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主观分析题专项突破

合集下载

主观题答题模板——马原部分

主观题答题模板——马原部分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材料题答题思路本科目一般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命制分析题,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辨明问题设定的范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三步:回忆与原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

第四步:运用原理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隆重推荐:攻克哲学分析题的必杀秘籍——主题背诵法。

(1)以主题关键词抓核心。

(2)寻找相关原理,借助思维网络,快速便捷覆盖所有考点,建立考点有效联络图。

先写所涉及的原理,再结合材料。

考生要注意,阅卷是采点给分的,在作答时一定要先写材料所体现的最重要的原理,再根据重要程度依次作答,答题的点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以2015 年考研政治真题第34 题第(1)问为例: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步,从题干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互联网即高科技的发展,因而确定考查范围为唯物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通读材料。

在材料中,阿里巴巴的宝库代表的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潘多拉的魔盒代表的是消极作用,因此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步,追溯与材料相关的原理,在答案中明确原理要点。

唯物史观中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既可以积极造福人类,也能够带来消极后果。

第四步,结合原理,总结材料,运用材料进行作答。

材料强调“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

也就是说,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决定的。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所以根本的是要变革社会,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原理和辩证法原理。

唯物论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一切现象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对物质运动的反映。

辩证法原理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盾的普遍性质。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指导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

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政治的本质,并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强调对文化现象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帮助人们认识到文化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巩固,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应对挑战,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完整word版)马原分析题总结(最终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原分析题总结(最终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原分析题总结(仅供参考)一、分析题答题思路分析大题三步走:①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理论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②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③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分析题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什么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二、怎么讲◇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③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③“少生孩子多种树”:ⅰ.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ⅱ. 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分析题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一切一、是什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3)共同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一、唯物论部分(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以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以及答案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行动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总之,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但另一方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把握认识到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第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活动的基本结构。

第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看,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023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毛概、马原类

2023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毛概、马原类

2023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毛概、马原类1500字政治学科的主观题答题需要准确把握题意,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分析问题,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给出一个1500字左右的2023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以毛概和马原为例:一、毛概类题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中国具有何种重要意义?一、开篇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初衷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

在新时代的中国,这一初心和使命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娓娓道来1.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新时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将继续引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2. 对人民幸福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奋斗。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持续深化改革,解决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的执着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对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仅仅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三、辩证分析毛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总结,其鲜明的理论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然而,毛概也面临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考验。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实际相结合,既要继承毛概的优秀传统,又要注重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四、结尾总结在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初心和使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马原类题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何种重要意义?一、开篇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是在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改变人类社会命运、解放被压迫阶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矛盾的普遍性、同一性、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批判了旧哲学对于现实的忽视和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等倾向。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列宁主义的改造,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国家。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中国革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以农民为基础,实行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优势。

2.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公有制的建立和巩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等。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并加强党的领导等。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一、唯物论部分(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完整word版)2016马原主观题答题技巧

(完整word版)2016马原主观题答题技巧

马原主观中答题中的常用原理和概括性表述(一)唯物辩证法板块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和自然关系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需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2。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类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4。

马原主观题重点复习文档

马原主观题重点复习文档

1、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离不开集体和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人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其一,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3)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的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观点及其关系。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反省”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4、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关系。

1)量变是指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马原分析题审题答题技巧,再捞一波分!

马原分析题审题答题技巧,再捞一波分!

