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 (一)
小儿中医辨证知识点总结
小儿中医辨证知识点总结一、小儿中医辨证的特点1. 生理特点:小儿生长发育未完全,阳气尚未充足,阴气亢盛,脏腑功能未健全,故小儿疾病易变、变化快。
2. 病因特点:小儿疾病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感受邪气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故小儿疾病发病较为复杂。
3. 病变特点:小儿疾病常表现为阳气虚弱,表证不明显,阴证较多,病变隐蔽,易伴有内脏功能障碍,证候复杂。
4. 辨证特点:小儿疾病辨证需特别细心入微,注意病情变化的时时性与特异性。
二、小儿中医辨证方法1. 辨色:小儿疾病常见的色彩异常多为面色苍白、黯淡、发绀、紫绀等。
2. 辨形:小儿疾病形态变化多为小儿体态消瘦、生长迟缓、生理畸形、肌肉发达不良等。
3. 辨声:小儿疾病常见的声音症状多为哭声嘶啭、喘鸣、无声、啼哭、呻吟等。
4. 辨气:小儿疾病的气味异常多为体味、口臭、汗臭、大小便臭等。
5. 辨汗:小儿疾病的汗液异常多为头颅多汗或全身多汗、体热汗出或热淋汗出、夜间盗汗或汗后恶风、汗出而表不解(少汗或病时无汗)等。
6. 辨痰:小儿疾病的痰液异变多为喘鸣咳嗽、声音低哑、痰多而稠厚、痰黄白稠粘、痰色白色或紫色等。
7. 辨涕:小儿疾病的鼻涕异常多为鼻涕清水样液、味淡色清或发黄、黄稠浊涕、血涕、鼻涕清稀易流等。
三、常见小儿中医疾病的辨证1. 小儿感冒:多为肺气虚弱,风寒外袭所致,表现为喉痒、流清涕、鼻塞不通、口渴咽干、恶风咳嗽、身感寒冷等。
2. 小儿咳喘:多因脾胃虚弱,内有痰浊所致,表现为频发喘鸣、咳声低哑、气短或呼吸困难,肺气不足、痰浊阻滞、清泻未尽、气道不畅,可有咳啰音或音哑等。
3. 小儿腹痛:多因饮食失节,急性胃肠炎、肠绞痛、小儿便秘等所致,表现为腹部绞痛、呕吐泄泻、肚脐周围灼痛等。
4. 小儿发热:多因阳气不足,阴寒外邪所致,表现为高热、热多寒少、耳前后火热,口渴恶寒、大汗淋漓、脉浮大、神诧不安、面赤口渴等。
5. 小儿厌食:多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食积作逆,表现为纳呆、食量减少、尤喜食冷或糖蜜甜味等。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湿性咳嗽1例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湿性咳嗽1例发布时间:2021-07-22T15:43:33.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陈志鑫[导读]陈志鑫(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摘要:慢性湿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徐辉甫教授治疗本病时运中医中药,具有不错疗效,现报道1例其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医案,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慢性湿性咳嗽,中医,儿童慢性湿性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病程大于4周,以咳嗽伴有咳痰或痰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肺部影像学改变证据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如感染、哮喘、过敏性反应)导致气道炎症因子释放增多、气道上皮细胞及纤毛受损,促进了气道黏液分泌,而受损的气道及纤毛使分泌物不易排出,又加速了病原菌在气道的定植生存,进而导致气道破坏、扩张、重塑,故慢性湿性咳嗽的患儿往往病情迁延,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引发慢阻肺、肺气肿、哮喘,甚至生长发育受限的风险,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将本病归于“久咳”、“顽咳”之范畴。
病位在肺,病久可累及其余各脏腑。
因小儿肺常不足,肺卫不固,脏腑娇嫩,外感后肺气上逆,脉络受损,发为咳嗽;先天禀赋不足或伤于饮食,致脾虚不运,饮入水谷不能化为津液正常输布全身,聚而生痰湿,上贮于肺,肺气宣肃失常更难恢复正常,从而导致咳嗽咳痰经久不愈,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恶性循环,故临床多为内伤与外感并存、正虚邪恋、正虚标实的证型。
西医常规治疗主要选择抗感染、改善气道炎症及对症治疗为主,如抗生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剂等,因已损伤的气道不易修复,故对咳嗽咳痰等症状改善不明显,且使用抗生素还面临着高额费用、耐药性、依从性差等问题。
中医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论治,随证加减,疗效明确,因此中医中药成为了较好的选择。
徐辉甫教授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多年,笔者随徐辉甫教授临床学习时,徐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咳嗽患儿,效果显著,现分享1例典型病例,以供临床参考。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进展与体会
3.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以哮喘为 主,即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肺部听 诊以哮喘音为主,此期的病机特点是 以标实为主,治疗用药约3~7天。
4.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哮喘消失后, 继则出现以痰壅为主的临床表现,主要表 现为痰多,喉中有痰,时咳,或偶咳,或 咳略重,肺部哮鸣音消失,而以痰鸣音为 主。此期的病机特点不再是以气逆为主, 而是以痰实为主,治疗用药约1~2个月。
小儿哮喘的发生与肾虚有着密切关系,辨 证运用补肾疗法十分重要。同时瘀血是哮 喘病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临床不仅要关注 “痰浊”为患,更要重视“瘀血”的存在。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中医的肺概括了机 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补肺气能提高机体免 疫防御功能,增强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而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中 药有免疫促进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低气道反应性 。
(三)特色疗法
1.冬病夏治方贴敷防治儿童哮喘 白芥子、延胡索、肉桂、麻黄、细辛、甘
遂研粉,按2:2:2:1:1:1比例混匀, 生姜汁调敷。分做成直径为1cm的药饼, 用纱布敷贴在肺俞、膏肓、定喘、天突等 穴,约2~4小时后取下,通过皮肤渗透吸 收,使药力直达病所,来改善肺部微循环, 预防哮喘发作。
五圣丹由胆南星、半夏、陈皮、甘草、苦杏仁组 成;灸法取心穴、足三里各三壮。
