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童大脑发育相关-------“五迟”“五软”方义
儿童大脑发育相关-------“五迟”“五软”方义儿童大脑发育不全表现为中枢性运动、语言、智力障碍及深浅感觉障碍的异常表现。
发病年龄1~10岁儿童多见,智力低下,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差,记忆力差,咬字不清,或伴有抽搐癫痫等发作病史。
本病属于中医之“五迟”“五软”等范畴。
中医认为,儿童大脑发育不全与心、肝、脾、肾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虚,精髓不足有关。
治疗该病,以补肾生髓养先天、健脾生血滋后天、醒脑通窍益心智、化痰活血通心络为总的治疗法则。
用桂附地黄汤合五子衍宗丸、益气聪明汤三方加减化裁加减:处方:桂枝、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莎菀子、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熟地、益智仁、核桃仁、龙眼肉、郁金、龟板胶、鹿角胶、炒酸枣仁各50克,全蝎、水蛭、附子、甘草、升麻、陈皮各30克,人参、黄芪各75克,冰片5克。
失眠加孔圣枕中丹(远志、菖蒲、龟板、龙骨)开窍益智,重镇安神。
用法用量:配以蔗糖颗粒剂型,服用较为理想。
口服,1岁以内,一日一袋,3克;1~4岁,一日2袋;5~10岁,一日3袋;10~14岁一日4袋。
分3次温水服用。
功效:补肾益髓,健脾生血,补脑益智,醒脑开窍。
主治:儿童大脑发育不全,智能低下,缺血性脑病,脑性瘫痪,继发性癫痫,脑积水,多动症等。
方解:本方以桂附地黄汤合五子衍宗丸、益气聪明汤三方加减化裁而成。
桂附地黄汤补肾气壮元阳,促进大脑皮质发育以治本;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沙苑子)补肾精充脑髓,助桂附地黄汤补肾生精,促进骨髓之造血;益气聪明汤(党参、黄芪、葛根、蔓荆子、黄柏、白芍、升麻、甘草)补气健脾,聪耳明目;孔圣枕中丹(远志、菖蒲、龟板、龙骨)开窍益智,重镇安神。
加用熟地、益智仁、核桃仁、龙眼肉、炒枣仁补肾益智,促进大脑细胞发育;郁金、冰片开窍醒脑,安神镇静;龟板胶,鹿角胶补血滋阴;全蝎、水蛭虫类祛风通络,改善心脑供血之用;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防药之滋腻碍胃。
头针治小儿脑瘫(五迟、五软)
头针治小儿脑瘫(五迟、五软)小儿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我院儿科采用头皮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头为诸阳之会,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选用头部穴位治疗,可以调整五脏六腑之经气,疏通经络,协调机体阴阳平衡。
针刺治疗能起到调和脏腑、补益心肾、调理脾胃、补气养血、益脑增智的作用,从而促进脑细胞发育、治疗脑瘫。
选穴:采用靳三针、焦氏头针法。
1.主穴:百会、四神聪、运动区、语言区、平衡区、足运感区、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
2.配穴:智力障碍加神门、内关、通里;语言障碍者加舌三针(廉泉穴上0.5寸为第一针,又称上廉泉穴,上廉泉穴左右各旁开1寸为第二、第三针),风府透哑门;流涎加舌三针,地仓透颊车,点刺哑门、风池;听力障碍者加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运动障碍者加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运动感觉区;癫痫加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除针刺内关外,昼发选申脉,夜发选照海,昼夜不定申脉、照海同选。
3.针法:针灸针(30号1寸毫针),针具常规消毒,持针手指常规消毒。
先针主穴后针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30分行针一次,行针时快速捻针每分钟100次,头针治疗一小时拔针。
拔针时注意用消毒干棉球及时按压针眼防止出血。
一月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禁忌症: 1.凝血功能障碍。
2严重憋气。
3.晕针小儿。
4.合并有精神病、严重癫痫者。
注意事项:1.头针治疗时患儿家长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不适感。
2.头针治疗时家长注意不要让患儿手抓头(针),避免弯针、断针。
3.若拔针后针眼处皮下出血,家长不要紧张,待慢慢自然消退,若次日清晨未退可用热毛巾敷5~10分钟,或来医院TDP神灯照射仪照射20分钟左右即可。
4.若出现弯针、断针马上取出,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协助。
(李丽郭红梅)。
?中医疗法治百病——五迟、五软
中医疗法治百病——五迟、五软悟道了玄医道传承2020-02-12五迟、五软五迟、五软皆为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证。
五迟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五迟、五软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
五迟、五软多见于1到3岁的婴幼儿。
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则预后尚好,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则易造成终身痼疾。
