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全雄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又名:超级级全雄黄骨鱼,超级全雄黄颡鱼英文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male)全雄黄颡鱼: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性别生理转化与细胞工程相结合的技术建立全雄鱼繁育体系。
是一种创新的技术路径,即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技术,产生二倍体精子,与卵核失活的卵子受精,不需在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时再经染色体加倍处理,直接发育成全雄鱼;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技术,在鱼类雄核发育研究中首次获得异源二倍体精子与卵核失活的卵子受精,直接发育成异源全雄鱼;第一次采用电融合或细胞核移植技术,将二倍体雄核发育的囊胚细胞核注射至成熟的去核卵中,从而提高雄核发育的孵化率、成活率与生命率,增加全雄鱼的获得率;采用鱼类生理转性的成熟技术首次使部分全雄鱼性转化为生理“雌性”;首次通过全雄鱼与生理“雌鱼”交配,生产出90以上﹪的全雄鱼后代,由此建立全雄鱼繁育体系。
项目的实施增补国内空白,推广后通过全雄黄颡鱼苗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养殖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推动我国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技术用于其它珍稀鱼类如长江白鲟、达氏鲟等繁殖保护方面,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价的。
黄颡鱼亲本生物学特性: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中高档名贵品种中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黄颡鱼,学名西江黄颡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俗名黄骨鱼、黄骨丁。
主要产于长江及支流,我国大部份地区都有分布,通常个体0.2-0.8斤/尾左右,全雄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全雄黄颡鱼是科学研发品种,解决了雄性黄颡鱼和雌性黄颡鱼的生长差异。
人工诱导黄颡鱼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高产值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方向之一。
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黄颡鱼四倍体,让其四倍体鱼再与正常二倍体鱼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养殖生产的三倍体后代,得出的三倍体全为雄性黄颡鱼,全雄的三倍体黄颡鱼没有繁殖能力。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3
渔业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黄颡鱼资源,对于保护水域生态 环境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价值
营养丰富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 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烹饪多样化
黄颡鱼适用于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深受消费 者喜爱。
市场需求大
黄颡鱼在餐饮市场和家庭消费中具有很高的需求,市场价格稳定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它也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西 部。
生态环境
黄颡鱼生活在淡水环 境中,适应于江河、 湖泊、水库等多种水 域生境。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较高,一般生活在水 质清澈、溶氧丰富的 水域。
它们通常栖息在水体 的底层,喜欢在水流 缓慢、水草丰盛的地 方觅食。
02
CATALOGUE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01
02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 性
contents
目录
• 分类与分布 • 形态特征 • 生活习性 • 生长与繁殖 • 食性与营养 • 经济与文化价值
01
CATALOGUE
分类与分布
分类地位
01
黄颡鱼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 纲,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02
在分类上,黄颡鱼是该属中的一 种典型代表。
地理分布
黄颡鱼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大水系, 如长江、黄河、珠江等。
05
CATALOGUE
食性与营养
食物来源
浮游生物
黄颡鱼主要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如硅藻、绿藻、轮虫、桡足类等。
底栖生物
黄颡鱼也会食用底栖生物,如水蚯蚓、摇蚊幼虫等。
小型鱼类和虾类
成体黄颡鱼有时也会捕食小型鱼类和虾类。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
黄颡鱼由于其肉质嫩、细刺少、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更是倍受青睐,供不应求。
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的生长速度缓慢,上市规格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现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生物学特性:1.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值为7.0-8.4,pH超过8.4则生长受影响。
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2.黄颡鱼属中与黄颡鱼相似的常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又叫江黄颡鱼,个体一般在50克左右)、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
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成鱼个体一般在25克以下),少数为江黄颡鱼。
3.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摄食全人工饲料。
二、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池塘条件。
养殖商品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赵宪钧池底淤泥不可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
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最好每5-8亩配备2.2千瓦增氧机和渔用自动投饵机各一台。
鱼种下池前应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单养池塘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米水深)75-90千克,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背部黄绿色,体则黄色并有断续的黑色斑块,腹部淡黄或白色,各鳍均为黑色,体长,腹部平坦,后部稍侧扁,体裸无磷,头大宽平,眼小位于头的前侧上位,口下位,裂大。
