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

合集下载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郭瑛;王毅;张晓晖;马瑞莲【摘要】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较高。

本文介绍了目前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正确理解PDA 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脏病学科发展的方向。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6)005【总页数】4页(P465-467,472)【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作者】郭瑛;王毅;张晓晖;马瑞莲【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Abstract: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is a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s high.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treatment of PDA includes drugs,surgery and interventio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PDA,and selecting proper treatment can get the best clinical efficacy and minimize complications.It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ardiology.Key words:patent ductus arteriosus;drug treatment;surgical treatment;interventional treatment动脉导管是胎儿赖以生存的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通常于出生后10~20h呈功能性关闭。

危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床旁外科治疗

危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床旁外科治疗

[ b t c] 0bet e T i us h x e ec f e s esri lram n o a n utsa e o A sr t a jci :ods s teep r neo di ug a t t et f t t c  ̄ r — v c i b d c e pe d u i
Y h n ,W N u , IQui F NGZ i u ,Y N uyn D p r etfC ri ugr , f l t ua g A GH i L i n p g, E hc n A GX eo g eat n ada S re A ie h m o c y i ad B y hlr 'H si l G nrl o i l B ln layRgo , e g 10 0 C i ai i e s o t eea s t eigMitr ei B n 0 70,hn C d n p a o f H pao l f i n a
( % ) eede f r p rtnbcue f eprtyfi r ,te eoee e et . o c s n T e D 9 w r i a e ea o eas si o l e o r r vrdp r c yC nl i : h A d t o i o r a r au h s c f l uo P
SS( D U P A)b gtr r l gt gf rma r fn . eh d :h l i l a f 5bdiesr cl yl a eo i lai r e t ei at M to sT ecnc t o es ug a i u cp i n o p u n s i ada 2 d i
心肺血管病杂志 2 1 0 2年 7月 第 3 1卷 第 4期
Junlo ad0aclr P lo a i ae , l 0 2 V 13 , o4 o ra f ri sua & um lr Ds ssJ y2 1 , 0. 1 N . C v ly 9 9 ji n 10 -0 2 2 1 .4 0 4 O :0 3 6 /.s .0 75 6 .0 20 . 1 s

早产儿pda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早产儿pda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早产儿pda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早产儿的器官未完全发育,因此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其中早产儿PDA(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是早产儿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对PDA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日后更多的并发症和心血管问题。

PDA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各种检查手段。

在体格检查方面,医生通常会仔细听取患儿的心脏和肺部,寻找呼吸音和心脏杂音。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PDA的大小和血流情况。

有时候还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来明确PDA的诊断。

一旦确诊了PDA,就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

目前PDA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青霉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收缩动脉导管,促进其闭合。

但是药物治疗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治愈PDA。

对于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PDA患儿或者药物治疗失败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导管介入术或者开胸手术,通过介入或者手术的方式将动脉导管关闭。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PDA的治疗还需要在养护、喂养、保暖和呼吸支持等方面积极支持。

饮食方面,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喂养,确保患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在保暖方面,需要避免患儿受凉,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且适时给予保暖措施。

在呼吸支持方面,需要对患儿进行呼吸支持,确保其呼吸通畅和充分氧合。

另外还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了解PDA的治疗效果和患儿的身体状况。

定期随访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临床检查等,通过监测PDA的大小和血流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对早产儿PDA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加强相关知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密切进行随访和评估,以确保早产儿PDA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

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
( 与 肺 部 疾 病 同发 : 产 儿 体 3) 早 重 低 于 10 g 需 用 呼 吸机 来 维持 生 20 .
8 % . 1 5 g以 下 者 . 有 4 %导 5 在 70 约 5
管未 闭 因此 对早 产儿 的动 脉导 管未 闭应 给予 高度重 视
1 临 床 表 现 决定于左 向右分 .
起 心 肌缺 血及 心律 失 常 . 洋地 黄 半衰
低 血压 、 呼吸 暂停 、 肤潮 红 、 搐 发 皮 抽 作 等
期 也 明显 长达 5 h 7 .所 以用 药 时要慎
重. 注意减 量 () 血 : 3输 使红 细胞 压 积达 4 %, 5
附 : 脉 导 管 未 闭的 介 入 治疗 动