1974年第三版《中医儿科学》将小儿哮喘 的辨证施治概括为:“急性发作,以邪实 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1985年第五版的《中医儿科学》则将哮喘 的辨证施治明确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二)现代医学分期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儿科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来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常见疾病的一门医学专业。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儿童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可服用草果薏苡仁汤。
草果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薏苡仁则可清热降火。
对于风热感冒,可以服用连翘败毒散。
连翘败毒散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的功效,适用于症状轻微的风热感冒。
二、儿童哮喘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喘和咳嗽。
中医认为,哮喘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哮喘可采用桑菊石膏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辛夷细辛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温肺祛寒、行气止咳的功效。
三、儿童腹泻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大便稀水、频繁排便等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与脾胃湿热、寒湿积聚等因素有关。
治疗腹泻常用橘红承气汤,该方药有止泻、清热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千金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利水泻火、消炎的功效。
四、儿童湿疹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体内湿热郁结、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湿疹可采用黄连阿胶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
五、儿童多动症多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多动症主要与心肝失调、脾胃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多动症可使用益气安神丸,该方药有安抚心神、镇静神经的作用。
另外,还可采用赖氏五子衍宝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益气养血、安抚肝阳的功效。
总结起来,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整体,通过中药的运用来达到平衡人体内部环境的目的。
然而,治疗儿童疾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然而,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因此容易患上各种常见病。
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儿童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具有独到的优势。
本文将就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一、感冒儿童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儿童感冒多属于风寒、风热或风毒感邪所致。
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可以采用下列方药:1. 风寒感冒:可使用葱姜汤,其中包括葱白、生姜和大枣,具有温中散寒、宣肺解表的作用。
2. 风热感冒:可以使用银翘解毒片,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3. 风毒感冒:可采用小柴胡汤,包括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其功效为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二、肺炎儿童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炎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气受阻所致。
辨证施治中,可以考虑以下方药:1. 外感风寒肺炎:可使用葱煎蛋,其中包括葱白、蒜、鸡蛋等药材,具有温中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
2. 外感风热肺炎:可以采用苦杏仁汤,包括苦杏仁、半夏、川贝等药物,功效为清热利咽、润肺止咳。
3. 外感湿热肺炎:可使用瓜蒂清肺饮,包括瓜蒌子、连翘、黄芩等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清肺镇咳的功效。
三、腹泻儿童腹泻是消化道感染引起的常见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溏、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是因为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所致。
对于不同类型的腹泻,可以采用以下方药:1. 寒泻型:可使用理中丸,包括半夏、陈皮、白术等,具有健脾温中、止泻固表的作用。
2. 湿泻型:可以采用黄连淡薄汤,包括黄连、苍术、连翘等药物,功效为燥湿、和中止泻。
3. 脾胃虚弱型:可使用六君子丸,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泻的作用。
四、咳嗽儿童咳嗽是常见病症之一,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多与外邪入侵、肺热、痰湿等有关。
根据辨证施治,可以考虑以下方药:1. 风寒咳嗽:可使用川贝枇杷膏,包括杏仁、川贝、蜂蜜等,功效为清肺降逆、润燥止咳。
中医儿科学五大病证
中医儿科学五大病证一、肺炎喘嗽(热、咳、痰、喘、煽)常证风寒闭肺:脉浮紧方剂:三拗汤加减风热闭肺:脉浮数方剂: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闭肺:壮热、痰鸣方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毒热闭肺:壮热无痰鸣方剂: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变证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邪陷厥阴:羚羊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二、小儿泄泻常证风寒泻证: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证:葛根芩连汤加减伤食泻证:保和丸加减脾虚泻证: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泻证: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变证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加减阴竭阳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同肺炎变证之肾阳虚衰。
