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市化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_王玉波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机理与转型研究——基于“诺斯悖论”理论
利益 团体提供不同类型的产权制度保障 ,目的 在 于获取 国家 租金 收 益 的最 大化 ;第 二个 目标 是 国家 还通 过 法律 规章 制 度 降低 不 同利 益 团体 之间交易费用 , 以推动社会经济产出的最大化 , 从 而使得 国家财 政税 收增 多 。然而 , 在 国家 治理
实 践过 程 中 , 这两 个 目标 并 非 总是 一 致 的 。“ 诺
下, 基 于“ 诺斯悖论” 理论 , 从分税制改革动 因、 中央与地 方政 府的“ 委托— —代理” 关 系、 土地产权制度 、
转 型期 地 方政 府 典 型 的 “ 经济人” 行 为特 征 、 “ 路 径依赖” 对 以 土地 出让 为主 的地 方财 政 获 取 模 式 的 强化 作 用方面, 分析 出地 方政 府 土 地 财 政 模 式 形 成 的 内在 机 理 。在 此 基 础 上 , 从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建 立现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 中国 ‘ 后 土 地 财 政 时期 ’地 方 政 府 的 困境 与 转 型研 究 ” 成 果之 一 ( 项 目编 号 : wJ 2 o 1 3 o 4 5 ) ; 辽 宁财 政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中 国‘ 后 土地财政 时期 ’ 地 方 政 府 的 困境 与 转 型 研 究 ” 成 果 之 一
代 农村 土地 产权征用制度 、 科 学划定 中央与地 方政府 土地 财税收 益的分配关 系、 地方政府 向“ 城 市公共
治理者” 角色转 变、 建立科 学全面的政绩考核体 系等 五个方面提 出地 方政府 土地财政模式转型 的对策
建议 。 关键词 : 地 方政 府 ; 土 地 财政 ; 诺斯悖论; 转 型 中 图分 类号 : F 3 0 1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8 2 5 4 ( 2 0 1 4 ) 0 4 — 0 0 6 6 —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_汪波
18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 11 卷第 5期
(三 )政府意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 发挥土地在 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和措施的顺利实施需要借助
o f the city land intensive exploitation and pu ts forw ard som e counterm easures that can re so lve the actua l problem. K ey word s牶c ity land intensive exp lo ita tion牷 land programm ing牷po licy ana lysis牷ta rge tm anagem ent
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又能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 各个层面可供选择的一些指标。
表 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评价层次
评价对象
评价侧重点
可选取的主要指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宏观评价 城市或行政区
土地资源的 开发 利用程 度 , 城 市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的合理 性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 , 城市用地结构 , Ⅰ 、Ⅱ级地价区中工业 、 仓储用地的比重 , 土地利用率 , 人均城市用地, 城市总容积率 , 地均 年基础设施投入 , 地均年二 、三产业 GD P, 城市人 口与用地 增长弹 性系数等
利用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时, 要具有前瞻性 , 充分认
集约利用土地的 目标需要统筹方方面面, 从经
识未来土地的需求, 做好信息的反馈 , 根据需要不时 济、社会和环境出发, 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因此土地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而土地财政作为一种关键的财政手段,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着重对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土地财政的基本概念土地财政是指通过土地的出让、征收和管理等方式收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具体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也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化建设的加速进行。
二、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 提供财政收入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
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可以用于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行。
2.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土地财政的出让、征收和管理等方式,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土地出让,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而通过土地征收,则可以对一些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利用。
3. 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土地财政的出让、征收和管理等方式,则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可以推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三、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局限性1.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土地财政的模式不能够合理适配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就容易导致土地资源供应的短缺,从而阻碍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2. 土地出让的代价过高在土地财政中,土地出让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土地出让的代价过高,容易导致城市化建设的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同时,土地征收等方式也常常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地方政府还需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许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效应:一方面,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带来资金支持,加快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地方在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后,土地财政收入也随之上升^以F省9个地市的数据为基础对这一互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土地财政的影响较之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更强一些。
然而,考虑到土地财政本身的特性,地方政府要逐渐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寻求更持续、稳定的融资方式。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镇化;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08. 0671引言当前我国处于新一轮城镇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城镇的配套设施要不断跟进,资金将成为制约城镇化推进的一项童要难题,也将是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而自 从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财政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压力逐年加大,土地财政的应运而生为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对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可能。
然而,土地财政是把双刃剑。
在经济繁荣时期,地 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收入来发展经济,获得更高的土地财政相关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
窗经济放缓时,房地产业出现低迷,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土地财政继续获得高额收入,那么土地财政将难以持续,一方面,城镇化建设推进资金方面受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面临违约风险,政府公信力将受到挑战。
因此,地方政府亟待转变过去单一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来进行融资,丰富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导求更为稳定、持续的融资方式。
2相关文献回顾土地财政以其强大的融资能力为地方政府所采用,然而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陈志勇(2014)认为巨额的土地财政收入有效地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为 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撑。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土地财政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得出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机理。
研究发现,土地财政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等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总结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于深入了解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力。
在中国,土地财政主要通过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方式获得资金,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经济支撑。