着 近 年诊 断技 术 的提 高 . 目前认 为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除 了 缺乏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之外 , 一个 因素 就是 导管 开 放造 另
成 肺水 肿 . 因此 治疗 时除 了经 气 管给
表 面活性 物 质之 外 . 如不关 闭动 脉导 管. 患儿也 不能脱 离 险境
( ) 生 于肺 部 疾 病 的 恢 复 期 : 2发 早 产儿 体 重 多 为 10 ~ 5 0 。 出生 0 0 10 g
于二 、 三个 月 内 自然 关 闭 , 心 衰者 。 有 应做 如下处 理 ( ) 格 控 制 入液 量 : 脉 导 管 1严 动 未 闭使左 心 室容量 超荷 , 因此 每 日入
流 的 多 少 。 产 J x- 血 增 多 和 左 心 早 L, l 肺
命 , 时 杂音 也 听不 清 , 可 根据 周 此 但
围血管体 征来 识别 此 时采 用二 维彩 色 多 普 勒 超声 心 动 图可 直 接 探 到 未 闭 的动脉 导管 以助诊 断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研究进展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研究进展


・4 7 7・
E 3 4 ] 刘玉梅 , 周宇宏 , 单宏丽 , 等. 延 胡 索 乙 素 对 豚 鼠 单 个 心 室 肌 细 胞
钾离子通道的影响E J ] . 中 国药 理 学 通 报 , 2 0 0 5 , 2 1 ( 5 ) : 5 9 9 —6 0 1 . E 3 5 ] 祁小燕 , 张志雄. 银 杏 苦 内 酯 A 对 心 室 肌 细 胞 延 迟 整 流钾 电 流 的
[ J ] . 中 国药 学 杂 志 。 2 0 0 6 , 4 1 ( 1 0 ) : 7 4 7 —7 5 0 .
布洛芬 治疗早 产儿动脉 导管未 闭研究 进展
梁 红玉 。 琚 端
摘要 : 动脉 导管未闲( P DA) 是 新 生 儿 尤 其是 早 产 儿 最 常 见 的 心 血 管 疾 病 。在 新 生 儿 心 血 管 异 常 中 占 5 ~1 O 。 药 物 治 疗 是 内科 治 疗 早 产 儿 P D A 的 主 要 治疗 方 法 , 近三十年 来, 吲 哚 美辛 被 广 泛 应 用 于新 生 儿 P D A 的治疗 , 然 而 由 于 其 血 药 浓度 安 全 范 围 较 窄, 引起 不 良反 应较 多等 缺 点 而 限 制 了吲 哚 美 辛 的 临床 应 用 。 近 年 来 , 应 用布洛 芬治疗新 生儿 P D A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效 , 因其对脑 、
作者简介 : 吴德琳 , 女, 医师, 医学 硕 士 , 现工 作 于北 京 市 中西 医结 合 医 院 ( 邮编 : 1 0 0 0 3 9 ) ; 杨 继嫒、 吴红金( 通讯作 者) , 工 作 于 北 京 市 中西 医 结 合
医院( 邮编 : 1 0 0 0 3 9 )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1—1 9 ) ( 本文编辑 郭怀印)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一概述动脉导管原本系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由于此时肺呼吸功能障碍,来自右心室的肺动脉血经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而左心室的血液则进入升主动脉,故动脉导管为胚胎时期特殊循环方式所必需。

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不久导管因废用即自选闭合。

如持续不闭合而形成动脉导管未闭。

应施行手术,中断其血流。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女性约两倍于男性。

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二病因遗传是主要的内因。

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如孕母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母接触放射线;孕母服用抗癌药物或甲糖宁等药物。

三临床表现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至肺动脉分流血量的多少以及是否产生继发肺动脉高压和其程度。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常见的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迟缓。

晚期肺动脉高压严重,产生逆向分流时可出现下半身发绀。

动脉导管未闭体检时,典型的体征是胸骨左缘第2肋间听到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有震颤。

肺动脉第2音亢进,但常被响亮的杂音所掩盖。

分流量较大者,在心尖区尚可听到因二尖瓣相对性狭窄产生的舒张期杂音。

测血压示收缩压多在正常范围,而舒张压降低,因而脉压增宽,四肢血管有水冲脉和枪击声。

婴幼儿可仅听到收缩期杂音。

晚期出现肺动脉高压时,杂音变异较大,可仅有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期杂音亦消失而代之以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

