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程学友2019年1月10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学校分给每位老师一本书,这本书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读此书的心得体会:此书介绍了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每位名师都有各自的风格,8位名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有用不完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为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
这8位名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当数号称“美国最好的老师”莱福。
艾斯奎斯。
当一名教师倾其精力、美德与创造力时,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知道美国传奇教师莱福。
艾斯奎斯的故事,你就有了答案。
在美国众多的名师中,很难有人如莱福。
艾斯奎斯一般给人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听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
他就是一个人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的名师。
他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他还主动教学生高等数学,让学生阅读原版文学名著,给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甚至在课间教学生弹吉他、打篮球和棒球!他总是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行政老师,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往往是不分8小时工作时段的,8小时之外,他们同样做着学校里的千头万绪的事情。
寒暑假和双休日对老师们来说是最好的休息时间,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是最好的干工作的时间。
我在暑假,经常来学校锻炼身体,看到学校行政和部分老师,几乎是天天来校工作,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在暑假里他是每天必到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而且他是来得早,回得晚。
真的是超强付出,同书里的美国名师莱福。
艾斯奎斯是一样的!学校行政这么超付出的工作电影,他们不分时间的默默付出,是为了学校的明天更美好,为了保证开学后教师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学生在新学期里能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他们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好榜样,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有超强的付出,有这种争分夺秒的时间观,我们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来的。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共五篇]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共五篇]第一篇: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寒假期间,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对其中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案例印象尤为深刻。
这位语文老师以“苹果”为主题,设计了多学科的各种教学活动。
站上讲台二十多年,从一开始的拼命三郎,执着勤恳地诲人不倦,到取得一点成绩后逐渐开始的迷茫,迷茫于自己这样任劳任怨手把手地教,是救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这样的迷茫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几度让我想逃离这个我深爱的三尺讲台。
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后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开始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但这仍然不是我心中向往的课堂。
我想看到的是孩子们真正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能用自己的小手亲自实践,能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沉浸在学习中,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这样的愿望埋在心里一直不敢说,因为太过于理想主义。
可是,心没死,却又无路可走。
虽然知名教师的荣誉挂在头上,但是我很惭愧,只能在自己的教室里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但似乎也总让我快乐不起来。
离退休的日子越近越不安:我的教学究竟带给了学生什么?他会自己学习吗?他会自己思考吗?我到底怎样教才能实现这些愿望呢?……直到这个寒假读到这本书,看到这个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并不是基于学生理解上的设计,才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与矛盾。
当时,北京亦庄的校长说这样的课程是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正像这位语文老师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很少有评估手段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真正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
以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往往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围绕一个主题提供各学科的关联,但是这样学习的最终价值值得思考,学生在多样活动中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有价值的内容标准?在诸如创意叶子粘贴画、写作创意故事、完成信息检索等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怎样的理解?也就是说离开课程体系设计这样的活动课程仍然无法实现学生对应学的知识的深度理解。
那么,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们理解教学设计呢?反复读了很多遍,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探究“好设计”的方法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双重目的。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三)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三)《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有述:我们从输入端思考教学的时候多,总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学生需要的,从固定教材、擅长的教法和常见的活动思考教学,很少深入思考作为输出端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如果教学不是为学生理解、运用而设计,不思考学生的课堂需求,那我们费尽心思所做的设计究竟意义何在?难怪老师们总疑惑:我讲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说听不懂?学生听不懂是事实,而我们以为学生会听懂只不过是假象,所以,的确到了调整思路和理念的时候了,思考学生的状态、学生在课堂的真实需要、学生的理解与否才是教学设计最经济、最有效的核心。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忙着记笔记、老师忙着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跟上老师的思路,特别是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实在是一件难上难的事,跟不上节凑的学生时间久了自然失去信心而放弃,这到底谁之过?我想,一定有很多老师为此苦恼,也为此思考过,真本书也许帮我们拨云见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设计目的何在?重新思考课堂上学生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哪怕是睡觉,也应该有原因,这原因中有没有教师的责任?记得教孩子们学《春晓》和《村居》时,耳边童音袅袅,窗外春意渐浓。
那梦里花落、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意想愈来愈清晰,突然就有了一种冲动,带孩子们一起把古诗唱出来,那一定别有一番韵味!以前在上经典诗文展示课时,曾设计过唱诗这样一个环节,当时选的是《春晓》和《明日歌》,《春晓》的旋律尤其优美,早就熟记于心。
和孩子们言说我的想法,他们自然欣喜!没有伴奏,就让六十六双小手为我击掌,而我,还不忘配上一些合适的动作。
一唱完,孩子们激动得不行,全都站了起来,有的自顾自哼唱表演起来,有的就一直站在那儿笑个不停。
安静。
一句一句地教,三遍过后,孩子们基本上学会了!软软的童音唱出来格外好听!《村居》没有现成的曲调,于是临时借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兴致盎然,边唱边舞,浑然而忘我,那跳动的字符,流动的音乐,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又道是,诗歌诗歌,亦诗亦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七)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七)
阅读内容:第五章----第九章。
思考一:关于学生的潜在误解
老师在开始教这门课之前,或者说在教一些知识点之前,需要去了解学生对这个知识会存在哪些的误解,哪些是他们可能难以理解的,以及为什么他们会难以理解。
当了解清楚这个问题之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才能有机会真正的理解这个难点。
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不会这个知识点,是因为与常识经验不相符呢,还是这个内容太抽象,与学生现有抽象能力是不相符的。
只有了解到了这些,并根据它进行教学设计,才可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知识。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此相反,这时候老师需要以一种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这一规律。
思考二:关于设计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关系到教学主体也就是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适时而正向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更好的生成知识概念的迁移,达到最终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学习的设计需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让我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能够让我更加专注?这个活动对于学习来说是有意义的,还是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觉得有趣才设计的,当问到这些问题时,往往能够给我们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些启发,尽管这难度有些大,但只要能够前进一小步,我们教学的理解构建就越明确。
对于今后的教学,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通过好的教学设计让教学一直保持成长的状态而不停滞,才应该是追求理解的教学最大的意义。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8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8篇)》,您浏览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8篇)》正文如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1*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很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供应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老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全部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由于工作量太大*完成,还由于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
