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十三课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三课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分析公共生活中常见的道德问 题,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 为准则。
02
第十三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权利的概述
80%
公民权利的概念
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法律上所享 有的权利和利益,是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的体现。
100%
公民权利的来源
公民权利来源于国家宪法和法律 的规定,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
提交方式
将论文电子版发送至老师指定的 邮箱。
截止日期
下周一(具体日期根据实际情况 填写)。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提问方式
回答内容
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角 度进行解答,并提供相关案例和资料 作为辅助说明。
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 补充。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本课重点回顾
01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人身权利、财产
权利、政治权利等;公民义务是指公民在法律上应尽的义务,包括但不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三课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简介 • 第十三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案例分析: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际
应用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国家法律、道德规范、公民权利和义 务等基本概念和原则。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公民享有表达意见、发表言论、传播信息、出版 著作的自由,以及依法行使游行、示威的权利。
受教育权
公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供教育设施、 培养合格的教师、制定教育政策等保障公民受教 育权的实现。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三课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例题与探究 鲁教版

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典题精讲例1人类来自大自然,只是生命之网中的一个结点。
一旦生态链条断裂了,生命之网支离破碎了,人类将无法生存。
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
这说明()A.人类只能做自然界的奴隶,被动地适应自然B.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C.人类应做大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共处D.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思路解析:此题既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又考查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注重对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切必要的资源,但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主宰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而是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A项中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奴隶,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这种观点抹杀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动性,是不正确的,不能选。
答案:BCD黑色陷阱:完成本题,必须要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容易造成认为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宰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则会出现选择A项的错误。
变式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B.在善待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成为朋友的无限乐趣C.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自然的认识。
作为自然的一分子,应该明确认识和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A、B、C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故选。
答案:ABC例2 材料:穿山甲,虽然样子可怕,却是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
2000年12月,李宙伙同他人筹资几万元用于贩卖穿山甲。
2001年l月2日,他们用4万多元从广西购回23只穿山甲(共94.5斤),于1月3日运往广东珠海的餐馆销售,在中途斗门被公安干警截获。
2001年10月,斗门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判处李宙有期徒刑10年,罚金1万元,同时判处其同案犯有期徒刑和罚金。
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493P)

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493P〕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经贸类通用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目录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再生产和经济开展第三章商品经济第四章市场经济第五章资本主义的生产第六章资本主义的流通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开展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第十章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开展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再生产和经济开展第三章商品经济第四章市场经济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本章要点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开展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学习意义。
通过学习,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概要的了解,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理打好根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和经济学(一)经济的含义人类一开始就有了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活动。
但是,经济作为一个概念,却有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
近代和现代经济的含义十分广泛:一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二是指经济活动,即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三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四是指节约、精打细算。
经济一词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其含义有所不同。
在19世纪下半叶,我国又从日本引进富有现代含义的“经济〞一词。
经济的科学含义用一句话概括,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一切活动。
(二)经济学的出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理论都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实践。
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便产生某些经济思想。
这些经济思想经过长期的积累、概括和开展,形成了比拟系统的经济理论,可见,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开展的产物。
政治经济学完整ppt课件

7
一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1.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 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 表现为阶级关系。
8
(1)从再生产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可以表述为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关 系)、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 产关系。
13-05.mpg
13
4.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形态 (2)二者的辨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起 共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2)斯大林从生产关系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的角度把生产关系概述为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 要的范畴。
9
2.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经济 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 (2)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10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 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4
二、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强烈阶 级性的科学 (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
政治经济学往往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 呼声 (二)具有科学性
揭示了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
15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
以加强对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邓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3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相对人口过剩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佣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2.创造性毁灭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
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13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讲义

第13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课标要求] 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搜集人民依法直接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表现,讨论有序参与的意义、无序参与的后果。
[试判断]1.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 )分析:错误。
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差额选举比等额选举更好。
( )分析:错误。
无论是等额选举还是差额选举,都是民主选举的方式,都各有自己的利弊。
3.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
( )分析:错误。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4.公民按照信访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 )分析:错误。
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5.在我国,公民对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
( )分析:错误。
公民可以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但是没有决策权。
6.公民可以通过监督听证会参与民主决策。
( )分析:错误。
公民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监督听证会是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
7.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是公民按照信访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 )分析:错误。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是公民按照舆论监督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8.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 )分析:错误。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我国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9.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或政府机关。
( )分析:错误。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或政府机关。
10.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多场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引言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因此,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上。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同时,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3)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经济的衰退和困境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2.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2)经济差距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差距。
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陷入贫困和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则可能因为资源丰富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差距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3.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重难点】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名词解释】1.马路与公路马路在古代是指供马驰行的大路,后指城市或近郊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
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马卡丹用碎石铺路,道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这种路被称作“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公路是现代用语,是可以行驶汽车、公共交通的路。
2.冯如冯如冯如,原名冯九如,1884年生于广东。
他12岁到美国谋生,经过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机械工艺和电气技术,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成功对冯如影响很大,他表示:“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1909年,他在美国奥克兰市派得蒙特山附近空地上,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双翼单发螺旋桨飞机试飞,取得了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805米的成绩,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蓝天飞翔梦想,1911年,冯如偕同几名助手,带着2架飞机启程回国,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冯如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在祖国的上空进行表演飞行,但由于操作过猛致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冯如逝世后,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被尊为“中国创始飞行大家”。
在冯如驾驶飞机成功飞行100周年之际,中国航空博物馆为冯如塑造全身雕像,基座上镌刻醒目大字“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这一年,中美两国还同时发行冯如飞行百年纪念封。
3.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4年开始修建,2019年投入使用。
机场面积达70万平方米,拥有4条跑道,260多个机位,可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62万架次的需求,目前已开通300多条航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 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1
奥运文化
气势恢宏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令人 震撼,赢得国内外各界人士高度赞赏,场面之所以 动人心魄,很重要的方面来自这些场景所体现的深 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底蕴。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美国自由女神
巴黎凯旋门
埃及金字塔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
文化的形式五彩缤纷,文化百花园异彩纷呈,文 化的发展熔铸了各民族的历史、文明,因此文化呈现 出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文化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有着根本区别。 要弘扬先进文化,抵制低俗、腐朽文化。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 谐不可或缺的力量。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 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落后文化是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 等色彩的文化;腐朽文化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 文化等文化。落后、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不 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1)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3)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你认为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祖、续家谱等方式,串 联、壮大家族势力。
B.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人情比法大,讲哥们义气、江湖 义气,拉帮接派
C.宣传暴力、色情。
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甚至对改革开放持怀疑、否定态度。
E.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
F.有殖民色彩的“洋书”。
G.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
H.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 责任传播“绯闻轶事”。