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灯-教案

合集下载

巴金《灯》教学设计(8篇)

巴金《灯》教学设计(8篇)

巴金《灯》教学设计(8篇)巴金《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

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讨论明示:(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

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

“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

本文线索是灯光。

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导析:(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明确:(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

《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眼前)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雪夜豆大的灯光(回忆)给人指路(引路之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联想)导航(亲情之灯)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爱情之灯)桌上的油灯(回忆)鼓舞(生命之灯)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能给人指路的灯;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三、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巴金的灯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巴金的灯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巴金的《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灯》的情节,把握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分析小说《灯》中的象征意义;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演变;3. 运用文学批判思维解读小说;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和课件;2.《灯》的文本;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材料;4. 笔记本电脑、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音乐,创造安静祥和的氛围;2. 通过展示《灯》的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步骤二:情节分析(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讨论小说的情节,提出对情节的理解和解读;2. 将几个小组的观点分享给全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

步骤三:人物分析(20分钟)1. 通过阅读小说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演变;2.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步骤四:文学批评与分析(2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2.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背后的象征和寓意;3. 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步骤五:写作训练(2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灯》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作文;2. 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主题和观点,并组织好文章的结构和内容;3. 在写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互评和讨论;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3. 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课后作业:1. 整理和复习这节课的知识点和讨论内容;2. 阅读《灯》后面的评论和批评文章,扩展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活跃程度;2. 文学思维:通过学生的文学批评分析和写作水平,评估他们的文学思维能力;3. 阅读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巴金《灯》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2. 深入体会巴金在《灯》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3.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灯》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2. 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灯》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运用心理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巴金的视频,引出《灯》这一作品。

让学生简单了解巴金的生平和《灯》的创作背景。

2. 呈现(20分钟)呈现《灯》的原文,选取其中的片段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情感。

3. 概括(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概括《灯》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美学价值。

4. 练习(15分钟)选取《灯》中的另一个片段,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反馈与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出现的错误。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使用PPT课件,突出重点和难点;2.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灯》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3. 运用引导式提问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4.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选取《灯》中的片段,让学生当堂分析和解读,并运用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进行短文写作;2. 作业:让学生在家中阅读《灯》的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评价,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灯》教案

《灯》教案

《灯》教案《灯》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灯》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深刻哲理。

2.体味作者以“灯”为象征物,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

3.分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品味本文文笔细腻、含而不露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感受巴金散文语言的含蓄风格。

2.寻找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德育目标1.学习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2.树立在人生逆境中不畏缩退却,时刻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掌握咏物散文用象征手法所表现的含蓄之美。

2.理解本文的情和理。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主题是怎样一步步升华的。

2.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如对文章情和理的探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教师点拨提示。

2.发现法。

如对含蓄语句言外之意的解读。

尽量让学生先提问题。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1、看画面,问:画面上有什么?(油灯、电灯)2、总结:这些都是灯。

生活中,我们都离不了灯,假如以“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准备写什么样的主题呢?3、请2~3名学生回答。

4、从正面点评学生的回答。

5、总结:看到“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指路、照明;深一层的,会以此来写灯某个方面的抽象作用:给人温暖、安慰。

这些都很符合题意,但立意都不太深刻。

那么,怎样挖掘灯的深层意蕴呢?巴金先生的散文《灯》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借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探究学习:(一)、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如下:A、文章写了哪些灯?请按顺序指出来。

B、读了全文后,有何感想或疑问。

2、请学生回答:A、文章分别写了哪些灯?明确①傍山建筑的平房里的灯光②风雪夜豆大的灯光③山脚的灯光④灯塔⑤长夜孤灯⑥火炬⑦一盏油灯⑧山那边的灯B、请2~3名学生谈感想,提问题。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灯》作者:巴金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对“灯”的深厚情感。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领悟作品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领悟作品的主题。

难点:1. 作品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 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巴金散文选》2. 相关资料:关于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投影仪、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巴金作品,分享对巴金先生的印象。