当同学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由于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期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由于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依据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成效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同学的实际动身,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殊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
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老师的秀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同学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留意学习成效。
依据同学的进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同学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本书围绕“理解”二字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和课堂教学都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联系实际在本书的绪论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道数学应用题,“每辆公共汽车能装36名士兵,运送1126名士兵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这道应用题用很简单的除法就可得出答案是“31余12”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的答案就是31余12,但是我们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显然不能填31余12,虽然学生准确的计算出了结果,但是他们没有抓住这道题的题意,他们不懂得去联系实际得出正确答案32辆公共汽车。
在这道题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算式应用。
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从而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才叫做教学成功了,学生真正理解了。
二、教师是一名设计师在我的认知中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的职责便是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作者说教师是一名设计师,让我对我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同建筑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从事设计职业的人一样,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设计的便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客户便是我们的学生,客户的满意程度在于他们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
拿我自己的音乐课来说,在备课时我便是一名设计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我进行设计,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这其中还要注意“客户”的不同需求,一堂课四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歌唱、音乐鉴赏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设计时便要因材施教。
三、进行逆向设计这本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逆向设计”这个大概念,这个词语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一个大转变,在设计课程时我们总是先去考虑如何教,这首歌曲我要如何进行教唱,导入要怎样去联系歌曲,在中间环节怎样带进歌曲,而现在我们要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然后进行逆向的教学设计,你想让学生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绪去完成整个歌曲,就要针对这个结果开展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的课堂都要围绕着这个预设结果去进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前言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则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完该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将就我个人的一些感悟进行总结和讨论。
理解的重要性理解是学习的关键。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学生的记忆和得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理解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套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是“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
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则能够增加学习的效果和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者还提出了“理解主义”的教学理念,即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学习。
这种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它也强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融入技术手段除了上述的教学设计要素外,作者还提到了在教学中融入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当代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和演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利用教育软件来辅助教学和学习。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技术的正确使用。
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引导和控制技术的使用,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追求理解教学设计一书心得体会
追求理解教学设计一书心得体会第1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实用汇总报告《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报告华理附中许炜佶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
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
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
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如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将教材看成“导览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我心中就暗自胆怯,这本书那么厚,而且是外国作者的作品,一定很难理解。
的确,这本书充满了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读起来甚是乏味,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是满怀期待,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如何做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我所写的教学设计有何区别?一个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两位美国学者认为,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教材就是一幅导览图。
书中没有明确说明这一喻指的具体内涵。
感兴趣之余我习惯性思索着——当教材成为“导览图”之后,教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未曾想,思索的结果带来许多惊喜。
将教材看成“导览图”至少解开我们五个方面的困惑。
第一,教学目标必须锁定。
一张导览图上有非常多的景点,然而每一次旅行不可能完全游览,我们总是有所选择地抵达某一处,之后再下一处。
导览图就是带着我们抵达目的地的指引。
教材,提供着许多目标,关键看教师如何设计,要去往哪里。
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笼统的目标合集。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就是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目标中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就是关于学习目标的选择与进发,过程与抵达。
目标锁定,就成为抵达的首因。
“导览图”提示我们,在教学之前就要确定好目标,认清“要去哪里”,过程就是思考“如何去”,课后才能检测“到达了么”,这既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得”。
“得”,就在清晰、准确、唯一的教学目标上实现;“得”,就在对这一目标实现的评估、测量上认定。
教材的“导览图”式喻指,提示我们不要做“下山的小猴子”,不要做到苏格拉底那个“要在麦田里挑选最大麦穗的人”,每一课精准锁定一个教学目标,下一课在切换;整个课程中所有课,能够形成目标之间的系统。
如此,能做到“一课一小进”“课课有所进”。
第二,教学是开放的时空。
这一思考结果,值得反复咀嚼与探讨。
人可以多次重复到一个景区游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心境中,抵达同一个风景点,体验和收益必然不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心得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于“整体性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设计有共同之处,都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了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也就是综合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以评估;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控制的设计标准。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智慧”。
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引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教学指导书籍。
作者通过分享自己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思考方式和教学设计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理解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强调了追求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通过举例子和实际案例,说明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堆砌知识,缺乏真正理解的情况。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他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首先,作者提出了“理解导向”的教学设计思想。
他认为,教学设计应该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和发现来实现理解。
其次,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教学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增加学习的有效性;通过问题解决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果而设计的。
对我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追求理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学生才能运用、创新和扩展知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1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
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
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华理附中许炜佶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
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
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如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