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

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

肢萎软无力,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无力,弄舌,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胖,苔少,脉细弱,指纹淡。

二、治疗方案

(一)推拿疗法:

1.小儿脑瘫常规推拿法

将循经推按与辨证施穴相结合,以掌不离皮肉、指不离经穴、轻重有度、先后有序为推拿手法原则,以柔克刚,以刚制柔为手法准则。

在推拿过程中遵循经络循行部位(肌群),首先运用掌根按揉、捏拿等复合手法,然后穿插拇指点按、按揉等复合手法循经点穴。根据患儿障碍情况,放松性手法和刺激性手法配合应用,突出主次。

(1)痉挛为主者,以推、按、揉、捏拿等放松性手法为主,配合关节摇法、拔伸法、扳法等刺激性重手法。

(2)肌张力低下为主者,以点、按、滚等刺激性手法为主,配合应用推、捏、擦、搓法等。

(3)通过对经络和输穴的点按揉等刺激以达到激发人体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其目的在于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运动发育。

每日1次,每次25~30分钟。

2.捏脊及脊背六法

在传统的小儿捏脊疗法基础上,将其手法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加入了具有针对性的点、按、扣、拍等刺激性与放松性手法。操作中以患儿背部督脉、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及华佗夹脊穴(颈、腰、骶)为中心,在脊背部采用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六种手法顺次施术,由龟尾穴沿脊柱至大椎,亦可直至后发际。该疗法针对脑瘫患儿的颈、腰、背肌无力、躯干支撑无力、拱背坐、角弓反张、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下等表现。该疗法具有刺激经络腧穴、激发经气、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3~5分钟。

3.“疏通矫正手法”推拿

采用疏通矫正手法进行按摩,包括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姿势矫正。

(1)循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部位不同可选指推法、掌推法。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

循环,从而改善皮肤、肌肉的营养,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运动,强筋壮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

(2)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3)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滚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部位,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肌力低下部位,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

(4)姿势矫正: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关节活动,对异常的姿势进行矫正,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舒筋通络等作用。

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钟。时间长短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而定。

4.伴随症推拿

脑瘫患儿根据患儿异常姿势选取穴位。

(1)伴语迟、语言謇涩者,推拿点揉通里、揉哑门、揉廉泉、揉语言区

(2)伴流涎者,推拿点揉地仓、颊车。

(3)伴视力障碍者,推拿加揉睛明、揉鱼腰、揉太阳、揉四白。

(4)伴听力障碍者,推拿加点揉耳门、揉听宫、揉听会、揉翳风。

(5)伴体弱、厌食及营养不良者,推拿加补脾、补肺经、揉肾顶、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捏脊、揉脐、摩腹、揉足三里。

(6)伴癫痫者,推拿加揉风池、揉百会、清肝经、运太阳、揉丰隆。

每穴点按揉1~2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二)针刺疗法

1.头针:

根据患儿瘫痪肢体受累部位,采用焦氏头针分区定位,选取脑瘫患儿头针穴区。

主穴:上肢的运动姿势异常取运动区的中2/5;下肢的运动异常取运动区的上1/5;平衡性差采用平衡区;足运感区;

配穴:智力低下加智三针、四神聪,百会;语言障碍加言语区、说话点;听力障碍加晕听区;舞蹈样动作、震颤明显者加舞蹈震颤控制区;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者加额五针。

头针选用1~1.5寸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2.体针:

根据脑瘫患儿异常姿势辨证论治循经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基础,扩展到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