本病证泛指西医学所称的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智能低下、佝偻病等。
诊断依据1、小儿生长发育较正常儿迟缓,即超过12个月见头发稀细黄枯,未见萌牙,不能平稳站立,18个月尚不能行走,不会说爸妈以外的字,可诊断为五迟。
2、小儿周岁前后见头项、口、手、足、肌肉软弱无力,可诊断为五软。
3、五迟、五软不一定悉具,但见一、二即可分别作出诊断。
4、有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史以及喂养不当史。
鉴别要点痿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碍于行走为主症。
不伴有头项,口等部位的肌肉软弱无力,与立迟、行迟的发育迟缓亦有别。
多因后天疾病影响所致。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脏腑: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足软属肝脾肾不足;发迟、语迟、肌肉软属心脾不足。
(2)辨轻重:病程长,五迟、五软并见者,病情较重;五迟、五软仅见一、二症者,病情较轻。
2、治疗原则总以扶正补虚治疗为要。
偏于脾肾虚弱者,治宜补益脾肾;偏于肝肾亏损者,治宜补益肝肾;偏于心肾不足者,治宜补肾养心;偏于气血虚弱者,治宜补益气血。
此外,可配合针灸,推拿疗法,以提高疗效。
3、分证论治(1)五迟a.脾肾虚弱【证候】头发稀疏萎黄,牙齿生长迟缓,或生而牙质不良,囟门宽大,逾期不合,形体瘦弱,生长发育缓慢,肌肉松软,面色淡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益脾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黄芪、白术各6g,人参5g,甘草3g。
b.肝肾亏损【证候】生长发育缓慢,筋骨萎软,届期不能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头发稀疏,面色不华,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囟门宽大。
五迟五软五硬
五迟五软∙一、概述(一)概念∙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而言。
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而言。
∙二者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的疾患,而且证候又互为并见。
五迟五软均属虚弱之证,往往成为痼疾。
证情重者,多属不良。
(二)现代医学范围∙西医学的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智能低下、佝偻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五迟∙1、肝肾不足立迟、行迟、齿迟,均属肝肾不足。
因肾者主骨、藏精,精生髓,故为生长之本。
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
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利,肝藏血,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由于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故见出牙不快,行立均迟。
∙2、心血不足发迟、语迟均属心气不足。
因发为血之余,如气血两亏,血虚失养,故见发迟。
心主言,语言为智慧的一种表现,心气虚弱,脑髓不充,则智力不发(二)五软∙1、脾肾两亏肾藏精,主骨,生髓,为生长之本。
肾亏则精乏、骨弱、髓不充;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口唇。
脾肾两亏故出现软弱无力。
∙2、气血虚弱气血虚弱则血脉筋骨肌肉失养,甚者血不养神。
可见神情呆滞,反应迟钝,一如白痴。
三、辨证分型(一)五迟∙1、肝肾不足∙2、心血不足∙(二)五软∙1、脾肾两亏∙2、气血虚弱∙(一)五迟∙1、肝肾不足∙(1)症状表现: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期年龄小儿,甚至4~5岁时,尚不能行走,亦有10岁左右时,行而不稳,平素活动甚少,容易疲倦喜卧,面色不华,全身无力,舌苔薄白,舌质淡。
∙(2)治疗原则:补肾养肝。
∙(3)代表方剂:加味六味地黄丸。
∙2、心血不足∙(1)症状表现:智力不全,精神呆滞,不哭不闹,数岁不语,言语不清晰,肌肤苍白,发稀萎黄,食纳少,便秘,舌光无苔。
∙(2)治疗原则:补心养血。
∙(3)代表方剂:菖蒲丸。
∙(二)五软∙1、脾肾两亏∙(1)症状表现:头项软弱倾斜,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咀嚼乏力,常有流涎,手软下垂,不能握举,足软弛缓,不能站立,肌肉松弛,活动无力,唇淡苔少。
儿科疾病中医康复 五萎、五迟中医康复 五迟五软中药内服治疗
川芎、石菖蒲
辨证要点:心主神明,言为心声,心气虚弱,故语言迟钝,精神呆滞, 智力低下。心主血,脾生血,发为血之余,心脾俱虚,血不荣发,故头 发生长缓慢,发稀萎黄。脾虚生化乏源,故四肢萎软,手足失用,肌肉 松弛无力。弄舌乃心虚智力不聪之证。本证多为久病体弱所致,或为代 谢性疾病及某些脑炎后遗症。
金、丹参、川芎、赤芍、麝香(少量,另吞服,或入成药)活 血通络。
辨证要点:若见于脑病后遗症及先天性脑缺陷,因痰湿内盛,蒙蔽清 窍,而见智力低下,喉间痰鸣诸症。若有颅脑产伤及外伤史者,初期 症状不著,日久离经之血滞而不化,则见躁动尖叫、失聪、呕吐等症。 此为痰瘀交阻脑腑,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舌上瘀点瘀斑,脉沉 涩,皆为痰瘀阻滞之象。