须4对,上额须长,下额须2对,外额须长于内额须,背鳍硬刺,具有钜齿,胸鳍呈状,硬刺强大。
2、生活习性,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或鱼塘底层。
在晴好天气,喜欢在水体中上层集群。
觅食多在夜晚进行,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会窒息死亡。
3、食性: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铒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蛳等,偶尔也食水生植物。
刚出膜3─4天的仔鱼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在自然条件下苗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及其它水生昆虫为食。
4、生态习性:黄颡鱼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可生长,耐低氧,适宜的活动水深为1.5─2米。
最适生长水温22─27℃,生长速度较慢,一般一龄鱼个体重200─300g。
5、繁殖习性:性成熟年龄为2年以上,雄鱼3年以上,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繁殖较适水温24─26℃,受精孵化水温25℃(72─80小时孵出),一般怀卵量为4500─5500粒/尾,卵为沉性,属粘性卵。
黄颡鱼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在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均能栖息,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
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水体中,营底栖生活,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
以前黄颡鱼没有进行人工饲养,市场所销售的商品鱼主要从天然水体中捕获。
最大个体可达1公斤以上,近年来,黄颡鱼的市场需求日渐增大,其在自然水体中的资源不断减退,而其人工养殖又主要以池塘套样为主,因而开展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一)经济价值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据分析,每100克的黄颡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含有人体中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据医学史书记载,黄颡鱼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
(二)养殖前景1、黄颡鱼对生态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强,在我国绝大部分水体中均能生存,南北地区都能自然越冬,既能在自然界繁育形成自然种群,也能在池塘进行主养及套养。
人工饲养饵料来源较为广泛。
2、尽管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其它鲤科鱼类要慢一些,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苗种当年能打到商品规格,体重大约在100—200克之间,且群体产量较高,一般黄颡鱼上市规格通常为100克左右。
3、黄颡鱼摄食能力较强。
游钓时较易上钩,是游钓爱好者特别喜欢的游钓品种。
(三)市场前景黄颡鱼在我国大城市市场需求量较大,目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价格以上升到最高18元/500克,我国南方、北方、西南等地区市场价为20—28元/500克。
该品种无论高档酒店还是普通餐馆均十分抢手。
(四)发展方向黄颡鱼与其他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一样,它的发展有其特殊性。
只是在饲养方面进行科学管理并掌握成套的饲养技术,该品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关键技术已被突破,苗种生产可形成规模。
2、黄颡鱼的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
成鱼个体较适中,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及池塘养殖技术
(. i l ce c n e h oo yColg I n r n oi ie s yF r t n lis T n l o 2 0 2, hn ; 1Anma in ea dT c n lg l e,n e S e Mo gl Unvri o i aie , o gi 0 8 4 C ia a t Na o t a
相对.
Hale Waihona Puke 1 生活 习性 及 食 性 . 2
黄 颡 鱼 多 在 静 水或 江 河 缓 流 中活 动 , 底 栖 生 活 . 柄 息 于 湖 水 底 层 , 间 则 游 到 水 上层 觅食 . 营 白天 夜
a d me ii a au . e e ty a s t ma k t d ma d i i c e sn ,a d t e s a e o u t ai n i r d al n d c n l v le I r c n e r ,i r e e n s n r a i g n h c l f c l v t s g a u l n s i o y
[ 中图分 类号 ̄9 51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 1 0 8 ( 0 )10 7 — 3 17 — 152 90 — 0 2 0 0
S um m ar fPet o g usFu v dr e o o y yo le ba r l i a o Bi l g a n Culi a i n Te hni e nd Po d tv to c qu
e pa dig. x n n
Ke y wor : he ba r lvdr e ; oo y; n u tv in dsPe o g usfl i a o Bilg Po d c liat l o
黄颡鱼
第1章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draco俗称嗄鱼、黄姑、黄腊丁等,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是我国江河湖泊常见的经济鱼类。
该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为广布性鱼类,在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塘堰中都有分布。
第一节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黄颡鱼体较粗短,略呈侧扁形,腹部平直。
头大,吻钝,口下位,横裂,唇厚。
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
体无鳞。
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
胸鳍硬刺比背鳍硬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
有短脂鳍。
尾鳍深叉形。
侧线平直。
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鼻须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图1-1)。
图1-1 黄颡鱼二、生活习性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处,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夜间则游到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耐低氧,生存水温为0~38℃,是典型的温水性鱼类。