三、厌食症脾失健运:食欲不振,但形体正常,精神如常。
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脾胃气虚:食量减少,形体偏瘦。
方剂:异功散加减脾胃阴虚:益胃汤加减♥注意病名厌食症而不是厌食证;儿科五个病证只有这个病证最简单,没有变证、常证之分。
四、水痘常证邪犯肺卫:银翘散加减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加减变证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加减邪毒闭肺:麻杏石甘汤加减♥“四邪”证五:痄腮(腮腺炎)常证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汤加减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加减变证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加减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加减♥一个肺系疾病,两个脾系疾病,两个传染性疾病,简称“12 2”自此,中医技能第一站病案分析全部结束。
包括内科病证33个、外科病证6个、妇科病证9个、儿科病证5个,共53个(助理45个)。
中医实践技能第一站尤为重要,大家要加倍努力,祝你成功!。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学中的儿科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以平衡、顺畅人体的气血运行为治疗重点,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常见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
一、风热感冒治疗风热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导致体内火气上升引起该病。
治疗时,应以清热、解表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薄荷等,可将其煎煮后服用,或制成药物糖浆、颗粒等形式。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生活中应避免寒冷刺激,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加速病情的康复。
二、脾胃功能不佳治疗儿童常见的脾胃功能不佳疾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调理尤为重要。
治疗时,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白术、砂仁等,以及合理的饮食调配。
避免吃过多寒凉生冷的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改善和调节脾胃功能。
三、小儿哮喘治疗小儿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主张治疗应从整体上调理体质和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苍朮、儿茶、石膏等,可用煎剂或制成丸剂、颗粒等形式服用。
此外,中医强调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源等,有助于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四、小儿湿疹治疗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
治疗时,应以祛湿、清热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玄参、苦参等,可用煎剂外用或制成药物膏剂。
另外,在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有助于减轻湿疹的发作和症状。
五、小儿肺炎治疗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肺主呼吸,治疗时应以清热、化痰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桑白皮等,可用煎剂或制成药物颗粒等形式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寒冷和过度干燥刺激,有助于加速康复。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
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评估和辨证施治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儿童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儿童皮疹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以其独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儿童皮疹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广大患儿家长们的信赖。
本文将评估儿童常见皮疹的中医药物疗效,并分享一些经典的辨证施治案例。
一、湿疹湿疹是儿童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初患年龄多在婴幼儿期。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由于湿邪内停、脾虚湿浊所致,故治疗时以祛湿、健脾为主要方法。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常用方剂有小儿清热泻火汤、小儿痒疹丸等。
通过临床观察,这些方剂在缓解湿疹症状、改善皮肤状况方面疗效显著,且多数可防止复发。
例如,一位3岁男童患湿疹已有两年,多次就医未见好转。
经中医辨证辨证,诊断为“湿热郁闭”。
采用小儿清热泻火汤治疗,坚持服药一个疗程,湿疹症状明显减轻,宝宝整体情况改善,再配合一些中药外用药物,逐渐康复。
二、风疹风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
中医认为,风疹是因风热病邪外袭所致,常表现为皮疹、发热、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需清热祛邪、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剂有连翘赤小豆汤、薏苡附子散等。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风疹可减轻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促进病灶修复,提高免疫力。
举个例子,一位6岁女童患风疹后,出现持续性的皮疹和发热症状。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风热犯肺”。
采用连翘赤小豆汤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药物,皮疹逐渐消退,体温也恢复正常。