➢ 痰瘀阻滞证
主症: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由自主,或吞咽困难, 口流痰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癫痫发作, 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舌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暗滞。
治法: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远志、石菖蒲涤痰开窍;桃仁、红花、郁
治法: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方药: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辨证要点:肝肾不足,不能荣养筋骨,则筋骨牙齿不能按期生长发育, 见运动功能迟缓,头形方大,囟门宽大诸症。多见于大脑发育不全、 智力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脑白质营养不良等退行性脑病及出生后 脑损伤等症。
➢ 心脾两虚证
主症: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精神呆滞,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 口角流涎,吮吸咀嚼无力,或见弄舌,四肢萎软,肌肉松弛;食欲 欠佳,肌肤不华,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或淡胖,舌苔少或无苔,脉 细缓,指纹色淡。
(完整版)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路径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路径时限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治疗方法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据患儿病情选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益智疗法等多方面内容 8、护理:辨证施护出院标准1、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价治疗后比治疗前总分数提高≧5分。
2、异常姿势减轻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发育五迟有专方(脑瘫)
发育五迟有专方(脑瘫)属于中医“五迟”的脑瘫治疗,有一些很好的中药专方,笔者介绍如下。
治五迟方鹿角、党参、牛膝各6克,枸杞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山药、菟丝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l剂。
行迟散生地、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肉桂、白茯苓、防风、当归、川芎、牛膝等份研末,每次取4.5克,入好酒数滴,以粥调服,餐前服用,每日服两次。
补天益气养阴安神散龟甲胶、炒枣仁、麦冬各30克,鹿角胶、枸杞子、山萸肉、当归、五味子、盐炒黄柏、菖蒲、土茯苓、炒白术各20克。
将上药焙干,共研细末,3岁~5岁者每次服3克~5克,6岁~l0岁者每次服6克,每日服两次,白开水冲服。
在服药的同时可以配合拔罐,取肩井、曲池、肾俞、环跳、承山,两侧交替拔,隔日一次,每次拔3分钟~5分钟。
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天~5天。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白兴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系副教授健脑益智用针刺脑瘫被中医归入小儿“五迟”、“五软”的疾病范畴。
针刺疗法对于脑瘫,能通调督脉、充实髓海、健脑益智、调补肝肾、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能增加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量,对脑组织修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介绍一种具体针刺方法。
取穴主穴取风池、百会、四神聪、绝骨、肾俞、三阴交。
配穴酌情选穴,说话不清加哑门、上廉泉,上肢运动无力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无力加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阳陵泉,足内、外翻加照海。
操作腧穴常规消毒后,操作者以左手食指或拇指按压穴位,右手持30号毫针刺入穴内。
当“气至”时,左手加重按压力量,右手连续捻针9次;待针下“沉紧”后,连续重插轻提9次,同时左手按压力量减轻。
接着,再重复上述操作一次,此后留针30分钟。
此针刺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马若飞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肌肉痉挛按揉解按摩治疗脑瘫的目的,一是促进患儿能够翻身、坐、爬,然后尽早行走;二是促进患儿能够自己吃饭以及写字、拿小东西。
五迟、五软、五硬与脑性瘫痪
五迟、五软、五硬与脑性瘫痪
胡楠楠;王雪峰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年(卷),期】2009(0)2