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地财政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土地财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制定更加科学的土地财政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深入分析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土地财政工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土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影响机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地财政对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土地财政的研究,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改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税收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提供有益建议,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土地财政的理论生成机制与实证分析
(IR)T+flta-ba2/2一÷础铲≥加
二
将参与约束条件(IR)和激励相容条件(Ic)代人 目标函数,一阶最优条件:
p+2丽1矿
(3)
式(3)意味着,代理人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芦+是P、 矿、b的递减函数,此意味着,代理人越是风险规避 ∞)、总产出的方差cr2越大、越是害怕努力付出(b), 他应该承担的风险及对应享受分税制剩余的份额就
令W为代理人的保留收益水平,如果代理人的确 定性等价收益低于这个标准,代理人就会不接受代理 任务,而从事其他工作。因此,W反映了代理人参与合 同的个体理性约束条件(IR),具体表达为:
(IR)T+3ta-ba2/2一÷筇2220r2≥伽
关联,假定z服从均值为2、方差为盯:的正态分布,即
①由于绝对规避风险程度是由一噪来定义的,可以证明一噪印,它是一个固定值。p>0.p=0。o<0分别表示风险偏好、
由于戈,z不相关,含有戈的Y是个充足统计量,此时, 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言,z无需进入委托一代理 合同,此时的合同即是第一部分讨论的分税制合同。 该种情况可以说明当土地出让收入与预算内收入相 比还非常小的时候,不被纳入分税制合同内容,是委 托人、代理人的最优合同。 推论2:d≠0,即COV(咒,。)≠0,这说明通过将e 写进合同,可以通过提高代理人分享剩余的份额卢水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2)12—0036—05
“土地财政”作为一种财政现象,反映的是地方政 府在政府问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一种角色选择。作为 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显然不应该过度攫取跨期的土
财政存在对分税制的作用与意义。 1.分税制与地方政府行为:土地财政生成的财政
我国土地财政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土地财政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王阿燕李苍祺王梦沙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7期[摘要]本文对土地财政与城市化的相关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之间的关系;二是对土地财政收入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并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化;实证[DOI]10.13939/ki.zgsc.2015.17.190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加快,靠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引擎的拉动,土地资源更是成为这两个引擎的中坚力量。
由于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膨胀,使得土地实现了从资源、资产到资本的快速转换。
土地财政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城市化不断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所占的比重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土地财政的核心部分。
1999—2013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从514.3亿元激增到3.9万亿元,增长了将近7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19%提高到56.65%。
因此,从内涵上来讲,土地财政又称为“第二财政”。
本文在利用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对土地财政与城市化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时就将土地出让收入视为土地财政收入。
1 土地财政的背景分析1.1 财政体制方面,主要是受分税制的影响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所征收的税种税源相对稳定、税基较广、征收简单;而地方征收的却是那些税收额度小、征收难度相对较大的税种。
尤其是将增值税的75%收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仅留25%,并将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政府共享税,从根本上削弱了地方的税收自主权。
与此同时,“财权上移、事权下放”,财权与事权搭配不合理,地方政府承担了相当大的事权,常常形成财政缺口,财政收支平衡很难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逼官征地”、“卖地生财”,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支柱。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土地财政是被逼出来的。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作用及其风险防范
下的“ 常用品” 均是各国规制的对象。我国在构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
过程 中可以结合我 国科技发展水平 , 参考这些 国家和 地区的立法实践
经验和我国学界现有研究成果, 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客体范围限定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客体范围。 “ 常用商品” 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以经 常性使用, 而且用途相对固定的商品。专利权人将“ 常用商品” 转用到 其他的方面使得它的用途显著增加, 价值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一些
关键词 : 土地财政; 城市化; 风 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 8 1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 日期 : 2 0 1 5 年6 月 8日
财政蕴含着特定的社会风险, 必须采取针对措施予以化解。
一
、
土地财政的形成及其对地方财政构 成的影响
对于土地出让收入逐年快速增长 的原 因, 学术界普遍将 其归结为 1 9 9 4 年 的分税制改革 ,认为分税制 改革 导致了地方财政 的 “ 饥饿效 应” , 于是地方政府就多卖土地 、 抬高地价增加收入 。如 果仅 从数字上
专利公开前虽已存在,但未被社会普通技术人员预见其特定用途的
“ 非常用 品” 。即专利公开的那个时间点为界定“ 专用 品” 和“ 非常用品 ” 的时间标准 。 三、 专利 间接侵权行为客体范围
用品” 的特殊性质, 如果生产经营者在该类转用专利技术公开之前就
已经 向公众提供 此类物 品或材 料 ,专利 权人则无 法依据前项 规则行 事, 这意味着判断生产经营者处置“ 非常用 品” 是否构成侵权还需结合 主观方面来考量 。
利公开后, 因为它用途 的转换而使得其价值明显增加 。此时, 如果不对
一
[ 3 ] 陈武, 胡杰.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初论[ J 】 . 知识产权, 2 0 0 6 . 1 . 【 4 ]程立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中国的再思考 [ J 】 .北方经济,
加快土地财政转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快土地财政转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 引言1.1 土地财政转型的重要性土地财政转型是指改变土地财政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土地财政转型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通过加快土地财政转型,可以有效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和精细化。
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往往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容易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而土地财政转型则可以通过改革土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加快土地财政转型可以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较为明显,土地财政转型可以通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等措施,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土地财政转型可以提升政府土地管理的效能和透明度。
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存在着土地利用权出让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土地管理效率低下、负面影响较大。
通过加快土地财政转型,可以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机制,增强政府土地管理的透明度和效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在于,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其质量和数量的保护与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科学耕作和土地治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规划城市用地,推动城市建设向绿色、智能、可持续方向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保护土地资源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更是保障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快土地财政转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加快土地财政转型的必要性土地财政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影响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影响【摘要】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土地财政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土地出让金、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都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虽然土地财政在促进城市化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需要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发展。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对城市化的推动和规范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优化土地财政政策的同时促进城市化发展,成为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可以实现土地财政与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化向着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土地财政, 城市化发展, 影响, 出让金, 利用规划, 资源开发, 积极作用, 负面影响, 综合影响, 优化政策。
