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6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6课ppt
课程说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帮助同学们明确认识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 现,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加强国际经济竞争 与合作的措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坚 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பைடு நூலகம்安静
对外开放:使我国转变为国际贸易大国
• 我国成为全球的加工制 造中心:
• 在钢、煤、彩电、洗衣 机、冰箱、空调、微波 炉、摩托车等制造业方 面优势明显,在世界市 场中的占有份额位居第 一
• 海尔集团的“走出去” 路线:
• 菲律宾——中东、北 非——美国——全球29 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 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 易中心,2013年营业 额达1803亿元
长、层次最高、规模最
大、商品种类最全、到
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
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 盛会。
• 一个韩国人在中国购买 了美国的iPhone 4S手
机
•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 展中国家,既是希 望和机遇,又是风 险和挑战
• ——加大了各国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加大了世界经济发 展的波动。
• 2007年,美国发生了 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 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 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 起的金融危机,席卷了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 界主要金融市场并蔓延 至全球,引发全球经济 衰退。
• TCL集团的国际化进程:
• 主力产业在中国、美国、 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设 有研发总部和十几个研 发分部,在中国、波兰、 墨西哥、泰国、越南等 国家拥有近20个制造加 工基地,在全球40多个 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 构。
• 广交会:全称为“中国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说课)
财的理念.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
快地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五、说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知识背景出发,创设良好的学 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索
李扬,男,的三欲十望.四岁,是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已婚,年薪6万.有一个3岁的小孩,太太是自由 职业者.请你帮他设计一套投资方案,以便他 25年后有个富足的退休生活.
李扬,男使,三学生十树四立岁投资,是理财中的学初一步理级念语. 文教 师,已婚,年薪6万.有一个3岁的小孩,太太是
自由职业者.请你帮他设计一套投资方案,以
便他25年后有个富足的退休生活
投资方案
设计原则: 分散投资,化解风险.
设计依据: 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把风险降低到最
低 限度.
参考方案 ①组合投资方式之一:“四三二一”方案 ②组合投资方式之二:“三三制”方案
目的
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为耗资巨大的建设项 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战争筹措资金.
自然灾害
交通意外
(四)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1、商业保险的含义和功能 2、商业保险的分类及新发展 3、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类型
对象
种类
人身 保险
财产 保险
人的寿命和 身体
财产及有关 利益
健康险、意 外伤害、人 寿险
“四三二一”方案
“四”:40%的钱存入银行,既有利息,又 备日常应用.“三”:30%的钱购买国 债,以期获得比银行利息更多但风险比股 票小的回报.“二”:20%的钱用于买 股票和基金,换取高风险的回报.“一”: 10%的钱用于参加各种保险,以防范于 未然
“三三制”方案:
1/3的钱储蓄,1/3的钱购买 国债和各种债券,1/3投资股 票和保险.
(二)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高中政治一《经济生活》第2单元第6课 6.2 股票、债券和保险 教案
6.2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股票的基本含义、特点;债券的基本含义、种类、特点.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种类和特点。
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各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能根据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设计一项综合投资方案。
能力目标:能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
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企业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积极投资,合理投资,能够增加个人财富,提高个人生活。
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从国家的角度,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教学重点: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与收益的比较股票的收益教学难点:储蓄存款的概念教学方法:综合各种因素,学会投资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巩固:投影问题,学生背诵,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或默写。
1.什么是储蓄存款?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主要是什么?2.存款利息的含义,它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计算利息?3。
我国储蓄可以分为哪两类?4.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是什么?5.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各自的地位如何?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和银行的有关知识,作为投资方式,除了储蓄,还有股票、债券、保险等,这些投资方式各有何特点?人们应该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框题:股票、债券和保险。
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识记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利润、利息、股息等投资回报方式。
2.比较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明确各种投资方式的收益与风险。
(重点)3。
全面认识投资理财.(难点)让学生拿出下发的导学案,带着“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1.股票的含义,股东的权利有哪些?2。
股票投资的特点有哪些?3。
股票投资收入来源于哪两部分?4.股票的风险如何?风险来自于哪?5。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全套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全套教案2、理解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了解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类思维能力,将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识别商品的质量和真伪。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物质生活的态度,避免盲目消费。
2、培养学生珍惜物质财富,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2、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难点:1、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2、掌握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演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交换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商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商品的正确态度和消费观念。
课时序号:1年月日教师姓名:XXX学制:任教班级:教材版本:国家统编教程学科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XXX课时数:2课题:商品及商品的基本属性课型:新授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观念、开放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过程:导入新课:以农夫山泉为例分析: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水面下70米,长年水温12摄氏度,天然清纯,味道甘洌,富含多种矿物质,经过三道工序加工成可口的农夫山泉天然千岛湖水、采集来的千岛湖水、经过加工后的农夫山泉三种水有何不同?分别以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来命名。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新课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六课教学参考精品素材 新人教版
高中必修1经济生活教学参考精品资料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一、内容标准二、知识纵横〔一〕储蓄存款1、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
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利息的含义和计算。
〔1〕含义: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惟一收益,它是因为银行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3、储蓄存款的分类: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储蓄的投资特点: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差,但收益高于活期储蓄。