四检查1.心电图检查轻者可无明显异常变化,典型表现示电轴左偏、左心室高电压或左心室肥大。

肺动脉高压明显者,示左、右心室均肥大。

晚期则以右心室肥大为主,并有心肌损害表现。

2.胸部X线检查心影增大,早期为左心室增大,晚期时右心室亦增大,分流量较多者左心房亦扩大。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8-08-20T14:55:29.813Z 来源:《医药界》2018年1月下作者:盛聪1张威2 韦红1△通讯作者[导读] 动脉导管是指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弓的血管结构。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开放状态。

1.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4000142.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400015关键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吲哚美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前言动脉导管是指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弓的血管结构。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开放状态。

在健康的足月新生儿中,动脉导管会在出生后72小时内实现功能学上的闭合,多在出生后2-3周内实现解剖学上的闭合[1],对少部分没有明显症状的患儿,大多也能在1岁前闭合[2]。

本文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药物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1.流行病学动脉导管未闭在足月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5‰-2‰[3]。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故在早产儿中,动脉导管的闭合常存在延迟。

出生后的第4天,胎龄在30-37周的早产儿有10%的患儿动脉导管呈开放状态;胎龄在25-28周的早产儿,该比例为80%,胎龄为24周的早产儿,则有高达90%的患儿其动脉导管呈开放状态。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4],在新生儿体重低于1.5kg时该病发病率为30%,但当体重低于1.2kg时,则发病率高达80%。

2.临床表现及诊断当动脉导管保持开放状态时,血液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

在出生后的数天内,由于肺血管的阻力下降,二者之间的压差增大,从主动脉进入肺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可引起肺循环血容量增加,在此基础上,患儿可能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和呼吸衰竭;此外,由于这部分血液从体循环分流导致体循环血容量减少,当心脏的代偿机制不足以弥补时,机体优先保证脑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灌注,长此以往,可导致支气管发育不良、小肠结肠炎、肾功能不全和脑瘫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增加患儿的死亡率[5]。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科技信息2013年第7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0引言动脉导管未闭由Galen于公元181年首次描述。

1628年,Havey 正确描述了动脉导管在胎儿期的功能。

1898年,Gibson首次描述了动脉导管杂音的特点。

新生儿中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约0.25万~0.5万例出生存活婴儿中发生一例,早产儿与低体重出生婴儿发生率较高。

未经治疗的婴儿死亡率高达30%,42%的患者自然生存不超过45岁。

Campbell[1]指出,30%的患者死于充血性心衰且年龄越大,病情相对较重,治疗难度越大,不良反应较多,死亡率相对较高。

所以小儿早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关键。

掌握最佳适应症,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以最小的干预方式治愈小儿PDA,是心脏学科的初衷。

动脉导管起源于左侧第六原始主动脉弓并连接近端左肺动脉到降主动脉,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多见于早产儿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12%~15%。

男女比率为1:3。

根据PDA导管的长短和直径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动脉导管的持续开放使机体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影响小儿生存率和后期并发症存在的主要原因,所以PDA 一经确诊就应积极治疗。

1主要治疗方法1.1药物治疗新生患儿早期运用药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主要的选择之一。

大量文献及临床工作证明小儿PDA的形成与早产儿对前列腺素敏感密切相关,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环氧酶(COX),减少PEI2合成,治疗PDA。

临床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或布洛芬静脉给药治疗小儿PDA疗效显著,用药具体剂量取决于首次给药时婴儿的产后日龄,通常1-3个疗程关闭PDA,但对足月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多无效。

