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 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
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 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导 游戏的实践能力。
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 园 游戏 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 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 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 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 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 进化的各个阶段。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 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 阶段。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游戏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二、游 戏 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三、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 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 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 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 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 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 “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 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 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 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 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 3、造型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作用是表演,或创造性塑造。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02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游戏对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01
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解决自我和本能的冲突,并获得成长
和发展的机会。
游戏与潜意识的关系
02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与潜意识有关,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揭
在研究方法上,还需 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 设计和分析方法,以 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在研究对象上,还需 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 、不同性别、不同社 会文化背景的儿童的 差异,以便更好地推 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在研究领域上,还需 要关注游戏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以及如何 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 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提 供指导。
和兴趣爱好。 • 根据游戏的内容,学前儿童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 角色游戏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游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培养良好的
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 • 建构游戏是一种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构造、创造的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空间认知和手眼协
示学前儿童的潜意识动机和愿望。
游戏治疗的作用
03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强调对学前儿童人格的重建,帮助学
前儿童解决情感冲突,促进其自性化进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游戏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 建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2023
学前游戏论

角色扮演:是一个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性体验:是儿童为主体,在游戏中产生的对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心理体验,它影响儿童对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也称教学游戏,其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结构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由工厂制造出来的玩具。
非专门化玩具: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制造的,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玩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教学的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游戏成熟说:代表人物是拜敦代克,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动机。
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
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2023-11-09•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游戏的教育学理论•儿童游戏的交叉学科理论目录01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游戏初期通常以简单的动作或声音模仿来再现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
简单再现重复性行为平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倾向于重复相同的行为,可能是为了熟悉或掌握某种技能。
儿童在游戏中更倾向于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的行为,而不是与他们互动。
030201儿童在游戏中期会展现出更复杂的再现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模仿和表达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
复杂再现儿童开始在游戏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游戏情节和角色。
创新和想象儿童开始与其他儿童合作进行游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合作游戏儿童在游戏后期能够高度再现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情境,甚至能够超越原场景的限制。
高度再现儿童在游戏中开始运用策略,以达成他们的游戏目标。
策略性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更注重与其他儿童的社交互动,通过游戏来建立和维护友谊。
社交互动02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总结词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解释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强调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取新的认知能力和知识。
详细描述认知发展理论主张儿童通过游戏来解决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概念。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游戏也提供了儿童实践社会技能和自我调节的机会。
认知发展理论总结词社会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通过游戏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发展社交技能。
详细描述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社交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轮流和协商。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如何处理社会冲突和情绪管理。
社会发展理论游戏学习理论将游戏视为一种学习方式,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词游戏学习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高度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新的概念、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游戏学习理论03儿童游戏的教育学理论主要观点幼稚园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育。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名词解释1. 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娃娃游戏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3、游戏期现象答案: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4、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 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游戏的内部真实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游戏的象征动作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游戏的内部控制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8、游戏性体验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9、情景转变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6、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①内部控制;②内部真实;③内部动机。
学前游戏论—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特点和发展

(2)游戏研究领域的拓宽
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
论模式。如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等。 (3)游戏研究思路和框架的拓宽
由强调想象游戏具有一种宣泄作用变成把想象游戏看做一 种有助于认知发展和情绪掌握的有效认知技能。
(4)研究方法的改进
非常重视实验研究,对条件的控制比较严格,对结果进行 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 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 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具
蒙台梭利为训练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
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如嵌插圆柱、 比较各种木条,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等 等。儿童通过自由操作,进行尝试错误和 自我校正,而获得知觉和智力发展。
3、试评述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在幼儿园教育 教学中对游戏的实施和运用。
(1)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 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 小立方体。
第六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 体,其中还有一些可分平板、斜角等更小 的部分。其中,第四、五、六种都是为了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作业:是指用某些材料如纸、泥、沙、竹 、木等制作某种物件。它共有10种。
儿童的艺术兴趣,使儿童熟悉一些物品形 状、颜色、分开与集合等性质,锻炼儿童 的肢体与声音,培养儿童内在的品德。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二: 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 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
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 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 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四)言语 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想象性独白
(五)材料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 (一)游戏的动机
内部动机 直接动机 内部控制
(二)游戏性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4.幽默感 5.驱力愉快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一)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三)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四)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Fun,蕴含着丰富游戏乐趣的含义
把游戏(game)、玩(play)和乐趣(fun)放入 一个简单关系中,便可以描绘出游戏的基本含义:
“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 “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 “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二、游戏的本质学说
早期的游戏理论(即经典游戏理论) 现代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一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一游戏特征三内说纽曼控制内部控制真实性假的动机内部动机二游戏四因素模式图克拉思诺灵活性肯定的情绪虚构性内部动机三加维的游戏五特征说愉快有趣没有外在的目标自发自愿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四游戏六因素说克罗伊斯法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虚构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或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力。
03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游戏是儿童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游戏中,儿童需要学习合
作、分享、轮流等社会交往规则和技能,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
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游戏的类型
创造性游戏
包括角色扮演、建构游 戏等,旨在发挥儿童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规则游戏
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 戏等,旨在培养儿童的 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
人类学派的游戏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详细描述
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儿童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传承了 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同时也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规则遵守等方式,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文 化的归属感。
04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01
02
03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 和好奇心,促进其身体、 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 面发展。
培养儿童自主性
游戏能够提供儿童自主探 索和学习的机会,培养其 自主性和独立性。
增强课堂互动性
游戏能够增强师生互动、 同伴互动,使课堂氛围更 加活跃、积极。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避免幼儿 沉迷于游戏、如何保证游戏内容 的安全性等成为新的挑战。
机遇
新型科技为学前儿童游戏提供了 更多的可能性,为学前教育带来 了新的机遇。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未来展望
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培养创新精神
未来的学前儿童游戏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二)游戏的虚构性 儿童由“本我”发展到“自我”时,其所玩的游戏也凸显出了虚构性, 即“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其按照自己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世界 里的一切”。 (三)游戏时期的短暂性 弗洛伊德主张人格发展是在幼儿期,因此随着幼儿逐渐生长成熟,一 方面“本我”在社会规范的理性思维中逐渐产生了“超我”,而此时游戏 的发展被束缚和限制;另一方面在“自我”不断协调发展中,“本我”表 达愿望的象征方式越来越少。因此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七、天赋本能说
代表人物:19世纪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 内涵:在福禄贝尔看来,游戏是一种天赐的“神的本领”,不仅是儿童 内部本能的表现,更号召社会和教育者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本能,要允许 儿童自由的游戏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及自主性。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在游戏中需要媒介 和工具,也就是玩具,被他称之为“恩物”。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发展期
(二)0-6岁游戏与人格发展时期的联系 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这一时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获得至关重要。 阶段二:1.5~3岁,练习性游戏时期。幼儿在此阶段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 肉控制并产生自信和自主感。 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也称游戏期。这一时期必须解决主动与 内疚的冲突,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起源: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源于弗洛伊德基于其人格结构理论。 特点: (一)游戏的唯乐性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PPT课件

