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教案(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合集下载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A C CA C B BC B A AB ''=''=''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如△ABC ∽△A′B′C′的相似比k A C CA C B BC B A AB =''=''='',那么△A′B′C′∽△ABC 的相似比就是k 1CA A C BC C B AB B A =''=''='',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四、课堂引入1.复习引入(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ABC 与△A′B′C′中,如果∠A=∠A′, ∠B=∠B′, ∠C=∠C′,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我们就说△ABC 与△A′B′C′相似,记作△ABC ∽△A′B′C′,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B′C′,则有∠A=∠A′, ∠B=∠B′, ∠C=∠C′, 且A C CA C B BC B A AB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2.教材P30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五、例题讲解例1(补充)如图△ABC ∽△DCA ,AD ∥BC ,∠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3)若AB=10,BC=12,CA=6.求AD 、DC 的长.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 与DC 的长.解:略(AD=3,DC=5)例2(补充)如图,在△ABC 中,DE ∥BC ,AD=EC ,DB=1cm ,AE=4cm ,BC=5cm ,求DE 的长.分析:由DE ∥BC ,可得△ADE ∽△ABC ,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C AE AB AD =,又由AD=EC 可求出AD 的长,再根据ABAD BC DE =求出DE 的长. 解:略(310DE =). 六、课堂练习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 .两个直角三角形B .两个钝角三角形C .两个等腰三角形D .两个等边三角形2.(选择)如图,DE ∥BC ,EF ∥AB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3.如图,在□ABCD 中,EF ∥AB ,DE:EA=2:3,EF=4,求CD 的长. (CD= 10)七、课后练习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3.如图,DE∥BC,(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3.难点的突破方法(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科书虽然给出了证明,但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证明,使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并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2)判定方法1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3)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4)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 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课堂练习2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 条件下三角形的不确定性,来达到加深理解判定方法2的条件的目的的.(5)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6)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若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则选用判定方法2,若不是“夹角”,则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若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则选用判定方法1.(7)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CA ACB A AB ''=''的形式,也可以写成C A B A AC AB ''''=的形式. (8)由比例的基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33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是复习巩固“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是复习巩固“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相似三角形的题目,而本节课的内容有较多,故此例题可以选讲.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33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解:略※例2 (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CD ,AB=6,BC=4,AC=5,CD=217,求AD 的长.分析: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ACCD CD AB =,结合∠B=∠ACD ,证明△ABC ∽△DCA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 的比例式AD AC AC CD =,从而求出AD 的长.解:略(AD=425). 六、课堂练习1.教材P34.2.2.如果在△ABC 中∠B=30°,AB=5㎝,AC=4cm ,在△A’B’C’中,∠B’=30°A’B’=10 cm ,A’C’=8 cm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3.如图,△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求证:△ABC ∽△DEF .七、课后练习1.教材P42.1、3.2.如图,AB•AC=AD•AE,且∠1=∠2,求证:△ABC∽△AED.※3.已知:如图,P为△ABC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AD,求证:△ADC∽△CDP.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35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 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35例2).证明:略(见教材P35例2).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 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略(DF=310).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36的练习1、2.2.已知:如图,∠1=∠2=∠3,求证:△ABC ∽△ADE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七、课后练习1.已知:如图,△ABC 的高AD 、BE 交于点F .求证:FDEF BF AF .2.已知:如图,BE 是△ABC 的外接圆O 的直径,CD 是△ABC 的高.(1)求证:AC•BC=BE•CD ;(2)若CD=6,AD=3,BD=8,求⊙O 的直径BE 的长.年级 九年级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课型 新授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 学 目 标知识 技能 1.掌握用两个角对应相等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进一步熟悉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过程 方法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 态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类比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结论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复习引入1.现在我们怎么样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引出本课,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究计算''B A AB ''C B BC ''CA AC下比值.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本48页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 复习相关知识,建12。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人教九下优质课精品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人教九下优质课精品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内容解析全等是相似中放缩比例为1的特殊情形,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类比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SSS”“SAS”方法,发现并提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单方法.在探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度量,发现结论成立,再通过作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把证明相似的问题转化为证明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的问题.“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法与前一个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类似,再次体现了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2)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理解两个判定定理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教科书作了一个中介三角形,使之与要证的三角形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和已知条件证明“中介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这种转化的方法学生往往难以想到.其中通过线段的比相等证明线段相等,不同于以往常用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也会给定理的证明带来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引入,类比猜想问题1 (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便的判定方法?(2)全等是相似比为1的特殊情形.如图1,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否有简便的判定方法?你有什么猜想?师生活动:问题(1)由学生口答.问题(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对“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是否正确存在疑问,可存疑,留在下一节课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指出本节课先研究“三边”和“两边及其夹角”的情形.设计意图:通过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猜想出两三角形相似的简单判定方法,从而引出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2.画图探究,初步感知问题2 在△ABC 与△A'B'C'中,如果满足B A AB ''=C B BC ''=C A AC''=k ,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生活动:(1)画图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任意画△ABC ,取一个便于操作的k 值(如21,2等),得到△A'B'C'的三边长,再作出△A'B'C'.指导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k 取任意值的情况进行演示,让学生归纳发现的结论.并说明k =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并与他人交流探讨,感受探索过程.k 取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取其他值时,两个三角形相似,进一步感受相似与全等的紧密联系.