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美美”看网络舆论监督中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郭美美事件,警示企业认真应对媒体

郭美美事件,警示企业认真应对媒体

郭美美事件,警示企业认真应对媒体从火爆开始到恶心收场,郭美美事件,本质是一场媒体战争,回顾郭美美事件,找到关键词,“干爹”、“别墅”、“爱玛仕”、“玛莎拉蒂”、“炫富”,这个事件郭美美确实火了,然而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红会,可以说“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红会一百年”。

几张图片竟将红十字会搅得翻天覆地,足见社会心态的变化,足见媒体的力量,而如今郭美美事件水落石出,如何还原红会的清白,仍然需要媒体的力量,扭转社会心态,可以说这是一场媒体战争。

避入红会后尘,警示企业认真应对媒体对媒体的认识:媒体分类:1、按介质分类:报纸、杂志、电视、电台、户外、直投、网络2、按性质分类:网络媒体:资讯类(政府、企业等)、交易类(当当等)、游戏类(联众等)、有偿资讯类(101网校等)、功能型(baidu等)、综合类(sina等)、办公类网站;报纸媒体:综合类、经济类、晚报类、周末类、地方党报、文娱类、文摘类、都市日报类、行业类。

3、按受众分类:报纸媒体:综合类、渠道类、商情类、时尚类、大众类;网络媒体:门户(新浪科技、天极等)、垂直(赛迪、IT168等)。

媒体是什么?从个人的角度:新闻及重大事件进展等消息的来源、观点与沟通、知识、娱乐与消遣、企业的PR工具。

从媒介的角度:社会守望者、代言人(“喉舌”)、教育公众并使其自律、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信息服务、娱乐和教育、财政自足。

媒体的关注规律:“坏消息就是好消息”“某人、某地不愿让我知道的东西”。

媒体最关注企业“猛料”:战略调整、人事变动、产品缺陷、服务投诉、其它最新变化。

邦道咨询对媒体5大观点:观点1:任何时候都不要期望PR操控新闻报道。

因为,媒介可以被购买,但新闻不能。

观点2:对记者只说…想说‟的话,而不是全部。

因为,您对记者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媒介广泛传播,不能在媒体面前“口无遮拦”。

说什么的要求:经过PR规划的内容要点;公司内部统一的口径;其他授权公开的内容。

不说什么要求:对当地政府/政策的负面评论;对公司内部人事、策略变化的负面评论;公司同事之间的家长里短;竞争对手的非正式消息;未经授权的其他任何内容。

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传播的议程设置效应

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传播的议程设置效应

式信 息流 动方 式就 会产 生核 分裂 效 应 , 实
舆论 。 这样 的 新 闻事 件 中, 统 媒体 往 中 , 在 传 网友 不 断进 行 实 时跟 进 。 月2 曰, 6 6 有 现信 息 的及 时准 确扩 散 。“ 美 美事 件 ” 郭
往 处 于 话语 缺 失或 被 动跟 进 位 置。“ 郭美 网友 贴 出了乘 客信 息电子 截 图 :“ 郭美 美 最 初只 是 “ 郭美 美 b b ”的粉 丝 围 观 转 ay 母 女 将 乘坐 HU70 航班 前往 北 京 , 机 发 , 72 飞 美事件” 最初只是引起微博 “ 粉丝” 的关 后来 引起 越 来 越 多 的人 开始 关注 。 到 注 , 丝们 在唏 嘘之 余 开始 自发地 对 郭美 将 于凌 晨 1 2 分 落地 。 2 目凌 晨 , 体 7 0 止 , 粉丝 人 数 已达 到4万余人 , 粉 时 8 ”7 媒 月1 日 其 8 美 进 行 ‘ 肉搜 索 ” 并 深挖 其 与 中国 红 和 网友 在 北 京 机 场果 然 围追 到 了 “ 美 微 博 广 播 式 的 信 息传 递 方 式 让 郭美 美 事 ‘ 人 , 郭
贵, 可考虑 如下机 会 :

主 响观 众 的 情 绪 , 助 品 牌 建 立 与观 众 的 开放 是 互 联 网 社 会 化 必 由 之 路 。 流 平 帮
这 是 成 为社 会化 电商 的运 营推 手。 可 情 感 纽 带 。 两年 比较 典 型 的 作 品 有 雪 台 的开放 程 度 也 决 定 整 体 互 联 网 的社 会
二 是 成 为社 会 化 视 频 的 制 作 和传 播 据 监 测 和 统 计 分 析 平 台。被 资本 关 注 的
程 度 , 是 决 定 品 牌 生 命 力 最 关 键 的指 运营 商。 俗说 就 是 “ 电影 ” 营 。“ 将 通 微 运 微 K o t 是 一 个衡 量 品牌 粉 丝在 T t r lu就 wie、 t kdn ae o k 标 。 么社会 化 , 么 边 缘 化 , 品牌 必 电影 ” 同于病 毒 视 频 , 要 要 是 不 也不 同于 加长 版 “n e I和F cb o上 影 响力 的服务 商。