1. 引言1.1 什么是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影响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是指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财政作用。
土地财政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它们对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土地财政的有效运作可以为城市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范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是综合的、长期的,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合作,优化土地政策,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土地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化发展朝着更加健康、平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 土地财政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财政还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调整土地出让政策,合理制定土地价格,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土地过度开发等问题。
土地财政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等方式,引导土地开发主体合法合规开发土地,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土地财政生成机理分析及解决思路
●财经分析《财政研究》2010年第12期一、我国“土地财政”的生成机理(一)“土地财政”促成机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自1994年分税制体制实施以来,在财力划分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大体保持在50%至55%之间,如果加上中央掌握的社保基金和中央管理的民航、铁路、石油、金融、保险等大型垄断行业的利润,中央政府集中了全国近60%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仅占40%多一点。
在事权划分上,中央承担约20%的事权,地方政府承担近80%。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了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
虽然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间和政府层级间财力上的差异。
以2009年为例,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8621.3亿元,其中,税收返还4942.27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量的17.3%;财力性转移支付11319.89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39.5%;专项转移支付12359.14亿元,占43.2%。
①可见,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不规范的税收返还、专项转移大于财力性转移、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等缺陷,远远不能弥补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所需的财力缺口。
地方政府独立稳定财政收入体系的缺失,导致财力不仅短缺,而且极不稳定。
从税种划分看,共享税比重过大,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共享税由分税制初期的5个(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②)增加到8个(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共享税收入由1994年的55%增加到80%以上。
从税收体系看,虽然分税制初期设计上地方占有13个税种,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涉及农业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先后被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筵席税形同虚设,真正属于地方的独立税种只有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零星税种。
因此,分税制不仅初期对地方税体系的设计残缺不全,而且实施16年来,地方税体系非但没有发展,反而萎缩。
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来源及机理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 003486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Vol.232024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来源及机理分析王玉波,王柳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摘要: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马克思地租理论出发阐释土地出让收入的双重属性和本质内涵,描述激励约束机制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情况。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说明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应然领域。
采用规范分析法,选取2010—2019年国有土地出让面积、土地出让收入和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在总额上逐年增加,但相较于城市支出比例偏低,且存在收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通过对土地出让收入的制度属性的分析,发现分税财政体制、政绩考核制度和低土地财政依赖度三方面是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外生动力,为可持续内生动力的产生创造外部环境;土地出让收入的合理分配格局、精准投入、政策引导人才流向乡村三方面是内生动力。
厘清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内在和外生动力来源及其机理,有助于形成土地出让收入合理分配格局,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缩小城乡发展差异。
关键词:土地出让收入;土地财政;乡村振兴;动力来源;机理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24)02⁃0061⁃10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最主要的就是抓住“人、地、钱”三大关键要素。
从“地”来看就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钱”看就是要鼓励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源投入“三农”事业发展[1]。
财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在资金上优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2]。
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构建
第25卷第5期2023年9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5,N o .5S e p.2023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23.05.009 收稿日期:202206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B G L 288)㊂作者简介:唐 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土地政策研究;王玉波(198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大学教授,农学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财政转型研究㊂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构建唐 莹1,王玉波2(1.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2.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摘 要:构建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外在与内生动力机制,对于确保国家‘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有效落实,具有理论支撑及决策参考价值㊂阐释了土地出让收入公共属性内涵,剖析了支持乡村振兴关联领域㊂提出外在动力来源包括平衡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㊁政绩考评激励约束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㊁优惠政策及投资环境吸引要素向农村集聚;内生动力来源包括精准投入乡村振兴生产生活生态领域㊁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增加指标发挥土地财政正向效应㊁乡村资源产业优势及提升农产品价值集聚要素㊁认可并发挥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功效㊂由此,构建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外在与内生动力机制运行框架㊂关 键 词:土地出让收入;乡村振兴;外在动力;内生动力;机制构建中图分类号:F 30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23)05-0079-11D yn a m i c M e c h a n i s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L a n d T r a n s f e r I n c o m eS u p p o r t i n g R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T A N GY i n g 1,WA N GY u b o 2(1.P u b l i c M a n a g e m e n tS c h o o l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136,C h i n a ;2.S c h o o lo f H u m a n i t i e s&L a w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16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e x t e r n a l a n d e n d o g e n o u s d yn a m i cm e c h a n i s mo f l a n d t r a n s f e r i n c o m e s u p p o r t i n g 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i sc o n s t r u c t e d ,w h i c hh a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u p po r ta n d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f o re n s u r i n g C h i n a se f f e c t i v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 O p i n i o n s o nA d j u s t i n g a n d I m p r o v i n g t h eU s e S