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诱发心肌缺血2015归纳

合集下载

全科医学第四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2015-9)

全科医学第四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2015-9)
是由自然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 物质等分子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构成。 这些自然物质构成了人的微观世界。
其次人有其社会性,即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具有特定
的背景(个人背景、家庭背景、社区背景和社会背景
等),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社
区、社会、国家,人与生态环境等诸多关系)。人的 社会性还受到法律、道德、文化、宗教、经济等众多 因素的影响。人的特定背景和各种关系构成了人的宏 观世界 。
三、健康信念模式与健康照顾
第一节 患者与疾病——两个不同的 关注中心
一、医生的关注中心

男性,52岁,工人。高血压史十余年,服用2种降压
药物,但服药不规律,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
吸烟20支/天。近1年来出现过数次胸闷、心前区不适,
至大医院门诊和急诊就诊。心电图ST段压低,T波 倒置,提示心肌缺血。心超检查左室壁增厚。
抗抑郁治疗,观察血压情况。
葛均波院士认为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全科医生的“病人”范畴
Disease“疾病”——可以判明的人体生物学上的异常 情况,可以从体格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加 以确定,是医学术语。 Illness“病患”(有病的感觉),指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和 判断 ,认为自己有病,可能确实有病,也可能仅 仅是一种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失调。

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病人的背景,进入病人的宏观
世界,并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促进健康的
目的。
注重于病
1、哪些器官系统引起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发生了什么样的 病变?病变严重程度如何? 2、病因是什么?病理机制是怎样的?疾病进展如何?疾病诊 断是什么?

长期精神压力可导致心肌梗死

长期精神压力可导致心肌梗死

长期精神压力可导致心肌梗死作者:刘梅颜来源:《养生大世界》2016年第02期我们曾经收治过一位得了心肌梗死的患者。

在第四次心梗时,到我院就诊。

患者已经放了五个支架,每一次心梗发作对其来说都是巨大的痛苦。

自第二次心梗后,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吃药、生活;血糖、胆固醇等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水平,但患者还是发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心肌梗死,患者自述精神上已经接近崩溃。

精神压力引发心肌缺血后来我们发现患者的发病与抑郁相关,主要原因是会诊中了解到患者在16岁时曾患抑郁症,并且从来没有因抑郁而到医院就诊治疗,而抑郁跟后来多次发生心肌缺血和心梗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治疗了患者的抑郁问题后,再加上强化对心梗康复期的治疗,现在患者终于过上了正常生活。

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反思。

临床上的非精神专科医生,可能更善于观察躯体问题一面,而对精神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因此,心血管内科的医生需要知道,患者如果是精神因素发生在前,有可能带来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毁损,与后续可能发生心肌缺血或是心肌梗死的关系非常密切。

实际上,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认识程度。

心理因素确实可以引发心肌缺血,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量研究证实,冠心病常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存在。

2013年在全国5大城市14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调查显示,2123例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现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达14.37%和17.00%。

抑郁症发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状态。

女性患者的比例会更高,很多研究资料中甚至可以达到三分之二的比例。

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如果一个人处在不良情绪的状态之下,心理高度紧张,又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话,无疑会使患者的冠心病雪上加霜,会加重患者本来已经狭窄的冠脉血液供应。

所以很多患者心梗后,如果追溯他最近两周内的情况,其中约2/3的人会承认最近特别累、压力大、睡眠不好或感觉极度疲惫。

其实人在承受高强度精神压力的同时,会对其心脏带来损毁。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疗效研究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159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24例,所有患者人组时行标准心理压力测试,证实心肌缺血后,对照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0.1 g,1次/d,倍他乐克25 mg,2次/d,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口服治疗。

中西医结合组在穩定型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振源胶囊0.25g,3 次/d口服治疗。

结果治疗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HQ-9评分及GAD-7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心理压力;心肌缺血;疗效心理压力可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即心理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MSIMI)。

这种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尽管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目前研究可以肯定的是,MSIMI可使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事件的风险升高3倍以上[1]。

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不同,MSIMI存在冠状动脉微小循环的功能障碍。

本研究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12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心理压力引起的心肌缺血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2014年1月159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8~74岁,坐位收缩压110~148 mmHg (1 mmHg=0.133 kPa)、坐位舒张压70~90 mmHg。

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24例,每组男14例,女10例。

中西医结合组,平均年龄(62±1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2±12)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组时行标准心理压力测试,证实心肌缺血后,对照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0.1 g,1次/d,倍他乐克25 mg,2次/d,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口服治疗。