三、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儿童也是常见患者之一。
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风热、湿热等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丘疹、水肿、瘙痒等症状。
治疗时以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为主要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荨麻疹汤、生脉散等。
例如,一位8岁男童患荨麻疹已有半年,反复发作,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
经中医辨证,诊断为“湿热蕴肌”。
采用荨麻疹汤进行治疗,连续服药两周后,荨麻疹逐渐消退,瘙痒感明显减轻。
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调理中医这样做
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调理中医这样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受到各种病症的困扰。
作为家长,看着孩子生病难受,心中焦急万分。
中医儿科学在调理孩子常见病症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优势。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医是如何应对孩子常见病症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孩子常见的感冒发烧。
中医认为,感冒发烧多是由于外感风邪所致。
对于初期症状较轻的孩子,中医会推荐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比如生姜红糖水。
生姜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红糖能补充能量、调和脾胃。
将生姜切成片,加入适量红糖煮水,让孩子趁热喝下,往往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如果孩子的感冒症状较为严重,出现了咳嗽、流涕等症状,中医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对于风寒感冒,常用的方剂有荆防败毒散;对于风热感冒,则可能会使用银翘散。
此外,中医的推拿按摩也是调理感冒发烧的有效手段。
通过按摩孩子的太阳穴、迎香穴、风池穴等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孩子的抵抗力,缓解症状。
除了感冒发烧,孩子消化不良也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容易受到饮食不当的影响。
对于消化不良的孩子,中医首先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
同时,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健脾消食的中药,如山楂、神曲、麦芽等。
这些中药可以煮水喝,也可以制成丸剂服用。
在中医推拿方面,针对消化不良,可以按摩孩子的腹部。
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逆时针按摩则有止泻的作用。
另外,按摩孩子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穴位,也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状况。
小儿咳嗽也是常见病症之一。
中医将咳嗽分为多种类型,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风寒咳嗽可以用三拗汤加减治疗;风热咳嗽则常用桑菊饮;痰湿咳嗽则多使用二陈汤。
在食疗方面,冰糖雪梨水对于肺热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对于风寒咳嗽,可以试试烤橘子。
孩子睡眠不好也是家长关注的问题。
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中医这样调理
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中医这样调理中医儿科学:孩子常见病症中医这样调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事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调理孩子的常见病症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调理孩子常见病症的。
一、感冒孩子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弱,容易患上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多因孩子受寒引起,表现为怕冷、流清鼻涕、咳嗽、痰稀白等症状。
调理时,可让孩子喝一些姜糖水,以驱散风寒。
还可以用艾叶煮水给孩子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驱寒。
风热感冒则通常是由于外感风热所致,症状有发热、喉咙痛、流黄鼻涕、咳嗽、痰黄稠等。
这时,可以给孩子喝一些金银花茶、菊花茶等清热解毒的饮品。
饮食上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
二、咳嗽咳嗽是孩子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风燥咳嗽。
风寒咳嗽可用紫苏、杏仁等中药熬水服用;风热咳嗽可选用桑叶、菊花等;风燥咳嗽则可使用川贝母、雪梨等润肺止咳。
内伤咳嗽常见的有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和阴虚咳嗽。
痰湿咳嗽的孩子,往往痰多、咳嗽声重,可通过健脾祛湿来调理,如服用陈皮、茯苓等;痰热咳嗽的孩子,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可用鱼腥草、瓜蒌等清热化痰;阴虚咳嗽的孩子,多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有口干咽燥,可食用百合、麦冬等滋阴润肺。
三、积食孩子脾胃功能较弱,如果饮食不节,很容易出现积食。
积食的孩子会有食欲不振、口臭、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中医调理积食,首先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可以给孩子服用山楂、神曲、鸡内金等消食化积的中药,或者进行小儿推拿,如顺时针按摩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四、腹泻孩子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不洁、脾胃虚弱、感受外邪等。
对于寒湿腹泻,孩子大便清稀、多泡沫,可使用藿香、白术等中药;湿热腹泻则大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可用黄连、黄芩等清热利湿;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孩子往往大便稀溏、反复发作,可服用山药、白术等健脾止泻。