2. 介绍《灯》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灯》,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灯”在文中象征着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四、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主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灯》的读后感。

六、课后作业设计1. 完成《灯》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灯”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灯光的特点,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实写的灯光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灯光不同的内在含义及彼此间的关系。

课时数:1.5课时。

教学流程: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朗诵课文两遍。

2.介绍作者:巴金;以及本文写作的大致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作家。

1923年,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年至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其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和《憩园》等著名小说。

此外还有散文集《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

十年浩劫后,于1978年起,陆续出版《随想录》。

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

巴金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其散文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

巴金散文常用象征手法,在其人生旅途中常喜欢用灯、火(心中之灯、火)象征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所谓象征,指的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实际是一种暗示。

读者之所以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接受作者的暗示,懂得作者是借此言彼,是因为作品中用来作为象征的具体形象,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概念、思想、感情有某种相似、相近之处。

巴金自己就谈到:“‘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本文写作于1942年2月,其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而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也正处于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人民正蒙受着深重的苦难。

当时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表面上不可一世。

但实际上,它在中国战场上已经疲于奔命,陷入僵持。

为了摆脱困境,它不惜孤注一掷,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场上,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军国主义表现出了既疯狂又虚弱的两重性。

灯(教案)

灯(教案)

高敏慧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性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

二、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鉴赏语言的含蓄性。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语言的含蓄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一样,拥有崇高的威望,他就是巴金。

请大家谈一下你所了解的巴金。

师明确: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作家。

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抽查上节布置的作业:巴金19岁时发表一首《黑夜行舟》的小诗: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儿罢!注:这首诗是据他乘船出川时的感触写成的。

请大家谈一下对这首诗的看法。

师明确:诗中虽然流露出几分人生之旅的寂寞无奈,但对“红灯”的亲近向往之情跃然纸上。

从那时起,巴金就点燃了这盏“心灵之灯”,引照着漫漫人生路,追求光,追求热,歌颂太阳,歌颂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巴金先生的“灯”的心灵世界,去探索一下巴金先生的人生理想之路。

二、时代背景学生阅读《资料2》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

三、导学生研读文章,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名师设计》上说本文的思路是: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请大家对这种说法进行补充。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思路:眼前灯(1—4)→回忆灯(5)→眼前灯(6—8)→联想灯(9—11)→回忆灯(12)→眼前灯(13)四、鉴赏语言的含蓄美含蓄而不直露,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请同学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并讨论它们的含义。

教师举例:第一段,说明“噩梦”“窒闷”“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

2、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巴金散文灯教案

巴金散文灯教案

巴金散文灯教案教案标题:巴金散文《灯》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巴金散文《灯》,学生将能够理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将能够分析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巴金散文《灯》的读后感。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散文了解多少?你们对巴金了解多少?你们对《灯》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阅读与理解:1. 分发巴金散文《灯》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一遍。

2.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例如巴金如何通过描写灯光来表达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巴金想通过这篇散文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撰写读后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巴金散文《灯》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

2. 提供一些写作指导,例如可以从散文的主题、情感、描写手法等方面展开写作。

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观点,同时要求他们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总结:1. 回顾学生对巴金散文《灯》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作为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如何将散文中的情感和思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巴金的散文作品,比较他们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班级的读书分享,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撰写的读后感,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清晰度和语言的流畅性。

教学资源:1. 巴金散文《灯》的文本。

2.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中职语文巴金灯教案

中职语文巴金灯教案

中职语文巴金灯教案中职语文巴金《灯》教案一、课题《灯》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灯”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2.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坚定信念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点1. 重点理解“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作者通过平凡事物表达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启示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重点词句、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灯”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黑暗中,一盏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巴金先生的《灯》,看看在他的笔下,灯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二)作者介绍巴金(1904 年 11 月 25 日—2005 年 10 月 17 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三)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整体感知1. 让学生思考:文章围绕“灯”写了哪些内容?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文章以“灯”为线索,依次写了眼前的灯、回忆中的灯、联想中的灯,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