【摘要】探讨"五迟"、"五软"、"五硬"的病名沿革,应用"五迟"、"五软"、"五硬"规范脑性瘫痪的中医病名、临床表现等,本文经过对儿科相关古籍中描述本病症候的段落整理,研究其中医确切病名的原始出处和记载,充实和完善中医描述脑性瘫痪的病名体系,确立定名规范.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胡楠楠;王雪峰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药膳治疗儿童“五迟”,“五软”症 [J], 冯炎
2.张奇文治疗五迟五软医案1则 [J], 刘茜茜;李云华;王默然
3.五迟五软临证述要 [J], 魏自太
4.贾六金辨治五迟五软经验总结 [J], 曹霞;张焱;贾六金
5.阳经多针加穴位注射治疗五迟五软 [J], 杨进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静安治疗儿童五迟五软验案
王静安治疗儿童五迟五软验案五软,又名“软瘫”,指小儿头、项、口、手、足肌肉萎软无力的病证,在宋代以前,多与五迟(立、行、发、齿、语迟)并论,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小儿大脑发育障碍必疾病,本病如能早期发现,及时调理,预后多良好。
若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当者,可致预后不良,终成痼疾。
五软的发生,责之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与肝肾亏损、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病例:姚某某,男,2岁半,2005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行走不稳,不能上楼,纳食差,1岁后仍不能爬行,舌红、苔白腻,指纹紫滞,按压其两足底涌泉穴有反应。
先以舒筋活络,开窍化湿为法。
处方:(1)炒苍术3g,牛膝9g,黄柏15g,鹿角15g(先煎),石菖蒲6g,远志6g,伸筋草15g,舒筋草15g,忍冬藤30g,橘络15g,水煎服,每日1剂;(2)麻黄30g,桂枝30g,细辛15g,川芎30g,羌活30g,独活30g,紫苏30g,荆芥30g,陈艾叶30g,石菖蒲30g。
加姜、葱少许,柚子壳半个与上药同煎,温熨全身,注意保暖。
8月28日二诊:服前方诸症略有好转,以扶脾理气为主,前方加枳壳6g,神曲10g,白豆蔻15g,陈皮3g,姜竹茹6g。
外洗方同前。
9月4日三诊:诉行走较前稳,已能蹲下,并可自行起立,现汗出较多,纳食欠佳。
以一诊方加白豆蔻15g、黄芪15g、骨碎补5g、续断5g增强温补脾肾之力。
外洗方加苏木9g,红花6g。
10月16日四诊:语病均较前减,纳转佳,行走较稳,直平路时正常,但上楼费力,下楼扶物,大小便无异常。
前方去石菖蒲、远志、伸筋草、舒筋草、橘络、加胡芦巴10g,菟丝子10g,淫羊藿15g,黄芪、鹿角增为30g以益肝肾,填精髓,外洗方同前。
11月6日五诊:可较稳地独立行走,上楼较费力,按压涌泉穴时反应较前灵敏,纳可。
以温肾强骨,兼调肝脾之剂善后;骨碎补30g,续断15g,威灵仙10g,巴戟天10g,苍术3g,鹿角30g,白豆蔻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牛膝9g,炒黄柏6g,肉苁蓉10g,枸杞子15g,水煎服。
中医儿科学章五迟五软
【
辨 一、辨证要点
证 论
五迟五软采用脏腑辨证,立迟、行迟、齿迟、
治 头项软、手软、足软病在肝脾肾;语迟、发迟、肌
】 肉软、口软,病在心脾。伴有脑性瘫痪、智力低下
者,常有痰浊淤血阻滞心经脑络。
1.从病因分析: 通常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脑病、染色体病、代谢性疾病 者,可归属于先天不足,病多在肝肾脑髓; 营养代谢因素所致者病多在脾; 不良环境、社会心理损伤,办法精神病者,病多在心 肝; 感染、中毒、损伤、物理因素所致者,多属痰浊瘀血 为患。
五迟、五软的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是五脏不足,气血 虚弱,精髓不充;邪实为痰瘀阻滞心经络,心脑神明失主。
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 肌肉协调运动。若肝肾脾不足,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立 迟、行迟;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抬举;手软无力下垂,不能 握举;足软无力,难于行走。
齿为骨之余,若肾精不足,可见牙齿迟出。 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 可见发迟或发稀而枯。 言为心声,脑为髓海,若心气不足,肾精不充, 髓海不足,则见言语迟缓,智力不聪。 脾开窍于口,又主肌肉,若脾气不足,则可见口 软乏力,咬嚼困难;肌肉软弱,松弛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调元散加减。常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 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补血养心;石菖蒲开 窍益智。
3.痰瘀阻滞*
证候: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 吞咽困难,口流痰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僵硬,肌肉软弱,或有 癫痫发作,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脉沉或滑,指纹暗滞。
