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保障体系分析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低碳城市建设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首先,能源结构的优化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当前,许多城市的能源供应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通过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场、水力发电站等项目,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同时,要加强能源的存储和传输技术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其次,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交通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实现低碳交通,我们需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轻轨、公交车等。
增加公共交通的线路覆盖和运营频率,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同时,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建设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提供便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
对于私人汽车,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加大对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此外,还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车辆的怠速时间,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再者,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不容忽视。
城市中的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
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建筑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和空调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对于既有建筑,要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建筑物的能源管理,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能源浪费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
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的关注点。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低碳环保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要选择。
本文将探讨低碳环保城市建设及管理策略,从城市规划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是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
城市规划和设计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建立统一的城市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功能区,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合理化。
2. 制定行政管理措施,规范城市建筑排污行为,并动员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形成城市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
3. 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多元化绿地体系,推广自然、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种植体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二、能源利用方面能源利用是城市低碳环保建设中的重要方面。
合理利用、节约和优化能源使用是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
在能源利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逐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
2. 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如智能电网、能量储存、供热管网等,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优化。
3. 秒杀高能耗的产业,鼓励节能行业的发展,制定评估标准,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
1. 建立城市垃圾管理系统,鼓励居民分类垃圾,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2. 推广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发挥雨水的水源补给和城市绿化补给功能。
3. 推广建筑、土地、水资源等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如土地流转、建筑能源保存、水资源保护等。
四、生态环保方面保护生态环境是低碳环保城市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生态环保既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环保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绿地质量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增加城市森林覆盖度和植被指数。
2. 宣传环保理念,加强城市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的管制力度,遏制“不合法清理”等恶劣现象。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研究
i e a i e y t m o sr c i n i v t li h e e o m e to w a b n e o o mp r t .S s e c n tu t s ia n t e d v l p n f l v o o c r o c n my o c r o c n my s c r t y tm n .L w- a b n e o o e u i s se i y c i a m a n y c n it o e a a n e u a i n ,ma r - e u a i n s s e h n i l o ss f l g l l ws a d r g l t s o c o r g lto y t m,a mi i ta i e c n r l a d p b i a ii a i n d n sr t o to n u l p r c p t v c t o
Ab t a t s r c :De e o me t o o c r n e o o v l p n f l w- a bo c n my i o n y t e n c s i f s sa n b e d v l p n ,b t a s o e o s n t o l h e e s t o u t i a l e e o me t u lo n f y
【 摘 要 】发展低碳 经济既是我 国经济 可持 续发展 的必然要 求 ,也是我 国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 国发展低碳 经
济 已势在 必行 。在发展低碳 经济过程 中,制度建设是 不可或缺 的保 障之 一。我 国发展 低碳经济 的制度保 障体 系主要 包括 法律 法 规体 系、经济调控 体 系、行政管理和社会参 与机制等 四个方面。
meh ns s c a im . Ke r s o c r o c n my Le a a n e u a i n ; mi ita i ec n r l P b i a i i a i n m e h n s s y wo d :L w- a b n e o o ; g l wsa d r g l t s Ad n sr tv o to ; u lcp r cp to c a im . l o t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025-03摘要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做支撑。
基于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首先探讨了制度安排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意义,进而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制度保障体系的不足和问题,最后指出了我国构建发展低碳经济制度保障体系的新思路,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
关键词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制度保障体系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推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的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①。
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非常重视,实施了很多的政策措施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将会极大地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安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深刻了解当前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而积极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管理,引导资源朝着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配置。