c o p e o f L a n dT r a n s fe r I n c o m e a n d G i v i n g P r i o r i t y t o S u p p o r t i n g R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p u b l i ca t t r i b u t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a n dt r a n s f e ri n c o m ei se x pl a i n e da n dt h er e l a t e df i e l d so f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a r e e x pl o r e d .M o r e o v e r ,t h e e x t e r n a ls o u r c e s o f m o t i v a t i o n a r e p r o p o s e d ,i n c l u d i n g b a l a n c i n g th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a n df i n a n c i a l p o w e r s o f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s a n dt h e i r p e r f o r m a n c e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e n c o u r a g i n g a n dc o n s t r a i n i n g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st o u s el a n dt r a n s f e ri n c o m et o s u p p o r t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p r e f e r e n t i a l po l i c i e s ,a n d i n v e s t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 a t t r a c t f a c t o r s t o g a t h e r i n t h e r u r a l a r e a s .T h es o u r c e so fe n d o g e n o u s p o w e ri n c l u d e p r e c i s e l y i n v e s t i n g in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f i e l d s 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l i f e ,i n c r e a s i n g th e i n d i c a t o r s f o r r u r a l l a n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p r o j e c t s t o p l a y a po s i t i v e r o l e i n l a n d f i n a n c e a sw e l l a s a d v a n t a g e s i nt h er u r a lr e s o u r c ei n d u s t r i e s ,e n h a n c i n g t h ev a l u ea g gl o m e r a t i o nf a c t o r s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a n dr e c o g n i z i n g a n du t i l i z i n g l a n d t r a n s f e r i n c o m e t os u p p o r t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Th e r e f o r e,t h ef r a m e w o r kf o rt h e o p e r a ti o n o f e x t e r n a la n di n t e r n a l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s o fl a n d t r a n s f e ri n c o m et o s u p p o r t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K e y w o r d s:l a n d t r a n s f e r i n c o m e;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e x t e r n a l m o t i v a t i o n;e n d o g e n o u s p o w e r;m e c h a n i s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一㊁问题的提出传统财政体制在国民收入初次和再次分配均倾向于发展城市及工业化,广大农民承担繁重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是 三农 问题形成重要动因之一[1]㊂ 乡村振兴战略 是当前和今后解决 三农 问题的总纲领㊂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提出 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 ,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财办 2018 34号)明确了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及多元投入保障制度㊂现有研究指出财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要素,现代农村财政体制及综合制度必须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农业农村[2],通过财政引导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格局[3]㊂在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在 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 之后的第二条是 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㊂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表示: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㊁主要用之于城,有力推动了工业化㊁城市化快速发展,但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发挥不够㊂从 十四五 第一年开始,各省(区㊁市)分年度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十四五 期末,以省(区㊁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㊂土地出让收入 是狭义的土地财政,现有研究对于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㊁城市化的关系及区域差异有了充分的认识,例如,地方政府竞争被视为经济发展重要动力,其中土地财政扮演重要角色[4]㊂土地出让收入能够增加地方预算外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土地出让收入必然努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由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56]㊂现有实践及研究充分认同财政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持作用;同时,逐步阐释农村土地整治是土地与乡村振兴重要关联环节[78]㊂现有研究充分揭示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㊁城市化的内生联动关系及空间区域规律;同时,更加认识到了来源于被征农地 增值收益 以很低比例返还农村集体及农户,并提出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实践意义的改革措施㊂土地增值收益 取之于农㊁主要用之于城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2020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3.9%,已经到达城市支持农村发展阶段㊂在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㊁确保国家‘意见“有效落实㊁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城乡公平分享等背景下,本研究从土地出让收入的公共属性本质出发,构建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外在与内生动力机制,为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具有持续动力提供理论切入点,对于制定针对性更强的㊁保障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具有参考价值㊂二㊁土地出让收入本质及规模发展历程1.土地出让收入公共属性本质解构土地出让收入(金)是各级政府以国家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若干年限的地租总和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彰显土地国有资产属性㊁优化国有土地资源配置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㊁助推城市化和工业化切实起到重要的正向功效㊂土地出让收入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需要说明的是:国有土地出让主要是指通过征收变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进行出让;同时,还包括征收拆迁国有土地上 组织㊁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 而继续出让的土地㊂近些年,城市国有土地征收拆迁成本较高,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维持征地拆迁成本后,剩余的收益较少,加之历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数据未能0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将以上土地出让面积及资金收入拆分开,因此,本文中的 土地出让收入 主要是指农地征收及出让收入㊂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 国家所有制 和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两种具体形式,主要的实践方式为城市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㊂农地城市流转地方政府征收是唯一合法形式,地方政府垄断国有土地供给一级市场,即农地城市流转中地方政府是唯一中介㊂经过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后出让的城市建成区土地增值收益,被征地农村集体及农民只从其中获得最基本补偿,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主要还是用于城市建设㊂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被动从属于城市土地国家所有权,这也正是土地出让收入(级差地租)产生的重要制度保障㊂也就是说土地出让收入是在两种土地所有权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充分彰显其本质的公共属性㊂土地出让收入形成基本过程是地方政府 低价征收城市郊区农用地ң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ң高价出让城市建成区土地ң获取土地出让收入 ㊂源于国家实行城市土地国家(全民)所有制,那么,以有偿方式取得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经营机构,必须向国家(中央财政)交纳绝对地租;地方政府投资城市建成区,经营机构以有偿方式取得能带来超额利润的土地,应将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上缴给地方财政[9]㊂因此,国家获取的绝对地租和地方政府获取的级差地租在形式上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㊂从土地出让收入构成内涵㊁税费差异㊁预付收益㊁功能作用解构剖析其内部各项构成的公共属性㊂首先,构成内涵方面,马克思关于地租本质内涵是指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值价值的形式,我国土地出让收入不止包含国家所有权的地租,还包括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及利息与折旧㊁被征失地农民补偿与社会保障㊁被征农地生态价值,土地权属及用途变更补缴价款也是土地出让收入组成部分㊂其次,土地出让收入不是公共财政的税费收入,是国家凭借土地所有权市场交易收入,属于经济市场范畴,而不是公共分配范畴中的强制行政税收及公共服务收费㊂再次,当下土地出让收入是用地单位向地方财政的一次性支(预)付,其构成主要部分是土地 农转非 之后的预期收益,基于土地用途应然层面虚拟超额利润,但却真实有效地扩充了地方财政㊂最后,从功能作用来看,土地出让收入有工具和制度两个层面功能,工具层面作为让渡土地使用权的中介产品,借助市场机制发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作用㊁借助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发挥初次分配作用;而制度功能强调国家㊁集体与农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保障㊁公共资源补偿作用,以及广义土地财政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作用[10]㊂因此,基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土地出让收入形成过程㊁本质㊁形式㊁国家所有权地租㊁地方政府投资的土地预付收益(增值),虽然不是税费收入,但却彰显着公共收入的本质属性,发挥的工具和制度层面的功能作用亦是如此㊂2.