治法: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方药: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茱萸滋养肝肾, 鹿茸温肾益精,五加皮强筋壮骨,山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健脾渗 湿,丹皮凉血活血,麝香活血开窍。
儿科疾病中医康复 五萎、五迟中医康复 五迟五软中医特色养生疗法
常见病症的康复
第一节
五迟五软
目录
一、中医学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要点 四、康复辨证 五、康复治疗 六、康复护理
五、 针灸疗法 1)体针 取大椎、百会、足三里、肾俞、关元。智力低下加四神聪、印 堂;下肢瘫痪加环跳、秩边、阳陵泉;腕下垂加外关、阳池;足内翻加绝 骨、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 2)灸法 灸法灸足踝各3壮,每日1次。用于肝肾亏损证。灸心俞、脾俞, 各3壮,每日1次。用于心脾两虚证。 3)耳针 取心、肾、肝、脾、皮质下、脑干。用于各证。
符合手术适应症者可手术治疗。
• 推拿疗法 1)取额、脊、腰部穴。 2)上肢部取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阳池、合谷; 3)下肢部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居髎、环跳、殷门、委中、承山、解 溪、昆仑、足三里、阳陵泉等。 4)用推、拿、按、揉、搓、插等手法。每日1次,连作6日休息1日,3个 月为1疗程。用于运动发育迟缓。
• 功能训练 脑性瘫痪功能训练,包括躯体、技能、语言训练,可运用矫形器。
五迟五软5
【预防与调护】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2.调护
第五节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 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
包括西医学的佝偻病、脑发育不全、脑性瘫、 智能低下等病症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 1.先天因素 2.后天因素 正虚-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不充 邪实-痰瘀阻滞心经脑络,心脑神明失主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1)孕期调护、分娩史、喂养史、家族史 (2)五迟的诊断 (3)五软的诊断 (4)五迟五软不一定息具
2.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智力低下 (2)脑性瘫痪 (3)脑白质营养不良 (4)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2)心脾两虚 证候 辨证 本证多为久病体弱所致,或为代谢性疾 病及某些脑炎后遗症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 调元散加减
(3)痰瘀阻滞 证候 辨证 中毒性脑病后遗症及先天性缺陷;颅脑 产伤及外伤 治法 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其他治疗】 其他治疗】
1.中药成药 2.推拿疗法 3.针灸疗法 4.功能训练
1.辨证要点 (1)辨脏腑 (2)辨病因 (3)辨轻重
2.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以补为其治疗大法 脑发育不全-补养肝肾,益精填髓 脑性瘫痪、智能低下-健脾养心,益智开窍 难产、外伤、中毒、温热病后-涤痰化瘀,通 络开窍
3.证治分类 证治分类
(1)肝肾亏损 证候 辨证 多见于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甲减、 脑白质营养不良 治法 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方药 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儿科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性瘫痪的患儿。
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TCD编码:BEZ180、BEZ1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编码: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TCD编码:BEZ180、BEZ160)和脑性瘫痪(ICD-10编码:G80.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1.推拿疗法2.针刺疗法3.灸疗4.中药熏洗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6.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
儿科-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
面白,肢倦无力。
舌淡,苔薄白。
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
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
舌质淡。
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