马原分析题审题答题技巧,再捞一波分!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肖大大的微博,最近肖大大发话了,关于马原分析题的身体与答题技巧做了详细解答,还在迷茫的小伙伴快快看过来。

我们一起看看肖大大怎么说吧。

目前正是通过《8套卷》和真题练习马原分析题解题思路的阶段,这篇文章里我就讲一讲关于这道分析题的一些技巧。

►复习方法做马原分析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哲学框架。

最怕的就是到考场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连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中的哪一块都搞不清楚。

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应该是讲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是这一块有哪些原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框架没有建立起来,头绪没有整理清楚。

之前我已经多次提醒过同学们,要自己整理一下哲学框架或者直接参考《知识点提要》里我给出的框架图。

由于现在时间已经比较紧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同学可以直接把过去10年真题考查的原理和我在8套卷里考的原理整理出来列一个表,实际上你也能发现,真题大概率的是从这些常考原理里面挑一个考。

比如说关于认识与实践,在《提要》逻辑图的第7页,需要掌握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2013年),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点,其中①②③在16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①在08年考查,①③在01年考查),认识的本质(2013年)。

同时,还要关联到其他一些知识点,比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见《提要》逻辑图第8页),需要把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2013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012年)。

再进一步扩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那么又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02年,《提要》逻辑图第3页)。

实际上,在真题的标准答案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把这些知识点串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也是同学们要通过研究真题,从真题的标准答案中学习的。

把这种常见的套话记住,在结合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不怕没有素材可用,可以让回答更加丰满,拿到一个更高的分数。

马原题库主观题

马原题库主观题

马原题库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下面将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对立统一体。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意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反映和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主动地改变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只有实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阶级的利益相互对立和斗争组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阶级斗争,剥削阶级被推翻,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4.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项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辩证整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一、题目一题目:列举三个您认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 1. 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它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一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的历史演进。

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核心思想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3.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类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实现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这一核心思想指引着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为之奋斗。

这三个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题目二题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阐述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地位是一种科学的真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它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2.实践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还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原主观题深度分析

马原主观题深度分析

马原主观题深度分析前言我⾮常理解⼤家对于主观题的恐慌,甚⾄⼤家觉得选择题已经不错了,但简答题和论述题还是⽆从下⼿,⼀个字都写不出来,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是有两种情况:1.过于谦虚了。

如果选择题真的没有什么问题了,甚⾄选择题中每个选项哪个对哪个错都已经了然于胸,明明⽩⽩的,那么简答题不可能⼀个字都写不出来,产⽣这样的感觉只能是错觉,⼤胆的做⼀道题试试,你会惊奇的发现,下笔如有神。

2.过于⾃信了。

如果真的做了⼀道简答题和论述题⼀个字都写不出来,所有主观题都是这样的情况,只能说,选择题也不会好,很多选择题是蒙对的,没有真正明⽩,考试的时候也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会很⾃信的犯错,感觉⾃⼰⼀定能过,结果却没有过,因为⼀定要记住知识本⾝是相通的,只是考察形式不⼀样⽽已,如果真正的掌握了⼀个知识,简答题虽不⾄于写的和标准答案⼀样,但也⼀样下笔如有神。

所以,好好巩固基础知识何等重要。

必知1.⻢原主观题共计50分。

其中简答题占30分,论述题占20分。

2.需要注意⼀下论述题是3选2,从3道题⾥⾯选做其中两道,就算多做了,也不算分,是⽆⽤功。

3.论述题⼀定有⼀道是很难的,是有⼀点超出我们知识反问的,往往在最后⼀道,⼤家做出取舍即可。

4.简答题往往后⾯两道题中会有点偏颇,但不⾄于⼤家⼀个字都写不上,实在⽆话可说⼀定要说与题干中知识相关的所有话,分条说。

5.主观题不可留⽩,⼀个字不写,否则必然零分。

因为主观题是酌情给分,只要写就⼀定给分。

6.⼀定要分条写,标上序号,排列整⻬。

因为给你改卷⼦的是⽼师(⼈),有感情,我们写答卷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便⽼师改卷⼦为主,不要让⽼师错漏掉你的得分点。

7.简答题⼀题分数是6分,所以⾄少要写3条左右,论述题⼀题分数是10分,所以⾄少要写4条,最好5条。

8.⻢原的简答题⼀定是从两⼤⽅⾯来答题,⼀⽅⾯是干货(也就是我们课上讲的知识点),⼀⽅⾯就是结合材料或者实际⽣活的⼀个分析(实在分析不了,就举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马原主观题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