从郭美美事件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从郭美美事件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从郭美美事件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一、事件回顾第一阶段:郭美美微博炫富,引发微博用户广泛议论和强烈质疑,并对其进行人肉搜索。

第二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在网络上对“郭美美”事件作出回应和解释。

第三阶段:网民仍然怀疑作为郭美美的钱财来源,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募集到的善款的去向。

网民调查,出现新的质疑,引发网络舆论。

第四阶段:传统媒体跟进,引发了社会民众更广泛的反应。

第五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事业整体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二、事件分析——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利与弊利:互联网的及时、互动、海量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技术上赋予了公民公开表达的权力,从而使公民有了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引发舆论。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对此事发表了意见:天涯在此次事件中充当了人肉搜索大本营,信息公开的发源地,网友娱乐的公开舞台。

而微博则提供了一个信息快速扩散,形成事件引力的急速传播平台。

微博在汇聚意见领袖的观点的同时,也给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的话筒。

因此微博起到了挖掘机和发大器的作用。

在互联网平台上,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网民可以提出质疑,进而对公共人物进行监督。

在此事件中,对于郭美美及红十字会的质疑,引发舆论浪潮,继而引起社会对红十字会的关注与调查,这是网络舆论的积极一面。

弊:互联网上网民众多,良莠不齐;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很低,传播迅速,信息真伪难辨。

互联网上的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成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阻力。

1、从郭美美事件扩散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肉搜索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肉搜索”,借助全体网民的力量,固然可以让恶人无处逃遁,但也常常伤及无辜,更有甚者会触及法律底线。

事件中,网民对郭美美的网络搜索及各种调查,无疑是一种人肉搜索,后来网民对其进行语言攻击,引发一场网络暴力。

中国特色的网络“人肉搜索”是中国公权力不彰的一种网络代偿现象。

如有过当行为自有现行法律去规范。

有些人无视公权力不彰之现实而紧盯“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无疑是作恶者的帮凶。

郭美美,新媒体漏洞孕育的丑陋人生

郭美美,新媒体漏洞孕育的丑陋人生

郭美美,新媒体漏洞孕育的丑陋人生“在里面的这段时间,回想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我非常后悔。

出去以后,我不会再去赌博、炫富或者去做一些违法或违背道德的事情,会踏踏实实做人。

”郭美美在北京市看守所内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在这里,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位“年轻有为”的处于花信年华的女子。

从最初的2016年的微博假称自己为“中国红十字商会总经理”起,到“王军是我干爹”以及各种炫富、炫美照片的暴晒,使得自己成为一名“九流名星”,再到现如今再次登上新闻头条并戴上了“赌博、性交易”等不雅的“光环”,央视等主流媒体也报道了她自供“以‘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以赌博的名义诈骗”等罪状。

在“郭美美事件”掀起一阵阵的新闻浪潮时,各界人物对此事件给出了不同层面、不同高度的评价,无论是对现有年轻人的价值观、消费观抑或是成功观扭曲的评价,还是对“郭美美事件”频频发生后的推手、“圈内人”等的解读……,各种舆论评价也层出不穷。

但是,对于郭美美事件我们不能“一刀切”的完全否定一个人,在此,我们不妨想思考下,是什么引发甚至助推了这样的一番番浪潮——“新媒体”!“新媒体漏洞”——有机可乘。

借以“中国红十字商会总经理”身份,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成功注册,这样一来,让其“一发不可收拾”,正是认证上的不严谨,才产生了“新媒体漏洞”,以至于中国红十字商会产生了“信誉危机”。

同时,也是由于中国红十字商会“预防针”工作(新媒体的薄弱)做的不够好,应对事件的时效性、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使得其“新媒体漏洞”被利用。

我们再来看看郭美美的各种炫富、不雅照片,“糟粕”在各大网站之间“流行”,使得其行为传播更有广度和深度。

“新媒体漏洞”作为新媒体推广、应用过程中重要的一点,社会各界都应该注重新媒体的建设,以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新媒体舆论”——推波助澜。

从整个郭美美事件来看,郭美美明明就是“假丑美”的代言,为什么能够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媒体的传播过程的放大效应。

郭美美事件议论文分析论据运用

郭美美事件议论文分析论据运用

• 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 红十字会的关系企业,主要业务是 关于红十字会相关公益,服务项目 的投资、运营和管理。 • 郭美美是中红博爱前董事王军的女 友。王军自称春节后才认识郭美美, 送她玛莎拉蒂跑车和名包。
2.影响
• 今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但自 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 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 出现锐减。 其中,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 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 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 86.6%。而这一变化,正是发生在6月下旬 “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信任风暴的背景 之下。
郭美美事件
1.起因
• 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一个小 女孩,其微博中发布了一系列的“炫富”内容。 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 理”。脸庞稚嫩、打扮时髦,再加上名包、名 车、别墅,“郭美美Baby”迅速成了网民关注 的焦点。 • “今天小白限行把小MINI开出遛遛~开着有 点不习惯。”这是6月21日凌晨,“郭美美 Baby”发布的一条微博。由此看出这位郭小姐 是装逼程度有够高。
• 从郭美美事件上看社会审丑、无聊的心态 (媒体持续关注郭美美个人、郭美美在爆 出炫富事件后竟不要脸地出单曲进军娱乐 圈、游戏厂商请求代言。) 从郭美美事件上看网民对于炫富的态度、 心态。(嫉妒不应该被放大,区分道德与 个人自由。)

