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讲解
李凭箜篌引注释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名篇,全诗如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1. 吴丝蜀桐:吴地的丝绸和蜀地的桐木,都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
张高秋:在深秋时节弹奏。
2. 空山凝云颓不流:空旷的山谷中,凝聚着浓厚的云雾,仿佛停滞不前。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声音悠扬、缠绵悱恻。
3.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指的是传说中的江妃,素女指的是古代的女乐师。
她们因为思念而哭泣,与箜篌的音乐相互呼应。
4.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是中国著名的箜篌演奏家,他的箜篌技艺高超,被誉为“天下第一”。
5.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出产的美玉被摔碎,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凤凰在鸣叫。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声音清脆悦耳。
6. 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花含泪滴落,散发出清香;兰花则开怀大笑。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既有悲伤的情感,又有欢快的节奏。
7. 十二门前融冷光:箜篌的音乐传遍了十二座城门,融合了冷冽的光芒。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 二十三丝动紫皇:箜篌有二十三根弦,每根弦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仿佛触动了天上的紫皇(指皇帝)。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优美动听。
9. 女娲炼石补天处: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用五彩石补天。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
10. 石破天惊逗秋雨:箜篌的音乐如此美妙,以至于石头都被感动得破裂开来,天空也为之震动,引发了秋雨。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1. 梦入神山教神妪:箜篌的音乐如此美妙,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仙境,那里的神妪都为之倾倒。
12. 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在水中跳跃,瘦蛟在空中起舞,都在欣赏箜篌的音乐。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13. 吴质不眠倚桂树:吴质是一个英俊少年,他因为沉浸在箜篌的音乐中而无法入睡,只能倚靠在桂树上欣赏。
李凭箜篌引解析
李凭箜篌引解析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用诗句形容了一位抱着箜篌、形象端庄、清丽绝伦的少年美男子——李凭。
然而这首诗的真正深意却藏在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和音乐所呈现出的美感和情感上。
首先,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的高妙与其他乐器的差别,体现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对音乐和文学的独到见解和鉴赏力。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丝弦乐器,它由筝、琵琶、古琴、二胡等多种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思维组成。
李凭箜篌的技艺,《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多次表达成功地将箜篌的音色表现出来,使得音乐的美感得以得到良好的表达,同时也暗合了唐代诗歌美学的理论,即内容丰富的《声律启蒙》里所强调的韵味和声音的重要性。
其次,《李凭箜篌引》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箜篌所营造出来的情感表现。
古琴以它文静、幽雅的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箜篌同样值得我们倾听其音律所诉说的东西。
白居易用诗中的李凭箜篌来刻画出李凭的清新高雅,表达出诗人对李凭的喜爱。
同时也在不着意的状态下通过声音所表达出的感情植入在读者心中,且常常是不言自明的。
此外,《李凭箜篌引》还通过情景和场合的刻画,突显李凭所代表的文化和性别的特性和特质。
在唐代,箜篌音乐的气氛和氛围往往与音乐家高雅超脱,性别红楼的文化风貌息息相关。
白居易选到这样的情景和场合去刻画一位演奏箜篌的美男子,也可见他个人对于性别谙解深刻,而诗中的箜篌也是对文化浸润的最佳具象化。
大家可能感觉到,在这样一个繁荣鸣叫的文化氛围中,唐代的音乐美学依旧时尚、美丽而优雅。
综上所述,李凭箜篌引作为文学作品蕴含了音乐、文学等多领域的精髓, 李凭心中的情致和一把箜篌都藏着丰富和别样的情感和妙境。
有如诗人的笔墨,李凭箜篌触动了当代艺术美学美妙与不朽的乐章,一首诗却让我们获得这么多美妙的体验,这不得不说是李凭箜篌引超越时空的精神田园。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左右手各执一拨弹奏。
箜篌的历史悠久,在古代,箜篌常被用于宫廷雅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领域。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箜篌的制作材料和演奏环境。
“吴丝蜀桐”,说明箜篌的制作材料十分精美,“张高秋”则点明了演奏的时间,“空山凝云颓不流”,则进一步烘托出了演奏环境的清幽。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两句诗描述了乐声的感染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通过描写湘江女神和素女听到箜篌声后的反应,表现出了乐声的美妙动人,“李凭中国弹箜篌”,则点出了演奏者的名字,为下文描写箜篌的演奏技艺埋下了伏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诗是对箜篌演奏技艺的正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犹如昆山玉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则形容乐声优美,犹如芙蓉泣露,香兰欢笑。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箜篌的演奏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宏大。
“十二门前融冷光”,形容长安城十二道城门的寒气在箜篌声中消散,“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形容箜篌的弦音打动了天上的皇帝。
这两句诗通过对长安城和皇帝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了箜篌声的宏大。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震撼。
“女娲炼石补天处”,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容箜篌声的宏大,犹如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逗秋雨”,则形容箜篌声的震撼,犹如石破天惊,逗引秋雨洒落。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引用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震撼。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奇幻。