一、制度安排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意义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体系做支持。
适当的制度安排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意义如下:(一)适当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使其符合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制度安排作为一种规则,通过法律法规、各种安排和政策得以实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制度安排规定了市场主体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发展低碳经济, 要求市场主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朝着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目标努力,要求企业和消费者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低碳经济人才。
建立低碳经济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励人才不断进步。
实施人才奖励政策
设立低碳经济人才奖励制度,对在低碳经济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 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为低碳经济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如晋升机会、岗位轮 换等,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加强低碳经济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项目
积极加入国际低碳经济合作组织,参与相关项目,提高我国在国际 低碳经济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低碳经济经验和技术,促 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开展示范活动
02
通过开展示范活动,展示低碳经济的成果和效益,推动低碳经
济的发展。
加强媒体宣传
03
通过媒体宣传,扩大低碳经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低碳经
济的发展。
03
政策建议二:加强能源结构调 整
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
减少煤炭消费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 逐步降低煤炭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通过制定明确的碳排放强 度目标,推动企业和个人 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 济的发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 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的 发展。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
培养国际化低碳经济人才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低碳经济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绿色低碳体制机制
绿色低碳体制机制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绿色低碳发展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体制机制,以保障绿色低碳发展的顺利实施。
二、绿色低碳体制机制的构成1.政策法规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是绿色低碳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应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2.投融资体系投融资体系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制定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
同时,应建立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
4.监测评估体系监测评估体系是保障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机制,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同时,应加强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提高监测评估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5.社会参与体系社会参与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绿色低碳发展。
三、结论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体制机制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政策法规、投融资、科技创新、监测评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进程。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浅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国的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及居民生活使得城市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领域。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如何实现?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1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城市是推动低碳经济转型重要的责任主体和行动单元,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交通和建设领域是主要排放源,这两项约占总排放量的70%-80%,而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约占20%。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工业排放是主要碳排放源,其次是建设和交通领域。
在长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突显。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在城市,相对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村,碳排放的管控主要在于城市。
总体而言,构建低碳城市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
早在2008年,国家建设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上海和保定两市率先开展了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
目前,低碳试点城市已经扩展到全国42个城市,各城市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建立管理体系,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了不少弯路,这些都是中国低碳城市基本支撑体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以上试点城市虽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多方面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整体规划。
中国虽然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原创性政策探索和创新阶段。
构建低碳城市的法律保障——以贵阳为例
( 三) 德 国
德 国是欧 洲 国家 中低 碳经 济 建设 法律 体系较 完 善 的国家 之
一
消耗 和二 氧化 碳排 放处于 较低 水平 。
案》 的实施 。
、
低碳 城市 的理 念及立 法现 状
( 一) ‘ 低 碳 城 市” 理 念的提 出 “ 低 碳城 市” 理 念 的提 出最 早可 以追 溯至 2 0 0 3 年 。2 0 0 3 年,
( 二) 美国
英 国政府率 先在 《 我们 能源 的 未来 : 创 造低碳 经济》 白皮书 中提 出
规 范而 言 ,也难 以发 挥对 低碳 经济 发展 应有 的 作用 与功效 。其
《 新 取暖 法》 的制 定和 实施促 进 了可再 生能源 的进 一步 发 展 。 三、 贵 阳构建 低碳城 市 的立法 构想 参照 现有 国家相 关立法 及地方 政策法 规 , 作 者认为 构建低 碳
次, 由于我 国法 制建 设中“ 宜粗 不宜 细” 的传 统 , 现有 的立法 规定 城市 的法 律 保障 应重 点从 以下几 点进 行规 制 : 不 尽详 细 , 缺乏 足够 的操作 性 。最 后 , 大多 省市 地区缺 乏相 关 的 ( 一) 关 于 固体 废物 污 染方 面 1 . 对 固体废 物 的界定 : 本 文所提 到的 固体废 物主要 是指人 类 在生产 建 设、 日常 生活及 其他活 动 中所 产生 的污染 环境 的各种 固
是 这些 立法 对于 低碳城 市 的构建还 相 差甚远 。 首先, 我 国 目前 尚 分 别进行 了修 订 。2 0 0 9 年3 月, 德 国政 府 又通 过 了《 新取 暖法》 ,
低碳城市试点方案
低碳城市试点方案第1篇低碳城市试点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致力于实现碳排放峰值及碳中和目标。
为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低碳城市试点方案,以期为全国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二、现状分析1. 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碳排放强度较高。
2. 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3. 城市交通:私家车普及,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问题突出。
4. 建筑领域:建筑能耗较高,绿色建筑比例较低。
5. 公众意识:低碳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低碳生活方式尚未普及。