三、食性与生长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个体大小不同黄颡鱼食性有所差异。
从仔鱼出膜后第五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以及人工投喂蛋黄之类的开口饵料。
体长 5厘米左右,主要食物有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
体长10厘米以上,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鞘翅目幼虫、昆虫、聚草叶、植物须根以及人工饲料等。
黄颡鱼为中小型鱼类,江河中一般一冬龄鱼体重15~40克;二冬龄体重可达100克以上。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克。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毫米。
四、繁殖习性黄颡鱼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
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冬龄,在人工饲养良好的条件下1冬龄(体长达12厘米以上)也可成熟,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3500~6500粒。
黄颡鱼产卵季节为5~7月,适宜繁殖水温21~28℃,产卵在水底层。
在天然水域中,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染,形成一浅蝶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一个鱼窝直径20~25厘米。
黄颡鱼的养殖
饲料要按“四定”的原则投喂,即定时、定 量、定点、定质。 日常管理要调控好水质,因黄颡鱼对溶氧 要求较高,要经常换水或注水,防止缺氧。
黄颡鱼的养殖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
1、黄颡鱼的特征 :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也有记为鲿科), 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 鱼、光泽黄颡鱼等4 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 和江黄颡鱼。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 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 消费者欢迎。
二、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1、 亲鱼: ①来源与选择:可从江河、水库、湖泊中 捕捞,也可在人工养殖的商品鱼中挑选。要 求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 良好。
②成熟年龄与体重:年龄2—3龄,黄颡鱼体 重150克以上,江黄颡鱼200克以上。雌、雄 鱼比例可1:2搭配。
③雌雄鉴别:苗种及未发育成熟的鱼鉴别困 难,体重50克以上、尤其发育成熟的鱼较易 鉴别。雄鱼体形细长,在臀鳍与肛门之间有 一突出的生殖突,长5毫米以上;雌鱼体形粗 短,腹部膨大柔软,无生殖突。 同一批鱼雄 鱼大于雌鱼。
光泽黄颡
颌须不达胸鳍基 胸鳍刺短于背刺 胸鳍刺后缘具齿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 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 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 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 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 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 人工配合饲料。
④ 产卵:催产剂注射后,在水温不同的条件 下,效应时间(小时)不一样。
水温(℃) 19.5—22 23—25 26—28 29—30.5
黄颡鱼的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池塘养殖技术作者:唐黎标来源:《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第06期黄颡鱼又名黄公灵、黄牯头、黄辣丁,主食底柄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等,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野生的黄颡鱼价格一路高涨,随着黄颡鱼市场的不断扩大,利用池塘养殖黄颡鱼不失为一条稳妥的好门路。
本文介绍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黄颡鱼池塘养殖的关键技术,希望为养殖人士提供有利参考。
一、黄颡鱼生物学特性1.外形特点黄颡鱼一般表面比较光滑,和其他鱼类相比身体表面没有鱼鳞,而且黄颡鱼的头部比较扁平,口比较大,上下颌长有绒毛状细细的牙齿,身体瘦长腹平,身体的背部为黑褐色,身体侧面呈黄色,腹部多以淡黄色为主,长有四对胡须,其中上颌须比较长,背鳍部长有坚硬的刺且不是分开的,后缘长有锯齿,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剌活动时能发出声,尾鳍为深叉形。
2.生长特性黄颡鱼为小型鱼类,生长速度缓慢,但人上养殖速度一般要比天然种群提高3倍以上,人上养殖1龄鱼最大规格可达150克左右,2龄鱼最大规格可达400克左右。
黄颡鱼雌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雌性生长速度慢,在达到100克左有时生长明显减缓,而雄性在400克左右仍可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
因此在池塘条件较好、养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人上养殖的最高产量可达3000千克/亩以上。
3.生活习性黄颡鱼对生长水温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黄颡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群,所以适宜生长在水温约0~C至38~(2的水中,最佳的水温应保持在25°c至28°C之间。
此外,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较低,所以应加大对氧气的管理,一般情况下适合生长在水体溶氧为3毫克/升的空间中,低于2毫克/升就会将头浮于水面,而低于1毫克/升则会出现窒息死亡现象。
黄颡鱼比较能适应酸性大的环境,对碱性环境很敏感,如果长时间处于碱性环境中会发生体色变白、皮肤溃烂,甚至死亡,因此它的适应pH值范围为6.0-9.0,最适pH值范围为7.0-8.0。
黄颡鱼为底柄生活,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集群活动的特性,但胆小怕惊,喜扎堆柄息。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生物学特征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生物学特征黄颡鱼体形长,腹部直,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横裂,唇厚,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有绒毛状细齿。
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
须4对,鼻须一半白色一半黑色,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
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长。
黄颡鱼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腹部淡黄色,侧线平直,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鳍灰黑色,体无鳞。