“善” ?理性?
3.可作论点:
1.面对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理性思考 2.什么才是行善应该把持的心态 3.保持清醒,换位思考。 4.(对于问题)了解真相,再做判断。
4.类似事件
• 2010年,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 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 警,造成全国范围血荒。
5.可以深入思考的

再论网络道德评判——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再论网络道德评判——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年没 灾没难 , 有一 些水 灾 、 灾也 是局部 的灾难 , 及的 旱 涉
人 员 面 比较 小 ” “ 一 个 重 要 原 因就 是 6月 2 日以 后 的 ,另 O
而招致 网络 “ 围剿 ” 的郭 美美 事 件 , 同样 具有 典 型意 义 。 值得探讨 的是 , 因为郭美 美炫 富 而引发 的对 红十 字组织
21 0 1年 l 2月底 . 中国网民规模 达到 5 1 , .3亿 全年 新增 网
民550 ; 8 万 互联 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 4个百分点 , 达到
3 . % 。 中 国 手 机 网 民 规 模 达 到 3 5 亿 , 比 增 长 83 .6 同
1. % ” 报告还指 出, 由于微 博快 速 崛起 , 75 。 “ 目前 有将
其一 , 两者都是 网络舆论 对网络事件 ( 论是个人 还 不 是组织 ) 进行 的道德评判 , 都是对 网络事件 中的人或组 织
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进行 评判 , 符合传 播速度 快 、 面广 人多 、 匿名等 网络事件发展和信息传播 的基本规 律。
其二 , 两者 的聚 焦点 不 同。网络 道德 评判 涉 及组 织 的时候 , 不再是针对某一 个个体 。郭美美事 件后 , 凡是 与
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是情绪偏 激 , 易 导致 道 德 评判 转 为 恶 意攻 击 。 容
网络道德评判 , 与传统 意义上 的社会舆 论 、 体评 判 媒 等相 比较 , 有 自己鲜 明 的特点 。表 现 为 : 具 第一 , 参与 的 广泛性 。只要拥 有电脑和 网络 , 够使用 电脑和 网络 , 能 就 可以参与道德评判 。网络道德评判的 “ 围观 ” 者包括社 会
会接 受 国 内外 组织 和 个 人 捐 赠折 合 人 民 币 5 54 . 8 8亿 元 。 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 赵白鸽 表示 , 今年个 人的捐款 ” “

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模板

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模板

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模板一、事件背景郭美美,原名郭美玲,因在网络上炫富而引起广泛关注。

其一系列行为引发了社会对慈善机构运作、个人道德观念等问题的质疑和讨论。

二、事件经过(一)网络炫富郭美美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展示奢华生活,包括名牌包包、豪车、别墅等,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质疑。

(二)与红十字会的关联她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身份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资金管理和透明度的担忧。

(三)商业活动郭美美参与了一些商业演出和代言活动,其商业行为也受到舆论的审视。

三、社会影响(一)对慈善事业的冲击郭美美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导致部分民众对慈善捐赠产生犹豫和不信任。

(二)公众价值观的影响她的炫富行为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一定干扰。

(三)网络舆论的发酵该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各种观点激烈碰撞。

四、调查情况(一)身份核实对郭美美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进行核实,发现其为虚假声称。

(二)资金来源调查对其奢华生活的资金来源进行深入调查,包括家庭背景、商业活动收入等方面。

(三)关联方调查对与郭美美相关的商业合作方、活动主办方等进行调查,了解其背后的利益关系。

五、处理结果(一)法律制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郭美美涉及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二)社会舆论谴责公众对其不当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批评。

(三)慈善机构整改红十字会等相关慈善机构针对此次事件暴露的问题进行整改,加强内部管理和透明度建设。

六、反思与启示(一)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网络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强化慈善机构管理慈善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善款的合理使用和公开透明。

(三)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价值观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特别是注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公众监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对社会现象的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价值观错位,郭美美终成负面示范

价值观错位,郭美美终成负面示范

价值观错位,郭美美终成负面示范作者:张颐武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27期“赌球被抓”,郭美美再一次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但这次郭美美遇到远比当年她突然走红更为严重的事态。

自2011 年“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后,涉郭美美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

郭美美也有意利用舆论对她的关注度,继续着炫富、曝光的生活。

这一次,她触碰了法律。

舆论对郭美美的看法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并不认可她的行为和反映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又觉得有趣,她的举止越离谱,一些人似乎还更有兴趣看热闹。

高关注似乎赋予她的行为某种合理性。

郭美美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郭美美其实是这些年网络“红人”现象中一个典型代表。

这些“红人”常常是一些年轻人,言行举止虽然有争议,却释放了公众一些并不明确的“无意识”。

谁都知道虚荣和拜金显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也摆不上台面,但郭美美们的举动同时也释放了一些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让他们得到一种宣泄,容易让他们将自己的一些想象投射在郭美美们的身上。