心肌缺血注意事项

心肌缺血注意事项

心肌缺血注意事项
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氧供不足的一种疾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心肌缺血患者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心肌缺血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食物,并且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食物。

此外,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吸烟和饮酒,同时还要控制体重和保持适当的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疲劳。

其次,心肌缺血患者要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并且及时告诉医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另外,心肌缺血患者还可以考虑接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

此外,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

患者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他们可以参加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疗法等,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和恢复身心健康。

最后,心肌缺血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

尤其是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后,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同时,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时复查血脂、血压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合理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心理调适,以及定期的体检和复查,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有望恢复健康。

因此,心肌缺血患者应该重视并遵循上述注意事项。

心肌缺血怎么造成的,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

心肌缺血怎么造成的,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

心肌缺血怎么造成的,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作者:张巨容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8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心肌缺血是一种超级危险的病状,它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所以,一旦发现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就应该赶紧治疗。

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有很多,那么心肌缺血究竟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疗呢?一心肌缺血的原因1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在临床上一些心肌缺血的患者经常因为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所导致的,由于惯性病会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在心脏周围会出现供血减少,甚至是冠状动脉阻塞的情况,假如没有得到良好治疗的话,那么会降低心肌供血能力,与此同时心肌本身的病变也会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

2 严重感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例如这部分患者在之前是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或者是血管壁塞性脉管炎,这部分患者在患有这一疾病之后并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肌会受到严重的刺激,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3 年龄:一些老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主要是人体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后,身体内的血管很容易发生老化的情况,心肌部位的血管壁会大大增厚,導致心肌周围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4 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主要是指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或者是糖尿病,会加大心肌缺血的发病几率,另外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抽烟饮酒或者是身体过度肥胖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出现心肌缺血。

与此同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或者是日常活动较少的患者很有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的病症,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群来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这些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

二心肌缺血的危害心肌缺血的危害比较多,首先第一个危害是会引起其他心脏疾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或者是心律不齐的情况;第二个危害是会引起缺氧,这主要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而造成的;第三个危害是会引发心绞痛,主要的表现是在胸骨后疼痛,或者是患者会产生胸闷和胸部压迫感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气胸的症状;第四个危害是会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当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是狭窄的,并且整个血液循环也是具有阻碍的,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引发冠状动脉硬化;第五个危害是会造成急性的心肌细胞损伤,由于心肌缺血血管是堵塞的心肌细胞很容易出现坏死的情况,导致心脏泵功能的下降;第六个危害也是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引发猝死,并且在猝死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具有突然性发作的特点,心肌缺血导致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从临床数据来看,有35%的患者会出现猝死的情况,所以当出现心肌缺血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尽快的到医院进行治疗。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它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猝死。

除了遗传和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孤独和敌对等。

这些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如冠心病。

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以被压力和焦虑激活。

这些生物学反应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和心肌缺血,使冠状动脉痉挛和斑块破裂风险增加。

此外,长期的抑郁和孤独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可能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强,从而加速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硬化。

另外,孤独和社交隔离也可能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敌对是另一个可能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的社会心理因素。

敌对的个体可能会采用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及减少运动和采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导致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风险因素的增加。

研究指出,敌对的个体患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此外,研究表明,在同样的风险因素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冠心病的发病率不同。

例如,低收入、低教育和住在贫困社区的人们易感冒病的风险增加,更可能暴露在不健康的环境中。

同时,缺乏社交支持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也可能会导致心理不稳定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选择,例如吸烟和缺乏运动等,这些行为习惯可能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因此,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

针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措施有很多,例如情感治疗、心理咨询、锻炼、恢复社交网络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心肌缺血作用机制

心肌缺血作用机制

心肌缺血作用机制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的情况。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肌梗死的前兆。

心肌缺血作用机制涉及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1.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斑块形成等情况都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从而使心肌细胞缺氧缺血。

2. 血栓形成:冠心病患者往往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可以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导致血流阻塞,加重心肌缺血的情况。

3.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是心肌缺血的另一种机制,痉挛使得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缺血加重。

4. 氧供需失衡:心肌缺血还可能与心肌氧供需失衡有关。

当心肌氧需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发生缺血。

5. 氧自由基生成:心肌缺血时,缺氧缺血的心肌细胞会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产生损害,加剧心肌缺血的损伤。

