比身高,比身高的使用方法等。
(2)演示比身高的方法。
找两名同学比较身高,并将身高比较的过程展示给全班同学。
(3)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比身高分级表,让学生了解比身高的等级和符号的含义。
3.练习比身高(3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身高值,让学生分别比较身高,然后给出符号。
在练习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并适当表扬鼓励学生。
例如:•比145cm高的同学,请站起来,确定谁比145cm高。
•身高相差不到2cm的同学,站在一起看看谁更高。
•请找到最矮和最高的同学,分别写出他们的身高并比较大小。
4.小结(5分钟)让学生通过口述学过的知识,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并对本次课做一个总结。
四、教学评估对学生在学过比身高方法后,进行笔试和实际操作的评估。
笔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述比身高的方法以及其常用的符号。
(2)名词解释:“大于”、“小于”、“等于”。
(3)选择题:请问145cm的同学与154cm的同学使用哪种符号进行比较,A:“>”, B:“<”, C:“=”。
考试结束后,进行实际操作评估。
选定同学两两组合,让其完成比较身高的任务。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比身高这一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身高的比较。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解决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身高尺、玩具人偶、卡片等。
2.学具:身高尺、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玩具人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人偶的身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身高尺,讲解比较身高的方法,并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并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身高尺进行身高比较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比身高》这一章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比的概念,通过比较身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表达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尺、小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小卡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同学,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他们的身高呢?2. 讲解:讲解比的概念,通过身高尺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比较的练习,使用小卡片表示不同同学的身高,进行实际的比较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比的运用: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小明:140cm,小红:120cm,小丽:130cm2. 答案:小明与小红的身高比值为:140/120 = 7/6小明与小丽的身高比值为:140/130 = 14/13小红与小丽的身高比值为:120/130 = 12/1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比的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其他量的关系,如体重、年龄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在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同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并记录身高数据。
2. 使学生能够比较身高的大小,理解并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记录与比较3. 比较身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并记录身高数据,比较身高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和同学们的身高差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1)介绍测量工具:身高尺、直尺、卷尺等。
(2)讲解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在平坦的地面上,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站在被测者的一侧,用身高尺或直尺紧贴被测者的头顶,记录下身高数据。
(3)示范测量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测量时要保持身体直立,不能低头或仰头;测量工具要紧贴被测者的头顶和脚跟。
3. 学生分组测量身高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测量过程正确、数据准确。
4. 记录与比较身高数据(1)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比较身高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例如:A同学的身高比B同学高,C同学的身高比D同学矮等。
5. 拓展与应用(1)讨论身高的影响因素,如遗传、营养、锻炼等。
(2)探讨身高的实际应用,如挑选衣物、参加比赛等。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高的测量方法和比较身高的数学思想。
(2)布置作业:测量家人的身高,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身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测量和比较身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身高的测量方法,学会了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6节《比身高》。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
难点:学生能够将身高比较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身高尺、图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一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身高比较的方法(10分钟)提问:“你们认为怎么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比较身高的方法。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身高尺,利用身高尺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记录比较结果。
4. 交流讨论(10分钟)5. 练习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身高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的比较1. 方法:用“比”字进行比较2. 运用:实际生活中的身高比较七、作业设计人物1:小明 140cm人物2:小红 135cm人物3:小刚 145cm2. 答案:小明>小红小刚>小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身高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身高比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比较物品或人物的其他特征呢?例如:体重、年龄、速度等。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该单元主要围绕比的概念,介绍了等分线的概念,初步学习了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身高练习比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2.能够使用竖式进行数的比较;3.能够掌握常用的比的表示方法;4.能够准确使用等分线。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3.掌握等分线的使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身高的学生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导入比的概念。
2.以柿子作为例子,通过比较两个柿子的大小关系,引入比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
讲解新知1.通过数字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比较,并教授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等分线,让学生了解等分线的作用,掌握等分线的方法。
拓展练习1.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测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2.通过给学生数值,让学生使用竖式比较大小,巩固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
课堂小结1.通过展示比的相关图形,帮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并强调竖式比较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评价1.通过对学生的出示不同身高和体型的图片,判断出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通过竖式比较游戏和自我测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以及比的表示方法;3.通过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风格;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课堂中增强学习的交流氛围;3.要灵活运用游戏和其他趣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比身高》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身高的概念,能够用标准单位表示身高。
2. 学会比较两个或多个身高的大小,并能够用符号表示。
3. 能够运用身高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学会比较身高的大小。
2. 能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身高的概念,并用标准单位表示。
2. 运用身高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直尺等)。
3. 学生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概念,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身高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身高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用标准单位表示身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不同身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身高的大小。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些身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身高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自己的身高。
2. 学生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方法将自己的身高与其他同学的身高进行比较。
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身高与其他同学的身高的大小关系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填写身高的大小关系。
2.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和符号表示。
2.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身高的方法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 比身高|北师大版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什么是比较身高,知道用比大小的方法比较身高。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比较自己和别人的身高。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理解比大小的方法,掌握其基本概念。
•能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较自己和其他人的身高。
教学过程1. 学习比较身高的方法1.引入:老师举一个小例子,让学生明白比较大小的方法。
–例如,老师会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出哪一个是最大/最小的。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注意到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判断大小,从而引导他们理解比较身高的方法。
2.教学:介绍和讲解比较身高的方法。
–通过幼儿身高的例子来讲解比较身高的方法。
老师可以用两个同学来对比他们的身高,并比较出谁的身高更高/更低。
–讲解时,老师需要强调比较身高是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的,如使用“>”、“<”、“=”等符号。
3.训练:让学生通过几组练习来熟悉比较身高的方法。
–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组身高的数据,让学生比较和排序。
–在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儿童喜欢的元素,如游戏角色和卡通人物的身高。
4.确认:确认学生是否理解比较身高的方法,以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
2. 比较身高的应用1.引入:老师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深圳最高的建筑楼。