背鳍6-7个;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枚。
体长为体高的3.8-4.2倍,为头长的36-4.2倍,为尾柄长的6.7-7.8倍,为尾柄高的94-11.8倍。
头长为吻长的2.9-38倍,为眼径的4.6-6倍,为眼间距的21-2.3倍。
黄颡鱼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
胸鳍硬刺较发达,比背鳍硬剌长,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
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
有短脂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尾鳍深叉形。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产卵季节
黄颡鱼的产卵季节通常在春季到夏季之间, 具体时间可能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异。
在一些地区,黄颡鱼的繁殖高峰期在3月到 6月之间,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稍早或稍晚
。
繁殖环境
黄颡鱼偏好在安静、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域中繁殖。
产卵场所通常在石质或沙质底质的河床或湖底,这些地方提供了良好的掩护和适宜的繁殖环境。
值会影响其生长和生存。
养殖饲料需求
饲料种类
黄颡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虾类、水生昆虫 等为主要食物。人工养殖时可采用配合饲料,如鱼粉 、豆粕、玉米粉等。
饲料投喂
每天定时投喂2-3次,保证黄颡鱼有充足的营养来源。 投喂量应根据鱼体重量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以避免 浪费和污染水体。
养殖周期
生长速度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汇报人: 日期:
• 形态特征 • 生态习性 • 繁殖特性 • 遗形态
身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鼻孔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鳃孔的距离, 头背具细鳞,体表粘液丰富。
背鳍较小,骨质硬刺前缘具粒状突起,鳍条部外缘较平直;胸鳍硬刺短,末端尖 锐,内缘锯齿发达;腹鳍短小,末端硬刺内缘锯齿发达,尾鳍平截或稍内凹。
背鳍、胸鳍黄褐色、腹鳍黑色、尾鳍上下叶末端尖黑色。
02
生态习性
水温适应性
低温型
黄颡鱼属于低温型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在25-28℃时生长最快。 当水温低于15℃时,摄食量逐渐减少,低于10℃时基本不摄食。
耐受性
黄颡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较广,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温度变化。但是,在生产 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大幅度波动,以保持黄颡鱼生长和繁殖的稳定性。
内部结构
咽齿顶端呈钩状,第一、三齿细小,第二齿宽大,齿间隙较 宽。
全雄黄颡鱼的培育
2.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 : 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 等水域
中,喜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营底栖生活,昼伏夜 出,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杂食性,主食底栖无 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 体长123-143mm,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 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人工催产
激素性逆转
பைடு நூலகம்
全雄鱼
YY超雄黄 颡鱼的产生
黄颡鱼的 雌核发育
全雄鱼的获得
亲本
子代
激 素 性 逆 转 结 合 雌 核 发 育 持 续 生 产 超 雄 鱼 与 全 雄 鱼 示 意 图
谢谢
再见
保健功效: 性味:甘、平,微毒。 功用:能益脾胃,治水气浮肿, 利小便,消水肿,祛风、醒酒。
雌鱼
雄鱼
全雄鱼培育流程:
亲鱼培养
人工催产
激素性逆转
全雄鱼
YY超雄黄 颡鱼的产生
黄颡鱼的 雌核发育
鱼龄2年以上,取体表 无伤、腹部膨大、卵巢 轮廓明显,柔软的普通 雌黄颡鱼。
个体较大、健壮,有明显生 殖突、雄性特征明显,体长 在15cm以上
黄颡鱼的雌核发育:
1.精子的灭活 2. 雌核二倍体的获得 3. 杂种的鉴别 根据胡须和体表的斑纹可以准确 地鉴别黄颡鱼雌核二倍体与长吻 鮠 黄颡鱼杂种,黄颡鱼胡须为黑色, 杂种为白色。黄颡鱼体侧斑纹3~ 4条, 自上至下水平分布, 而杂种 3~ 4条自前至后垂直分布。
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与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与成鱼养殖一、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1、黄颡鱼的特征: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
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
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
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
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
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
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
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
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颡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克,二龄鱼50-150克。
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 克。
黄颡鱼适应性很强,是淡水养殖鱼类,盐度要低于2‰,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二、成鱼养殖1、池塘条件:面积3-5 亩,水深1.5-2 米,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
淤泥池塘淤泥不宜过厚,低于10米,以泥沙质底为佳。
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
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 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鱼种投放密度:黄颡鱼及搭配品种的每亩放苗量见下表: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3、饲料投喂及管理:可用纯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小虾、蚯蚓等。
也可用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8%-40%,脂肪7-8%,另加维生素。
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
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
黄颡鱼的习性和特点有哪些?