以吲哚美辛为例,其剂量为0.1-0.2mg/kg,8-12小时一次,静脉给药总量小于0.6mg/kg,注意检查肾功能,观察尿量。

静脉给药价格多比较昂贵[2]。

国内外报道为达到药物的可控性和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改为口服且生后3天用药治愈成功率可明显增高,且效果最佳。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科技信息
0临床 与医疗 O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2 1 3年
第7 期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王晓 东 王大成 2 ( 1 . 内蒙 古科技 大 学 包 头 医学 院 , 内蒙古 包 头 0 1 4 0 0 0 ; 2 . 乌 兰察布 市 中心 医院 , 内蒙古 乌 兰察布 0 1 2 0 0 0)
s e io r u s a l o n g wi t h t h e c h i l d g r o w t h o f t h e a g e ,c a u s i n g l o n g - t e r m e f f e c t s o n c h i l d g r o wt h a n d l i f e . Co r r e c t l y u nd e r s t a n d i n g P DA a n d c h o o s i n g t h e b e s t
【 摘 要】 动脉导管未 闭( P D A ) 是 小儿常见的先 天性心脏病 , 其发病率 高且病情随年龄 的增长而加 重 , 长期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 , 正确 了解小儿 P D A及选择 最佳治疗方法, 以对机体 最小的干预治愈小儿 P D A, 是 小儿心脏 学科 的初衷和发展的方向。 【 关键词 】 』 J 、 儿动脉导管未闭 ; 治疗 【 A b s t r a c t ] P a t e n t D u c t u s A r t e i f o s u s( P D A ) i s a c o m m o n p e d i a t i r c c o n g e n i t a l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 I t h a s h i g h i n c i d e n c e a n d b e c o m e s m o r e a n d m o r e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怎样治疗?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怎样治疗?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1.早产儿对于早产儿,早期就需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

对于生后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10天内静脉滴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

但有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禁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肾功能。

近来使用布洛芬(异丁苯乙酸)静脉滴注促进动脉导管闭合,疗效与吲哚美辛(消炎痛)相当,且较少引起少尿。

布洛芬分3次给予,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导管闭合率可达70%。

经治疗心功能不全不能纠正者,需手术结扎动脉导管。

动脉导管结扎术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以避免转往手术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

手术合并症并不多见,可有导管撕裂、膈神经麻痹、乳糜胸、误扎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故术后检查股动脉搏动十分必要。

对出生体重≤1000g 的早产儿,在出生当天进行预防性的动脉导管结扎,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2.足月儿和年长儿有严重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关闭动脉导管可以纠正心力衰竭并消除最终发展成为肺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即使是小的分流也建议结扎动脉导管,尤其是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但单纯为消除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尚有争议。

3.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的方法优于手术结扎。

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期,Rashkind双伞装置被广泛使用之前,动脉导管经心导管阻塞术只是偶尔有过尝试(图8A)。

但Rashkind双伞由于价格昂贵,需较大的经静脉管鞘及相对较高的近10%~20%的残余分流率,目前亦已少用。

据报道有少数病人尚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左肺动脉血流紊乱。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病情说明指导书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病情说明指导书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概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

胎儿期动脉导管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动脉导管逐渐关闭,若持续开放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急、呛咳、多汗、体重不增,甚至心力衰竭。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有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动脉内膜炎、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一旦确诊,宜及早治疗。

英文名称: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其它名称:动脉导管开放。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气急、呛咳、咳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声音嘶哑。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母体、环境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重要提醒: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会导致患儿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宜及早治疗。

但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中,如肺动脉闭锁,未闭的动脉导管是患儿生存的必需血流通道,一旦关闭可致死亡。

临床分类:基于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形态分类:1、管型导管连接主动脉和主动脉两端,粗细一致。

2、漏斗型近主动脉端粗大,向肺动脉端逐渐变窄,临床多见。

3、窗型导管很短,但直径往往较大。

二、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特点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病因总述: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与遗传、母体和环境因素有关。

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85%以上可能是胎儿遗传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既有单基因的遗传缺陷,也可表现为染色体畸变,但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的遗传缺陷。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管理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管理

症状后治疗其优点是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缺
点是出现明显症状和体征后,PDA对患儿的损伤已 然产生,且此时治疗导管关闭率也较低。
2、布洛芬 主要作用于COX-2,首剂10mg/kg,第2、3剂
5mg/kg,间隔24h。荟萃分析显示,与吲哚美辛疗 效方面无差异,但布洛芬在呼吸支持时间、NEC发生 率、尿量减少、血肌酐水平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自 20世纪90年代,布洛芬有逐渐替代吲哚美辛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与吲哚美辛比较,口服布洛芬的导管
现脑动脉舒张期血液逆流、减少或消失。
有研究显示,有PDA的婴儿脑室内出血的危险增加。
PDA对肺脏的影响
增加肺水肿、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降低肺
功能。PDA关闭后可改善肺的顺应性和通气。
下图是PDA肺水肿治疗前后的变化。(图片来自
uptodate)
PDA对循环的影响
PDA盗血的婴儿,导管后血流减少,氧气运

