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讲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及传播特点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及传播特点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标志性的革命运动,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一系列有益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对当时的中国影响深远。
在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年轻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及传播特点。
一、传播主体1.学生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中国的学生,他们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五四时期,中国大学的学生日渐增多,他们在校园里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思想讨论和政治辩论,努力探寻中国的未来和前途。
同时,联合国际上激进的青年学生,形成了新的革命大潮,这些新思想的传播和倡导者中间不乏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理论家。
2.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积极推广者。
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他们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认为必须靠新思想和新理念来实现中国的重新崛起。
这种时代的背景,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之间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思想追求目标。
3.新兴的工人阶级五四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新兴的工人阶级逐渐崛起。
这些工人对于工业生产的体系和工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福利,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解决当前种种问题上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因此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二、传播特点1.国际化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欧洲和俄罗斯等地区的广泛普及。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是依照国际经验来推广这种思潮的。
因此,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化和全球化。
2.大众化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走向了大众化。
除了有专家学者的阐述和推广之外,还有许多普通群众通过各种比如小报、宣传单、演讲等途径去了解马克思主义。
这种大众化的传播思路,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走进民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者:仝华来源:《中华魂》2019年第06期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老话题,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常新。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先后在《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等文中作了科学分析与阐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眼见得俄、德、奥三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瓦解,英、法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受伤,而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德、奥(匈牙利)、意三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因而发生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
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學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
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初始阶段所不具备的。
第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意义。
特别是,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一步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欧美民主主义的幻想,更加促使他们把学习的目光转向苏俄、转向马列主义。
二、五四运动中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集中反映在指导五四运动健康发展和争取斗争取得胜利上。
而这种指导与他在五四运动前即对第一次大战爆发的真因及其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密不可分。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同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举办“庆祝协约国战胜”大会。
李大钊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这是李大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帝国主义战争的开端,它对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水平有重要意义。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二节教案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五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围绕“五四”运动,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爆发、发展、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
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使学生了解其发生原因,胡适与李大钊的基本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围绕“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使学生了解在李大钊的推动下,先进青年是如何走到工人群众中去,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的。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述各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训练和提高学揭示相关联历史事物、事件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脉络的能力和获取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引导学生对“五四”运动起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从中认识我国的国情。
通过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认识,使学生明确地懂得,根本性问题与具体问题之间的关系即整体性问题与局部性问题的关系。
从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1)引导学生从“五四”运动的起因、斗争的对象及其结果,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引导学生联系世界史有关内容,在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进行“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小问题,启发诱导学生逐步分析、深入认识其实质。
五四时期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
这一运动在五四运动后的社会和思想氛围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文将从报刊出版、思想团体和社会运动等方面,对五四时期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
一、报刊出版五四时期,报刊出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
多数阶级和阶层对于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了兴趣,创办了一系列的新文艺杂志,并在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这些杂志通过自由开放的社论、政论和文艺评论等,积极推广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此外,五四时期的大学校园也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倡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例如梁启超创办的《新青年》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青年》在倡导新文化和民主革命同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其建立起广泛的读者群体,使得广大青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思想团体五四时期,一些重要的思想团体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在陈独秀等一批进步思想家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经过五四时期的洗礼和革命实践,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此外,一些研究学术和思想问题的学术团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成立于1919年的学生书店,它不仅是知识分子交流的场所,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基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社会运动五四运动的社会运动性质,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社会运动中传播。
当时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职业群体纷纷走上街头,积极倡导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这其中就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五四运动对社会现状的反抗、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以及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斗争,都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社会运动中广泛流传的激昂口号、演讲和宣传海报等形式也起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通过这些形式,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深入人心,并且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关系再认识——历史因果、思想逻辑及必然性问题
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1期·学术评论·!"#$%&'()*+,-./01———历史因果、思想逻辑及必然性问题李 晔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共产主义思想就传到中国,但在1915年前,这些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思潮出现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