《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结论.ABCA 'B 'C '图13.构造中介,证明定理问题3 怎样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师生活动:(1)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交流讨论.(2)当学生感到无处入手时,教师用学生剪出的△ABC 与△A'B'C'的纸片为模型,用较小的△ABC 放置于较大△A'B'C'的上(学生取的k 值不同,可能会出现两种图形,但证明的本质是相同的),点A 与点A'重合,点B 在边A'B'上,记为点D ,将点C 在A'C'上的位置记为点E .教师追问1:B'C'与DE 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直观发现B'C'∥DE .教师追问2:由B'C'与DE 的位置关系可得到△A'DE 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到△A'DE 与△A'B'C'相似.教师追问3:我们先构造了一个与△ABC 全等的中介△A'DE ,得到△A'DE ∽△A'B'C',然后可得△ABC ∽△A'B'C'.这为我们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提供了一个思路:能否在△A'B'C'上作一个与△A'B'C'相似的△A'DE ,再证明它与△ABC 全等呢?如何作?师生活动:(1)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不同作法,并请学生说明△A'DE 与 △ABC 全等的原因.(2)由学生整理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从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DE ∥B'C',证明△A'DE ∽△A'B'C',从而把证明“△ABC 与△A'B'C'相似”的问题转化为证明△ABC ≌△A'DE 的问题.4.类比实验,自主探究问题4 全等三角形有“SAS ”的判定方法,类似地,△ABC 和△A'B'C'中,如果满足B A AB''=C A AC''=k ,且∠A =∠A',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生活动:(1)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k 取任意值的情况进行演示,看△ABC 和△A'B'C'的另一组对应边的比是否为k ,另两组对应角是否相等.问:图中的△ABC 与△A'B'C'相似吗?为什么?学生提出猜想的结论.(2)学生模仿上一个定理的证明,讨论问题4的证明思路,在课后完成证明过程. (3)师生小结判定定理二的内容.并追问:对于△ABC 和△A'B'C',如果B A AB ''=C B BC'',且∠B =∠B',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将∠B =∠B'换成∠C =∠C',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让学生试着画画看,找出反例即可.设计意图:学生有前面探究活动的经验,教师提出问题后,利用《几何画板》辅助,学生容易获取初步结论,而且仿照上一个定理的证明,容易得到这个命题的证明思路.最后,学生通过考虑“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形,加强对三角形相似条件的理解与记忆.5.运用结论,解决问题例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 A'B'=12 cm ,B'C'=18 cm ,A'C'=24 cm . (2)∠B =120°,AB =7 cm ,AC =14 cm , ∠A'=120°,A'B'=3 cm ,A'C'=6 cm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从题干的条件中是否可能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第(2)题中的角是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现有条件中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6.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求出x 和y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答题,写出相应的解答过程,然后互评.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7.回顾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你学到了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你认为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思路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思路. 8.布置作业A BDE C y ° x 4530 54 36 46°20 图2152025402745图11.教科书第34页练习第1,3题. 2.教科书第42页习题27.2第2(1),3题.3.证明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六、目标检测设计1.下列条件中可以判定△ABC ∽△C B A '''的是( ). A .AC AB =''''C A B A B .AC AB =''''C A B A ,∠B =∠B' C .B A AB ''=''C A AC =C B BC''D .''B A AB =''C A AC设计意图:考查对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的条件特征的理解. 2.如图,已知△ABC ,则下列四个三角形中,与△ABC 相似的是( ).设计意图:考查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应用. 3.在△ABC 和△A'B'C'中,AB =6,BC =8,AC =5,A'B'=3,B'C'=4,则当A'C'=______时,△ABC ∽△A'B'C'.设计意图:考查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0,2),如果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与点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BOC 与△AOB 相似.设计意图: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考查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P 是BC 上的一点,BP =3PC ,点Q 是CD 中点,求证:△ADQ ∽△QCP .ABCDQP (第5题)A B C 555 555 55 56675° 75°30° 40° A B CD(第4题)设计意图:结合勾股定理,考查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案、教学设计
5.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其他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要求:
1.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整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支持。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2.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画图并解释其相似关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几何直观。
3.小组合作完成一道综合性的几何证明题,要求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几何逻辑思维。
4.尝试研究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在解决面积问题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定理的应用方法、解题步骤和实际例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即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与比例相关的问题,如线段比例、面积比例等。
4.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b.如何运用判定定理3解决实际问题?
c.判定定理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3.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27.2。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2.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知识概览图定义及表示方法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它们的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有两对对应角相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新课导引【生活链接】小明为了迎接世界中学生数学大会的召开,制作了一个如右图所示形状的花束,三边长分别是35 cm,40 cm,50 cm,小丽也想制作一个这样形状的花束,但她手中只有一根长100 cm的木条,她应该怎么制作呢?【问题探究】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但是定义中条件较多,过于苛刻,你能减少定义中的条件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教材精华知识点1 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都相等,对应边的比都相等.如图27—10所示,△ABC与△DEF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A=∠D,∠B=∠E,∠C=∠F,AB BC ACDE EF DF==·拓展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的判定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性质.知识点2 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ABC与△DEF相似,可以写成△ABC∽△DEF,也可以写成△DEF∽△ABC,读作“△ABC 相似于△DEF”或“△DEF相似于△ABC”.拓展用“∽”这个符号表示两个图形相似时,对应的顶点应该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图27-10所示,表示△ABC与△DEF相似,∠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是∠E,∠C 的对应角是∠F,即△ABC∽△DEF,而不要写成△ABC∽△EFD,如果把△ABC写成△BAC,那么就应该记作△BAC∽△EDF,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指明对应角、对应边.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3 三角形的相似比两个三角形相似,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例如:若△ABC ∽△DEF ,则AB BC CA DE EF FD ==.设比值为k ,于是AB BC CA DE EF FD===k ,即△ABC 与△DEF 的相似比为k .拓展 这时△DEF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若BC =6,EF =8,则△ABC 与△DEF 的相似比为6384=,△DEF 与△ABC 的相似比为43. 探究交流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k =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点拨 当两个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为1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对应边都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够重合.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例.知识点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把这个定理应用到三角形中,可以得到: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知识点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27-11所示,在△ABC 中,过AB 上一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求证△ADE ∽△ABC . 证明:∵DE ∥BC ,∴∠ADE =∠ABC ,∠AED =∠ACB .连接DC ,BE ,∵S △EBC =S △DBC ,∴S △ABE =S △ACD . ∵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ADE ADE ABE ACD S S AD AE S AB S AC==△△△△。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具、三角板。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三角形相似的定义。