6. 细胞内Ca2+过载:心肌缺血时,细胞内Ca2+过载是心肌细胞受损的重要机制之一。

Ca2+过载会导致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加重心肌缺血的损害。

7. 炎症反应:心肌缺血还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加重心肌缺血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综上所述,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血管病变、血栓形成、氧供需失衡、氧自由基生成、细胞内Ca2+过载、炎症反应等多个因素。

对心肌缺血的机制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肌健康。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干预心肌缺血,可以减少心肌损伤,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意义。

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心理应激导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双心(心脏心理)学组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12-18.大量证据表明,1/3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可在心理应激的状态下发生心肌缺血,该类型缺血称之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MSIMI)。

MSIMI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还会导致临床预后恶化,死亡风险增加。

目前,虽对于MSIMI的认识日趋完善,但其相关诊疗尚不规范,临床工作中误诊、漏诊率较高。

至今我国尚未发布过有关稳定性冠心病患者MSIMI诊疗的指导性建议,根据现有研究进展、荟萃分析及国外相关指南,心血管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及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中国专家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MSIMI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对MSIMI的识别、诊断与治疗,制定本共识。

一、MSIMI概述(一)定义MSIMI,又称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指患者在心理应激下诱发的心肌缺血,其不同于运动和药物负荷为诱发因素所导致的心肌缺血[1]。

这种心理应激除来源于心理、社会等因素外,同时还可通过标准刺激程序模拟,以用于诊断。

标准刺激程序包括心算(mentalarithmetic)、伴随愤怒回忆的公众演讲(public speaking with anger recall)、镜描(mirror trace)、干扰性色卡测试(strop color test)等能够诱发心理应激的方法。

在冠心病患者中,MSIMI和运动诱发心肌缺血(exercise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ESIMI)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研究发现合并ESIMI的冠心病患者可发生MSIMI,是冠心病患者的一种特殊病理现象[2]。

Jiang等[3]发现73%合并ESIMI的冠心病患者可发生MSIMI。

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效果观察

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效果观察

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效果观察任峰【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因为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92例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 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MSIMI)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因为患有稳定性冠心痛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导致;采用抽签法进行MSIMI治疗方式的研究;参照组(46例):选择常规疗法+安慰剂进行治疗;研究组(46例):选择常规疗法+尼可地尔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MSIMI患者的LVFS水平、LVEF水平、PHQ-9量表得分、Hcy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GAD-7量表得分.结果同参照组MSIMI患者LVFS水平、LVEF水平、Hcy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对比,研究组获得显著改善(P<0.05).两组MSIMI患者PHQ-9量表得分以及GAD-7量表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选择常规疗法+尼可地尔对MSIMI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患者LVFS水平、LVEF水平、Hcy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MSIMI患者的病情康复.【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9(010)001【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稳定性冠心痛;抑郁焦虑;精神压力;心肌缺血;尼可地尔;临床效果【作者】任峰【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大约有2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存在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患者存在的这种不良心理可能会对其临床疗效和疾病转归情况产生不良影响,也对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对于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而言,因为自身表现出的精神压力,往往会呈现出心肌缺血现象,从而使得疾病危险度更为显著提升[1]。

心肌缺血有六大症状 隐匿性缺血更要警惕

心肌缺血有六大症状 隐匿性缺血更要警惕

心肌缺血有六大症状隐匿性缺血更要警惕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心肌缺血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缘”。

然而,随着近年来生活压力增大和不良生活方式“夹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早早出现心肌缺血。

游泳健将孙杨去年因为心肌缺血,在比赛途中感觉胸闷不适被迫退赛。

说到病因,据称孙杨在17岁那年,一次心肌炎后就发现存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与感冒病毒感染损伤心肌有关。

心肌缺血离我们并不遥远据201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

而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上升所致。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简单地理解,就是心肌缺乏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血液供应系统,健康人的冠脉管腔像是刚投入使用的下水管一样,管腔通畅,管壁没有狭窄。

管壁没有狭窄,血液可以正常流动,从而满足心脏的供血需求。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危险因素的产生,管腔逐渐出现杂物沉积,进而出现管腔狭窄、痉挛、堵塞等,开始出现阻碍心脏血液供应等情况,限制了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营养。

”李荣说,这类似于堵塞的下水道,影响了下水道正常的排污排洪功能。

六个典型症状提示缺血缺氧心脏血管狭窄、痉挛或堵塞后,心脏得不到正常的营养供应,心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可引发一系列的反应,会导致出现如下症状: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伴有大汗。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

3.饱餐、寒冷、饮酒后出现胸痛、胸闷。

4.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5.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心脑血管病与心理因素

