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教案_1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再读,读出故乡之思,对人民的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 故园之菊,再由故园之菊慨叹故园已为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 惆怅,寄托着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提起九月九日重阳节,你想起了哪位诗人的佳作?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另一位诗人的 作品,重阳节这一天他行军异乡,想 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疏通诗歌大意,感受人物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等多种情感交织
链接资料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 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 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理解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表达的情感。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写旅况的惆怅、凄 凉,也暗寓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靠近。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遥”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 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之情;“怜”不仅直抒胸臆, 表达对故乡菊花的眷恋,更 写出了对菊花开在战场的怜 惜之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遥”字渲染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一个“怜” 字写出诗人对故园的眷恋。诗人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来 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 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 感深沉蕴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作
者
简 介
岑参,唐朝边塞诗人,南阳(今 属河南)人。善于描画塞外风光和
军旅生活;气势豪迈,情辞大方,
语言变化自如。代表作《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其中名句:“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背
景
介 绍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
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 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 方法表现的?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对早日平定 安史之乱的期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 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 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画了长故园 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 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寻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目录
壹 情境导入 贰 初读感知
叁 拓展延伸 肆 课堂小结
壹 情境导入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初
读
古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诗
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诗的
大概意思。
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 和不同的地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qiǎng:委曲。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怜lián:可怜。 傍bàng:靠近、接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成果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e.艺术特色: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f.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g.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现家国情怀的古诗,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之涣 《凉州词》 《登灌颧楼》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én shēn
岑参
qiǎng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lián
遥怜/故园菊,
bàng应ຫໍສະໝຸດ /战场开。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营,军营
题目意思:在行军途中,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长安故园。
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 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 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传统节 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高”“酒”“菊” 等。
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有感
近日,我学习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以重阳佳节为背景,表达了 诗人在行军途中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遥怜故园菊”一句尤为打动我。诗人身处异乡,却心系故园,想象着那满园的 菊花在战火中依然绽放,展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 更是一种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一个“遥”字渲染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一个 “怜”字写出诗人对故园的眷恋。诗人通过想象故园菊花 盛开的画面来表达乡愁。
“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 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情感深沉蕴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语,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
主旨。(难点)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 3
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难点)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小结
唐代以重阳登高为题材,表达思乡之 情的好诗不少,且各有特点;岑参的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饱经战争忧患 的人民的同情与关切。表面看来该诗 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耐人咀嚼。
感谢观看
新课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Hale Waihona Puke 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行 军 九 日 思 岑长 参安 故 园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内容; 3.赏析诗句并体会诗 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4.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 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 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 醉饮而归。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
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
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切时切地,紧 扣诗题。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 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 表现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 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 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 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 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之间丛 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故园菊” 写“故园长安”,余意深长,耐人 咀嚼。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二)走进诗歌
1.初读诗歌
请同学们放声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诵读提示:强qiǎng 应yīnɡ
在诵读过程中思考: 诗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是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 从“九日”、“登高”、“遥怜”、“故园”几个词中,
可以看出,诗人主要是写重阳节登高思乡这件事。 6
(二)走进诗歌 2.再读诗歌
14
作者的 诗歌的
诗歌的 诗中的 全诗的 写作的 抒发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李益(唐代边塞诗人)
行军途中,在九月九日重
阳节思念远在长安的故乡
晚上在受降城听笛声
的园子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 诗人随家迁居洛阳,考上进士后
随军出征,于重阳节登高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为
本诗表面写自己行军在外,远离故乡,抒发对菊花的怜惜、 对故园的思念,实则点明“战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悲欢 离合的场景跃然纸上,借菊花想到百姓,更多的是抒发诗人期盼 安史之乱早日平定,期盼战火早日终结,也期盼自己能尽快回到 故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伟大情怀。
从“强欲”、“无人”、“遥怜”几处可以看出。 12
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 而此刻行军途中,诗人不禁想起陶 渊明那一句“王弘来了吗?”借用陶 渊明的典故,更加点明了行军的凄 凉萧瑟。此处的手法是用典。
重阳节本应赏菊,可菊花却远在故乡, 眼前无花,便也只能通过联想,想象着 故园中菊花不畏战火、顽强不屈的开放。 远在故乡的不只有菊花,还有亲人,更 有无数正在饱受战争迫害的百姓。写到 这,诗人不仅仅只是怜惜“故园菊”,而 更多的是怜惜“故乡人”,“故园”也实 则 指代整个长安。此处的手法是以小9 见大、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精品教案_18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材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创设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对于七年级同学而言,古诗学习、背诵已成常态。
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思维简单,对于古诗画面想象、意境体会就成为了难点。
老师应该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表达情感。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学生通过自读题目并质疑,从而引出主问题。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4、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达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5、学生结合背景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通过“故园菊”表达的惜花、思乡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6、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背景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品读诗歌并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故园菊”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主问题教学法朗读、品读法画面想象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有这样一首诗久为流传,会背诵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古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方式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描写战争背景下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它展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如何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古诗。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意境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受古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学习古汉语词汇、句式,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意境的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4.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通过分析、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5.增强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感悟诗人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疾苦的关注,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应傍战场开