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动态变化历程自2000年以来,具有公共属性的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功效,地方政府更加热衷推行 征地ң批租 ,土地财政模式全面介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各个环节,使得土地出让收入规模逐年快速增长㊂依据历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数据,2001 2017年全国31省(区㊁市)土地出让收入总规模与构成及占比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源于土地管理体制及统计数据差异原因,本文中的 全国 未包含我国的香港㊁澳门和台湾地区㊂图1(a)显示,2001年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为1295.9亿元,到2017年增长至51984.5亿元,约是2001年的40.1倍,可见增长速度之快㊂同时,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例如,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4年我国 经济新常态 影响,其规模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总体呈现快速上涨趋势㊂土地出让面积作为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的中间环节,是剖析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变量,图1(d)中协议与招拍挂出让面积之和为土地出让总面积,可计算出2001年土地出让总面积为90394.1h m2,到2017年为230898.6h m2,约是2001年的2.6倍㊂虽然土地出让面积也在增长,但是,远没有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增长那么快,根源在于土地出让价格起关键作用㊂如图1(a)所示, 2001年土地出让价格平均为143.4万元/h m2,到2017年为2251.4万元/h m2,约是2001年的15. 7倍,充分印证地方政府的一个行为策略事实,即为获取更多土地出让收入会加强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㊁优化城市投资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国有土地资产价值㊂18第5期唐莹等: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构建图131省(区㊁市)土地出让收入构成及总规模与占比变化趋势(a) 土地出让收入及价格;(b) 地方预算收支及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赤字比;(c) 协议与招拍挂出让收入及占比;(d) 协议与招拍挂出让面积及占比自国家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增加㊁财权下降,导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呈现赤字情况,全国2001 2017年31省(区㊁市)地方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如图1(b)所示,可以看出收支赤字规模逐年在增长㊂在此背景下,除了考虑土地出让收入绝对规模之外,还应将其进一步放到地方财政收支大环境中进行比较㊂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预算外收入,对于弥补地方财政赤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计算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预算收支赤字之比变化趋势,如图1(b)所示,整体呈现波动的变化趋势,最低值为2001年的24.3%,最高值为2013年的86.2%㊂2001 2017年地方预算收入总规模为716711.4亿元,地方预算支出总规模为1277133.9亿元,预算收支赤字总规模为560422.5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总规模为354586.3亿元,占地方预算收支赤字的63.3%㊂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性基金(财政预算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政府事权增加和主导城市化发展及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于弥补地方财政预算收支赤字具有显著正向功效;同时,间接维护了国家分税财政体制的顺利实施㊂地方政府出让国有土地㊁获取出让收入主要是采取招拍挂和协议两种方式,这也是土地出让收入的具体构成框架,2001 2017年两种方式土地出让收入及面积变化情况见图1(c)和(d)㊂协议方式土地出让收入及出让面积从2007年开始明显下降,招拍挂方式土地出让收入及出让面积从2001 2013年总体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受国家 经济新常态 影响,从2014年开始下降,2015 2017年有所上升㊂从2008年开始招拍挂方式土地出让收入及出让面积的占比较为平稳,分别在92.9%~97.2%和83.9%~92.4%,关键影响因素是国家2006年‘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2007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等政策,使得配置稀缺国有土地资源的市场机制运行更加规范,国有(公有)土地资产价值充分彰显,土地出让收入 工具属性 层面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㊂三㊁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关联领域剖析如前所述,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源于公共财政属性的本质,其支出主体方向也必然是公共领域,从实践情况来看,较好地表现出购买及转移支付的公共财政功能,但支出结构中的 重城市㊁轻农村 偏向却十分突出㊂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6 100号),提出土地出让收入支出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㊁土地开发㊁支农㊁城市建设㊁其他等五个方面㊂土地出让收入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要重点安排农村饮水㊁沼气㊁道路㊁环境㊁卫生㊁教育以及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㊁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㊂国家虽然对土地出让收入支出范围(方向)进行了原则2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性规定,但没有明确各支出范围(方向)合理比例㊂对实践支出还是严重偏向于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及政绩收益的城市及工业园区领域,即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约束作用,支农项目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保障,损害被征地农村集体及农民权益的同时,和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不相匹配,使国家 城市反哺农村 发展目标进展缓慢㊂其主要根源在于缺乏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的理论支撑及详备技术方案的制度设计[11]㊂‘意见“不仅明确了 十四五 期间土地出让收益(收入)50%(10%)以上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比例,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出让收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重点支出方向:①高标准农田建设,②农田水利建设,③现代种业提升,④农村供水保障,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⑦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⑧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⑨农村教育,⑩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췍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췍以工代赈工程建设㊂总体上来看,‘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更加注重土地出让收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增加了土地出让收入对农村生产㊁生活㊁生态 三生 空间建设的支持,并明确了具体比例㊂进一步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主要指标分类,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关联领域框架,如图2所示㊂乡村振兴涵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层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主要指标共计22条,按照 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 划分五类,其中,土地出让收入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意见“提出的12个重点方向分别对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主要指标中的14条(见图2)㊂ 土地出让收入支出领域 中同一个指标可能分别对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分类及具体指标 中的多个分类及指标㊂因此, 土地出让收入支出领域 对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分类及具体指标 具有 一对多 的特征及属性㊂从总体及具体指标来看,土地出让收入支出及对于乡村振兴的支持关联领域,都非常显著地体现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属性领域,注重农村生产㊁生活㊁生态 三生 空间的全面高质量提升,完全契合土地出让收入的公共属性本质,尤其是进一步突出和彰显土地出让收入功能作用的第二个方面,即在制度层面,国家具体规定了来源于农村的农地非农化收入,以明确的比例及支出方向支持乡村振兴和发展㊂由此,逐步改变来源于农地非农化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投资于城市及工业园区发展的城乡非均衡性格局㊂图2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关联领域框架38第5期唐莹等: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构建四㊁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机制构建1.