心脑血管病与心理因素

感( 迷走 ) 神经兴奋 , 从而使心脑血管扩张 , 血
压 下 降 . 率 缓慢 。 发 房 室 、 房 传 导 阻滞 心 诱 窦 等各 种缓 慢 型心 律失 常 , 头痛 、 晕 、 晕 、 或 头 眩 耳呜 、 黑朦 等 。 轻者 可 以引起 心脏 或脑 神 经官 能症 : 者可 以引起 心脏 跳 动骤 停 . 至猝 死 重 甚 等心 血管 意外 或 晕厥 、一 时 性 意识 丧 失 和猝 倒 等脑 血管 意外
心 律 失 常 、 至 心 室 颤 动 等 ; 之 。 情 绪 的 甚 总 因
碍 等 轻者 可 以引 起心 动 过速 等 快速 型 心 律
失 常 、 血 压 、 脏 或脑 神 经 官 能 症 等 ; 者 高 心 重
可 以引 起冠 状 动脉 痉挛 .导致 急 性心 肌 缺 血
剧 烈波 动 而导 致猝 然倒 下 、 瞬间致 残 、 死 的 致
病之 间的相 互关 系加 以讨 论
翔 E爱言l 『誉番 后 国Ⅱ f 『 _ l
情 绪是心 理 因素的具 体表现 。 、 、 、 喜 怒 忧 思 、 、 、 是人人 所具有 的正 常情 绪 , 过 悲 恐 惊 但 度 的喜 、 、 、 、 、 、 怒 忧 思 悲 恐 惊就 成为 一种 不利 于身体 健康 、诱 发 或加重 心脑血 管 等疾病 的 不 良情 绪 。情 绪本 身主要 通过 植物 神经 的兴
综 上 所 述 .心理 因素无 论 在 躯体 疾病 的 发 生 和发 展 中都 占有 极 其重 要 地位 心理 和
躯 体疾 病 之 间可 以互相 影 响 , 为 因果 。 互 我们 提 倡 对 于包 括心 脑血 管 疾病 在 内 的所 有疾 病
都 应 该注 意 心理 因素 的作用 .采取 包 括针 对 心 理 因素 在 内 的整体 治疗 原 则 .进 行综 合 性

怎样治疗心肌缺血呢?

怎样治疗心肌缺血呢?

怎样治疗心肌缺血呢?
心肌缺血是心脏病的一种常见的表现,通常心肌缺血的病人会感觉到胸闷,心慌,心口疼痛,心悸,并且有时候还会表现得很是烦躁,平时可以通过心电图的检查来直接判断。

心肌缺血给病人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平时诱发心肌缺血的原因也是比较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于中医认为心肌缺血的一些常见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很多:中老年多为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如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等;中青年则多见于冠脉痉挛,如颈
椎病、心肌损伤、精神心理紧张等因素所致。

中医认为,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气郁、心血瘀、痰湿郁阻、心阳虚等等。

一般,临床心肌缺血的证候很少有单一的气虚或血虚,大多都有相对复杂的兼证,如气虚痰阻、阴虚血瘀、心肝气郁、心肾阳虚等。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证候表现辨证分析以施治疗处方。

中药防治小验方:
益气通脉饮
黄芪9g黄精9g石菖蒲9g丹参12g红花3g
适用于气虚血瘀者,表现为易疲乏,胸憋闷或有隐痛,唇舌淡或瘀。

开水沏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可以多次冲泡;可长期使用。

三参通脉饮
丹参12g三七参3g党参9g薤白6g生山楂9g
适用于气滞血瘀,心血瘀阻者,表现为心胸疼痛、痞闷,舌唇淤滞。

开水沏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可以多次冲泡;可以长期使用。

对于患有心肌缺血的病人,在平时尽量要做好护理,最好是能够保持好良好的情绪,尽量不要过于激动,最好是能够在早期的时候,通过以上所介绍的一些方法来寻找出病因,然后采取有效的办法来治疗,尽量减少对病人的伤害。

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心肌缺血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导语:心肌缺血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脏血液偏少,无法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氧气以及营养物质,
心肌缺血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脏血液偏少,无法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氧气以及营养物质,并且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问题。

对于心肌缺血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要好好的接受医生的治疗,及时的摆脱疾病的伤害。

