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课时1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潮汐的概念,了解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2.学会观察、思考、阅读,培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潮汐的概念以及潮汐对生活的影响。

2.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特别是地理名词和科普性词语。

2.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找寻答案。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学生课本、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潮汐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兴趣。

2. 学习与讨论1.讲解潮汐的概念,与学生讨论潮汐对生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理解文中描述的观测潮汐的情景。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潮汐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潮汐对渔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对我们生活的其他影响。

2.可以邀请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加深对潮汐的认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潮汐的概念和影响。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潮汐的形成原因。

2.练习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重点词汇:潮汐、观察、影响•本课重点: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潮汐的概念。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潮汐的概念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培养出观察、思考和阅读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海洋地理和自然科学的兴趣。

2024秋季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设计

2024秋季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设计

2024秋季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1~5的认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这5个数。

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表示出1~5各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1~5的基数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学情分析】《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虽然学生对1~5各数在学前就有所了解,但上课时发现,他们很难做到有序观察和整体全面地观察,以及完整地表达,因此这节课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

【核心素养】初步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及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农家小院的情境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与同伴说一说,既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能使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

】一、引入课题:出示教科书P12~13情境图。

1.师:你们看!李叔叔家的院子里热闹极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房子、小狗、鹅、小鸭、向日葵、南瓜、小鸟等;有的学生会说出物体具体的数量。

2.师:同学们一会儿说小狗,一会儿说小鸟,一会儿又说南瓜,这样说你有什么感受呢?仔细想一想,如果你和全班同学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说,能让人听清楚,看明白呢?预设:我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看到了2只大鹅,4只小鸡……小结: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就可以做到不重不漏了。

3.想一想,怎样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呢?预设:学生会想到画下来、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直接写数等方法。

4.引入新课:这么多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呢?(直接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各数。

2024新译林版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24新译林版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

3A 《Unit1 Hello》教学设计
(Lead in)
教学重点:
1.会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打招呼用语
2.知道见面要打招呼,讲文明懂礼貌,建立良好的“人与社会”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课堂指令、用语,掌握英语打招
呼方式。

教学过程:
一热身(Greeting)
1.卡通创意人物打招呼导入
通过小朋友熟悉的卡通人物角色用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打招呼,激发小朋友关注英文的Hello、Hi等打招呼用语。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学“Hello,Hi”
T:大家看,现在有一群新同学出现自我们面前,大家根据刚刚卡
通人物的发音,猜测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和他们打招呼?(此处由学生
根据听到的学生的Hello、Hi的发音先去自己讲,锻炼学生的听力,
然后老师再演示,注意口腔发音要饱满,让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然
后再模仿)
T:接下来这组人物呢?你看到他们的名字了吗?其中有一些英文名,请大家跟我读:Bobby、Sam,那么怎么和他们打招呼呢?
T: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人物,和他打招呼吧!
Ss:Hello!Hi!。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分数乘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乘法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乘法的概念,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分数乘法时,需要将已知的分数加减法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乘法的概念,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灵活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数乘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展示分数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分数乘法的应用。

3.学习单:设计一份学习单,帮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在教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这一课时,我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页至第3页,涉及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圆的模型、直尺、圆规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记录表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自行车轮、地球仪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圆形的特点。

2. 概念讲解:接着,我利用PPT展示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并通过圆的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3. 周长计算:我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即C=2πr,同时利用PPT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讲解进行随堂练习。

4. 面积计算:我接着讲解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即A=πr²,同样利用PPT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讲解进行随堂练习。

5. 例题讲解:我选取了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6.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板书,包括了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并写下解题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整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2024年苏教版一上数学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认识1~3(教学设计)

2024年苏教版一上数学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认识1~3(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1~3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1~3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3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3个数。

2.借助计数器、小圆片、小棒等学习用具,表示出1~3各数,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用1~3表示图中物体的数量,并准确认、读这3个数,掌握数序。

【教学难点】能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书写数字1~3 。

【学情分析】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1、2、3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点数数量在3以内物体的个数,但对于3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

3以内数的组成学生虽然也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够熟练。

写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1-3写规范,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核心素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引“探究”1. 导语:同学们,老师要求的学习用具你们准备好了吗?2. 同坐互相检查学具准备:5个同样大的圆纸片和5根小棒3. 提问:你喜欢踢足球吗?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1、2、3。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习“方法”任务一:认识数字1、2、3,理解基数含义【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了解主题图有哪些事物,理解基数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1.课件出示例1情境。

数一数,认一认。

2.认识1~3。

(1)分别从图中找到数量是1、2、3的事物。

(2)提示这里1、2、3,我们可以用数字1、2、3来表示,也可以用手指、小方块或小圆片来表示。

3.理解基数1、2、3。

(1)例如“1”不仅可以表示一付足球架、一顶帽子、一个足球,还可以表示一座大楼、一个梨、一张桌子等。

(2)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1、2、3来表示!也可以从我们教室里找一找。

Unit1HowcanIgetthere单元整体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1HowcanIgetthere单元整体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PEP六上Unit1 How can I get there?单元整体设计《2022年新课标》首次使用了“大观念”一词,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

基于真实语言运用视角,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确定学习发展的内容主题,初定真实任务(鲁子问,张荣干,2005)。

确定单元大任务和具体的小任务。

秉持真实语言运用的语言理念,围绕主题语境,依托语篇,联结英语课堂与真实生活,设计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层次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追求达成真实任务成果的过程中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理解与表达意义,实现深度学习,从而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

基于学生学习视角,设定以达成真实任务成果为目标的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对学生任务成果达成和素养学习发展的相应支持引导过程(张荣干,2017),形成主题意义引领下基于真实任务的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等阶段及其环节的师生活动流程。