1.2 引入新课,讲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

2.2 学生尝试解答教材中的例题,巩固判定方法。

3. 合作交流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

3.2 教师选取小组代表进行讲解,点评解题方法。

4. 课堂练习4.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5. 拓展延伸5.1 学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相似。

5.2 教师选取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运用判定方法。

6. 总结反馈6.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6.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课堂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三角形相似的应用实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习目标一、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二、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探究教学重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好PPT。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由故事引人2、复习提问(1)什么是相似多边形?根据定义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是什么?二、探索新知,自主学习1、类似相似多边形,我们该如何定义相似三角形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如图,在△ABC和△A′B′C′中,如果∠A=∠A′,∠B=∠B′,∠C=∠C′,.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 .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学生观察图形,结合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不难发现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于是,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教师适时提问,当相似比k为1时,这两个三角形又有怎样的关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理解:①相似的顺序性;②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③全等是特殊的相似,其相似比为1.2、问题探究,发现事实追问: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通过证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外,还有判定的简便方法(SSS,SAS,ASA,AAS 等).类似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是不是对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都要一一验证呢?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学生思考,并猜想判定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大胆猜想予以鼓励,并指出为了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先来学习下面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出示图形: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相交的平行线l、l4、l5.分别度量l3、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BC和在l2上截得3的两条线段DE、EF的长度,相等吗?任意平移l4,再度量AB、BC、DE、EF的长度,还相等吗?你还能发现哪些成比例线段?师生活动:学生动手画图,并进行测量三条平行线在两条直线上所截得的对应线段的长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比值.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媒体技术,通过任意拖动直线进行演示.事实上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最终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画图是否规范;②能否准确找出对应线段;③度量与计算是否准确;④能否会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3、应用新知,知识迁移如果将这个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图(1)图(2)把直线l2向左平移,两直线相交时有两种特殊的交点,图(1)是把l4看成平行于△ACF的边CF的直线. 图(2)是把l3看成平行于△FBC的边FC的直线,那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师生活动:在基本事实的支持下,学生不难发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4、巩固新知,学以致用练习1如图,在△ABC中,DE∥BC,AC=6 ,AB=5,EC=2.求AD和BD的长.练习2 如图,ED∥BC,AB=6,AC=8,AD=2,求AE的长.6.反思小结,形成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如何应用于三角形中?7.布置作业(1)教科书第31页练习第1题.(2)思考:如图,在△ABC中,DE∥BC,DE 分别交AB、AC于点D、E,△ADE 与△ABC 相似吗?五、目标检测设计1.判断题(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 )(4)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5)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 )2.选择题如图,DE∥BC,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 B.C. D.3.已知AE 与CD 相交于点B,∠A=∠E,CB=4,,求CD 的长.。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改变边长,继续探索:
(4)适当改变△ABC和△DEF的边长,并保持 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
总结:
判定方法。
巩固练习:(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又快)
1.下列四个三角形,与左图中的三角形相似的是()
A.
B.
C.
D.
2.依据下列各组条件,证明△ABC和△A′B′C′相似。
(1)AB=10cm,BC=8cm,AC=16cm,
承德三中九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王秀萍梁大伟审核人刘玉鹏审批领导授课时间编号2705
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课型 Nhomakorabea自学互学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会用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和预备定理判定三角形相似
3、能用定理解决相关一些问题
学习环节
课堂设计
学习过程
学法建议
A′B′=16cm,B′C′=12.8cm,A′C′=25.6cm;
(2)
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B=4 cm,BC=6cm,AC=8cm, A’B’=12cm,B’C’=18cm,A’C’=24cm.
解:∵ , , 。
∴ =.
∴∽()
总结反思
课前探究:
同桌两人合作画三角形,一人画△ABC,使AB=3厘米,BC=4.5厘米,AC=6厘米;另一人画△DEF,使DE=2厘米,EF=3厘米,DF=4厘米。如图,
思考以下问题:
(1)分别计算 这三个比值相等吗?
(2)剪下画出的三角形,利用叠合的方法,检验对应角之间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ABC和△DEF相似吗?为什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直观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耐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及相关例题。

学生准备教科书、练习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相似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包括:(1) AA相似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SSS相似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SAS相似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判定方法。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和拓展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1. 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首先进入我的第一个大板块“说教材”。

我把说教材这个板块分为三个小环节来进行,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本节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第一节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第一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及推论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还是证明其他三种判定定理的主要根据,所以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猜想----验证----运用----巩固的过程,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过程。