三、总体思路1. 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产业整体能耗。
3. 完善城市交通: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缓解交通拥堵。
4. 绿色建筑推广:提高绿色建筑比例,降低建筑领域能耗。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四、具体措施1. 能源领域:(1)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2)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推动能源体制改革,建立绿色能源交易市场。
2. 产业领域:(1)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2)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能,严控新增产能。
(3)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3. 城市交通:(1)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
(2)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使用。
(3)优化交通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4. 建筑领域:(1)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2)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领域能耗。
(3)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5. 公众参与:(1)加强低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管理研究
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管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环保的日益关注,低碳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
低碳城市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精准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
本文从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低碳化程度和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
一个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当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性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当覆盖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生活等方面,充分反映城市低碳化的各个方面。
2.可比性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可比性,能够比较各城市的低碳化程度,找到优秀的低碳城市作为借鉴和推广的样板,提高全国各地城市的低碳化水平。
3.可操作性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即能够便于各城市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政策,推进城市的低碳化建设。
4.科学性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当科学合理,不仅要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还要考虑到城市自身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环境,确保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在构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时,应当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设计出针对性强、实施性好的指标。
以北京为例,北京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五个方面,从低碳指数、低碳排名、低碳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对北京市的低碳化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价,不断推进城市的低碳化建设。
二、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管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只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开端,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和管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管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使用指标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指标应当合理使用,不要一刀切、机械应用,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指标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定期监测和评价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监测和评价应当定期进行,不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国外低碳理论的研究动向低碳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依据基本的地球物质循环尤其是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原理,计算各种公共工程和商业活动的碳排放及碳预算收支,同时,通过衍生产品市场机制和“京都机制”使得碳排放权得以自由交易.简言之,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人类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从目前的发展看,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在碳排放的方式、过程及循环状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然而,对于产生碳排放基础的内部各要素间能量转换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与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技术和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即使是在资本和科技积累基础非常雄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也不能摆脱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给我国通过扩大进口方式改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带来很大风险,但与其他减排方式相比,这种政策成功的风险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各种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我国也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近年来,我国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此外,应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目标投向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在城市及区域交通方面,应更多地鼓励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运输系统.充分发挥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等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亿—亿吨碳.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但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必须有效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也不应该低估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是发展中国家获取能源新技术的主要途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低碳经济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了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和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此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应多样化和相互协调.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向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决策者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例如,如何在有关污染控制治理中考虑到低碳因素,不仅是解决污染排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其次,对现有节能技术需要加强向公众、商业和交通领域推广,这些领域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期,正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低成本期.