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
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
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
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
舌质紫暗,苔白腻。
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肢萎软无力,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无力,弄舌,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胖,苔少,脉细弱,指纹淡。
【杜雨茂】小儿五迟五软医案
【杜雨茂】小儿五迟五软医案二岁三月难坐立,四肢颈项不能举马xx,女,2岁3个月,住咸阳市铁路建厂局。
1970年10月4日初诊:发育迟缓至今不能坐立。
患者出生至今机体肌肉松软,发育迟缓,身形比一般同龄儿略小,头形一般,项软,头常向左右倾斜,不能坐、立,两手软弱举握无力,下肢软而不温,头发细软稀薄,智力迟钝,仅能说少数单字,发语不清,神情不活泼,多汗,饮食正常,二便尚可。
指纹淡红,舌淡红,苔薄白,其母在孕期有羊水过多史。
辨证属五迟及五软,由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所致。
治宜益肾壮阳,健脾补精血。
处方:制附片2克,熟地5克,怀牛膝3克,党参5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当归3克,鳖甲6克,菖蒲3克,生姜1片,开水煎服,连服十剂。
复诊(10月15日):服上药后,头即可端举,肌肉松软好转,出汗减少,指纹青,余如前。
此后即以初诊方出入加减,计先后增加的药物有枸杞、骨碎补,海马、鹿角霜、菟丝子、黄芪、丽参、五味子;减去怀牛膝、党参、川芎、菖蒲、生姜等。
至第三诊(11月19日)时,患儿能独自坐,手知抓东西,能辨识亲疏。
五诊(1971年3月2日)时,坐的较前稳,有表情,思维较前复杂,语言增多,面转红润,体较前胖。
改服散剂。
处方:制附子9克,海马9克,菟丝子24克,熟地30克,枸杞24克,鳖甲18克,陈皮12克,怀牛膝12克,共为细粉,每次1.5-2.4克,每日服2-3次。
至六诊(6月22日)时,有记忆,能辨男女长幼,坐时可转动位置。
用上散剂方,增重附片用量为12克,另加紫河车30克,服量增为每次2.4-3克。
至七诊(11月26日):自已扶物可站立,拉其手可换步走动,后渐能行走,但不甚稳,遇事能发问。
停服上药。
1979年随访,患儿已11岁,上小学,功课能跟上其9岁的妹妹,走动仍不够稳,语言复杂,但发语吃力,吐字不很清,有时偶有发作性抽搐,少时即自已。
按:五迟、五软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大脑发育不全。
中医认为本病由先天不足,或加之后天调摄失宜,肾脾亏虚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
面白,肢倦无力。
舌淡,苔薄白。
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
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
舌质淡。
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
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
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
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
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
舌质紫暗,苔白腻。
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肢萎软无力,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无力,弄舌,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胖,苔少,脉细弱,指纹淡。
二、治疗方案(一)推拿疗法:1.小儿脑瘫常规推拿法将循经推按与辨证施穴相结合,以掌不离皮肉、指不离经穴、轻重有度、先后有序为推拿手法原则,以柔克刚,以刚制柔为手法准则。
在推拿过程中遵循经络循行部位(肌群),首先运用掌根按揉、捏拿等复合手法,然后穿插拇指点按、按揉等复合手法循经点穴。
根据患儿障碍情况,放松性手法和刺激性手法配合应用,突出主次。
(1)痉挛为主者,以推、按、揉、捏拿等放松性手法为主,配合关节摇法、拔伸法、扳法等刺激性重手法。
(2)肌张力低下为主者,以点、按、滚等刺激性手法为主,配合应用推、捏、擦、搓法等。
(3)通过对经络和输穴的点按揉等刺激以达到激发人体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其目的在于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运动发育。
每日1次,每次25~30分钟。
2.捏脊及脊背六法在传统的小儿捏脊疗法基础上,将其手法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加入了具有针对性的点、按、扣、拍等刺激性与放松性手法。
操作中以患儿背部督脉、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及华佗夹脊穴(颈、腰、骶)为中心,在脊背部采用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六种手法顺次施术,由龟尾穴沿脊柱至大椎,亦可直至后发际。