心肌缺血者要注意饮食,六个字,低脂肪高纤维。

情绪上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

常用药物:心痛定、硝酸甘油、消心痛等,用些活血化瘀的中药也是不错的选择。

心肌缺血的危害:心肌缺血使心脏血液减少,而血液则是传送血液所必须的物质,如果缺少血液则会导致缺氧,从而导致心脏不能为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会引起心绞痛、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等。

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赛或猝死。

心肌缺血的治疗:心肌缺血严重者可使人猝死,所以应积极治疗,提早预防。

可采用药物、手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药物治疗要根据医生所开处方进行服用,切忌不要自己在网上查看一些药物就去吃,生命攸关,一定要重视。

手术治疗可以采用外科冠脉搭桥术,这种方法适合于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

心肌缺血的患者的饮食,心肌缺血的患者在饮食上掌握几点原则,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这些都是能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的食物。

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80%的疾病跟心理因素

80%的疾病跟心理因素

80%的疾病跟⼼理因素80%的疾病跟⼼理因素有关 许多⼈都会认为,⼤病是饮⾷不好,吃出来的,但其实未必,许多疾病都跟⼼理因素有关。

80%的疾病跟⼼理因素有关是⼩编为⼤家准备的,希望能帮到⼤家。

⼼⾝疾病的产⽣每个⼈⼀⽣中都会⽣病,究其原因时总会⽤“⼈吃五⾕杂粮,哪有不⽣病的”这句⽼话来安慰⾃⼰。

其实,很多疾病都跟⼼理因素有关,⽽跟饮⾷⽆关。

这是为什么呢? 从发病原因来看,⼤多数疾病的发病都跟⼼理有关系,包括艾滋病;如果病⼈⼼理有⼀些压⼒,那么他的病情会恶化得更快。

有研究表明,80%的疾病都跟⼼理有关系,⼼理因素在疾病发展和痊愈过程当中也起重⼤作⽤。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理问题在⼀些疾病当中还是起主要作⽤的,这些疾病包括溃疡病、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压和⽀⽓管哮喘等。

何为⼼⾝疾病? 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类特有的⼼理问题,如道德、尊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这些其实是跟⽂化有关系的。

我们从⼩⽣下来的时候都被很多框框限制,我们每天上学、⼯作也会有很多框框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让⾃⼰更好的适应这些框框,并且有所突破;如果没有突破,我们⾃⾝可能就会产⽣很⼤的问题。

例如,现在讲课给我带来的压⼒只是两个⼩时,两⼩时结束以后我很快就可以恢复。

如果⼀个⼈始终处在⾼度反应状态,就可能就会产⽣⼼⾝障碍。

例如,谈判时会有呼吸、⼼跳、⾎压升⾼的情况,这叫应激状态。

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持续⼀个⽉、两个⽉甚⾄三年五年,这种情况就会慢慢转化为⼼⾝障碍阶段,再严重些就发展为⼼⾝疾病。

躯体化 接下来提出躯体化这个很重要的概念。

平时当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第⼀反应可能是⾝体的什么地⽅出问题了,有⼈也许会上⽹找⼀些资料看⼀下;过⼀段时间如果还是不好,我们会去吃药;如果再不好,我们可能会去医院检查。

这是⼀个⾮常惯性的思路,⾝体出现任何问题时我们都从⽣理问题的⾓度来思考,很少联系到我们的⼼理因素。

案例1 1997年我在天津跟导师学习时碰到这样⼀个病例,⼀个17岁的⼥孩准备⾼考,她妈妈带她来看病。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除了生活方式和遗传等传统危险因素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

一、压力与冠心病压力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长期承受高压力环境则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受到压力刺激的个体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加体内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分泌,进而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脂肪代谢紊乱等,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焦虑与冠心病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但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焦虑患者常伴有心理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焦虑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呈现正相关,即焦虑程度越高,患冠心病的风险越大。

三、抑郁与冠心病抑郁是一种心境低落、情绪消沉的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抑郁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抑郁会引起自主神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改变,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

此外,抑郁还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四、应对方式对冠心病的影响应对方式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事件和压力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一种健康的应对方式对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压力等,可减轻压力对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问题、自我抱怨等,会加剧心理压力,增加冠心病的发生概率。

五、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的影响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改善个体心态和行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心理干预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应激管理等干预手段,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的发作率和死亡率。

六、心身医学模式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身医学模式强调身心健康的整体性,将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结合起来,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心肌缺血的健康教育

心肌缺血的健康教育

心肌缺血的健康教育
心肌缺血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肌细胞由于供血不足而缺氧。

为了预防和管理心肌缺血,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健康教育要点:
1. 了解心肌缺血的原因:心肌缺血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这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