因此网络红人们往往被又骂又看,越骂越红。

郭美美从一个和腐败相关却暧昧含混的起点开始,以调查并无实际的证据而摆脱了具体法律约束,从而得到了成为“红人”的机会。

这样荒诞的过程虽然人们并不公开认可,但却在一些年轻人的“无意识”中强化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一是一种扭曲的成功观,认为不管怎样,有名有利就是“成功”。

二是一种扭曲的消费观,认为炫耀性的消费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这次郭美美赌球被警方拘捕,其实说明人生还是需要有底线的意识,出轨的言行和错位的价值会把人引向不归路。

一时的所谓“风光”最终不过是过眼烟云。

有些老生常谈仍然是人生的真谛,人最终还是要靠努力奋斗,通过贡献社会获得价值和意义。

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路也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去努力,人只有靠着正面的价值才能走得远。

这些教训虽然古老,但却不断地显示出它是人生最真切的本质。

时代在变,但这些做人的道理还是需要我们大家记住,并认真地在生活中践行。

对于郭美美事件的思考讲述

对于郭美美事件的思考讲述

炫富
名包 大别墅的家
名车 蝴蝶效应
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 但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 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 其中,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 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 据北京市红十字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北京市红十字会 共接受社会捐款28笔,总计15.44万元。其中个人捐款8笔共7495元, 较往年大为减少。而北京市红十字会在2008年的月平均捐赠额为124 万元、2009年的月平均捐赠额为220万元、2010年的月平均捐赠额 为756万元,两相比较,差距巨大。 遭遇“落差”的并非只有北京市红十字会,还有深圳市红十字会。 上述两家红十字会有关人士此前均曾表示,捐赠额锐减和“郭美 美事件”不无关系。
2018/12/31
争议不断
2018/12/31
近年来红十字的丑闻
红十字会之“天价帐篷” 2008年5月,网上传言,中国红十字会某官员在 接受CCTV-4采访时表示,将送往灾区价值1300 万元的1000多顶帐篷。经计算,每顶帐篷高达 1.3万元,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质疑。中国红十字会 20日中午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回应先前网 上质疑,说向灾区运送的帐篷平均每顶1174元, 而不是网友所说的每顶1.3万元。截至19日,一共 向灾区送去了价值1540多万元的帐篷13114顶。
对慈善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对策是:
值得借鉴的是,香港红十字会尽管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的分会,但公信度高,原因不外乎四个字:一是审。为了确 保专款专用,香港红十字会每年年末都会请国际会计师 培育公益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 事务所做审计,审计结果会在年报中详细呈现。二是晒。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后,要将长达50多页的报表向公众 公开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 晒一晒,市民通过网页或电话均可查询到善款的去向。 处理好公益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是说。据香港红十字会发言人苏小姐表示,“(香港红 十字会)一定会给数额较大的捐赠者作文字图片和财务 重视公益慈善组织法制建设 运用的报告,而小数额捐赠的市民,我们也会组织探访团 去察看。”四是管。即由政府部门监管。 强化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

关于从郭美美看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关于从郭美美看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摘要:“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

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

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郭美美”事件;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引导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其中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较2010年底只增加了2770万人,增幅为6.1%,增长缓慢,但是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还是达到了4.85亿;微博这个新兴的自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仅2011年上半年增幅就高达208.9%,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而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提升到40.2%。

从《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网民规模已经具有庞大的基础,网络这个数字化新媒体已经在我国普及并被民众普遍接受和使用。

其中微博这种互联网应用模式,备受网民推崇,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在我国网民中普及率很高。

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微博用户可以极其便捷地对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在内的社会各类事件发表个人言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而微博在网络中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尤其是微博应用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舆论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挑战和威胁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功能。

一、“郭美美”事件始末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都在关注一个ID为“郭美美Baby”的用户,在新浪微博推出的身份认证功能中,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注册信息显示,此用户是一位年仅20岁的女孩。

最新 从“郭美美”看网络舆论监督中问题的分析-精品

最新 从“郭美美”看网络舆论监督中问题的分析-精品

从“郭美美”看网络舆论监督中问题的分析一、引言2011年,郭美美顶着红十字会商业经理的头衔微博炫富,网络舆论哗然,追讨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网友进行了多渠道的人肉搜索,红十字会各种贪腐行为随之曝光。

网民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官员利用募集到的善款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物质需要。

虽然红会一再对此事进行澄清,但是仍没有打消网民心中的质疑。

不久前,雅安地震的发生,让大家在悲恸与祈福的同时,又一次将红十字会推到了风口浪尖。

由信任危机导致的募捐接连受挫,也让红十字会本身手忙脚乱,口不择言,形象尽失。

在这个快餐时代,信息更新覆盖速度大大加快,加上传统媒体也很少对此事进行跟进,郭美美事件很快又从网民的眼皮底下溜走,仍没有作何种定论。

我们在对事件进行深刻剖析后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虽然日益增强,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一)网络舆论监督力度不足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大提高。

庞大的网民数量更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网络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舆论监督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舆论监督力量日益凸显,如孙志刚事件、刘涌案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等等。