该疗法针对脑瘫患儿的颈、腰、背肌无力、躯干支撑无力、拱背坐、角弓反张、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下等表现。
该疗法具有刺激经络腧穴、激发经气、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3~5分钟。
3.“疏通矫正手法”推拿采用疏通矫正手法进行按摩,包括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姿势矫正。
(1)循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部位不同可选指推法、掌推法。
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皮肤、肌肉的营养,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运动,强筋壮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
(2)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3)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滚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部位,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肌力低下部位,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
(4)姿势矫正: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关节活动,对异常的姿势进行矫正,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舒筋通络等作用。
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钟。
时间长短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而定。
4.伴随症推拿脑瘫患儿根据患儿异常姿势选取穴位。
(1)伴语迟、语言謇涩者,推拿点揉通里、揉哑门、揉廉泉、揉语言区(2)伴流涎者,推拿点揉地仓、颊车。
(3)伴视力障碍者,推拿加揉睛明、揉鱼腰、揉太阳、揉四白。
(4)伴听力障碍者,推拿加点揉耳门、揉听宫、揉听会、揉翳风。
(5)伴体弱、厌食及营养不良者,推拿加补脾、补肺经、揉肾顶、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捏脊、揉脐、摩腹、揉足三里。
(6)伴癫痫者,推拿加揉风池、揉百会、清肝经、运太阳、揉丰隆。
每穴点按揉1~2分钟。
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二)针刺疗法1.头针:根据患儿瘫痪肢体受累部位,采用焦氏头针分区定位,选取脑瘫患儿头针穴区。
主穴:上肢的运动姿势异常取运动区的中2/5;下肢的运动异常取运动区的上1/5;平衡性差采用平衡区;足运感区;配穴:智力低下加智三针、四神聪,百会;语言障碍加言语区、说话点;听力障碍加晕听区;舞蹈样动作、震颤明显者加舞蹈震颤控制区;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者加额五针。
头针选用1~1.5寸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2.体针:根据脑瘫患儿异常姿势辨证论治循经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基础,扩展到三阳经,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
(1)上肢部:肩内收内旋选穴:肩髃、肩贞、肩髎交替;肘屈曲选穴:曲池、手三里交替;腕掌屈选穴:阳池;拇指内收、握拳选穴:合谷、三间或三间透后溪(2)下肢部:尖足选穴:解溪、昆仑、太溪;足外翻选穴:三阴交、太溪、照海与商丘穴交替;足内翻选穴:悬钟、昆仑、申脉与丘墟穴交替;剪刀步选穴:解剪穴、血海。
(3)脊背部:在采用传统华佗夹脊12对穴的基础上,针对脑瘫患儿的竖头不能等情况增加颈、腰夹脊穴及骶夹脊穴。
头项软加天柱、大椎、华佗夹脊(颈段);腰背软加华佗夹脊(胸腰段)。
(4)输合配穴针刺:根据腧穴的五行属性,将经络的输穴与合穴相结合,抑木扶土,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
握拳及拇指内收取三间或三间透后溪针刺;肘关节屈伸不利取曲池、小海;足趾关节屈曲取太白、太冲;膝反张取足三里、委中与阳陵泉交替针刺。
小儿针刺不可过深,难以合作的患儿不留针,能合作者可留针15~30分钟。
体针选用1~2寸毫针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3.伴随症针刺(1)伴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针、四神聪;(2)伴语迟、语言謇涩者,加语言区、廉泉(3)伴流涎者,加地仓、颊车、下关。
(4)伴视力障碍者,加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瞳子髎、阳白。
(5)伴听力障碍者,加听宫、听会、耳门、肾俞。
(6)伴癫痫者,发作时针刺人中、内关、百会、涌泉穴;间歇期针刺印堂、间使、太冲、丰隆穴。
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三)灸疗艾灸适用于肌力低下及颈、腰背肌无力的脑瘫患儿,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以达到温经通络、强肌壮骨的作用,增强脑瘫患儿全身肌肉的力量。