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机制运行框架土地所有权作为国有产权体系的一部分,使得土地出让收入从本质上具有国家公共财政收入属性㊂虽然土地出让收入的原材料 土地 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但是地方政府将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的支出配置给城市及工业园区,对于农村的支出却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发展格局㊁中央与地方分税财政制㊁官员政绩考评体系㊁农地产权及征收补偿制度㊂今后,为使得主要 取之于农 的土地出让收入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还应从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着手,以明确和详细的制度规范加以严格约束㊂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外在动力机制运行框架如图3所示,其外在动力直接来源于政府㊂2.基于土地出让收入的公共属性健全支持乡村振兴制度规范(1)透明和公开的国有土地资产收入和收益构成内容及规模首先,明确国有土地资产收入构成内容,依据图1土地出让收入构成框架,其价款构成包括 招拍挂 方式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总价款㊁划拨土地转让及用途变更补缴价款㊁改变国有土地用途和容积率补缴价款等;其次,严格界定公益型用地项目,规范协议出让用地项目及最低限价,约束地方政府 以地引资 行为,提升国有土地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充分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价值,确保土地出让收入规模最大化;再次,全面统计地市及区(县)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各项构成内容具体规模及款项来源缴纳主体,严格核定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由此,清晰核算土地出让收益规模;最后,通过国家统一标准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平台,向国家及省级财政部门和社会公众透明和公开展示地市及县(区)国有土地资产收入(收益)构成内容及规模㊂图3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外在动力机制运行框架(2)健全和强化土地出让收入支出具体范围及比例制度规范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及间接维护分税财政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㊂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出让收入支出范围过大㊁去向不透明㊁支出结构也较模糊,根源是缺乏清晰㊁强制性的制度规范㊂因此,建议各省(区㊁市)对‘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提出的征地和拆迁补偿㊁土地开发㊁支农㊁城市建设和其他等五方面规定具体比例,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收益)对于支农(乡村振兴)比例严格控制在10%(50%)以上㊂编制土地出让收入支出的长远性规划,构建地市及县(区) 归一性 财政预算制度,使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范围及比例在不同届政府间都能够平等与兼顾且有一定弹性的可持续配置㊂(3)健全土地出让收入与支出监督审计制度及管理信息系统国家财政和审计部门建设土地出让收入与支出监督检查和审计制度规范,开发和建设国家统一标准的土地出让收入与支出管理信息系统,以适时专项审计形式核算与监督检查各省(区㊁市)4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以不低于10.0%(50.0%)的土地出让收入(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支出范围上还要重点考察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等)和非生产性(教育和精神文化等)所占比重是否合理㊂通过这些措施,抑制地方政府低价以地引资㊁虚增土地出让成本等行为策略㊂3.完善分税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政收入支出相平衡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弥补地方预算收支赤字有重要作用,例如,2001 2017年地方预算收入与支出总规模为716711.4亿元和1277133.9亿元,赤字总规模为560422.5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总规模为354586.3亿元,占比地方预算收支赤字的63.3%,如图1所示㊂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赤字总体并未全部填补,从中抽取收入(收益)的10%(50%)支持乡村振兴,使得地方财政缺口继续增大㊂因此,完善分税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事权范围和财政收入支出相平衡,是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之一㊂(1)提升人均财政收支占国家财政收支比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㊁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 ,由此,最需要从基础教育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㊁社会养老失业保险及人口流入方面平衡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尤其是要提高 人均地市级财政收支/人均(地市级+省级+中央)财政收支 的比值,有效降低地方财政赤字及债务规模㊂建议增强地方税收自主权,建立差异化的地方税体系,依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分别制定,例如开征新税种和更大的发债权等㊂(2)逐步以低税负征收城市持有环节房产税将城市居民住房纳入征税范围,依据人均净收益与房产价值确定较低税率,按照 宽税基㊁低税率㊁简税制 的政策取向分步推进可提升的持有环节房产税的征收,并确定房产税为地方财政属性,驱动和激励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征收房地产税来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㊂同时, 有增有减 地合并简化房地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收,降低房产成本并驱动其价格向合理区间移动㊂最终,基于源源不断可持续的房产税的地方财政收入,有效保障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收益)的10%(50%)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㊂(3)增加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区域的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及对地方财政赤字弥补程度存在较大空间区域差异㊂31省(区㊁市)2001 2017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支赤字比如图4所示,从江苏到山东等8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土地出让收入超过地方预算收支赤字,尤其是江苏和浙江该比值超过300%;从重庆到四川等7个省(市)该值在42%~85%之间;其他16个欠发达省(区)该值都在38%以下,反映出欠发达省(区)较少的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预算赤字弥补程度也更低的现实情况㊂因此,为使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有较强的外在动力,必须加强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省(区)乡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建设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直接关联的农村硬件基础设施(路㊁网㊁气㊁水㊁电㊁医)条件,提升精神文化及教育等软件基础设施环境的服务水平,最终同步实现乡村振兴㊂图431省(区㊁市)2001 2017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支赤字比4.通过政绩考评激励约束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并确立经济增长为主的政绩考评体系,加之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激励地方政府把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投向城市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㊂未来一个时期,为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以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需要改革和完善起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政绩考评体系,统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共利益目标,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平等地关注城乡经济增长及民生环保等领域,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比例及绩效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之中并赋予较高权重,作为升职和升级的一项强约束性指标㊂与此同时,将数字技术与政绩考评体系相结合,建立政绩(绩效)信息管理系统及监督体系,县(乡)政府和上级政府间的考核结果等相关信息传递应当快捷通畅,便于社会公众(农民)对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行为形成监督和制约,降低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作为 委托ң代理人 的行政成本,增强政绩考评结果激励约束强度,驱动58第5期唐莹等: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构建。
土地财政弱化与地方经济波动的几点思考
ACCOUNTING LEARNING157土地财政弱化与地方经济波动的几点思考王喜凤 甘肃省庄浪县财政局摘要:土地财政的弱化会对地方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财政收入的具体比例是否协调,都能够影响地方经济的波动过程。
土地财政的弱化,主要与家庭、生产部门、金融中介、地方政府、资本生产厂商以及市场宏观均衡等核心维度有直接的关联关系。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土地财政弱化与地方经济波动的主要作用过程。
关键词:土地财政;弱化;地方经济;波动引言地方政府对经济波动趋势的深入分析,能够对土地财政的具体弱化趋势实行更加精准的把控,还能够与市场经济因素实现有效协同。
土地财政弱化也会衍生较多社会经济问题,对地方区域内的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经济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土地财政的弱化与地方经济的波动趋势存在非线性的关联关系,还能够对地方政府机构的税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地方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维度(一)家庭部门家庭部门对地方经济波动的主要效用因素有消费因子、持有土地、劳动力数量、折现因子、消费习惯的持续程度、劳动力工资弹性倒数、土地需求冲击因子和稳态值、家庭部门的劳动供给冲击因子等。
家庭部门的经济预算主要涵盖收入工资指数、土地价格购买数额、存款、名义利率、通货膨胀水平、税收、土地购置税率等不同因子,并且需要将家庭预算收入的拉格朗日乘子和最优决策结果实现线性关联分析。