唯一表现; 下半身青紫(差异性青紫)和杵状趾。

hsPDA的临床表现
①心脏杂音:经常在整个心前区都能听到,最明显在左侧锁骨下区域和
左上侧胸骨边缘。最初可能只有在心脏收缩期听到喷射样杂音。当肺血
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下降,主动脉压力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高于肺动脉 压力,产生经过导管的持续分流,听到持续的机械样杂音。
关闭率和远期神经系统预后无明显差异,甚至关闭率 还略高于吲哚美辛,对肾功能影响也更小,不足之处 是在有消化道出血、喂养不耐受或NEC时无法使用。
3、对乙酰氨基酚 近年来,对乙酰氨基酚在PDA中的应用前景逐渐受
到关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5mg/kg,1次/6h, 3d)在导管关闭率及合并症发生率方面与布洛芬 相仿,有望成为布洛芬的替代药物。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24例临床分析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24例临床分析

示,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 比较采用 检 验, P<00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2结 果
及时关闭动脉导管有助于改善早产儿 的缺氧 , 控制 心衰 , 降低死亡率。近年来 , 笔者应用 口服布洛芬治 疗 早 产儿 动 脉导管 未 闭 , 效满 意 , 告如 下 。 疗 报 1 对象 与 方法 1 1 一 般 资料 .

技 术 交 流 ・
乳 腺 癌 受体 5项在 乳 腺癌 患者 中的表 达及 临床 意 义
张大川 , 李青 耿敬妹 ,
( . 州市 第一人 民医院病理科 , 苏2 30 ;. 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肿 瘤 医院病理科 , 1常 江 1032 哈 黑龙 江 104 ) 5 00
[ 要 ] 目的 探 讨 乳腺 癌 受体 5项 ( R P 、 i7 p3 C—e B一2 在 乳腺 癌 患者 中 的表 达 摘 E 、 R K6 、5 、 r b ) 及 临床 意 义。方 法 采 用免 疫组 织化 学 E Vs n二 步 法检 测 16例 乳腺 癌 患者 E P 6 、5 、 n io i 0 R、R、 7 p3 C—e B一2的表 达 , 结 合 临床 病 理 因素进 行 分析 。结 果 乳腺 癌 组 织 中 E P K6 、5 、 r b 并 R、 R、 i p3 C— 7
用布洛芬价格较昂贵, 且国内尚无此制剂 , 因此 口服

14 ・ 5
常 州 实 用 医学 2 1 第 2 卷 第 3期 o2年 8
用 药可 作 为治 疗选 择 。
本研究显示 , 本组总有效率 6 . %, 25 0 闭管失败 9例 (75 % )发 生 P A重 新 开 放 3例 (25 %) 3 .0 , D 1.0 , 均 为超 低 或极 低 出 生 体 重儿 , 虑可 能 与 液 体 量 过 考 多及 动脉 导 管平 滑 肌收缩 能力 更差 等 因素有关 。用 药后部分患儿 5 (08 %) 例 2. 3 出现一过性少尿 , 但经 适 当扩 容 后 均 好 转 。4例 (66% ) 生 喂 养 不 耐 1.7 发 受, 经减 量 喂养 或暂 停 喂养等 处理 后恢 复 。另外 , 本 组所 用 布 洛芬 对 胃刺激 较小 , 因此 , 疗结 束后 胃肠 治 道 功 能能 较快 恢复 。 综 上 所 述 , 产 儿 动 脉导 管 未 闭应 用 口服 布 洛 早 芬治疗 , 安全 、 有效 、 用药方便 , 目 但 前相关资料和临 床 应 用报 导 较少 , 而且 其药 代 动力学 存 在 明显 差异 , 因此 尚需 大样 本 临 床 对 照研 究 以 明确 其 疗效 , 进 并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Key words】 Surgery; Extrapleural; Ligation of patent ductDA)时引起 心 脏负 荷 明显增 加和肺动脉压力 升高 ,术 前常 有呼吸 困难甚 至呼 吸衰竭 。极 低体重早产儿 常合并 先天性肺 发育 不 良,出生 后持续 的导 管 开放 ,容易引起 充血性心 力衰竭 ,同时合并 重度肺 动脉 高压 , 肺组织氧合能力进 一步恶化 .持续 低氧 血症引 起多器 官功 能 障碍 ,包括心肺 功 能衰竭 ,病程 凶 险l1]。内科保 守 治疗 动 脉 导管未 闭对 早产 儿效 果欠 佳 [2]。尽早 外 科手 术关 闭 动脉 导 管 ,可 以及时减 轻心 脏负 荷 ,有效 阻 断心肺 循 环病 理生 理 变 化 。传统 开胸 手术 ,手术 切 I=I长 ,离 断较 多肌 肉组 织 ,需经 胸 腔 内完成动脉 导管 组织 ,不仅肺组织 和全 身创 伤较大 ,手术 后 恢 复慢 .而且早产儿还有 一定 的死亡率 l3]。尽 可能 减少这 些 外科 手术 中的创伤 。是 能否成 功救治 极低 出生体重 早产儿 的 关 键 。
【摘要 】 目的 探讨极低 出生体重早产 儿动脉导管未 闭的外科微创 结扎手术 的经验 。方 法 本组 7 例在我 院就诊 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 ,出生体 重范 围 0.8~1.5 ,全 部为极 低 出生 体重 超产儿 ,手 术时体重范 围 1.2—2.4 kg。均 在出生后 40天 内实施 了经胸 膜外微创外科 结扎导 管的手术 治疗 。结 果 7 例患儿全 部存 活 ,随访显示导管全部 闭合 ,生长发育 明显改 善 。结 论 对 极低 出生体 重早产 儿 PDA伴发 临床症状者及 内科 保守治疗 无好转者 ,外科 微小 创伤的手术治疗是 安全有效的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