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共产党崛起联系起来,形成二者之间关系的各种意象的原因。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以后的中国迅速传播这一历史事实,既可以说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及中国近代以来寻求现代化的延续和结果,又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或转折点,因而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因果关联。
本文再次提出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个论题,是因为它并不是显而易见、没有争议的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具有不同的阐释和意象。
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各自的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本文试图厘清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历史因果关联,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思想史脉络,这些问题“至少部分地决定今天我们是谁、我们思考什么、我们做些什么”①。
一、五四运动:历史事件及其不同意象五四运动距今已过一个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成了一个难以把握和讨论的话题,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名词有了比其最初的内涵更广的意义,每个时代的人们为“五四”创造了不同的意象,张灏称之为“五四”的寓言化。
对于本文的论题来说,在不同的“五四”意象中,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共之间就具有了不同的因果关系解释。
简单地说,“五四”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五四,主要是指民族主义运动,也就是指从1919年5月4日开始,在中国城市里所展开的一连串爱国主义示威运动。
广义的五四……是指1919年前后几年,由中国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广义的“五四是由几个思想内容不尽相同的运动所组成。
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摘要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所具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使得其比辛亥革命更具进步意义。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时代,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化人得以扬眉吐气,中国的学术界得以健康发展。
五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开启了国人的智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中华民族在探索解放自我的方法和方式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一、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早在1899年,英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在一本叫做《大同学》的译文书中提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他的书中简单地介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及其安民救世的思想。
后来,20世纪初的时候,留学日欧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资本资产阶级思想的同时,较多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传入中国,而且那些学生编的刊物中间,也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并且赞颂社会主义是“大中至正、尽善尽美、天经地义、万世不易之道”。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中国自己人的著述中出现是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但是梁启超对社会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中国人现在的程度不足以谈社会主义。
在这一段时间之中,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多处于感性,以孙中山为例,他认为社会主义是“拯救社会疾苦之学说”,但是却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不赞成用激烈的革命方式推翻统治阶级消灭剥削,即“师马克思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够完全的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期间,《民报》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介绍,并且首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十个基本要点和资本论的部分内容。
辛亥革命之后掀起了一轮宣传社会主义的高潮,但是这一高潮在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之下很快沉寂下来了。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高潮,也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的运动。
一、学生运动的传播: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大学爆发,之后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河南省的一些重要学校如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校等也成为了五四运动的传播中心。
一些有远见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示威游行、罢课等活动中,扩大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倡导着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的传播。
在五四运动发起之前,河南省的一些进步文化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和宣传新思潮,如胡风、梁实秋等。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这些新思潮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影响了更多的人。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也是运动在河南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四运动之前,河南省已有一些进步教育家和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一些学校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小组。
五四运动后,河南省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更加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如董必武、李达等。
四、出版物的传播:五四运动后,一些进步的出版社开始出版各种革命、反封建的书籍和刊物,在河南省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出版物涵盖了广泛的思想内容,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
这些出版物通过书店、图书馆等途径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社会活动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河南省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组织,如民主组织、工人团体、学生联合会等。
这些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也通过参与这些社会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的传播。
五四运动在河南的早期传播主要是通过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版物的传播以及社会活动的传播等渠道进行的。
这些传播渠道的开展使得五四运动及其理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二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二节教案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五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围绕“五四”运动,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爆发、发展、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
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使学生了解其发生原因,胡适与李大钊的基本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围绕“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使学生了解在李大钊的推动下,先进青年是如何走到工人群众中去,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的。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述各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训练和提高学揭示相关联历史事物、事件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脉络的能力和获取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引导学生对“五四”运动起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从中认识我国的国情。
通过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分析、认识,使学生明确地懂得,根本性问题与具体问题之间的关系即整体性问题与局部性问题的关系。
从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1)引导学生从“五四”运动的起因、斗争的对象及其结果,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引导学生联系世界史有关内容,在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进行“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小问题,启发诱导学生逐步分析、深入认识其实质。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nd Marxism s
Spreading in China
作者: 刘晶芳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摘要: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并没有立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由一条变为多条,全国各地出版的大量刊物都介绍马克思主义,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与五四运动本身有重要关系。
作为五四运动导火线的巴黎和会进一步暴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本性,五四运动期间苏俄发表的对华宣言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五四运动引起共产国际的关注,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使一些知识分子坚定了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五四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标1.知识⽅⾯: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了解或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经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能⼒⽅⾯:(1)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