但是仍有很多事件虽然在网络上造成一时的轰动,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但是没有达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郭美美”事件就是典型代表,虽然其多次在网络上炫富,每一次炫富都再次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但是很快又从网民眼皮底下溜走,其和红十字会的纠葛仍未做任何定论。

此时,网络舆论监督力度明显不足。

其原因在于:1.网络舆论监督中议程设置功能失效现在,可以说郭美美是红十字会的反面代言人。

“郭美美”事件之所以总是一波三折,就是因为网民对于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监督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监督的持续性,很多网络监督的案例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人遗忘,达不到监督效果。

不仅如此,网络上信息的海量性、思想和文化的多元性、更新覆盖的快速性,分散了网民的注意力,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宽泛有余而力度不足。

由“郭美美事件”看中国红十字会之监管现状

由“郭美美事件”看中国红十字会之监管现状

由“郭美美事件”看中国红十字会之监管现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美美事件”发生后,监察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相关人员等组成联合调查组,从2016年7月开始,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商红会中不存在“红十字商会”这一机构,没有设立“红l一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职务;郭美美与中国红l一字会总会及商红会没有任何关系,其炫耀的则一富与红十字会、公众捐款及项口资金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此事件可以发现,红十字总会在对行业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开展方面,疏于管理,监督不力;在红}-字品牌的使用和保护方面,管理不严,措施不力;在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这一网络炫富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论,折射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当下的监管缺位。

1、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部门缺位。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总则规定,有三类团体准免子登记,其中包括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残联、宋庆龄基金会在内的社会团体。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八条规定,全国性行业根据需要可以建立行业红十字会。

2016年7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就公众关注的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运作方式问题发表声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不参与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人事、行政和账户的管理工作。

由此,中国商业红十字会演变成一个没有注册、没有监管部门、没有法人的特殊组织机构。

而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免于登记的团体,其本身就缺乏主管部门的监督。

2、现有法律对于“红”“商”合作权利界限规定不明确。

中国红十字会在一此公益慈善项口上,与企业紧密合作,存在慈善与商业界限不清、权责不明、监管缺位的先天病疾,使得“以慈善为名,行商业之实”成为现实存在。

当“红会”撞上“郭美美”——由“郭美美事件”看网络舆情反复现象

当“红会”撞上“郭美美”——由“郭美美事件”看网络舆情反复现象

当“红会”撞上“郭美美”——由“郭美美事件”看网络舆
情反复现象
冯海燕;马雪健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14(0)11
【摘要】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正当全国人
民心系灾区群众、呼吁抗震救灾之时,“郭美美被抓”的新闻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投向了充斥着悲恸情绪的舆论场.借此时机,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红会)再度出
面澄清,以示清白.在过去的三年里,每每出现重大灾害,人们自然想到红会,而提及红会,就免不了带上“郭美美”.可以说,“郭美美事件”反复搅动的舆论场,直接侵蚀了红会的公信力.在网络舆情领域,由于网络的关联聚合作用愈发明显,涉及同一主体的舆情反复现象已经成了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冯海燕;马雪健
【作者单位】荆楚网;荆楚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群体心理极化风险规避下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J],
殷伟群;吴淑琴
2.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奇观消费现象——从郭美美赌球被捕事件谈起 [J], 洪亚星;
3.从“起底郭美美”事件看媒体伦理失范现象 [J], 赵男;
4.新媒体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峰值"r——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J], 黄灿灿
5.机构形象传播中主体意识的缺失与重建——“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会”危机案例分析 [J], 樊小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郭美美”现象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郭美美”现象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郭美美〞现象国家公务员考试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郭美美〞现象背景链接在微博上炫富、炫“干爹〞、捏造一个“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头衔、曝不雅视频近几年,郭美美不时成为网络关注热点。

与她相似的一些“网络红人〞,也常通过一些“大胆露骨〞的丑态行为,隔段时间就要出来“吸引眼球〞一下。

令人疑惑的是,网络上的这种炫丑行为还挺“吃香〞。

尽管不少人对此类“网络红人〞颇觉无聊、深为不齿,但也有一些人对他们的炫丑饶有兴味。

一些网站、行业展会那么给他们提供舞台平台,聚焦他们的言行,放大他们的丑态。

甚至在他们被揭穿后,还有人为她们“叫屈〞,轻描淡写为其开脱,令人匪夷所思。

深度解析[事件分析]如果说炫丑是一种病态,那么这种审丑也是一种病态。

炫丑与审丑的共同特点是,在是非美丑善恶等根本价值观念上,发生动摇、迷茫甚至错位。

炫丑者以非为是、以丑为美,觉得只要能得名得利可以不管方式,只要能过上奢华、富裕的日子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认为这便是生活的价值、人生的成功。

在审丑者群体中,有的面对纷繁世象失去对原有价值、信念的坚守,有的那么对一些丑陋行为表现出一种无原那么、无底线的宽容,有的人是通过审丑来满足自己的一些畸形低俗的欲念,有的人那么想借此对自己不良情绪进行一种扭曲式宣泄。