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腹胀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治疗宜健 脾消食、和胃止泻,常用健脾丸加减。
夜啼的辨证论治
心火上炎
夜啼时哭时止,心烦不安,面赤唇红,口干喜饮,舌尖红苔薄黄。治疗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常用导赤散加 减。
脾虚气弱
夜啼声低微无力,时作时止,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舌质淡苔薄白。治疗宜健脾益气、安神定志,常用归脾汤 加减。
现代发展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发展,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为儿科 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属纯阳之体,生长发 育迅速,易虚易实,阴阳失调易导致疾 病。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相互 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2
脏腑经络理论
强调脏腑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脾胃功 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经络理论则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 治疗方法。
哮喘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药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中药治疗对于小儿肺炎、感冒、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中药治疗还可以调理身体,增 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中医儿科常用疗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详细描述
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 ,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 灸治疗对于小儿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
推拿疗法
总结词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引言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都有相应的方法
来诊断和治疗儿科常见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
施治方法。
常见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在中医儿科中,常见病的辨证施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湿热之证
湿热之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病中的一种辨证类型,常见于湿热蕴结、湿热内蕴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热重、舌苔黄腻等。
治
疗方面,可采用清热解毒、化湿燥湿的中药,并配合相应的饮食调理。
风寒之证
风寒之证是指受风寒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
其特点是寒邪侵袭,症状常见于咳嗽、鼻塞、发热等。
治疗上,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
散寒的中药,并注意保暖。
脾胃虚寒之证
脾胃虚寒之证是指脾胃功能虚弱导致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其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面,可采用温中补阳、健脾养胃的中药,并调节饮食惯。
痰湿之证
痰湿之证是指体内湿气阻滞形成的疾病,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包括咳嗽、痰多等。
治疗上,可选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并
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
血热之证
血热之证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常见于皮
肤病、感染等。
治疗方面,可采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中药,并
注意生活调理。
结论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因病情及体质不同而有所
差异,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遵循中医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
应注意合理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导读:儿童是家庭的宝贝,健康问题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
常见的儿科疾病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儿童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疾病。
一、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认为,感冒属于外感表证,多以风寒、风热入侵体内导致的。
常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咳嗽等表现。
中医治疗感冒的原则是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有薄荷、连翘、银花等,可煎汤喝。
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受凉。
二、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多见于婴儿期和幼儿期。
中医认为湿疹属于体内湿邪郁滞,多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盛引起的。
常见症状有皮肤红肿、瘙痒、水泡等。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苦参等,可用于外用药膏或口服服用。
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摩擦或使用刺激性的洗浴用品。
三、腹泻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泻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属于脾胃虚弱、湿热肠道感染引起的。
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拉肚子等。