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17、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2、什么是相对真理?2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2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5、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7、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2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31、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2、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3、社会意识的构成。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五种应试技巧盘点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五种应试技巧盘点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五种应试技巧盘点不同政治科目的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自然不同,评分方式不同,那自然就有不同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马原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1.能否指出材料案例中的哲学原理是答题的关键,至于原理本身,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完全展开,更不需要将原理涉及的所有概念、定义全部写出来,除非第一问直接给出了相关原理。

除了最后一问不需要结合材料外,其余都是要在给出原理后适当结合材料。

但是结合材料的分值并不高,主要的评分点还是在罗列原理上,而且结合材料并不需要太多笔墨,实际上就是把原理在材料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再提一遍,点到为止。

2.无论设置三问还是两问,最后一问都是考查从前面设问中抽象出来的原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这一问就变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考查,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我们一般比较擅长由具体到抽象和由具体到具体的思维,不太擅长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所以这一问的难度就比较大。

从标准答案和评分点来看,这一问其实并不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况去演绎。

这个一定要注意,答题时不要真的根据自己的实情去演绎,也不要胡乱联系材料。

这一问的回答实际上还是在调用和罗列原理,只不过这一问的罗列原理表述方式和角度不太一样。

比如,如果调用矛盾的普遍特殊性原理,那么应该表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这一问不能直接调用原理本身,而应调用原理的方法论部分。

或者也可以直接调用与改造世界相关原理,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等。

3.从标准答案和评分点来看,马原主观题应对的核心问题就是调用和罗列原理,这些原理在教材和讲义上都有。

所以大家应该回到书本或讲义,把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原理挑出来加以准备,特别是原理的名称和对原理的概括性表述。

如果你连原理都不知道,那么拿到题目也就完全不知道从何调用。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解题3步骤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解题3步骤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解题3步骤纵观近年来的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题一般会运用到相关原理来进行题目的解答,主要的原理集中在第二、第三章,下面就涉及到分析题的重要原理做梳理。

先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相关的内容。

▶原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网上的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中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环节和媒介;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4、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3、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变化可以是上升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运动,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如果马原的分析题要拿到理想的分数,就要先把基础的原理记牢,然后再根据题目解答,进行相应的分析。

可以分为以下方面:(一)划分层次,明了题意考研政治的材料分析题多以背景材料形式出现,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读材料。

在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材料较长,所以要对其采取划分层次、明了题意的方法。

此方法有助于解题的向导和信息源。

读懂材料,明了题意是我们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二)审清设问,明确理论题目的设问告诉我们要回答的相关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题答题思路分析大题之永远三步走:①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方法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②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③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分析题:马原(哲学)1.实践(人与自然)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一、是什么1.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3. 基本特征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4. 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①人与自身意识②人与人③人与自然二、怎么讲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4点行动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③“少生孩子多种树”:ⅰ. 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ⅱ. 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材料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2月2日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8厘米。

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材料2•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各。

……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材料3•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6%,中国增长0.38%。

•(摘自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材料4•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能将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

•(摘自中国广播网有关报道)•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材料1 [联合国]全球温室效应;材料2 国际担心中国•材料3 中国污染不严重;材料4 [佐利克]中国其实不严重•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答案(1)自然环境是包括气候在内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分)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整个气候因素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尤为显著。

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紧迫任务。

(2分)•(2)全球气候恶化问题主要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错误的。

“中国气候威胁论”不符合事实,有失公允,其实质是要遏制中国发展。

(3分)中国正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分)•2006. 选做题Ⅱ•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

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

(4分)•(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6分)•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

(2分)•答案:•(2)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2分)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分)•2002文. 材料题•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

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

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2002文. 材料题•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文. 材料题•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

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

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

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

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

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

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

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4分)•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

(3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3分)•答案:(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4分)(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分)(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分)2005. 分析题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