[问题及危害]网络不是个人私域,而是一个公共舆论空间。

网络上所发生的一些闹剧、事件,既是对社会时风与心态的折射,又会对社会公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对一些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年人,更会成为混淆善恶的负能量、颠倒是非的坏导向。

如果炫丑反而得到激赏、鼓励,如果做丑态、行低俗、干坏事反而成名、得利,如果行事可以只看结果而不辨是非,只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误入歧途。

更严重的是,形成一种不良社会风气,丑态横行、正气不彰,主流价值、向上信念、做人底线可以被挑战、被嘲弄、被解构。

如此下去,不仅使善良的人们失去社会信心,也会使一些道德滑坡、价值沦丧事件不断出现。

正确引导舆论 彰显社会责任——从“郭美美事件”看媒体问责从感性到理性

正确引导舆论 彰显社会责任——从“郭美美事件”看媒体问责从感性到理性

时, 要认真写作实践 , 大胆创新 。 这样 , 让
自己心 中有丰富的粮食 , 就足解“ 无米之 炊” 的苦恼 又使文章新颖脱俗。■
粒沙 里看世界 , 半瓣 花上说人
21 O 0 7期 2,
中国地市报人
11 3
新 闻监督 , 单的记者讲述 、 简 编辑 点评 ,
受众机械地服从认可 ,而变为受众可以 有 机会 发声 。他们 通过 网络 的论 坛 、 跟 帖、 博客 、 微博等 , 从不 同的渠道表达个 人观点 ,直接参 与到新 闻事件的点评批
下 政 府及 社 会 热 心 人 士 对 困难 家庭 的救
题 的作 文《 鲤鱼历 险记》 写小鲤鱼接 中,
受安全教育后 ,告别妈妈开始 了一 天的 旅行 ,但在这一天 中她遭遇到了一 连串 的不幸 : 首先是险些被渔 翁抓进竹篓 ; 其
难, 执著追求 的精神这个 主旨。 想象不俗
也合情理 , 给人 以启迪 。
( ) 时要 多 阅读 一 些 寓 言 、 话 、 二 平 童
济、 政府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 农村老 人的养老等社会热点 ,从而反 映人 与人
之 间 的 温情 和 社 会 和 谐 的 主题 ,材 料 典
神话故事 , 富写作素材 , 丰 从而提供技巧 借鉴 。 因为 ,读书破万卷 , “ 下笔如有神。 ” 综上所述 , 作文 内容 的丰 富与创新 , 离 不开材料的积累 ; 材料的积累 , 在于平 时的广泛阅读和对生活 、 社会的关 注 ; 同
次被人们丢弃 的垃圾袋所套住 ,差 点脱
不 了身 ;再则就是被工厂排出的污水所 困, 险些 中毒 身亡 ; 最后 , 被堤坝崩 塌的
型新颖 , 具有鲜 明的时代气息 。

破解媒介审判现象——以郭美美案为例

破解媒介审判现象——以郭美美案为例
审判 提 出启 示 。
【 关键词 】 媒介 审判
司法公正
郭美 美案
“ 媒介审判 ”又叫 “ 新 闻审判 ”、 “ 舆 论审判 ”, 指新 闻媒 介利用其 公开传播 的 新 闻报 道或评 论 , 干预 、 影 响 司法独立 和
被包养③多次 与人性 交易 , 一次 收费数十 万元④红十字会 事件 , 是无 中生有⑤郭美 美欠 2 . 6 亿赌 债是假新 闻 , 只为炒作⑥ 警
新闻 与法 l N E W S W O R L D
破 解 媒 介 审判 现 象
以郭美美案 为例
。潘 王 月
【 摘
要】 媒介 审判是以明显的倾 向性 引导受众 , 形成一种足以影响 司法独立审判 的舆论 氛围 , 使媒 介凌驾于 司法和 法律之 上 ,
同时又让媒体 角 色 产 生错位 。 本文以郭美美案为例 , 从成 因、 预 防等方面破解媒 介审判现 象, 同时参考美国相 关措施 , 对我 国防止媒介
二、 媒 介 审判 现 象 的成 因

“ 郭 美 美 事件 ”中 的媒 介 审 判
2 0 1 1 年 6月 ,郭 美美 曾在微 博 上 以 “ 中 国红十字会商业 总经理”的虚假身份
炫富而备受关 注。 她 在微 博上多次发布其 豪宅 、 名车 、 名包 等照片 , 引发 舆论对于红 十字会捐款去 向问题 的讨论与猜测 。
审判 , 未审先判。 ②
舆论 监督 虽然 不具有 强制性 , 但它能
够 对 一 切 有 悖 于 法 律 和道 德 的 行 为 实 行
司法公正 。 其表现方式 主要是 媒体超越司
法程序对正在审理 的案件的案情分析 、 案 件定性 、 涉案人员定罪量刑 等一系列问题 作 出公开 的判 断和结论 , 以其 明显的倾 向

郭美美让我们反思道德底线与制度完善

郭美美让我们反思道德底线与制度完善

评论:郭美美让我们反思道德底线与制度完善郭美美,这名因“红会”事件一夜成名的网络“炫富女”,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

但这次的事态,远比她当年的突然“走红”更为严重。

7月9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世界杯期间组织赌球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