◎感情◎态度知1.能够在迷路时主动寻求帮助。

2.能够适当饮食,不暴饮暴食。

六、单元设计框架(一)单元课时安排及板块分配(示意图)If you want to...,you can go to the…S3:robot museum更直观的感知。

4.Watch and answer S1:post officeS 2:museum shopS2:sent a postcard通过找规律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学生对这种方式更感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的语言输入,为后面输出打下基础。

5:Read and answer S1:It’s near the door6:Listen and read Ss listen carefully 通过思考,加深对对话的理解Posttask 1.Read and fillS1:where is the museum shopS 2:It’s near the door.S2:Where is the post office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图文匹配能力,提高学生对新词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课时教学设计模板课时教学设计以下请从单元整体设计中精选一个课时,详细描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某一课时的教学思维图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给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欣赏和配乐朗读。

(三)某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图”。

(板书)2.明确:“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手法,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

(教师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是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

)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般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

(板书)3.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

(教师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

)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

颂春,着墨于意。

(板书)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配音朗读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们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具体描绘景物时作者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学生讨论)(配乐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最终对话,这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成果展现。

)(四)板书设计(五)春(六)附件(如有学习任务单或给学生提供的其他学习过程性资料,请附后)。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 第1课时《我与社会》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 第1课时《我与社会》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1课《我与社会》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自我和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社会行为习惯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规范。

2.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2.准备相关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排队加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自己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与社会互动的,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

新人教版Unit1 Making friends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Unit1 Making friends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Making friends教学内容: Part A Let’s talk核心素养目标1.浏览Content,了解教材包含的单元数量、内容和组成部分。

2.识别教材主人公中国学生陈杰和吴斌斌,外国学生John、Mike 和Sarah,还有两位老师.3.借助图片或文字正确识读主人公的名字,了解中外姓名异同。

4.能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和主人公打招呼,介绍自己并成为朋友。

教学重点1.能正确识别、读出Part A中人物的姓名,了解中外姓名异同。

2.能使用Hi! Hello! 与朋友打招呼,用I’m…/My name is…介绍自己的姓名。

教学难点1.了解并区分中外姓名异同。

2.使用My name is…介绍自己的姓名。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浏览Content,了解教材包含的单元数量、内容和组成部分。

Activity1 读并圈出“致同学”中认为重要的信息,如:主人公姓名、单元内容、学习方法等Activity2 翻至Content,数出最左侧一列即单元数量。

Activity3 依次标出单元内容朋友、家人、动物、植物、颜色、数字。

Activity4 横向数出每单元有三部分组成,了解最后一列为单元语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结构和内容。

效果评价:观察学生圈、标注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帮助教学目标2:识别教材主人公中国学生陈杰和吴斌斌,外国学生John、Mike和Sarah,还有两位老师。

Activity5 看图找出五位学生,识别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说出其性别和外貌特点。

Activity6 尝试看字读出中国学生姓名,听音模仿外国学生姓名和老师称呼。

设计意图: 认识教材中主人公,他们将陪伴整个小学的英语学习全过程。

效果评价:仔细听学生的回答和读音情况,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学目标3:借助图片或文字正确识读主人公的名字,了解中外姓名异同。

Activity7 打开课本Page4 ,指认两主人公,看图正确读出其姓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鹭》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鹭》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鹭》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鹭》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诗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3.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

4.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掌握课文《白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通过诗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难点: 1. 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2. 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初识课文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白鹭的形象,引起学生对白鹭的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教师指导学生逐句阅读课文,解释生词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配合音频,让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节奏和语音语调。

2. 诗歌朗读1.教师朗读课文中的诗歌部分,示范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感情表达。

2.学生跟读诗歌,注重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表达。

3. 课文分析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环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写白鹭,课文背后的寓意是什么。

3.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促进课文内容和学生情感的共鸣。

4. 情感体验1.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自然教室,观察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让学生自由写下对自然的感受和想法,分享给同学听。

四、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白鹭》这篇课文,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背诵《白鹭》中的诗歌部分。

2.写一篇关于自然的感悟文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加深对《白鹭》这篇课文的理解,感悟大自然之美,珍惜环境资源,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然而化学家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他们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中,爱人更加可爱。

这就是为什么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化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怪,硫醇的结构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似,只是其中的氧换成了硫。

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殊的气味,将其少量添
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

这样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这就是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他们绝不只是穿着白大褂,在一堆试管和烧杯中摆弄各种药品的人。

对于我们早已习惯的物质世界,化学家们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下面,让我们以“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认识、研究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做好准备了吗?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

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

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按一定的依据对教材P3“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

引导
氧化物:
酸:
碱:
盐:
……
硫酸(H2SO4)碳酸钙(CaCO3)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达到“掌握一种物质”而“贯通一类物质”的目的。

例如,什么是酸?酸有哪些通性?
再如,CaO、Na2O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分类依据呢?答案肯定的,由于这类氧化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属于同一类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而CO2、SO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他们则被称为酸性氧化物。

[过渡]每一类物质有相似的性质,而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则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二、物质的转化
哪些类别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需要怎样的条件?
单质化合物
碱性氧化物碱
酸性氧化物酸

[交流与讨论]钙的金属活泼性比镁强,电解熔融的氯化钙可以得到金属钙和氯气,钙与氯气反应又能生成氯化钙。

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图中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将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讨论]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我们也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来
研究。

[整理与归纳]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表1-4的填充。

[过渡]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它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用现有的分类方法我们无法划分,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包括所有反应。

就像不同种物质间有多种分类方法一样,化学反应也还有其他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方法。

[小结]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种反应一定会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可能有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一定不会有化合价的升降呢?
[讨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本课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物质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可以分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可以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