家庭部门持有土地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引入实际利率以及欧拉方程的计算方式,并对土地资源的实际效用和增值效用进行适度补偿。
家庭部门持有的土地资源一般属于国有出租或者转让购买形式的财政收入类型,因此家庭部门对地方经济波动的影响力相对比较明显。
(二)企业家企业家主要与资本市场相连接,还会影响土地财政收入的经济杠杆权重指数。
企业家的影响特征维度主要基于财政支出项目的生产性特点,并对预算外资金与相对应的支出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企业家的生产函数主要涵盖产出数额、企业生产所需资本土地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因子,以上因子的产出弹性比例与生产技术因子在生产率冲击过程中服从正态分布的特点。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1 2 3
强化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 土地资源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政府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 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现象的发生 。
推进土地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土地资源 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土地财政的内涵
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也是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手段。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投资拉动
土地财政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 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
消费刺激
土地财政通过增加就业和居民收 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 推动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强化土地资源整合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鼓励企业通 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获取土地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大土地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土地财政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等领域 ,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框架
梳理相关文献,阐述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内容与框架
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路径 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研究假设
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02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财政定义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土地出让金、税收等方式 获取财政收入,并以此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经济行为。
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土地财政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新型城镇化、土地财政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1.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1)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各创新主体的一种决策行为,其技术创新成果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
为实现全社会福利水平、生产效率最优化,地方政府因土地财政所获取的收益支持企业发展,激励企业创新活动。
在政府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吸引了科技人才、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区域创新企业集聚,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力,进而推动区域GDP快速增长。
在利益驱动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迎合政府政策变动,政府的财政资源倾斜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创新压力,降低创新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收益,增强创新活力。
土地财政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土地财政的存在为地方政府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地区整体财政收入水平,有利于区域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从政府宏观层面看,在政治晋升锦标赛的激励作用下,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政策,以便谋求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企业微观层面上看,企业融资能力既定,高昂研发资金制约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利用其财政自主权鼓励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土地财政政策能够帮助政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结构,有效调整资源要素向高收益的创新部门转移,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2)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双向效应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产生一种“补给效应”,商住用地出让收入放松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支出,加快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土地财政促进了技术创新的提升,但这种正向效应并非长期均衡的,受房价的影响,高房价热潮会使得低端技术人才流失,创新活力下降,阻碍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如图2-1所示,一方面,地方政府因“晋升锦标赛”,改变了土地资源的流向,将更多的土地财政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招商引资,吸引大量的资本与科技人才加入,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越发依赖土地财政所引发的房价过热现象,也造成了部分科技人才生活成本较高,无法承担高房价的压力,且因户籍制度限制,他们无法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研发的投入在企业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少,最终对区域创新技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土地财政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规模联动关系区域差异研究
土地财政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规模联动关系区域差异研究王玉波;张傲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20)005
【摘要】研究土地财政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规模的联动机理,对于不同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制定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地财政构成要素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提供资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的联动机理;采用系统聚类法分别对31个省区市标准化后的数据与两系统的耦合度进行分区,综合两种分类方案得到分区结果,并分别计算各分区土地财政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规模的灰色关联度.对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土地财政对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已不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仍需土地财政发挥正向作用.针对不同区域提出有助于优化两者关系、提高城市土地承载力、促进土地财政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总页数】7页(P498-504)
【作者】王玉波;张傲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1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0
【相关文献】
1.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地域差异研究 [J], 王玉波
2.国有土地出让市场分化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治理土地财政视角 [J], 王玉波
3.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J], 王玉波
4.福建省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研究 [J], 龚丽贞
5.土地财政构成要素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J], 王玉波;邹水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取该政策实施后 1999—2010 年全国国有土地出 让面积、出让金收入及地价数据,如表 1 所示。可 以看出,12 年间国有土地出让面积和出让金收入 逐年快速增长,2010 年出让平均地价是 1999 年的 7. 1 倍。2010 年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为 40609. 8 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占 46. 8% ,土地出让收入 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 经济体中,加之财政收入、政治晋升收益等的激励, 地方政府官员近年来为获取土地财政收入而大量 出让土地行为是对政治激励做出的理性反应。因 此,土地财政模式必然推动城市土地供应增加。
图 1 土地财政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的作用机理理论框架
2. 土地财政模式推动城市土地供应增加 土地作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空间 和城市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中国转型期经 济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化,经 济社会系统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增加对土地资源的 需求。土地财政模式的根本途径就是地方政府将 “廉价”农地资源转化为城市国有用地。地方政府 以国有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土地,这就等同于增加 了生产要素的投放,且土地财政( 出让) 收益越是 丰厚,就越激励地方政府大规模征收和出让土地。 中国 1998 年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房地产政策,