“梦入神山教神妪”,形容李凭的箜篌声能够进入神山,传授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则形容箜篌声的奇幻,犹如老鱼跳波,瘦蛟起舞。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奇幻。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凭箜篌引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意: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参考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译文二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
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且从名诗听妙曲----《李凭箜篌引》鉴赏
且从名诗听妙曲----《李凭箜篌引》鉴赏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译文: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像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
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一曲知音难觅的悲歌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坛,生平履历简单如李贺者,恐怕少之又少。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仅有二十七岁的短命生涯有关。
他本有一个值得炫耀的家世,系宗室郑王之后,奈何到他这一代同皇族的关系已极为疏远,皇室的血统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特权和丝毫利益。
为了家族理想和社会理想,他只有参加进士考试。
可是,因为父亲名晋肃,‚晋‛‚进‛谐音,与贺争名者便倡避讳之说,谓李贺当避父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
一向激赏他的韩愈还专门写了《讳辩》一文,为贺鸣不平。
但没有效果,李贺没能应试,仕进之路就这样被一个荒唐的借口堵塞了。
之后,李贺作了个奉礼郎的九品官,掌管君牌位,在祭祀时向导跪拜仪式。
这个低微清冷的职位与李贺不甘屈居人下的高远志向相去甚远,一直愤郁无聊的他三年以病辞官,回到老家昌谷。
第二年至潞州往依韩愈的侄女婿张彻,寄食三年,还是没有出路,辞归,在怨愤抑郁中死去。
毫无疑问,在盛唐诗歌极盛难继、元和诗坛韩、孟、元、白诸大家雄立的局面下,李贺仍能独具面目,异军突起。
他的成功源于他对诗歌创作‚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的执著追求。
李贺的人生是失败的,失败的人生使他倾全力于诗歌创作‚唯留一简书,泥金泰山顶‛(《咏怀二首》),既然不能以儒家的事功留名,就以自己的文采传后,这种无奈的选择背后潜藏着多少辛酸,恐怕只有诗人自己体会得到吧。
于是他搜奇猎艳,求新立异,有意破除神话传说与现实人生的界限,打乱时空顺序,让大胆奇丽的想象营造一个光怪陆离、虚幻荒诞的艺术境界。
然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其奇情异彩的表层信息的叹赏,由于个人际遇的沉沦潦倒,他的相当多的诗歌都打上了沉痛的身世之感。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诗鬼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诗鬼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一李贺,晚唐诗人,字长吉,又因家乡在河南昌谷,又称李昌谷,因其诗风有秋坟鬼唱鲍家诗的风格,所以又送雅号“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并提的唐代著名诗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有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在世仅二十七年,七岁得名,十五岁已誉满京华,又加上李唐皇室宗亲王孙的身份,颇有抱负,然因有人嫉妒,借其父“晋肃”之“晋”字与“进士”之“进”同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
李贺只得以门荫身份为从九品奉礼郎,后又辗转于幕府之中,沉沦下僚。
时藩镇割据,时局动荡,又兼李贺身体病弱,返乡整理所存诗作后病逝。
二李贺诗歌精于炼字,想象奇特,思路飘忽,又合情合理。
这篇《李凭箜篌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代写音乐的诗歌很多,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川为静其波,鸟为罢其鸣”等等。
清代方扶南认为:“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写了颖师弹琴的种种不同风格,或昵昵儿女语,或勇士赴敌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演奏的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再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却用音乐塑造了一个想象的、奇幻而瑰丽的世界。
“吴丝蜀桐张高秋”表明制作箜篌的材料精益求精,选的是吴地的丝和蜀地的梧桐,张高秋,点出的是弹奏箜篌的季节,是在清冷的秋季。
“空山凝云颓不流”,声音一起,山中的白云不再随风飘荡,而是因被这琴声打动而凝神静听,整个世界静止了下来。
第三单元第13课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李凭箜篌引“且歌且行”是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傲视群雄、博情壮志的风流。
行与天地间,望尽历史,看遍人生,思及天下。
他不是没有活力的老骥,他是一匹志在千里的骏马!“且歌且行”是李白“痛饮狂歌飞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无拘无束、张扬个性的潇洒。
把思想交给一轮明月,舞于山月之间,无视功名,无视尘世。
“且歌且行”是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惧风雨、放浪形骸的坦然。
视外界的诽谤如粪土,任凭他人恶意的指责也不理会,歌也风流,行也潇洒!“且歌且行”是一种融入自然的风流,是相驳于劳碌和无为的洒脱,只要有这样一种人格,有这样一种气质,我们就可以握一份清浅,写一份诗意,静醉流年……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字体赏美文天若有情天亦老最早的出处,当为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作此诗的813年,正值唐王朝多事之秋的开始。
诗人写了汉武帝刘彻魂魄夜返颓败汉宫、三国魏官迁移承露铜人的故事。
整首诗作奇绝冷峻,亦有些艰深晦涩。
因为此因,后世之人舍弃了整个项链,摘取了其中点亮了全诗的夜明珠——“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说上天与人一样,如果也有了喜怒哀乐,有了感情,它也很容易老去。
以人道喻天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道出了常人想道而未道之理。
寄情至深,故深入人心。
到了200年后的北宋,终于有诗人石曼卿,为这一孤单了200年的“才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佳人”,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续成后的全联,即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稍后,文坛巨擘欧阳修亦作词《减字木兰花》,直接引用了李诗之句: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瑟瑟。