(五)精读课文1. 眼前的灯教师提问:作者眼前的灯有哪些?它们分别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高中语文 第三册 灯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册 灯教案

灯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以“灯”为线索的组材方式,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 学习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3. 理解“灯”的象征意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灯》的构思与组材。

教学难点:文章构思与组材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思路,教给方法,寻找规律,培养能力;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训练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情况、本文的写作背景,并熟悉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樊县人,原名李柿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鲁迅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小说家。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代表作:游记散文:《海行杂记》、《旅途随笔》哲理散文:《废园外》、《醉与梦》、《随想录》传记作品:《忆》、《短简》。

2. 背景介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进步文艺工作者随时有被捕和被杀害的危险。

此时,巴金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之间,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阴冷、凄凉、腐败、黑暗的社会生活而苦闷、抑郁,但爱国反侵略的意志却很坚决。

在艰苦的困境中,在党和周恩来的关怀下,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具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3. 预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还写了那些灯?(2)生活中的灯多种多样,课文却只写了几盏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灯?它们有共同之处吗?如果有,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二步:导入课文(教师出示一幅画有一盏油灯的画)提问:同学们,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油灯。

提问:这种油灯我们现在不常见,但是在过去,它却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一种灯。

那么,除了这盏油灯,你们还能想起那些灯?学生回答:日光灯、白炽灯、闪光灯、路灯、华灯、台灯、彩灯……提问:大家说了这么多灯,它们在用途、样式、材料等方面都不大相同,那么从这些灯中你们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它们有共同点−−发光发热。

灯巴金课文教案

灯巴金课文教案

灯巴金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短篇小说《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小说《灯》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小说《灯》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灯》的内涵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让学生了解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艺术价值。

2. 学习小说《灯》:讲解小说《灯》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让学生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

3. 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小说《灯》,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小说《灯》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巴金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巴金的作品和思想。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 互动教学: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巴金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巴金的作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021年整理巴金《灯》优秀教案.doc

2021年整理巴金《灯》优秀教案.doc

2021年整理巴金《灯》优秀教案.doc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象征手法,领悟文章主旨2、品味文章隽永的语言教学重点:领悟文章蕴涵的情与理教学难点:读出文章真挚美、蕴藉美学法指导:四读学法(针对散文特点教者自己设计)一读感知——读出“文意”(默读领读)二读理解——读出“文脉”(速读浏览)三读领悟——读出“文旨”(自由读)四读鉴赏——读出“文味”(品读诵读)学法阐释:四读首先并非是仅读四遍或四次而是指阅读中的四个阶段,教者自称为四轮;其次并非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逐层深入的;第三,并非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的;最后,每轮的阅读任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在互相渗透中而有所侧重。

教法:四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四轮阅读思考表达过程中注意设计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课文教法阐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课堂上“当家做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体验,自主阅读喜爱的段句,让学生与文本“自由恋爱”;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主动参与课堂论辩,让学生的观点形成碰撞和交锋,让课堂“百家争鸣”;设情境,留空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静心沉思,设计探究话题,创设拓展链接,引导学生课后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拓展方案:引导学生课后探索,可就中外文学作品中“灯”这一意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合作方案:课堂分组阅读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一、设情境导入。

导语:在一个风雨凄冷的黑夜,你迷路了,你的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和孤鸟的悲鸣,此刻你可能最企盼出现什么?家灯同学们或许会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中这样一席话:“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在阴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这正是冰心先生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盏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盏灯在摇曳在心灵深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巴金先生的名作——《灯》。

二、一读学生谈第一感想。

《灯》教案

《灯》教案

《灯》教案《灯》教案一、课文悟读能站在文学巨人的面前谈巨人的文章,在现行中学教材里是不多见的,而《灯》就是我们可以直面作家的作品。

读这篇作品就仿佛随着作者又回到了他作为有理想、有气节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

生逢乱世而沉静应对,对自己、对生活、对国家充满必胜的信心。

因热情而生希望,因深刻而有信心,因愤怒而显平静,因执著而富有创造——《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