动脉导管是维持胎儿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通道。

动脉导管的开放使右心室血液直接进入体循环,以维持正常的胎儿循环。

出生后,随着从胎儿循环向新生儿循环的转变,血氧分压上升,动脉导管周围平滑肌收缩,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动脉导管的右向左分流受到限制。

随着体内前列腺素逐渐减少,导管组织进一步收缩,实现功能上的动脉导管关闭。

这一过程通常出现在生后72h 内。

出生后2~3周多数足月新生儿实现解剖上的动脉导管关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是指动脉导管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开放状态。

早产儿由于其动脉导管管壁较薄,平滑肌发育不成熟,对氧气的敏感度较低,而对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敏感度较高,故PDA 的发生率较足月儿明显增加。

且胎龄越小,PDA 的发生率越高。

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导致部分患儿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即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的PDA (ha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arteriosus ,hsPDA )。

hsPDA 患儿常出现喂养不耐受、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儿需要氧气甚至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并伴有肾脏、肠道和脑血流的明显改变,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另有研究发现hsPDA 亦与肺出血、肺顺应性下降、重度的慢性肺疾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低血压、心功能异常、脑室内出血等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命及远期生存质量的疾病密切相关[1]。

目前对于PDA 的治疗还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对早产儿PDA 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和药物选择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901526)作者单位:1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邮编300100);2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天津市早产儿器官发育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赵颖(1977),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危重症研究△通信作者E-mail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赵颖1,田秀英1,边希云2△,张婉娴1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 )是严重影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存活及生存质量的一种疾病。

口服布洛芬治疗有症状性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口服布洛芬治疗有症状性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口服布洛芬治疗有症状性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有症状性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发生症状性PDA的早产儿78例,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 mg/kg,共3次,间隔24 h。

第一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如未关闭,使用第二疗程。

用药前检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

结果: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67.94%,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最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78.21%。

疗效与出生体质量、胎龄有关,出生体质量≥1 500 g组疗效好于出生体质量<1 500 g组(P<0.05);胎龄31~34周组疗效好于胎龄28~30周组(P<0.05)。

78例中5例(6.41%)出现喂养不耐受,经减少喂养量或暂停喂养后好转,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疗效好且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标签:婴儿;早产;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近年来,早产儿出生率明显增多,而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PDA左向右分流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出血、脑室内出血(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因此早期关闭PDA 具有重要意义。

为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笔者采用布洛芬(美林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19991012)口服治疗有症状性早产儿PDA。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NICU(本院地处赣、鄂、皖三省交界,为该地区唯一一所新生儿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早产儿1 539例,其中,男846例,女693例;日龄10 min~7 d;所有早产儿常规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PDA的252例,其中,男146例,女106例;出生体质量915~2 100 g,平均1 948 g;胎龄28.00~35.67周,平均33.39周;发生症状性PDA 78例。

《2024年B型利钠肽预测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范文

《2024年B型利钠肽预测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范文

《B型利钠肽预测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篇一一、引言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发育不成熟,常面临多种健康挑战。