中医治疗腹泻的原则是健脾和胃、清热止泻。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苦参、木香等,可煎汤喝。
同时,注意加强饮食调理,忌生冷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
四、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
中医认为哮喘多为气滞、痰瘀引起的。
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主要是舒肝开窍、活血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花蛇舌草、天麻等,可煎汤喝。
同时,注意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如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
五、疳积疳积是一种因消化不良导致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肥胖、食欲不振、腹胀等。
中医认为疳积多属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引起的。
中医治疗疳积的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白术、陈皮等,可泡茶或煎汤喝。
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安排,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高糖食物。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 (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
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
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
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
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证候分析:素体气阴两虚,或病后失调所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生内热,逼津外泄,故见汗出,且盗汗、自汗并见。
气虚则体弱神萎;阴虚则手足心热,口干低热。
汗为心之液,汗出耗伤心血,血虚而心烦少寐。
舌淡少苦,花剥苔,脉细软,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4.脾胃积热症状:自汗盗汗,面黄形瘦,纳呆口臭,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或大便臭秽,小便色黄或如米绀泔,时有低热,睡眠不宁,舌苦黄腻,脉滑稍数。
证候分析:脾胃积热,热蒸津液,故见自汗盗汗。
脾胃不健,易食滞内停,故纳呆口臭,腹胀便秘,大便臭秽。
脾胃受损,脾虚失运,饮食化生气血受碍,故面黄形瘦。
宿食不化,清浊不分,小便色如米泔。
苔黄腻,脉滑稍数,均为脾胃积热之象。
【分型治疗】1.表虚不固治则:益气团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
加减:汗出较多,加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先煎);易感冒者,加太子参10克、白菊花10克;大便干燥,加麻仁6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玉屏风散为益气团表止汗的要方。
方中黄芪补气固表,为本方之主药;白术益气健脾;防风则可走表而祛风邪。
玉屏风散可预防感冒,也是其功效之一。
处方举例:黄芪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红枣5枚防风10克甘草6克2.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
加减:汗多不止,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神倦纳呆,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时有低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主方分析:枝枝汤不仅为治感冒之剂,也是调和营卫的要方。
方中枝枝温经通阳,芍药敛和营,生姜助桂枝和卫,大枣助芍药以养营,甘草和诸药。
处方举例:桂枝6克芍药10克红枣5枚生姜2片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黄芪10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3.气阴两虚治则: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加减。
加减:神萎体弱,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心烦低热,手足心热,加泰艽10克、生地10克;睡眠不宁,加合欢皮10克、枣仁10克;口渴欲饮,加石斛10克、芦根30克。
主方分析:生脉散为益气生津之要方。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汗生津。
处方举例:黄芪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生地10克牡蛎30克(先煎)五味子6克麦冬10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4.脾胃积热治则:清热泻脾。
主方:泻黄敬加减。
加减:尿少,苔黄腻,加滑石10克(包煎)、车前草15克;汗渍色黄,加佩兰10克、茵陈10克;纳呆口臭,加莱菔子10克、连翘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泄脾胃积热之要方。
方中石膏、山桅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伙热,董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石膏30克山栀1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牡蛎10克(先煎)连翘10克甘草6克【中成药】1.清身仗冲剂每日3次,每次1包冲服。
适用于气阴两虚。
2.龙牡壮骨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冲服。
用于各类汗证,对有佝偻病患儿更合适。
3.黄芪止汗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冲服。
适用于营卫不和。
【简便方】1.碧桃干10克,糯稻根15克,红枣10枚,水煎服。
用于各类汗证。
2.浮小麦、麻黄根各15克,凤凰衣10克,水煎服。
用于各类汗证。
3.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
用于盗汗。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患儿宜多晒太阳,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并注意病后调理。
3.患儿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