2. 了解心肌缺血的症状:常见的心肌缺血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或不适感,常常向左臂、颈部和下颌放射。

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出汗、呕吐和心慌等症状。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包括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戒烟和减少酗酒。

4. 定期进行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的监测,以及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是及早发现心肌缺血风险的重要手段。

5. 提高运动水平: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肌的血液供应能力,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但在开始运动前,务必咨询医生的建议,避免过度运动引起心肌负担过重。

6. 控制风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减轻压力和积极应对心理问题,都有助于降低心肌缺血的
风险。

7. 遵循医生指导:如果被诊断出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并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8. 学会紧急救护技能:对于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和急救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救助。

9. 寻求心理支持:面对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的挑战,寻求心理支持和参加支持小组有助于减轻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请记住,上述内容仅供参考,并不取代医生的咨询和个性化建议。

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请立即咨询医生。

心梗的发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心梗的发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心梗的发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心理压力是指由于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

心梗的发生与心理压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心梗的发生机制与心理压力的关联,并从预防心梗的角度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心梗的发生机制心梗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冠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冠状动脉内膜会逐渐形成斑块,导致冠脉狭窄,最终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2.血栓形成:由于冠脉狭窄,血液流通不畅,易于形成血栓。

当血栓阻塞冠状动脉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引发心梗的发生。

3.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心梗发生的危险因素。

这些疾病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供血不足,增加心梗的风险。

二、心理压力对心梗的影响心理压力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之下会增加患心梗的风险。

心理压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心梗的发生:1.影响冠状动脉供血: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活跃,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加速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

这种情况下,冠脉狭窄加剧,血管阻塞更容易发生,从而增加心梗发生的可能性。

2.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心理压力会引起内源性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血管紧张、心肌耗氧增加。

长期心理压力的积累,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梗的风险。

3.不良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大的人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良、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

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梗的发生风险。

三、预防心梗的有效解决办法由于心理压力与心梗密切相关,控制心理压力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1.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是预防心梗的首要步骤。

可以通过参加运动、学习放松技巧、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心理压力,降低心梗的风险。

心肌缺血原理

心肌缺血原理

心肌缺血原理
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氧供减少的病理过程。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自身血液的主要动脉,它分布在心肌的表面,并通过分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原理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和中膜的血管壁发生病理性变化,造成冠状动脉腔径减小或阻塞。

这些病理性变化可能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栓形成以及动脉痉挛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减少,从而使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肌缺血通常会引起胸痛,也可以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更为严重的形式,其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都属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范畴,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和钙拮抗剂等,用于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流动。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或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方法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预防心肌缺血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

健康的饮食、适度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以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有助于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

总之,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氧供减少
的病理过程。

了解心肌缺血的原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保守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保守治疗方案

摘要:心肌缺血是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状态。

心肌缺血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针对心肌缺血的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心肌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 病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冠状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进而狭窄或闭塞。

(2)冠状动脉痉挛:由于寒冷、情绪激动、吸烟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

(3)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组织坏死,引起心肌缺血。

2. 临床表现(1)心绞痛:劳累、情绪激动、寒冷等因素可诱发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

(2)胸闷、气促:患者常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明显。

(3)乏力、头晕: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4)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等。

二、心肌缺血保守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防止血液凝固,降低血栓风险。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洛汀新等,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缺血。

(4)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降低心率、血压,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心肌缺血发作。

(5)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

(6)抗心肌缺血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

2. 生活方式干预(1)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加重心肌缺血,应戒烟限酒。

(2)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3)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提高心肺功能。

(4)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CNS Summit]心理因素引发的心肌缺血:现状与未来医脉通2015-05-29发表评论分享导语:3月14日-15日,2015中外中枢神经峰会在北京举行。

以精神科医生为主的数百名中外中枢神经(CNS)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就CNS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4日下午,北京安贞医院的刘梅颜教授带来题为《心理因素引发的心肌缺血: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受到同行的热烈欢迎。

今天我们要讨论关于精神心理因素引发心肌缺血的问题,涉及目前现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刚才有专家指出,在美国,精神科医生的加入,会大大缩短平均住院日;在中国也应如此。

因为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有精神科医生的加入,会使患者临床诊疗得到更加充分的服务。