此外,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相当有限,而且这类能源是间歇性的,因此寻找合适的储存方法并实现最终大规模的应用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境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低碳经济及其实现方式的若干思考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低碳”这一新名词承载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追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发展潮流.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 LCE”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但是该书并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内涵;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明确表示将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决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2009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普遍民众也认识到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认识到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结果,而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也就逐渐成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模式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不但源于气候方面逐渐变暖的压力,同时也是源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的压力,此外,国际间形成的共识,如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当属低碳经济已经毫无疑义.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其实,迄今为止低碳经济没有严格的定义,其概念内涵不是很明确,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表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低碳经济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各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涵盖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它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二、中国将迎来低碳经济时代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多国形成低碳发展道路共识的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提世界各国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毫无疑问将迎来低碳经济的时代.其实,在气候问题上,中国一直是高度重视的,许多年来一直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应对.如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2009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从立法的高度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10年3月中国政府致函联合国批准哥本哈根协议.上述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大幕即将拉开,并开始以实际行动布局低碳经济,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低碳经济,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这也是现有产业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首先在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实施低碳化技术,使这些行业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突破领域.二是发展低碳产业,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达到低碳的标准,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就是新能源产业,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对于低碳经济的形成、低碳社会的建设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三、中国国情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虽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考虑到中国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有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贯彻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等诸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而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简单地使其他目标无条件地服从于低碳目标,而迷失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二,在争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固碳技术,如碳转化、碳锁定、碳捕捉等,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三,把着力点放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因地制宜科学地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各类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那么,中国的低碳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应该循序渐进,从稳碳到减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务是稳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逐步将碳排放控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对友好的阶段,然后进一步实行减碳策略,这其中包括碳交易、碳汇等多种可以采用的制度和技术,最终达到低碳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为数不多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二是要积极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方面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转让,另一方面着力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同时扶持和鼓励开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技术,并推广使用.这些重要的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碳替代技术和碳转化技术,通过立体的减排体系的建立,综合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以政策倾斜和利益为导向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可以通过一篮子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相关主体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环境税,按不同能源种类的碳排放浓度进行征税,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可再生资源进行直接的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进行有计划的扶持和培育,使之逐渐成长能源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广碳排放标志认证,从而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低排放型产品,并引导市场消费;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合理的交易制度安排,形成市场化的交易价格,使低碳产业能够获得市场流动性支撑.四是对某些产业或行业进行有重点的扶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而汽车消耗的能源十分巨大,在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一个行业;又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打造“低碳城市”,以建筑节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交通方案的优化综合推动低碳发展之路.五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及低碳知识.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变,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引导企业的供给和政府的决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和的共同认识,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中国大陆的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一直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虽然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但总体上具有自发性、零散性和尝试性的特点,“学中干,干中学”,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五省八市低碳经济试点地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低碳实践体系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大陆以低碳为导向城市规划研究刚刚开始,还未形成有效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