二、说学生说完了教材,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我所授课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学情分析。

老师们,我们都知道九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比七八年级强,想得到老师的鼓励。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课时3-完整版PPT课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课时3-完整版PPT课件

∴ △ABC ∽ △A′B′C′ . B'
A' A
C' B
C
探究新知
27.2 相似三角形/
【思考】对于△ABC和 △A′B′C′,如果 A′B′ : AB= A′C′ : AC. ∠C=∠C′,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相似吗?
不一定,如下图,因为能构造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其中 一个和原三角形相似,另一个不相似.
AC=5,CD 7 1 ,求 AD 的长.
2
解:∵AB=6,BC=4,
CD 7 1
2
A
AC=5,∴ AB BC 4 . ,
D
CD AC 5
又∵∠B=∠ACD,∴ △ABC ∽ △DCA,
B
C
∴ AC BC 4 , ∴ AD 25 .
AD AC 5
4
课堂检测
27.2 相似三角形/
拓广探索题
解: △ABC∽△A'B'C' . 理由如下:

, AC 15 1 ,
A'C' 30 2

.
又∵ ∠A=∠A', ∴△ABC∽△A'B'C'.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2
27.2 相似三角形/
利用三角形相似求线段的长度
例2 如图,D,E分别是 △ABC 的边 AC,AB 上的点,
AE=1.5,AC=2,BC=3,且
求证 :∠ACB=90°.
C
证明: ∵ CD 是边 AB 上的高,

∠ADC
=∠CDB∵
AD CD
CD, BD
A
D
B
∴△A=D90C°∽.△CDB,∴ ∠ACD =∠B,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不仅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还提高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相互启发,共同克服难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显得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还不够自信。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我可以在下一次课中采取一些策略,比如提供更多的引导问题,或者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分享。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AA、SSS、SAS这三个判定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似三角形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难点二: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似三角形的模型,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建模能力。
-举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指导学生如何从给定的信息中识别出相似三角形的特征,例如在测量物体高度时,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
-难点三: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对应角”和“对应边”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相似三角形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教案与教学反思

