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全文注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3.吹不尽:吹不散。
4.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5.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6.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原文:《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诗意: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
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平。
句意: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 又《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之情。
“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
”(《说诗晬语》卷下)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唐诗别裁集》卷二)【总案】《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
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
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
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平的愿望。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
子夜四时歌-秋歌-古诗-赏析
子夜四时歌:秋歌-古诗-赏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简析】: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a song of an autumn midnighta slip of the moon hangs over the capital;ten thousand washing-mallets are pounding;and the autumn wind is blowing my heartfor ever and ever toward the jade pass....oh, when will the tartar troops be conquered,and my husband come back from the long campaign!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子夜秋歌古诗翻译及赏析
一、《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前言】《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三、【注释】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四、【翻译】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五、【鉴赏】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唐朝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解析
唐朝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解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下面历史头条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诗词大会蒙曼有一本书,讲的是诗词中的四季之美,其中特别提到了李白的四首诗。
哪四首?《子夜吴歌·春歌》《子夜吴歌·夏歌》《子夜吴歌·秋歌》《子夜吴歌·冬歌》也可以说是将李白的这组诗丝毫不差的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李白这四首诗,入选的理由可能并不是写景有多么漂亮,多么能够突出季节的特征。
反而,他对于季节本身特色的描写是不多的。
但是就在不多的言语之中,三言两语就抓住了这个季节最本质的特色,然后用诗仙的语言表现出来,就足以打动人了。
他所渲染的景色,都是为了抒发一种特定的情感,每一个季节,都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生活在温带的我们,早就习惯了欣赏四季美妙的变幻。
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都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和回忆。
可是最吸引我的,仍旧是每个季节背后的故事,是几千年来文人赋予季节的寓意,是二十四节气背后的人文气息,两两组合的词语,竟是如此的梦幻而贴近现实。
【临其诗境】《子夜四时歌》本身是乐府诗的旧题,这里是被李白沿用过来,旧瓶子装了新酒。
而这新酒更不是一般的酒,是李白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仙酿。
四首诗中没有能够明确表示创作时间的信息,但是我们好像也不太需要知晓时间。
任何时间的李白,都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
赤诚的心灵,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眼睛,永远能够让李白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然后写到纸上,传播着生活的美好。
今天我们来看这组诗的第三首,也就是《秋歌》。
【经典原文】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广告【本周热读推荐】美女总裁为签合同硬闯首富办公室,竟看到窝囊丈夫在训话,傻眼了【条分缕析】李白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有着很细腻的同理心,可以体察到陌生人的喜怒哀乐,并且将自己代入进去。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全诗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全诗赏析【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
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
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
[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
【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
捣:读作dao。
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
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
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
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
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
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
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秋风吹不尽的,是捣衣女怀念远戍玉门关的丈夫的一片深情。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亦泛指边地。
诗人以妇人的口吻,真实地写出了对戍守在玉门关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字面意思是说:一任秋风飒飒,却吹不尽思妇内心的绵绵之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怀念之情或其他情思深远久长。
[例1]“……十年啊,可我还是忘不了他。
时间只让我知道,在这纷扰的世上,是什么让我永久地思念,是什么让我永久地悲伤。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刘开国《浴火红尘》)[例2]本书所选编的文字,或隐或显,那核心皆是一个“情”字。
“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司马玉常《情之所钟——编后小识》)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鉴赏】《子夜吴歌》属南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按春、夏、秋、冬四时歌咏的又叫《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就是一组《子夜四时歌》,第三首是秋歌。
此体本为五言四句,多写女子因情人而产生的哀怨。
将四句改为六句,并用以抒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是李白的创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人以月起兴,景中带情。
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等。
因此,首句既写出了秋高月朗的节令特点,又紧紧扣住了怀人的题意。
王夫之在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曾说:“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
(《姜斋诗话》)确实是一语中的。
如果说上句是景中含情,那么下句就是以声传情。
秋天正是为征夫赶制寒衣的季节。
在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千家万户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捣衣声,连绵不绝,如同一支雄壮的交响曲,将诗人引入了沉思遐想:这砧杵声中包含着思妇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多少关切与思念啊!“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秋夜长安的景色,以及对远行的良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长安:唐朝时期的首都,现在的西安市。
万户捣衣声:形容城市中夜晚的繁忙声音,捣衣是古代妇女晚间家务之一。
玉关:古代西北边陲重要的关隘,经常有战争发生。
胡虏:古代指北方游牧民族,常与中国发生战争。
良人:指心爱的丈夫或男友。
赏析:李白的诗作以豪迈奔放著称,而这首《子夜吴歌·秋歌》则显得格外柔情。
他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抒发了对良人远行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定和家庭幸福的期盼。
整首诗气氛温馨,富有感染力,诗人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真挚和深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激情和幻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他的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尊为“诗仙”。
《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古诗简介《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翻译/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注释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赏析/鉴赏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李白《子夜秋歌》译文及赏析《子夜秋歌》唐诗鉴赏
李白《子夜秋歌》译文及赏析《子夜秋歌》唐诗鉴赏这首诗也题作《子夜四时歌》,全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子夜秋歌》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注解万户:千家万户,形容数量之多。
捣衣声:捣衣时,砧与杵相撞发出的声音。
玉关情:对玉门关外征战的夫君的思念之情。
胡虏:胡,古时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虏,对敌人的蔑称。
良人:古时候,妻子称丈夫为良人。
良人即指,远在玉门关外的丈夫。
罢远征:罢,(停,歇。
),停止远征。
《子夜秋歌》韵译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子夜秋歌》评析这首诗也题作《子夜四时歌》,全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李白《子夜秋歌》全文及赏析
李白《子夜秋歌》全文及赏析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子夜秋歌》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评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子夜吴歌秋歌翻译
子夜吴歌秋歌翻译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朝代】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注释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古诗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古诗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译文对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
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简析】: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
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
”罢:结束。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
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
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
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来说,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
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
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
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
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
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
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不过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
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
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
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
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
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
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
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所以,《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