〔二〕商业银行1、商业银行的基本含义: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贷款和结算。
3、商业银行的作用:〔1〕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2〕它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通过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1、股票的基本含义:股票是股份由某某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股票投资的特点: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
因此,股票是一种高峰险的投资方式。
3、股票的作用:发行股票股份某某集资了一种有效方式。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是有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四〕稳健的投资——债券1、债券的基本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好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6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2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师用书 新人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2框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2框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2框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1.了解股票投资的基本特征及股票投资收入的构成。
2。
了解债券的含义。
3.理解和区分三种不同的债券。
4.了解商业保险的含义、分类及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重点: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收益与风险。
难点:全面认识投资理财.[基础·初探]一、股票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2.意义:代表其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3.偿还方式:不能返还其出资,要么转售,要么在证券市场流通买卖.4.收益构成: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这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是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5.股票价格(1)影响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2)特点:其波动有不确定性,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6.股票市场的作用: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二、债券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要素:由期限、面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3.类别: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教师用书)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第6课 第2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购买了商业保险就可以避免危险和事故。这种观点正确 吗?
【提示】 商业保险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并不能避免风 险的发生,只是在风险发生后,将损失转移到保险人身上, 因此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提示一】 (1)股票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居民投资股票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 方面,还可能为居民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投资股票要承担 较大的风险,所以投资股票一定要谨慎。
(1)任何公司都能发行股票,只要是股票都能上市交易。 (×)
(2)股票所代表的所有权就是指收益权。(×) (3)如果某企业盈利增加,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必然上升。
(×)
债券
1.含义:债券是一种 债务 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 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组成:一张债券主要由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 还方式等要素组成。
(2)发行股票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融资行为,有利于充实 企业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提示二】 略。
【提示三】
股票
债券
功能
获得股息和红利,经营 好坏决定股票的收益
不 性质 入股凭证 同 点
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要求 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股息等 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课标解读 本课标要求学生识记购买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的回报 与风险,了解利息、股息的产生。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 各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重点培养 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经 济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积极 投资,合理投资,能够增加个人财富,提高个人生活水平。
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电子教案
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2. 使学生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成就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实践。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
2. 多媒体课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成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案例材料: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引发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的案例材料,分析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组的分析成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2. 教学难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原因分析。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6课
轻工业
重工业
按经济发展 的顺序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第二产业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 于稳定,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 第三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即东部沿 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西 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西电东送”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约占全国 天然气总资源量的60%,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 近几年来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盆地北部的库 车——塔北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气田,勘 探前景良好。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比较发达,但能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急 需清洁能源,是西部天然气比较现实的消费市场。 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启动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全长约4100公里。管道 主干线首站起自新疆塔里木轮南,经库尔勒、武威 ,甘塘、中卫、靖边、吴堡、长治、郑州、淮南、 南京、无锡、苏州到达上海市。
2.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开发和推 广节约、替代、循 环利用的先进适用 技术,发展清洁能 源和可再生资源,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 源利用体系,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特色产业
昔日百里风区 今日万顷林田。 图为塔城地区托 里县老风口。
被誉为“红花之 乡”的塔城地区额敏 县,不仅扩大了红花 种植面积,而且将大 幅度提高产量。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六课
第6 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课时 2)
制作人: 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 曹学平
制作时间: 2012年下学期
2012/11/12-18 1
主要学习内容
一、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p48)
• 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了解) • 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重点) • “引进来”与“走出去”(重点)
经济政治
2012/11/12-18
8
2012/11/12-18
9
1、上网搜索: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广 交会、经济危机四概念。 2、你从“小枕头”成就大事业等的创业故事中 有怎样的启示?