该团伙在境外赌博网站开户,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下注,进行赌球违法犯罪活动,郭美美是其中的参赌人员。

此外,郭美美还涉嫌借“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

(8月3日新华社)郭美美终于流泪了——对着镜头,当着亿万观众的面,有报道说,这是“悔恨的眼泪”。

是不是悔恨,我无从得知,毕竟,“悔恨”这两个字都是从“心”的,是悔也好,是恨也罢,可能只有郭美美自己知道,对于外人,大约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炫富、傍富、涉赌、性交易……纵观郭美美的发迹史和成长史,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个人病理样本,集中体现了当下多重的社会病灶——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这三者,分别对应着恋物和拜金,纵欲,投机。

这三者,在郭美美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究其根本,还是其个人扭曲的价值观在作祟。

可是,只要把视野稍稍放大一些,就会发现,郭美美的“成功”也好,“走红”也罢,都有一定的社会土壤。

笑贫不笑娼、以骂成名、越骂越红……这些都是郭美美得以纵横天下的“群众基础”,正如学者张颐武所说,明知虚荣拜金不是正确价值观,却暗合自己心底“漂亮又有钱真好”之类的欲念;另一方面,这些“红人”口无遮拦、放纵不羁,让一些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得到一种宣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逐臭逐腥的社会心理基础,郭美美们才能够在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中收获利益,甚至在骂声中不断滚动自己的名声——“坏名声也是名声(郭美美语)”。

郭美美的年轻,并不是幼稚单纯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她深谙网络,深谙炒作,深谙人性,她太知道你们想看什么,也太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一切,仅仅起底郭美美是不够的,仅仅指责郭美美也是不够的,只有深刻反思郭美美的“成功路径”以及幕前幕后、有形无形的各种推手,才能避免下一个郭美美的出现。

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

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

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第1篇:郭美美事件如何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郭美美事件”,引爆了公众和舆论对慈善与商业相结合的模式,以及红十字会财务信息和不透明的运作模式的不满和非议。

至此以后,以红十字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机构的捐款数量大大减少。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慈善组织的账目基本是不对外公开的,慈善运作的不公开不透明,捐赠者的意愿得不到制度保证,就容易导致资金运营效率不高、内部腐败丛生、善款被贪污的情况,进而对慈善事业产生信任危机下边,我就以慈善机构为例,谈一谈如何让加强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

慈善运作模式存在的不公开透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慈善体系存在固有的弊端,如何使公众捐助的钱物保值增值、最终公众的捐赠去向哪里,这些是慈善组织的核心工作。

要使公众对慈善组织信任,就必须对这些核心工作进行程序化规范,并且让这些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因此,应当努力加强慈善机构的内部约束,慈善组织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公众详细公开其经费收支情况,实行财务的规范、公开和透明管理,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

一、首先,应该明确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目标营利组织机构的财务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可以通过一些企业应完成的使命来表述。

我们说,一个非营利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非营利组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

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相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描述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

二、其次,加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宣传。

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宣传,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和慈善精神,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从“郭美美”看网络舆论监督中问题及对策袁天荣1,吕小辉2(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大提高。

庞大的网民数量更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存。

网络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舆论监督平台。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网络监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利用和发展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郭美美;网络舆论监督;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32-02收稿日期:2013-07-20作者简介:袁天荣,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吕小辉,男,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

一、引 言2011年,郭美美顶着红十字会商业经理的头衔微博炫富,网络舆论哗然,追讨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网友进行了多渠道的人肉搜索,红十字会各种贪腐行为随之曝光。

网民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官员利用募集到的善款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物质需要。

虽然红会一再对此事进行澄清,但是仍没有打消网民心中的质疑。

不久前,雅安地震的发生,让大家在悲恸与祈福的同时,又一次将红十字会推到了风口浪尖。

由信任危机导致的募捐接连受挫,也让红十字会本身手忙脚乱,口不择言,形象尽失。

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信息更新覆盖速度大大加快,加上传统媒体也很少对此事进行跟进,郭美美事件很快又从网民的眼皮底下溜走,仍没有作何种定论。

我们在对事件进行深刻剖析后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虽然日益增强,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力度不足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大大提高。

庞大的网民数量更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网络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舆论监督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舆论监督力量日益凸显,如孙志刚事件、刘涌案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等等。

但是仍有很多事件虽然在网络上造成一时的轰动,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但是没有达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郭美美”事件就是典型代表,虽然其多次在网络上炫富,每一次炫富都再次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但是很快又从网民眼皮底下溜走,其和红十字会的纠葛仍未做任何定论。

此时,网络舆论监督力度明显不足。

其原因在于: 1.网络舆论监督中议程设置功能失效 现在,可以说郭美美是红十字会的反面代言人。

“郭美美”事件之所以总是一波三折,就是因为网民对于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监督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监督的持续性,很多网络监督的案例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人遗忘,达不到监督效果。

不仅如此,网络上信息的海量性、思想和文化的多元性、更新覆盖的快速性,分散了网民的注意力,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宽泛有余而力度不足。

