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_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6期总第30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6,2006

General No .30

 收稿日期:2006-08-20

・历史研究・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沈宗武

(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 100815)

[作者简介]沈宗武(1972-),男,福建漳州人,博士,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干部。[摘 要]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

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

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06)06-0090-04

近几年来,在深入反思苏共①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许多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大林模式上。有人认为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斯大林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有人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乃是斯大林之后苏联历届领导人逐步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否定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存在深刻关系。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屡有争论。本文不对这两种观点作出检讨,但要对这两种观点较量的核心问题———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作一扼要分析。

一、须从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说起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作过详细阐述②,但此处不得不扼要重提。因为讲清楚这个问题,是分析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的前提。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苏共高层主动抛弃新经济政策、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产物。作为对新经济政策的辩证否定,斯大林模式必然具备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的特征,所以探讨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必要从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说起。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后形成的一些做法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经济上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一系列带有商品经济特点的经济政策;政治上权力集中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但政治局内各委员之间相对平等,初期民主决策气氛相对浓厚,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权力斗争;文化上带有相对宽松的特点,中后期出现不同派别之间的理论纷争。在斯大林相继打败了托洛茨

①②苏联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俄国共产党(布)、全联盟共产党(布)、苏联共产党。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统称之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笔者对此作过系统论述,详见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第三章,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及其之间的各种政治组合过程中,带有商品经济特点的新经济被指令性计划经济取而代之,苏联、苏共的政治权力结构、文化生活形式也呈现出越来越高度集中统一的特点。这个高度集中统一恰恰是日渐成熟的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的外在表现。具体说,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第一,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中央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而具体的管理。其一,建立起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少量的归居民或庄员个人所有的辅助经济,如宅旁园地只是计划经济的补充。其二,运用指令性计划管理生产。由国家计委编制指令性计划并由其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指令性计划一旦制定就具有强制效力,社会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处在指令性计划范围之内。其三,对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建立起了排斥市场调节的高度集中的流通和分配体制。

第二,实行高度集权的一党制,执政党中央机关对全党全国具有全面的领导权。其一,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制。“党是政权的核心”,执政党掌握了领导苏维埃和政府的全权,对社会生活进行强有力的直接干预。其二,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苏共下级机关依次“绝对服从”上级机关,党内权力最终完全集中在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和书记处手上,斯大林作为总书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三,国家结构的联邦制服从于党的民主集中制。由于各加盟共和国政府必须服从加盟共和国党的机关的领导,加盟共和国党的机关又必须“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领导,结果苏共中央机关就能对各加盟共和国进行直接管理。

第三,树立一元化指导思想,由中央机关解释的马列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诸领域的意识形态准绳。其一,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准则。进行大批判,开展学习宣传运动,树立理论宣传的准绳,将由中央机关解释的马列主义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最高指导思想。其二,建立并实行高度集中的文化领导体制。对思想文化部门进行机构调整,向文化部门选派得力干部,牢牢控制文化部门的管理权,运用行政手段对文化科学研究事业进行全面检查和集中管理,从各个方面确保思想文化领域的政治方向。

综上,斯大林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共产党一党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看,如果对之进行部分摒弃或全部摒弃,那就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那么,分析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关系,关键是要看看到底是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的存在导致了苏共垮台,还是改革———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的摒弃———导致了苏共垮台?如果是前一情况,说明斯大林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如果是后一情况,说明斯大林模式不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改革行为才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二、变革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可能选择与现实结果

任何社会体制都存在利弊,斯大林模式也是如此。实行斯大林模式后,其利的一面使苏联创造了惊世骇俗的成就,其弊的一面则使苏联社会积重难返,最终不得不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艰难变革。

斯大林模式曾经发挥了巨大积极作用。在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内,苏联的工业产值和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很快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完成了对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赶超。据统计,二战前夕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不但分别超过了英、德、法,而且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在受到二战的巨大破坏后,凭借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苏联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战后重建并且取得新的发展①。

斯大林模式本身的确存在严重弊端,这决定了变革斯大林模式的必然性。其一,重工业快速发展,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畸形的经济结构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二,中央政府在全面干预经济活动时没有为经济规律留下起码的活动空间,经济发展偏重于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其三,政治权力过度集中,不受约束的权力在一定时期可能出色、高效地组织社会生活,但这种权力随时可能对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其四,高度集中统一的文化管理模式遏制了社会发展的生机,科研文化生活死气沉沉,创新能力锐减。这些弊端在斯大林

19

 2006年第6期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①实行斯大林模式后苏联经济快速发展,1937年苏联的工业在

工农业比例中已经占77.4%,苏联开始从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发达国

家。其中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占57.8%,消费资料的生产占42.2%。

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起至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的全部

工业几乎增长了二十倍。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德、英、法三

国,一跃而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参阅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主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五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年版,第65、6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