本文是作者对吉林市、广元市、深圳市等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或路线图研究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推动大陆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对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只有对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性安排。
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发挥规划的综合引导作用,通过明确城市低碳发展目标,识别确定低碳发展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大陆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制度化安排,具有法律效应,在空间安排之前,对城市性质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有概要性规定;其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功能定位与目标、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规模、人口与劳动力、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发展规划,主要是时序性和目标指向的而非空间性;其三是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市域土地利用的制度性安排,从用地角度合理配置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标性和空间性的结合。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态体系…。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 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
耗 、 少二 氧化碳 排 放 , 减 并认 为低 碳 城 市 是 低碳 经 济 发 展
低碳 城市 应 当是 一种 城市 化 区域 或城 乡 复合 体 , 表现
为一 种城 市与 乡村融 合发 展 的新 的城 乡关 系 格局 , 表现 为 大 、 小城 镇之 间 的协 调 、 同发展 。只有城 市 区域 的低 中、 协 碳化 , 而没有农 村 区域 的低碳 化 , 算不 上真 正 的低碳 城 市 。 城市 环境改 善 只有 自身 的努 力是 不行 的 , 为环境 问题具 因 有 区域 性 , 奥运 期 间关 闭北京周 围城 市 的污染 企业 就是 一 个 明显 的例 子 。这就要 求实现经 济 、 共 社会 的低 碳发展 。
中国 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 1 资 00年 第 2 0卷 第 8期
C N P UL I HIA OP ATON, S RC SA N I ON N V l 0 N - 2 1 RE OU E ND E V R ME T o・ o8 2 00
低碳 城市 的评价 方法 与支撑体 系研究
付 允 。 刘 怡 君 2 汪 云 林 2 , 2 ,
( . 国标准化研究 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 所 , 1中 北京 10 8 ;2 中国科 学院 自然与社会交 叉科学研究 中心 , 京 lO9 ) 00 8 . 北 O 10
发展 低碳 经济 和 建 设低 碳 城 市 已成 为 世 界 普 遍关 注
・
4 4 ・
付 允等 : 低碳城 市的评 价方法与支撑体 系研究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了全世界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这个经济体系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排放量会持续下降,对全球环境贡献也会逐步增加。
中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也会更加多样化,能源节约和环保产业的增长也可预见。
2. 增加创新和投资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大量技术和资本投入的,这为大量新兴科技和绿色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国,中国可以借助低碳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3. 减少能源消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使中国在控制能源消耗增长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大量的工业和制造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挑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 制定全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通过强制性的部门自愿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和逐步实行碳税、推广清洁技术等手段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 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专项基金和金融机构:政府可以将共享经济、绿色交通、智慧城市、太阳能、风能、健康环保等具有投资回报和市场潜力的领域作为重点开发。
建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融资机构、基金,为低碳产业提供反哺的资金渠道。
3. 鼓励绿色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环保及低碳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质押等制度保障,鼓励企业会同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优化科技创新的资金和人才配置,建立并落实绿色制造评价标准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供需服务精细化和产业互动融合。
双碳1+n政策体系
双碳1 n政策体系一、什么是1+N政策体系?这样说吧,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改革方向,这个改革需要深入非常多的地方、涉及非常多的行业、覆盖面极其广泛,一个政策是根本说不清楚的。
可能每个行业每个地方都需要出台政策指导,这些政策合起来就是这个改革方向的政策体系。
这个体系一般是这样的顺序出台的:先出一个顶层设计,把主方向定了,主要目标也提出来了。
顶层设计就叫做1(1不一定是一个政策,但一定不会太多个,反正凡是属于顶层设计的都叫1)。
各行各业各地方政府再按照顶层设计去细化一些目标,出台政策指导,这些细分的政策就叫做N。
1+N政策体系是我们最常见的政策体系,1可以理解为是N的老大。
甚至1+N下面还可以有很多1+N。
比如对双碳计划来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是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N 之一,但它同时也是氢能产业“1+N”政策体系中的1。
二、双碳计划的1是什么?有两份文件是双碳的顶层设计文件,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
一份是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另一份是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双碳顶层设计文件设定了到2025年、2030年、2060年的主要目标,并首次提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要达到80%以上。
其中《意见》从10大方面提出了31项重点任务,在双碳政策体系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方案》确定了碳达峰10大行动,明确了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施工图。
三、双碳计划的N有那些政策?在顶层设计出台之后,中央层面陆续有N政策出台,包括对重点领域行业的实施政策和各类支持保障政策。
除中央外,各省具体实施政策也属于N政策,以战略性指导文件、保障支撑文件、地方法规等形式出台。
本文主要梳理中央层面出台的政策,前面已经把目前出台的政策列成一张表了,后续如有变化再更新。
顶层设计中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的10大行动已经明确了“N”的政策范围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碳汇能力、能源保障、统计核算、督察考核、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政策。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支持有哪些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支持有哪些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
首先,财政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为低碳项目和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效率提升、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通过政府采购政策,优先采购低碳产品和服务,引导市场需求,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税收政策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一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征收高额的环境税、能源税等,增加其生产成本,促使其减少碳排放。
另一方面,对低碳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鼓励企业加大在低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
例如,一些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税收减免,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项目的信贷支持。