27.2相似三角形镇海中学陈志海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特有的判定相似的方法.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动手探究等活动中,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体会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及直角三角形中特有的相似判定方法.【教学难点】探究两个判定定理的过程及其证明方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展示教师用的大三角板(45°和45°) 及学生用小三角尺(45°和45°),请学生们观察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教学说明】教师简要回顾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2后,提出“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进而展示所准备好的三角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顺理成章地提出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作△ABC和△A′B′C′,使∠A=∠A′,∠B=∠B′,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计算C A AC C B BC B A AB '''''',,的值,你有什么发现? 由此你能作出一个怎样的猜想?【教学说明】让全班同学动手画图,并按要求独立完成探索过程,获得结论后,与同伴交流;只要画图和测量尽可能准确,则会得到它们 的比值相等,从而初步了解“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教师巡视,对出现偏差的结论应予以帮助,查找问题,尽量让他们也能获得正确结论.问题2 如图,在△ABC 和△A ′B ′C ′中,∠A=∠A ′,∠B=∠B ′,则△ABC ~△A ′B ′C ′吗?说说你的理由.【教学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论证上述结论,在学生动笔前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能独立完成说理.在巡视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并给出足够的时间,锻炼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判定定理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试一试 如图,点D 是AB 边上一点,且∠ACD=∠B ,试问:图是否存在能够相似的二角形?如果存在,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教学说明】现学现用,巩固所学新知识.问题3 对于直角三角形,我们知道“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教学说明】教师应先与学生一道交流,找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已知条件有哪些(用图形和符号语言来表述),从这些条件到所探讨的结论之间还缺少什么条件,能否通过推理计算获得相应条件,从而引出利用勾股定理来探讨第三条对应边之间关系而得结论.然后让学 生独立完成,或相互交流获得论证过程.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特殊判定方法:斜边和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教材P35例2.例2 如图,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边上的高线.求证:(1)△ABC ~△CBD ;(2)CD2=AD •DB.【教学说明】 例1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例2则需师生共同探讨,利用直角三角及高线定义找出图中能够相等 的角,从而获得相似的三角形有哪些,进而可解决问题.但它的证明过程仍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再挑选两至三份作业予以展示,共同评析,达到掌握本节知识的目的.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呢?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AD 、BE 是AABC 的高线,它们相交于点 F.求证:AF • DF=BF • F.3. 如图,△BC 中,CD 是边AB 上的高,且BD CD CD AD ,试求∠ACB 的大小.【教学说明】1,3两题分别应用本节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获得结论,是对本节知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的体现,而第2题则是用一般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相似问题,具有代表性.这些练习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或相互交 流来得到论.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名师导学”部分.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两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它们分别是什么?2.总结一下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教学说明】釆用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教师设问,学生抢答,进行必要的知识梳理.1.布置作业:从P42〜44习题27.2中选取.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应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探究等方式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整堂课应注重转化思想的运用,本课时难点在于探究两个判定定理的过程及其证明方法,教师教学时讲解要尽可能详尽.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素材积累】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7.2.1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7.2.1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优秀教学设计)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两个三角形,使它们的两条对应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量一量第三条对应边的长,计算它们的比与前两条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另两个角是否对应相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类型一】 直接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在△ABC 中,∠C =90°,点D 、E 分别是AB 、CB 延长线上的点,CE =9,AD =15,连接DE .