黄颡鱼的习性和特点有哪些?
1、底栖性:黄颡鱼是底栖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才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黄颡鱼的栖息环境。
2、杂食性: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但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中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昆虫及幼虫、小鱼、小虾、螺蚌等为食,亦吞食植物碎屑、枝叶、果实等。
3、变温性:黄颡鱼是变温性鱼类,生存水温范围1~38℃,最适温度22~28℃,水温11℃开始摄食,水温低于22℃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水温高于28℃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4、护幼性:黄颡鱼是护幼性鱼类,繁殖期亲鱼在有水草的沙泥质浅滩建造鱼巢,雌鱼将卵产于巢中,产卵后雌鱼随即离开,雄鱼鱼巢穴口保护鱼卵孵化,一般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
5、广适性:黄颡鱼是广适性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老挝、越南、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在国内主要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水系。
综上所述,黄颡鱼是底栖杂食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最适生长温度22~28℃,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及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亦吞食植物碎屑、枝叶、果实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亲鱼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本能。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俞小先;范传宝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01(000)004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俞小先;范传宝
【作者单位】江苏邗江县长江系家鱼原种场,225105;江苏邗江县长江系家鱼原种场,225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
【相关文献】
1.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J], 刘孝华
2.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及池塘养殖技术 [J], 祁保霞;白凤珍;马国杰
3.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J], 耿毅;汪开毓;范方玲;陈德芳;黄锦炉
4.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讲座:第二讲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上) [J], 蔡焰值;黄永涛
5.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讲座:第四讲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下) [J], 蔡焰值;黄永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黄颡鱼是广范分布于我国淡水中的经济鱼类,在鱼类分类上属鲶形目、危科、黄颡鱼属,本属有4个种,分别为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岔尾黄颡鱼。
目前主要养殖对象是黄颡鱼,其次是江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俗称:戈牙昂公咯鱼嘎鱼咯咯噎黄腊丁,央丝,黄骨鱼,电猫鱼。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
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
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
无鳞。
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
胸鳍短小。
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广范分布于我国淡水水体中,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
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的各干流和支流水系的区域中均有分布。
在亚洲的东南部如朝鲜、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
各干流的湖泊、河流、水库均能形成自然种群。
近年来在两湖(湖南、湖北)和两江(江西、江苏)等地的消费量尤其大。
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
据分析,每100克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且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因而深爱广大消费者欢迎,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受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应与各种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黄颡鱼属底栖性鱼类,白天在水较深的底层栖息,夜间到浅水区觅食和活动。
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由于除鳃为主呼吸器官以外,鳔具有辅助呼吸功能,所以黄颡鱼对低氧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冬季,离开水体数小时,只要体表保持湿润,仍可以存活。
瓦氏黄颡鱼耐低氧的能力较黄颡鱼要差些。
黄颡鱼喜水流缓慢、多乱石和卵石的环境。
活动范围小,不易捕捞。
喜集群,在弱光下摄食和活动。
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食性黄颡鱼属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
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随个体的增长,食物的组成有较明显的变化。
刚孵化出膜 4--5天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可以人工投喂蛋黄;当体长5--8厘米时,主要食物是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水蚯蚓或人工配合饲料等;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年龄生长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
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
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