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低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服务。
同时,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低碳项目筹集资金。
此外,还可以设立碳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低碳投资,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活跃。
产业政策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例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盲目扩张。
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为了推动产业政策的实施,政府还可以建立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低碳产业集群。
能源政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
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市评价与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念 与生 态 城市 理论 相 结合 , 建 设低 碳生 态 城 规范 性 、 导 向性 的 原 则 , 确 立 低 碳 生 态 城 市 成 为 我 国城 市发 展模 式 转 型 的趋 势 u 。
国内 外许 多学 者 对生 态 城 市 的 理论 …、 指标 本 文 以 郑 州 市 为 例 , 综 合 研 究 社 会 一 经 在 参 考 国 内外 低 碳 生 市是 根 据 生 态 学 原 理 , 并应 用生 态 工 程 、 态城 市理论与实践 的基础上 , 探 讨 建 立 低 济一 自然 复合 生 态 系统 , 社 会 工程 、 系统 工 程 等 现 代 科 学 与技 术 手 市2 0 0 0 - 2 0 0 9 年 的 低碳 生 态 城市 建 设 水平 段而 建设 的 社 会 、 经济、 自然 的 持 续 发 展 , 讨, 我 国先后 发 布 了 《 生态县、 生 态市 、 生 态 碳 生 态 城 市 的 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对 郑 州 省建 设 指 标 ( 修订 版 ) 》、《 “ 十 一五 ” 国 家环
与不足 , 并运用S P S S 提 取主成分, 分析影响郑州市低碳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 影响因子, 在此基 础上提 出了 郑州市低碳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障
机制。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l 市
T O P S I S 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 主成分分析 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 : X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 。城 市高 碳 排 放 的 过 程 , 也 是 高污 染 、 城 市 化快 速 发展 的 过 程 中, 面 对 日益 严重 的 径 “
2 . 2 低碳 生态 城 市评 价 指标 体 系的建 立
依 据 科学 性 、 针 对性 、 可行 性、 全面 性 、 市指 标 评 价 体 系。 大部 分 学 者 认 为 , 生 态 城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要政策保障措施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要政策保障措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要政策保障措施一、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利用二、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能源审计制度•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打击能源浪费行为三、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力度•鼓励环保产业投资•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增加对绿色技术的支持•加强环境保护产业培育四、推动低碳交通发展•提升公共交通网络•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优化交通规划,鼓励步行和骑行五、加强碳排放监测与管理•完善碳排放监测网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严格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许可制度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培训•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碳减排协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以上是《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要政策保障措施的概要介绍。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低碳交通发展、加强碳排放监测与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作出努力,以实现碳达峰目标。
这些政策保障措施的实施将为碳减排提供重要支持,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一、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结构的可持续性。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淘汰高碳排放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和投入,降低碳排放水平。
•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清洁能源的市场化应用。
二、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能源价格、税费等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行为。
•实施能源审计制度:建立企业和机构能源消耗评估和监测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推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打击能源浪费行为:加强对能源浪费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引导社会各界形成节约能源的良好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保障体系分析【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更是一项由政府推动、民间广泛参与的行动。
因此,政策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从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污染治理、城市规划、城市运行、城市生活这“两个领域,四个层面”来构建、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消费保障体系一、低碳城市政策体系的“两个领域”1、发展低碳产业政策低碳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其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能够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业政策起着导向作用。
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就需要对城市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作出战略调整,以把城市经济引导到低碳经济的轨道上来。
(1)产业结构政策。
在产业结构规划时,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如:动漫产业、生态旅游业、核能、光伏、太阳能、风能、沼气新型能源产业,低能耗、绿色仓储物流业,对高碳企业进行管制,对碳排放超标而限期未能整改的企业予以处罚,构建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
在土地、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领域,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对于新兴清洁能源产业应该减免税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2)产业组织政策。
其是通过选择高效益的、能使资源有效使用、合理配置的产业组织形式,保证供给的有效增加,使供求总量的矛盾得以协调的政策。
在城市发展低碳产业,需要对城市内的产业进行战略重组:把那些能耗小的、低碳排放的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其进行重组,发挥规模效应;进一步兼并或关闭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企业;对进行战略调整和兼并的低碳企业给予税收、资金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对愿意为低碳建设做贡献而自愿关闭或整改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对其员工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帮助转移其员工。
(3)产业布局政策。
为了实现产业存在和发展空间形式的合理化,产业布局政策首先要保证那些高投资率、高效益、高发展速度的地区优先发展,这是产业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其次要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技术、人力等条件,合理发展优势产业;同时,产业布局政策还要促进地区间经济交流,建立健全整体的产业协作体系,使得先发地区能够带动后发地区,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而保证产业布局的协调和平衡。
2、引导低碳消费政策低碳消费是现代消费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应对能源危机的必然要求。
制定和完善引导普通市民和各级政府部门进行低碳消费的政策,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保障。