(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使学⽣能分阶段的,并能完整的认识新⽂化运动。
(3)引导学⽣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
3.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旧民主主义⾰命时期仁⼈志⼠为救为进⾏的探索与抗争的回顾,使学⽣认识到不屈的探索与抗争才是中国不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2)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的讲解,使学⽣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是时代的主⼈翁,爱国是学⽣的优良传统,培养学⽣以天下为⼰任的社会责任感。
4.学法指导⽅⾯:(1)引导学⽣阅读、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搭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条件框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等,训练学⽣整理历史知识的思路。
(2)训练学⽣⾃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形成历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将事件经过结构化,对事件意义的分析可归纳为⼏个层次等。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是重点。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
⾰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式发⽣的变化。
中国⼈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变动,是爆发⾰命运动的内在因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清醒,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命,恰好为在⿊暗中苦半的中国⼈民指明了⼀条新的⽅向。
这⼀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认识到⾰命不可避免。
同时⾃然反驳了⼀种错误的说法:“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这种说法夸⼤了偶然性因素,忽视了必然因素。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运动,这次运动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河南作为中国的核心区域之一,自然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地区。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爱国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这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民主思想的觉醒,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播的重要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一批追求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河南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
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里,一些河南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
他们通过阅读译介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社会和历史现象,希望以此来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的出路。
这些知识分子包括一些教育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在河南的一些城市和乡村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宣传。
一些积极分子还成立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积极研究和讨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在河南的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报纸。
这些刊物和报纸以介绍和解释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通过它们,一些普通的民众也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刊物和报纸的出现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河南的传播,也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河南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受到了一些阻力。
当时的河南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之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接受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些保守势力和保守思想的影响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河南的传播和发展。
这并没有阻止一些积极进步的知识分子继续努力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时期。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们对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开始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五四运动的结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传播,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推动作用、思想渗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促进、革命、密不可分。
1. 引言1.1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由于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引发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愤怒和抗议。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在中国迅速传播,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
除了外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背景还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密不可分。
当时的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中,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
这种种种问题的积累导致了人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怒,五四运动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契机。
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次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热情和爱国精神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国家处于危急关头。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求国家复兴之路。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所具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使得其比辛亥革命更具进步意义。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时代,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化人得以扬眉吐气,中国的学术界得以健康发展。
五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开启了国人的智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中华民族在探索解放自我的方法和方式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产生特殊影响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五四前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历史原因可以归结为国际国内的各种背景。
这时的中国,国际背景是,爆发了世界第一次大战,十月革命胜利和苏俄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国内环境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下国家的衰败,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无奈。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这一现实赤裸裸的暴露了帝国主义强权、专制,剥削人民的本质。
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阿赫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交换的陈述文,遭到拒绝。
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呗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直寄希望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建立一个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强大的国家,但是这次巴黎和会让中国人彻底丧失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信心。
同时,苏俄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让国人看到了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大道民族自救。
与此同时,苏俄发表的对华宣言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这与帝国主义在华残暴的剥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于对于苏俄的拥护,自然对于社会主义也有了极大的热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救国的良方。
(2)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展示自己强大的能力创造力,使得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找到了实现的途径,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当爱国学生的运动遭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的时刻,工人阶级以宏大的历史责任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面,上海有七万人为声援学生运动举行罢工。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由于《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是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也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契机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关系。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后来的和平津贴问题。
中国是同盟国之一,为此在战争中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到了和平会议上,中国的声音并未被充分听取,导致被