355. 3 346. 7 519. 9 618. 6 778. 0 805. 0
3. 土地财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给者, 分析土地供给增加与经济产出、城市劳动人口之间
70
第3 期
王玉波: 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市化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
施建设,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7]。 现有文献中,同时研究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
市化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的较少。本文从土地财 政形成制度背景出发,在分析转型期地方政府“经 济人”行为策略基础上,深入论证土地财政推动经 济与城市化的作用机理,实际验证时间序列上土地 财政收入与 GDP、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建成区面积 之间的因果与协整关系,提出规避土地财政促进经 济产生的负效应与加速城市化面临困境的政策建 议。
土地储备融资收入( B) 、对已有的房地产征收物业
税收入( C) 和其他税基稳定的税收收入( D0 ) 。式 2 中,E 为获取财政收入所付出的成本,α、ω、λ、θ
为获取每单位 A、B、C、D0 的成本。此时,即使 A、 B、C、D0 同质,λ、θ 也会高于 α、ω,因为土地出让金 收入对被征地农民补偿不足,使得社会成本由被征
地农民承 担,而 土 地 储 备 融 资 风 险 可 以 转 嫁 给 国
家。式 3 中,R 为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模式组
合: h( A,B) 模式为获取包括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
税费、土地储备融资收入,属于对地方政府掌控的
“编外”资源软预算约束; g( C) 模式为获取的物业
税收入,属于硬预算约束。所以,地方政府更愿意
选择 h( A,B) 模式获取财政收入,原因是预算制度
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土地财政模式自我强化,激
励历届地方政府热衷于获取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
税费收入及土地储备融资收入。
三、土地财政推动经济增长与 城市化发展理论分析
1. 总体理论框架 在以上土地财政形成的制度背景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土地财政促进经济增长与加速城市化进程 的作用机理,其总体理论框架如图 1 所示。转型期 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建立了政治集权并以经济指 标为主的 地 方 官 员 政 绩 考 评 体 系,在 此 约 束 激 励 下,地方政府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人”行为特征。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减少、事权增加,迫使 其寻找预算外财政收入,于是地方政府开始经营城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已有 文 献 中 大 多 将“土 地 财 政”视 为 贬 义,认为它是被征地农民权益受损、城市无序快速 扩张、房价快速上涨、土地违法等问题产生的根源。 而关于土地财政产生的正向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土 地 财 政 推 动 经 济 增 长,杜 雪 君 采 用 1998—2005 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土 地 财 政 对 经 济 增 长 具 有 显 著 正 向 影 响 作 用[1]。辛波认为土地财政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 重要力量,使得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度依 赖土地财政[2]。陈志勇认为分税制驱使地方政府 依赖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财政来源进行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并扶持房地产业,直接 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最终提升了地方经济水 平[3]。
自 1988 年 国 有 土 地 有 偿 使 用 制 度 确 立 及 1994 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城市国有土地出让金及 土地房产税费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 来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土地财政已介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起到了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但 也 产 生 了 土 地 违 法 滥 用、阻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资源不可持续等诸多 弊端。在此背景下,研究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市 化作用机理,验证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发 展之间关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地方政府获取 可持续的财税收益,推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81510. 4
6412. 2
353. 3
2010 年
236213. 7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平均地价为当年土地出让金收入比土地出让面积。
出让金收入 ( 亿元)
5883. 8 8077. 6 12216. 7 10259. 8 17180. 0 19015. 2
出让平均地价 ( 万元 / hm2 )
地方政府“城市( 土地) 经营者”角色构建其行为策 略模型[11]:
maxQ = f( A,B,C,D0 )
( 1)
E = αA + ωB + λC + θD0
( 2)
R = h( A,B) + g( C) + D0
( 3)
式 1 中,地 方 政 府 追 求 的 最 大 化 财 政 收 入
( maxQ) 包括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费收入( A) 、
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市化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
王玉波
(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分税财政体制、地方官员政绩考评体系、土地产权与农地征用流转等制度,使地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城市 土地经营者的“经济人”特征,这是土地财政形成的直接动因。土地财政模式中,国有土地出让相当于增加了生产 要素的投入,从而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与公共设施及服务的支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为城市化发展拓展 了空间,优化与提升了城市投资与居住环境。实证验证 1991—2010 年土地财政收入与 GDP、城市化水平、城市建 成区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地财政收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因,土地财政收入与城市化水平、城市建成区 面积之间存在动态协整关系。以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存在弊端,从引导地方政府角色转变、推 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开征物业税等方面,提出规避土地财政推动经济与城市化产生的负效 应及未来城市化面临的困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 经济增长; 城市化; 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 2013) 03-0070-08
关于土地财政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吴东作认为 丰厚的土地财政收入激励地方政府扩大城市用地 范围,客 观 上 加 速 了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步 伐[4]。 刘 玉 萍认为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阶 段,必然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具有正向的拉动 作用[5],形成 了 以“土 地 资 本 化 ”为 主 要 原 动 力 的 城市化发展[6]。戴双星阐述土地财政的运作方式 为: 低价征地,高价出让,高地价带动高房价,各项 相关税费收入增加; 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带动地方 经济和相关税收; 以土地抵押融资进行城市基础设
122. 5
2006 年
233017. 9
2001 年
90394. 1
1295. 9
143. 4
2007 年
234960. 6
2002 年
124229. 8
2416. 8
194. 5
2008 年
165859. 7
2003 年
193603. 4
5421. 3
280. 0
2009 年220813源自 92004 年二、土地财政形成的制度背景
1. 国家实施分税的财政体制改革 1994 年国家实施了分税制改革,中央上收了 大量财权,其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 逐步增长,1991 年该值为 36. 3% ,而 1994 年上升 到 45. 0% ,2010 年 达 到 51. 1% 。可 以 看 出,分 税 制改革从机制上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强化了中 央 政 府 的 政 治 控 制 能 力[8],而 地 方 政 府 则需承担区域建设、社会保障、价格补贴等财政支 出。面对地方财政支出迅速增长与财政收入来源 狭窄的矛盾,迫使地方政府转向另一种激励约束机 制来扩大财政来源。分税制改革明确了地方政府 可以独享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业、建筑业的营业税 收益,由此,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例 快速增长,1991 年该值 为 5. 8% ,到 2010 年 达 到 47. 8% 。由此可以看出,分税制使得土地财税收益 成为地方预算外财政收入的支柱,是地方政府解决 财政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和“理性”选择。 2. 土地产权与农地征收补偿制度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政府与公共管理部门 不能是市场的经营主体。而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 体制允许地方政府经营土地。具体表现为,在农地 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时,无论作为公共目的还是经济 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都充当了城乡土地流转的唯一 的代理人与国有土地供应一级市场的垄断者。法 定征地补偿费以原用途收益为征收标准,以保持被 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补偿上限,而地方政府 供地则按市场来定价。农地征收补偿制度保障了 地方政府 的 垄 断 购 买 权,为 地 方 政 府 获 取“征 地、 补偿、批租”过程中的土地财政收入在法理上大开 方便之门[9],也 使 地 方 政 府 在 农 地 征 收 中 存 在 财 政幻觉[10],助长了地方政府扩大“征地、批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