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的病症之一。

PDA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

B型利钠肽(BNP)是一种生物标志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B型利钠肽在预测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中的价值。

二、B型利钠肽与动脉导管未闭的关系B型利钠肽是一种由心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肽,主要参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在早产儿中,BNP的水平可因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变化。

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导致左心房和左心室压力升高,进而刺激BNP的分泌。

因此,监测BNP水平可帮助医生判断早产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动脉导管未闭的严重程度。

三、B型利钠肽在预测早产儿PDA的价值(一)诊断价值B型利钠肽的检测可帮助医生早期发现早产儿的PDA。

通过对BNP水平的监测,医生可以评估早产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PDA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二)预后评估价值B型利钠肽的水平可反映PDA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进展。

高水平的BNP可能预示着PDA病情较重,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因此,BNP检测有助于医生评估早产儿的预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B型利钠肽在早产儿PDA治疗中的应用(一)指导治疗决策通过监测BNP水平,医生可以判断早产儿PDA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进展,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BNP水平较高的早产儿,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来关闭动脉导管。

(二)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监测BNP水平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BNP水平下降,说明治疗有效,可以继续当前的治疗方案;如果BNP水平持续升高或无明显改善,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论B型利钠肽在预测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中具有重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

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hsPDA)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预后。

超声心动图是明确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血清脑钠肽监测应用于hsPDA的辅助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本文对早产儿PDA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72-02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

早产儿是PDA的高发人群,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PDA的发生率越高。

有研究结果表明,胎龄<32周的早产儿72小时内动脉导管的自然关闭率仅59.1%[1]。

PDA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颅内出血、慢性肺部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预后。

本文对近年来PDA的诊疗进展进行概述。

1.1 病理生理动脉导管是连接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血管通道。

早产儿动脉导管管壁平滑肌发育不完善,管径大、管壁薄,收缩时管腔不易关闭;早产儿出生时常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有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早产儿胎龄越小,动脉导管对前列腺素的舒张反应越强;早产儿出生后需机械通气、感染、肺发育不成熟导致动脉导管收缩或解剖重建失败,且肺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循环中前列腺素E上升[2],等原因都可能使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率降低。

1.2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生后体肺循环压力的改变导致血液分流由胎儿期右向左,转变为循环过渡期的双向分流,最后为稳定期的左向右分流[3]。

因早产儿肺血管阻力下降明显,通过动脉导管的分流量更大,左心前负荷更重。

早产儿心肌细胞小,密度低,含水量多,心脏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心肌收缩能力及储备能力均不足,更易发生心衰及肺水肿。

因动脉导管端有分流,早产儿通过增加左心输出量来维持有效的体循环,可能导致有效体循环血流量减少,体循环血流重新分布,升主动脉血流增加,降主动脉血流减少,可诱发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减低、心肌尤其心内膜下的心肌供血不足等。

有研究表明,胎龄越小,hsPDA发病率越高,hsPDA时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以舒张压和平均压下降更明显。

早产儿hsPDA可引起心输出量(CO)增加[4]。

2.临床症状及体征动脉导管分流量大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喂养困难等表现。

心脏查体可发现心前区搏动增强,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不典型连续性杂音。

脉压差增大,周围血管征阳性。

伴有NRDS的患儿常在大约3~4天肺部疾病改善时,肺动脉压力和血管阻力下降,当明显低于主动脉压力时,又发生明显的左向右分流,表现出呼吸功能恶化,表现为需要增加吸氧浓度、通气流量、通气频率、通气压力、呼气末气道压力,患儿的PaCO2升高,不明原因的代谢性酸中毒。

3.传统检查及诊断方法3.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早产儿PDA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看到动脉导管的存在,显示动脉导管的直径、形态、血液分流的方向和分流量的多少。

3.2 胸片与心电图动脉导管分流量大者有肺血管纹理增加、肺野充血、心脏增大、心胸比值大于0.6,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可见升主动脉增宽和扩张的主动脉弓,有肺动脉高压者,可见左右心室均增大。

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前导联见高的R波和深的Q波,T波高耸、直立,S-T段可有抬高。

3.3 心导管检查及造影仅少许患儿在不能明确诊断或怀疑合并其他复杂畸形,拟行外科手术时,才需做右心导管检查或主动脉逆行造影。

但有创检查对早产儿伤害大,一般情况不用。

4.新兴的辅助诊断方法4.1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基于PDA血流动力学改变,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USCOM)应用于PDA患儿的临床监测。