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
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
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繁殖黄颡鱼2冬龄~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
7厘米,雄鱼为 14.8厘米。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在南方4月~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
要求水温在20℃~30℃。
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
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
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厘米~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
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
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
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
当其他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
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
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天~8天)。
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
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
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粒~4469粒,成熟卵径1.7毫米,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
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毫米,两天内即可孵化。
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分类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1、黄颡鱼:又名黄腊丁、黄呀姑等,是目前主要的养殖品种。
背鳍硬刺短于胸鳍硬刺,后缘有锯齿状,背鳍前端距短于背鳍后端距。
胸鳍刺较发达,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锯30--45枚,后缘锯9--17枚。
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
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与臀鳍相对。
尾鳍深叉形。
体长为体高的4.15--4.59倍。
体长。
头阔而平。
头顶和枕骨裸露且粗糙。
口下位,下颌短于上颌,上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细齿。
有触须对,上颌须一对最长,末端达胸鳍中部;鼻须一对超过眼眶后缘;颐须二对较长,外侧一对长于内侧一对,末端接近或达到胸鳍起点。
鳃孔较大,鳃膜不连颊部,颐部深陷。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上方。
全身无鳞。
体背为黑褐色或青黄色,体侧有2纵黄色和2横黑色细带条纹相间,间隔成3块暗色纵斑块。
各鳍条灰黑色。
腹部淡黄色,尾鳍上有黑色条斑。
2、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后缘有锯齿状。
胸鳍刺强,前缘光滑,后缘有发达锯齿,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呈扇形,末端达到或接近臀鳍基部。
脂鳍细小,末端游离,较臀鳍稍短,并与其相对。
臀鳍边缘平直。
尾鳍深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
体长为体高的4.25--4.68倍。
体长形,背部隆起,胸腹平坦,后半部侧扁,头部稍扁平,头背宽阔而较平,头顶覆盖薄皮,枕骨裸露。
口亚下位,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上颌细齿带2条。
吻钝圆。
眼小,侧上位。
触须4对,均成青黑色,颌须1对,末端起点接近背鳍垂直下方;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达到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的末端达到胸鳍起点,内侧的1对稍长于鼻须。
肩胛骨突出于胸鳍之上。
体表无鳞。
侧线鳞平直。
鳃孔较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
它与其它黄颡鱼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顶覆盖薄皮,胸鳍刺前缘光滑,且 4 对须均为青黑色。
3、光泽黄颡鱼:又叫尖嘴黄颡鱼、油黄颡鱼。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4.42---4.71倍,背部隆起,腹部稍圆,后部侧扁。
头顶及枕骨裸露,且粗糙。
吻稍尖突出。
口亚下位,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细齿,上颌齿带2条。
有须4对,较短,颌须末端不达胸鳍起点;鼻须1对,末端不达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长于内侧1对,但末端不达鳃盖后缘。
前后鼻孔分离。
鳃孔大,鳃膜不连于颊部。
颐部深陷。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上方。
背鳍硬刺细长,后缘有锯齿。
胸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有锯齿,末端可达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长形,末端达到臀鳍起点。
脂鳍小,末端游离。
臀鳍长于脂鳍,边缘平直。
尾鳍深分叉。
体表无鳞。
侧线鳞平直,前段斜向上。
体黄色,体侧有2块暗斑,各鳍灰黑色。
分布较广范,但数量较少。
4、岔尾黄颡鱼:又名叉尾黄颡鱼。
体长较细,体长为体高的5.48--5.71倍,背部隆起,胸部平坦,后段侧扁。
头顶及枕骨裸露且粗糙。
头宽而平。
口亚下位。
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上颌齿带2条,吻钝。
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距平宽。
前后鼻孔分离,前鼻孔有短鼻管伸出。
须4对,细长,颌须末端可超过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鼻须1 对,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接近胸鳍起点;颐须2对,外侧的1对末端可达胸鳍的起点,内侧的一对约与鼻须等长。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的上方。
背鳍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也有硬棘,前缘锯齿细小,包于皮膜内,后缘锯齿强壮。
胸鳍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扇形,末端达到臀鳍起点。
脂鳍短小,末端游离。
尾鳍深分叉。
体表无鳞,侧线鳞平直。
体黄褐色,体侧有宽且长的黑色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