去年,我们曾经收治过一位得了四次心肌梗死的患者。

在第四次心梗时,到我们北京安贞医院就诊。

患者已经放了五个支架,每一次心梗发作对其带来巨大的痛苦。

自第二次心梗后,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吃药、生活;血糖、胆固醇等各项指标控制在完全正常的水平,但患者还是发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心肌梗死,患者自述精神上已经接近崩溃。

通过多学科会诊,精神科医生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他的转归。

主要原因是会诊中了解到患者在16岁时曾患抑郁症,并且从来没有因抑郁而到医院就诊治疗,而抑郁跟后来多次发生心肌缺血和心梗有着密切的联系。

纠正了患者的抑郁问题后,再加上强化对心梗康复期的治疗,现在患者终于过上了正常生活。

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反思。

临床非精神专科医生,可能更善于观察躯体问题一面,而对精神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对于心血管医生需要知道,患者如果是精神因素发生在前,有可能带来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毁损,与后续可能发生心肌缺血或是心肌梗死关系密切。

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甚至会直接引发猝死。

网上有很多诸如人被气死了的例子。

心血管医生也关注到节日与心脏病的关系,比如除夕、世界杯期间,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日。

因为在此期间,人处于忙碌或熬夜中,会面临精神、心理应激,从而导致心脏事件的突然发生;还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心血管损伤,都提示精神压力可引发心脏问题。

一、精神压力引发心肌缺血1. 流行病学调查因此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认识程度。

心理因素确实可以引发心肌缺血,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量研究证实,冠心病常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共病存在。

※EUROASPIRE III的研究调查了8580名因CHD住院的患者,通过HAD(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诊断抑郁,发现在男性患者中发病率为8.2%~25.7%,女性为10.3%~62.5%。

※2005年,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心血管科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

※2013年在全国5大城市14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调查显示,2123例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现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达14.37%和17.00%。

抑郁症发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状态。

女性患者的比例会更高,很多研究资料中甚至可以达到三分之二的比例。

2. 缺血性心脏病与心血管学科发展1)精神压力导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生发展如果一个人处在不良情绪的状态之下,心理高度紧张,又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话,无疑会使患者的冠心病雪上加霜,会加重患者本来已经狭窄的冠脉血液供应。

所以很多患者心梗后,如果追溯他最近两周内的情况,其中约2/3的人会承认最近特别累、压力大、睡眠不好或感觉极度疲惫。

其实人在承受高强度精神压力的同时,会对其心脏带来毁损。

在慢性应激状态下,比如个体总是忧郁、焦虑不安,会毁损冠状动脉内皮系统。

内皮系统一旦被破坏后,很容易生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如果患者已经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精神压力下,很容易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出现斑块破裂,这就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2)临床特点:微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急性状态,就是人处于突然的焦虑不安或强心理打击之下,其冠状动脉微小血管的舒缩功能会出现异常。

不同的环境压力,对人的情绪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会相应的导致心脏缺血的发生、发展。

3)病理生理学机制:应激—脑—情绪—心脏的互动模式其中的一些神经内分泌因素,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管是黏性因子、血管紧张素系统,还是肾上腺素系统,在交感神经系统骤然受刺激被过度兴奋之后,会引发靶器官组织损伤。

“心理”和心脏问题联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伴而生,互为因果。

3. 对心脏由结构到功能逐渐认识临床上有些患者,比如之前不知道自己患病因体检或偶然因素发现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把狭窄的地方打开,放入支架后,随后患者可能总会存在异常感觉。

过去认为,因为支架作为一个异物刺激了患者;现在发现其实患者在发生动脉硬化的同时,冠脉的微小血管对五羟色胺的敏感性很可能也发生了改变,这是心脏病在前,心理问题在后。

另外一方面,还有部分患者,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连续4次心梗的患者,是抑郁症在前,心脏病在后。

因为患者体内五羟色胺水平的变化,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循环功能,患者心脏的微小血管舒缩功能会发生变化,原因可能也是受体的改变。

抑郁和心梗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引发了心血管医生更多的思考。

过去对心脏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有形的结构异常上,如血管有没有狭窄、室壁有没有变薄、心室腔有没扩大等。

后来我们意识到,其实仅仅关注结构异常是有延迟的,因为在我们眼睛能够识别异常之前,患者已经发生了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也就是所谓功能学的改变。

过去我们看心脏神经症患者,认为不用治疗,后来就发现,患者在几年之后,有可能慢慢的变成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或出现心律失常。

还有一类是惊恐发作的病人。

病人年轻时就反复的惊恐发作,每一次到急诊,临床医生会首先对心脏急症,优先处理。

最后知道患者是惊恐发作,对其警惕性下降。

而患者反复惊恐发作的过程中,其冠状动脉系统会遭到破坏,比如形成血管狭窄,后期真的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