–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学习比较身高的兴趣。
2.初步探究: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然后用学到的方法比较身高,看看谁是班级身高最高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测量身高,基本理解使用比较身高方法的实际意义。
3.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家中测量亲友身高,进行比较。
–给学生分配作业,让他们跟家人朋友一起参与。
这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4.确认:确认学生对比身高的应用是否正确,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比较方法。
同时,老师也需要检查学生是否正确地测量了身高。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比较身高的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6《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6《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6节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物体的长度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知识,能够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在生活中也有比较身高的经验。
但是,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比较方法,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比较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物体的长度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比较的图片,如学生的身高、教室的高度等。
2.准备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的身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身高的高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身高比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些身高的长短。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身高的大小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比身高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这个概念,并学习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比较身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身高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并且能够应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身高是一个连续的量,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身高尺和一些学生的身高数据,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他们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讲一个关于身高的故事,比如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他们在比较身高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通过这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身高是一个什么样的量,是否可以进行比较。
2. 讲解:然后我会拿出身高尺,展示一些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解释身高是一个连续的量,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我会让学生们观察身高尺,并尝试用自己的身高来对应数轴上的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身高1. 观察身高尺,用自己的身高来对应数轴上的点。
2. 选择两个学生,用身高尺来比较他们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3. 尊重他人,不嘲笑或歧视身高较矮的同学。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比较身高1. 小明:140cm2. 小华:145cm答案:小明的身高为140cm,小华的身高为145cm,所以小华比小明高5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应该已经学会了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并能够应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身高的相关知识,比如身高的增长规律,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来促进身高的增长。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明白,身高只是一个外在的特征,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在的品质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际情境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比较身高的故事来引入身高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 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比较身高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新课-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比身高的意义和步骤。
- 通过示例,展示比身高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练习。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我们要比身高?比身高有什么好处?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
4.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进行比身高的活动。
- 每组记录下比身高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 提问:你们在比身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比身高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比身高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身高的过程。
2. 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比身高的活动,增加亲子互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活动,评价学生对比身高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作业,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新课。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比身高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身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掌握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能够准确地比较身高。
教学难点:1. 理解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准确地比较身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米尺或直尺。
3.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身高尺,引导学生观察身高尺上的刻度。
2. 学生回答身高尺上的刻度代表的含义。
3. 教师总结:身高尺上的刻度代表的是长度,用来测量身高。
二、探究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个身高相同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身高。
2. 学生回答如何比较两个玩具的身高。
3. 教师总结:比较物体的高度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使用工具(如米尺、直尺)或比较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来进行。
三、实践活动:比较身高(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
2. 每个小组使用米尺或直尺测量组员的身高,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纸上。
3. 组长组织组员比较身高,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比较身高。
4. 各小组汇报比较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身高比较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较身高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比较身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比较身高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身高。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如比较书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来巩固比较长度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比较身高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比较身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比较分数大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比较分数大小方法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个话题。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分数:2/5和3/5。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比较两个分数大小,以及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单元第六课《比身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比身高的概念,学习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身高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比身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尺、图片2. 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大家展示一些身高不同的图片,请大家观察并说出他们的身高差异。
2.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通过身高尺,我会向大家解释比身高的概念,告诉大家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大家出一道例题,请大家思考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请大家演示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请大家分组合作,用身高尺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5. 解决问题:我会给大家出一道实际问题,请大家运用比身高的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比身高的概念2. 比较两个人的身高3.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题目:比较下列两个人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a) 张华和和李明的身高比较b) 王气和和小明的身高比较2. 答案:a) 张华比李明高b) 王气和和小明一样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但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同学在比较身高时,还是有点模糊,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大家可以尝试比较更多人的身高,甚至可以尝试用其他单位来比较身高,如厘米、米等。
这就是我对于《比身高》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身高的知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P13~1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知身边处处用到小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运用课件导入:走进动物园看到了小鹿一家人,你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它们身高不一样,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身高6米。
学生:小黑比小花矮0.8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鹿妈妈有多高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我们先解答鹿妈妈有多高这个问题?小组之间算一算。
2.学习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花高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求鹿妈妈有多高,这该怎么算?