剥夺了在中国山东省的权益。
这引起了国内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他们对于
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感到担忧。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思想触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五四运动的领导层和参与者中,有
很多是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他们将马克
思主义视为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它是对中国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解决方案。
许多学生组织和团体在五四运动中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推广,例如学生自治团体
和左翼知识分子团体。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
思想脱离了狭隘的学术界限,开始进入了广大群众的视野。
五四运动期间,有很多马克思
主义的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并广泛传播,使得大量的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能够接触和了解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一些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发表了重要的著作与演讲,深入地
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请看资料
(4).五四 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 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思考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新青年》出版讨论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毛泽东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问题与主义之争
1.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陈独秀、胡适 (民权、 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封建专制制度和旧道德、 旧文学)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陈独秀(提倡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胡适(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 2.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反对中 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放映结束,谢谢观看
!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名称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
性质 任务 领导 主力 结果 阶级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前途 指导思 想
反帝 资产 人民 资产阶 资本 三民主 反封 阶级 群众 级共和 主义 义 建 国 反帝 无产 人民 人民民 社会 马克思 反封 阶级 群众 主专政 主义 主义 建 的国家
返回1
返回2
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3、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 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4、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 婆。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就是说,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 和心灵。7、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学习来修剪。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学习有时候只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中思想与信念的成分,而没有改变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时间一过,态度又回复原状。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11、我认 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12、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也许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13、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严格试验的结果。15、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 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很多朋友晒了他们去年已经实现的目标:有的如愿参加了马拉松比赛,有的瘦身成功,有的写了一百 多万文字。而有的,表示“很迷茫”。记得迷茫的这部分人,在2018年初的时候也是踟蹰不前,不知自己的方向对不对。这一年来,他们 晒得最多的是,今天去旅游,明天吃大餐,然后在深夜发出人生疑问:“远方和诗在哪里?很迷茫。”迷茫,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我们经常 把它挂在口头上:你发觉大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很迷茫;你觉得工作枯燥乏味,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很迷茫;你觉得人生艰 辛、梦想很远,很迷茫……过了很多年,你还在迷茫,而当时和你一样起点的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了。于是,你更迷茫,不禁问:为什么? 因为他们一直在行动啊,他们没时间迷茫我们去拜访一位老同学的画室,进去后都惊呆了,画室里密密麻麻地贴着他的习作,我们去时他正 在完成一幅大型作品。他说,他画这幅作品已经几个月了,这段时间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我们以前都认为这位老同学运气最好,一路走来顺 风顺水。参观了他的画室后,大家都改变了观点。所有的成功都在于日复一日的努力。 记得当初大学毕业时,有些人很迷茫——不知道是 否要在纯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在大家犹豫不前时,这位老同学已经在准备考研了。因为准备充分,他顺利考上研究生。毕业后,他因 成绩优秀留校当了老师,然后又继续读完愽士,还举办过好多次个展。如今,他是已经成名的教授、年轻有为的研究生导师。而我们,很多 年过去了,还在为要不要再去考研而犹豫不决。心中的艺术家梦想促使我们跃跃欲试,但如果真去考,会不会太天真了,太不现实了?真的 是很迷茫。迷茫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问问自己:“你努力过了吗?” 侄女大学毕业后已换了两份工作,最近又想跳槽,觉得工作不合心意。 她妈妈想让她去考公务员,但她自己又不想。我问她有什么想法,她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我问她,这两份工作你都尽力做了 吗,还是因为迷茫,只是在应付?与其迷茫,不如尽力把当下的事情做好。等你尽力了,再看看现在这份工作真的不适合你吗,那时候再做 其他选择也不晚。侄女试着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很开心地说,她在一个项目里表现出众,拿了奖金,还得到领导赏识,获得了一个难得的 深造机会。如今的侄女已经不迷茫了,每天忙得根本没时间再迷茫。她感叹,人只有将当下的事尽力去做好了,才有迷茫的资格。所以,不 要把迷茫当成踟蹰不前的借口,不要让迷茫成为你前进的阻力。有时,你不是迷茫,你是缺乏行动力。人不能闲着,一旦闲了人就废了。这 是对 迷茫最好的解释。我以前的一个同学,他真的很有干劲,大学做过很多事,换过很多的兴趣目标,可是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他告诉我,感觉 不爱,斗志已经全无,人生好难。我曾经的师傅,在本地的咖啡圈里很有名,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可是他喜欢的是做甜品,甚至于哪儿有 学习班,本地的甜品市场都打探过。可是他迟迟没有任何动静,一直是在说着自己的计划。终于他告诉我,没有踏出那一步是因为不知如何 舍取,是现在的稳定还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未来,觉得很迷茫。我的一个发小,上学,毕业,工作,事事顺利,做到了很多人想做的。可 是他却常常向我抱怨,上班太无聊了,每天做完该做的,就没事做了,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三个故事其实代表了部 分人的三种迷茫。一、做的太多,做的太杂,没有目的,没有一样属于自己二、不满足现状,却又不敢走出来,害怕承担未知的风险,一直 在纠结中。三、每日的无所事事。不知道做什么,对未来是一片黑。你们是哪一类呢?其实很简单,做的少,想的多。不要不作为,既然无 聊,既然没事,那就运用起你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要做的想做的事,或者学习一些知识甚至是去看书,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学了看 了做了就无用功的,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你将时间合理的运用起来,你的生活不再会无聊,逐渐的你的未来会慢慢 的像是迷雾散开一样,变的清晰。不要去问别人自己该做什么,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人生永远充满着未知,没有 人可以预测到下一步会是什么。既然对于现状心生不满,那就去改变,不要在去想太多。想的再清楚,也不如你踏出的一步实在。没有什么 事情是可以从开头想到结尾,计划永远赶不上变换。所以你要做的是踏出那一步。不要再纠结,尤其是已经想了很多的人,时间不会等 你还在想的同时,也许已经有人比你走的很远了。那么有人问,我做了,也没有想了,怎么还是这么迷茫?所谓的不要闲着,不是让你像一 个无头的苍蝇乱飞。你做事同时要明白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什么是你需要的,这样接下来,你选择做事,是符合自己的。 而不是一味的我做了,我也辛苦了,还是看不到未来,还是这么迷茫。做的事要有意义,要给自己一个反馈,成与不成。人做任何事,希望 都不要是无用功,也希望处在迷茫的人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不再一头雾水。除非你是闲着,那么谁也帮不到你。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山医学院临床14班11362373 王伟男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论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实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7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很多有识之士不断提出先进的救国方案,也有人历尽艰辛向西方学习真理,试图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拯救中国。
但无论是种种振兴中华的方案还是英勇伟大的斗争,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国家依旧,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人们产生了怀疑,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
救国之路顿时陷入一片黑暗。
正当人们积极寻找新的救国之路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见到了光明,他们如饥似渴地研究十月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探寻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新道路。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对中国革命十分关注,并且对中国革命抱有很大的信心,在评论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他们曾经预言: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而中国和亚洲的觉醒,又将对欧洲革命发生深刻的影响。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预见。