汗后避免直接吹风,慎用辛散药物。
暑热症【概述】暑热症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汗少为特征,秋凉后症状可自然消退。
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气温炎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汗腺分泌减少或缺乏所致。
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多见,发病多在6~8月。
有些患儿常可连续发病数年。
此病最早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医儿科名医徐小圃先生发现,提出上实下虚的病理变化,创温下清上汤,效果显卓,此一发现已为中西医儿科界所公认。
本病西医称“夏季热”。
【病因病理】本病发病内因为体质虚弱,外因为夏季暑热熏蒸。
小儿感受暑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阴津,阴津受损,内热炽盛,则发为高热,口渴多饮。
暑热易于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水液下趋膀胱而小便增多。
肺主皮毛,又司腠理开合,肺津为暑热所伤,化源不足,水液不能敷布,肌腠毛孔闭塞,故汗闻或出汗甚少。
汗与小便同为阴液,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故饮水自救。
若病情迁延,或素体脾肾不足,内之真阳不足,易出现热盛于上,阳气虚于下。
【诊断要点】1.有明显季节性,多在夏天6~8月发病。
好发于2~5岁体弱儿童及弱智儿童。
2.高热可持续在39~4iC之间,可持续3~4月之久,当外界气温下降时,可暂时体温下降,秋凉后多能自愈。
次年可复发。
3.口渴、多饮、多尿,每天排尿次数可达20次以上,尿液清长。
皮肤干灼无汗或少汗。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辩证分型】1.暑伤肺胃症状: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色泽淡黄,烦躁不宁,口唇干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内热炽盛,则长期壮热不退,口渴引饮,烦躁不宁,舌质红。
热伤肺津,化源不足冰液不能敷布,则肌肤灼热无汗或汗少。
气不化水,多饮而水液下趋,故尿多而色淡。
舌苔薄黄,脉数,均为暑伤肺胃,内热炽盛之象。
2.下虚上盛症状:神萎,虚烦不宁,发热日久不退,面色苍白,下肢欠温,口渴多饮,尿多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搪,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征候分析:发热日久,证属虚实并见,脾肾两虚,肾阳命火已亏,故面色苍白,神萎纳呆,便溏肢冷,小便清长。
暑气耗阴,水不济火,心火易旺测虚烦不宁。
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均为下虚上盛,虚实并见之象。
【分型治疗】1.暑伤肺胃治则:清暑益气。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加减:病初壮热无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烦渴引饮,舌苔黄燥,加生石膏30克、鲜生地10克;纳呆食少,加白术10克、麦芽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要方。
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为主药,荷梗、石斛、麦冬清热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处方举例: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0克麦冬10克黄连3克竹叶6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甘草6克2.下虚上盛治则:温下清上。
主方:温下清上汤加减。
加减:心烦口渴,加莲子心3克、玄参10克;口渴不止,小便清长,加金匾肾气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药10克、扁豆衣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虚实并治,寒热并用之方。
方中附子温肾阳,黄连清心火,磁石潜降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嫖蛸、莲须温肾固涩,天花粉、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处方举例:附子6克(先煎)黄连1.5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嫖蛸10克莲须6克天花粉10克磁石30克(先煎)玄参10克【中成药】1.生脉饮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
适用于暑伤肺胃。
2.缩泉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
适用于下虚上盛型小便频多时。
【简便方】1.蚕茧20枚,红枣20枚,煎汤代茶。
适用于小便频多,发热不退的患儿。
2.西瓜皮50克,鲜荷叶1张,地骨皮、生地各10克,煎汤代茶。
适用于暑伤肺胃。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患儿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
必要时可使用空调,一般室温控制在摄氏26~28℃,不宜过低。
2.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适当补充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3.注意小儿体温变化,常用温水洗浴,以帮助降温散热。
勿滥用抗生素。
疰夏【概述】痉夏是春夏之交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
临床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有低热为特征。
多发生在江南气候潮湿之地。
本病为中医特有的季节性病种,在西医学中无相应的记载。
【病因病理】本病发生的内因为小儿禀赋薄弱,脾胃本虚,中阳不振矽咽为感受时令之气,暑湿困脾。
人夏暑湿渐盛,气候潮湿,小儿不能耐受暑气熏蒸,暑湿内蕴,脾胃受困,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
或小儿素体阳虚,脾胃素弱,感受暑湿之气后,元气更亏,中阳不振,出现运化失司之症。
入秋后燥气行令,湿气自化,本病即可逐渐痊愈。
【诊断要点】1.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尤以黄霉季节发病率最高。
在江南一带及南方地区较为多见。
秋凉后即可自愈。
2.无热或有低热,纳呆食少,大便不调,面黄少华,倦怠嗜睡,舌腻不化。
形体可逐渐消瘦。
3.实验室检查血象和大小便常规等,均无异常。
【辩证分型】l.湿困脾胃症状:饮食不振,精神倦怠,嗜卧懒言,四肢困重,时有泛恶,身热不扬,大便不调,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濡稍数。
证候分析:脾受湿困,阻遏气机,运化失健,故饮食不振,时有泛恶,大便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