教师出示:2.4+1.7=。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2.4
+1.7
4.1。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身高单位的认识、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等。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身高数据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身高的经验。
但学生在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方面还较薄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身高单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身高单位的认识和测量方法,能正确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
2.培养学生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方法,以及身高单位的换算。
2.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身高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身高数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测量和数据整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高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仪器等。
2.准备身高数据素材,如学生身高数据、名人身高数据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如何测量身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身高单位,如厘米、米等,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身高单位的换算。
呈现身高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身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身高。
(教材第13~15页)
1. 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应用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
多媒体课件。
课件演示:星期天,明明、莉莉和亮亮一起去逛动物园,走进动物园,看到了小鹿一家人。
教师:看图,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身高6米。
学生2:小黑比小花矮0.8米。
学生3: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教师:根据上面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鹿妈妈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探究新知识集聚动力】
1. 教师:我们先解答“鹿妈妈高多少米”这个问题,小组之间算一算。
2. 学习小数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已知小花高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求鹿妈妈高多少米。
用什么方法算呢?(这相当于知道两个数,求它们的和,应该用加法)
教师板书:2.4+1.7=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道题与以前所学的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加法不用进位,而这道题需要进位)
教师板演:
2.4
+11.7
4.1
教师:同学们,用竖式计算 2.4+1.7时,除了需注意小数点和相同数位对齐外,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意数学方法的渗透】
3. 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学生:小黑高多少米?
教师: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小花高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求小黑高多少米。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相当于知道两个数,求它们的差,应该用减法)
教师板书:2.4-0.8=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道题与以前学的题有什么不同,你能计算这个算式吗?(以前学的减法不用退位,而这道题需要退位)
学生:2.4是24个0.1,0.8是8个0.1,2.4减去0.8就是24个0.1减去8个0.1是16个0.1,也就是1.6。
教师:咱们一起用竖式计算。
(教师板演)
教师:一定注意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
4. 教师: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教师:怎么解答呢?
学生:6减去2.4就是60个0.1减去24个0.1是36个0.1,是3.6。
教师:大家一起用竖式来计算6-2.4,可是6是整数,2.4是一位小数,这时,我们列竖式时可以将6改写成6.0,然后再进行计算。
教师板演:
6· . 0
- 2 . 4
3 . 6
师:通过刚才用竖式计算小数进退位加减法时,你发现了什么?和整数进退位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归纳:
相同点 不同点 整数进退位加
减法 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相同
数位上的数相加
减;都要从低位算
起,哪一位相加满
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够减时,从前一
位借1当十 末位对齐 小数进退位加减法 只要把小数点对齐
比 身 高
2.4+1.7=4.1(米) 2.4-0.8=1.6(米) 6-2.4=
3.6(米)
2 . 4
+ 11
. 7
4 . 1
2·
. 4
- 0 . 8
1 . 6
6· . 0
- 2 . 4
3 . 6
1.本节课是关于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孩子在学前基础比较好,学起来比较轻松,掌握得比较好。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学习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到时时不忘提醒孩子牢记小数点先对齐,再进行计算。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并指导学生将此性质运用于练习之中。
A 类
1.用竖式计算。
3.78+
4.67 3.56+
5.96 8.42-2.57
10.37+8.58 10.37+8.36 14.7-4.67
2.一支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2.6千米,第二天修了
3.2千米,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多少千米?
(考查知识点:用竖式计算小数进退位加减法;能力要求:会计算小数进退位加减法)
B类
在跳远比赛中,冬冬跳了3.16米,亮亮比冬冬多跳了0.23米,强强比亮亮少跳了0.49米,强强跳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用竖式计算小数进退位加减法;能力要求: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8.459.52 5.8518.9518.7310.03 竖式略
2. 2.6+
3.2=5.8(千米) 3.2-2.6=0.6(千米)
B类:
3.16+0.23=3.39(米) 3.39-0.49=2.9(米)
教材习题
第14页练一练
1.画图略
2.5-1.5=1(元) 1.5+0.5=2(元)2. 10.2 4.87.6
3. (1)13.71-12.8=0.91(米)(2)13.71-0.24=13.47(米)
4. 前两题都是由于小数点没有对齐(即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导致计算错误;最后一道题在减的过程中个位没有减去已借走的“1”。
改正如下:
11.7
+21.86
14.56
3.15
- 2
1.15
·
8
- 7.23
0.77
5. 6.0618.37 4.26 1.2516.64 3.64竖式略
6. 8.10和15.00中的“0”都可以去掉;30.070和0.090中的最后一个“0”可以去掉,其他的“0”不能去掉;600中的“0”都不能去掉。
7.(1)《童话大王》和《数学家的故事》7.82+7.11=14.93(元)15-14.93=0.07(元)
(2)《童话大王》和《海洋世界》8.18+7.82=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