这句承接前句,是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 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 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 乱和长安沦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 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 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 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 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 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 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 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 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 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 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 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 你这位老相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词仿佛信口 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 集之处(达官贵人之家),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 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 以勾起诗人对昔日的美好回忆。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 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 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 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叹。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 不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不堪回首。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课课件
板块三、品读诗歌 1.齐读全诗 2.解题: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3.“强欲登高去”,“强”当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行军途中,遭 遇战乱—诗人的凄清境况)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点题)
4.“无人送酒来”,登高咋又想起了酒?(重阳) 还因为诗人又想起了一个人?(陶渊明) 王弘来了吗?(借用典故——行军凄凉萧瑟)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场景?(长 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可怜地开放) “遥”说明什么? (远,所在地和故园长安相距之远) “怜”字如何理解?(可怜)
可怜什么?(板书:故园菊花) 为什么可怜? 写出了什么?(对故乡菊的眷恋,对故园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 (板书:战场开放)菊花值得联想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写“应傍战场开”? (扣题“行军”,新巧自然。)
6.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 想?(提示抓诗眼“怜”) 明确: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 (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 之乱,国泰民安。)
一、说教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其中一篇。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 诗以重阳登高为题,通过描述思念长安故园,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表达的 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 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2.创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3.强化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增强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讨论和写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诗词背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意境的理解:学生需掌握诗句中的意境描绘,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所表达的重阳节习俗和诗人的孤独感。
-诗人情感的把握:学生应理解诗人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及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
-古诗词韵律美感的体验:学生需感受诗词的平仄、押韵等特点,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重阳节时所作,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重阳节登高、赏菊是传统习俗,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故园菊”与“战场开”的对比,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首联:“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境描绘;
-颔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寓意及抒情手法;
-尾联:“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写景与抒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岑 参
安 故
( 唐 代
园
)
1
走进作者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
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
边塞诗人。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
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
亲身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其诗歌
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现存诗403首。风格
9
赏析
登 高
强
无人送酒
感惜 时花 伤、
乱思
乡
怜
菊 应傍战场开
、
10
写作手法
1.直抒胸臆:“遥怜” 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 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2.想象手法:描写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 断壁间,一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写故园菊来写故 园长安,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 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11
16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 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 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 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 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之情。
17
整体赏析
•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 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其意 义是点出当时的环境,基本的情感也给出了定性。前面已 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用拟想中的 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 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 一。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掌握生字词,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忆节日习俗,引出课题我会问学生们:“大家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一天,我们都有哪些习俗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饮酒等。
接着,我会继续引导:“那么,你们知道唐代诗人岑参在重阳节这天是怎么度过的吗?”从而引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会展示课文标题,并让学生预测诗歌可能讲述的故事或情感。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诗歌,提高阅读效果。
2. 朗读诗歌,感受情感我会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语音语调。
朗读结束后,我会点评朗读者的表现,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我会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例如,“强欲登高去"中的“强欲”表示勉强、不得已的意思;“无人送酒来"则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处境。
通过讲解这些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我会穿插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者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习新课1.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之美我们将一起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感知诗意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乡长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委曲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委曲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可怜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靠近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精读诗句
无李益大历四年进士及第后,仕途并 不畅达。后来入渭北节度使、朔方节度 使等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 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他 的边塞诗,大方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 情绪,逼真感人。
感知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在今宁夏灵武县。
2、斗士的象征 黄巢《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清命,替天行道。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 对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心。
文学创作方面,长于七言歌 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 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其诗歌富有 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 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公元十四载(755 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 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 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 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 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李益(748-829),中唐诗人,大历 四年(769)进士,因仕途失意,弃官在燕 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 尤其是七言绝句。
写作背景:
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 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 时。
读题悟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时间 地点 事件
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 芦笛声,受降城外月如霜。写景
回乐烽:位于回乐县境内。
受降城: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 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 色清冷如霜。
读中寻情
不芦知管何:处即吹指芦题管中,之一“笛夜”。征人尽望乡。抒情
征人: 戍边的将士。 尽: 全。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之间,征 人们都眺望着故乡了。
《行军九 行军途中, 日思长安 遥想战乱中 安史之乱
故园》 的故园长安。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 滞留边关四 降城闻笛》五年之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同写重阳节思乡,请对比两位诗人 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九重阳节: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
把握不同诗歌的写作背景, 把握不同诗人经历和性格, 学会知人论世。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读出情感
怜:可怜。 傍(bàng):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在“知识加油站”环节中了解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②在读中赏析“想登高之景”、“入思乡之境”、“感忧国之情”。
③在入情、悟情、升情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学习学法后开展诗文积累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大美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赏析“想登高之景”、“入思乡之境”、“感忧国之情”。
教学难点:情感迁移—联想家园之景、回忆温馨之境、设想未来之策。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情感染文之基调
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同学们,这节课先和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共同感受一下古代诗人在远离故土后,凝结于心中的那份酸楚和苦涩。
(播放《品读》中乡愁的视频片段)
小结导入,生谈看到题目后的收获。
二、悟情体悟文之情韵
(一)知识加油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学生谈谈作者:岑参的人生经历
(2)教师通过希沃课件补充讲解。
(二)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结合教师出示的注解,生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诗文的大意。
(三)读文赏析——想登高之景
1.一气呵成自读文,把握重音和节奏。
2.想象诗人登高之后,会看到什么景色?他最想看到什么?
3.重阳节登高,首句为何说“强欲”?
4.酣畅淋漓齐读文,展开联想和想象。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饱含深情比读文,感受诗情和诗韵
(四)学法宝典库
学习诗文引用典故的写法,感受诗文衔接自如,明白如话的特点。
(五)学海拾贝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古诗,小组内或弹唱、或挥笔、或涂染,在黑板或讲台前展示活动成果。
三、升情担建家美园之责
1. 联想家园之景
2. 回忆温馨之境
3. 设想未来之策
教师:诗人已化风尘流沙,但他却用诗文记录下自己对家乡的爱与思念,作为家乡的一份子,你将来打算如何建设大美清原?
学生:谈家乡美景,温馨的氛围,合理的建议
四、教师期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期待大家将来都能成为一个有真情实感,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