若BC =6,AC =8,求证:△ABC ∽△DBE .解析: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 的长,再由已知条件可求出DB ,进而可得到DB ∶AB 的值,再计算出EB ∶BC 的值,继而可判定△ABC ∽△DBE .证明:∵在Rt △ABC 中,∠C =90°,BC =6,AC =8,∴AB =BC 2+AC 2=10,∴DB =AD -AB =15-10=5,∴DB ∶AB =1∶2.又∵EB =CE -BC =9-6=3,∴EB ∶BC =1∶2,∴EB ∶BC =DB ∶AB ,又∵∠DBE =∠ABC =90°,∴△ABC ∽△DBE .方法总结:解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两边对应的夹角才行,还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对顶角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2题【类型二】 添加条件使三角形相似如图,已知△ABC 中,D 为边AC 上一点,P 为边AB 上一点,AB =12,AC =8,AD =6,当AP 的长度为________时,△ADP 和△ABC 相似.解析:当△ADP ∽△ACB 时,AP AB =AD AC ,∴AP 12=68,解得AP =9.当△ADP ∽△ABC 时,AD AB =AP AC ,∴612=AP 8,解得AP =4,∴当AP 的长度为4或9时,△ADP 和△ABC 相似.故答案为4或9.方法总结:添加条件时,先明确已知的条件,再根据判定定理寻找需要的条件,对应本题可先假设两个三角形相似,再利用倒推法以及分类讨论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5题【类型三】 利用三角形相似证明等积式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高,E 为BC 的中点,ED 的延长线交CA 的延长线于F .求证:AC ·CF =BC ·DF .解析:先证明△ADC ∽△CDB 可得AD CD =AC BC ,再结合条件证明△FDC ∽△F AD ,可得AD CD=DF CF,则可证得结论. 证明:∵∠ACB =90°,CD ⊥AB ,∴∠DAC +∠B =∠B +∠DCB =90°,∴∠DAC =∠DCB ,且∠ADC =∠CDB ,∴△ADC ∽△CDB ,∴AD CD =AC BC.∵E 为BC 的中点,CD ⊥AB ,∴DE =CE ,∴∠EDC =∠DCE ,∵∠EDC +∠FDA =∠ECD +∠ACD ,∴∠FCD =∠FDA ,又∠F =∠F ,∴△FDC ∽△F AD ,∴DF CF =AD DC ,∴AC BC =DF CF,∴AC ·CF =BC ·DF . 方法总结:证明等积式或比例式的方法:把等积式或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分别看成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然后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要证明的等积式或比例式.【类型四】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计算如图所示,BC ⊥CD 于点C ,BE ⊥DE 于点E ,BE 与CD 相交于点A ,若AC =3,BC =4,AE =2,求CD 的长.解析:因为AC =3,所以只需求出AD 即可求出CD .可证明△ABC 与△ADE 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AD .解: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 =BC 2+AC 2=42+32=5.∵BC ⊥CD ,BE⊥DE ,∴∠C =∠E ,又∵∠CAB =∠EAD ,∴△ABC ∽△ADE ,∴AB AD =AC AE ,即5AD =32,解得AD =103,∴CD =AD +AC =103+3=193. 方法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边角计算时,应先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或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进行求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动点问题如图,在△ABC中,∠C=90°,BC=8cm,5AC-3AB=0,点P从B出发,沿BC方向以2cm/s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从C出发,沿CA方向以1cm/s的速度移动,经过多长时间△ABC和△PQC相似?解析:由AC与AB的关系,设出AC=3x cm,AB=5x cm,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进而得到AB与AC的长.然后设出动点运动的时间为t s,根据相应的速度分别表示出PC与CQ的长,由△ABC和△PQC相似,根据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列出比例式,把各边的长代入即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t的值,从而得到所有满足题意的时间t的值.解:由5AC-3AB=0,得到5AC=3AB,设AB为5x cm,则AC=3x cm,在Rt△ABC 中,由BC=8cm,根据勾股定理得25x2=9x2+64,解得x=2或x=-2(舍去),∴AB=5x =10cm,AC=3x=6cm.设经过t秒△ABC和△PQC相似,则有BP=2t cm,PC=(8-2t)cm,CQ=t cm,分两种情况:①当△ABC∽△PQC时,有BCQC=ACPC,即8t=68-2t,解得t=3211;②当△ABC∽△QPC时,有ACQC=BCPC,即6t=88-2t,解得t=125.综上可知,经过125或3211秒△ABC和△PQC相似.方法总结: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ABC∽△PQC 与△ABC∽△QPC分别列出比例式来解决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煤体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数学这个家伙即是科学界的“段子手”,又是“心灵导师”一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7.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7.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相似一章的重点内容,既是全等三角形的继续,也为后面研究三角函数做铺垫,同时也是中考的考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及三角形相似的第一个判定。