关注心脏病可以从结构到功能转变的,比如是急性心梗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内皮系统被破坏掉后,出现了单一或是多发的动脉粥样硬化。

高精神压力可使内皮系统被破坏,大量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出现氧化应激,发生进一步的炎性趋化,此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4. 关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指南变迁过去二十年,医学快速发展,通过高精尖的技术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但后来我们发现,有些冠心病患者放了支架后,可能会越来越糟。

患者整个生活平衡被打破,天天惶惶不可终日,这类患者我们称为双心患者,即心脏和心理都有问题的患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有研究发现,患者本身的血管调节系统被破坏引发损伤。

06年欧洲心脏病指南强调,应关注造影可见的5级以上的冠状动脉系统,是否出现肉眼可见的狭窄性病变,狭窄是否超过75%,如果超过就需要考虑放支架。

2013年欧洲心脏病指南强调,除了造影观察冠脉有无可见的狭窄之外,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微循环异常,后者更多是受精神、心理、情绪的影响,因此支架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瑞典的一项研究,对因胸痛而需要造影检查的病人进行比较,发现60%的女性和30%的男性因为胸痛症状被怀疑是冠心病,但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狭窄。

真正没问题吗?其实患者的下游小血管出现了问题,研究者将此种情况称为非堵塞性冠心病(CAD)。

非堵塞性冠心病患者的下游有问题而上游没问题。

此类患者的风险真的就低吗?其实此类患者的发病风险非常高。

最可怕是大血管有病变,小血管也有病变,但是小血管病变未被识别。

前不久我们收治过类似的病人,患者的狭窄50%以下。

但几周后因为在应激刺激下,突然发病死亡。

原因是小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心肌损伤。

现有指南强调,心血管医生应注重心肌缺血的多重发病机制,包括精神心理因素诱发的小血管功能障碍,及精神心理因素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

其实许多变异性心绞痛的患者容易激惹,可能存在相应的精神心理问题。

应激性的心肌病,是指在连续生气,较差的精神状态下,会引发心肌突然损伤。

其表现与心肌梗死相似,该类患者也会发生恶性猝死。

因此精神压力会带来心肌损伤,人其实是可以被气死的。

5. 精神压力与运动压力下的心肌缺血过劳死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个人过重的体力活动,而是因为连续经历高度的精神压力。

研究发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增加运动负荷,可以看到心电图中出现相应的缺血;同样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如果不断的给他施加精神压力,同样可以制造出这种缺血的发生。

但相同的患者,其缺血部位可能不同,即人在着急的时候,引发缺血的部位与在运动时引发的缺血部位存在差异,有的人是相近的,有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去年的关于大鼠抑郁合并心肌缺血的试验研究中,探索了五羟色胺在外周的相应改变。

如上图所示,观察正常大鼠(第一列)、抑郁模型鼠(第二列)、心梗模型鼠(第三列)及既抑郁又心梗的模型鼠(第四列)中五羟色胺受体的变化。

发现5-HT2AR受体的变化几乎是线性的,随着抑郁和心梗的逐渐出现,5-HT2AR的浓度发生了明显改变。

且5-HT 转运体SERT也有类似的变化。

我们对5-HT及其受体改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很多患者因为其长期抑郁的状态,而出现相应的受体改变。

过去我们更多的关注5-HT浓度的改变,而其实是患者的5-HT受体也在发生变化。

二、心理因素引发心肌缺血的未来目前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被称为太阳系理论的认识,该理论认为,所有的心肌缺血无外乎由以下因素导致:●血管出现明显狭窄;●血管相应的炎性变化;●微小血管功能障碍;●凝血异常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内皮损害。

以上都是构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

其中最早可能由于血小板以及微小血管功能障碍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治疗那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尽早识别出冠脉功能的问题。

一系列有关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研究发现:对于容易感受精神压力的个人,若给予适当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某种程度上可明显减少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风险。

我们已经认识到关注病人,尤其是心脏病人精神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会带来微循环系统、血小板、内皮功能的系列改变。

因此早期干预可避免相关损害。

总结我们一直在讲循证医学,希望收集更多的临床治疗数据来证实我们种种治疗的科学性。

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得不到控制的话,那任何的科学性治疗都是空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新思考,怎样帮助更多的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

而此过程中,及时的筛查患者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问题,特别需要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