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赏析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李凭箜篌引》(李贺)评析
《李凭箜篌引》(李贺)评析原文:《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评析:此诗是一首刻划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名篇。
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之时。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
箜篌是古代的弹拨乐器,种类很多,李凭所弹的是有二十三弦的竖箜篌。
诗贵独创。
李贺此诗运用瑰丽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奇特的夸张,把诉之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表现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出飘逸隽永的诗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与李贺同时而稍早的杨巨源也有一首《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凤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又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写的是李凭技艺的高超和音响效果,但处处离不了对君王的阿谀奉承。
在众多的描绘音乐的诗词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描绘绮彩缤纷的音乐的名作。
但两者各具特色,异曲同工,竞相争秀。
如果说白居易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比喻从正面描写琵琶声,那么李贺可说是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从侧面烘托出了箜篌声。
诗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通过大胆的联想、秾艳的色彩,再现了箜篌演奏的美妙乐声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一开头,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音乐世界。
“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张高秋”不仅点明李凭是在秋高气爽的九月深秋季节弹奏,并且领带二、三两句的诗意:箜篌美妙的声音,吸住了天空流云颓然凝滞,仿佛在俯首聆听;引起了善于鼓瑟的湘妃、素女的愁啼哀思。
以实写虚,把本来诉之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转变成具体可见的生动形象。
移情于物,把云彩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空山凝云和湘娥素女互相补充,极力烘托出箜篌声响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凭箜篌引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
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李贺把诗歌作为呕心沥血和事业,其母说他“呕出心乃已”,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句):李凭出场第二部分(5、6句):正描乐声第三部分(7—14句):侧描音乐效果第一部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部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赏析】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
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
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而是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
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比较实在。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这样的“知音”;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够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可能正是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7《李凭箜篌引》课文简析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 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 进一步烘托:整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 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 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 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 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 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 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 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至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 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 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 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 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 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
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 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 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 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 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 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六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 传入神山,教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 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 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 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 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