这位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及运用。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那么,两个三角形至少要满足哪些条件就相似呢?能否类比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和回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思考能更好地复习图形相似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基础.(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问题1.如图,在△ABC 与△,如果满足,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生活动:画图探究。

师生引导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 ,取一个便于操作的值k ,得到△的三边长,再做出△。

指导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三)问题探究,发现事实1、问题2 怎样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师生活动:(1)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交流。

27.2.1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7.2.1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 1 页 共 1 页
B 11
AB
A B 11AC A C 11AC A C 11AB A B 7
3
11AB A B 11AC A C 1
4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习目标: 姓名: 评价: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 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探究过程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1、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 )的区别与联系: 三边成比例的两三角形相似。

(相似的判定方法1)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若∠A=∠A 1 , = = k 则 ∆ABC ∽∆A 1B 1C 1
3、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 与∆A 1B 1C 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 =1200,AB=7cm ,AC=14cm , ∠A 1=1200,A 1B 1= 3cm ,A 1C 1=6cm 。

(2)∠B =1200,AB=2cm ,AC=6cm , ∠B 1=1200,A 1B 1= 8cm ,A 1C 1=24cm 。

分析: (1) = = ,∠A=∠A 1=1200 得 ∆ABC ∽∆A 1B 1C 1
(2) = = ,∠B=∠B 1=1200但∠B 与∠B 1不是AB ﹑AC ﹑ A 1B 1 ﹑A 1C 1
的夹角,所以∆ABC 与∆A 1B 1C 1不相似。

相似三角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铁力市第十中学专用教学设计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备课人曹春彬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掌握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2)在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过程中,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只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学生能够自主学会本节内容。