6
4、规则性游戏(Games with Rules)
两个以上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打 牌、拔河等。 这是一种在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的社会 性的游戏。 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规则意识。
7
8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美国 帕顿(Parten,1932) 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 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及参与游戏 的儿童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划分为以 下几种:
26
• 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学前儿童个体 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游戏 发展由感觉运动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 化和升华,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 戏的典型特征。
27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 ——规则性 水平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 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 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儿童在规则 游戏的发展中,对规则理解的认知水平 和规则遵守的行为水平随儿童年龄 的增长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增长趋势。
28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 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其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 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 戏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 易察觉别人的存在。
29
2、平行游戏阶段 三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一 般各玩各的,彼此之间交流很少, 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幼 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 玩伴关系。
性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性游戏在4岁后呈衰减趋势,这 表明孩子越使自己适应自然和社会世界, 就越少迷恋于象征的歪曲和转换,因为儿 童逐渐使自我服从于现实,而不是使外部 世界服从于自我。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游戏是儿童快乐学习的方式之一,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指导是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为儿童提供一种愉快、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游戏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游戏的作用、分类、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1. 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协调能力,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2.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和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和倾听,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3.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创造力。
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不同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根据游戏的性质和目的,学前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动手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通过手工制作、搭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儿童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2. 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角色,让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3. 游戏玩具。
这类游戏主要依赖于一些特定的玩具,如积木、拼图、填字游戏等,通过玩具的操作和组合,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4. 户外游戏。
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可以让他们接触到自然环境,锻炼身体和感知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的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方法1. 提供适当的游戏环境。
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丰富多样、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游戏环境,提供各类游戏材料和玩具。
2. 组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3. 注重游戏与学习的结合。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松弛说
代表人物: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 的活动。艰苦的劳动,使人的体力消耗,产 生疲劳,游戏是恢复体力的一种方法。儿童 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预演说
代表人物: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生物学和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与生俱 来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在初生时很不完 善,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是无法适应复杂而 充满竞争的生活的,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游戏的觉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 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是受到压 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被压抑在潜意识层 面。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 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最佳唤醒 水平
(回复)
单调、贫乏 的刺激
觉醒水平降低
多样化 探究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 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
理论观点:
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原的 交往手段。
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 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类文化的现 实与基础。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游戏的发生: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
象的情景”,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另一个东 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4.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唤醒理论
新异刺激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2、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3、建构游戏:是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游戏,也是幼儿园非常普遍的一种形式。
4、数学游戏: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
5、民间传统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6、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同时也是创造性游戏一种。
7、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8、学前儿童游戏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时间安排,游戏活动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1、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2、从建构游戏的指导方法来看,建构游戏主要的结构技能有(模拟建构、主题建构、自由建构)。
3、按照游戏的内容,可将健康领域的游戏分为(身体健康游戏、心理健康游戏)和体育游戏。
4、按照游戏的目的,可以把语言领域游戏分为(练习听的游戏、练习说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游戏)三种.5、科学领域游戏包括(自主科学游戏、科学教科游戏).6、在改编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7、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年近古稀的老者,生命中都不乏(游戏)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知识点:
1,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成人的游戏是为了放松压力,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
2,学前儿童的游戏分类
3,分类游戏的游戏规则和游戏作用有哪些。
如建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戏选择不同
5,幼儿园常进行的游戏有哪些
6,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例如幼儿不参与合作游戏或者打扰别人游戏时等。
7,图文搭配,各类游戏的图片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要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点,寻找合适的游戏对其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游戏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幼儿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动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规则游戏
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和服装
把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文艺作品的角色,创造性的进行表演的游戏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不自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
结构游戏: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材料进行建筑造型的游戏
体育游戏
儿童游戏的六种类型
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童似乎不在游戏,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才玩一玩
第二种是单独游戏。
儿童独自一人摆弄玩具,并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
儿童绝大部分时问在观看其他儿童游戏,并常常向游戏者提出问题或者建议。
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第四种是平行游戏。
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但很少交谈,常常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第五种是联台游戏。
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会相互借玩具。
但不会围绕同一个目标分工或组织游戏。
第六种是合作游戏。
儿童与同伴为着某些共同的游戏目标而在一起游戏,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