2011年,当“郭美美”事件吵得正热,每个人都在等官方给说法的时候,“温州动车事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于是,郭美美事件很快遭人遗忘。

传统媒体中的议程设置在网络传播中常常不起作用。

2.网络舆论监督过于依赖传统媒体 在我国,网络尚不完全具备独立行使舆论监督的能力。

网络监督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一个网络监督事件最终能得到主流传统媒体的关注,产生舆论监督的合力作用,则这个事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反之,则很快在网络上销声匿迹。

“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只是在网络上吵的很热,而主流传统媒体上对此事集体失声,导致舆论监督合力受阻,社会影响力大大降低。

事实上,网络舆论监督的实现还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我国的主流门户网站目前还没有新闻采访权, 导致很多网络媒体上的内容来源严重依赖于其线下的平面媒体,缺乏自身个性和报道特色。

另一方面, 舆论监督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和理性分析, 但网络新闻更新快,深度报道较少,缺乏理性和专业知识层面的解读,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也就难以发表高水平的批评和建议[1],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公信力较低。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不健全 郭美美炫富引出其整容的隐私和网络上网友对其各种谩骂,暴露了网民的非理性特征,实质上也侵犯了郭美美的人身权利。

但是,没有任何网友对此事负责,反而认为理所当然。

我们在赞赏互联网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时,也不应该忽视其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和网络侵权问题,例如随意收集、擅自使用、非法倒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网络诈骗、诽谤等。

针对互联网带来的这些弊端,社会各界反应强烈,提出用好互联网,必须先要管好互联网,而管好互联网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规。

但是,我国的网络立法仍然非常滞后,很多网络监管案例都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让违法犯罪者钻了空子,不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正常实施。

(三)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带来负面效果现如今,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我国舆论监督的先遣部队和导火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在发挥其监督功能时,常常带来一些负面效果:1.网络侵权“郭美美炫富”之后,她个人所有的信息很快出现在网上,包括她整容前后的对比照片。

同时,其和红十字会官员的关系也成网友调侃的对象,包括红十会副会长郭长江和其所谓的“干爸”王军。

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同时,网友对他们的谩骂遍地都是,侵犯了其人身权利。

网络的方便性、互动性、快捷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容易使某些网民的过激言行最终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2.网络炒作郭美美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网络上炫富,与其说是其天真无知,不如说是其想通过网络来炒作自己。

而大众对其强烈的关注和指责正好满足了她那颗虚荣心,同时,也满足了浮躁社会风气中部分网民的审丑心理。

网络炒作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出名途径,不仅仅是审美,还包括审丑,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公众视听。

不仅如此,某些不良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吸引更多的广告商,肆意炒作已经严重地损害了网络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降低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3.网络谣言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们的表达更自由。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发布者的隐蔽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网络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平台。

郭美美微博炫富,燃起了网民愤怒的情绪。

之后,关于红十字会的各种不良情绪在网络上蔓延,红十字会各种所谓的“腐败”行为在网络上被曝光,但是最后经查证很多都只是谣言而已,但这些谣言已经给红十字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名誉大损,公信力大大下降,募集资金变得十分困难。

网络谣言,是网民一种情绪激化的结果,很容易带有煽动性,危害社会的稳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提升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对策(一)加强网络立法,培养网民的网络守法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网络媒体逐渐作为个人或群体利益表达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人们无所顾忌,一吐为快;亦或义愤填殷,大放厥词。

但是,却常常忽略了对他人的影响。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

而法治是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石。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立法,明确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对整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来规范网络空间的各种行为;同时,要注意培养网民的网络守法意识,要让他们知道网络监督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

(二)进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养网民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意识网络给人民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受众也应该给网络一个释然欣慰的纯净空间,维护网络公共道德。

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开展网民素质教育,用道德来约束网民的行为,培养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同时,要注意培养网民舆论监督的主体意识。

网民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才会形成网络舆论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网络舆论监督工作得到保障[2]。

(三)通过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力度,必须大力培养网络舆论意见领袖,使网民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看待舆论问题,学会应该关注哪一个问题,是持续关注还是短期关注,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削弱舆论监督的力度。

例如,请主流专家学者及时对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分析或是和网友直接在线交流,提高网民的舆论理性。

同时,一些社交网站的舆论意见领袖,例如论坛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及时跟帖、文明引导,力图给网络创造一个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

(四)党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和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监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网络反腐上。

但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双刃剑作用,也让相关部门很头疼。

如何面对舆论监督,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事物,初露锋芒,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党政部门应该以平和开放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产生抵触情绪,阻碍网络舆论监督的正常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要懂得尊重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主动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了解网民对舆论事件的态度,调整引导方法,及时披露事情真相,以科学的理论和分析阻断谣言的传播,赢得民心;而不能轻视网民的智商,意图糊弄网民大众,背离民意。

参考文献:[1]吴建华,班生.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2]杨宁芳,杨泽华.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0(11).[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3从“郭美美”看网络舆论监督中问题及对策作者:袁天荣, 吕小辉作者单位:袁天荣(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吕小辉(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刊名:今传媒(学术版)英文刊名:Today's Mass Media年,卷(期):2013(9)本文链接:/Periodical_jcm201309017.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