(1)完善合理消费和低碳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各种低碳产品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防止高碳产品进入市场,如中国环境保护部开展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通过向低碳产品授予低碳标志,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这样的认证制度在德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已经得以开展。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且加强执法力度,对各种浪费现象严加处罚,杜绝各种浪费现象,特别是公款浪费现象。
对消费品依据不同的碳排放量征收“碳税”,运用经济杠杆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消费。
(2)倡导理性消费和“低碳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通过各种途径,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市民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科学合理的消费风尚,全社会把理性消费作为时尚追求,把铺张浪费、追求虚荣作为恶习抛弃。
鼓励和宣传“低碳产品”和“低碳消费”,让全社会意识到,低碳消费是可持续的消费,是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负责任的消费。
(3)构建便捷、畅通、节能的交通体系。
交通运输是城市重要的碳源,构建便捷、畅通、节能的交通运输体系对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要让市民乐意乘坐公共交通,就要让市民感受到公共交通的快捷和方便。
因此,应大力发展便捷、畅通的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的过度发展造成城市大量的碳排放,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
(4)政府部门应带头在低碳消费方面做出表率。
政府投资和公共消费是中国整体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在低碳消费方面带好头,作出表率,对低碳城市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要认真落实政府采购产品时节能产品优先的原则,要保证政府采购的产品都是低碳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政府办公大楼要严格按照节能标准建设。
政府办公要厉行节约,冬季和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要有严格的指标,尽量少用、多次使用、循环使用纸张,各种照明设备要做到人离灯关。
严控公款消费、严查大吃大喝,对国家公务人员铺张浪费行为严惩不贷。
二、低碳城市政策体系的“四个层面”从投入端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的各类措施几乎是不能穷举的,与此对应的政策和制度也难以尽述。
大致上,可以将其政策体系区分为四个层面。
1、区域的污染治理、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其意义在于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维持之,使城市拥有强健的生态服务体系。
与此相关,国家在污染控制、森林、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治理、土地和水体的保护政策都应该纳入该层面的政策体系中。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有一个强健的生态服务体系,对低碳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
以水为例,如果一座城市拥有足够强大的水资源涵养净化系统,其供水的能耗和碳排放就会显著降低;如果城市水体、林地和农田等拥有较强的水质净化功能,则城市污水净化的能耗和碳排放也会相应降低。
2、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层面严格来说,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中尚无有关低碳城市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关于生态城市,也只是在污染治理、绿化和水源等方面有分散的规定。
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还是因为国际国内都缺乏研究。
例如,对于一定规模的城市,怎样的人口密度是最为节能的?常说公共交通是低碳的,但究竟怎样规划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最符合低碳原则而在经济上又是可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规划领域中有太多,所以表面上的问题是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本质上却是相关的研究和基础积累不足。
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早。
即使低碳建筑是近年来的概念,但节能建筑设计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我国相关研究虽然没有日本等国活跃,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此基础上,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出台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住建部牵头出台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这表明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民用建筑的节能标准体系。
但应该承认,对于建筑这样一个涉及几十个行业的领域而言,政策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城市的运行层面各类民用建筑和公共设施在运行中能否节能,是影响低碳城市建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政府的管理制度看,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效审计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据此确定用能定额,建立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和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在存量建筑的节能改造上,当前急需的是为普及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
但国内普遍未能认识到的是,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金融服务,需要从金融体制上获得突破。
低碳城市运行管理中一项最困难的制度,可能是基于设施生命周期碳消耗最小化管理。
对于一项设施而言,其碳排放最小需要分解在建设、运行、管护和维修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碳消耗总和最小化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就一项设施而言,其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建筑材料、设施设备和施工中的能耗,最终会形成沉淀在该项设施中的碳足迹,或可以称之为“存量碳”。
其碳消耗的最小化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合理的定位和投入。
任何豪华与奢侈都是以碳足迹的增加为代价的,过度建设必然导致碳消耗的无效率。
二是设施的生命周期。
其服务的时间越长,存量碳摊薄于一个时间段的数量就越少。
另外,设施运行管理和维修的碳消耗也是必须最小化的。
基于生命周期的成本和能耗管理,是科学实现碳减排的基础。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可以说尚未起步。
4、城市生活的低碳化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例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或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绿色社区创建等,其实都涉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广泛内容,从而也必然涉及低碳城市建设。
总的来说,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是倡导性的,远未建立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规范作用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在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上,当前的倡导内容也显得狭窄,主要集中于居住节水节电、生活垃圾分类分投之类。
更为广泛的低碳生活选择,如就近就业、在家办公、以更广泛的信息服务替代城市的物质、人员流动等,都尚未纳入甚至是倡导性的政策范畴。
三、结语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更是一项由政府推动、民间广泛参与的行动。
正是因为如此,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措施涉及的诸多方面中,政策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要落实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保障,可以从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污染治理、城市规划、城市运行、城市生活这“两个领域,四个层面”来构建、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1]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2]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3] 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4]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5] 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6]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