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主观题汇总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原理和辩证法原理。
唯物论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一切现象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对物质运动的反映。
辩证法原理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盾的普遍性质。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化。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指导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
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政治的本质,并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强调对文化现象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帮助人们认识到文化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巩固,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应对挑战,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连理工马原期末28道主观题
复习题:1.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10-p16)1、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2、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24-p25)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把握的原则有哪些?答:二者的辩证关系(p30-p31):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B、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把握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的基本途径。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p33)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具体体现在:1、意识统一于物质:(1)意识起源于物质。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意识能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打印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深刻性、包含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的认识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生活。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凡是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
马原主观题
马原主观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答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案:(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结合自身)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答案: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自身)5、什么是物质?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主观题汇总(2008.10----2015.4一、简答题 (共 85题绪论:5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3 0-5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0-13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 0-14、 27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2 0-165、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0-26第一章:12题6、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5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2 1-37、 388、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409、简述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
(2 1-4410、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4811、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1-54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1-561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5714、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215、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7516、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771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78第二章:11题18、简述意识的本质。
(2 1-P8219、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 2-9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0、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 2-952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 2-10123、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2-102、 1112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10625、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自考马原历年试题主观题集锦
一、简答题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第一至三章)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08年10月题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起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P17608年10月题答:○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内容是: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P40 09年4月题(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分)(如果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给3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分)42.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P106-107 09年4月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1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09年10月题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马原主观题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二.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向上的,新的更加优越的制度和社会形态代替老旧的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人类的文明程度在进步,所以必然促使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整体上一定是向着更加优越的方向发展,也许过程中会有些反复,但整体向上的趋势不变,人类在其中只是起执行的作用,人类不是创造历史,只是按照规律实现历史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形成价值,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3、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4、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兼得。
商品的使用者得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要付出或者失去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但要付出或者失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四.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复习整理.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P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完整体系,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这三个部分各有其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构成它的重要内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它的核心,即理论上的最后结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
但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P27)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P6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8)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和以及符合的程度。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马原主观题汇总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案: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案:(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单说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是指其深刻揭示客观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革命性是指其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马原主观题重点复习文档
1、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离不开集体和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人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其一,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3)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的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观点及其关系。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反省”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4、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关系。
1)量变是指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马原题库主观题
马原题库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下面将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对立统一体。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意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反映和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主动地改变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只有实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阶级的利益相互对立和斗争组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阶级斗争,剥削阶级被推翻,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4.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项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辩证整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马原主观题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
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17、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2、什么是相对真理?2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2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5、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7、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2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31、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2、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3、社会意识的构成。
马原主观题汇总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6.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马原主观题(修改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和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的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见默默的图XD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的阶段,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因而敢于坚持科学发展真理,无产阶级革命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关键: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体现:一、科学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主体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主观题
辨析题1.根据对世界存在方式问题的回答,可将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别。
错误。
错误。
(2分)对世界存在方式问题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观点,(2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两种解答。
(2分)该命题错误地将两种划分依据弄混。
(2分)可变形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对立派别”2.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不一致。
正确。
(2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3分)虽然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3分)3.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人类已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
正确。
(2分)必然王国是指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即人们在掌握客观规律之前盲目受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即人们在掌握客观规律之后自觉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境界。
(3分)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科技大发展,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大部分场合达到预期的结果。
(3分)4.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成为生活第一需要。
正确。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在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
由于劳动不再是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中的劳动,由于劳动时间变短和不再需要超时劳动,也由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高度创造性等,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正确。
(2分)因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创造必须依靠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不仅能创造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才能被资本家购买、使用。
马原主观题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1910)1、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后继续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强调了其必须不断发展。
2、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讲,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个理论品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发展,始终体现时代性。
3、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讲,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实践不断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断贴近实际,而不能故步自封。
二、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1910)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必需条件为:1、感性材料必需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不全的。
2、必需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三、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910)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四、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1910)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颈部,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等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及。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紧,而有效的全球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得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5、整个进程由发达国家主导,加大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6.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
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
1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12.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3.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14.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15.意识的本质包括:(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单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6.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17.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