巴金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当时他还不满19岁。

1931年他在《激流》总序里谈到:“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后来他在《电椅集·代序》中又说:“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求。

在写《灯》之前巴金先生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灯光》,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

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

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

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

我爱这样的灯光。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

巴金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灯的特性、分布和生长条件。

2. 掌握巴金灯的栽培技巧和养护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兰花研究和保护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巴金灯的图片、生长习性、栽培技巧等。

2. 实验材料:花盆、培养土、巴金灯幼苗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巴金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观特点。

2. 介绍巴金灯的名称、发现者和分布地区。

(二)巴金灯的特性1. 讲解巴金灯的生长习性,如喜阴、喜湿润等。

2. 讲述巴金灯的花期、花朵颜色和香味。

3. 介绍巴金灯在植物学中的分类地位。

(三)巴金灯的栽培技巧1. 选择合适的花盆和培养土,根据巴金灯的根系特点进行配土。

2. 讲解巴金灯的种植方法,包括种植深度、浇水技巧等。

3. 介绍巴金灯的光照需求,包括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

4. 讲解巴金灯的施肥方法,包括施用什么肥料、施用时间和频率。

(四)巴金灯的养护方法1. 介绍巴金灯的日常养护要点,如温度、湿度控制等。

2. 讲解如何修剪和整理巴金灯植株,以保持美观和健康。

3. 介绍巴金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五)总结总结巴金灯的特性、栽培技巧和养护方法,强调学生在实际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六)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巴金灯的栽培实践,教师在旁边指导。

2. 栽培完成后,让学生记录栽培过程和心得,为后续观察和总结做准备。

四、作业布置1. 观察巴金灯的生长情况,记录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 搜集其他兰花种类的资料,了解其特点和栽培方法,下节课分享交流。

巴金《灯》优秀教案

巴金《灯》优秀教案

《灯》教案设计【教案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案重难点】(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教案安排】一课时,【教案方法】启发、点拨【教案过程】一、课文导入《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眼前)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雪夜豆大的灯光(回忆)给人指路(引路之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联想)导航(亲情之灯)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爱情之灯)桌上的油灯(回忆)鼓舞(生命之灯)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能给人指路的灯;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三、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高二语文《灯》教案设计3篇

高二语文《灯》教案设计3篇

高二语文《灯》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

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讨论明示:(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

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

“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

本文线索是灯光。

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导析:(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明确:(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灯巴金教案

灯巴金教案

灯巴金教案教案标题:灯巴金的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灯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理解灯巴金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品质。

教学内容:1. 灯巴金的生平介绍。

2. 分析灯巴金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3. 分析灯巴金的作品中的主题和感悟。

4. 阅读灯巴金的散文作品,体会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话题(5分钟)教师可以先放一首关于灯巴金的歌曲,然后向学生提出灯巴金是谁,以及你们对他的了解有哪些。

2. 介绍灯巴金的生平(10分钟)通过PPT或教师口述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灯巴金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文学创作经历等。

3. 分析《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15分钟)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让学生读一段《阿Q正传》中的片段,然后一起讨论: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小说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4. 分析灯巴金的作品中的主题和感悟(15分钟)通过阅读《阿Q正传》以及其他灯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悟,并进行讨论。