灸疗常规操作在针刺之后,多采用回旋灸。
腰背肌无力取肾俞(双)、命门、腰骶华佗夹脊穴;上肢无力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穴;下肢无力取足三里、悬钟穴。
每穴2—3分钟,穴位潮红为度。
(四)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脑瘫患儿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复方制剂,熏蒸或洗浴身体的异常部位,因皮肤具有吸收、渗透、排泻的特性,通过中药煎煮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儿肌肤表面,利用洗浴时的温热和药物双重效应,从而达到舒经通络、活血柔筋,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肌张力,提高肌力的作用,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发育,提高患儿整体康复疗效。
熏洗时室温保持在22℃~25℃温度区间内,湿度保持在50%~70%区间内,每次熏蒸10~15分钟,洗浴10~15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五)其他疗法1.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和药物相结合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相适应的腧穴和药物,发挥其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般以穴位来分,四肢可注射1~2ml,臀部可注射2ml。
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休息1~2周。
2.经络导平疗法经络导平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和阴阳学说,结合现代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刺激人体经穴,运用脉冲电流,直接对机体中运行的生物电进行激励导活,从而达到通调经脉、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
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
(六)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两亏证治法:健脾补肾,生肌壮骨。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地黄丸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大枣。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龙牡壮骨冲剂等。
2.肝肾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虎潜丸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芍、干姜。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龙牡壮骨冲剂等。
3.肝强脾弱证治法:柔肝健脾,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合舒筋汤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药、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加味逍遥口服液等。
4.痰瘀阻络证治法: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5.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等。
(七)康复训练:根据患儿病情选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益智疗法等多方面内容。
(八)护理1.一般护理(1)教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脑瘫儿童的抱姿、睡姿、穿脱衣方法、喂食方法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2)教家长适合儿童年龄合理喂养方法。
(3)根据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初步的心理疏导。
(4)加强安全防范,防止患儿在治疗、训练中发生意外伤。
(5)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逐渐培养患儿自理能力。
2.健康教育(1)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将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相结合。
向家长宣传本病发生发展的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指导家长学会家庭训练的手法,配合日常治疗及训练,并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征求意见,反馈信息,改进工作,使家长树立对患儿治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