当患儿合并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hsPDA)时,随着左向右分流量的增加,左心前负荷明显增加,根据Frank Starling定律,左心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会相应增加,导致左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由心输出量(CO)及外周血管阻力(SVR)决定,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输出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血管阻力。

有研究认为,舒张压受PDA影响较大,当出现hsPDA时,心排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收缩压可能保持不变,但舒张压会下降,表明舒张压低是hsPDA的重要标志[5]。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USCOM)可进行无创、实时的监测患儿的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主动脉及肺动脉瓣区的血流速度、MD(分钟距离)。

导管水平分流可以作为判断PDA存在和严重程度的标准,hsPDA的患儿,导管分流量越大,左心前负荷越重,左心输出量越大。

有研究表明,合并hsPDA的患儿的左心室输出量增加幅度可高达60%[6]。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测得的参数中,CI(心指数)、MD (分钟距离)对临床需要处理的PDA诊断意义具有代表性。

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患儿,CI和MD值明显高于正常早产儿。

[7]主动脉CI的最佳诊断界值为2.95L/(min?m2),MD为21.50m/min;肺动脉CI的最佳诊断界值为4.55L/(min?m2),MD为26.50m/min。

4.2 N-端脑钠肽原监测近年来,有研究认为血清脑钠肽(BNP)及N-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可作为hsPDA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BNP主要在心室分泌,可与钠尿肽受体结合发挥利钠、利尿、扩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而NT-proBNP无生物学活性。

当心室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时,心肌合成和释放BNP/NT-proBNP就会增多。

PDA能够增加NT-proBNP 的分泌水平[8]。

国外文献报道,在PDA患儿中,连续监测其血浆NT-proBNP值,发现在其出生后第3天的NT-proBNP值显著升高,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部分研究报道认为BNP与hsPDA存在显著相关性,早期BNP水平越高,hsPDA风险越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在PDA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NT-proBNP可以以此判定动脉导管关闭情况和患儿的治疗效果,且能敏感反映左心功能的状况。

5.PDA治疗5.1 药物关闭PDA一般选用吲哚美辛或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作用。

上述两种药物均可发生肾功能损害、少尿、NEC、器官灌注减少等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对于PDA的治疗争议在于治疗时机的选择。

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预防性使用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的关闭率与常规治疗相近,但早期应用布洛芬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早产儿并发症发生及内脏损伤的风险,故大多数学者倾向待患儿出现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后,再使用药物治疗,更合理和安全。

5.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用于有吲哚美辛禁忌者,或PDA在多疗程药物治疗失败的患儿。

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出生后发生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机率越高。

动脉导管未闭增加了早产儿生后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率,延迟机械通气的时间,延长平均住院日,增加住院花费,同时早产儿的后遗症发病率增高。

对于PDA的诊治,如何选择PDA的治疗时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减少手术,是新生儿科医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目前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hsPDA)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的临床诊断指标。

近年来一些新的监测方法如: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USCOM)、血清脑钠肽(BNP)及N-端脑钠肽原(NT-proBNP)监测,为PDA的诊疗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依据,但还需多中心、大范围的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1]董慧茹,何少茹,郑曼利,等.不同胎龄新生儿动脉导管自然闭合时间及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血压的动态变化[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4)1060-1063.[2] Cogolludo AL,Moral-Sanz J,van Der Sterren S,et al.Maturation of O2 sensing and signaling in the chicken ductus arteriosus[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9,297(4):L619-L630.[3] Noori S,Wlodaver A,Gottipati V,et al.Transitional chaanges in cardiac and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term neonates at birth[J].J Pediatr,2012,160(6):943-948.[4]陆丹芳,刘云峰,童笑梅.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特点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6,53(3):187-193.[5] Evans N,Moorcraft J.Effect of patency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 on blood pressure in very pretern infants[J].Arch Dis Child,1992,67(10 Spec No):1169-1173.[6] Sehgal A,McNamara PJ.Does echocardiography facilitate determination of hemodynamic significance attributable to the ductus arteriosus?[J].Eur J Pediatr, 2009,168(8):907-914.DOI:10.1007/s00431-009-0983-3.[7]李欢,张应绩,杨传忠,易琳,等.无创心输出量参数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价值[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5): 371-376.[8]周梦洁,陈文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2):188-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