比如,作者通过阿Q 的形象和遭遇,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等。

5. 阅读灯巴金的散文作品,体会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15分钟)让学生阅读灯巴金的散文作品,并通过分组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分享对他的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散文作品的选读。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你对灯巴金的作品有什么新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灯巴金的作品中得到什么启示?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阅读反应,评价其对灯巴金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布置对灯巴金作品的书面作业,评价学生对灯巴金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灯巴金作品的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对灯巴金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灯巴金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学生对灯巴金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眼前)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雪夜豆大的灯光(回忆)给人指路(引路之灯)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联想)导航(亲情之灯)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爱情之灯)桌上的油灯(回忆)鼓舞(生命之灯)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⑵能给人指路的灯;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三、象征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举例: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精神,故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鸳鸯------爱情的象征龙-----皇上最高权力鸽子-----和平杨柳------别离兰花-----纯洁牡丹-----富贵梅花-----坚强不屈“灯”的象征意义?(提示: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分析)(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心情十分苦闷,后来在共产党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更加坚定,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新年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鼓舞民众斗志的文章)老师点拨:只要有灯,就会有光明、温暖,给人指明方向,鼓舞人们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象征光明、希望。

寄托作者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托物言志托物——具体实物——灯象征希望、光明、信念言志——抽象感情——抗战胜利的信念,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及看日民众的力量四、结束语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心中的这盏明灯,因为它是亲情和友爱的呼唤,是希望和理解的激励,是人生不懈地追求,是生命的支柱。

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巴金老人的这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参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找一相关物,拟写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七、教学反思(略)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灯光的特点,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实写的灯光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灯光不同的内在含义及彼此间的关系。

课时数:1.5课时。

教学流程: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朗诵课文两遍。

2.介绍作者:巴金;以及本文写作的大致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作家。

1923年,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年至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其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和《憩园》等著名小说。

此外还有散文集《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

十年浩劫后,于1978年起,陆续出版《随想录》。

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

巴金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其散文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

巴金散文常用象征手法,在其人生旅途中常喜欢用灯、火(心中之灯、火)象征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所谓象征,指的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实际是一种暗示。

读者之所以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接受作者的暗示,懂得作者是借此言彼,是因为作品中用来作为象征的具体形象,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概念、思想、感情有某种相似、相近之处。

巴金自己就谈到:“‘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本文写作于1942年2月,其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而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也正处于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人民正蒙受着深重的苦难。

当时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表面上不可一世。

但实际上,它在中国战场上已经疲于奔命,陷入僵持。

为了摆脱困境,它不惜孤注一掷,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场上,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军国主义表现出了既疯狂又虚弱的两重性。

因此,“正义的最后胜利”的信念,燃烧在人民的心中,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必将到来。

作者在散文中借“灯”这一极其普通的事物,寄托着自己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了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著信念。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

老师在黑板上展示本文的结构:全文共13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

写作者从噩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的几点灯光;第二部分:4-8段。

从眼前的灯光回忆起以前见过的灯光,赞美它们能给寒夜中的人们以勇气和温暖;第三部分:9-12段。

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自己友人遇救的事情,说明灯光凝聚着爱心和温情,对生活的信念蕴藏在人们心中;第四部分:13段。

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暗示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四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后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象征意义,而以第8节为过渡。

学生据此理解课文。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细腻曲折而层次清楚,如果能抓住关键性的词句(有关灯或者灯光的关键性的词句)细加探究,就能把握住作者写作时思想感情的脉络。

(见教材,上课讲解时注意板书一些关键词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5.说明本文丰富的象征意义。

正如本文写到的那样,读者通过“灯”、“灯光”,可以联想到光和热、温暖和鼓舞、前进的方向、胜利的希望、精神的支柱、奋进的力量等等。

在抗战最艰难的年代,自然就会由灯的光明使人产生抗战胜利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正是比吃饭生存更重要的精神力量。

而且本文写到的还是“平房”里射出来的灯光或者海岛上的灯光,是普通的灯光,似可暗含着:对胜利的向往和信念,存在于民众之中。

6.处理课后思考与练习。

一.教学目的1.理清课文的思想脉络2.了解灯的象征意义3.学习散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二.教学重点灯的象征意义;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2.作者简介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3.时代背景:《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

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

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

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

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

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

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

巴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

《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

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

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

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

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

我的心始终在反抗。

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4.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在这一感情转换过程中既无他人诱导劝慰又无突发事件,作者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完成这一感情转换的呢?《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学生回答的要点: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教师小结: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5.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

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