2012/11/12-18 6
9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7
东部 西部 北部
2012/11/12-18
2012/11/12-18 2
重点把握: 1、国际贸易的含义和意义。p48-49 2、世界贸易组织。p49 3、“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贸易方式。 p49 4、“反倾销”。
相关视频
2012/11/12-18 3
二、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p51)
•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了解)
•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重点 )
• 增强风险意识(重点)
2012/11/12-18
4
重点把握: 1、经济全球化人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p51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p52 3、经济危机的含义及其引起的主要原因。p53 4、如何提高风险意识。P53-54 5、要有创业意识(阅读p55的创业宣传)。
相关视频
2012/11/12-18 5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面向农业中专各专业学生的一门的必修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为20学时。
四、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采用撰写作业测评、课堂讨论、提问答题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六、教材资料本课程主教材系王荣琴主编《经济政治与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出版)。
七、教学内容第一章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6课 教案二
等。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机遇)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归纳总结】: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挑战)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
【归纳总结】:
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教师活动】:结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应对呢?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教师点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谴责全球化本身是没有用的,因为它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融入这一过程,你将永远落后。
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也成为平等的强者。
发展只有靠自己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不进则退,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同时学会世界市场的规则。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学生讨论】: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师生归纳结论】: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要。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6课重点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单元] 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合理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能从各个片面的经济发展中看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教学重点、难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首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1、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2、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媒体展示】:首先出示图片从感性上告诉学生“全面小康社会是啥样”【视频资料】:播放小平同志关于“三步走”视频,铺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内容之中。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结合现实生活的改变,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1、标准较高,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想想小时候家里的情况和现在有区别吗?请爷爷奶奶讲述过他们过去的生活吗?大家来说说。
【教师总结】:农民家庭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
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六课 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情景导入学习目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在现有的金融市场中,个人和家庭的投资已不再局限于银行储蓄存款,而是向多样化发展。
有人期待股票鸡年反弹;有人看好债券稳健依然;有人坚信购买保险安全。
专家建言:投资各有风险,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作为投资方式,股票、债券、保险各有什么特点?居民应如何理性选择投资理财的方式?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有关知识。
1.了解利润、利息、股息等投资回报方式。
2.理解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异同,明确投资收益与风险并存。
[重点]3.分析不同投资行为的特点,制定一份家庭理财方案。
[难点]一、股票1.股票与股东(1)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股票代表其持有者(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权利。
(3)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如要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股票投资的特点(1)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
它来源于企业利润。
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2)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3.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股票是一种债务凭证。
()(2)股票的股息或红利来源于企业利润。
()提示(1)×(2)√在各种投资方式里,股票投资风险最大,相应的回报较其他方式也高些,因为风险和收益往往成正比。
股市有风险,入市应谨慎。
教材P49“探究问题”提示 (1)对股票投资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股票投资的高收益,又要看到股票投资的高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具体要求是:认知: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态度: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拥护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树立全局观点和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内心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将生态文明观念贯彻始终。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运用: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为什么着重强调这几个方面。
结合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想想发展服务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个人平时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一)本课在单元中地位本课和前两课都在阐述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前两课着重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本课则重点介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
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即把握好小康社会的特征和经济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速度、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新时期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部分,是在前两课讲制度、体制基础上,与现实实践和具体政策相联系的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明确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掌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政策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学习。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本课以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为中心,讲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经济目标、发展目标,以及从各个方面如何建设的问题。
本课内容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写小康社会的特征、经济目标。
第二节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主要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及区域发展入手,介绍如何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第三节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重点阐明两个方面,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这三节中,第一节是讲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目的,第二节是在第一节基础上的深入,是具体写怎样进行建设,第三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深入,是写未来要做到的事,三节环环相扣,一步步向前推进。
第一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首先阐述小康社会应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其次,阐述了小康社会三个方面的特征,“标准较高”、“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要均衡”。
总体上本目的重点在于特征方面,这三项是递进关系,第一特征主要讲物质收入,第二特征推广到精神民主环境等,第三特征再推广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方面。
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主要明确了经济数量指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着重于经济发展目标,强调于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实现工业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三大差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目标。
本节的逻辑结构在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使教材内容一步一步地深入,从小康社会特征→经济数量指标→经济发展目标,一点一点具体起来,使学生对小康社会建设有整体的了解和明确的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第二节的具体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节“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共有四个目。
第一目“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阐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然后重点介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三个方面:城镇化及其意义和具体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总体要求,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它有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
第二目“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阐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然后重点分析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是指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指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教育培养人才。
第三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首先阐述产业结构的定义和类型。
其次阐述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再次阐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以及进一步要做的任务: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
最后阐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四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阐述区域的定义和分类。
其次阐述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同时在前边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要求。
再次重点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
最后重点阐述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济圈、经济带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的论述方式采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从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每一目都具体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的思路和方向,内容结构上逻辑清晰,严谨而周密。
第三节“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阐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
其次阐述了粗放型与集约型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说明通过集约型增长实现的才是经济发展。
最后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分别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二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阐述了我国要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怎样的。
再次阐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真正的发展。
最后重点阐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贯彻的措施,那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本节的内在联系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者紧密联系,都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二、本课重点难点(一)重点点拨1.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特征: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要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包括三个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体系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因此,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成为本课的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因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是整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
第二,对农村的富裕劳动力,要引导其合理有序流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三,我国是一个大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农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
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民家园,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成为新时代的农民。
第四,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主要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严重束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行东中西部良性互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加工。
四是发展科技教育,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先进装备、石化、汽车、船舶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完善市场体系。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