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与应用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教法讲解法、发现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教学流程内容设计意图时间一.复习多媒体出示复习题二.新授教师活动:板书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探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思考: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师活动:教师出示题目,提出问题;活动提出探讨问题:1、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可否用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方法,能否通过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的比相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3、(教材P42页探究2)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画图探究并取k=1.5;学生活动: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已知、求证、证明)如图27.2-4,在△ABC和△A′B′C′中,ACCACBBCBAAB''=''='',求证△ABC∽△A′B′C′教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及应用能力;(2)学生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掌握情况.复习旧知,为学习本节新知作好铺垫师生共同探索新知B'C'A'AB C师生【归纳】(板书并朗读)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例1三、回顾与反思(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布置课外作业:教材P54页,第5、6题梳理新知课后巩固板书设计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判定例1教学感悟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2相似三角形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相似
过程与方法
1.在类比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探究三角形相似的证明方法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思想.
2.经历类比、猜想、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应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意识,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在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动手、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同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3.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察老师手中的一副三角尺和你手中的三角尺,其中含有相同锐角(30°与60°或45°与45°)的两个直角三角尺形状相同吗?它们分别满足什么条件?
有两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尺相似,那么对于任意两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否相似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新知构建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动手操作】
(1)同桌两个人分别画出△ABC,其中∠A=37°,∠B=65°.
(2)分别测量AB,BC的长度(或测量AC,AB的长度),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3)根据操作、测量,猜想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4)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类比判定定理1,2的证明方法,通过作平行线,将一个三角形转化到另一个三角形中.
(5)用文字语言叙述你的结论,并用几何语言表示.
结论: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所示,已知在△ABC和△A'B'C'中,∠A=∠A',∠B=∠B'.求证△ABC∽△A'B'C'.
证明:如图所示,在线段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可得△A'DE∽△A'B'C'.
∵DE∥B'C',∴∠A'DE=∠B',
又∠B=∠B',∴∠B=∠A'DE,
又∵∠A=∠A',A'D=AB,
∴△A'DE≌△ABC,
∴△ABC∽△A'B'C'.
【几何语言】如图所示,∵∠B=∠B',∠A=∠A',∴△ABC∽△A'B'C'.
2、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

【思考】
(1)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SSS,SAS,ASA,AAS,HL)
(2)证明直角三角形相似可以用哪些方法?
(三边成比例、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类比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如果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分别成比例,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
(4)尝试证明你的结论.
如图所示,在Rt△ABC和Rt△A'B'C'中,∠C=90°,∠C'=90°,=.求证Rt△ABC∽Rt△A'B'C'.
证明:设==k,则AB=kA'B',AC=kA'C'.
由勾股定理,得BC=,B'C'=.
∴====k.
∴==. ∴Rt△ABC∽Rt△A'B'C'.
思考:你能归纳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吗?
(一个锐角相等或两边成比例)
3、例题讲解
(教材例2)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B=10,AC=8.E是AC 上一点,AE=5,ED⊥AB,垂足为D.求AD的长.
解:∵ED⊥AB,∴∠EDA=90°,
又∠C=90°,∠A=∠A,∴△AED∽△ABC,
∴=, ∴AD===4.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CD⊥AB于D,图中共有哪几对相似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进行证明.
解:(1)△ACD∽△ABC,△CDB∽△ACB,△ACD∽△CBD.
(2)答案不唯一.
证明△ACD∽△ABC如下:
∵∠A+∠B=90°,∠A+∠ACD=90°, ∴∠B=∠ACD,
又∵∠ACB=∠ADC=90°, ∴△ACD∽△ABC.
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把直角三角形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三、课堂小结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一个锐角相等或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四、检测反馈
1.如图所示,已知∠C=∠E,则不一定能使△ABC∽△ADE的条件是( )
A.∠BAD=∠CAE
B.∠B=∠D
C.=
D.=
2.如图所示,∠ADE=∠ACD=∠ABC,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所示,在△ABC中,D是AB边上一点,连接CD.请你添
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DC∽△ACB,那么添加的条件
是.
4.在△ABC中,∠ACB=90°,CD⊥AB于D,=,求△ACD与△CBD的相似比.
5.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点P为BC上一点,且BP=1,点D 为AC边上一点,若∠APD=60°,求CD的长.
五、板书设计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例题讲解
例1 例2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2,4题.
【选做题】教材第43页习题27.2第7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