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来谈谈我对五四运动前后这个中国革命重要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建立在19世纪40年代,但在其建立初期,印象范围也仅仅限于欧洲,虽然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曾提到过马克思主义,但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确实没有人真正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知道1917年法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了国内的积极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而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就是五四运动的杰出领袖李大钊。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从李大钊开始的,主要是因为他在1918年《言治》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虽然全文并未提起马克思主义,但从资料来看,这是最早提及俄国革命的文章,为他在不久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五四运动时期前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了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自身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特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概念内涵是指:中国一小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唯物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劳农专政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通过符合中国国情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传播给中国的各个革命阶层和阶级,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影响,达到救国救民的最终目的。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它们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五四运动前后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特点五四运动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在经济方面,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改变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更没有取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政治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灾难深重的国家;外无国权,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在国内,封建制度虽然被摧毁,但是封建因素依然浓厚,封建余孽不时沉渣泛起;阶级成分复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使得阶级斗争异常的复杂,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前途依然不明朗。
在思想文化方面1,虽然经历了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但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儒家思想依然左右着中华民族思想的进步,中华民族的民族思维向前的惯性仍然没有被遏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播的。
然而,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处的时代背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的萌芽和传播
制作: 演讲:
一、新文化运动
背景: 1、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民心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 主制度 3、窃取了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实行专制,梦想恢 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4、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了尊孔复古 逆流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 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鲁迅
活动基地和阵地
活动基地
活动阵地
1917年,蔡元培 聘请《新青年》主编 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并聘请李大钊、胡适、 钱玄同等“新派”人 物在北大任教,采用 “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办学方针,实 行“教授治校”的制 度,提倡学术民主, 支持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
2、提倡科学,发反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指的是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指的是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Democracy) 与科学(Science),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指的是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指的是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Democracy) 与科学(Science),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呈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1915年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
面对残酷的现实,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甘于失败。
孙中山高举民主革命的大旗,继续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斗争,但屡遭失败,陷入困境。
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满怀着对实行议会制的真诚和期望而奔走呼号,惨遭北洋军阀的卑鄙暗杀。
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等,换来的是反动军阀的疯狂镇压。
这样那样的救国方案都试过了,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
在中国的先进分子中,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飆。
这场运动,正是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他们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为主要思想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
通过批判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冲破了遏制新思想的罗网,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革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片面性的缺点,夸大了东方文化的落后性,甚至把某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这种偏向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学。
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
但在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明显暴露出来。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这就逐渐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
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
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北方邻国,因而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
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到这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条件逐渐成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随之发展壮大起来。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这个阶级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更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此时形成的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
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出现一个新的远为壮大的阵营。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
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
会议不顾属于战胜国一方的中国的权益,规定战败的德国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
在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下,这场风暴一度转入低潮。
从6月3日起,学生重新走上街头讲演,又有大批学生被捕。
在此重要关头,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参加人数达六七万。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市的100多座城市。
五四运动突破青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北洋政府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
6月28日,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
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
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
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
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
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先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这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
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表明他已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翟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一些老同盟会会员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也在这时开始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分子殊途同归的事实表明,认定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自觉地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
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